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3-02-21 11:12:54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語文說課稿匯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語文說課稿匯編15篇

關于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西門豹》一課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西門豹初到鄴地,發現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紳借口河伯娶媳婦欺騙老百姓,他將計就計,最后懲治了官紳和巫婆的事。

  針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閱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之后,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學習課文,了解西門豹是怎樣破除迷信的。

  2.語感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力目標:掌握學習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4.品德目標:受到尊重科學的教育。

  (二)設重點為:

  了解西門豹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為百姓除害的。

  (三)設難點為:

  西門豹破除迷信的經過。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靈魂,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是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節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引導學生運用思——說——讀——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能領悟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本節課采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自問自答,表演中完成學習任務。這是本班學生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

  (一)在自問自答中學習二、三部分。

  師:大家在上一節課學得很好,很有興致。現在我們學習課文第二個故事“懲惡”。根據你們第一節課的發言,我覺得大家對這一課書已經理解得很不錯了。所以這一段我想讓你們自己來學,可以嗎?(生:可以)怎么學呢?我想讓同學們互相提問題,互相解答。行嗎?

  生:行。

  師:現在再給大家一段時間,你們做一下準備,好好讀一下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讀課文,做準備。)

  師:好,準備好了嗎?(生齊:準備好了!)提問現在開始,先由第一個同學提問。

  主要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1.西門豹為什么說那個新娘不漂亮,要說換一個漂亮的?

  2.課文中說“西門豹面對著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經把巫婆和官紳都投進了河里,壞人已經懲辦完了,他為什么還那么長時間站在河岸上?

  3.西門豹是鄴這個地方的大官,別人都得聽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許再給河伯娶媳婦,把巫婆和官紳頭子抓來砍頭,這有多簡單,為什么還費那么大勁去裝著送新娘?

  4.我想讓同學說一下,課文插圖中畫的都是誰?

  (二)表演“送新娘”這段故事。

  (教師選演員:西門豹一人、衛士二人,巫婆一個、官紳頭一人、小官紳二人、新娘一人、女弟子二人。教師與巫婆、官紳等人耳語一番,又囑咐了其他人,表演開始。)

  衛士:(喊)西門大人到!(西門豹出場)

  官紳頭:(帶著小官紳上前,拱手)參見西門大人。

  巫婆:(帶著女弟子上前,行萬福禮)參見西門大人。

  西門豹:把新娘領來讓我看看!(兩個女弟子攙新娘出場,新娘在哭,用手抹淚。)

  西門豹:這個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訴河伯,過幾天我給他送一個漂亮的!(兩個衛士拉巫婆下場。巫婆還叫了一聲:”哎喲,我的媽呀!”。)

  西門豹:(等了一會兒)這個巫婆怎么還不回來,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飯了,去,麻煩你去催她趕快回來!(衛士把官紳頭拉下場)

  關于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3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74年春天,陜西臨潼縣的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兵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藝術家們的杰作終于重見天日。

  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仔細讀讀課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來介紹以上內容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的價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十分宏大。

  第三部分(第三至十自然段),寫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這篇文章的教學要求與重點就是:

  1、憑借課文的語文材料,感受中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

  2、聯系課文內容領會過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這篇文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全班沒有一個親眼見過,如果光靠老師說,他們一定是聽得云里霧里,索然無味。所幸,網絡社會為學生更快速、直接地學習這課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學生可以根據網站中的圖片、文字等大量資料,盡情地遨游于秦兵馬俑中,如果此時再由老師來講解,又顯得多余了,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緊扣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己去尋,去學,去實踐,而老師僅僅做了一個穿針引線的指導者、引路人。

  這個網站是為六年級學生學習《19秦兵馬俑》一課專門制作的學習主題網站,共分九個版塊。“主頁”是學習的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有問題,可以點擊“選題探究”,在打開的網頁打出自己的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呢?可以點擊“課文點導”,去研究自己的問題,也可以點擊“資料集錦”或直接上網(點擊“在線資源”)對解決問題會有很大幫助。需要討論,可點擊“討論交流”,體現協作精神!學得怎樣,肯定想自我測試,可點擊“在線測試”看看自己學得怎么樣。怎樣匯報自己研究的成果呢?只要點擊“呈現評價”就會提醒你!還有問題下課繼續研究!回家有問題,可點擊“給我來信”以電子信箱形式發給我。

  在教學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時候,我抓住書后的第4題來進行。書后的問題是:“這篇課文從哪兩個方面介紹兵馬俑的,是用哪句話連接起來的?”

