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11-19 09:59:04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通用15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2

  一、說教材說學生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隨感式小品。本篇課文放在以“祟尚科學”為主題的第四單元,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體驗生活,在感受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堅持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而又有主體意識的人。

  結合初二學生“獨立意識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夢想卻又容易忽略現實”的心理特征及“語文課要有語文味”的特點,我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活潑優美的語言。

  2、仿寫文中優美語句,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抽象事物。

  情感與態度目標: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難點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四、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其中包括優美的音樂,精美的畫面,答題的要點,方法的總結等。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新課前,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有聲畫面與一組無聲畫面,引導學生以“我看到……我聽到……”發言。通過兩組畫面效果的比較感受聲音的重要性,喚起學生對聽覺的感情體驗,切入課文主題,“不知不覺地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二)、美讀,感悟文本。

  多媒體課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全體學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這節課中的很多背景音樂都選自班德瑞的《寂靜山林》專輯,因為這些音樂節奏舒緩親切,更重要的是,音樂中夾雜著不少的大自然中的聲音,如鳥鳴聲、流水聲、蟬鳴聲,風格與內容與課文的風格內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觸發學生的想象力。此處播放背景音樂是為了給學生的自由朗讀提供一個相應的情景和輕松的環境,讓他們能融入其中,而問題的設置能引導學生迅速抓住課文中心。)

  (三)、品讀

  提示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精彩之處,與大家交流意見,說明理由。注意修辭地運用,句式地選取,譴詞造句等方面的考慮。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很精彩的語句或段落,并談談讀后的感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無論從語言風格還是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語段講述的內容及描繪的意境均可,教師只要適時運用點撥引導法在此文轉自淘.教。案網精彩段落的寫作和朗讀方法上稍作指導,對于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對于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研讀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文章謀篇布局、譴詞造句等方面加以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在學生思考問題,解答疑問時,多媒體課件播放背景音樂,以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已較深入,但,由于學生發言多為零散的意見,不成系統,所以在學生發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前三段語言精彩之處,并總結文章美點與文章寫作技法,以給學生一個整體而系統的印象。同時能對下一環節的練筆起到指導作用。

  (五)課堂練筆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成果展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書面表達能力。

  由于描寫聲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聲音難度較大,我在學生練筆前,展示了兩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時,由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課堂小結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詩,由學生集體配樂朗讀,從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對大自然對生活充滿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靈去聆聽和感悟,你就一定能聽見生活中各種美好的聲音的結論。這樣,一節課在音、畫中開始,在音樂中結束,以期創設溫馨、和諧、優美、輕松的課堂氛圍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養花》這篇課文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老舍先生用樸實的語言寫了養花過程中的真實感受,總結了自己在養花過程中獲得的樂趣,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程度適度的文章,領會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說、目標

  1、通過理解“奇花異草”、“大雨傾盆”等詞語中帶點字的意思,初步學會據詞定義、據句定詞義的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品讀中心句,能通過文中的具體事例說出并體會作者從養花中體會到的樂趣。

  3、在朗讀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親切、自然,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品讀中心句,能通過文中的具體事例說說養花中的樂趣。

  教學難點:體會老舍熱愛、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學情分析

  我班共31人,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而對于需要思考動腦筋的閱讀題目,學生不愿獨立思考,表現出望而生畏,無能為力的態度。

  四、說教法

  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教材特點,在教學中

  1、以教師講讀和學生自學和分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2、讀寫結合,學完文章后,作業中讓學生口語交際練習

  3、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4變序教學法。抓中心再深入課文內容。

  五、說學法

  (1)合作、討論法:這不但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還將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并使用學生智力互補,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說過程

  本課我總分為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認識作者,導入課題:由作家老舍的相關資料,引出他的散文《養花》。

  二、檢查預習,直奔中心:本環節用10分鐘左右,六年級學生經過六年小學生活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了,這個環節檢查了學習的預習效果并讓學生自己找到了課文的中心,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題。這一環節完成了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

  三、圍繞中心,研讀課文:

  本環節基本在15分鐘左右,請同學們分組讀課文的3—6小節完成填表。體現了學生合作的力量,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合作中就完成了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體現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四、閱讀作品,感受人物

  讓學生在小組內閱讀讀老舍先生的《貓》《草原》《趵突泉》《林海》

  等其他文章,感受到老舍是個熱愛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這一環節基本用10分鐘時間,完成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目標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課件出示作業

