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
一、教學內容分析
《背影》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10月寫的一篇回憶性記敘散文。文章通過記述八年前和父親在浦口車站相別的情景,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至愛,抒發了作者在生活困頓、精神壓抑的情況下對父親倍加思念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也是敘事的線索。作者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致描寫外,還以背影為中心,安排了許多精彩的襯托和鋪墊。在一個平凡、樸素的背影上刻下了兩個質樸而深沉的大字“父愛”。而這一主題的表達在物質充裕的今天,無論對我們還是學生都具有極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本單元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個教學單元,教學任務是閱讀和寫作記敘性散文。而《背影》又是第一課,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語言淳樸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作者從平凡的生活中攜取了意蘊豐富的素材,清晰的線索,分明的脈絡——這些對學生學習領悟這類文章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都比較優裕,在自己學習生活的時候大多不去思考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敬父母的也不多,對親情的理解遠不如作者深刻,教學過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觀察和感悟,尤其是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對親情的理解。對文章中細節的把握和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蘊涵的深情的理解都是障礙,需要采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幫助、引導。而記敘性散文的特點也要在閱讀中深入地感悟。
三、教學設計思想
《背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作者以洗盡鉛華的質樸演繹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義:親情、孝道與感恩。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強調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得到審美愉悅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學過程中,始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為此,采用如下教學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置學生于現實的閱讀情境中,教會學生質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
3、教師設計對課文閱讀過程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
4、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有利于本課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愛的熏陶,感受摯愛親情從而實現愛的傳遞。
5、采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同時,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習方法:
1、引導學生注意緊繞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文中的父子情;
2、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
3、指導學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的描寫方法,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文章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教學重點:
1、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致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的深情。
教學難點:
1、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課文2、3段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系;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一首熟悉的老歌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那些默默操勞,默默關心我們的父親。那是怎樣讓人心動的一份父愛呀。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再來欣賞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親情感動了幾代人。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書《背影》)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有利于本課學習的氛圍。
(二)解題:
1、作者簡介:(見課件)
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稱贊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
2、寫作背景:(見課件)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
設計意圖:便于學生理解課文2、3段的內容,更好的渲染閱讀情境。
(三)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檢查課前預習情況
給加點的字注音(出示課件)
奔喪差使狼藉簌簌妥貼躊躇迂蹣跚箸拭瑣屑晶瑩
3、配樂朗讀
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
設計意圖:掃清字詞障礙,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標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認為最感人的句子或場面。
學生交流。
有感情的朗讀標注的內容并說說自己感動的理由。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配樂并播放課件中準備好的部分畫面)
2、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父子之間什么樣的感情?
教師展示問題,并提示引導。
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做到整體把握。
(五)作業布置
1、積累詞語;
2、熟讀課文,把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可以是收獲,可以是疑問等)。
(六)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刻畫背影
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激趣引學
欣賞羅中立的圖畫《父親》。“父親的背,像一張彎弓;我們兄弟姐妹,像一支支箭。為了箭的射出,父親的背拉緊了一弓又一弓。當我們距離靶心越來越近,父親的背,已成了月底的一彎新鉤。”為了子女,父親默默地做著,從我們出生,到他的老去——讓我們帶著對父親的崇敬,再來溫習朱自清的《背影》。
(二)學習探究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和線索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的好?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寫,及第六自然段的動詞和形容詞。)
2、配樂朗讀,飽含深情的朗讀第六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蘊含的深情。
設計意圖:學習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手法,通過找關鍵詞體會文章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飽含的深情。突破教學難點。
3、再讀課文,思考:
(1)文中作者圍繞背影還組織了哪些材料?(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送別過程中父親說了幾句話?這幾句話有什么特點和含義?(小組活動,各組代表發言)
(3)文章出了寫父親,還寫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過什么細節表現出來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用低沉舒緩的語調配樂齊讀項關于語句。教師配以相應的多媒體畫面。
設計意圖:把父親的形、行、言作為互相聯系的整體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學重點。
(三)拓展延伸:
1、結合對課文的理解,以“父親我想對你說:”開頭,幫助作者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設題,引發學生思考,達到閱讀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父母。度過了人生十三四個春秋的你們一定留下了許多回味綿長的、令人百讀不厭的愛的細節。請你打開思維的閘門,盡情地回想,捕捉閃光的瞬間,說說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設計意圖:體會真摯的親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四)作業布置
欣賞幾段錄象,結合本節內容以“親情”為話題,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細節描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樸實細膩的描寫表現人物心靈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睹家思父悲哀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感激