  課文著重介紹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兩方面的內容。這兩部分是通過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話,即“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連接起來的。這句話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具體描繪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文章又是怎樣介紹“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呢?過渡一下,讓學生自學第三部分,自學要求就是:

  (1)讀一讀,在文中圈出表示外貌、神態、動作的詞。

  (2)議一議,你喜歡哪一類兵馬俑,為什么?小組交流。并且自己從網站中尋找你感興趣的內容。

  (3)演一演,根據書上的描寫做一個動作,其他同學猜猜演的是什么俑。

  接下來讓學生自己交流。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心地讀讀第三至十自然段,說會真正體會到:“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從而,由衷地熱愛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贊美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最后安排的作業就是:

  1、依照文中的過渡段練寫片斷。

  2、繼續搜集秦兵馬俑相關的課外資料,把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制作成一個Powerpoint,下節課交流。

  在這樣的安排下,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感興趣地學習,給他們提供環境,一個容量較大的網站;給他們提供一個舞臺,自編自演,展示才能;給他們一個擴展的空間,制作Powerpoint交流。

關于語文說課稿2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鄭國。 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基礎,結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范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在教學時重點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狀,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參照注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注,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

  借助工具書,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①大綱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么?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么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關于語文說課稿3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為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后面的說明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為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征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為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為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為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布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復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后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為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了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為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后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后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為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后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為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并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余的同學則認真聽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并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煉歸納表達能力。

  六、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征,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并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關于語文說課稿4

  《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詩歌,短短三句,描繪了風景秀美,物產豐富的江南水鄉。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將采用自由讀、小組讀、指名讀和同伴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詞語。

  2.游戲激趣,鞏固識字。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游戲形式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在玩中認字,鞏固識字效果。

  3.注重評價,激勵主體。評價是教學有機組成部分,在課上以即時性的口語評價鼓勵和贊賞每一個人,讓他們在愉悅輕松的氣氛中學習。

  4.開放語文學習空間。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教師活動

  一、談話激趣,指導看圖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都到過哪些地方,快給大家介紹一下。

  2.這節課老師也想帶你們去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看看,你們愿意嗎?演示江南水鄉圖。

  3.看到這樣的景色你不想對同學說點什么嗎?看看誰觀察得認真仔細而且說話完整,試一試吧!

  4.同學們看得很細,說得也很好,我也想把自己觀察到的跟大家交流一下:小小竹排順水飄流,兩岸是郁郁蔥蔥的樹木、綠油油的禾苗,鳥兒在盡情歡唱,魚兒歡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呀!同學們聽得都陶醉了,有首詩歌僅僅用了瑯瑯上口的幾句話就把江南的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你們想讀讀嗎?趕快打開書讀讀第3課。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認讀生字

  1.你能試著讀好嗎?先把不認識的字用筆畫下來,借助拼音或請教別人讀準字音,動腦筋想一想,該用什么辦法記住它。

  2.小組交流識字情況,快把你的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3.(大屏幕出示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情況,及時正音并介紹3個偏旁“山、木、”。教師適時出現帶有“山”“木”

  的字,啟示學生關注其偏旁與本字的區別。

  4.你如何在生活中使用這些字呢?

  5.游戲:拼飛機

  同學們愿意做游戲嗎?小組每位同學都讀對詞才能拼好飛機,飛機輪廓內有“江南、江水、禾苗。樹苗、樹本、樹葉、竹排、木排、兩岸、兩天、綠色、綠地”等詞。

  (屏幕出示沒有注音的兒歌)

  6.在詩歌中再認生字。 這些淘氣的生字又跳回了詩歌中,在沒有拼音提示的情況下你能把詩歌讀準嗎?

  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1.認識句號。 數一數,這首詩歌有幾句話?

  2.讀中感悟。 (1)自由練讀。 這首詩每句都描寫了江南的美麗,柳對確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吧!(2)選句朗讀。

  你最喜歡哪一句,然后把你最拿手的一句讀給大家聽。 你怎么讀,才能讓人家一聽就知道你喜歡這句呢?(有感情,帶表情,加動作)

  你認為這個同學讀得怎么樣?誰來簡單地評價評價。教師隨著學生的思路,相機進行指導點撥。 例:第一句“游” 和“流” 押韻,讀出韻腳。

  你怎么讀才能讀出鳥和魚自由自在可愛的樣子呢? 板貼:竹排、鳥、魚 第二句“密” 是什么意思?“綠油油”

  是什么樣?要把綠綠的感覺讀出來。“油”要讀成“u”。 你還會說類似“綠油油”這樣的詞嗎? 板貼:樹木、禾苗

  第三句:借助保件演示漁民捕魚、收割等場面,理解“江南魚米鄉”。 板書:小小竹排畫中游 (3)回歸整體,熟讀成誦。

  除了熟悉之外,你還有哪些好的背誦方法,不妨介紹給大家。

  四、課外延伸,積累語言

  1.質疑問難 你有哪些問題提出來,老師和同學想辦法幫你解決。

  教師從江南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等特點給予提示講解,并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適時語言鼓勵學生是愛提問題的好孩子等。

  2.扎實積累 介紹描寫江南風光的`詩詞。

  江南自古以來就是讓人神往的地方。清朝的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一些文人墨客也拿起筆贊美江南。你會背哪些描寫江南的詩詞?

