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精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一)說學法、教法: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
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節,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三)細節探究:
1、導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征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②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⑧在熟讀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四)遷移訓練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化石吟》是以詩歌的形式,贊美了化石對于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了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于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說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贊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2、擬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贊頌詩,但贊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征,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閱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么是化石?b、化石是怎么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說明了什么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贊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征一種人;本課則是贊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贊美化石本身,贊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贊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么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兇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并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贊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化石保存了遠古生命的信息,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里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后,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學生預習資料:
化石簡介
1、什么是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后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犸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年。當凍土融解,猛犸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尸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犸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犸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后并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并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跡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脫水后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里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里化石生物越復雜、越高級。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說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寫的就是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讀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谷子霉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文章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盡情傾訴真摯而熱烈的情感,記述了童年的夢痕,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滲透著現實的況味,無不飽含著作者“水是故鄉甜”的懷舊思鄉之情。作者為什么說《下雨天,真好》?因為下雨天總能把“我”帶到另一處所,遠離紛擾的世界,在寧靜中回憶自己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體味到人間真情的融恰,可以過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驀然回首感到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作者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寫童年時光,比如對父親、母親、阿榮伯的描寫都寫得親切美好。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敘述平談樸實、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著淡淡的詩韻。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對港詩的引用,風趣的語言的插入等。
二、說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將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結構
2、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悟主旨
3、體會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及傳統的中庸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突破重難點,就需要師生合作與研討,所以我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為:
1、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
3、強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這篇文章除了贊頌偉大的母愛外,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這種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為:
1、學習用母親慈善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與物
2、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
三、說重難點
作者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寫了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學習時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谷子霉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在懷舊思鄉中體現的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掌握文章結構特點;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閱讀、賞析、討論、感悟”的形式,在學生個人速讀、賞析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相結合,最后學生再聯系實際生活談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懷舊思鄉背后的真善美。
四、說教法及教具
學生有對課文學習的主動權,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這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深入理解主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所發現的問題,要注重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生活、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采用“啟發引導、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法”讓生生、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課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資源的整合,將圖片、文本及音視頻整合與一體,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導學達標
(一)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生介紹作者
(三)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一)與課文對話——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速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么認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說:“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試從課文中找出“雨珠的鏈子”和那些“好時光”。
(學生先速讀課文,完成自主評估作業,然后各抒己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找出蘊涵文章主旨,表現雨天情趣的句子,進而抓住文眼“好”來梳理文章結構。
(二)與同學對話——深入學習,合作探究
1、“我”和母親對下雨天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把這些小孩子的“壞心思”(例如多次逃課、希望霉變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樂道寫進文章呢?
2、從文中所記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親性情慈善?
3、作者對下雨天的感覺是不是始終不變呢?她為什么會說“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逃避功課、希望谷子霉變等“壞心思”中的獨特童真童趣,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流溢的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美。
(三)走出課文——與生活對話
請說說你自己關于雨天的趣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生活
(四)跨越空間——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對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請學生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或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文學底蘊。
四、請學生對照板書梳理文章結構,闡述文章主旨,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4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本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啟示學生語文來源于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回歸寫作本源。
一、說教材
1.《臺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 八年級上冊第 二 單元第三課。《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雖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除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于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和文體特征,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定為,整體把握故事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繼續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體味作品賦予“父親”形象的深刻意蘊,正確對待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如何正確對待人生價值,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為自讀篇目,預計一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因為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中蘊含的意蘊,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題就成為本課的難點。《臺階》的語言很簡樸,但細節描寫極富情感,學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將重點確定為:如何品析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父親形象的。
二、說學生:
1、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預習法
《臺階》一文較長的自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如果全部內容放在課堂上時間不夠。而且我們學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故而課前布置預習: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并搜集作者的相關材料;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堂上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復述法:《臺階》篇幅較長,通過復述能快速抓住小說的情節,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與口頭表達能力。
(二)討論法: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三)誦讀法:教讀這篇文章,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讀反復,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B學法:學法具體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畫圈點法。
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等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可能是清貧的,以至于我們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們在人群中無法將他辨認出來;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卻帶給我們很多深層的感動和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
(二)、檢查預習:課程標準認為八年級的學生仍要一如既往地進行字詞教學。所以我我沒有舍棄這個環節,而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開火車讀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的了解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并對學生的讀音進行了及時的校正。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親為什么要執意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課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父親的優秀品質?