  總之,本課的設計理念為以閱讀老舍的《養花》等老舍的作品感受作家語言的親切和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以此課例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觀潮》是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 “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通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較好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后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文言文,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比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當堂檢測幾個教學環節。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的教法有:

  1、誦讀教學法,以“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5、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1、作家作品簡介。

  2、導語: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

  多媒體顯示:錢江涌潮

  教師作簡要講解。

  (二)背景簡介

  (三)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選同學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讀課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齊讀課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之盛。)

  第四步:賞析文章。完成教學目標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1、根據文章內容,展開想象,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二段,賞析其精彩的場面描寫。

  選兩位同學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學補充。教師作適當點撥。

  (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多媒體顯示:

  遠 僅如銀線——形 比

  玉城雪嶺——色

  聲如雷霆——聲 喻

  近 吞天沃日——勢——夸張

  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畫面的壯闊。

  學生描述第二段。教師作適當點撥。

  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水軍演習場面的壯觀。

  2、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

  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五步:課堂小結。

  第六步: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教師作改寫指導。

  (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聯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群涌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涌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

  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

  第七步:作業

  翻譯下列句子:

  1、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2、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4、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板書:

  潮來之狀

  觀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好嘴楊巴》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單元的最后一課的第二篇文章,著重塑造了具有獨特技藝、獨特性格的民間高人形象。作者從標題中“好嘴”的“好”字切入,僅寫一事,卻寫得形神兼備,兩三筆就勾畫出人物的神韻。語言幽默通俗,彌漫津腔津味。

  本文內容淺顯,學生閱讀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我的教學活動圍繞“好”字展開,著力點放在對“好”字深層意義的挖掘上。

  (二)說教法學法

  雖然新課改倡導課堂上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教師的作用,但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教師還得統籌全局。據此確定教學三原則:即高起點、巧點拔、悟精華。

  所謂高起點,就是要求學生課前熟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熟悉故事情節,也就是采用自讀自悟的學法;巧點拔,就是要求教師在問中點拔。悟精華,就是需要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學法,品味句段,透析課文的主題。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什么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但是,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里,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說明:“一句話”與“好嘴”——教師有意制造矛盾,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講述“好”:

  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楊巴、楊七、李鴻章。請選擇一個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動,盡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說明:這種轉換人稱的創造性復述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轉化”中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點研讀——探究“好”:

  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請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結合課件出示)

  提示:可以從下列角度任選一個評析:(1)從說話的難度看;(2)從這句話本身看;(3)從說話的效果看;(4)從他人的角度看。

  全班討論回答,然后教師歸納:

  1、從說話的難度看。需要“敢說”,需要“巧說”;需要“快說”。

  2、從這句話本身看。通過“不知道”和“不愛吃”兩個關鍵詞。既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臟東西;又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說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不論是故事開端從夸贊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還是眾官員的表現都是為了襯托楊巴的“機敏過人”。

  教師小結:危難之間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發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說明:這是文章的重點,力求使學生認識到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地看問題。)

  四、深入理解——評價“好”:

  作者在文中說:“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并沒有喝茶湯呀!”你怎樣看待楊巴的這張“好嘴”?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適當地點撥和總結:楊巴無罪而攬罪未錯而說自己錯,他的這些圓滑世故的表現是社會逼出來的,楊巴的奇在于面對他人羞辱鎮定自若,胸有成算。他把自己說成是罪人,實際上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楊七和楊巴的相識。模仿文章的“津味”語言風格講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領,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說明:這種補白式的閱讀,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節把握、語言運用的綜合訓練。可以先處理練習二中3、4兩道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津味”的語言風格。)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說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7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8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寫作課《我的媽媽》。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課,“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胡適的《我的母親》、課外閱讀老舍的《母親》之后,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通過本課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了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說學情

  從年齡發展階段來看,八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加速發展,獨立性增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評價。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的偏頗,從而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部分學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回報。

  從地域特點來看,馬王堆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的家長可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批發市場經營戶,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時間少、溝通能力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遷戶,生活一夜暴富,對孩子要求較低,溺愛較多。我們的學生與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寫作的困難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盡管母親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時還是搜腸刮肚、編織故事,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我曾經在教學中總結過一個笑話:學生筆下的媽媽們統一干三件事,感冒發燒,半夜送醫院,凌晨守床頭;放學暴雨,送傘濕自己,背過臭水溝;考試砸鍋,不但沒臭罵,安慰暖胸口。