  描寫江南的詩詞很多,不妨在課下搜集。

  3.課外作業江南確實很美,我們的家鄉也有自己獨特的地域風情,有興趣的同學搜集東北的圖片或資料,記在(知識小寶庫》里。

  學生活動

  學生興致勃勃地回憶并說出旅游的地名或景點名稱。

  生可能概括“這個地方的景色真美”“太美了” 或其他獨特感受。

  生觀察至“竹好”“鳥”“樹”“禾苗”等并把看到的景物用帶有個性風格的語言加以試述。 生仔細傾聽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迫不及待地讀書。

  學生選擇識字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 小組長組織學習,每名同學讀生字,其它組員仔細聽,糾正讀音。

  學生正確讀準字音,認識3個偏旁,并相機點撥“岸”“排” 的字義和“南”的反義詞。可能還會說出許多帶有三個偏旁的字。

  生可組詞造句,或說出在什么地方見到過這些字。

  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并回答相關的問題,同學們齊心協力合作愉快。生試讀后再指名讀。 學生可能會各抒己見,但經過點撥后會正確數出有三句話。

  學生自由練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內心的情感。

  讓學生讀后點撥,感悟一些重點詞,然后再通過指名讀、小組讀等形式,豐富感受。生把自己當成蕩著竹排的孩子,順水飄游,把自己當成鳥兒和魚兒,讀出歡快的語氣。

  學生說出“紅彤彤”“白花花”“亮晶晶”“光閃閃”等同語,相機積累語言。 生通過錄相片了解江南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和老師帶動作、有感情、有表情地表演背誦。 學生可能會提出“江南怎么會有竹排呢?”“江南和東北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江南有江北嗎?”等等。

  學生可能會背《憶江南》《采蓮曲》等詩詞。 設 計 說 明 “課的第一錘重音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引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指導學生按照整體一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教給方法。

  民主的交流、聲情并茂的解說,配以美麗迷人的畫面,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更為讀文做情感的鋪墊和示范。

  針對孩子的知識點和基礎,激發自主識字的信心,并通過小組協作學習,交流達到知識共享,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扎實和牢固程度至關重要。

  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之后,教師要檢查自主學習是否真正落到實處,并相應隨機點撥。 “學以致用” 充分發揮語文植根于現實,應用于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復鞏固練習的,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游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

  生字教學在學生逐步發展和層層提高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構建。

  新課程表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評價成為學生朗讀提高的推動力,同時也在正面、互動的評價中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干個哈姆雷特”,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并喚起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

  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詞語。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感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使教材更顯其生動有活力。

  教師隨學生讀文。相機在黑板上貼畫,最后整體感受,再現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過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此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

  語文學習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靠積累。因此要在一年級就打好積累的基礎,使學生語文的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富。

  由愛江南到愛祖國、愛家鄉、情感再次升華。

關于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借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2.隨文識字11個,會寫4個字。3.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2.會認11個字,會寫4個字

  教學難點: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四、教師教法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啟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學生學法

  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后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六、教學程序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借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愿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注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游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通過學生反復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游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愿意寫好詩中的字。八、抓關鍵點的方法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為主要教學活動,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借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九、板書及習題設計板書:

  畫

  遠山 有色

  近水 無聲

  去花 還在

  來鳥 不驚

關于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教材地位

  這是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的一篇詩歌,詩歌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圖,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詩歌我將分2個課時進行授課,這是第2課時。

  教學目標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2.學會由遠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圖;3.體會江南風景之美,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河,愛護環境的感情。教學重點: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2.感受江南之美。教學難點:1.在無法親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說教法: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本課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知導入法。溫故而知新,運用舊知導入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2.境陶冶法。由于小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在無法讓其親臨江南的情況下,為學生創設一個旅游的'情景,讓他們可從聽覺、視覺感受江南的美。

  三、說學法:

  新課程表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評價成為學生朗讀提高的推動力,同時也在正面、互動的評價中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此,在學生學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兩種:1.讀感悟法。2.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鞏固知新

  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復鞏固練習的,因此,我選擇了用開“小火車”的形式來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游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2.創設情景,激發想像

  在復習完生字詞之后,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即將坐火車出發去江南了,你們準備好了嗎?那么,現在讓我們帶上生字寶寶一起出發吧。”這樣我們可以從語言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發學生對江南進行想像。

  接著,我再以一個導游員的身份向學生簡單介紹江南,讓學生對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學習下文打好基礎。

關于語文說課稿7

  學情分析

  《心愿》是小學語文冀教版二年級第四冊第四單元生活哲理中的最后一課。文章通過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表達了強強、苗苗以及槐樹媽媽的共同心愿——希望槐樹籽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變成一片片樹林,每個人都在為建設大西北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計劃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是對生字、詞的掌握。第二課時即本課時是對課文的理解。在學了前面幾篇童話故事后,孩子們不僅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有了一個進步,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了一些見解,本課時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堅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之一。

  教學目標

  一、在知識目標方面涉及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圍繞“心愿”理解課文

  二、在情感目標方面涉及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初步懂得開發建設大西北的歷史意義。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及產生對童話故事的喜愛之情。