惜別背影父子離別不舍
再現背影懷念父親傷心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2
《長征節選》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八年級收冊語文按內容分類編排,第一單元的重點是了解經紅軍長征的光輝業績各偉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課重點定為:
1、了解紅軍過草地的險惡環境,感受紅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探究基本的情節結構。了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把本課難點定為:
1、感受經軍指戰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2、了解電視文學劇本的一般特點。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目標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以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新理念。我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塊是導課,在導課時我是采用引導啟發式,先引導他們了解長征的有關知識,然后啟發他們回想有關長征的其它體裁的文章節,繼而導入這部文學作品。
第二塊是探究新知,在這塊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導學法和課堂討論。即我教學生學習第一部分,然后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分小組討論著學習剩下的三部分,然后匯報交流。通過討論能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及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團結精神。
第三塊是課外延伸。在這部分里,我又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長征藝展;三是小練筆。分角色表演能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零距離的感受課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長征藝展是讓學生講有關長征的故事。唱有關長征的歌曲待來發揚長征精神。小練筆不僅培養學生快速描寫的能力,而且把課堂知識及時回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學《長征》節選的總體思路。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3
一、 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于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五、說教學思路
學生自讀把握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習作者開放而又周密的思維方法。
六、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七、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八、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篩選重要信息,比較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聯系?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板書一個圖表,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自己上臺去填表。可以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可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請學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號中的文字,并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說說他們各自的作用。補充性說明文字主要體現語言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九、遷讀。
1、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對文中這句話,請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六)、小結。從兩篇文章的聯系推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作結。
(七)、板書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恐龍 不同科學領域關系密切
被壓扁的沙子……板塊構造理 生物學 地質學
論證的嚴密性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 佐證 大陸漂移假說
思維的開放性 證明 n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5
各位評委:
你們好!下面我開始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三峽》。首先分析教材。
一、說教材
1、選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依據
《初中語文大綱》在古文閱讀上要求誦讀詩詞,積累、感悟和運用。我把課文結合單元來分析,甚至置于整個初中古文學習的階段來分析。宏觀看,本單元都是古代歌詠山水的優秀篇章。本文更是開啟山水游記的先河,借山水抒性靈,對后一代的柳宗元影響頗深。由此可知酷愛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為以后學習山水游記打下基礎,具連貫性。微觀看,本文不單寫景優美,且語言明易,抒發對祖國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養學生鑒賞力。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依據:新課改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在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綱要》指出:“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重點字詞,背默課文。(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聯系,落實雙基目標。)
能力目標:
1、重視朗讀訓練,能借助工具書翻譯;(葉圣陶語“非讀無義訓練語感,非讀無義激發美感”)
2、學習寫景方法,體會語言精妙之處;
3、結合作者情況,體會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鑒賞力。(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如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況,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給學生寫景方法,抓事物特點進行刻畫。)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選文的思想性審美情趣文化內涵”是調整后教材的突出特點。據這一依據我定以下重、難點,但初中生鑒賞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漸進。
重點:抓精彩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特點。
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摘抄,感悟語言的精妙之處。
二、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要背誦百篇名篇,《三峽》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本班學生愛讀古典文學,引導其背誦可逐步提高鑒賞能力。但初二學生閱歷淺,少有真切體會,或許在感悟語言優美上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
(一)、總體設計及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思維力,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情意之間的聯系”因此,我的教法總體設計:導讀—感悟—設疑—解疑。
(二)、教學方法及培養的能力
1、導讀,用朗讀法(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指導學生每次讀書的側重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2、感悟,指用圈點批注法體會語言內涵。(現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對身邊事物缺乏敏感,學生則表現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進;因此,我著重培養學生感悟,發掘思考的創造力和深度,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能力。)
3、討論法,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集中熱點問題,并解疑。培養學生懷疑精神。
(三)、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利利用各種傳媒手段收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發展思維力,加深了對課文理解。
四、說學法
新課改中,教師應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己翻譯。經討論,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感悟語言,并摘抄優美語言,我適當點撥,并鼓勵學生質疑。
學習方法是:
1、誦讀訓練法:落實雙基目標
2、合作探究法:落實重點
3、設疑法:突破難點
4、創設情景法提高寫作能力
5、練習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法上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結合。例如:我創設情景提問學
教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說課稿二》,來自網!