  三、說教材處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對教材進行如下處理:

  1.將情感激發的重點放在了解母親上。原來教學本課時,將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對母愛的體驗上,但是這樣缺乏了對現實生活中母親的了解,這種對母愛的體驗容易流于形式,變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課的45分鐘里,學生要做到透徹地了解母親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母親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兒子的媽媽,她還是媽媽的女兒,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職員等等。也就是說,母親不是僅僅為兒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對兒女的愛不是天經地義的,是偉大的無私奉獻。

  2.將寫法指導的重點放在如何觀察和體驗上。如何了解母親,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觀察母親的外貌、言語、行動等等,在觀察的基礎上,體驗母親的內心世界,感受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自己的關愛。

  3.將課堂成果的重點放在課外完成。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堂課正是激發學生憤和悱的過程,而不是形成某個成果的過程。除極少數真正了解母親的學生在這堂課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悅外,大多數學生會體驗到自身的不足。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在課外的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真正主動地去了解母親,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為了更好的完成課外學習的部分,在學生的學案設計里,我將每一個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課內和課后兩部分,對學生的課外探究進行鼓勵和督促。

  總而言之,我對本堂寫作課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體由課堂拓展到課外,指導和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達成目標;它重情感體驗,淡化技法指導,鼓勵體驗真情,自由表達。

  所以最后本堂課確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如何真實而立體地認識母親,鼓勵在生活中對母親的觀察和體驗,積累素材,筆下人物能富有個性特點;能敞開心扉,向伙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交流時不走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鼓勵通過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與母親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主動地了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情感,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知道如何去愛母親,如何表達這種愛。

  四、說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

  在以上的說課中,我重點說的是自己想如何教,而很少說學生如何學。因為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說如何實施學法指導上,主要說明學生要“怎樣學”和“為什么這樣學”的道理。因此,我把“說學法”和說教學設計過程結合到了一起。

  (一)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關于贊頌母愛的作品;制作PPT;與家長代表進行交流,了解學情,搜集資料。

  學生:搜集關于贊頌母愛的作品;準備自己母親的一張照片;自由分組(6——8人為一組)。

  (自由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更輕松的環境下說真話,交流真情。)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全班聽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簡單說說聽后感受。鼓勵學生拿出自己搜集的關于母愛的資料與大家共享。教師補充。總結母愛無疆,并引導學生走近自己的母親。

  (學生學法: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用優秀的作品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而愿意去了解母親。學生主要通過聆聽和朗讀,在作品的感染下自然地打開自己的心門。)

  2.了解母親

  (1)母親小檔案

  根據學案上的提示給母親建立一個小檔案。如母親的乳名、母親的生日、母親最喜歡的顏色等等。填完后,用一個詞語或句子形容一下自己建立檔案時的感受。強調:如果這個檔案的人物是自己或自己的好友、偶像,這些項目都能填出來嗎?

  (學生學法:對母親的基本情況大多數學生并不能流利地填寫,在填寫受挫的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認識存在著不足,激發他們真正走近母親的迫切心理,既有利于接下來的課程環節的興趣激發,也為學生課后繼續探究打下心理基礎。)

  (2)母親母愛頌歌(激發) -----了解母親-------感受母愛(大愛如分娩 小愛如嘮叨)------感恩母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新人文讀本》八下第一單元“永恒的親情,永遠的感動”中的最后一篇。根據本書的選編宗旨“精選當代美文,張揚人文精神,倡導自主閱讀,提升寫作能力”,因此,我特意選擇這篇敘事性散文《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作品講述我年輕時心情不順到外面走了走,父母為此四處尋找,焦急萬分,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摯愛親情。作品構思精巧、敘事清晰、語言精練、人物情感細膩。因此,我旨在通過本文的示范性閱讀,引導學生運用“三到”閱讀法,掌握賞析文章的要領;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感悟父母對子女的摯愛親情。

  學情分析: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對于敘事性散文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懂得從記敘的六要素分析問題。但是對于如何運用“三到”閱讀法,抓住關鍵語句,準確把握作品的要領,從而把握作品的主題、體會人物的細膩真摯情懷仍有一定的困難。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因此,我的教學構想是: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圍繞重點深入體會,通過反復品讀關鍵語句,展開討論,賞析作品。在這種注重探究的過

  程中,達成重點、難點的突破,完成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因素,確定教學內容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運用“三到”閱讀法掌握賞析文章的要領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父母的摯愛親情