  教法、學法

  因為學生處于低年級階段,我用兒童熟悉的歌曲“種太陽”引起學生興趣,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建設大西北,應是大家的事,人人有份,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讓學生參與課本劇,結合小組討論及繪畫等方法來充分達到寓教寓樂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理解槐樹媽媽、槐樹籽及強強和苗苗的心愿——建設大西北,而孩子們對此并不熟悉,這也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下列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激趣導入,以讀為主。

  復習生字、詞后,由“種太陽”導入,展開話題“我的小小心愿”在學生積極“熱身”后,導入課文。在這里主要以讀為主,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講了哪些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朗讀,“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支點。積極鼓勵學生發表看法,接著讀課文,品味人物心理狀態,這里我用到教師范讀、學生分角色朗讀,小組比賽朗讀,對于重點詞句要細細品味,如:“盼望”的心情很難體會恰恰朗讀在此發揮了作用,再如“您怎么不送我們走呢?”“我們”語氣加重,要讀出焦急的心里,還有“樹葉辛苦地干了一春一夏,應該先送它們”反復讀,既讀出槐樹的生長特點又體會到人性化的品質,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我本課時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

  二、突破重、難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接下來課文說了強強和苗苗兩個孩子的愿望——綠化大西北,對于現代的孩子來說,開發大西北還是一個很陌生的話題,這是本課教學難點,在此,我制作了課件,通過直觀的刺激,讓孩子們直接看到大西北的面貌,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說一說對大西北有了一個怎樣的了解,也更容易地了解到為什么要建設大西北,又結合朗讀課文、分析課文,通過強強和苗苗的行為體會建設大西北的`迫切性,讓孩子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維、去探索。在指導學生朗讀的同時一個轉折詞“可是”把學生的情緒帶入低谷,而兩個孩子積極想辦法,又讓學生們了解到強強和苗苗的愿望很迫切,也隱含著開發大西北的迫切,這種迫切也是課文的難點之處,需反復朗讀體會,因此前幾段的朗讀模式遠不能調動起孩子們情感,于是我讓孩子們參與課文劇,表演此部分的故事情節,去深入體會強強和苗苗的心理變化,既印象深刻又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

  課文最后用槐樹媽媽的想像引申出建設大西北的迫切愿望亦是本文的重點之處,在此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找出并勾畫出表現迫切實現愿望的動詞,如:飛跑,抖動,跳(愉快)搖晃等,讓學生模仿快樂的場面,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快樂情景。

  三、感情升華,能力拓展

  在想像的同時進一步感情升華,拓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假如你是強強和苗苗,你會怎么為大西北作貢獻呢?”小組討論,使學生更加融入故事,體會故事內涵。“你有什么心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為了實現自己的心愿,自己想怎樣做?”組織學生大膽發言,由課上引進生活,使語言教學更生活化。

  四、教學評價的意義

  學習的最大樂趣在于經過艱苦努力而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會積極表揚每一位回答問題的學生,把孩子們喜歡的卡通漫畫貼畫送給他們,對于沒有來得及回答的學生,給予精神上的肯定,鼓勵他們不要氣餒再接再勵,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在正確的道德行為中尋找積極的一面,最終使學生在他的道德探索中得到真理。

  板書設計

  15 心愿

  作業的設計

  作業是對學習的一個鞏固加深的印象,但枯燥乏味的作業大大降低孩子們的自主性,因此,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安排學生較感興趣的作業:

  選擇一個你比較喜歡的作業:

  1、畫一幅你想像的未來大西北的畫,講給大家聽。

  2、續寫課文最后一段“槐樹籽娃娃已經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

  3、大西北的小朋友們收到強強和苗苗這些遠方的小朋友寄來的樹種和草籽后,會怎樣寫信來感謝他們呢?

關于語文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前方》。

  一、教材

  《前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必修一語文,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中的第二板塊——鄉關何處。第二板塊是第一板塊——飄泊的旅人的延伸和拓展,其中的“家”已不僅是指故鄉,還指祖國與精神意義上的皈依。

  二、目標

  專題要求及文本特點教材分析中已有說明學生情況:我們的學生生在長在山青水秀,風光秀美的山區,從不缺少大自然美的沐浴,但也因為經濟落后,孩子們對這種美的高科技的表達手段較為陌生。

  根據專題要求、文本特點及自己所帶學生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攝影散文的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說法的具體運用。

  ②理解文中哲理性語句的含義,把握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同學、老師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與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激發學生善于發現美、思考美、表達美。

  ②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進一步感悟精神家園對人精神的滋養。

  學生第一次接觸攝影散文這種文體,文章立意又與常見的思鄉類文章大有不同,所以我把掌握攝影散文的特點,理解“精神家園”的內涵作為重難點。

  三、方法

  1、先談學法。遵循“學本教育”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具體做法:

  ①自主動手查閱資料

  ②朗讀,可以增強學生語感,幫助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③圈點、批注,可以培養學生自覺閱讀、自覺篩選關鍵詞、主要信息的動手習慣。

