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于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游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于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并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并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于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于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么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里,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系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么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復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嘩,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后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于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贊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并與本詩進行比較。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同時,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和想像,學習抒情性的語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 的散文詩《組歌》中的一篇,在這首散文詩里,詩人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聯想與想象,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文中,充滿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澎湃的激情。并且,詩人還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敏感而豐富的內心。這篇文章不同于其它寫景散文,在詩歌中,詩人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寫海浪與海岸的愛情入手,進而歌頌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詩文中處處閃耀著詩人自身人格的光輝。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浪之歌》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在積累字詞的同時,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海浪的形象及情感內涵,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律動,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篇文章的學習難點可能在于:難以把握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性。當然,如何去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也非常重要。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歷經三個學期的學習,朗讀有一定的基礎,有一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應該不錯。本篇文章屬于散文詩,適宜朗讀,但內涵較深沉,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且學生生活在內地,對大海印象不深,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若能加深學生對大海的印象,發揮學生誦讀的特長,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對《浪之歌》的學習。
三、說教法
依據以上分析,我覺得以朗讀是理解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因為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進而理解作品思路,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在交流與協作中愉快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最后,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完美的把這篇文章描寫的海浪形象再現出來,就說明他們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學目的,也算達到了。
四、說教學設計
對于生長在內地的孩子們來說,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在導入部分,我選擇了有關海浪的圖片,剪輯成視頻,在課前播放,讓學生欣賞。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受。這個導語,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分聽讀、品讀、研讀與誦讀四個部分。
聽讀部分通過教師配樂示范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展示的意境中,并引導學生談談對浪花的情感態度。接下來讓學生對過自由朗讀與齊讀的形式,完成對本文字詞的積累,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去獲取知識,并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協作,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品讀中,我設計了兩個研討問題:1、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表現出海浪怎樣的形象?2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情感基調來朗讀本文?1-4節和5-7節的朗讀基調是否一樣?
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對課文關鍵詞句和海浪形象的理解,以及該怎樣去朗讀的難題。并且在學生回答后,給予朗讀評價與指導。既給了學生以鼓勵,又給他們明確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研讀部分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去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哲理,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是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必有所顧慮。在學生們討論之后,我準備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理解,供他們參考。
誦讀部分意在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配樂領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再現課文優美浪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能把海浪的形象通過聲音演繹出來,就說明我的教學目的實現了。
在作業設置上,同樣要突出朗讀的重要性,同時落實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學習本文的寫法,靈活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
我擬定以下三項: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結合本文的學習方法,學習《雨之歌》。
3就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描寫,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在作品中盡量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些結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簡析:
《白河》這篇散文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如一幅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湘西獨有的風土人情:人民既頑強地與自然抗爭,更和諧地與自然融為一體,表現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
2、地位、作用:
《白河》是八年級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自讀課本(上冊)中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文的獨特美質就在于:能夠讓讀者通過一個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自讀課本中的散文作為延續教學指導學生自讀,讓他們以自身的感悟來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這種感悟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等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
3、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整體把握,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 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體會重點語句對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③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愛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更贊美湘西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上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和思想感情教育三個方面,結合散文的教學特點而確定的。
4、教學重點:
三個目標各有側重點,均是教學重點,因為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定。
5、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借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借語言文字所抒發的是主觀感悟。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同時會產生感悟,這是一種對作品的深層理解,它需要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和一定的聯想、想象能力,學生無法體悟作者的主觀感悟。
二、教法:
1、臺階情景教學法:
葉圣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形象去進行的。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于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教材的情與理。臺階情景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若干個臺階式的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達到“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標。本課一開始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創設情境,以湘西美麗的風景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向往與熱情進入文本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又層層設疑創設情景,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物”,感受“情”,了解“理”,發展“智”,達到意境教學的目的。
2、目標導學法:
圍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式”閱讀分析,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現象,總結規律。它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
三、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感悟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優美的寫景文字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鼓勵每個學生都動口、動腦,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多媒體顯示幾幅有關湘西美景的畫面:青山綠水圖、懸崖峭壁圖、急流險灘圖等。)
教師邊展示邊導入:湘西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風土人情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不僅出生在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邊城》一文更以恬淡優美的文筆展現了這塊神奇、神秘的土地,令人向往。同學們,愿意跟著老師去湘西的白河走走看看嗎?(生:愿意)(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原理:這段導語,通過引進畫面作為媒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自然風景的同時情緒被調動起來,產生向往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問題情景):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①圍繞白河,作者著重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②在描寫景物的同時,作者又描寫了哪些人物?意在表現什么?
