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檢閱》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報告了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到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游行校閱閱兵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校閱閱兵步隊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說教學目的:
基于對課本的明白,將本課教學目的定為: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準確讀寫“校閱閱兵、俱樂部、挑選”等詞語。
(2)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明白課文內容,感覺兒童隊員對殘疾人博萊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萊克自負自強的本性品格,領會隊員們優美的心靈。
3、教學重難點:
重點:資助學生明白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領會人物生理的變革,并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關鍵句“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層含義。
三、說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引導法、探究法。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
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體會隊員們美好的心靈。
(3)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把自己當做文中人物:博萊克或那些兒童隊員們,體驗人物的心情,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4)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我將分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將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情境回顧,導入質疑
1、播放兒童隊員參加檢閱時的情景的課件,教師配合進行敘說:七月,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了隆重的國慶檢閱,在參加檢閱的所有隊伍中,有一群兒童隊員得到了觀眾的一致稱贊。觀眾是怎樣稱贊的?
2、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課文的兩個關鍵句: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接著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用夸贊的語氣讀讀這兩句話。
3、學生讀后,教師緊接著提出疑問和讀書要求:這個小伙子是誰?觀眾為什么會稱贊博萊克很棒呢?請同學們趕快讀課文,找出能表現博萊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進故事,研讀“這個小伙子真棒!”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博萊克參加檢閱時表現的段落,教師出示該段落和相關的圖片,問:這段話中的他是指誰?看看圖,再讀這段話,你們從哪兒看出博萊克很棒?
2、引導學生聯合博萊克自身身材特點逐句逐條理的讀悟,起首接納腳色比擬法:將博萊克與正常兒童比擬,與本身以往到場校閱閱兵的履歷比擬,再開導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樣降服困難,對峙訓練步調的。接著舉行腳色轉換:將本身看成博萊克本人,擔當老師訪問校閱閱兵時的心情想法,從中感覺博萊克確實了不得,感覺他的自負自強、大膽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來促進明白“這個小伙子真棒!”這句話。在領會的基礎上,接納了師生互助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的朗讀,朗讀時,老師舉行或肯定或點撥、或鼓勵或提示的評價,以評促讀,讀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這些小伙子真棒!”
1、教師小結過渡:博萊克以他的自信自強、勇敢堅強贏得了觀眾們的稱贊,其他的兒童隊員們為什么得到了觀眾們的稱贊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兒童隊員們在一起干什么。
2、體會隊員討論時為難的心情。
重點抓住第六段,采取角色轉換法,讓學生來充當文中的主人公,老師把檢閱要不要博萊克參加,把他放在哪個位置這個棘手的問題叫給學生們處理。老師做如下引導,來讓學生親身感受矛盾心理:隊員們想到的三個辦法,你愿意跟博萊克說哪個?學生如答:都不愿意,就追問為什么都不愿意說?如果學生愿意說其中某種辦法,就追問他準備怎么跟他說?在問博萊克:你聽到隊員們這樣說,你心情怎樣?你想了什么?以次激起矛盾心理,并同時感受孩子們善良心靈,他們關心愛護殘疾人的品質。
3、學習兒童隊長堅定的決定,指導朗讀他的話,體會他的善良與公平對待每個人的品質。
4、指導朗讀隊員們贊同隊長決定的話,感受隊員們心情的變化,體會他們同樣的善良。
5、小結:這次國慶檢閱,不僅檢閱了孩子們整齊的隊伍,更檢閱了他們美好的心靈。
(朗讀是語文課的靈魂,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一定不是一堂好課。通過不斷反復朗讀“這個小伙子真棒!”和“這些小伙子真棒!”這兩句話,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朗讀。同時結合其它句子的朗讀,有默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多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走出文本,升華認識。
1、讀完課文,老師這樣延伸:實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萊克這樣的殘疾人,也有很多像這些兒童隊員一樣的人們,接著出示種種殘疾人自強不斷的照片,對學生舉行意志品格的教誨:身殘志不殘,萬事都不難,有一個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顆善良優美的心靈。
2、任選一個內容,寫寫你想說的話。
(1)看著步隊中的博萊克和隊員們,我想對他們說:“……”
(2)波蘭華沙電視臺的記者采訪博萊克,面臨鏡頭,他這樣說:“……”
(3)博萊克回抵家里,他沖動的心情無法清靜下來。他在日志中這樣寫道:“……“(請替他把日志寫下來。)
3、交換小練筆,評價修改。
(發掘課文的空缺點,在同等對話的基礎上變更學生的情緒體驗,讓他們去想象思索,從而得到情緒的共鳴。建立情境,讓學生在的真情實感在筆尖流淌,讀寫聯合,在寫中積淀語言,在寫中升華情緒。)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2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翠鳥》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思維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所以本課以摒棄瑣碎的分析講解,引領孩子入情入趣朗讀課文,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輕松、和諧、風趣、愉快的課堂氣氛作為本課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讓學生在這種活潑的氛圍中努力學習和探求,培養語文情趣,讓學生真正懂得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處。我準備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本課的教學。
一、說教材
《翠鳥》是六年制第六冊第四單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要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
本文作者重點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本課的編排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二是體會課文中關詞句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養學生愛護鳥類的意識。
從新課程目標建構的三個維度出發,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聯系語境理解“清脆、疾飛、銳利”等詞的意思。
2、自主學習、潛心會文,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3、靜心涵詠,讀中悟情,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學生保護野生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表達對翠鳥的喜愛!
