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說明。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鑒于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后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著,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采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采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于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采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后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后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著教師范讀課文,用有關課
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里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后,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并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后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于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文章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的《金色花》。
七年級上冊是根據生活內容編排單元的。本單元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組元的,在單元目標中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其中《風箏》寫的是童年時手足間的故事;《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散步》寫了三代人的和諧美滿;《世說新語》兩則寫了少年兒童成長中的聰明機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和《紙船》則是表現母愛的兩首詩歌,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比較而言,泰戈爾的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除了表現母愛也表現了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因此,本課時我只講授泰戈爾的《金色花》,而冰心的《紙船》則讓學生課后進行比較閱讀。
我的說課步驟是:一、說目標,二、說內容,三、說教法、學法,四、說教學程序。
一、說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時確定的該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它對課堂一切教學活動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也是對課堂教學展開評價的重要依據,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和當前語文教學的任務,當前的語文教學是語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機結合,我們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在扎扎實實地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以本課我確立了三個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二、說內容
1、內容:《金色花》是一篇表現母子之情的散文詩,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開頭,由此展開想象寫了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與媽媽一天三次戲嬉的場面,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情,學好這一課,可以讓學生了解散文詩這一體載;學習文中托物言志的寫法;讓學生體驗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并為學生課后比較閱讀冰心的《紙船》打下基礎。
2、重點: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載的特點,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3、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學習和借鑒詩中借助一種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寫法和提高朗讀和鑒賞能力確立為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本課時中我運用了朗讀教學法、啟發點撥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因為,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傳統的教學方法,搞好朗讀教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攻克的課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可以達到語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運用了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讓學生通過讀了解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境,體會文中的情感,提高朗讀能力。我采取了多樣的朗讀形式,有教師示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學生代表朗讀和分角色朗讀;運用啟發點撥法可以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演示法,是因為,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有效利用音像資料可以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
2、學法
在新課標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改變了過去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理解課文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程序如下:
(一)情景導入
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學生們都熟悉的歌曲《魯冰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帶著這一情感走進課文,更容易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簡介作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和代表作品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資料
(三)深情的朗讀
先由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再由學生自由朗讀,讀時注意重音、語速、節奏和感情,并在最喜歡的或者感受最深的語段旁就“重音、語速、節奏和感情”等方面作一下標注,然后由學生推薦他的同學來朗讀,這樣可以體現課堂上師生的平等,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課堂氣氛也更活躍。讀后請學生評價,師生共同探討朗讀方法。對文中的朗讀重點——母子間的對話“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先讓學生試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該怎樣讀,最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讀了解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境,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大膽的想象
讓學生默讀課文展開想象,看透過眼前的語言文字能感受到怎樣的畫面并用“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的句式做恰當的描述,再現詩中的畫面,通過想象走進詩的意境,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先由教師作個示范,再由學生發言。
(五)細膩的感受
先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賞讀詩句來分析文中的“孩子”和“媽媽”,感受母子間的深情。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參考這幾個題目來說:
1、媽媽是怎樣關愛我們的?
2、我們是怎樣報答媽媽的?
3、你有沒有讓媽媽傷心過?
4、怎樣可以讓媽媽不傷心多微笑?先各小組討論再讓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
(六)詩意的仿寫
先讓學生思考作者泰戈爾在這篇文章里是怎樣表現母子情深這一主題的,從而上升到對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探討,再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也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你想變成什么?讓學生仿寫,用“假如我變成了——”開頭寫一段話表達對媽媽的愛,這樣可以學以致用、放飛思想、張揚靈性。
(七)詩情的誦讀
讓學生滿懷著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的誦讀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情感。
結束語:
這堂課我以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體會文中的母子深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的能力,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理解尊母、愛母這一偉大主旨,并付出實際行動。懇請評委提出寶貴意見。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兩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三課,是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短文兩篇》從細小的生命現象寫起,抒寫理性的思考,表達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2、教學內容
《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貝殼》的作者是一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蟬》的寫法不同,《貝殼》一文直入主題,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之后作者又聯想到了貝殼里曾經的小小的生命,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應該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
3、教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a、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b、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2)教學難點
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大膽發言。
3、聯系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通過各種形式獲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開闊語文學習的思路。
三、說教法
在這堂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地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閱讀《蟬》
質疑: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這是什么寫法?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4、從蟬身上作者得到了什么啟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歡或欣賞的語句嗎?