生對秋景一段怎樣讀?依據是什么?學生討論后紛紛發言,有的說“帶冷清蕭殺的哀婉,”依據是“哀轉久絕。”有的說“帶天高云淡的舒暢”依據是“晴初”和“林寒澗肅”等等,雖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卻頗能顯示學生的思考力和個性。
五、說程序
(一)、課堂結構:導入、討論,教師點撥,課堂練習布置作文。
(二)、簡要過程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本節課據此設計如下:
1、初讀感知課文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讓學生自由朗讀,畫出疑難的地方,為下面設疑作準備。
2、通讀全文,教師解疑
學生互評朗讀并翻譯,要求讀準字音、句讀,重點句段能意譯,理清作者思路,為下面環節掃清障礙。
3、研讀重點段落,體會語言精妙
學生在上面的各環節提出問題,教師分問題討論,為下面的寫作練習做準備。
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鑒賞的潛能,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請舉具體例子說明(考查學生感悟、鑒賞的能力)
本文讀來音韻和諧,你能發現作者怎樣營造這種效果?指出對偶、韻腳(培養學生語感)
想像文章描繪的畫意,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思路。(培養學生想像力)
4、析讀課文,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指導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學生當一會老師給別的同學出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頓時高漲,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沿溯阻絕”指陸路還是水路被隔絕,既被隔絕為何“王命急宣”時能急傳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寫景順序,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順序?
5、練習延伸,學本文寫作方法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學習本文寫景方法。)
6、歸納總結
板書
兩岸連山—山多峽窄
山壯正側結合
隱天蔽日—山高峽陡
《三峽》襄陵阻絕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發暮至
素湍綠潭
春冬清悠美
清榮峻茂
霜旦寒肅
秋凄婉美
猿嘯悲歌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6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核舟記》,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記》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事理說明)第三課里面的一篇,介紹了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二、說學生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因而讓他們先學后教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但是由于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正向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而學生對本文描寫蘇黃語句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
三、說教法
(過渡語)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用以讀為本、以生為本,緊扣語言文字,讀讀議議,品讀揣摩,充分展示學習語言的過程。針對本文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朗讀體驗、質疑問難,讀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讓學生自己學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也力求讓教路,文路、學路三者合一,融為一體。
四、說學法
學習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的能力。據此我擬定如下學法:
運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歸納。
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學習,說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和感受。 五、教學程序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五、附板書: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 (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7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但愿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動幽默的語言。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應注意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的生活真諦。
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速讀、默讀等方法把握文章脈絡是學習重點。創設意境體味文章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樹立文化大觀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學的難點。
三、 教學設想:本文教學中宜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時先由生活現象或教學媒體示范,使學生對吆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在自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課文之后適當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分層推進的微型話題式品讀的教學思路,采取“說——品——作”的教學模式,在一課時內完成。
四、 教法學法:
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習慣,采取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主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造”,讓學生整體動口說動筆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學習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了解,讓學生直接進行體驗。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
(二) 說。這是一個"理解性語言表達“的環節,在研讀課文后,教師提煉一些微型話題引領學生自主的合作的進行課文研讀,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讓學生深深的進入文本。
1.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2. 按照老師提示的格式說一說:
這是一篇( )
這篇文章好在( )
我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 )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學生可能回答“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老師繼續引導出“這是一篇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生動幽默的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的回憶性散文”以此類推,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三個問題,創造出豐富的答案。在說答案的同時,這篇文章的內容、特色、蘊含的情感就會被學生一一發掘。這個環節由淺入深,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動口動腦,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實踐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三) 品。這個環節是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追蹤,妙點揣摩。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再表達”。
教師將上個環節的問題深化,提出兩個話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速讀文章,做圈點標注,然后分組討論,寫下討論結果。
1.通過吆喝,你聽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你聞到了什么?——,
你領悟到了什么?——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自然的回答:聽到了京腔京韻清脆悠揚的叫賣聲,是作者追憶過去的低聲訴說;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幀幽默風趣的黑白影片;聞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氣;領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領悟到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領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
2.以“我這樣品析課文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為開頭說說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賞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更深一步的賞析品讀文章,在對問題的思考求答的時候,就能獨立的發現本文幽默詼諧蘊含深情的語言特色,獨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真正悟到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也能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從而引出下一個環節。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并作簡要批注。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于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于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復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9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展現的是幾位名人成長的人生歷程。本單元均是敘事性作品,適合在朗讀中悉心品味作品的敘事風格、描寫手法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廣的人文、社會背景,需要學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個人生活體驗。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回憶性散文。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盡量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詞句,結合前兩課積累的社會背景知識,和補充的牛漢生平,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且對內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為: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