  ④合作討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團隊的力量,與同伴進行思維交換,增強合作能力。

  ⑤展示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進而增強自信。

  2、教法

  遵循“學本教育”理念,我確定教法的指導思想為“突出學生,突出自學,突出學習力,突出發展力”

  具體做法是:

  ①情景設置,

  ②問題引領,

  ③點撥,

  四、教學過程

  根據我校“80分鐘翻轉大課堂”模式,“六步四循環”教學流程,課堂教學我準備了以下七個環節。

  (一)導入

  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及音樂,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攝影散文的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應用。

  2、理解文中哲理性語句,把握主旨。

  3、深刻體會“精神家園”的內涵。

  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是一一對應的,但呈現給學生的時候要簡潔明了。

  (三)出示問題組

  出示問題組一:文體特點

  1.查閱資料了解攝影散文的概念和特點。

  2.讀課文,說說說說這些特點在文中體現在哪些地方?

  此問題組設計在于讓學生先查資料得到理論依據,再以本文為例,深入理解攝影散文的特點,落實目標1。

  點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的意識。

  出示問題組二:梳理思路,體會寫作手法;品味句子思辨色彩,把握主旨

  1、在上組問題中,同學們明白攝影散文是將視覺的直觀性和散文可以自由聯想結合起來,那么作者在前方中是怎樣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呢?

  2、同學們說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由畫面到聯想到對人生的思考再到畫面,那么這幅畫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呢?你是否能從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并且談談其中的含義呢?

  3、作者的立意到底是什么呢?這與我們在第一板塊中所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呢?此問題組中三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在于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思路的前提下,聚焦重點,體會思辨性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把握文章主旨:“家”之精神家園,人們苦苦追尋的是精神歸宿。以及體會作者反彈琵琶式的立意特點,落實目標2和目標3。

  (四)質疑

  此環節的設計在于查漏補缺,看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是否還有疑惑,讓學生提問題。如果學生沒問題,根據教學需要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發難。這節課我的預設問題是:文章結尾處照應開頭,進一步引發了讀者的思索,仿佛給人留下了永久的回味。那么同學們,你對結尾段“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作何理解呢?

  此問題在于讓學生從文本走出,根據學生成長經歷以及自身的性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訓練

  給出一幅圖,讓學生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思考。

  此環節為深化目標而設,突出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

  (六)回應目標,小結收獲,學生總結,教師補充。

  (七)作業

  為了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體現到實踐中去,作業環節我的設計為:

  請同學們用一周的課余時間,留意身邊的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物,定格片段作以記錄。

關于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本第六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燕子專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敘事文章。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課文主要寫了歐洲瑞士的一個春天氣溫驟然下降,導致燕子經過瑞士時因找不到食物而瀕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就通過電視和廣播呼吁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把他們送到用帶有空調的列車里開往溫暖的南方這樣一件事,字里行間充溢著人們對動物的珍愛之情,體現了人們美好的環保意識。從語言文字特點來看,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用詞具體形象,又含有比較多的意義深刻的詞句,既適合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訓練,又適合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結合新課標針對第二學段提出的閱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歐”“洲”“瑞”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等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紛紛”“頂著”“踏著”“四處”在表達中心思想時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瀕臨”“呼吁”“長途跋涉”等詞語的意思;并通過小組內成員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情感朗讀,感受課文中質樸的語言,感悟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音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感受人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培養熱愛動物并能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加入環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對本文的許多關鍵詞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引導學生如何聯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實踐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領會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對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并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朗讀,加深對文本詮釋的“環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學重點。這個單元的主題內容比較寬泛,有很強的社會意義,而且還增加了綜合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所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環境調查,進一步體會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這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匯,陶冶情操。本文的語言質樸又形象,情感豐富,充滿著對動物的愛心,在教學中,應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同時注意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創設情境法:學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特點,利用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發揮想象,釋放自己的情感。

  三、說學法

  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我還考慮到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準備教給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識字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自主識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學習;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搜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這一環節,就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團體合作。

  想象說話練習法: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新課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課后練習題三設計了:

  (1)我想對貝蒂說:

  (2)我想對救護燕子的瑞士居民說:

  (3)我想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生命的小女孩說:

  (4)我想對說:以及“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著,仿佛在向致謝,感謝她(他們)。這三個想象說話練習,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切體驗,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落實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標,達到“一箭雙雕”之妙。

  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激發興趣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后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了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臺,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后,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并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后,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閱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閱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閱讀和直接閱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

  (三)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脫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說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指名說,師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后,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集體交流時,先重點引導理解貝蒂是怎么做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句子——

  貝蒂: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里,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后,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練習:

  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尋找的疲勞,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疲勞的三重困難,只在乎。

  在學生深切體會后,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著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這里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里,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么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饑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著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里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著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么,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后,再引導學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么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著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盡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激發興趣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后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了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臺,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后,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并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后,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閱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閱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閱讀和直接閱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

  (三)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脫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說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指名說,師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后,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集體交流時,先重點引導理解貝蒂是怎么做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句子——

