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說課稿 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范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復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后,用寫來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于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筑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于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采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并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并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么?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并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后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初中語文說課稿 2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文xx的xx,今天我說課的課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著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說教法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為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采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啟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鑒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借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6.教學課時:8分鐘
三、說學法
新大綱對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3.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導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五個步驟。
1. 情境導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采用啟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布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扎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初中語文說課稿 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xx市實驗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師,。下面我將對《羚羊木雕》這節課進行解說。我主要從以下的七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分別是教材、學習對象、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策略、教學準備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從而謳歌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親情。本單元要求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間洋溢的親情。同時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讀書技巧。本課《羚羊木雕》較之前一課《風箏》顯得比較淺顯,本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對話,更適合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圍繞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學情發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感受文章豐富的情感。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學習對象的分析
1、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揣摩文章的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能力目標
(1)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在整體把握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情感目標
通過感悟文章聯系生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聯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說讀課文→品讀課文→探究課文→課后作業
(一)導入新課
關于同齡人對長大的一段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萌動。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通過引用同齡人的一段話,激起同學的同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說讀課文
瀏覽課文,學生就“一個——的木雕”、“一個——的爸爸”、“一個——的媽媽”、“一個——的奶奶”、“一個——的萬芳”、“一個——的故事”進行自選話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說話活動。當同學說完的時候,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1、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貴,爸爸媽媽的逼迫,奶奶的無能為力,萬芳的仗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意到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
1、默讀課文1—15段默讀課文,標劃出體現爸爸、媽媽、我三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
(1)培養了學生圈點勾畫等讀書的習慣。
(2)使學生在標話中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不同的人物語言體現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時了解了爸爸媽媽對我的逼迫,描寫了我的委屈,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爸爸媽媽的批評。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1——15段,學生進行評價
(1)由默讀到有感情的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速讀文章26段至結尾,標化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既加強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又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無奈、委屈、痛苦。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4、指名讀、學生齊讀
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作者的傾向。
(四)探究課文
1、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
(1)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文中來。
(2)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非常的重財輕義,而我和萬芳之間非常重視友誼。
(3)培養了學生在合作中的團結協作的能力。
2、討論: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給了萬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1)不限制學生的答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交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人溝通。
小結: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贊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五)課后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這篇小說,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與父母一起探討后,合理地改編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并工整地寫到小作文本上。
初中語文說課稿 4
指導思想: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說教材:
《短文兩篇——禪、貝殼》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兩首散文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散文的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散文詩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大體把握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欣賞散文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散文中深層道理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作家莫頓·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課文的最后一段老師要求大家能夠背誦,不知道同學們掌握的怎么樣了,下面由老師提示你們,我們一起來誦讀文章的最后一段。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當我們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時,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那么最終就會戰勝巨大的困難,以致贏得最后的勝利,獲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節課我們就接著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看看我們能從中悟出什么樣的人生真諦。(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
(一)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自讀詩文,整體感知: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檢查朗讀: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中蘊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點撥】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
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3)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點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暫、脆弱的,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貝殼》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