(本環節主要采用快速閱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A、片段一:課文第18、19、20自然段(準備之時)
1、大聲朗讀這個片段,然后根據上下文在“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這樣一句話后穿插心理活動描寫,以第一人稱穿插父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請動筆寫下來,三五句即可。
(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較長,這也反映出學生的動腦動筆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寫作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
2、從哪些細節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讀課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時)
本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父親什么樣的心理?
C、片段三: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讀課文,哪些詞語該重讀?兩個問句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
(小說正是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所以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那么本文的細節描寫取到了推動情節發展與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感人,具有藝術韻味。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把握人物形象,不僅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會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
(五)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
李森祥: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也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作者在父親身上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理由!(體會作者的情感,其實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過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蘊涵于作品深處的意蘊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勤勞
要強 父親 節儉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無奈
當然,一節課下來后,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應該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對于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本人對于時間的把握不太好,導致課堂延時,之所以拖堂幾分鐘,給老師們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還是想把課上完,怕誤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試。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獲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興能在這里為大家說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橋。大家熟悉的長江大橋,學校里的小橋。無論是哪種橋,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很方便的與對岸聯系在一起。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處理、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為大家闡述。
一、教材的處理
《中國石拱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說明文。所以,在學習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學情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一般都是記敘文。《中國石拱橋》應該說是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對于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八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就某一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不難,但是在沒有系統的了解說明文的情況下,讓他們理清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八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了解說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時間由先到后等順序)
(2)學習運用準確周密的語言,感受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
四、教法學法
我將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對于本課,我將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導讀法
在我的帶領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提問法
包括學生向老師提問和老師向學生提問,了解學生的優點和薄弱方面,通過贊揚他們的優點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3)比較法
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通過對這兩個橋梁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形象的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征與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個性特征。
在運用了上述的教學方法之后,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課標的要求,盡可能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還采用了以下的學法:
(1)圖表法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趙州橋和盧溝橋,讓學生畫出表格并把兩座橋的異同點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兩座橋各自的特點。
(2)討論法
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法
根據“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并重的原則”和“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相促進的原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法,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因為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先向學生展示關于“橋”圖片,這些圖片里面包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橋,讓學生就圖片中橋的特點進行討論,這些橋共同的特點以及每個橋的各自特點。進而進入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中國石拱橋》。
介紹作者茅以升。
2、通讀課文
運用導讀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處理文中的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思考問題:
(1)文章從第幾段開始寫中國的石拱橋?
(2)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
(3)作者舉了哪兩個橋梁作為例子來介紹中國石拱橋?