  貝蒂: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里,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后,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練習:

  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尋找的疲勞,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疲勞的三重困難,只在乎。

  在學生深切體會后,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著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這里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里,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么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饑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著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里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著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么,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后,再引導學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么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著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盡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

  (四)拓展文本,升華主旨

  1.可愛的燕子快樂地乘著幸福的列車駛向遠方,這樣的故事真的很讓人感動。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下發閱讀材料:《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就是人們保護動物。這一環節機動,可以當作課外作業。

  2.學了課文,聽了故事,看了圖片,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請你把它寫下來。

  寫段練習:

  (1)我想對貝蒂說:

  (2)我想對救護燕子的瑞士居民說:

  (3)我想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生命的小女孩說:

  (4)我想對說:

  3.指名4~5個學生展示,再進行總結:通過同學們這么深情的話語,老師相信《燕子專列》中的小貝蒂,《丹頂鶴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用愛、用情編織更美好的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進行語言思維訓練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情感的深化,提升著對文本主旨更深一層的感悟,既發揮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練習設計才是有效的設計。當然也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以寫一句,也可以寫一段,可以四個內容都寫,也可以選擇一、二個寫。體現了訓練的層次性,也符合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實踐活動

  自主選擇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用自己的行動向自己周圍的人呼吁“保護動物、愛護環境”。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團體合作能力,體現了語文的綜合實踐性。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達到簡明扼要,抓住題眼,直奔中心,達到“高效能、簡約化”的功效,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主旨。

關于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少年閏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閏土》這一篇是魯迅的作品,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這是一篇經典名篇,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是叫讀者不可抗拒的。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它在本單元中訓練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通過對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憶——盼——見——佩——思”為線索分為五段。課文先描繪了“我”記憶中看瓜刺猹的閏土,接著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魚四件事。最后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也反映“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表達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訓練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鑒于六年級學生的知識技能現狀和本組文“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別對本課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落實點:新課標規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本課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閏土這一人物形象,了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干、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通過聯系上下文、時代背景、同學相互討論等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過程方法指引點:新課程倡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進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產生心與心的情感共鳴。

  情感態度滲透點:新課標規定,“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是學生初識魯迅,要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本文通過“我”與閏土的對比,流露出“我”對生活在“高墻大院”中的不滿足,以及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向往。滲透著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封建主義的批判。要讓學生體會這些并能升華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學習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是本課的重點,而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對于如何教會學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去演,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豐富課堂。使學生全員參加都能積極動腦,大家暢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對于如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讓學生課下收集寫作背景的資料結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師再可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課標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階段水平并結合本單元的重點,確定如下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思路是快速閱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總體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事件;接著深入學習有關段落,體味少年閏土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設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一目了然,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

  三、說學法

  教學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自由讀,指名讀,想象畫面讀等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領會,在朗讀中升華感情。以讀代講,適時點撥,使學生走進文本能夠深深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濃郁的情境中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動靜結合,在研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載。

  四、教學流程

  本課共分三個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了解課文大意;認識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并命名。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并背誦。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第四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干、機智勇敢、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感受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感受作者和閏土之間的深厚感情,了解閏土樸實可愛的特點;學有余力的同學會模仿課文一處片斷,寫一段一個人外貌的話。

  在這里主要說一下第一課時的流程。

  1、創設情境,揭示新課。

  出示“月光刺猹圖”(不用說出圖的名稱),教師在配樂中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圖畫的內容引學生入境。介紹圖中的少年就是閏土,引出課題。(如“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中,圓溜溜的大西瓜靜靜地躺在海邊的沙地上。碧綠的瓜地里,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鋼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這少年是誰呢?對,這少年便是閏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17課《少年閏土》。)

  小學生因為認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通過老師對閏土生動的介紹使閏土這個人物在畫面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鉆研課文。

  2、介紹背景,初讀課文。

  由學生匯報課下收集的關于魯迅的資料,老師總結歸納: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寫的,1919年魯迅回到了故鄉——紹興,兩年后,他就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下了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就是《故鄉》里面其中的一段。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段落。

  在這部份中,由于魯迅的語言文白相間,學生在字詞方面可能會出現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不理解“其間、無端、素不知道、如許”等詞語,教師可通過課件練習幫學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把下面的詞語與正確的解釋連線:

  其間 只知道

  無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許 從來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單知道 無緣無故

  3、重點講讀,以此推彼。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后,魯迅回到故鄉,腦中浮出一幅畫面,是什么畫面?(學生認真讀第一自然段,為畫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勇敢、活潑、機智……)

  ③當魯迅回憶這幕時,懷著怎樣的心情?(小組討論:懷念、不舍、留戀……)

  ④你讀完這段后有什么樣的心情?(羨慕……)

  四個問題后學生就已經把第一段學的很透了,然后老師再提出要求:像這樣的畫面在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找出來嗎?(小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畫面——雪地捕鳥、沙灘拾貝、潮汛看魚)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四個問題其實就是交給了學生讀課文的方法,即:(板書)