  3.過程和方法:朗讀法、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掌握賞析作品的技巧——三到。

  2.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3.方式方法:“三到”閱讀法點撥引導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現代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引導學生自己看書、自己練習;自己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自己內化為真實的情感。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我采用閱讀期待、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因此,我鼓勵學生從以下方面去學習探討:

  1、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運用“三到”閱讀法,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整體感知課文。

  3、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詞語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互幫互學,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補充完善。

  四、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聆聽音樂,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還未完全回到課堂,因此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節課的保證。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所以,我播放歌曲《外面的世界》

  1.教師導入語:在我們的生命中不能丟失的東西有許多,同學們認為都是什么呢?

  2.學生交流

  3.總結概括,如下:時間、親情、生命、誠心、知識等。教師講述,可是年少的我們聽煩了父母的嘮叨,厭倦了眼前的生活,就難免想要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下面就讓我們追隨作品《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去體味作者那一段特殊的歷程。

  二、初讀作品,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一: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交流:

  我心情不順到外面走了走,父母為此四處尋找,焦急萬分。

  思考二:試以“記敘”的六要素分析作品。

  2、啟發思考階段

  ①我為什么出走?

  我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真情存在。

  ②家人真的不愛我嗎?

  愛我,真誠熱烈

  ③家人為尋找我做了那些事情?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板書:

  父親跑遍全鎮找我

  父親病中四處尋找

  父親求神拜佛找我

  母親夜夜噩夢擔心我

  哥哥準備登報找我

  三.再讀作品愛的體味

  閱讀啟示:采用“三到”閱讀法,品味文中精彩語句,并加批注

  1.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2.學生交流

  例如:A、父親,一連找了10多天,嘴唇上起滿水泡,逢到認識我的人就問:“你見到我兒子了嗎?”后來說不出話來,嗓子完全啞了,就用筆在白紙上寫了我的名字,下面寫:“你見到他了嗎?”

  賞析:細節描寫,表現父親找我的艱難和執著,突出愛子情深。

  B、父親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聲:“看我不打斷你的腿!”一臉黑氣地沖過來。

  賞析:動作描寫,表現父親對我出走的生氣,側面表現愛子情深。

  C、父親手中揮舞的棍子,懸在我的頭上,沒有打下來。片刻,那只胳膊緩緩的、緩緩的,像電影里的鏡頭似的軟下來。猛地,父親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腦袋摟進他的懷里,一邊哀哀得哭:“兒子,你可回來啦!”

  賞析:動作、語言描寫,突出了父親為我回歸的高興和愛子深情。

  四、課堂小結提煉升華

  (一)作品歸納

  1、請學生歸納從本文的學習中你收益了什么?從閱讀方法和情感體悟角度分析。

  2、學生交流

  3、教師歸納補充;

  屏幕出示:賞析文章的要領:

  A掌握主要內容

  B體會文章情感

  C關注精彩字詞

  D留心作品寫法

  此外,賞析文章的語言還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生動準確的字詞,集中于動詞、形容詞;準確無誤的修辭手法,集中于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等;種類不一的句式,長句、短句,散句、駢文等

  (二)拓展延伸

  1.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本文都刻畫了父親形象,試比較二者在寫法和情感方面的異同。

  2.學生交流

  3、教師補充:兩文都寫了父親,前者采用“截取法”抓住父親的背影,表現父親的年老體弱、動作艱難、愛子深情;而本文則選取典型事例,以動作、細節、語言、外貌描寫,表現父親尋子之辛苦艱難執著,從而突現愛子深情。

  五、布置作業溫故知新

  1.運用“三到”閱讀法品讀作品《娘的特異功能》,并完成相關練習

  2.給父母一封信,傾訴你的心聲,吐露你的愛語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在學習之后就立即開始了,遺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趨勢,但也指出誦讀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記憶保持越久。因此,以及時的閱讀訓練,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強化記憶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溫故知新。

  而給父母的信,則強化學生對父母、對親情的體味和、珍視。

  總之,通過這兩項作業的設計,可以進一步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0

  我說課的篇目是《山米與白鶴》,它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根據新課改理念,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征。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寫的一篇充滿真摯情感并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說。因此,緊扣文本,組織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和體驗小說中主人公的真摯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將是欣賞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

  2、教學目標

  作為自讀篇目,本文教學著眼于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能力的鍛煉與教學過程中生生、師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養成互相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并在合作解讀過程中激活學生更寬廣的愛心世界,以理解愛、善于愛,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態度、價值現,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一)知識目標