以上目標著力反映了知識與能力,強調過程與方法,同時也注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能較好地反映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寫翠鳥外形特點和對捉魚的動作描寫。難點是以以便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之間的關系。
二、說學生
三年級的孩子純真而富有愛心,特別喜歡小動物,可以預見對學習本文將會有較濃厚的興趣。但他們活潑好動,精神不易集中,對單純的解讀文本有一定困難,故教學設計一定要注意直觀與趣味性。
三.說教法
1、 創設情境法
情境應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本課順應學生心理,創設情境,建立課文的內含情感與學生情趣的聯系,激發學生情感。如,通過播放翠鳥捉魚的教學錄像,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直觀感受翠鳥捉魚的動作敏捷,調動學習積極性,這樣能比校直觀地理解詞語的含義,變抽象為具體,當學生感悟了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后,自然地生成了情感。
2、 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方面,在整堂課中,把朗讀貫穿在整節課的始終,運用多種方式的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師生賽讀、引讀、評讀等,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課文意境,在讀中意會,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積累語言。
此外,還采用了游戲激趣等方法。
四.說學法
1 培養自學能力 學會借助拼音讀通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能根據課文內容疑問難,讀活課文。
2 訓練觀察方法 學習抓住事物人特點進行觀察,以畫促悟,培養學生按順序觀察的能力
3 掌握讀段方法 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學生要學會讀懂一個自然段,在詞句的基礎上,理解整個自然段講了什么。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我將安排兩課時來組織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字詞、了解大意,并學習翠鳥的外形特點。第二課時:深入探究、深受翠鳥的可愛,體會獨特的表達方法。
(一)、賞圖激趣,引出課題,探究“翠”之所在。
教學伊始,展示一組翠鳥的圖片,那斑斕的色彩,那俏麗的體態,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住了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接著我以這一“翠”字做探究點,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弄懂這個字的意思的?”學生可能會回答是通過看圖弄懂的,也可能是通過讀課文弄懂的,或者是通過問別人弄懂的,無論作何回答,我都會加以肯定,讓學生懂得這些就是獲取知識的好途徑、好辦法。
(二)、熟讀文本,感受鳥美、文美。
1、錄音范讀:
本班學生朗讀水平比較薄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課文有困難,故我決定利用錄音范讀,降低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同時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并讓學生先從聽覺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已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對自讀課文這個學習任務,自主學習是可行的,教師起的是幫導的作用。
3、細讀課文,感悟鳥美、文美。
自學生字后,我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學課文:把課文讀上兩三遍,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并在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心智在靈動的文字與美麗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組進行學后交流,讓學生學會從他人處獲取知識與經驗,同時也起到幫助學困生讀懂課文的作用。
在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時,我引導學生尋找支持自己意見的依據,并引入到相應的段落或句子,進行品詞品句的訓練,引導學生談個人對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勵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環節,我準備了可靈活切換的課件,以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鳥之美、文之美。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評價學生的閱讀時,我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居高臨下的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
(三)、競讀、展示讀。
我組織學生開展競讀或展示讀活動,在進一步品讀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敢于展示自我、樂于與他人分享成功快樂的品質。
(四)、角色體會,培養愛鳥、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感情。
學生扮演翠鳥,教師以記者的身份對翠鳥們進行采訪。我設計了下面的采訪問題:
(1)、翠鳥們,你們長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紹啊?
(2)、你們叼魚的本領很高,誰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叼魚的?
(3)、你們還想向我介紹些什么呢?
(4)你們對我們人類還有什么要求嗎?
前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并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改述課文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
學生說說課本中沒講到的,自己懂得的有關翠鳥的知識,讓學生感受課外學習與積累帶來的好處。
第四個問題通過學生與鳥換位的思考,讓學生以翠鳥的視角審視現狀中人和動物的關系,內化地衍生出愛鳥、愛自然萬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感情。
(五)、換位研討,領會寫法。
本文的寫作特點十分鮮明,但對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寫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采取與學生換位的辦法,把學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
我設計了這樣的請求:我要寫一篇介紹鸚鵡的文章投到報社發表,我的文章該怎么寫才寫得生動吸引人呢?請大家一翠鳥為例幫幫我好嗎?