2、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點撥】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四)、小組討論,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點撥】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這篇短文,讓我們知道,無論生命怎樣渺小,無論生命如何短暫,我們都必須要做到認真地對待活著的每一天,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初中語文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盡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于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并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文意,準備復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課都在具有神秘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采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3、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4、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5、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①以創造性復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③最后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合。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
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4、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啟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5、畫圖法
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宮殿。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說明]、設計此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后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后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別請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并請其他同學點評優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復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造性復述,為下一環節的再現“山市”作鋪墊。
3、合作探究,培養想象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段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信息,并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說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出示板書,并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么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談談創作的設想及過程。
4、拓展延伸
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
5、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后讓我們回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說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并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說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說課稿 6
一、說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該單元以杰出人物為題材。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敘文,又是自讀課文。作者抓住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并穿插了議論和抒情,鮮明地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說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肖像、行動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
4.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
(三)教學難點: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三、說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已漸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類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初步具備了獲取、篩選、分析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本單元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對描寫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描寫幾位人物的寫作手法,同時,使其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法設想
1. 教學方法:以閱讀法和發現法為主,以講解法、談話法、練習法為輔。
2. 教學器具:多媒體設備。
五、說學法指導
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直接導入。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場的人物。
3.出場的.標志性詞語。
4.簡要概括故事大意。
此四題意在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認識,理清思路。(需時5分鐘)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找找圖上共有幾個人,課文中又寫了幾個人,學生就會發現插圖上多了一個人,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多出來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結論。(需時1分鐘)
2.讓學生猜測插圖上剩下來的四位分別是誰,要求從課文中找到判斷的依據,用不同的標記圈點出來。意在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感知課文。(需時9分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各自的猜測及判斷依據。通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使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積極探索,互幫互助。(需時5分鐘)
4.全班交流、討論并確定結論及判斷依據。(需時5分鐘)
5.分別展示四人的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在了解他們的同時可以對照圖片和插圖,加深印象。
6.讓學生根據討論確定的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中來概括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記敘、描寫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插入議論和抒情。(需時5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個同學為對象,學習文中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特征進行描寫,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或抒情或議論,寫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時10分鐘)
2.挑選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片段,讓其余學生來猜猜他(她)是誰,檢驗學生的學習收獲。(需時5分鐘)
初中語文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7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引發的對人生的認識與思考。本單元的課文側重于通過重點句段的分析,對作者表達方式的認識,請學生聯系實際,發揮自學能力領悟文章中的道理。語言豐富生動,富感染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劉成章通過對安塞花鼓表演的描寫,展現了力量的奔騰和生命的升華。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備課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基本詞匯、修辭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對于散文這種文體,他們也接觸過。但由于生活經驗較少,對散文這種文體的語言和情感的分析還不夠精準到位。此外,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設置口語表達及寫作的環節,學生可通過實踐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讀寫“亢奮、晦暗、羈絆、驀然、冗雜”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氣勢。(重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以安塞腰鼓為代表的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氣勢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談話、討論法、PPT輔助教學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將學生帶進語文學習的氛圍中來,因此,導入新課可以采用求新求奇的方式。因此,我用PPT出示安塞腰鼓的完整視頻,補充安塞腰鼓的相關知識。之后請學生分別描述安塞腰鼓的聲音、舞姿、舞者是什么樣的(稍作互動,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都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然后引題:同學們說的都很好,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描寫安塞腰鼓的散文,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板書標題)
(二)初步感知
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朗讀可加強學生對文章語言的感受,可加強語感;默讀可加強學生對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訓練學生的邏輯性。因此,在本課開始,我會給同學們3分鐘,請他們用大聲朗讀的方式初讀課文,同時用PPT出示本文的生詞“亢奮、晦暗、羈絆、驀然、冗雜”。并要求學生要注意包含這些詞的句子,并反復朗讀。
初步熟悉課文后,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文章描寫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劃出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學生可以依據以前課上講到的劃分層系的方法找到答案。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對文章框架有了整體上的把握,為我們下一步從細節上深入做好了準備。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是如何支撐邏輯框架的,并且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細節信息是如何通過邏輯框架服務于主題。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PPT展示出幾個與結構相關的問題給學生,學生自主思考,回答問題的方式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同學們已經找出了全文的描寫重點放在“動”這個部分,那么這部分的.寫作結構是如何的?
2.在作者對安塞腰鼓的舞者、鼓點、舞姿進行了融合性的描述的語言中,有什么獨特之處?這樣寫有何好處?
