-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桃花源記》。
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這三個維度來分享我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桃花源記》選自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9課,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陶淵明敘述了漁人迷路后誤入桃花源,從桃花源優美的景色以及人們自由平等的生活等方面展開描述,進而表達了對于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學習本文有利于進一步了解陶淵明,了解那個時代。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歸納的能力,能夠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篇文章寫作時代久遠,個別語言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還不是十分到位,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和總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梳理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內涵。
3、感受陶淵明文章創作特點,體會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于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學習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難點:結合文章寫作特點,體會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堂課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閱讀期待。本節課我采用提問的.方式和學生進行對話,我會先詢問學生是否理解“烏托邦”的含義,進而明確“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所著書名的簡稱。作者在書里描寫了他想象的沒有階級的幸福社會,并把這種社會叫做烏托邦,后來就用烏托邦指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是外國人對理想社會的稱贊,而我國古代對于美好社會的向往也有一個代名詞,那就是“桃花源”,進而導入本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由朗讀,朗讀的過程中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教師糾正朗讀錯誤。其次我會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說一說文章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帶領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明確:文章主要敘述了漁人打漁,誤入桃花源,并目睹了桃花源的優美景色及人們閑適的生活,漁人出來后再尋桃花源,卻始終無所得。
至此學生能夠對文章的大意有簡單的了解,這就為深入研讀環節做好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深入地和作者對話,深入地和文本對話,也是我們解決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環節。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首先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互相交流陌生文言詞匯,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予以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講解了本課的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字。如“尋向所志”中的“尋”是動詞,尋找的意思;而“尋病終”中的“尋”是副詞,不久的意思。再如交通一詞,古義是交錯相通,四通八達;今義是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這些都是學生需要積累的文言詞匯。
接下來我會根據文章敘述發展的順序提出問題,通過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由說一說漁人是如何發現桃花源的?這時我會指定一兩名學生來回答。經過總結,我們可以得到:漁人在打漁的過程中,沿著小溪而行,忘記了路的遠近,就在著急的時刻,忽然遇見了桃花林。這就是漁人和桃花林故事的開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就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結合課文二三段,說一說作者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后,明確問題答案如下: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在這一部分要注意讓學生結合具體文章語句進行賞析,最后總結景色特點即可。在分析了文章主題內容之后,我會繼續讓學生閱讀文章最后兩個段落,并提問:課文四五段為我們敘述了怎樣的故事結局?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小組討論,說一說作者為什么這樣設計結局。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得知:結局是漁人走出了桃花源,并帶人再次尋找桃花源,終不可得。而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畢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將無法再次進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也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與美好生活難求的情感,所以設置了這樣的結局。
最后,我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暢談桃花源的美好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呢?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寫作背景可以得:作者的理想社會具體表現在桃花源里美麗動人的景色;自在快樂的生活,熱情淳樸的人們。那里寄托了作者渴望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美好愿望。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學生聽配樂朗誦,思考:陶淵明的這篇散文有著怎樣的藝術特點?小組討論,請小組代表回答。隨后我又讓學生結合陶淵明對于理想社會的描述,請學生談一談應如何看待他對于美好社會的向往,你理想中的社會又是怎樣的?
最后,我的作業設計為:背誦本文;將文中寫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記》選自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第九課,文章借漁人行蹤,將現實和理想聯結在一起。作者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學生學習此文,能夠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學生解決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解決基本問題;
2、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3、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2、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取如下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發、小組合作探究法和圈點勾畫法等方法,實現課堂的生動高效。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伊始,是課程學習的第一步。良好導入往往充滿激情、引發互動。我將通過提問學生問題來導入課題:提問學生——“有沒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經歷以及在沒有前進之路時,突然發現三兩處美景,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樣的心情?”通過提問,引出今天的課題《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對文章產生一定興趣,新授環節也水到渠成了。整體感知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的整體的、宏觀的解讀。此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兩步:
1。首先,安排學生初讀文章,找出關鍵詞句,解決基本問題——“儼然”“嘆惋”“垂髫”;
2。安排學生再次閱讀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通過世外桃源的刻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此程序的設計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提高整理與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環節是教師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重要環節。我將設置如下重難點問題:
重點問題1:桃花源是曠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自主研讀相關段落,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回答,學生隨后給出自己的見解——①自然風光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體現優美的.自然美景和純粹無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會之美:“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體現出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風。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滿無限向往和沉醉。教師隨即補充——此外,還可酌情答“朦朧的意境”之美等。
重點問題2桃花源總是令很多人贊不絕口,不同人有什么態度和做法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
此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準確定位給學生答題區間,學生找到答題范圍且進行嘗試歸納,教師提問學生并轉述回答
①漁人——甚異,欲窮其林——好奇,驚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向往,急切之情,無功而返;
③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期望。教師順勢補充——正是由于:當時社會,百姓居無定所,朝野動蕩不安,人們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與無奈,充滿了對虛幻世界的向往與期盼。才會有幻想出來的“桃花源”。
難點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重點是要體現怎樣的意旨?此問題屬于文章主旨情感類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相互補充。教師提問學生并轉述學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圖景。教師隨即補充——虛構桃花源,主要是為了反襯社會現實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對于和平、安穩和淳樸的社會生活的向往。陶淵明心懷大志,想要“救濟蒼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傾軋,賦役繁重,一腔熱血無處施展、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權貴,因此,自我與現實之間產生極大的隔閡和矛盾,這才想要一個脫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最后,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到課外,由理論到實踐。此環節,我將講解滲透有關“世外桃源”的成語。啟示學生——如果用成語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與世隔絕、不受戰亂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們向往的精神家園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結作業
小結作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的課程回顧、收束與總結過程,小結是收束和總結課文的過程,課下作業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過程。于此,我將采用通過板書總結本次課程:請同學捋順板書內容。課下作業可以布置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漁人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的行程。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采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序:
(一)復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么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么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復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討論后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著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獲,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復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布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注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著,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為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后設置作業再造想象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后,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錘煉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06-09
《桃花源記》說課稿06-30
《桃花源記》說課稿07-15
桃花源記說課稿06-26
《桃花源記》說課稿06-26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原文09-09
《桃花源記》的優秀說課稿05-08
《桃花源記》說課稿集合04-25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11-08
初中語文說課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