(六)、拓展探究,激發求知欲和創造欲。
課內的學習是有限的,而課外的知識卻是無限的,生活處處皆語文。所以,在學完本課后,我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廣袤的課外領域。設計下面的作業。
作業:
1、把你喜歡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
2、回家留心觀察一種小動物,把你對它的認識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
七、說板書設計
翠鳥
外形——動作
抓住特點寫具體
本板書既簡潔明了,又提綱挈領,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內容,又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一目了然。
總評: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以人為本(1)按照“讀書內化”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翠鳥叫,學翠鳥說話,畫翠鳥,讓翠鳥唱人類的歌曲,讀他們的文章,所有這些萬變不離其“讀”,以讀為本,以畫、說、演等促讀。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讀促問,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2)真正將學生放在了主體的地位,質疑問難的安排,采訪練說的訓練,各個教學都是以人為本的。
八、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
12 翠 鳥
外形: 美 動作: 快
愛
第二課時板書:
12 翠 鳥
(外形)——(叼魚的本領)——(住處)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開啟》講述了一位婦女在一列南下的火車上,用巧妙的方法教會了一個不知如何開啟易拉罐的農村青年的故事。這位婦女用自己的細心與善良維護了這位男青年的自尊心,令男青年至今感動不已。本文故事雖小,但情深意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有了大量的識字量,已基本具備了識字能力,掌握了識字的方法。但識字仍然是三年級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要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完成識字任務。識字教學要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自學生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加強形近字的辨析,讀準音近字、多音字。
在閱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應逐步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語言的關注、思維的訓練以及朗讀的訓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識字上。生字的學習主要是以自主識字為主。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所創設的情境。而在這一點上,教師要設定能引領全文的問題,或部分關鍵詞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1、在閱讀中認識8個生字,理解并積累“開啟”、“滿臉稚氣”、“倚窗而坐”、“奢侈”、“記憶猶新”等詞語,并積累詞語若干。
本文的生字并不難學難記,本課需在閱讀中認識生字“倚、廂、奢、侈、飲、罐、顛、嘭”8個生字,其中“倚、廂、侈、飲”4個字的字形結構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可放手讓學生學習識記。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如“罐”字的筆畫較多,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梳理。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會了不少方法,本課主要采用了在課文所提供的語言環境中自然理解的方法。
目標二: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讀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男青年為什么不會開啟這罐飲料?這位婦女的方法巧妙在哪里?”等句子的含義。
朗讀應貫穿全文教學。讓學生通過自讀初步感知課文,男女生分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眼讀課文。在交流品讀中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以讀促感,以感促讀,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感悟、體驗語言文字,積累語言素材。
本課教學應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各教學環節,運用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詞品句,在反復的朗讀中體驗、感悟,養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4
【說教材】
《瀑布》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散文詩,作者運用準確的詞、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點,描繪了鮮明動人的畫面,抒發了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全詩分為三節,第一節講沒見到瀑布,先聽到瀑布的聲音;第二節講遠望瀑布所見到的樣子,著重寫其色彩;第三節講仰望瀑布是什么樣子,著重寫其形狀。
這首詩以描寫的對象為題,突出主體,簡潔醒目。詩句使用疊句、對偶和排比,十分富于節奏感。讀起來瑯瑯上口。
第三單元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用詞要準確,它比第二單元要求要高,難度要大,體現出了反復訓練,螺旋式上升的原則。本課是單元的開篇文,以描寫景物而見長,比喻手法的運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詞準確,使讀者聞聲見形。例如一個“啊”加上感嘆,把令人驚喜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座珍珠的屏”,一個“屏”字再加上“珍珠”兩字使一座晶瑩透明,酷似珍珠,在陽光下熠熠閃爍的壯觀瀑布躍然紙上。最后的“如煙,如霧,如塵”更是把風中的瀑布寫得白茫茫,輕飄飄的一片。
【說理念】
這首飽含深情的風景詩,通過對瀑布的生動描寫,突出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作者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之情。據此,我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領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通過三個由遠到近的觀察點:遠聽瀑布聲,遙望瀑布狀,近觀瀑布形,寫出了瀑布“聲、色、形”三個方面不同的特點。其間,作者用了確切的比喻寫出了瀑布給人的感受,因此,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這是文中語文知識的教學要求。對于這樣一篇富有節奏感,韻味十足的現代詩,是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飽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據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運用準確的詞語描繪瀑布的壯麗景象的手法。大多數學生對瀑布是陌生的,對比喻句的認識也是有限的,因此,講清詩文中如何運用比喻句來寫瀑布的聲音和樣子,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
【說教學目標】
1.感受瀑布雄偉壯麗的畫面,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詞,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習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理清思路。
本課對瀑布的描寫,是讓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思路清晰,引導學生追蹤作者足跡讀第一節詩,邊讀邊思考:
①詩的第一節寫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詩的第一節寫瀑布的什么?