3.結合反復出現的句子的位置,來想想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這三個問題是針對文章詳寫的部分的分析,通過思考,學生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層面對文章的主要部分切入分析,這三個層面都分析清楚后,就把握好文章的主題了。
(四)鞏固提高
為了加強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我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文章主旨所指向的不同的方向,之后再針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正確的歸納和總結。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并利用我們本節課的思路:結構、內容和語言的分析。分析的過程也是學生一種自學方式,口頭表達又是訓練交際能力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對于文學性比較強的文章,我會帶領學生回顧全文內容和語言特色。尤其是描寫具體生動的句子,在結尾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作業課程實踐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課下請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如排比、比喻、擬人等句子來仿寫三個。下節課點評。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文章的關鍵字句和情感走向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初中語文說課稿 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七年級語文(下)第六單元第二課《斑羚飛渡》。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選編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斑羚飛渡》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講的是一群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自我犧牲的悲壯之舉。本文故事內容中陌生新奇的動物世界、驚險動人的特寫鏡頭,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能讓學生在斑羚們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種族精神和整體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禮。它既是對前文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的延深,又是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對人性的探啟。
2、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知識目標:了解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
②情感目標:
a、領會斑羚在危急關頭的攜手合作、甘于犧牲自我的精神。
b、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標:
a、通過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理會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鑒賞能力。
b、通過設計“保護野生動物”跨學科專題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探究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a、教學重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品味文章生動的語言,領會斑羚在危急關頭的攜手合作、甘于犧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所設計的“保護野生動物”跨學科專題活動,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激發。
二、說教法
著名的心理學家鐘為永說:“學生的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在新問題不斷出現和不斷需要滿足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主動性的調動是教學的重點。為此本文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通過“說一說”、“議一議”的形式,促進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課堂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互動氛圍,使教學重點在互動中拓展開來,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起導航的作用,在疑難處要給予點撥、引導,幫助他們尋找突破口,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質疑教學法:人的思維活動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閱讀中的審美欣賞活動,也是在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完成的,在課堂教學中設疑是調動學生興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段深入。如在研讀中我設置“文中幾次描寫美麗的‘彩虹’是為了真實地再現大自然的景色嗎?有何作用?”等問題,讓學生帶問題去找答案激發積極思考。
朗誦法:朗誦是閱讀作品的一條途徑,又是便于記憶的一種方法。它可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課主要是從自由朗讀和個別朗讀入手,通過自由朗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增強語感,以促進思考。利用個別朗讀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生動的語言,同時情感受到震撼,領會文章的主題。
變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和創造,靈活地變換角度和表達方式進行復述,由稱為創造性復述。目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說的能力。這個主要體現在對重點情景的復述。
遷移法:就是從課文揭示的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跳脫出來,進行跨學科的“保護野生動物”語文活動,目的是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
總之,聽說談寫貫穿始末,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興趣,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成功意識。
三、說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即“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必須以學法指導為核心,重視能力的培養。本課主要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1、預習法:在預習環節中我布置
①、朗讀課文2—3遍。
②、自學文中的生字詞,寫出重點詞語解釋并造句。做在預習本上。
③、找出你認為優美生動的語句并加以欣賞。
④、準備復述課文中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
⑤、搜集有關斑羚這一動物的有關資料。五道習題教會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悉課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法:學會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文章,變朗讀為一種美的享受。
3、質疑法:“盡信書,不如無書。”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璣,天衣無縫,文中微暇也時有所見。在教學中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作示范,拋磚引玉,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養成“不唯書”的精神。