感悟的前提是熟悉文本。以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的形式完成文章的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簡單評價(讀音、節奏)。考慮到本文寫景的語言優美、富于變化,個別字詞學生閱讀、理解上有一定困難,而且字詞教學作為基礎教學不可以全盤否定,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朗讀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正音、釋義(結合語境)。
然后組織全班同學圍繞以上兩個問題談自己初讀課文后的收獲,從而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邊總結歸納邊板書)
設計原理:在剛才的教學中,通過設疑和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并了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讀后鼓勵學生動腦、動口,談對課文的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意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質疑探求(互動情景):
步驟:
①要求學生在速讀課文中自悟質疑。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力求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每小組推薦1人,提出小組內討論中仍不懂的問題,供全班探究。
④全班研討各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此時,教師應根據同學們的提問進行歸納,然后提出共性的、學生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涉及文章主旨的問題供全班研討。如:A、如何理解懸崖于河于水是偉男子,于生命卻不是勝利者和自豪者?B結尾“歲月依舊而去而來。白河依舊而去而來。人類的腳步與歌聲依舊而去而來。”表達什么意思?C文章題為《白河》,只寫白河壯美的風景即可,為什么還要寫人的活動?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設計原理: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合作與交流等能力。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關鍵。因而教師要精心組織: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形式的整合,合理分組,明確合作任務,組織全班交流等。同時,教師也應深入到每個小組,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4個步驟,通過學生讀中質疑、合作探究、積極討論、主動發現、得出結論,學生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有助于學生將作者的主觀感悟轉化為自身的感悟,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同時,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四)、品讀課文、體悟情感(成果情景):
要求: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或深受感動的語句,讀一讀并說明理由。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原理:這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感受的舉措,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想象和聯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跳出課文、拓展延伸(拓展情景):
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與自然的抗爭、融合中不斷前進著。那么今天,我們又將如何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呢?(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
設計原理:這一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現實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激發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態度,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教師小結:
本文以恬淡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湘西白河壯美的風景,深深地吸引著讀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感人的是:白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湘西人民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質,他們既與自然頑強地抗爭,更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作者對湘西風土人情的贊美滲透在字里行間,情景交融:景美人情更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背影》選自我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請的一篇著名的記實散文。一直作為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誠與至誠的父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請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方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體會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走近作者,認識生字、生詞。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能力目標:學習在平實的敘述、抒情中蘊藏著的極為精巧的構思;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
情感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很適合朗讀,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感情,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所以我把該文教學重點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激發孩子理解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初二學生,他們的閱讀范圍還不是很廣,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么優美的背影?學生還無能為力。因此,我把此當作本文的教學難點。
4、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朗讀評價的教學方法。
(2、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3、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想結合,激發創新思維的學習方法。
5、教學用具:多媒體。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法上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據此,我在教學該課時主要采用朗讀的方法,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解,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受出來,以達到教學目的,而不是一上來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會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地去解決問題。
6、說學法: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和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1自主收集資料,增加課外閱讀量的方法,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3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導入新課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象個寶,沒媽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人也時時刻刻在關心、愛護、影響著我們,那就是父親。在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對你有什么影響?你怎樣評價你的父親呢?1、由導語引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2、自由發言,鼓勵學生多發言。3、教師小結,引出新課。(此設計能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達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
(二)檢查預習情況,明確學習目標:1、生字、生詞的練習。(運用多媒體顯示出來)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關資料3、檢查朗讀情況,并讓學生作出評價。(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自己收集資料,查閱工具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是學法1的實施。)
(三)啟發誘導,合作探究1、配樂朗讀此文(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2、整體把握文章,讓學生談聽后的感受。3、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4、文中出現了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5、本文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么的感情?6、體味文中父親的幾句話。(以上設計的問題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興趣。完成教學目標2 。)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熟讀全文,進一不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了如下導語)同學門,上節課我們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親,今天我們繼續探討這篇課文。
(二)明確目標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3、繼續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用多媒體顯示下列問題)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映象最深?為什么?2、體會父親親爬月臺時的幾個動詞。3、文章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寫父親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流淚,你相信嗎?5、你認為文章是通過選取什么角度來表現“父愛”這一主題的?(此設計意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在師生質疑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是突破重點、難點的重要一環,是對學法2的指導,從完成教學目標2。)