③詩的第一節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寫瀑布?
從第一節的學習中,推測作者觀察瀑布的過程。理清思路,了解詩的文路。
二、欣賞比喻句。
巧用比喻是本課語言特色,比喻句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瀑布的形象。教學第一節,設計填空題:瀑布的聲音像(疊疊的浪),又像(陣陣的風)。這樣的聲音說明了(瀑布氣勢磅礴)。
教學第二節,設計填空題,瀑布好像(一道白銀)。說明瀑布(色彩鮮明)。教學第三節設計填空題,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風)。運用電腦多媒體播放瀑布畫面,出示填空題:一陣風吹過,水珠像(煙一樣)輕飄,像(霧一樣)白茫茫,像(塵一樣)紛紛揚揚。
三、情境教學。
1.運用多種媒體,創設情境。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形的詩”,教學時除教師的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外,教《瀑布》我還在以下兩方面作了努力: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前讓學生背一背《望廬山瀑布》,再放《瀑布》配樂朗誦,由舊知遷移到新課《瀑布》;使學生腦子里呈現詩中描繪的畫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畫面美。
(2)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這里可播放浪濤聲、松濤聲讓學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聲音。“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這里放投影片,讓學生通過視覺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如煙,如霧,如塵”,播放錄像片,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感官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2.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把學生帶入情境。
(1)整體閱讀,理清思路。
葉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領會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從課題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脈絡。設問“瀑布”的“奇”表現在哪里?接著引導學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現在:聲勢磅礴、色彩明麗、形狀奇特。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三方面劃出課文層次,讓學生明白這是以作者所見所聞為線索組織材料的。
(2)抓住重點,品析詞句。
作者在生動準確的使用語言文字的前提下,積極修辭,文中幾處比喻具有特殊的審美效應。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務必“咬”住這幾個句子,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對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學比喻句子,首先讓學生掌握作者將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著重體會作者為什么這樣作比?
(3)表情朗讀,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詩,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釀成的酒,我們讀散文詩,也就是飲這杯好“酒”,越是細細品味,越能夠體會出其中豐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這必須要善于朗讀,由“細讀”到“精讀”,所謂“精讀”即讀課文精彩片斷、章節,讀出神韻。讀瀑布的聲音時,指導學生讀出聲音的氣勢雄偉,這里“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吹過松林/”注重重音與停頓。讓學生在朗讀想象詩中描繪的三幅畫面,從而達到領會詩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詩作的內容與主題。
四、學法指導
因為詩歌具有感情強烈、語言精煉、意境優美、音韻和諧等特點,因此教學時要通過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復朗讀,自學質疑。
這首詩生字不多,一開始就讓學生反復朗讀,根據朗讀的要求進行吟誦,并教給朗讀方法:本文是首現代自由詩,呈長短句式,且抒
情性強,指導學生掌握以意群為單位劃分音步的特點,如:
第一節:
還沒/看見/瀑布,
先聽見/瀑布的聲音。
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
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朗讀時,結合語感,考慮朗讀音步,指導學生運用“意群”為單位劃分二、三節的音步,反復朗讀,并完成直譯,試講詩意,鼓勵學生質疑,初知詩中大意。
(二)授之以漁,教給方法。
根據詩歌的教學要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掌握學詩的方法:
(朗讀)分詞——解句——描述——欣賞——背誦
1.分詞。
分詞就是把一句句詩分解成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意群。學生得心應手地解析句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意會詩意,開動腦筋的積極思維過程,通過反復朗讀,揣度上下詩句,學生對詩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進行準確劃分。
2.解句。
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
設問:
(1)“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
(2)把“這”換成所指代的事物,說說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沒法比喻)
(3)讀下句,想想,沒法比寫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
(4)為什么先說“沒法比喻”接著又將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
(5)用“雖然……但是……”的句式把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說。
3.描述。描述是把詩歌改成散文,是培養學生思維想象、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方式,是我們教學中常常提到的“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節詩的意思”的提法。
4.欣賞。講析完詩意讓學生再回味全詩,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歡的地方說出來,并陳述依據。
5.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最后一個環節是熟讀成誦,學習積累。
【課堂作業】
作業練習的設計采取“易——難——較易——難”。
1.培養朗讀能力,訓練朗讀技巧。本課是一首充滿畫意的短詩,課堂訓練以朗讀為主,從而培養學生想象力和朗讀能力。讀的形式可聽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讀的方式有“讀出驚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動的語氣讀出感嘆的感情”,“通過讀理解作者對瀑布的壯麗景象的心情”,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的感受。
2.根據課文中的語句填空,再讀一讀,想想這樣寫的好處。
(1)瀑布的聲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來一陣風的時候,瀑布被風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聯系詩句的意思,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1)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詩的內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順序觀察瀑布,全詩描繪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誦課文。