4、積累法:古人云:“積學以儲寶。”積累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聚寶盆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對積累的認識,指導學生積累的方法,養成積累的習慣。如本課,我教學過程中插入一個問題“‘像顆流星似的筆直墜落下去,好一會兒,懸崖下才傳來撲通的落水聲’中的‘流星”改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讓學生從中意會用詞準確達到的效果,從而積累揣摩語言運用的一個方法:換詞效果比較法。
5、遷移法:使學生的視線由課內轉的課外,培養聯想能力,如由“從‘鐮刀頭羊’最后的悲壯獻身中你有何感悟?”從現實中尋找例子,學會課文與社會的聯系。
6、以讀促寫法:“書讀多了,讀熟也就能慢慢體會出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本文語言很豐富,可寫的東西也很多。學完本課,我要求學生通過查書、上網搜集材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寫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文章,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對知識的整合。
總之,一切都是達到不教,促進自學能力目標,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初中語文說課稿 9
一、說教學目標
a、引導聾生反復誦讀學會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
b、充分發揮聾生想象在閱讀詞時的作用。
c、指導聾生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
d、鼓舞聾生嘗試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③、情感看法與價值觀目標:
a、體會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
b、生疏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轉變所持的看法與觀念。
c、在感悟中使聾生多一份情感的經受。
前兩個目標側重力量目標,后一個側重德育目標。這是符合美國出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詞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詞中蘊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詞的風格,領悟婉約詞風是本單元的重點,因此定為本節教學重點;吟誦詞的技巧與方法,提高同學對詞的感悟、賞析力量。對聾生來說有確定難度,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依文學語”是聾生學習語言的特點;“以語學文”是學習語文的普遍規律。故在教學中,我接受將口語、手語、書面語等多種語言形式相結合,運用多媒體等直觀的教學手段來適應聾生以目代耳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主要使用誦讀法、問題商量法和描述法等來為教學服務的。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口語、手語〕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細讀—品讀——悟讀;從方式上看,師范讀,引導聾生跟讀細讀個讀自由讀,關懷聾生深化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引導聾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觀賞、領悟詞的美麗語言和美麗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問題商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聾生的思維力量及合作探究力量。我留意小組相互研討,探究合作的學習形式。依據生疏原理,設計并嘗試了“連環--頂針”提問教學法。“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且提問8個小問題,“成語接龍”似的一個銜著一個,形成一種“追問”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及延長的問題全部帶了出來,期望以此加深聾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到達進展聾生形象思維,增加思辯力量的目的。這幾個問題是:
1、女人都寵愛裝扮,可是李清照卻“日晚倦梳頭”,為什么?
2、詞人是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轉變過程?
3、李清照愁從何來?
4、你最寵愛哪一句,為什么?
5、讀完這首詞,你想對李清照說什么?
6、假如你是李清照,你將如何消愁?
7、你認為怎樣學習詞比較好?談談你從本節課中你學到的方法。
8、你還有什么懷疑嗎?
描述法:引導聾生合抱負象,將詞作轉化為畫面,讓聾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語言體會詞作的內涵。這樣做既對聾生進行了扎實的語言訓練,又培育了聾生豐富的想象力量。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學問,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將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到達不教。”因此,加強對聾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我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聾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節奏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聾生學習詞的基本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聾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活動。為此,支配大量的聾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依據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接受小組合作商量活動,把全班分為三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聾生主動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留意聾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供應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聾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出示兩書《詩經》《宋詞今譯》。這樣導入從視覺上吸引聾生,營造氣氛,喚醒聾生對詞的寵愛之情。板書課題。
其次步、資料助讀。讓聾生簡介詞人生平、呈現詞人的獨特名片,了解歷史背景,師作補充,有助于聾生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主旨。聾生預習課文、搜集整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做好學習的預備;老師對預備內容作方向性引導。本環節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重視語文與歷史課的聯系。培育聾生搜集整理篩選資料的力量,通過制作人物名片,培育聾生概括力量及動手力量。由于語言障礙,聾生面對眾多的資料往往無從下手,缺乏甄別力量和概括力量,所以我特地支配了這個環節。
第三步、師生共同賞讀。分四個小環節來實施。
〔一〕初讀---找愁
1、指導朗讀,整體感知。〔留意讀出停頓、節奏與語氣。〕
2、聾生自由朗讀,結合解釋,了解字詞意,同桌之間商量溝通。
3、聾生概述了解整首詞的大意,老師指正。
〔二〕細讀---讀愁、析愁〔〕
1、師生共同逐句學習詞的上下片。〔結合詞的背景學問理解詞義〕
2、引導聾生開放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詞意,再現畫面。
為消退聾生的畏難心情,老師先作個示例,借以到達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學習中,老師要激活聾生自主、合作、商量,通過同伴間的對話與溝通,團結與互助,更有利于聾生體會到學習的歡快。
〔三〕品讀---品愁
賞讀詞作,品嘗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美的意境。
1、女人都寵愛裝扮,可是李清照卻“日晚倦梳頭”,為什么?
2、詞人是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轉變過程?
聾生體驗,老師點撥。聾生在讀的基礎上,感受詞描繪的情境與景物、感悟的思想感情,進行體驗,老師對體驗的重要部分作啟發式點撥。
〔四〕感悟---議愁
1、李清照愁從何來?〔邊小結邊板書〕
2、你最寵愛哪一句,為什么?