(三)導讀《貝殼》
1、朗讀
2、質疑
(1)、《蟬》的作者對蟬的歌頌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那么,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話,是怎么寫的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說了一句“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所以,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么意思?
(四)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當代著名作家莫懷戚寫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七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講課文。本單元的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3)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親情并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透過文章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難點: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五、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2.誦讀教學法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4.語文活動式教學法
學法指導:1.圈點勾畫。2.朗讀感悟3、情感體驗法4、小組合作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
觀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由此導入新課:洗腳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這平凡的小事,卻蘊含了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散步》。
【設計意圖:觀看媽媽洗腳這個視頻,給學生營造一個濃濃的親情氛圍,喚起學生的親情意識,為本課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
(二)、朗讀課文,感受親情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檢查閱讀效果:
(1)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嫩芽分歧霎時拆撒熬過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問題:
①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
②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結果如何?
③從散步這一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家人怎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三)精讀課文,探究美點
1、語言美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從文章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歡的是,因為它美在―――”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人性美
課堂活動設計:鮮花獻給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麗的鮮花,請你把它獻給文中的某個人物,你將獻給誰?請你結合文中描繪人物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說說你獻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讀課文,請畫出文中的景物描寫,并分析其作用。(在課本上做標注)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豐富的人物情感,從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
(四)理解主題,升華親情
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于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著金色菜花、長著整齊桑樹、閃著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溫馨幸福。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復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五)拓展遷移,表露親情
詩意表達(仿寫句子)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老人孩子都怡然自樂,讓我們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
家,是
(六)真誠行動,親情延伸
1、將本文朗誦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請他說說聽讀文章的感受。
2、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設計意圖: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七)總結全文,表達祝福。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教材地位
“成長”作文屬于記敘文寫作,它隸屬于第一單元。本單元的文章,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側重于培養學生寫作記敘文的能力,要求學生能關注自己成長的足跡,體會自己成長的歷程。在成長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向往,也有小小的煩惱。寫好這篇作文,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寫作記敘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并培養學生關注自我成長的興趣和習慣,為學生進一步寫作記敘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優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夠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
中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成長類文章,從中得到有益的寫作借鑒。
學困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追尋成長的足跡,體會長大的感覺。
學習方法培訓目標:讓學生學會合理構思成長類作文的方法。
學習習慣養成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能運用積累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并體驗成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深入挖掘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關鍵:積累成長的素材并理解寫作方法。
四、教學方法
積極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勵法。在指導中抓住相關作文,巧妙設置關于成長的積累題,并隨時評價學生的回答。同時,利用大屏幕圖片、搶答、小組競賽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思考、參與意識。
五、學習方法
積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研討、暢談、搶答等多種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獨立寫作和思考成果的機會,并學會遷移寫作方法,把握寫作成長記敘文的思路。
六、教學過程
1、定向示標。教師出示本節目標,學生齊讀,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話題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為寫作之源。如何積累對學生寫作至關重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我讓學生關注讀書,關注生活。事先下發作文提綱,有目的地讓學生課下積累。養成動用各種資源積累相關素材的好習慣。課上教師讓學生出示作文提綱,并根據課前預習的情況回答大屏幕的問題,側重成長記敘文的積累。從中檢查學生課前對成長作文的素材積累情況,根據積累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為寫作指導做好準備。
3、方法歸納。“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是學生寫作的現狀。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單元所學,在課文中進一步讓學生歸納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默讀例文,回答長大的標志及寫作的借鑒,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成長作文的寫作方法。學生合作交流、暢所欲言,教師再進一步歸納指導。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寫作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4、習作構思。我讓學生根據歸納的寫作方法進行構思同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鍛煉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明確了成長記敘文的寫作要求。而且聯系生活體驗更加深了記敘文寫作的理解,從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5、總結體會。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讓學生做到一堂一得。并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