上面設計的作業,第一題是在通過課堂的指導,分析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技能訓練,是“易”,通過了第一題的檢測,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第2題則有一定的難度,需學生認真思考才能做出。這時,學生已得到了語文知識的訓練,因此第三題填空題,僅是課文現成的詞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最后兩題練習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勝利在望,學生會有信心向難題沖刺,整個作業設計,主要想引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動機,把老師的作業布置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說板書】
瀑布
山路上 聽 瀑布的聲音 浪涌,風吹
遠 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 偉大,壯觀 如煙,如霧,如塵
【說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觀察點,抓住特點,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聲音、色彩、形狀的特點,運用比喻手法進行描繪,所以板書時要注意把作者的觀察點,瀑布的聲、色、形,這一比喻的本體列出,再把喻體分別突出,這樣就把作者的觀察點、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來,起到了突出重點的作用。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5
【說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關海洋的常識性課文,全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緊扣課題提出問題:“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樣的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具體、生動、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聲音、動物、植物、礦藏,展現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鮮艷、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圖。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指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給學生留下一個整體的深刻印象。
【說教學策略】
1.激發興趣
《海底世界》一課著重描寫了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的特點。教材雖配有插圖,但卻是靜止的,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們精心制作了一套動畫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形象、直觀的和諧情境。
2.突破重點
《海底世界》一課,教學重點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異之處,但這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海底那靜中有聲,動靜結合的奇異景色。為了便于學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創設了和諧情境,即通過CAI讓每位學生親自去領略一番。
①進行海面和海底的對比:利用動畫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濤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和海底悄然無聲的對比情境,并分別提問:這樣的景象可以用個什么詞來形容它?學生不僅理解了“波濤澎湃”和“寧靜”這兩個詞的意思,更體會到了大海動中有靜的奇異之處。
②整體感知,加深印象:通過CAI欣賞海底美麗的景色,再次整體感受“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從小立下大志,長大探究海洋奧秘的情感。
這樣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創設和諧情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外顯為直觀形象的動態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強化訓練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
我在教學《海底世界》時,是這樣進行訓練的:
(1)觀察訓練。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根據課文內容設計CAI課件,把文字介紹轉化成動態畫面。要求學生在觀看畫面時,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這促使學生在觀察時抓住事物特點,積極進行思考。
(2)說話訓練。觀察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而說話應該是培養學生表現事物的能力。在進行說話訓練時,我是這樣做的:
①看畫面,說圖意。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把第2自然段的語言描述用對比的動態情境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學生用學過的觀察方法仔細地看了畫面以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意思。由于說話訓練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生在表達觀察時都能做到有條有理。
②看畫面,練復述。在學完課文后,出示總起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通過電腦把海底美麗奇異的景象呈現于學生面前,要求學生看著畫面,用上總起句和板書上的重點詞語說一說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同時又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通過CAI創設和諧情境進行強化訓練,學生在自我參與中興趣盎然,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說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海底世界》這一課,你們能否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海底是怎樣的世界?那么,海底景色的奇異表現在哪里?物產豐富又表現在哪里?這一節課,我們再一次去探索一下。
二、創設情境,講讀課文第2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一段共幾句話?每句講的是什么?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什么?
2.細讀交流
①講讀第一、二句(板書:寧靜)(出示課件)
②講讀第三句(板書:有聲音)(出示課件)
③講讀第四句(出示課件)
④講讀第五句(出示課件)
⑤引讀第六句
3.齊讀第二自然段。
小結:海底的景象就是這么光怪陸離,這么千奇百怪。
(三)講讀第三自然段。
1.小組討論:第三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是圍繞哪句話寫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是什么?
2.請同學們自由讀,看看你對哪種動物的活動方式最感興趣,說說它的活動特點。(出示課件)
3.選擇讀。
小結過渡:為了寫動物活動方式的多種多樣,作者選取了五種動物來具體說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這些動物不同的活動方式,也使海底世界奇異無比。海底植物的風采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接著學習第四自然段。
(四)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這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2.學生再自由讀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書:色彩多樣,形態各異)
3.欣賞美麗的海藻。
小結過渡:海底植物真是千姿百態,奇觀異彩,不僅豐富了海底的物產,使海底的景色也如此奇異。海底除了我們所看到的動植物,還有什么?