讓他們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組討論
運用討論法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請同學起來回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老師進行總結。
4、講解知識
在討論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后,我會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說明文”。
5、問題遺留
(1)本篇文章能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給每個部分取個小標題。
(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3)把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繪制的表格,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表格,進行評價。在PPT上展示自己繪制的圖表。讓學生初步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
2、品讀課文
讓學生通讀全文,提問兩到三個學生,即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然后學生進行討論和補充。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以及了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3、細讀課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整體的脈絡后,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劃出這些句子。
重點講解有關數據的句子(精確的數字、大概的數字)
4、布置作業
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說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郭沫若的《雷電頌》。下面我將從教材和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第二單元所選的都是散文詩,散文詩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詩歌的韻律美,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雷電頌》是屈原的長篇獨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作者運用象征的表現手法,獨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語言風格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青春浪漫,喜歡讀詩寫詩,老師應該把優美的詩篇呈現給他們,引領他們走向詩的國度;《雷電頌》全篇是屈原的內心獨白,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課文,對于其獨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現手法、不凡的語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掌握、領會有一定難度;并且因為學生平時的朗讀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念書”,很難真正投入自己真實的感情,無法融入到課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難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了。這就需要教師示范朗讀,指導朗讀。 根據以上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象征的表現手法和各種事物的象征意義;
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③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朗讀體會語言的語氣和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走進屈原的精神世界,體驗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在朗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
2、教學難點:各種具體事物的象征意義,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說明:教學本課,朗讀是最好的教學手段。結合前面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課型以朗讀課為主,朗讀中讓學生去感悟真情,釋放真情。教學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優秀的音頻朗誦包括教師當場示范朗誦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一些重點語段對學生及時點撥,教授朗讀方法和技巧。盡可能的實施“欣賞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欣賞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美、欣賞語言美、通過欣賞美來感悟美;情境教學的途徑:通過課件快速進入情境,化身屈原、角色轉換進行內心獨白;討論教學的實施:設置主問。
設計理由: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可以集中話題、優化活動。
2、學法說明:在聽中感染,在讀中感悟,在合作中提高,在指導下進步。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聽”,在聽中進入屈原的內心世界;其次是“讀”,在讀中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憤抑郁,體會詩人的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操;再次是“合作”,四人小組的合作交流探究,能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是“指導”,在老師的教法指導下,學生最終掌握課文重難點和朗讀技巧。
3、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由來都有一些歷史的淵源。比如說每年的五月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大家知道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誰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聆聽他的心聲。
(板書:雷電頌郭沐若)
(幻燈片展示:作者介紹、作品介紹及寫作背景)學生課下已經搜集相關資料
(二)自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聆聽經典朗誦,感悟真情演繹
(課件:《雷電頌》音頻朗誦)
重點突破:
突破口1:優秀音頻朗誦和老師示范朗誦。
設計理由: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問題設計:你聽見了什么?
點撥:我聽見了風在怒吼、雷在轟鳴、電在劈閃、詩人在呼喊、火熱的心在跳動的聲音......
(四)重點品讀,釋放真情
突破口2:幻燈片展示重點語句品讀。老師示范朗讀,學生思考;學生朗讀,老師在旁點撥朗讀技巧。提醒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節奏;注意不同的句式(擬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復句、短句)的朗誦技巧。
1.幻燈片展示:“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2.幻燈片展示:“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3.幻燈片展示:“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云中君燒毀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問題設計:你讀出了什么?
點撥:我讀出了贊美、詛咒、悲憤、激動、難過的語氣和心情......
設計理由:聽然后讀,學生將充分體會語氣和情感。(讀、悟、議)
(五)難點感悟,分析形象
難點突破:
⑴突破口1:化身屈原,感悟形象
設計理由: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才會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
問題設計: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點撥:我就是20xx多年前汨羅江邊壯志難酬的詩人屈原,我看到的東海、長江、洞庭湖是我熱愛的人民;我就是那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我看到的土偶木梗是我的敵人......