聾生預備、老師引導。聾生品嘗、老師點撥。聾生對詞的語言及表達進行賞析,著眼于名句、關鍵詞,老師從文學觀賞的角度予以適當的指教。
第四步、拓展延長
1、讀完這首詞,你想對李清照說什么?
2、假如你是李清照,你將如何消愁?
聾生商量、老師主持。在體驗與品嘗的基礎上,讓聾生將自己的感受與評價表達出來,以商量爭鳴的形式,使聾生間不同思想與理解相互碰撞,消滅聾生學習的靈感,開闊聾生學習的視野。老師在其中作為一個組織者,起一個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饋小結
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
你認為怎樣學習詞比較好?談談你從本節課中你學到的方法。
2、你還有什么懷疑嗎?
3、再讀整首詞。
聾生總結,老師歸納。讓聾生學習閱讀觀賞詞的基本方法,了解觀賞詞的基本過程。讓他們試著提出懷疑,學會發覺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最終一步、作業布置
第一二題背誦并默寫《武陵春》這首詞;請上網搜尋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為必做題是為了穩固所學內容,拓展延長到課外。第三四題為任選題,難度較高,要求聾生開放聯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繪誦讀本詞時腦中消滅的畫面。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嘗寫“愁”的技巧。由于聾生經常會說,但怕寫,作業中寫的任務是為了以讀促寫,把進展聾生形象思維力量和提高聾生讀寫力量結合起來的一點作法。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以簡筆畫一艘舴艋舟為中心,舟中用紅筆寫上一個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個個貌似石頭的方框,每一個方框內分別寫上國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藝術化,起到畫龍點眼的作用。
初中語文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是繼前兩個單元的敘事、寫人的記敘文之后的一個寫景散文單元。
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正如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于春。有了《春》的優美開篇,才有接下來《濟南的冬天》的溫情敘述,竹鄉的美麗富饒、樹林和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此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認知性朗讀,目的是讀準字音,疏通字詞。還有感知性朗讀,目的是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下面是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詳細說明。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表現美。而《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A、掌握課文寫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點來描寫景物;②分層次寫出春景畫面。
B、理解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C、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經過朗讀訓練,要使同學們能讀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引導同學們掌握學習寫景散文的方法并運用于寫作中。
(3)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作者通過細致生動的描繪,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為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3、重點、難點:
根據初一同學們的學情分析,他們雖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同學們懂得寫景散文的寫法要求。所以知識目標1、2設為重點,引導同學們自主合作來探究文章的語言特色是文章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難點,一是要指導同學們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同學們領會。
二、說教法與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為主。
過去,不知多少人讀過《春》,讀了多少年,但讀過后有些人只能隱隱約約的記住幾個詞句,而有些人讀過,那一片春色再也無法從記憶中抹去。兩種不同的閱讀結果,主要取決于讀的方法。《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同學們聽,那么同學們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蘊悠長的美。所以,我本著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同學們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閱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學們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教學程序
總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漸進。探究合作,構建新課堂。
(一)導語設計,激發美。(1分鐘)
先播放一組春光圖,在優美旋律的中,教師激情導入: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春景,會讓你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本堂課我們繼續走入朱自清的春,細細賞讀作者的生花妙筆奇在何處。
[說明]此設計幫助同學們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導語通過音樂、圖畫、詩般的語言把同學們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發對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學習興趣。將同學們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同時也交代了學習要點。
(二)跳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課文提綱。(2分鐘)
[說明]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此環節要引導同學們通過把握關鍵語句來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在教學處理上要簡明扼要。這2個環節是3分鐘。
(三)同學們自讀,體會景物特點,體會春色美。(10分鐘)
在初一階段,同學們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所以我準備讓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
此時教師作示范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鉆,要求同學們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后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盡可能讓每個同學們都有表達的機會。視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設一些質疑,等到同學們討論地差不多的時候用幻燈片出示,作為對同學們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同學們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同學們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同學們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獲,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1。
(四)細讀課文、品味語言美。(10分鐘)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點品味、理解、賞析作品了,要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確生動,樸實鮮活,意味雋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這一個步驟,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體會。
我設計的問題是作者用了哪些優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在同學們回答差不多時,教師可依據回答情況挑選下面的問題給以點撥、提示。
1、提問法提示
(1)為什么用兩個盼望著?