七、板書設計。我力求簡潔、精煉,根據幾個關鍵詞來讓學生理解寫作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著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啟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復誦讀中,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為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2。、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并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導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么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為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托,當涂: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后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懷疑精神。通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為“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愿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贊)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于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于背誦比賽這樣的游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復習舊的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煉。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采訪式”。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布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布置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愿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贊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學設計的更新
《七顆鉆石》是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里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學前研究調查該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征并據此設計制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并在教學中加以使用;教學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口語表達、寫作、音樂欣賞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說:課改理念的貫穿
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所有環節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參與,并在[情景再現]環節中擔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處于主導地位,在[情景再現]環節中甚至可以把主導暫時交給學生,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本文的教學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來實現,分別是——
⑴【課文導讀】;
⑵【課文簡析】;
⑶【七星上天】;
⑷【拓展練習】。
每個板塊還包含相應的子板塊,貫徹著不只一個教學重點或難點。
學習隨著故事情節發展逐漸升華的愛心(重點)
從教材內容分析,《七顆鉆石》一文突出了本課課文內容的重點就是隨著愛心的不斷深化不斷出現變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貴也就寓意著愛心的崇高,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并融入課文的氣氛中并為之感動。適當的引導和強調對學生還處于發展階段的身心都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導讀、課文分析、表演、音樂欣賞等等)來豐富和完成。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重點)
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我把問題留給學生,通過[妙想天開]想象作文片段練習、[情景再現]課本劇在教師的簡單點撥下即排即演、[課文分析]等等環節來培養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聯想的能力(難點)
從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來看,語文課固然應該少些“語文味”,但必須基于語文能力訓練的基礎之上,而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聯想的能力是這堂課的重點但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接受能力不同,這個環節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因此,在學生進行以上活動[貫穿于課文分析、拓展練習等環節]時,我著重關注教師小結語言的總結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說:實際教學的收效
實際教學的收效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彰顯,具體表現在:
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積極主動,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除了【課文簡析】外,學生還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拓展練習】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現]兩個環節表現出對課文理解準確到位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學生在【拓展練習】中的[妙想天開]環節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鍛煉寫作能力,而且學生們的語言能維系和發展原文風格,把愛心這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這篇課文是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這一單元的重點要求通過朗讀,讓學生會聯自己實際生活體驗,看到作家對“文化藝術”體驗和感悟。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課文內容: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2.朗讀中讀懂簡易的文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
1。字詞的落實積累上
難點: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三、說教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討論法:引導學生發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四、說學法
1.朗讀法:反復朗讀,明了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五、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六、說教學理念
1.新課標中要求中學生能“讀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
2.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七、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口技》表演視頻,讓學生對這門傳統藝術有感性認識。
八、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讓學生聽,聽到哪些聲音,聽出什么時間,聽出什么故事。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藝術?進而導入新課(課題)
口技表演含義:(讓學生說)口技藝人僅憑一張嘴,能逼真地模擬各種聲響,能生動地描繪不同生活場景,形成了一種傳統技藝。這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后如親臨現場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同時是檢查預習,把握讀音。讀的過程中故設“陷阱”讀錯音,讓學生找出來加以糾正。
2.學生再讀課文: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參看注釋,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全文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善)
(2)找出標志時間的詞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忽然,俄而
(3)有三個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體問題:
1.一個優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備哪此些本領?(這個問題的設置,是想引領學生,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這個寫作法的教學)
(引導學生說出:會摹仿各種聲音,惟妙惟肖。平時要對聲音仔細觀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聲音,按順序說出來。
狗叫,婦人聲,小兒聲,男人聲,吃奶聲,哭聲,鼠夜出聲、起火聲,火燒聲,救火聲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來
(鼓勵學生讀原文:有的學生能找到正面描寫,也有同學能找到觀眾反映句子,老師等學和找完后,歸納出:此文一個重要寫作方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相合。
(四)再現情景,表演中背誦。(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斷)
方法:找一個學生,到講臺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找幾個同學,到講桌前蹲下,當同學讀到有聲音的時候,讓他們模擬聲音。然后大家評價。
注意:模擬聲音的同學要及時,下面的同學是觀眾,要做好聽眾的表情動作表演。
如時間夠用的話,大家集體朗讀一遍。
(五)作業:思考一下,(我們岫巖的玉雕藝術,驢皮影藝術,高蹺藝術,剪紙藝術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藝人一樣值得我們欽佩?有哪些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廚師的廚技,手工制作者,市場賣肉手腳是怎樣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樣精心制作等,我們學習林嗣環,把這些民間藝術記下來,寫一小段類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9
說教材:文本教育價值的發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是“人與自然”主題的第二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本文出自法國的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說教法和學法: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并且,由于作者對蟈蟈特征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致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閱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科學的探究方法,如發現問題、追蹤調查、變換條件,仔細分析、尋找規律等方法;文章的藝術性,以一種欣喜的心情貫穿始終,感動著讀者;構思巧妙,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善于用一種快樂襯托另一種快樂;以鷹的勇猛兇悍反襯蟈蟈的機智勇敢;每次發現蟈蟈的一些特點后,總是生動地描述一下,再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證明,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蟈蟈的特點;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賞讀、整理、創新相結合的學法來學習課文。能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語言現象,分析它的表達效果,交流獨特的閱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用知識積累卡學會積累,用自由創作延伸創新,拓展課外閱讀。