  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能體會文中細膩的心理描寫的效果。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朗讀欣賞小說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愛,表達愛,讓學生能滿懷愛心的去處理與他人及自然界的關系。

  2、體會愛使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相互溝通和諧相處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文章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句子。

  (2)理解山米復雜的情感歷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說教法、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作為理論依據,組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層層深入地對話,輔之以朗讀,采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小說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來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讀中,不斷提示學生如何圈點、批注,以這個設想為基礎,教給學生感悟小說豐富內涵的方法。

  四、學生情況分析:

  農村中學的學生平時較少接觸外國讀物,貝特西貝爾斯是第一次讀到。對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國情、生活飲食習慣了解很少,閱讀起來有一些困惑也有一點新鮮感。好在文中的“山米”跟學生年齡差距不大,帶領學生走進作品不難。

  五、教學用具:

  小黑板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簡介《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有關的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寫的一篇與鶴有關的另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考察記憶。

  請同學們快速瀏課文,給每一段標上序號。五分鐘后,全班合上書本,教師提問,考察學生臨時識記能力。

  1、山米是個幾歲的男孩?

  2、山米為何罵祖父是“騙子”?

  3、祖父在哪里發現鶴?A、樹林B、水邊C、灌木叢旁

  4、祖父給山米講了幾個他與動物的故事?請復述其中一個。

  5、祖父收養過哪些動物?試舉三個。

  6、山米偷吃了祖父的哪些食物?被誰發現?

  7、剛開始山米給鶴喂什么食物?鶴為什么不吃?

  8、鶴后來能夠自己吃的是什么?

  9、背出課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或是你喜歡的一句話。

  三、細讀課文,分組討論。

  1、用簡潔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文章的情節。

  學生口語鍛煉:本故事敘述了一場______的沖突,沖突經歷了____到___的過程,最終________。

  學生4:本故事敘述了一場祖孫倆的沖突,沖突經歷了對立到緩和的過程,最終化解了矛盾,山米愛上了外祖父。

  學生5:本故事敘述了一場愛的沖突,沖突經歷了誤解到理解的過程,最終山米理解并愛上了外祖父。

  2、你是否喜歡山米?什么地方吸引你?課文通過什么描寫展示山米復雜的情感歷程?請將相關的語句找出,并讀一讀。(課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十一段、十八段、二十二段、二十三段的相應文字。)

  開始:山米與父母來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遷怒外祖父,并不顧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時的山米因“父母無精力管他”而顯得無拘無束,十分任性和倔強。

  當外祖父喊山米過來看一樣東西時,山米認為“這是世上最落伍的詭計”,顯示出山米的不信任及兒童的狡黠。

  接下來,表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強、天真、頑皮、固執、不肯輕易服輸、漠視生命,后來心靈受到震撼,變得有耐心、愛心,并渴望外祖父重新認識他,疼愛他/

  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新高度。他終于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得愛的東西。

  可以從文中細膩的心理描寫中找到。

  老師示例概括出山米一開始對外祖父大感情是“厭惡”,然后由學生也用一個雙音節的詞概括。

  老師板書:厭惡———接近———理解———深愛

  3、怎么評價爺爺這個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外祖父:對生命抱有真摯的愛,倔強、正直

  4、試背文中有特色的比喻句。

  四、再讀課文,歸納主題。

  師:現在我想請問同學們山米從一開始厭惡他的外祖父到愛上他的外祖父之間有多長時間?

  明確:(齊答)一天一夜。

  師:哪一句告訴我們的?

  生:齊讀————他真的不明白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還恨著一個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卻發現你已經深深愛上那個人了。

  師:僅僅一天一夜的時間,山米對外祖父的感情卻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東西的力量呢?我們有領悟到了怎樣的生活道理呢?