(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為什么不說成嫩嫩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后都描寫花,為什么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
(4)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為什么要這樣寫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應該怎樣理解?
(6)文章的結尾為什么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同學們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說明]此環節的設計落實了知識目標B和能力目標。設計的依據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閱讀是同學們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們的閱讀實踐,珍視同學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同學們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體性,給同學們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同學們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邀游。
(五)細處研讀,感悟寫法美。(10分鐘)
引導同學們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此環節可引導同學們重點分析春風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環節采用讀、賞、析、說相結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學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有利全體同學們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同學們都可以說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六)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總結美、尋找美,創造美。(10分鐘)
引導同學們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為初一年的同學們還處于自覺的適應階段,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后的自主學習。
讀完《春》,同學們會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請同學們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并且試著運用它去說一段描述春天的話。
目的是將同學們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教師可用多媒體投出有關詩詞名句。
(七)分層作業,美的訓練,美的遷移。(2分鐘)
1、寫一段描寫家鄉秋景的文字。
2、通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3、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教師可引導同學們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詩文朗誦(如《春之聲》詩文朗誦會)等形式引導同學們搞活動,激發同學們興趣,培養同學們的審美情趣。
[說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說、讀的最后落腳點是寫,初一年的同學們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選做題,第二題同學們完成之后貼于作業欄上,這樣布置是根據同學們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同學們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昐春 宏觀勾勒:山朗潤 水漲 太陽紅 教師示范完成
繪春(微觀描繪)
特點 層次
春草圖 鉆 鮮嫩
春花圖 繁茂 艷麗 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 和煦 輕盈 觸覺-嗅覺-聽覺
春雨圖 細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圖 趕趟兒
贊春 新、美、力
此示意圖在教學時由同學們完成。
初中語文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單元編選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從內容來看這篇課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體現本單元的一個“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有如下特點與作用:
(1)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的氣息,緊密聯系社會實踐。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課文適應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
2、學情分析。
一課時完成文本教學任務,并結合本課開展一課時的“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弦,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蘊含的哲理較深廣,初一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感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學生已有兩年微機操作的經驗,已具備上網搜索與制作電腦小報的能力;并且社會課上及課后已做過比較規范的調查報告,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讓學生自組分工開展第二課時的活動。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
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動、感人的情節;
2、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3、聯系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復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有感情的朗讀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通過“保護野生動物”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第二課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感受動物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可貴精神,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形成良好的個性的教學目標,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學難點:
聯系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關于教法,我想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據此,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發興趣法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課時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這樣便于同學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為了加強文本與社會實際的聯系,擴大知識面,讓學生嘗試運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節課領學生到微機房去上課,運用微機課學習的上網技術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語文教師要推薦內容對口的網站或網頁,為優化學生的設計多提意見。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展開討論和交流,并進行適當點撥,主要貫穿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的.前因),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自由朗讀,分析之前個別朗讀,分析相關的語句后全班齊讀,重點語段請個別學生范讀,一節課書聲瑯瑯,才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本科課具體學法主要有:
(1)學生用圈點批注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于整理歸類。
(2)學生反復朗讀感人語段,品讀與傾聽。
(3)學生上網搜索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并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設計科學、合理、藝術的教學環節,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綜合性,還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所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
課前布置預習:
(1)朗讀課文2-3遍。
(2)自學文中的生詞、重點詞語。
(3)找出你認為文中優美生動或令人感動的語句,加以賞析做在預習活頁上。