(五)講讀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板書:礦物、豐富)
2.齊讀。
(六)總結課文。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是一個生氣勃勃的世界;是一個神秘的世界;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世界。
1.欣賞海底的美麗和富饒。
2.齊讀課文,出示練習。
3.已經有不少探險家、研究海洋的科學家到過海洋,還把奇異的景色拍成電影、電視,但是,人類對海底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還要想辦法打開這座神秘的寶庫,這就需要科學知識,需要勇氣。
(七)作業。
1.繼續閱讀有關海洋的書,準備交流。
2.運用本課已學過的先總后分的寫法,寫一片斷:課間活動真是豐富多彩。
【說板書設計】
景色 奇異 寧靜
有聲音
海底世界 動物 活動 有特點
物產豐富 植物 色彩 多樣
形態 各異
礦物 豐富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采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其次,遵循了實踐性與主體性教學原則,讓學生在和諧情境中去理解與體會,從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6
設計意圖:
《少年王勃》是國標本第六冊的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報告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閣赴宴時即興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滕王閣序》的事,課文的第三、四天然段是全文的重點,表現了王勃的文思迅速與才氣橫溢。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讓我們的每一堂課更真實、更踏實、更有用是我們當前語文課所最求的目的,因此我在計劃本堂課的教學時,從教學目的的有用性、教學要領的有用性和教學布局的有用性三方面來確保講堂教學的有用性,在教學中我計劃了以下關鍵:
一、圖文結合,朗讀感悟“美”
在復習檢查詞語后,我直奔重點,學習第三自然段,這一段寫了江上迷人的秋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教學更為扎實、更為有效,在學習這段時,我沒有做過多的分析與指導,我盡量創設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機會,我們都知道,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朗讀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促進語言的發展,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語言文字的積累,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學中我讓學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讀中加深感悟,升華情感,深入體驗,積累內化。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反復朗讀感悟,如:抓住“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壯美,在朗讀時還與舊知作比較,讀讀第2課中的有關句子,能夠通過與前知的呼應加深形象;抓住“緩緩地飛翔”、“輕輕地飄蕩”感悟秋之寧靜、秋之深遠,在我和學生共同創設的這種情感氛圍中,學生會用心地去讀,自然而然達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實,讀好這段話,也為下文學詩句作好鋪墊。
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
在熟讀成誦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我適時出示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學生把這一詩句與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對照讀,自己體會讀懂了什么?由于對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對詩句的理解沒作過多的分析,學生能自己讀懂了,在讀懂的同時,體會到了詩句的凝練。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好詩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扣詞扣句,體會王勃的“奇”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詞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拍案叫絕等,我抓住這些詞一遍遍地朗讀、一次次地體會,學生通過與文本、作者、教師的對話,解讀出文本的意義,即王勃的奇。同時與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現進行對比,從側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在學生讀第四自然最后一句時,我抓住都督說話時的表情、動作以及說的話進行演讀,在演讀中感悟出王勃的奇!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王勃才華橫溢,我設計了一個練說題:假如你是都督邀請的其中的一位客人,你會怎么做?怎么說?為了讓學生說得充分,我不但提供了句式,還提供了一些表現王勃“奇”的成語,這些成語很多是練習3中的,通過想象練說,學生不但會運用這些成語,提高了說話能力,而且被王勃的“奇”深深地折服,使王勃的“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四、課外延伸,積累運用
在竣事新課時,我保舉學生讀一讀王勃寫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標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感悟王勃確實是個奇才!詩寫得那么好。二是讓學生用本日所學的要領積聚運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最后,部署了兩項作業題,第一題是課文后訓練1的內容,使課后作業真正落到實處,第二題保舉讀少年奇才的故事,為學生讀課外書指明偏向,造就他們的閱讀興趣。
最后我想說的是:計劃的有用,講堂實行的有用,課后牢固的有用才是我們語文教學有用性的保障。
正所謂教無定法,在教學中還需要老師們因材施教。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第29《掌聲》這篇課文。
設計理念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不僅包含了字詞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與理解文本所蘊藏的人文精神。這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應該注重語文學習過程中母語的學習,引導學生感知豐富多彩的祖國語言文字。從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促進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間的互動與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人文情感。
一、說教材
《掌聲》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生動地敘述了身患殘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學的目光中上臺講演講,但在同學們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憂郁自卑走向開朗樂觀的一個感人故事。課文以小英從自卑到樂觀的情感變化以及同學們的掌聲兩條主線貫穿全文,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信任與關愛,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語言樸實,卻深入地刻畫了人物的動作、心理,讓人領悟到那份真愛,令人十分感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① 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11個字,理解生字組成的新詞,理解文章的重點詞語。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并掌握以掌聲以及英子的情感變化為主線的寫作手法。