說教學程序:教學思路掃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復閱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于形成以后主動學習的習慣。
創新板塊設計:
1、情景導入,展示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3、精讀課文,揣摩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這樣設計旨在鏈接中考考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閱讀延伸,比較閱讀,以讀促寫。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多音字、生詞、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7、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8、自由作業,快樂學習,開發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課堂作業是任選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10個左右的詞語連詞成句,并有幾處用上擬人手法。注重落實雙基。課外閱讀實踐,到圖書室和網上查閱《昆蟲記》的相關資料,搜集整理知識,學會用卡片式摘抄積累筆記。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
10、教學反思:
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為更多的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主陣地。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0
各位評委,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來自豐收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口技》,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這是第二課時,前一課時,我們主要預習了課文,朗讀了課文,掃除了字詞障礙;通過文下注釋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理念闡釋五個方面向各評委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2、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放在字詞的落實積累上,難點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3、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二、說教法
本課擬采用下列教學方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發現法:本課難點的突破擬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3、討論法:和發現法配合使用,引導學生發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讓學生發現趔,教給學生學法。這正是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的目標。
1、朗讀法:反復朗讀,明了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序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交待學習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課文《口技》,這里說“研究”而不說“學習”,是希望本節課同學們要以研究的態度,發現的精神來學習這節課。
(這樣導入,直奔主題。針對農村學生新課標學習理念沒轉變過來,只知教師講,學生記的情況,強調學習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聽讀課文,請你發現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拎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這樣切入應該說是比較省力的,扣一句話,一個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課文
1、文章是如何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研究一下。
2、請你說話: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從 這幾句可以看出,它寫出了 ”的句式,說說你的研究成果。
3、請你歸結
文章表現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①對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請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現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寫作有什么啟迪?請說說看。
(這一步的研究,嚴格遵循了發現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規律,確立目標——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結論——應用規律)
(四)、請你發現、落實字詞
1、概括老師的示例,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字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字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字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2、交流
3、請你做做,課堂訓練
(這一步注重讓學生個別發現,然后集體交流,以點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學生個人的發現,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識休系。)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響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觀眾反應側面的烘托
道具
(七)、時間分配
導入2分鐘
聽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研究課文20分鐘
發現,落實字詞10分鐘
課堂訓練5分鐘
機動時間3分鐘
五、幾個設計理念的闡釋
1、設計中充分貫徹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設計中遵循發現事物,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關鍵詞為“”發現“研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初級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山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盡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于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
4、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并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文意,準備復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
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課都在具有神秘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體采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體。整體界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3.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4.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5.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①以創造性復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為圖景的空間想象力。
③最后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合。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4.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啟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5.畫圖法
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宮殿。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說明]:設計此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后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
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后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別請兩位同學復述課文,并請其他同學點評優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復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造性復述,為下一環節的再現“山市”作鋪墊。
3.合作探究,培養想象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段落,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信息,并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說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出示板書,并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么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談談創作的設想及過程。
4.拓展延伸
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通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