  參考:1、是愛的力量,我們領悟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

  2、外祖父對白鶴的愛,感化了山米,使山米懂得了如何去愛。

  3、生活中,愛可以化解矛盾,使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

  師:同學們談的真好,老師也想來表達一下我的感受:

  愛的力量是神奇的,偉大的,她不僅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能使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外祖父對動物的愛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贏得了山米的理解和愛,愛的力量是神奇的,偉大的,

  在外祖父眼里,鳥不僅是一種動物,更是朋友,鳥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態,在這個意義上鳥與人是平等的,愛可以使人與動物成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摯的情感。

  我們應該尊重這些生命,同它們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會是美好的,如果人類任意傷害生命,毀壞自然,人類最終也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五、聯想拓展,即興創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人為了西特勒法西斯暴力傾向對民族人格的影響,十分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他們根據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注重形象思維等特點,把愛護小動物作為對他們進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德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如果小時候連動物都不知道愛護,長大了心地也不會很善良。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會有暴力傾向。小孩子不善待小動物,是比學習成績不理想更嚴重的“品德問題”。這也是二戰后德國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原因。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分享了山米的故事,現在你們能不能也來說說你們的故事,和山米一起分享呢?以“珍惜生命”或“善待動物”為話題,說說你們的看法或你們生活中的情感小故事。同位之間可以先互相交流。

  六、作業:

  1、閱讀貝特西貝爾斯的其他童話,講給同學們聽。

  2、選取一個自己熟悉的人,運用外貌、語言、心理等描寫方法,寫一篇小作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1、簡析:

  《白河》這篇散文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如一幅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湘西獨有的風土人情:人民既頑強地與自然抗爭,更和諧地與自然融為一體,表現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級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自讀課本(上冊)中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獨特美質就在于:能夠讓讀者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自讀課本中的散文作為延續教學指導學生自讀,讓他們以自身的感悟來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這種感悟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整體把握,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 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體會重點語句對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③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愛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更贊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和思想感情教育三個方面,結合散文的教學特點而確定的。

  4、教學重點:

  三個目標各有側重點,均是教學重點,因為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定。

  5、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借語言文字所抒發的是主觀感悟。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同時會產生感悟,這是一種對作品的深層理解,它需要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和一定的聯想、想象能力,學生無法體悟作者的`主觀感悟。

  二、教法:

  1、臺階情景教學法:

  葉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形象去進行的。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于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教材的情與理。臺階情景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若干個臺階式的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達到“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標。本課一開始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創設情境,以湘西美麗的風景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向往與熱情進入文本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又層層設疑創設情景,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物”,感受“情”,了解“理”,發展“智”,達到意境教學的目的。

  2、目標導學法:

  圍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式”閱讀分析,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現象,總結規律。它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

  三、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感悟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優美的寫景文字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勵每個學生都動口、動腦,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幾幅有關湘西美景的畫面:青山綠水圖、懸崖峭壁圖、急流險灘圖等。)

  教師邊展示邊導入:湘西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風土人情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不僅出生在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邊城》一文更以恬淡優美的文筆展現了這塊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學們,愿意跟著老師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嗎?(生:愿意)(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原理:這段導語,通過引進畫面作為媒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自然風景的同時情緒被調動起來,產生向往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問題情景):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①圍繞白河,作者著重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②在描寫景物的同時,作者又描寫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現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簡單評價(讀音、節奏)。考慮到本文寫景的語言優美、富于變化,個別字詞學生閱讀、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而且字詞教學作為基礎教學不可以全盤否定,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朗讀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正音、釋義(結合語境)。

  然后組織全班同學圍繞以上兩個問題談自己初讀課文后的收獲,從而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邊總結歸納邊板書)

  設計原理:在剛才的教學中,通過設疑和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讀后鼓勵學生動腦、動口,談對課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意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質疑探求(互動情景):

  步驟:

  ①要求學生在速讀課文中自悟質疑。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力求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每小組推薦1人,提出小組內討論中仍不懂的問題,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討各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此時,教師應根據同學們的提問進行歸納,然后提出共性的、學生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問題供全班研討。如:A、如何理解懸崖于河于水是偉男子,于生命卻不是勝利者和自豪者?B結尾“歲月依舊而去而來。白河依舊而去而來。人類的腳步與歌聲依舊而去而來。”表達什么意思?C文章題為《白河》,只寫白河壯美的風景即可,為什么還要寫人的活動?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設計原理: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合作與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關鍵。因而教師要精心組織: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組,明確合作任務,組織全班交流等。同時,教師也應深入到每個小組,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4個步驟,通過學生讀中質疑、合作探究、積極討論、主動發現、得出結論,學生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有助于學生將作者的主觀感悟轉化為自身的感悟,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四)、品讀課文、體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或深受感動的語句,讀一讀并說明理由。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原理:這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感受的舉措,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想象和聯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跳出課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與自然的抗爭、融合中不斷前進著。那么今天,我們又將如何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呢?(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