⑵突破口2:老師總結,概括象征意義
設計理由: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明確知識點。
(六)精讀文段,品析語言
這篇激情洋溢氣勢磅礴的人物獨白之所以會讀的那么瑯瑯上口,感染人,也在于句式的變化,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段,看看其中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注意不同的句式(擬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復句、短句的)朗誦技巧。
(幻燈片展示:“但是我,我沒有眼淚。宇宙,宇宙也沒有眼淚呀!眼淚有什么用呀?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七)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⑴討論交流:以下這些具體事物分別可以象征什么?(蠟燭、白鴿、綠色、火炬)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能力培養題。設計本作業旨在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對象征這一表現手法的理解。
參考答案:蠟燭――教師、奉獻精神;白鴿——和平;綠色――生命;火炬――光明、信念(學生可以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⑵搜集資料:端午節的民風民俗和有關屈原愛國的故事。(張貼在班級櫥窗)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課外活動。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活動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更好地認識屈原這一愛國者的形象。
六、設計理念
本堂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了解作者、課文創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學習正文前交流介紹出來。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于課前即對課文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又主要采用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感受、領悟人物的內心情感,品味、欣賞文章語言的機巧與犀利。既做到了學習的循序漸進,又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既培養、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教會了學生邊讀邊思、讀后再思、思后再讀的學習方法。同時,在評價方面還注重了學生互評為主,輔以老師點撥的評價方法,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營造出了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最后的拓展延伸更是將課內與課外、文字與圖片結合了起來,在擴展文字運用、激活想象空間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
七、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力求直觀、簡潔,突出本文知識要點。
雷電頌郭沫若
屈原:光明與正義的化身愛國愛民英勇無畏
歌頌光明: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東海、長江、洞庭湖――象征人民群眾
詛咒黑暗:“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7
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致,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于此,我將采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采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采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借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借助4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并翻譯課文,然后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后作業。翻譯成現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8
【說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聲名顯著的學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講述的是民國時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譽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受到人們的敬重的故事。
【說教學目標】
因為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感知課文內容,概括人物性格。
領悟秋雨散文的質樸而典雅,提高語言鑒賞水平。
【過程與方法】
情景創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信客的風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說教學重難點】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著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體味學者厚重的語言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關愛和敬重社會上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
〖教學難點
揣摩質樸、典雅而又警辟的語言。
【說教法學法】
為了調動每位同學的學習熱情,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
情境創設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學法
通讀感知文意、品讀賞析語言、精讀探究拓展。
【教學過程】
包括“解題導入”/“探究感悟”/“品讀賞析”/“拓展延伸/“總結感言五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講一講本課的教學過程。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9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蘆花蕩》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所收錄的5篇雖然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內容卻都是戰爭題材。無論是正義一方還是非正義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戰斗中,真善美與假惡丑得到充分的表現。在單元中,題材的選取涉及中外,觸碰近代與現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領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婦人、老頭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類人在戰爭中的勇為、凄苦與對爭議的弘揚、對和平的呼喚。《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白洋淀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子尋找部隊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是一篇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
2.課時安排:
《蘆花蕩》是一篇精讀課文,我將教學時間安排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從白洋淀優美的風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識記重點詞語。第二課時則引導學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畫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寫的作用。為了順利完成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采取緊扣課文主題,通過設計主問題,創設發散思維的情境的策略,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
是準確把握“老頭子”的人物形象,體會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并在賞析同時了解老頭子是怎樣刻畫的。同時,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語言作用。
本課的`難點:
理解他“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點,以及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和經驗:
八年級的學生對小說已不陌生,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讓學生通過小說三要素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接受。
2.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通過設計主問題“老頭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發散思維,人人有話說。尤其是關注那些平時不愛講話的孩子,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發言。通過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讓那些閱讀書評較好的同學參與到互評環節中,促其養成敢于爭鳴,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讓各類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與提升。
三.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節。2.把握老頭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寫的語言。
(知識和能力目標確定的依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的確定依據:新課標要求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感受“老頭子”的英雄色彩,培養捍衛民族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定的依據: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圓滿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我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原則確定出本課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輔助,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風光,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篇,增強生活的體驗。