2.過程目標:運用朗讀、討論、對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抓住重點詞語以及人物的語言、心理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目標:理解愛的力量,懂得鼓勵需要鼓勵的人、關愛需要關愛的人,深出自己的友愛之手;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小英的情感變化,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理解同學之間要相互關愛。
本節課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內容:掌握字詞,初讀感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第二課時內容:通過朗讀、討論、提問等方式體會小英情感變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學間的關愛,獲得情感共鳴,提升情感認知。
二、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從“英子的變化”切入,通過英子的變化產生了疑問,進而延伸到掌聲。教學過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聲——升華掌聲——課外拓展”的環節組成,突出了掌聲。
(二)說學法
學生在思考、朗讀、閱讀、小組交流中體會掌聲,體會情感,內化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直切主題
師:昨天老師讀了《愛的小詩》這首詩歌,被它深深地打動了。現在,你們誰愿意來讀一讀呢?(生讀) 讀得真好,讀出了感情,大家能給他一個鼓勵嗎?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來贊揚他(全體鼓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這樣包含著鼓勵與贊賞的掌聲對我們來說,是很多的。今天,讓我們走進《掌聲》這篇文章,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 把握字詞,做好鋪墊。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讀字音。
2、 全班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劃出來。(2)帶著問題讀課文:文章主要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初步感知,設置懸念
1、 全班集體朗讀課文。要求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 文中通過哪幾部分棉寫了故事的發展變化?要求學生在書本上劃分并回答。(講故事前——講故事時——講故事后——幾年后)(板書)
3、 理解課文,語言訓練。小組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復述各段落的主要情節,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內容。
4、 設置疑問:在故事中,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要求學生回去思考。
三,指導書寫
四、布置作業
1、 寫課后的生字詞并掌握下來。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談話導入
1、 聽寫文中生字詞,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2、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變化。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二、走近英子,了解英子
1、提問學生: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英子以前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女孩?英子后來又變得怎樣了?(學生回答)接下來學習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點詞“默默、總是、早早地、最后一個、憂郁”。
2、學生自主疑問:是什么讓英子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英子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在英子身上發生了什么事情?
三、感悟掌聲,理解課文
1、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
提問:“終于”表明了什么?
2、 對,她內心掙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臺講故事,但新來的老師不知道她的情況,要求全班同學都要上臺講故事。當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時,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
(1) 師鼓勵學生自主發問: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的嗎?有問題想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生問:為什么她把頭低下去了呢?)誰能告訴老師?(生答)
(2) 上去還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兩個聲音在嚷嚷:一個在說上去吧,另一個則說不要上去。你們認為英子該上去還是不上去呢?教師要求男女生組成兩只小小的辯論隊,男生是正方(上去),女生是反方(不上去)。開始辯論,各自說說上去與不上去的理由。
3、 師: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說得很不錯。(1)英子是怎么表現的?誰來找找這句話并讀出來,要有感情地讀出來。出示句子:英子猶豫了一會。。。
(2)再次提問朗讀,要求讀出猶豫的心情。
(3)小組合作討論一下:英子為什么猶豫呢?(不自信、怕人嘲笑。。)
對,英子很不自信,她沒有勇氣,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猶豫了很久,大家試試一個成語來表達英子的矛盾,這個成語是(生答:猶豫不決)回答得真不錯,英子太猶豫不決了,她的動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是熱烈而持久的。
(1)師:看,同學們飽含著鼓勵的目光;聽,多么熱烈而持久的掌聲。英子的淚水流了下來,她很感動,老師看到了,你們也看到了。如果此時你是英子,你想對大家說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學,你又想說什么?現在請你們來扮演英子和班級同學,先想想看要說什么。(生:。。。師旁白:英子熱淚盈眶地說。。)
(2)提出問題:多么感人的場面啊!聽了英子和同學們真實的感人的話語,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的鼓勵)同學們用什么來鼓勵英子?(掌聲)那么,這掌聲代表了什么?(鼓勵、敬佩。。)生答,師相機板書。
4、 學生齊讀:“掌聲漸漸平息,英子也鎮定了情緒…….熱烈的掌聲。”
提問:這次的掌聲又包含了什么呢?
討論: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對于對待象英子這樣的人,對待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訓練語言:老師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說聲:謝謝!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與鼓勵!你們想對英子說些什么嗎?把老師當作英子,對著英子說出來吧。
四、升華掌聲,掌聲傳遞愛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聲里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
學生質疑:英子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這里的“一搖一晃”跟前面的“一搖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緒又有什么不同?(生答:由憂郁到激動)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緒發生了變化呢?(掌聲)
3、 白了是什么使英子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了嗎?(掌聲)英子在這掌聲中感受到了什么?(信任、鼓勵、贊揚、愛。。)。從這兩次掌聲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五、課外拓展,愛的升華
師:時間過得可真快啊,幾年后,英子給我來信,信中說道:(齊讀)我永遠不會….
提問:從英子的來信中你們明白了什么?(生答)對,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信,骨氣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昂起我們的頭來。下面請讀課外文章《昂起頭來真美》。
小組討論:1、什么事情讓珍妮發生了變化?