(四)學生朗讀課文,分組討論,就文中不解之處質疑。(教師點撥)(此設計是讓學生養成自主提 問,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學法2的進一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媽,體會他們子女的關愛。
(六)總結全文,滲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學目標。
附板書設計一 附板書設計二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 —— 點題
祖母死了,回家奔喪 父 描寫背影 —家境:禍不單行父親疼愛兒子
禍不單行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失業) 子 別前背影: 細心關照兒子憐愛父親
家中光景慘淡 情 買橘子背影: 體貼周到
深 再現背影: 思念
四個背影:開頭;去買橘子時;告別時;淚光中的。
四次次流淚 :
第一次見父親,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見背影感動
第三次別父親
第四次想背影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5
《長征節選》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八年級收冊語文按內容分類編排,第一單元的重點是了解經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各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課重點定為:
1、了解紅軍過草地的險惡環境,感受紅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探究基本的情節結構。了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把本課難點定為:
1、感受經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了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目標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以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新理念。我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塊是導課,在導課時我是采用引導啟發式,先引導他們了解長征的有關知識,然后啟發他們回想有關長征的其它體裁的文章節,繼而導入這部文學作品。
第二塊是探究新知,在這塊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導學法和課堂討論。即我教學生學習第一部分,然后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分小組討論著學習剩下的三部分,然后匯報交流。通過討論能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及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團結精神。
第三塊是課外延伸。在這部分里,我又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長征藝展;三是小練筆。分角色表演能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零距離的感受課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長征藝展是讓學生講有關長征的故事。唱有關長征的歌曲待來發揚長征精神。小練筆不僅培養學生快速描寫的能力,而且把課堂知識及時回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學《長征》節選的總體思路。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6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在本冊書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且《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內涵深刻,所以作為重點內容來學習。
本文的教學目標
1、識托名自傳的獨特寫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鮮明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
3、背誦全文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目標1,難點是學習目標2。
我采用的教學手段有實物投影,錄音。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思路的,教法啟法誘導式,分層教學,學法為討論式,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常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第三層次,品味意境。在此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
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才藝展示,簡介陶淵明背誦其詩《歸園田居》(目的,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導入新課)導入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關于陶淵明我們并不陌生,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陶淵明的作品,《五柳先生傳》讓我們再次走近陶淵明,了解陶淵明,同時向學生介紹傳這種文體知識,明確本文是以史傳的形式寫得一篇自傳,從文章整體結構上看,分傳文,贊語兩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淵明。使學生對本文結構有大致了解,
第二環節,采用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全面學習課文內容,:1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①聽課文錄音,(全面感知課文內容)②學生自讀課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語音正確,語句通順,不讀斷句,找疑難點)(意在讓學生初步領會文中詞語和句段含義)③開展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將文中不懂詞句找出來,向大家置疑問難,由學生互幫互助的形式來完成,困難較大的由老師指點。(在這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和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
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五柳先生的呢,由學生邊讀邊匯報,即“名號的由來、性格、愛好、生活、志趣”,(板書)
②默讀課文,參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小組討論后匯報,,最后師生總結,(他是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完成板書)
③這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呢,同學們齊讀課文贊語部分,(在這里問題環環相扣,結合指名讀默讀,齊讀,加深學生對五柳先生的認識。)
④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贊語部分的哪句話與前文的不慕榮利相照應,快速跳讀課文,找出來,找出后再次提問,本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追求慕華富貴者大有人在,而我們的五柳先生卻不慕即作者陶淵明,卻不慕不汲汲,你對此舉有何認識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么做中,小組討論后匯報,得出兩種結論,一是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極避世,不能勇于面對現實,教師總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三層次的誦讀:品味意境。陶淵明的作品以其語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鮮明而著稱,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讀比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為了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分層次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一題(基礎題)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傳》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詩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為自己作傳。
1、第二題(能力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因以為號
②親舊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結
④造飲輒盡
第三題(潛能發揮題)小練筆:根據本文所學的知識為自己作傳。
第四個環節:小結:學生自我匯報后由教師總結
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7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了解民間蘊藏的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淀,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本文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風;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語言,感受民風、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民風、民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說教法
情景導入法 合作探究法
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創造性學習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多媒體電視廣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長深情的聲音,讓我們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
這則廣告的創意就來自民間的吆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蕭乾的《吆喝》,去聆聽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對吆喝懷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導入,點題并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學生借助資料介紹作者。
2、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此環節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二、走進吆喝,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老師依次出示以下問題:
1、 邊聽邊圈點勾畫出文章介紹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聲?