  讀懂畫面——命名

  讀懂人物——印象

  讀懂作者——情感

  讀出自己——心情

  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理念。

  4、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本課重點講了課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點。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的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喜歡刺激的少年,而在《故鄉》中,成年以后的閏土卻是呆板、痛苦,將一切希望都寄予神靈的愚昧農民,前后的對比反差之大令讀者深思。關于這點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做適當的滲透。而對于“我”與閏土在年少時和成年時的強烈對比,如,年少時“我”非常羨慕閏土,自己生活在“高墻大院”之中 也應該做適當的滲透,使學生能夠更多的了解魯迅的思想

  5、布置作業

  閱讀魯迅的作品,寫一篇讀后感。

  老師可以提供題目,如《我心目中的魯迅》《論閏土形象》《一代文豪——魯迅》《我看舊社會》等,也可以由學生自由命題。

關于語文說課稿11

  【說教材】

  《藍樹葉》是學生進入二年級以來的第一組講讀課文的第二篇。課文以麗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后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還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圖照應第二段的內容,第二幅圖照應第五段的內容。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教學時要體現如下思想:

  1.發揮漢語拼音幫助識字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拼讀音節讀課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詞句訓練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

  3.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4.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

  "麗麗為什么沒有接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重點;"園園看見麗麗畫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說教法】

  1.引讀法

  麗麗四次借綠鉛筆的經過采用教師引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朗讀的難點,培養學生語感,還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會文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悟出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妙處。

  2.圖文結合法

  這篇課文雖不是看圖學文,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無疑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有極大幫助。本人備課時仔細觀察圖,就發現文中第一幅圖與課文內容有明顯不符。倘若學生也能發現這一問題,不僅可見其觀察細致,還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真可謂一箭雙雕。

  3. 遷移法

  (1)學習第二至四段,圍繞"借"與"不愿借"的四次對話,著重講讀第一次對話,通過圈、點、劃、讀、議領悟出學習方法,再讓學生按此方法去讀第二至四次對話,使學生在讀中領悟其中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最后一段,結合課后第3題的訓練,實現由讀話到寫話的遷移。這種練習的設計有利于發掘學生創新精神,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說學法】

  1.課題入手法

  題目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課文畫龍點睛之筆。學生開始接觸課文,首先看到的是課題。正確地理解課題,從中得到學好這一課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這一課,我試圖讓學生通過"你們見過的樹葉都是些什么顏色的"釋題入文。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會逐步養成一見課題便會產生一系列疑問、聯想,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極有益處。

  2.課后題入門法

  每篇課文后的問題往往給學生以重要的提示。這一課我以課后題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好課文。倘若長此以往,學生都能得到這樣的訓練,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帶著強烈的目的去讀書,邊讀邊思考,不僅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而且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圈點勾劃法

  從學生學習品質來考慮,讓學生在課文中動筆劃記號,如給重點詞句圈圈、點點、勾勾、劃劃、將長句子用符號標上停頓、語氣重音等。訓練重點不脫離課文語境,在聽讀過程中,動靜合理交替,讓學生學習時思維"聚焦",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由"學會"向"會學"過渡。

  【說教學】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你們見過的樹葉都是些什么顏色的"當板書課題后,啟發學生:"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質疑,如:"樹葉為什么是藍的呀"變教師提問為學生質疑,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好奇心,促進主體的發展。

  (二)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逐段讀課文。

  2.指導朗讀,如長句子要注意停頓、斷句。

  (三)教師范讀,進入情境

  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之中,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的感情與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頻共振。

  (四)緊扣問題,自主學文

  抓住一個"借"字,緊扣課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懂四次對話,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讀,然后指導學生著重讀第一次對話,畫出重點詞。運用第一次對話的學法,學習第二、三、四次對話。第四次對話,可引導學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讀。學習第二段時,還可與觀察文中插圖結合起來。

  講讀最后一段

  思考:園園看見麗麗畫了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結合觀察第二幅插圖)從園園的神情聯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讓學生自悟自得,教師只作相機誘導,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質疑啟思,合作學習

  學生可能會問:"園園不肯將鉛筆借給同學,是不是一個壞孩子"或從麗麗的角度提問:"麗麗不接筆,很有自尊"可引導學生發表意見,深入討論,不必強求一致。為學生構建互動的模式,營造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氛圍。

  (六)適時運用,實現遷移

  在課后第3題"填空,再讀一讀"之后,出示:"一個星期后的一堂美術課上,老師要同學們剪紙。可是坐在園園前面的曉曉沒有帶彩紙,園園看見了,會怎樣呢"請同學讀題、思考、討論,先說說,再寫下來。

  這個練習以填空引出教學內容,憑借"臉紅"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續情節引導想象事情的必然發展。整個教學片段融聽、說、讀、寫、思于一體,又滲透思想教育,沒有多余的講解,訓練扎實而有效,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

關于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于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于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向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

  3、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并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并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4、 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借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并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4、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探討完以上問題后,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系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向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六) 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后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 文