5.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后讓我們回歸文本,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說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并回歸文本,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說明]:通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春》,選自語文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第九課。下面我就按教學理念與設計意圖、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等幾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 教學理念與設計意圖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審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得到培養。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具有豐富的美學因素。許多名師都對其進行過精彩的講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經驗作為基礎結合自己對本文的理解逐層分析繪春圖。我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細致分析,把講解與欣賞、發展智力與陶冶性靈、知識吸取與美感享受有機統一起來,并運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獲得豐富的知識,提升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全面的語文素養。
二、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一曲春的贊歌。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贊美了春的活力代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春》作為第三單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從它的編排上來看體現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階段性和多樣化,它承接了以前說學的有關知識,又跟后面的課文緊密聯系,目的是為今后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把前面學到的知識 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從而達到知識的遷移。從練習上來看,它是以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以重難點知識相聯系,綜合運用為內容,著眼于語文能力的訓練。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生字詞,學習作者準確、生動的用詞及鮮明、生動的語言;以本文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
(2)能力目標
訓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能力;品味詩一般的語言;學習修辭的靈活運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標
感受課文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們中學生珍惜春光刻苦學習,同時要熱愛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保護環境,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 并重的教學理念。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以及課文內容可以看出: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致觀察、生動描述抒發感情的方法。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具體細致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對景物的細致描寫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結合起來。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用聲音來塑造春天的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
三、說學生情況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來分析學生的情況。初一的學生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努力通過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來傳達內心感受。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辨別力和判斷力尚未成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會逐步提高,因此,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難,努力完成任務;另外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學生一旦對語文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動力;同時習慣也能影響學習的好壞,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生動機、興趣、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樣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說教法與學法
1、以讀代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朗讀,可以領悟語言之美,可以培養表達能力,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可以激發情感之美,可以激發聯想與想象能力,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積累語文知識,可以發展學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那么學生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蘊悠長的美。所以,我本著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閱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輔之。通過示范,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分析。
3、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同時領悟到語言之美。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4、教學時數:3課時
五、教學程序
興趣入手,引讀為主,由表及里,循序漸進。
(一) 導語設計:
(放一段本班學生春游的錄像,共同回顧春天)
師:
同學們,還記得你們共同走過的春天嗎?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們熟悉而喜愛的季節。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學生說)即使是同時同地欣賞春天,我們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朱自清的《春》。(板書題目及作者)
[說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初中語文課改最顯著的特征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那么,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呢?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設計除了幫助學生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讓學生通過回想自己曾經走過的春天,激起進一步了解《春》的興趣。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二) 教師范讀,學生靜聽,通過聲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而教師的范讀則像源頭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讀,不僅讓課堂更加有詩意,而且能夠激起課堂教學的層層漣漪,從而使課堂書聲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導語引導著學生回憶春天的基礎上,通過聲音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讓學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師的我們能夠抓住恰當的時機,進行范讀。所以,我沒有急著去介紹作者,熟悉文字,而應該創設一種教學環境,將學生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一遍、兩遍,讓學生靜靜聆聽,閉目想象,讓思緒飛出教室,飛進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春色。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標中的部分要求,也為教學難點鋪平道路。
(三)作者簡介:(此步驟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朱自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為朱自清是一位現代著名作家,對他應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課內容量)
[說明]特地設計這一步驟擴大識字量,為下面的朗讀掃除障礙。
(五)學生自讀,理解欣賞春色之美。
在這個階段,學生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準備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此時教師作示范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鉆,要求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后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作適當的質疑,作為對學生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獲,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標。
(六)精讀,通過比賽朗讀、配樂朗讀品味語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讀,學生絕對會覺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讓學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讀,品味它的語言。另外,進行朗讀比賽,各組推薦二到三名同學朗讀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讀較好的同學作評委,進行打分評比,最后作全班配樂朗讀。在這過程中,我還用了這樣一個句式:“我最喜歡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學生從詞、句式、修辭的角度,從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評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先用了“春草圖”作示范。設了些小問題:如“鉆”為什么不用“長”。“偷偷”疊詞的運用,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及其作用?