2.引導點撥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主體差異和不同學習的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讓學生自讀自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課文淺顯易懂,且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我設計的“老頭是怎樣的人”閱讀課文,運用批注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我給予適當的點撥,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讀出個性化的自己。
3.對話教學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巴西教育家保羅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不是師生間簡單的問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師生對話的方式,對主人公“過于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進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對話交流,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和補充,激發并牽引基礎較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同進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五.教學程序:
1.教具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流程
我設計了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自主探究,互評人物;深入挖掘,品讀景物;聯系生活,布置作業這六個環節。
第一課時
環節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文中所描寫的環境,進而導入新課。我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白洋淀水波蕩蕩,春季青蘆吐翠,夏季紅蓮出水,秋天葦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日寇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燒殺搶掠,肆意踐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蘆葦都見證了硝煙彌漫,白洋淀也養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個抗日英雄的故事,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把十幾個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間,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領呢?讓我們走進《蘆花蕩》去見識一下這位神奇的老人吧。這樣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下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環節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讓學生簡要介紹孫犁的基本情況,培養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屏幕)孫犁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記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小說和散文的合集。并讓學生在課下識記這些文學常識。
(2)識記字詞:接著通過教師聽寫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字詞的預習情況,并講解重點字詞,把好字詞關。
(3)概括內容:根據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敘述課文的內容。
(4)人物履歷表:
主 要 人 物 履歷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務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課時
環節一:提出問題,默讀批注
圍繞“我眼中的老頭子”展開自由閱讀,指導學生邊閱讀邊批注。批注的話不要太多,只需重點的三兩個詞語就行。不讀書不拿筆,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尤為重要。
環節二:交流展示,對話人物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主要部分,兩個主要任務,性格及寫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師、文本的對話,也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者的主戰場。教師在學生發言基礎上,適時歸納老頭子的性格:“過于自信與自尊”,引導學生理解“過于”這個詞的意思。 “過于”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頭子確實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而另一方面,又有過頭的意思。大菱受傷,跟他過于自信、不夠謹慎有一定關系。同時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部隊,他是過于自尊了。老頭子的刻畫手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環境烘托與女孩子反襯相應和,活脫脫的讓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把握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
預設:
1.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的明亮。說明老頭子很干練。
2.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人的同志說: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說明老頭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說明老頭子對同同志們充滿了愛,可以說愛憎分明。
4.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么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有女兒,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說明老頭子自尊心很強,讓兩個女孩子受傷,他沒法原諒自己。
環節三:品讀景物,賞析美點: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但我們讀后并沒有感到凄慘,而是感到了的優美和積極向上的力量。這得益于作者對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由此,設計了美句品評教學步驟。首先是美句美讀,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感受那流瀉于戰火中的優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讀,讓學生就具體的景物描寫進行分析,思考描寫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師生對話,最后總結出景物的描寫能夠渲染出戰爭的氣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預設:
1.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賞析:點明環境氣氛,突出環境險惡,交代背景,為后文描寫人的行為做鋪墊。努力長高的葦子生動的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頑強生存的姿態。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現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鉆表現了抗日軍民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賞析:景隨情移,寫出了老頭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環節四:聯系生活,內化提升
(1)升華主題:白洋淀只是當時的抗日戰場的一個典型,無名無姓的老頭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個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熱情高漲,如火如荼。老頭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業: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寫促讀,讓學生給老頭子寫一封信,書寫自己內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評。
3.板書設計:
自信
蘆 人物美——老頭子(過于)
花 自尊
蕩 景物美——詩情畫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說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可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采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干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并且直接關系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于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后,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為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么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于學生學情實際,特采用情境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采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為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熏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匯編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里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系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為學生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后匯報交流成果。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賞析略)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為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說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啟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己學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人