課標說: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初中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為: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內涵。
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對于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于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進而很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難點定為: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理解“本”的內涵。
五、教法和學法
本文比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學需要1個課時。預習作業采取自讀自悟法、勾畫圈點法,鍛煉大家提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討論法和點撥法,鍛煉大家品味語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討論交流、點撥等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獲得有益的啟示。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分兩部分,一《新學案》,作者、字詞、解釋,做到合理利用手頭資料;第二部分預習題,鍛煉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再次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確立本節課學習任務,能盡可能的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極大的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明確學習任務,4個,第一個課前基本已經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溫情、感知苦難、感悟主旨三大板塊。以兩句話為線索展開,抓住“酷似、很難笑起來、荒寒、一點快樂和夢幻”這些關鍵詞展開,插入牛漢生平,讓學生對牛漢的苦難生活有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
(五)拓展訓練 兩個題可以任選,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并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總結歸納,回扣目標從內容、做人、寫作等方面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知識和技巧。,尤其是解讀文本的方法——抓關鍵句,是本節課滲透的一個重點。
板書以書軸形式展開,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難篇、感悟篇、技巧篇。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書的含義,把握“本”的內涵。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0
第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于理解。
第二說學生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說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說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2.通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通過做小導游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說程序
由于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游蹤介紹。重點:說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按空間順序說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導入: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通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后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游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后一句“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筑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筑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
1.試著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
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
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后我們來說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說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說的部分。分說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游蹤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說明的。
如若能夠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為后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1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本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啟示學生語文來源于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回歸寫作本源。
一、說教材
1.《臺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 八年級上冊第 二 單元第三課。《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雖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除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于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和文體特征,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定為,整體把握故事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繼續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體味作品賦予“父親”形象的深刻意蘊,正確對待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如何正確對待人生價值,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為自讀篇目,預計一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因為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中蘊含的意蘊,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題就成為本課的難點。《臺階》的語言很簡樸,但細節描寫極富情感,學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將重點確定為:如何品析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父親形象的。
二、說學生:
1、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預習法
《臺階》一文較長的自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如果全部內容放在課堂上時間不夠。而且我們學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故而課前布置預習: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并搜集作者的相關材料;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堂上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復述法:《臺階》篇幅較長,通過復述能快速抓住小說的情節,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與口頭表達能力。
(二)討論法: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三)誦讀法:教讀這篇文章,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讀反復,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B學法:學法具體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總而言之,在學法上以學生自讀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畫圈點法。
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等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可能是清貧的,以至于我們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們在人群中無法將他辨認出來;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卻帶給我們很多深層的感動和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
(二)、檢查預習:課程標準認為八年級的學生仍要一如既往地進行字詞教學。所以我我沒有舍棄這個環節,而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開火車讀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的了解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并對學生的讀音進行了及時的校正。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親為什么要執意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課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父親的優秀品質?
(本環節主要采用快速閱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A、片段一:課文第18、19、20自然段(準備之時)
1、大聲朗讀這個片段,然后根據上下文在“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這樣一句話后穿插心理活動描寫,以第一人稱穿插父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請動筆寫下來,三五句即可。
(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較長,這也反映出學生的動腦動筆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寫作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
2、從哪些細節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讀課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時)
本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父親什么樣的心理?