[說明]采用多樣的朗讀形式,有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激起學生自主的活動,設計的句式有利全體學生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說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七)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尋找美
同學讀完《春》,從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夠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
[說明]設計此題步驟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我還準備印發一些有關“春”的名句供他們欣賞。
(八)、美的訓練
1、引導學生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2、寫一段描寫家鄉冬景的文字。
3通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說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為初一的學生還處于自覺的適應階段,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后的自主學習。設計第二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說、讀的最后落腳點是寫。初一年的學生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冬景”上。同時也可以為下文學習《濟南的冬天》先作個鋪墊。第三道是選做題,學生完成之后貼于“作業欄”上,這樣布置是根據學生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學生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本文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一)――(四)個步驟,第二課時完成(五),第三課時完成(六)――(七),第八個步驟安排在課外。
說課后記:
我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夏感》(板書:夏感 梁衡),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談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熱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長,語言優美雅致,行文調理清晰,作者立意新穎,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情景,流露出對夏的喜愛之情。
王榮生教授說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感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篇課文雖然不長,但細細品讀,我覺這篇課文值得教的內容非常多。結合本文特點和我對七年級學情的了解,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描寫夏季內容。
2.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對對夏的喜愛之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心理和知識水平,我將“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的難點。
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修改的20xx年修訂的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主動積極的思維。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教法上我準備采用1:朗讀法。要求學生讀出“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感情基調。讀出梁衡散文剛健的風格。2.點撥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思維,排除障礙,突破難點。3.聯想想象法。課文寫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葉圣陶先生說“凡教者必期達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所以學法上我采用1.朗讀法,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現新問題,逐步解決問題。
此外,這節課我會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說教學過程。
教學重在過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安排為導入新課------初讀課文-------品味賞析------小結課文、布置作業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課文導入有許多方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優美散文。首先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展示我拍攝的幾張校園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蘭花開的春季,有學生在操場上揮汗如雨的夏季、滿地落葉的秋季,有白雪皚皚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樂《寂靜之音》,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導入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后出示從古至今一首首優美的描寫四季的的詩句,讓學生誦讀,在學生美好的氛圍中,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并說明理由。在學生的熱烈的回答中過渡到本課的學習:“在作家梁衡的筆下,夏季是什么樣的呢?作者對夏季抱有什么態度呢?今天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章篇幅不長,我播放優美的課文朗讀,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想象課文中描寫的夏季景色,讓課文描寫的綠色的樹林、翻滾的麥浪、匍匐的瓜苗、彎腰勞作的農民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在聽讀后,帶著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讀課文。此后,媒體呈現問題:“夏季給作者什么樣的感受?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季的?”師生明確第一段總寫了作者對夏的感受——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礎上,分別寫了自然之夏、農人之夏。師生討論課文段落的劃分,理清文章的層次,文章共分三個層次,結構上是總分總方式,文章第一段總領全篇,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最后提問:“在作者筆下,夏天是熱烈、緊張、急促的,作者對夏天懷有什么感情呢?”這樣的教學流程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過程進行的。新課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三、品味賞析。
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文章運用了豐富的擬人句和生動的動詞,王榮生教授說教學要教學生看不到的東西。我展示兩句話:這是一篇動詞使用精美的文章;這是一篇修辭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給學生呈現一個例句:“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我問學生能否將文中的“凝”字換成“砌”,引導學生思考,師生討論交流,“凝”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凝”的事物是流動的,而“砌”是缺乏詩意的表達,顯得生硬而且與綠煙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讀出來的,我要求學生去朗讀這個句子,注意節奏的停頓,語氣舒緩,我示范朗讀,“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再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幾份幽靜和詩意。
備課中,我預設了“潛”、“撲打”“匍匐”等詞,讓學生充足的時間中,互相交流學習,品味這些詞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變形閱讀的方法,改變句式,變文為詩,增加教學的情趣。例如我將第二段文字通過變形,成為一首精美的小詩,媒體呈現如下:
夏天
芊芊細草/漸漸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
淡淡綠煙/凝成一堵黛色長墻
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
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
配上悠揚音樂,我先范讀。再請學生自己朗讀這首小詩,要求學生注意詩的朗讀節奏語調,面帶表情把小詩讀得富有情趣。將朗讀與語言品味結合起來,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語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最后我讓學生小結課文,想一想,通過本文學習,你感受到了什么?學到了哪些賞析文章的方法?帶著作者對夏季的熱愛之情,請同學們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吧!