關于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第二十五課《學弈》。

  2.教材簡析:《學弈》這篇文言文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說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然后講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文言文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雖與現代文在用詞造句、朗讀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卻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從小學開始,在學生成語、名言警句、古詩詞的積累基礎上,讓學生接觸一點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很有好處。選編本文的目的有兩點:一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好,強調學習要專心致志,有利于學生繼承發揚刻苦學習的優良傳統;二是因為它短小精悍,文字較為淺顯,適合小學生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感悟了學習方法,為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3.教學要求: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了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4.教學重難點: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于讓學生參考課后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所以要將此點作為難點來突破。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而利用CAI課件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二、說學情

  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松、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

關于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是語文版第七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記事散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馬克?吐溫人生第一次文學嘗試的經歷,結局富有戲劇性色彩。我想,學習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文學創作嘗試,從而愛好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相應的字詞句,文章的結構、內容及主題。

  2、能力目標:對文中一些詞句能理解和運用,感受作者詼諧的語言風格,感悟生活與文學創作的關系。

  3、情感價值目標:使學生熱愛生活,在生活中敢想敢說,有正義感;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及勤動腦、善動腦的習慣;讓學生懂得“自我推銷”的重要性;學生能在實踐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三、說教法: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介紹文學常識,學生自由讀課文,就初步感知內容的'情況,學生之間交流討論,然后老師引導,肯定總結,通過這樣的過程完成目標。

  四、說學法:學生預習,查閱工具書,解決新字新詞,老師介紹文學常識,學生聽、記;學生自由讀課文,齊讀課文,對感知的內容,生生相互交流討論,然后在老師的引領下用啟發方法,逐一完成學習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詞語,查詞典,正音、釋義。

  2、讀順文,能夠流暢、清晰的朗讀課文。

  3、讀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夠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導入新課:

  馬克?吐溫,美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也是一位負有盛名的幽默和諷刺作家,一直被推崇為美國文壇巨子。

  馬克?吐溫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謀生。先是在一家報社的印刷所當學徒,后來,又當過排字工人、銀礦工人、領航員和新聞記者,因此他并未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是,豐富的社會經歷和生活經驗也使他積累了眾多的文學素材,為以后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馬克?吐溫一生創作了許多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政論,雜文,游記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傻瓜威爾遜》、《競選州長》、《百萬英鎊》、《赤道環球游記》等。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馬克?吐溫的《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

  (二)讀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要注意積累詞匯;指出對方同學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2、準確朗讀下列詞語。

  伶俐涉水煞費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言簡意賅戲謔瑣聞乳臭未干趾高氣揚苛責詆毀

  (三)簡析釋疑

  1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具體指什么?

  2、叔父離家外出一周,十三歲的馬克?吐溫獨立辦了一期《漢尼巴爾周報》,他在第一次文學嘗試中做了哪幾件事?產生了怎樣的反響?

  瀏覽要求與策略:能在文中圈畫與事件有關的詞語,如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事件內容。

  明確:課文記敘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寫希金斯投河的報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兩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給一個新來外鄉人的詩增寫挖苦他的腳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詳寫,寫出了寫作原因、寫作想法、寫作過程和寫作內容;第二件事是略寫。

  產生的反響:它們發表在《漢尼巴爾周報》的同一期上,不僅展示了作者的文學才華,而且使這期報紙銷量大增,使得周圍的人不能不對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練的文筆刮目相看。

  (四)課后小結

  1、查閱馬克?吐溫的作品,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2、在書刊及互聯網上查閱有關作品的評論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

  (五)作業設計

  1整理課后字詞,并用他們寫一段話。

  2少年馬克?吐溫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愛他的哪一點。

關于語文說課稿1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優秀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稱贊》。下面我 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進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優秀說課。

  一、教材分析首先說說教材

  《稱贊》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新事,小刺猬和小獾相處得多么融洽,多么窮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農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贊,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覺得,加班加點地拼命農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贊,也就滿足了。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當學生獲得成過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贊,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①認識10個生字詞。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了解課文內容,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要學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三、教學重點

  難點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知道小刺猬是怎樣發現小獾的優點,從而學習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四、教法與學法在這堂課中,我們采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瞅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開作學習的局面。

  五、教學流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自主學習,開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獵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獵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依據兒童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猬”、“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相互飽勵與稱贊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這樣導入符開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游戲激趣、穩固識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閉注學生的集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獵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摘蘋果、開火車等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穩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語文新大目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范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為什么還要稱贊他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做,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贊別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贊了我,讓我有了自信。”這句話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窮有真情,我們抓住角色對話為訓練重點,取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下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開始不是稱贊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六、板書例文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開,形象直瞅,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瞅中心的作用。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9

《語文》說課稿06-25

語文《荷花》說課稿03-30

語文《母雞》說課稿04-20

語文《春筍》說課稿10-27

語文說課稿06-24

語文《童趣》說課稿07-03

語文《山雨》說課稿02-08

語文荷花說課稿02-16

語文《雷雨》說課稿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