C、片段三: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讀課文,哪些詞語該重讀?兩個問句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
(小說正是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所以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那么本文的細節描寫取到了推動情節發展與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感人,具有藝術韻味。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把握人物形象,不僅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會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
(五)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
李森祥: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也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作者在父親身上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理由!(體會作者的情感,其實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過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蘊涵于作品深處的意蘊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勤勞
要強 父親 節儉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無奈
當然,一節課下來后,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應該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對于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本人對于時間的把握不太好,導致課堂延時,之所以拖堂幾分鐘,給老師們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還是想把課上完,怕誤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試。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獲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2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征細致,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課,有利于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系自身,凈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致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尤其二三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德育教育。
【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于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采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采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杜甫詩三首》選自杜甫的《杜詩詳注》。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歷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能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課文體裁不盡相同,內容各有側重,其教學任務是: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富有創意地探究內容和寫法,在文言文教學上創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課文選取的三首詩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題材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望岳》描寫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抒發作者攀登絕頂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體,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衰城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憂國傷時念家悲已之情。詩歌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顯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石壕吏》是詩人回華州途中所見,明寫老婦失子之痛、無人應征之苦、自請應役之舉;暗寫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對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對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詩情沉郁而憂憤。這三首詩,是詩人從理想走向現實,從于家于己的眷顧轉向于國于民的關注,體現了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
2、該文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的古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通過杜甫詩歌的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構建及其對詩歌情感的體會有積極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和教材要求,根據本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內容)
(2)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形式)
(3)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4、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遷移到寫作方向。
二、說學生
1、說學生的知識經驗、技能態度及其與學習新知識的關系。
初二的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不高,認知、品析詩歌還欠火候;他們年齡尚小,閱歷尚淺,品悟詩情也須點撥。本班是學校今年轉型的第一屆實驗班,生源主要來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屬于小班額。學生語文基礎普遍不扎實,學習本課仍有較大難度。因此,必須通過介紹古詩的時代背景進入學選擇一個好的教學方式、確立一個好的教學策略,是學習本文的制高點。
2、說學生生理特點、學習態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態度、智力和身體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
本班學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動,喜歡體育活動,學習成績不如女生。在教學中,更要積極培養男生的學習興趣,多提問,多表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說學法。
由于學生水平較弱,對古詩、文言文雖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達到教學目標,仍需要嚴抓基礎教學,主要是用講讀法和質疑法。按作者三個時期內容層次,組織一系列問題積極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們記好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背三首詩。
三、說教法
詩文總有魂,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既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又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嫗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說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役仍逼著要人,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一堂課不是讓孩子做什么,而是讓孩子學會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在提煉出“課之魂”的基礎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詩四步教學法。聽、讀、說、悟四步教學,讓學生把握物境、情境、畫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學生合作探究,感知詩意、把握意象、賞析意蘊、比較鑒賞。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讀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演習、自主評價。)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師生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畫面——感悟意境
四、說訓練
1、三種類型訓練安排(課內外)
三種類型的練習均有,以鞏固型訓練為主;課外的緊扣中考題型,這是重頭;能力型訓練,以寫作時巧用古詩詞和學習寫作手法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訓練:
閱讀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解釋詩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鐘:
(5)會當: (6)凌絕頂: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聯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這首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寫近望中所見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這兩句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________的意愿,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詩中沒有“望”字,但處處寫“望”,距離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時間是從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遙想將來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別歌詠東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號內填山名),以上所選的詩是歌詠________的。
8、表明詩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頂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標題中的“ ”字,二是詩句中的“ ”一詞。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寫作能力訓練
學了《杜甫詩三首》,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 學習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石壕吏》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A、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B、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2、對上中下三類學生訓練的區別安排
布置課外同步練習作業,對后進生的作業詳細批改,并要求及時訂正記錄在錯題本上。
五.說過程
采取343教學法,在結構上實施四步流程,考慮到學生水平較弱,本課相對難度較大,安排為2課時
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分別把握各首詩魂授課。
第一、二課時學習《望岳》、《春望》
第二課時學習《石壕吏》
▲教學目標:
1. (內容)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重點)
2. (形式)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難點)
3. 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第一課時
▲學習《望岳》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經離亂,看到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就用詩歌抒寫情懷,反映時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他是誰?不錯,是杜甫!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詩三首》,去領略一代詩圣的豪情與哀情。(激趣入題,引起學生的注意)
2、題目分析
《杜甫詩三首》剛好是杜甫三個時期的作的詩歌。
3、解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岱宗( ) 未了( ) 決眥( )
騷 ( ) 簪 ( ) 逾墻( )
鄴城( ) 戍 ( ) 老嫗( )
幽咽( ) 烽火( )
(掃清文字障礙,多讀,獲得語感,是下一步研讀的必備條件)
4、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
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5、體裁介紹: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望岳》這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朗讀,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5)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6)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就詩的內容質疑。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二、研讀《望岳》
1、教師提問:若全詩就抓一個字,你覺得應該是哪個字?明確:“望”。
(引導學生明確目標)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請展開想象,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將你想像到的內容寫成一段話。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此詩被后人稱為歌詠泰山的“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你認為它堪稱“絕唱”嗎?為什么?