(4)搜集斑羚的有關資料。
初中語文說課稿 12
說教材內容、目標及重難點: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小品文,它文質兼美,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語言精煉、句式駢散相間,修辭多樣,僅用119個字就創造出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贊嘆,耐人尋味。由此,確立了本課的四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語言;
2、品析重點語句;
3、采用多種方式的誦讀,積累文言精品;
4、通過對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
讀出文章韻味,體會文章審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寫法。
難點:
襯托手法的運用。
說教法與學法:
朗計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它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手法,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這篇古詩文我準備采用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品析美點、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在朗讀中,主要從把握基調、讀出節奏、讀出感受三個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提高認識、增強體會。
在品析美點、合作探究中,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做到有思有講、有講有評、合作學習、交流心得。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帶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中,吸引學生走進文本。
(二)、朗讀指導,突出重點
1、師范讀,也可聽錄音或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朗讀:
第一輪:初讀,讀準音,把握基調。
第二輪:再讀,讀出輕重快慢。
第三輪:用心讀,讀出感受。
通過這反復朗讀,學生對文章內容已有大概的.了解。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品析美點,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積累詞語。梳理重點詞語,用白話文連貫翻譯。
2、品析寫法,突出重點。學生合作探究文章內容,總結出“蓮——特點——品德——愛”的文章線索,師總結,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然后下定義說明。
3、突破難點——“正襯”、“反襯”
師設疑: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總結:
嘆惋菊花是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鄙薄牡丹是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難得。由此可看出,寫菊和牡丹是為了襯蓮,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4、課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見。
5、拓展延伸,創造訓練。
搜集寫蓮的古今詩詞,幫助學生達到感受美,創造美的初始文學境界。
板書:
菊——隱士(正襯)
牡丹——富貴(反襯)
蓮——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初中語文說課稿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賞析意蘊,領悟作品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寬容忍讓的真摯感情,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1.品讀文章之美。
2.能夠領悟作品主題,領悟文章樸實文字下豐富的意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以“讓愛住我家”這首歌曲導入。家是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避風的港灣,是幸福的搖籃。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暖,因為有了濃濃的情而美好,所以人們才會產生讓愛永遠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節課,讓我們走進莫懷戚先生的.家,陪同他們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感受這份親情,思考課文內容,體會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讓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聽教師誦讀課文。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
3.品讀課文,體味意蘊
提出問題:文章敘述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該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語言美。
(1)景物美
學生欣賞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覺在景物描寫的句子中,作者通過什么樣的詞語、寫作手法來表現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寫的作用。
學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寫很美,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和詞匯,如“新綠”、“嫩綠”、“冬水”等這些詞匯中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
(2)人情美
提出問題:文章為我們描繪了4個人,在這4個人中,你最欣賞哪個?找出描寫的文字,簡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分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觀點,對文章有更加深入的體會領悟。
(3)語言美
提出問題: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來進入欣賞的第三個環節“語言美”。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
如學生覺得文章第一句話很美。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提出問題: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一同在散步中進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這美麗的一幕時常發生在生活中。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
播放公益視頻《給媽媽洗腳》,讓學生對該視頻進行評價。
5.小結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摘抄并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個關于親情的文章。
初中語文說課稿 14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臺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臺階》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學目標簡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標: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教學設想:本文較長又是自讀課文,要跳出課文整體把握其主題思想,不能面面俱到。但也要有所側重。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向課外延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故事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涵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地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圈點批注法:勤動筆墨,勾畫出經典的句子。
3、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音樂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4、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5、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全文有個文眼:“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了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一)激情導入:3分鐘
(背景音樂)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讓學生配樂瀏覽文本,復述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
(三)協作質疑:15分鐘
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四)品味賞析:10分鐘