  設計原理:這一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現實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激發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態度,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教師小結:

  本文以恬淡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深深地吸引著讀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他們既與自然頑強地抗爭,更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作者對湘西風土人情的贊美滲透在字里行間,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2

  【序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基于這一理念,我申報了溫州市名師課題《新課程下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并進行了積極的實踐。這篇說課稿就是根據校極公開課改編而成的,從中可見本人踐行課題的歷程。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八年級下第三單元反映的是建筑園林、名勝古跡。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范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

  (2)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說明文的一般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現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2、《說“屏“》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屏”是指“屏風”,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內容,本文介紹屏風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們應更好的使用屏風。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作為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教學中應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相關知識;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說明語言。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學情分析】

  在朗讀能力方面,學生方言較重;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品味語言能力上,由于本課詩詞較多,難于理解。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盡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屏的小藝術品。

  【教學過程】

  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于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由貝雕的屏風工藝品實物導入,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切實的感受。用幾句話說明,又檢查了學生對說明文寫作的掌握情況。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

  限3分鐘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4)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并用“我最喜歡 這個句子,因為它 ”的句式回答問題。(多媒體展示)

  ①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 。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③合作的時間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⑤匯報時的語言表述應為:“我們小組認為……”

  (4 )“…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必做:美讀課文三遍。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

  該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交流討論,輕松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了學生人文底蘊,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因時間的原因,本節課無法完成,可布置學生課后探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夫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了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1、導入新課:

  首先設懸念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個車夫能跟作家成為朋友嗎?一個幸運的人會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信賴真的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楊絳,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2、作者簡介:

  接著介紹作者楊絳及她的丈夫錢鐘書

  楊絳,原名楊季康,生于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堂·吉訶德》,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長篇小說《洗澡》。

  錢鐘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著有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

  3、檢查預習:

  用題目的形式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并把下列生字詞讀一遍進行鞏固。

  選出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B )

  A、塌(tā)敗 荒僻(pì) 蹬(dēng)車

  B、眼翳(yì) 骷(kū)髏 傴(qū)身

  C、取締(dì) 湊(còu)合 惶(huáng)恐

  D、滯(zhì)笨 愧怍(zuò) 攥(zuàn)著

  4、學生質疑:

  這個環節是真正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探究課文,鼓勵他們、把不懂不理解的都大膽的提出來,然后教師點撥,請同學作答,最后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這個環節要求教師必須對課文吃得很透,因為學生的思維很活,他們的問題會遍布課文的每一個角落,甚至超出你預計的范圍。我認為,即便這樣,也不能用繩子捆綁住孩子們想像的翅膀,因為教學相長,學生思維的飛翔會帶動教師教學的飛躍。

  5、合作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綜合性的題目。

  ⑴ 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用老王是一個( )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個題目既鍛煉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緊扣課文,加深了學生對老王這一形象的理解,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板書結合起來,更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

  板書:

  老王

  孤苦伶仃

  苦 生理缺陷

  謀生困難

  老實厚道

  善 善良淳樸

  知恩圖報

  ⑵ 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老王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來歸納,然后再重點賞析對老王進行細致描寫的8~14段。

  學生活動:

  ① 配樂齊讀8、9段。

  ② 請兩個同學表演第8、9段,讓學生模仿老王的神態、動作。角色扮演是一種比較好的體驗方式,它能讓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③ 分角色朗讀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讓學生通過體會老王的語言從而深入到人物的內心。

  ⑶ 讀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6、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通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

  總有一種聲音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張照片讓我們隱隱作痛。在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一群和老王一樣的人正在苦苦掙扎。(展示圖片)

  師:(點擊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同學們,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請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 ,就為他人 。

  我設計的這個仿句練習是一個靈活機動的題目,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就讓學生當堂練筆,然后請一些同學把成果展示出來,把祝福送出來。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就可當作課后作業。

  7、最后教師作課堂小結:

  同學們,跟周圍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呀!今天,我們能坐在這么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我們又是多么的幸運呀!那么,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應該去歧視他們。同學們,請記住不要放棄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大綱要求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培養他們閱讀詩歌的興趣和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對古文化的涵養。

  本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20xx年上海中考必考課目之一。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A、了解唐朝詩歌發展的基本歷程,做到教學上的點面結合。

  B、朗讀背誦詩歌,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標:

  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特點和方法,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3、能力目標:

  掌握初步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說學生

  本人同時擔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學,因而,在備課上應該以備提高班為主,兼顧平行班的學習。比如,在詩歌的鑒賞方面,對平行班的要求相對要低很多。而對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因為目前的中考難度逐步加大。而學習詩歌是提高對文學作品鑒賞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三、說教法和學

  1、本人參考了《中國文學發展史》,采用以時間為線索的方式,啟發學生回憶學到過的詩歌及相關的詩人。這樣,使學生對唐詩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且便于他們對詩歌的記憶。從中,也就完成了教學目標1。

  2、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并且要求他們用一兩個詞語來歸納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用詞準確性的水平。

  3、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景物的語句及關鍵詞語,在理順詩歌線索的前提下,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詩歌中的畫面。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本詩的寫作技巧。

  四、說媒體

  教學本詩,可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制作幻燈片。讓學生直觀地觀賞塞北的雪景,聆聽胡琴、琵琶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到了唐朝已經達到了頂峰。唐朝的詩人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文明古國的晨空。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我們所了解的著名詩人到底有哪些。讓我們順著時間的腳步去探尋詩人的方向。一般來說,唐朝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學生思考這四個階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三、教師明確并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一起來背誦學過的相關的詩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對學生來說,通過教師的歸納總結,他們對唐詩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統性了。初唐(618——712)這時期出現了“初唐四杰”——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還有陳子昂,他們在轉變詩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還有宋之問,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這時期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領和王之渙;田園詩人王維和孟浩然。中唐(766——824)這時期更是群星閃耀,出現了自覺發揚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著重發展了杜甫創新技巧的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等。還出現了擅長散文的柳宗元和劉禹錫。晚唐(825——907)這時期,詩歌也隨著時代走下坡路,但詩人們的詩,還殘留著盛唐的余響。此間出現的主要有李商隱、杜牧(合稱小李杜),還有溫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四、學生反復誦讀詩歌。要求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試用一兩個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明確:離愁,別緒,依戀等

  五、學生再讀詩歌。在把握感情基調的前提下,要求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特點和方法。并展開豐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圖,品味著一份份濃濃離別情。這個教學板塊要求學生1、理解作者“寫什么”(用7個字來概括)2、要懂得“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3、抓住關鍵詞來鑒賞詩歌。4、分析情與景的融合。 1、抓住詩歌的線索。(通過讓學生找出有關“雪”的詞語——飛雪、暮雪、雪滿、雪上,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確,本詩的線索就是“白雪”)2、同時找出與四個詞相對應的“情”——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后。3、依次與學生探討各部分的景與晴的有效結合。送別前(離愁)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飛雪”——大雪紛飛奇麗景。其中“卷”“折”寫出了北風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并體會其中運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寫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邊人。學生很快就能夠找出表現“寒”的詞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寫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離別的哀愁,為下文設下情感的基調。(學生試背該部分)餞別中(盛情)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的是“餞別”——中軍置酒別故人。讓我們想到“勸君更盡一杯,西出陽關無故人”。臨別時(依戀)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寫的是——東門雪中送別情。抓住“雪滿”一詞,既寫出了回京之路的艱辛為送別情憑添了一份凄涼,也說明了作者的情深,與其說“雪滿還不如說是“情滿”。一切景語皆情語。離別后(回味)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的是——別君之后依依情。詩人在友人離去后還站在送別處遲遲不肯離去,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六、學生試背全詩,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歸納本詩的主旨。詩歌主旨:詩人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瑰麗奇寒的塞外雪景,表達了對友人的誠摯濃厚的送別之情。

  七、拓展性閱讀。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加強古詩文的積累。推薦岑參的另一首詩: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鑒賞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后,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一支白雪的贊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云,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二句以夸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于送者能觸動鄉愁,于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后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么?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沉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5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于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高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了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后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并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并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于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于“景為什么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么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于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并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后,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沖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于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鐘)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鐘)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鐘)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閱讀。(約6分鐘)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4、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并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鐘)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并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鐘)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發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后,教師布置作業,擴展練習。(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了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獲。

  2、教師布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說,議。)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品評融情于景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復習導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對社會的挑選,敢于正視競爭的激烈。怎么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于這樣的考慮,我設計了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本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鐘再次閱讀文本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與歸納概括文本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系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了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借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并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諧里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里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布置作業,擴展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并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布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觀潮說課稿09-23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長征說課稿02-07

八年級語文《窗》說課稿04-20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雪》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6-12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02-18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