(讓學生各抒己見,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明確:(1)比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天下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曾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問: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寫作背景,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寫作特點:
(1)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寫,虛實交錯,意蘊悠長。
(2)情景交融,寫景有序。先集中寫景,后集中抒情;先遠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鞏固拓展
1、學生背誦默寫《望岳》。
2、搜集古代描寫泰山的詩歌三首,并加以翻譯,在班上展出。
▲學習《春望》
一、整體感知
1.背誦《望岳》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
《春望》是一首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4、朗誦
(1)配樂朗誦《春望》,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要領。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隨聲低和。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二、研讀《春望》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2、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艷的花旁,聽著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里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只要言之成理,當以鼓勵為主。)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學生把握全篇,想象整體形象。
(充分發揮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對本詩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觸發,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體驗詩人情感的途徑。引導通過形象體驗情感,更貼切。)
2、這首詩中,名句較多,你認為哪兩句詩最值得被稱為名句?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可能會涉及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認識、對詩句的品析評價等。
(1)關于表現手法。全詩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關于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調低沉的背景音樂,學生齊背《春望》。
(朗誦更能讓學生走入本詩情景)
四、鞏固拓展
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請學生辨析兩首詩的異同。
明確:同:都寫“望”見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異:《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風格沉郁,具有悲愴美。
第二課時
▲學習《石壕吏》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寫作背景簡介。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
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這是一首敘事詩
4、朗讀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6、小組合作翻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7、當堂抽查翻譯(檢查學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節
本文共敘寫了幾個人物形象?到底誰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動?(為下面演小品做鋪墊)
二、研讀《石壕吏》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小組合議,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一個小品《石壕吏》。
2、一組同學上臺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學評表演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是否相符。
3、評價表演,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步,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明確:故事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2)學生根據情節提示,讀詩,背誦。
(通過演小品,讓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把握課文;評價表演,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配樂能令朗誦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課文,自由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學生可能提出或教師啟發的問題有:
1.作為一名女性,我對文中老婦人的兒媳婦“出入無完裙”,感受特別深刻。裙:古謂下裳,上古時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代以后,婦女穿裙之風大盛,男以穿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后泛指衣服。為什么連一件會客的衣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么會如此貧困呢?(戰爭)
2.是戰爭使這個家庭生活貧困艱難。老婦人一家僅僅是生活貧困嗎?他們為這場戰爭還付出了什么?(二子戰死沙場 一子茍且偷生,孀妻弱子無依,老婦自請應役)
在了解這個家庭的命運的同時,進一步在語境中落實字詞。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請,請讓我。應:應征。猶得:還能夠。(結合文本理解字詞,更切實際)
3.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點兵”而說 “捉人”?
“捉”說明這絕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亂搜捕。這的確稱得上“一字之貶,嚴于斧鉞”。“捉人”也與“捉壯丁”的內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內涵則比較具體。玄宗天寶律法規定:“制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二十二歲才是壯丁年齡,而現在捉盡壯丁,及于老弱。
4.為什么夜間出動捉人?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則表明縣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5、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著怎樣的嘴臉?(兇惡殘暴,如狼似虎)下面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軍隊下層官吏的立場,說說他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過是一個下層的小軍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無奈之舉嗎?他家里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誦詩歌,抽查過關
(二)課外作業:
學了這三首詩歌,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 學學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這首詩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1. 注意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2. 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拓展作業不僅是本課的總結,它還是學生課外遷移的方向)
(三)總結
老婦人是杜甫筆下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唐朝人民雖怨恨戰爭,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支持平叛戰爭。而當時的杜甫看著老婦人淚別,萬分同情,卻不能解救。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六、說板書
采用提綱式,使全文綱舉目張,條理清晰,對復雜的課文尤為重要。書寫與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加深理解與記憶。在黑板上畫出。
總之,作為一名授課者,我們應該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靈活施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評委,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端午的鴨蛋》。我將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結合對“班班通”的應用向各位老師說說我對本課的設想。
第一部分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級的學生,處在青春期的初二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社會生活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著表達個人觀點的強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他們關注的是時髦、偶像、網絡游戲等話題,而對于傳統文化,對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卻漠然視之。這種情況下老師對學生進行恰當適時的引導就顯得尤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一文中用“小敘事”,“小話語”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諦,正好能啟發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端午的鴨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課文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涉及的文章生動豐富,趣味盎然。包括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蕭乾的《吆喝》,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等。這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端午的鴨蛋》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課文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的創作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師指導分析及朗讀,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2)聯系學生生活體驗,創設情境,使學生思想產生共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2)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三)教學重難點。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我將目標中“理解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確定為教學重點,又因為要讓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實屬不易,我將目標中“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確定為教學難點。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
(一)教法設計
為了使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依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反復讀,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語言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針對學生特點,我將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音樂、問題等充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交流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學法指導
一位好老師應該教會學生發現真理。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實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對學生做如下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課文語言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重點談一談本文的教學過程。本篇課文我擬用一課時完成。主要完成目標中的(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習俗。(2)理解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3)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對于目標中本文的語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具體的教學環節:“創設情景憶端午”、“初步感知說風俗”、“賞讀文本品情趣”、“拓展遷移訴真情”。
(一)、創設情景憶端午
教師提問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是哪些嗎?