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片段,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賞析,同時課件再現父親重修臺階所付出的努力,形象地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理解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干、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為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拓展遷移:4分鐘
引導學生回憶講述自己的父親,要求從自己的視角,抓住父親的特點,敘述清楚生動、突出重點。
(六)師生小結:2分鐘
首先學生自發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予以肯定和補充。
(七)作業設置:1分鐘
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
2、教與學多邊活動安排
每個教學環節都盡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注意對問題分層次整理,給每個學生機會,以提高其自信心。
3、重點難點處理
探究人物形象,應該在通讀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然后整體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問”
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一問: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二問: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三問: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4、教學手段的采用
在理解父親形象的時候,播放背景音樂,引起學生共鳴。
初中語文說課稿 1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狼》。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狼》一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中的第三則,寫的是兩只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于屠戶的刀下。
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敘事,寫屠戶與狼相斗的故事,環環相扣,緊張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根據初一學生的實際,本人把教學目標定為:1、進一步學會誦讀文言文。2、初步掌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3、理解文章的主旨。其中第2作為教學重點,第3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本文的教學可采用誦讀法、質疑探究法、問題導引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性,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于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采用質疑探究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在突破難點,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采用設置一組問題,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體,由分析到綜合,由表層到實質,層層深入,迎刃而解。課后通過練習加以及時鞏固。
三、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講法,師授生記,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加以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自主疏通課文時,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難詞、難句,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組組交流,并適可而止加以點拔,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導給學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從中悟出規律方法。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文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自研疏通——深入領會——總結學法。
第一步:激趣導入。采用請學生說有關“狼”的成語和故事,喚起舊知積累,領會狼的本性,為下文主題的把握埋下伏筆,同時,激發興趣,自然引入新課的學習。然后請學生簡介蒲松齡及《聊齋志異》(因前面已有《山市》)。
第二步:整體感知。文言文教學應該采取“整體——部分——整體”的活動過程,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宏觀語境,進而把握其微觀語境。以便對每一詞、句和部分做出準確的理解。具體做法是:
①讀,教師先讀(先入為主),接著學生讀自由讀、個別讀,要求注意音準,強調語調、節奏和重音。后齊讀。(注意:其一/犬坐于前(結合釋文斷句)
②疏通文意。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自主疏通文意,先個人,(標記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詞、難句)后小組合作解疑交流,最后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教師作適當提示,盡可能放手培養自學能力。實實在在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為了了解學生是否落實,將書中重點字詞句列出,檢查落實情況。最后疏理出“其”、“意”等一詞多義(結合語境釋義)。詞類活用,“洞”“犬”“隧”都為名詞作動詞特殊句式,投以骨——以骨投等規律性的文言知識。
③學生復述。(鞏固內容,為下面理解文意,把握主題打基礎)。
第三步:理解內容,把握主題。
問:1、本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讓學生在復述的基礎上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先請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對內容理解上的困惑用問題形式提出來。然后匯總,選擇重要的組織探究后交流。
2、面對狼的“綴行甚遠”,屠戶的心理狀態怎樣?他用什么辦法對付狼的?屠懼,投以骨
3、屠夫為什么不一直投骨呢?投骨的辦法好不好?
4、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前狼的經過,從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點?(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勇敢且果斷)
5、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后狼的經過,想想屠夫為什么不砍屁股和尾巴而砍大腿呢?請聯系當時的情形想一想?表現了屠戶什么品質?(勇敢、機智且細心)
6、狼得骨頭后表現怎樣?從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兇殘與貪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
7、全文表現了狼的哪些特點?從哪可看出?(兇惡、貪婪、狡猾、愚蠢)
8、為什么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示?(同桌討論解決交流)
狼雖然陰險狡詐,善于耍弄欺騙的伎倆,但終究逃不脫滅亡的命運。因為人有狼沒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戰勝狼,戰勝一切像狼一樣的惡勢力。
9、故事到這,已達到高潮,結尾為什么還要寫最后一段?是否畫蛇添足呢?
(前邊是敘述,后邊是議論,畫龍點睛,點明主題)
(問題導引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深入把握主題,把握寫作方法)。
五、拓展
1、從課文中,我們感受到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它還是反面形象,是壞人的象征,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惡嗎?拋開課文,聯系社會,我們對狼還有別的認識嗎?可以查閱相關資料,老師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
2、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狼了,從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狼?
3、展開想象,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提倡求異思維,可以改變故事的結果。
最后讓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正確朗讀,讀準字音和正確斷句。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分析主題。
板出設計
狼
狼綴行—假寐誘敵—打洞—被殺:狡詐、兇殘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機智、勇敢
【初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社戲》說課稿07-12
初中語文說課稿06-16
初中語文散步說課稿11-07
初中語文說課稿02-14
初中語文說課稿03-01
初中語文《背影》說課稿03-04
初中語文《愛蓮說》說課稿12-05
初中語文《背影》說課稿10-21
初中語文《散步》說課稿07-28
初中語文說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