平等和諧
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傳達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
六、布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此環節(1)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升華他們愛自然的情感。(2)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室、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27課。它是一篇散文,以“記”為名,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發議論,環環相扣,層層蓄勢,表達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文章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大量使用駢句,語言凝練,形象而富有音樂美。
《岳陽樓記》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名篇。雖然冠名為“記”,實際上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游記,而是借題發揮,表現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曠達的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箴友人;表達了自屈原以來文人士大夫兼濟天下一脈相傳的報國情懷,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語言駢散結合,表達方式靈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語言美、思想美為一體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們品味和探究的。
教學重難點:
鑒于本課在初中階段的重要性及課下注釋全面的特點,我把教學的重點設為:引導誦讀,理解文本。難點則預設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抒寫復雜的情感。這是因為學生受到年齡,閱歷和人生經驗的局限理解起古代遷客騷人的感情會比較困難的緣故。
二、目標分析:
(一)三維目標確定: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積累掌握穩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的特點。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反復朗讀,品味意境,讀出情感,領會本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
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發愛國熱情,胸懷天下,做一個大寫的人。
(二)學情分析:
我們面對的是初二學生,通過將近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一定地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識積累。八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并懂得一定的朗讀技巧。這篇文章較淺易,對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還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語言極盡音韻節奏之美,不反復吟誦則不能盡其興,因此,不同形式的誦讀將貫穿整個授課過程,以讀促學,以讀生情,以讀明理。可以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探究基本知識,將授課的側重點放在鑒賞閱讀上。
(三)、教法學法分析
1、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點,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讀法:為了營造氛圍,實現教學最優化。而且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極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名家配樂朗誦,并以岳陽樓風景圖片為背景,營造出詩意的學習氛圍。
②點撥法:利用本文的語言優勢,進行朗讀技法點撥,引導學生誦讀,提高其朗讀能力。
③討論法:結合課文條理清晰,文意淺顯的特點引導學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結構及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2、學法
①反復“讀”。以朗讀訓練為主線,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懷,并從中發展自己的朗讀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②在學習中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賞析環節充分利用勾畫和批注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三、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六個環節。
(一)、教學準備階段。作好課前鋪墊,培養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為了讓學生主動探究文本,同時,為深入學習文本奠定基礎)我要學生:
1、利用注釋及工具書疏通課文;
2、分為兩組查找資料。:一組搜集有關岳陽樓的資料并將它寫成《“岳陽樓”導游詞》;另一組搜集范仲淹的有關資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學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圖書館、網絡等。
(二)、教學活動階段。關注學生個體體驗,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體參與,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新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提問:我國有四大名樓,其中我們湖南就有一座,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嗎?(岳陽樓)同學們想到岳陽樓一游嗎?那就請我做大家的導游吧!利用多媒體有關資源介紹岳陽樓。同學的解說,優美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具有濃濃文化氛圍的岳陽樓。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設問:范仲淹是怎樣一個人,你知道有關他的故事嗎?
第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課重點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讀,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作者記了岳陽樓的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聲情并茂的朗讀,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陽樓,使學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濃濃文化氛圍的岳陽樓中,學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第三,選讀、美讀,把握作者感情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先說說對主旨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讓學生美讀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選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讀。選擇相同段落的可組合成學習小組。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對比美讀(探究第三段的同學讀第三段,寫景句男生讀,抒情句女生讀;探究第四段的同學讀第四段,寫景句女生讀,抒情句男生讀;第五段全體學生讀,男生讀問句,女生讀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問題是:
1、剩下一、二段寫了什么?它們與主旨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2、你認為該怎么朗讀?學生分組探究朗讀。學生匯報朗讀,師生點評。
第四,齊讀、美讀,讀出感情
為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進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語調激發學生朗讀激情:同學們,想象我們登上岳陽樓,眼望浩浩湯湯的洞庭湖,一起來表達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心聲吧!打開多媒體“背景資料”中的“背景音樂”,學生一起配樂美讀全文。
第五,聯系生活,暢談憂樂觀。
為了讓學生實現與自我的對話,完成自我價值觀的提升。于是,我說:同學們,父母不理解時你痛苦過嗎?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時悲傷過嗎?學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請以“時,我想對自己說……”說一段話。
第六,拓展思維,豐富知識
為了拓展學生思維,豐富知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及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我將學生分為四組,要求每一組都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分別探究:
(1)、我國四大文化名樓特征;
(2)、與四大名樓相關的詩文;
(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觀;
(4)、與岳陽樓洞庭湖名勝比較,談談如何開發與利用東江湖的旅游資源。然后安排學生在第二課時交流,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在探究和交流過程中,能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對東江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的探討,開發了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樹立從建設好家鄉到建設好祖國的崇高理想。
板書設計: 我考慮以“事、景、情、理”四字為主線,并截取文中相關的關鍵詞語進行板書,對應整齊,一目了然。
岳陽樓記范仲淹
事滕子京謫守
陰————悲
景情
晴————喜