2、你能說出在我們當地端午節都有些什么風俗嗎?
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課標中“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生活的聯系”這一理念。
通過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帶入端午的節日氣氛之中,讓學生了解端午,感受傳統。通過多媒體出示圖片,展示當地的民俗文化,從而達成目標(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習俗。
(二)、初步感知說風俗
1、多媒體出示作家圖片和介紹作家常識,點出作家的語言風格特點。讓學生初步了解本文平淡有味的語言風格。
2、接下來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小聲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得出: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3、緊扣風俗提問: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家鄉的端午風俗,你能從文中找出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嗎?作者寫七種風俗時有無詳略之分?(引出放黃煙子和吃十二紅是作者家鄉特有的風俗。)
4、利用多媒體出示問題,和作者家鄉風俗的一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上的共鳴。了解作者家鄉的風俗。從而完成目標一,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習俗。
以上題目設計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領會文章主旨。使學生初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賞讀文本品情趣
1、在高郵,端午節時小孩兒喜歡放黃煙子,寫一筆虎,我們班有位同學也坐不住了,下面我們就請他在黑板上為大家展示一筆虎。請學生上臺表演,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所以設計這個環節,可以有效防止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接著進一步提問:你知道當地孩子除了放黃煙子,寫一筆虎還興干什么嘛?(引出掛鴨蛋絡子習俗。)此時利用多媒體出示鴨蛋絡子的圖片。這些圖片是本班同學自己的作品。通過出示他們的圖片再進行適當的夸贊,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2、玩鴨蛋絡子有哪些過程呢?(挑—裝—掛—吃—玩)在這個過程中你對哪一點最感興趣?這個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來完成。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從具體句子中品味挑鴨蛋玩鴨蛋的情趣,并帶有感情的朗讀,從而體會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懷念之情。
3、此時用幻燈片展示魯迅回憶兒時吃食的一段話,再次體會作家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然后讓學生暢談他們兒時的吃食。讓學生明白我們懷念的吃食,其實更多的是懷念我們一去不返的童年,是在懷念我們的家鄉。由此引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從而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和順利完成。
4、如果說4、5兩段寫端午的鴨蛋表達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念,那么,2、3段寫家鄉的鴨蛋又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懷呢?請學生分組朗讀。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你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組交流討論完成,讓學生從具體可感的語句品出汪老的愛鄉,思鄉之情,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
5、這時老師適時的引導: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我們讀出了汪老的一個心愿:讓高郵的鴨蛋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同學們,你能用一句話替汪老宣傳一下高郵的鴨蛋嗎?(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得到情感的升華)(本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得到了聽、說、讀、寫的訓練,又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從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完成了目標2)
(四)拓展遷移訴真情
利用課件展示:汪老晚年看電視片《夢故鄉》不禁老淚縱橫的一段文字。這時同步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創設情景將學生帶入鄉情的濃烈氛圍中。這時老師適時引導:一說起故鄉,汪曾祺就想到了家鄉的鴨蛋想到了兒時的過往種種……那么,一說起故鄉,你們就想到了家鄉的什么物件,這樣東西又勾起了你怎樣的兒時情愫……學生擴句; 一說起故鄉,我就想到了家鄉的……
利用多媒體出示南昌的兩張圖片。
(本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思鄉情緒的感染下,從身邊的平凡事物中發現情趣,發現美,并且用文字描繪出來,表達出來從而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即完成了目標4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第五部分板書設計