2、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這些繁雜的吆喝聲的?
生反饋、師總結:本文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介紹北京林林總總的吆喝聲,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三、賞讀吆喝,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如此豐富的吆喝聲,哪些是你最欣賞的?
1、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聲,說說為什么喜歡并試著模仿表演。
在學生品評的基礎上,師總結: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夸張,寫形、寫色、寫味兒,還有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京味兒的唱腔,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
學生自選例子品評并模仿的過程中考察學生對吆喝這種民俗的理解情況,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調動我們的聯想和想象,看看這一聲聲的美妙的吆喝把我們帶回了什么時代,看到了什么樣的場景,又是什么樣的人民組成了這樣的場景呢?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讀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樣的景象?
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
(2)這樣的場景中的人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純樸的、善良的、樂觀的、熱情的、也有不勞而獲的,虛假的
(3)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從哪里看的出來?
吞小金魚、留著鼻涕吃烤白薯,嚇個大馬趴……
(4)這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發言,談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師點撥后總結:作者在描寫中流露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同時贊揚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達了作者這種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通過以上環節,解決難點:感受民俗、民風,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現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 吆喝還有什么作用?請你具體說說。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么?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通過以上環節,拓展延伸,完成目標3。
五、結語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六、作業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贊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那種父子間的深情。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采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采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鑒于此,我采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借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后提問:
父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
二、指導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配樂朗誦,請學生留意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說一下自己覺得文章哪里寫得好,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
1、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
點題的背影
買橘子的背影
離別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候。
3、閱讀父親買橘一節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看看哪些語言最具有表現力?(生討論,交流)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4、視頻賞析,加深理解
觀看背影視頻,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并談談自己觀看視頻后的感受。
5、為什么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是父親最費勁,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些話包含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
7、交流探討
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你認為那分別是怎樣的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悲哀之淚
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 感動之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感傷之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辛酸之淚
五、藝術特色
這篇文章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請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入微的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獨特的角度 —— 父親的背影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9
【教學內容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不同類型的科學小品文,均是從不同側面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本單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
本文屬是作家吳剛的一篇佳作,被評為xxxx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學習這篇課文,在文體上,能了解報告文學的知識;在內容上要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走出羅布泊,走進家鄉、走進全國、走向地球,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的嚴重后果,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言獻策。本文教學可結合課文,進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以小及大、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閱讀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掃清字詞障礙,能快速閱讀并能概括內容要點,能在自主閱讀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因為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無法從網上去獲取資源,視野不夠開闊,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中,從網絡中挖掘更多的資源,豐富學生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學生聯系生活,而且對于語言的賞析感悟能力較差,能在朗讀學習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會想不會用正確簡潔美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及本課教材特點,從學情出發,我設計了上述三維一體的
【教學目標】
1.了解報告文學相關知識。
2.能速讀課文,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養學生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3、通過朗讀、品讀,揣摩語句,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運用課文的理念,聯系現實,引導學生思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概括要點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能速讀課文,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養學生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2、通過朗讀、品讀,揣摩語句,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難點】
揣摩語句,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自讀課的特點,我用一課時完成,我確定的教法是:多媒體教學法、興趣誘導法、誦讀法、指導點拔法、探究式教學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隨機相應地提示、點化、誘導。
學法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圈點勾畫法、誦讀法、合作討論法、學生糾正補充法、比較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協作、整理、遷移知識的能力。
【教學時間】1課時
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大環節,六小環節來組織教學。以下我將具體說說我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彭加木、余純順殞身羅布泊的圖片,配以事件文字說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出課題,你從課文的標題中可以讀取到哪些信息?