作業的布置有兩道題,一是課下繼續誦讀文中精彩語句;二學習本文寫景方法,用生動的動詞寫幾句擬人句。作業布置體現了將所學的知識由課內向課外遷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整個教學的紀念碑。板書設計我追求簡介、直觀、實用的原則。我把這節課的課文內容和教學重點呈現出來,增加學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動
精妙的動詞 生動的擬人句
對夏的熱愛之情
以上是我對《夏感》這篇課文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從而謳歌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親情。本單元要求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間洋溢的親情。同時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讀書技巧。本課《羚羊木雕》較之前一課《風箏》顯得比較淺顯,本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對話,更適合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圍繞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學情發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感受文章豐富的情感。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學習對象的分析
1、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揣摩文章的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能力目標
(1)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在整體把握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情感目標:
通過感悟文章聯系生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聯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關于同齡人對長大的一段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萌動。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通過引用同齡人的一段話,激起同學的同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說讀課文
瀏覽課文,學生就“一個——的木雕”、“一個——的爸爸”、“一個——的媽媽”、“一個——的奶奶”、“一個——的萬芳”、“一個——的故事”進行自選話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說話活動。當同學說完的時候,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1、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貴,爸爸媽媽的逼迫,奶奶的無能為力,萬芳的仗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意到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
1、默讀課文1—15段默讀
課文,標劃出體現爸爸、媽媽、我三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
1、培養了學生圈點勾畫等讀書的習慣。
2、使學生在標話中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不同的人物語言體現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時了解了爸爸媽媽對我的逼迫,描寫了我的委屈,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爸爸媽媽的批評。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1——15段,學生進行評價
1、由默讀到有感情的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速讀文章2——6段至結尾,標化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既加強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又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無奈、委屈、痛苦。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4、指名讀、學生齊讀
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作者的傾向。
(四)探究課文
1、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
1、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文中來。
2、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非常的重財輕義,而我和萬芳之間非常重視友誼。
3、培養了學生在合作中的團結協作的能力。
2、討論: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給了萬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1、不限制學生的答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交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人溝通。
小結: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贊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五)課后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這篇小說,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與父母一起探討后,合理地改編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并工整地寫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珍珠鳥》一課是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動物為內容專題編選課文。這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都各自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人與動物”的關系。閱讀這五篇課文,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對人與動物關系的深入思考。馮驥才寫的這篇散文《珍珠鳥》主要寫了由于作者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后到與人融為一體的經過。通過人與鳥相親相伴地細膩描寫,不僅顯示出作家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讓人領悟作者“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從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是學生學習的一篇佳作。
2、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喚醒關愛,聯系生活,引發思考,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通過閱讀、賞鑒,領會作者的情懷,讓學生能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識和能力目標: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散文的整體感知能力,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以讀為主,讀寫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朗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
(3)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教學重點:
(1)體會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2)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閱讀能力。
4、教學難點:對人與動物之間信賴關系的理解。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觸動他們的心靈,體會依賴的基礎,及更加深廣的意義。