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時,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然后由高郵的端午風俗引出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又由作者對高郵鴨蛋的描繪品出鄉情,品出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而描寫鴨蛋絡子和高郵鴨蛋的內容就像是高郵雙黃蛋的兩個黃共同表達出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小小的咸鴨蛋帶給了作者無數的樂趣,又帶給了我們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將這樣一枚高郵雙黃蛋帶給大家,希望你們也能像這個鴨蛋一樣圓圓滿滿,幸福平安!謝謝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15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篇關于日軍侵華歷史的報告文學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教學揭露日本右翼勢力的丑惡嘴臉,二要注意結合報告文學的風格特點來講述課文。讓同學了解史實性報告文學真實細節的沖擊力以及引用資料的重要性。文章比較長,可以讓學生先讀一讀,在培養學生情感的時候,注意創設情境,調動同學的情緒。
教學目標:
1.了解日軍侵華歷史,了解南京大屠殺詳情。
2.理解課文,了解報告文學的總體特征與本課的獨特風格。
3.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
4.增強青少年對民族、國家、人類的責任感,明確人生方向,發奮圖強。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2.把握報告文學的特點和整體風格。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內容編排設計以及用史料為證表達自己態度的方法。
具體步驟:
第一課時了解課文的背景,歸納文章的大意;通過誦讀對情節進行初步的感知。
第二課時重點分析精彩段落,解決疑難問題。
第三課時繼續分析并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部分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導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也想借此機會同各位老師研討探究,哪一個導入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1)中國有一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我們也有一位一衣帶水的鄰居,他就是日本,看看一看這位日本鄰居都做了什么“好事”吧。讓同學說出最近一段時間日本與我國產生的各種摩擦。緊接著由日本歪曲歷史的教科書事件導入,出示各國人民對此事反應的圖片。
問:你能從圖片上讀出哪個詞?提示:憤怒。
問:為什么各國人民,尤其是中國人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很堅決,他的嚴重性體現在哪里?
提示:因為他否認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戰爭。
問:這位鄰居對我們國家做了哪些惡行?
引出南京大屠殺。
這個導入步步深入,不但讓同學了解到了最近國際上發生的大事,而且引起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同時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2)今天老師先做個導游,帶大家游覽一下我國的古都南京。出示風光片、南京美麗景色的圖片。那么如果有人想要破壞這里人們安靜祥和的生活,你會有什么感覺呢?但是在1937年,就有人破壞它,把這座美麗的城市變成了人間地獄。而且一直拒絕承認這件事,他的名字叫日本。出示南京大屠殺的的圖片,這個導入會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前后的對比會激發閱讀課文的興趣。
(3)相信同學們已經多次讀了本課,那么我們先來看看那場血腥的屠殺,(出示圖片)問兩個問題
a: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字有什么含義?
b:如果讓你們用幾個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你會用那些詞語?
那么我們就來看看我們同學口中那種“(同學總結出來的詞語)”的行為究竟是怎樣的?
這個導入可以鍛煉學生語言提煉和表達能力,而且開門見山,快速進入課文當中。
二、授課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搜集日軍南京大屠殺證據的偵探,讓我們再次把歷史的真實呈現在所有熱愛和平的人面前,出示在那些大言不慚地說“不”的偽君子面前。
請大家帶著問題讀課文。出示4個問題
提問:
1、在文章在中找出南京大屠殺各個事件涉及到的人、時間、具體位置、相關數據。(要求隨時上黑板寫,其他同學繼續讀課文。)
......
意圖:這個問題回答的方式的設置很獨特,希望配合著音樂,越來越多的在黑板疊加的數字會把本文悲涼的情境創設出來。通過分析,同時把段落層次總結出來。
2、黑板上的證據是真實的嗎?為什么?
提示:真實,因為有多樣的證據.
人證:大屠殺幸存者,日本參加屠城的軍官。當年的外國人。
物證:紀實日記,當時出版的報刊,畫冊。軍事法庭的查證。
意圖:為了讓同學找出來文章中涉及到的人證物證。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觀潮說課稿09-23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長征說課稿02-07
八年級語文《窗》說課稿04-20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雪》說課稿06-11
八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6-12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02-18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