(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區分“消逝”與“消失”的不同)
看到這個標題,你想從課文中知道哪些問題?
生交流,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羅布泊曾今是什么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
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麗的仙湖消逝了?
二、整體感知,品讀感悟
(一)今昔羅布泊
1.教師出示自讀提示,學生選用自己的方式速讀課文感知內容。
(課件出示自讀提示)
(設計意圖:用課件呈現出自讀提示,清晰直白,學生任務明確有利于學生有效閱讀。)
2。展示羅布泊今昔景象的圖片,配上對比鮮明的音樂,抽生解說,師生互評。
師板書:生命的綠洲生命的禁區
滄海桑田
(設計意圖:畫面與文字相結合,激發學生想象,羅布泊的今昔景象對比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蕩,思想產生共鳴。)
3。教師指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相關語句。
(課件出示羅布泊今昔變化的段落,朗讀時同步播放群鳥鳴叫及凄涼憂傷的背景音樂。)
昔日的羅布泊景象……(讀出感情:輕松、歡愉)
今日的羅布泊景象……(讀出感情:沉重、惋惜)
(設計意圖:用課件提取整合文中的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全神貫注,背景音樂的播放,可促進學生全身心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二)悲劇誰之過
1.問題:羅布泊從生命的綠洲變成了生命的禁區,是誰造成了這種惡果?
2。當一回律師:請你在文中找出人類“犯罪”時及“犯罪后”的證據。
學生思考交流的證據可能有:
“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人們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
“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學生找到證據后同步朗讀,在朗讀中交流個人的體會。
師補充板書:
生命的綠洲四盲生命的禁區
滄海桑田
3。最美麗的胡楊樹,世界的90%在中國。中國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
⑴展示胡楊樹變化前后的圖片,學生提取文中語言,發揮想象,解說羅布泊的胡楊樹。
⑵在作者筆下,胡楊樹成了一個有感情的人,這是一個不愿倒下的身軀,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訴說什么?
⑶聽到了胡楊的訴說,作為人類的一員,此時此刻你又想對胡楊說什么?用我們血管內汩汩流動的少年之熱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⑷變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變成一篇短小的平實的說明文讀一讀,和原文比較有何不同: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報告文學,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課件出示報告文學的特點,學生筆記):
(設計意圖:通過變形文本,引出報告文學,比上課初直接介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課件呈現報告文學的知識,學生筆記更準確。)
4。情雅成詩:
(三)一錯怎再錯
1。提問:羅布泊是近代人類釀成的一個大錯,這樣的悲劇停止了嗎?
(設計意圖: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們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共鳴)
2。這些悲劇除了在遠隔萬里的新疆上演,我們的家鄉有沒有類似的悲劇呢?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身邊的漢江,播放近年來漢江被污染前后的圖片,震撼學生的心靈:盲目破壞就在身邊,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3。除了身邊的家鄉,全中國、全地球處處都有這些悲劇的影子。出示資料鏈接: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關注國家,關注地球,激起學生環保的憂患意識)
(四)我該怎么做
1。作為人類一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2……課堂小結
學生就文本內容、學習情況做課堂小結。
三、布置作業(自選其一)
⑴實踐作業:小組合作調查我們周圍的環境狀況,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環境問題,你認為可以怎樣解決?寫一份實踐報告。
⑵羅布泊經歷了如此的滄海桑田,請用第一人稱寫一段“羅布泊的自述”。
⑶擬寫一份保護環境的倡議書或一條宣傳語。
(設計意圖:課件呈現三個差異層級作業,學生可自主選擇練習,既能兼顧全體,又能照顧差異。)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0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安塞腰鼓》,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解說:
《安塞腰鼓》描寫了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是一曲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它和《社戲》等五篇文章從不同方面展示了文化藝術生活。文章語言優美、內涵豐富,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更好的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生活。從而進一步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四單元重點落實了課程標準中“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在通讀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的能力訓練,同時結合單元學習重點“整體感悟,發表見解”。我把教學目標擬定為:
1、有感情誦讀,體會文章磅礴氣勢,感受生命的律動。
2、品位語言,激發學生超越自己的感悟。其中目標一是重點。目標二是難點。
一、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教學中要加強語感的培養,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讀、說、析、品、評”。讓學生自由說話、主動說話、積極討論,領悟文中美點,汲取人文內涵。課上用精美的軟件輔助教學,用震撼學生心靈的視聽沖擊渲染課堂氛圍,使動畫、音效與作品意境融為一體,圖文、聲像與教學環節同步推進,增強形象、直觀感受。
二、教學方法的應用
葉老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為此我設計了一系列學習活動和靈活的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思、多討論、多與別人交流。“以學定教”把教的中心放在“引導、促進學生學”上。努力追求寓教于讀,寓教于說,寓教于畫,寓教于賽,寓教于樂。
三、學法的指導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在品讀語言時,采用多種方法,像吟誦法、品讀法、讀寫法、積累法、仿寫法等。在理清思路時,采用結構上抓過渡段,內容上抓中心詞的方法。我也注意強調一些習慣的養成,如提倡“不動筆墨不看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
設計包括三大板塊:
課前活動、課堂學習、課后延伸
Ⅰ課前活動:視頻欣賞播放﹙教學課件﹚請同學們欣賞腰鼓表演。
Ⅱ課堂學習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好的導入能激求知欲,激發濃厚興趣,它就像戰前的號角,令人精神振奮。
[設計]
腰鼓表演精彩嗎?你能不能把聽到的看到的也十分精彩地描述出來?﹙生描述發言﹚聲音無色無味無性,要把它寫出來還真不容易。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寫得有聲有色有勢,讓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的。
﹙二﹚商定目標,有所向
進行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要有的放矢,這個“靶子”就是目標。有了它,才能克服主觀隨意性。
[設計]引導學生結合單元重點及以往散文學習商討制定學習目標,明確方向。
﹙三﹚檢查預習,自我評價
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將一輩子受用無窮。所以我在課前布置了預習,課上抓好檢查嚴格要求。從而幫助、督促學生的習慣養成。
[設計]
⒈讀準加點字的音亢奮羈絆冗雜磅礴
⒉解釋詞語磅礴羈絆嘆為觀止嘎然而止
⒊“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組織開展多種形式朗讀,培養學生語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⒈播放錄音﹙畫面配文配樂﹚聽讀注意停頓、重音、語速、感情
⒉跟讀模仿朗讀
⒊教讀教給學生有感情朗讀方法,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男生讀、女讀、男生齊女生齊讀、男女生輪流讀⒋研讀研究體會為什么這樣讀
⒌賽讀比一比,看誰能讀出文章音樂美、感情美
⒍說讀自由朗讀用“_的安塞腰鼓”句式對安塞腰鼓
﹙析讀﹚⒎跳讀理結構明線索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劃分結構;抓住內容與結構的核心句找線索。
﹙五﹚品讀課文,質疑問難
思維訓練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疑問則是思維的導火線。教學中不僅要巧問激思,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善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激發創造思維。
[設計]
⒈美讀分組朗讀,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_美你看﹙聽﹚﹍_”的句式敘述出來,賞析形式美、語言美、圖畫美。
⒉質疑問難學生分組討論提出質疑,由組長匯總形成書面文字上交,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多媒體展示成果:
①《安塞腰鼓》美在何處?