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學使我認識到:多媒體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的合理運用,能一改沉悶的課堂,使之圖文并茂,聲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創設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生靈動的課程資源,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認知與情感協調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養素同時受到熏陶,使新課程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因此,面對教育的挑戰,我們必須更新觀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大膽嘗試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學資源,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包括使用簡捷方便的多媒體,優化教育過程,激活和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夫的交往,寫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與說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點的刪選能力,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練,思想認識得到提高。(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情感態度:關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身邊的人,關注、關愛他人。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法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于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3、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體。
三:學法分析: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采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言基礎,指導學生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過程設計:
(一)1、進場導入:蘇芮的《奉獻》—長路奉獻給遠方 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么奉獻給你 我愛的人 白云奉獻給草場 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么奉獻給你 我的朋友(設計說明: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為進入主題作為鋪墊)
2、教學導入:以20xx年度超級女聲的冠軍相關情況入手。
3、教師結語: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關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關注過身邊的普通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曾經關注過一個車夫,為他寫下了散文《老王》。(設計說明:以一組反差相當大的圖片進行對比導入課堂教學,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環節一“走近老王”:面對陌生的老王,我們有那么多的揣測和關切,現在我們就循著楊絳的筆墨,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的體驗,以學生閱讀心理為切口,激活閱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環節二“評說老王”:討論老王的品質,說說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請用“老王是一個——的人,表現在——。”的形式表達出來。并說說“我們”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設計說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節三: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么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么樣的感受?她為什么能這樣想?(設計說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
環節四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老王”一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別人是怎么看待他們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將會怎么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設計說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凈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樹, 就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為他人__;(設計說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凈化學生的感情)
五:結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六、布置作業:課后題二(設計說明:課上不足課下補,整個教學設計,讀得較多,語言品位不夠,本題恰是品味語言的,可以讓學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4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5
《說“屏”》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第3單元第15課。該單元反映的是建筑園林,名勝古跡,共5課,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集中,其中《說“屏”》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作者陳從周,古建筑園林專家。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和學法,上課程序及板書設計等方面談一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作者著眼于向讀者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如何使用屏風提出建議和希望。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增添了屏風的文化意味。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就內容而言,不能把它作為說明文處理,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見過屏風實物,教師可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鑒于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了解屏風的有關知識。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5.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說教學法。《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知識。
再次,說教學程序,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導入:1.這是一件什么東西,誰能說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么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并由問題2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至于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節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快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做一個解釋,并說明其用處。(2)本文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指出具體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設計旨在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其中問題2的設計在于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這一環節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復朗讀并變化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討課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詩詞,并嘗試理解。
2.老師提供《秋夕》全詩,讓學生猜讀字面意思,詩歌內容,進而猜測意境。老師點撥:此為一個失意宮女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皮膚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夏日的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她在無聊中過著怎樣的日子?
3.老師小結:這些古詩詞使全文有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于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再次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并鞏固所學知識。
最后說一下板書。就文章內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的特征。緊承前文,介紹了屏風的三個作用:分隔內外,藝術點綴,擋風,而后介紹分類,最后點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間又滲透著對屏的贊賞之情,所以做以下設計:
說“屏”
1.對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類贊賞之清
3.應注意的問題期盼之情
4.再強調作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觀潮說課稿09-23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長征說課稿02-07
八年級語文《窗》說課稿04-20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雪》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6-12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02-18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