二、說教法
關于教法,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和巨匠,那么,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所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朗讀法和情境教學法的結合,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教師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可以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創造出溫馨和諧、情意融融的優美情境,激發學生發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另外,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通過快速閱讀篩選關鍵信息,在自讀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基本內容。教學互動流程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愿望,引導學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互相啟發,并獲得新的感受。
三、說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新《標準》也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閱讀、討論、探究出本課蘊含的哲理。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針對這篇散文的特點,我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并通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師應著力訓練,遵循“示范——嘗試”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這也是給學生散文閱讀基本功的一個鍛煉。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請學生欣賞一組大自然中鳥兒自由飛翔的精美圖片(配班德瑞《迷霧森林》),讓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文境,并暢談感想。
師導入課文:是的,鳥兒那自由飛翔的身姿,色彩綺麗的羽毛,以及婉轉多變的歌喉,為世界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意趣,這讓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贊不已,寫出了許多充滿靈性的詩歌與文章。有位作家還在自己的書房里給珍珠鳥安了個溫馨、舒適的家,他就是作家馮驥才。這樣設計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珍珠鳥在這樣的氛圍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賴”與“被信賴”的一幕。
2、初讀課文,感受情意:學生朗讀,配樂班德瑞《寂靜山林》,并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課文中作者為鳥兒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鳥有什么反應?
(3)我從中獲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讓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知的課文,為下文對人與鳥之間真情的理解做鋪墊。教師適時點拔總結。
設計以上問題,不僅讓學生探究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對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感情基調有個初步的把握;而且讓學生學會篩選課文中的有關信息,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談閱讀感受或受到的啟示。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章,通過精讀研討,看看人與鳥的信賴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3、品味語言,閱讀賞析:教師引導:
我想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養鳥的經歷,但能從中感悟到如此純摯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詩如畫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達,才使這份真情得到傳遞、滋潤許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學生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或最感動的語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讀并說說喜歡的原因。(學生自由朗讀)在我的逐步引導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別是雛兒“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內容,并從中都能體會到小鳥的活潑可愛,品味到“我”對小鳥的的關愛、呵護,并領悟到人、鳥的接近,表現在舉止之上,這些舉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溝通,是“人鳥合一”的感動。讀書要品味,就是要能從語言文字里讀出味道來,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這個過程首先在小組里完成,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并且還要求他們朗讀,還要告訴同學們應該怎樣朗讀品味,才能表達出文章的感情,這主要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學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興趣倍加濃烈,探究閱讀的層次和空間更加深廣。
4、拓展延伸,整體深化:
(1)“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兩個場景幾乎讓所有人怦然心動,請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這幅畫取個題目,并說出理由。(出示人鳥相親圖)
(2)仿句練習: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賴,往往。這個設計讓學生在我寫作運用中深入感悟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乃至為人處世的哲理,體會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處。同時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課內實現向課外的延伸,將學生課外閱讀、作文與課文結合,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提升與遷
5、學生自結,歸納收獲:可圍繞“如何朗讀”、“如何賞析散文”、“如何聯系現實”等方面,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本文的收獲。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6、作業布置:你的童年中有過小動物相伴相隨嗎?請拿起筆來寫出你與它相伴的經歷,記錄下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舊時光吧?記敘文,題目自擬,字數500字左右。這樣的作業提醒每個學生,我們對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領悟不僅停留在認知,更反思和促成我們的實際行動。
7、板書設計
我的愛護:不看、不管、不趕、不寫
鳥的變化:顯得怕人一漸漸膽大一已經放心一完全信賴
關愛理解尊重信賴
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綱舉目張、巧妙妥帖,這既抓住課文精要,又便于學生記憶,一目了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07-21
語文七年級散步說課稿09-01
七年級語文《秋天》說課稿04-07
七年級語文《馬》的說課稿10-30
七年級語文《童趣》說課稿09-09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1-05
七年級語文《春》說課稿10-15
七年級語文《馬》說課稿10-13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9-21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