②“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引導學生討論合作解決
﹙六﹚品味語言,暢所欲言
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教學中,可讓學生邊讀邊悟,相互討論,于小組交流中感悟文章。
[設計]
⒈創讀師示范將第六節用現代詩的形式替換;生反復誦讀,背誦。仿照這一形式改寫另外的章節分小組創讀。
⒉評讀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朗讀三遍,用“_好,好在_”的句式談談自己為何喜歡師師范指導(可以用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評點)生分小組品讀評點、相互交流。
﹙七﹚拓展遷移,學以致用
語文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課文內容把學生引向廣闊社會天地,把時代“活水”引入課堂。
[設計]
多媒體播放著名舞蹈家烏蘭諾娃的表演,要求學生學用課文句式、修辭、表達方式等進行描寫,寫出自己的評價及感受。
﹙八﹚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設計]
引導學生以“學習本文我體味到了_”“對于_,我想說_”的句式,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感悟。
學了此文,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心得感想,那就在課下把你這些美好的思想編制起來寫篇讀后感好嗎?Ⅲ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風情好。”費縣這顆耀眼的明珠,處處充滿民情風俗,文化藝術。如“山東梆子”“弦子鼓”“魚鼓”“琴書”“跑旱船”“踩高蹺”……讓我們走進生活,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探討,相互合作。開展一次“我愛家鄉,文化風采”的綜合活動。
安塞腰鼓表演是人鼓合一,人借鼓勢,鼓助人威。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表演者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耀耀眼。所以板書設計采用了形象圖解的方法。整個圖形就是一張“鼓面”,又像一輪剛升起的紅日,從而更賦予象征意義。
以上六個方面闡述了我的一些設想和依據,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觀潮》是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 “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通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較好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后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文言文,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比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當堂檢測幾個教學環節。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的教法有:
1、誦讀教學法,以“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5、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1、作家作品簡介。
2、導語: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
多媒體顯示:錢江涌潮
教師作簡要講解。
(二)背景簡介
(三)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選同學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讀課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齊讀課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之盛。)
第四步:賞析文章。完成教學目標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1、根據文章內容,展開想象,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二段,賞析其精彩的場面描寫。
選兩位同學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學補充。教師作適當點撥。
(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多媒體顯示:
遠 僅如銀線——形 比
玉城雪嶺——色
聲如雷霆——聲 喻
近 吞天沃日——勢——夸張
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畫面的壯闊。
學生描述第二段。教師作適當點撥。
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水軍演習場面的壯觀。
2、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
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五步:課堂小結。
第六步: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教師作改寫指導。
(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聯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群涌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涌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
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
第七步:作業
翻譯下列句子:
1、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2、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4、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板書:
潮來之狀
觀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2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治水必躬親,本課屬于八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第五單元。本單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題,要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還要學習在說明記敘中結合議論抒情的寫法。治水必躬親位于第五單元第五課,為非重點課文。作者是清代的錢泳,善詩詞書畫,多年游歷全國各地,著有履園叢話水學。文章說的是治水的方法,或者說是治水的態度。另外還贊揚了海瑞為官清廉的特點。對于文章的主題,就是治水的方法和態度。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盡可能背誦
2.字詞句可以流利譯出
3.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4.了解文章主題治水必躬親和事必躬親并且來指導學習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盡可能背誦
2.字詞句可以流利譯出
3.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4.了解文章主題治水必躬親和事必躬親并且來指導學習
教學重點
讀課文,譯字詞句
理解文章的主題及對學習的啟發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事必躬親
導語:
水為人類必不可少的物質,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它。它對于我們很重要。它有它溫柔的一面,也有它無情的一面,我們中國地域廣大,水患較多。九八年大洪水就是它無情的時刻。其實,不單今天,在歷史上,就有水患,就有人去征服它。比如,有一個古人叫鯀,他帶領人們去治水,因為辦法不當,只知道堵,因此失敗。他的兒子叫禹,用疏的方法治水,因為方法得當,故一江春水向東流。看來,治水要用合適的方法。方法從哪里來?必須從實地調查中來。我們來看治水要怎樣治,從中又能學到什么。
二.正課:
1.小組內先自讀課文,劃出自己不會的字詞,結合課下注釋、老師出示的字音解決,再不會的全班共同解決。
2.小組內學生根據老師指出的朗讀要求,先自讀,由同學互評,進而全班推舉同學范讀。最后還可以齊讀。
3.小組內根據提示、課下注釋、工具書譯課文。
泥:拘泥蓋:原來,表原因是以:因此親勞胼胝:親身去經歷困苦
昔:過去布袍緩帶:穿輕便服裝未嘗:未曾如是:象這樣舉:成功
(由小組內選出數位同學作示范翻譯,其他同學評價)
4.分析課文(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出來,老師引導)
(一)一段(1)治水之法:
應該: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不應該:執一;輕信人言
因為:非~~~,非~~~
(2)論點: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二)二段:舉例論證:海瑞兩個方面討論得出布袍緩帶和親給錢糧;
正反對比論證:水利如何舉如何不舉
5.說一下你心目中的海瑞形象。
三.小結
1.(老師總結這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以達到盡可能背的目標)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治水的一個方法,有兩個不可,分別是~~~,因為~~~,所以必須~~~。
接下來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舉例論證,即昔海忠介~~~。這說明治水必須躬歷山川,親勞胼胝。除了這一個,還要清廉,即親給錢糧,~~~,這說明治水官吏還要清廉。作者又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從反面論證另一種情況,即如好逸惡老~~~
2體裁為議論文。
3.所學道理:治水必躬親。
4.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正反論證。
5..古今字詞義:
泥:(泥土)拘泥
掌故:(過去的規章制度)過去的故事
蓋:(因為,表原因)蓋子,蓋住
窮:(追究到底)經濟上貧窮
舉:(成功,完成)舉起
.6重要字詞解釋:
相度咨詢是以胼胝昔未嘗
7。.按字義寫成語:
泥于掌故非相度不得其情
遠嫌而避怨非咨詢不窮其致
8.按成語寫句子:
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
9.收獲:
(1)治水必躬親
(2)事必躬親
(3)治學必躬親
課外作業:寫一篇關于學習的小短文
《治學必躬親》
要求:
1.運用典型事例;
2.運用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后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于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
三、說教法
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4
一、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是古今傳頌的名篇,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陋室銘>輕松活潑,清新別致,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愛蓮說>描繪蓮花形神兼備,作者借蓮花自況,表現了高潔的節操。
二、教學設想
1、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陋室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陋室銘》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全文。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學生也會很愛讀,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我還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為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我班是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班級,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也形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古詩文的誦讀訓練以往也進行過,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成為必要。前一個單元剛學習完,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掌握估計不會太難,但需要鞏固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在這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并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三分鐘屏幕展示“教學目標”這一設計,從教的方面來說,它具有“導向作用”(《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從學的方面說,它具有“激勵作用” (《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便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故事導入并解題:上課之前我為學生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屏幕顯示兩幅對聯)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讀——感受語言美: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四)再讀——了解內容:在學生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盡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這一設計,在于訓練學生運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的自主閱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顯示重點詞句及意思)。
(五)三讀——領悟內涵: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 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教師范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于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讀是思的基礎,思是讀的途徑。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設計了下列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屏幕顯示思考題)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會用什么語氣來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勞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么寫法?(托物言志)
這個環節的實施,我主要采用提問朗讀法,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有關語句,學生尋找有關語句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我還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后,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六)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于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記憶。
(七)遷移練習(課后作業)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盡量做到語言優美。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諸葛廬
水(龍)靈 托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說課稿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它們是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愛蓮說》是現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本164頁上已明確指出: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復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2)、知識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學習以蓮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3)、能力目標:誦讀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1)、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2)、以花喻人的含義及托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教學方法
1、對初中的學生來說,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課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借助于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通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在最近發展區內推動學生進步。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通過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覺得蓮花美并能說出蓮花美在哪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為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欣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是美麗的,那么我們學過的贊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并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說,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么考慮的:首先,通過提問,一方面復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為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2、簡介文體及作者:以提問并借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介紹文體“說”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知識。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說”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信息: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訓練通過以下五步來完成:
①、課件展示課文朗讀,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讀音。
②、再播放一遍課文朗讀,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
③、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④、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重點字詞句課件展出:
⑤、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
4、設疑討論: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
①問題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表現了蓮花哪些品格?此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標。
②問題2。課文寫了蓮,還寫 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哪三種處世的態度?
③問題3。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回答此問題后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④問題4。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⑤托物言志的寫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那么,本文中又“托”了哪幾種“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學生思考后,展課件:針對課件詳細講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5、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當堂訓練,(訓練內容略)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系,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6、布置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能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聯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其描寫能力,從而能使物與志達到完美的統一。強化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以上4、5、6三個小環節:設疑討論、拓展訓練、作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通過本課基本掌握使用托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能力,也為今后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后以概括性的語言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讓學
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不同流合污
蓮 體態香氣:正直通達君子
風度氣質:端莊嚴肅
托物 言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5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觀潮說課稿09-23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長征說課稿02-07
八年級語文《窗》說課稿04-20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雪》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6-12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02-18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