2、老師的那句話:“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讓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過這個小故事,我們應該怎樣做?
師:英子在掌聲中感受到了愛,其實,不單單掌聲可以讓人感受到愛,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方法去鼓勵別人、關心別人。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部編本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生活在鄉下兩個小朋友的故事。課文先講兄弟兩個在住處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盡情玩耍的情景,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課文接著寫了“我”無意中發現草地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再仔細觀察,又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最后作者總結全文,可愛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給他們生活帶來了快樂,還給他們帶來了探索發現的喜悅。
課文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自己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平實,內容也較簡單,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體驗“美”的好教材。
這篇課文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真童趣。課文不僅為我們再現了俄羅斯鄉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麗,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生活的快樂,而且還向孩子們滲透了觀察、了解自然的意識和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由于本課是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對課文內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問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這樣的學情和課標對本學段的具體要求,我預設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1.知能目標:認識“蒲、英”等6個生字,會寫課后“蒲、英、盛、耍”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盛開、玩耍、一本正經”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多種方式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讓學生在感情朗讀、表演、交流中體會、感悟語言文字,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樂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草地變色的原因;鼓勵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品位語言,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善于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文章語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發現”的行為也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識。
小男孩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草地變色的奧妙,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特別是沒有見過蒲公英開放與合攏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也難體會到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為:通過讀課文,與文中小男孩一起去發現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此外,要聯系生活實際在更廣闊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學習本篇課文,也是難點所在。
三、說教法
1.美讀感悟法: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借助課件,借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因為小學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松、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四、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
期待在學習上表現為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只有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期待,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因此我將這樣導入新課:
1.鼓勵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蒲公英的文字或圖片。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蒲公英的知識。
2.(課件出示)蒲公英圖片,請學生們欣賞。說說自己眼中的蒲公英。
3.談話導入: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變化,你有沒有細心觀察過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細心觀察這種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發現了什么。引出課題并板書(16 金色的草地)。
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融入語文學習。多媒體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學生感受蒲公英的美麗。通過圖片展示,設懸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標出自然段。
2.(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學生讀,開火車讀)
3.理解詞語:
(1)對于像“合攏”“哈欠”等詞語可以讓學生做一做動作來理解。
(2)對于“引人注目”“一本正經”等詞語可以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
(3)有些詞語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查字典來理解。
4.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可以進行習慣性評價。
5.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明理由。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有困難的生字,給學生自由識字的空間。
理解詞義是學生閱讀文本的前提,多種形式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深入體驗文本做好鋪墊。增強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培養學生的朗讀、審美能力。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2.學生質疑。
3.(課件出示)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1)鄉下是什么地方?
(2)為什么“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
(3)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4)“我”的新發現是什么?
(5)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6)蒲公英為什么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
4.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自由組合,分小組談論:讓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畫畫、動手實驗、查資料等)來解決問題。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結合學生的小組匯報,看有關蒲公英的課件。其中有蒲公英開黃花、蒲公英種子的畫片。
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小伙伴一起來解決問題。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四)指導朗讀,品草地之美。
如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不必細細講解、分析,應重視“讀”。因此,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以評代導。
1.讀第一自然段,賞顏色之美:
(1)指名讀第一、二自然段,說說草地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2)指導朗讀第一句,讓學生自由讀,教師適時評價,在評價中讓學生了解、感悟。
(3)根據課文展開想象,想象兄弟倆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想象他們燦爛的笑容,感受他們的開心。
3.讀第三自然段,悟變化之奇:
(1)教師描述:蒲公英開放時,草地一片金黃,這景色真令人陶醉。孩子們,這塊草地還有更神奇之處呢。聽聽,小男孩向我們講述啦!
(2)教師利用課件邊出示草地變化圖,邊播放第二自然段的朗讀,讓學生在聽中發現草地的神奇之處。
(3)在聽后鼓勵學生說出對課文的感知,知道小男孩發現草地一天之中在不斷變色,讓學生產生探究之欲望。
4.讀第三自然段,探變化之因:
(1)指導朗讀重點句:
“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花朵張開時,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這一句更是難點,如何讓學生讀中明理,讀中悟情,讀中享受?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可以配合表情讀,因為學生明白了草地變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興,可以笑瞇瞇地讀;配動作讀,邊讀邊用動作演示,這樣學生很快明白“張開”“合攏”的意思。利用課間引讀。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草地變色的奧妙,難點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種形式地讀,展示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從而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使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
(2)課件引讀: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白草地變色的原因,我用課件進行引讀“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 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 了。我來到草地上,仔細觀察,發現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 ,可以 、 。花朵張開時,花瓣是 的,草地也是 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變成 的了。”這樣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奧妙,從而感受發現的樂趣。
(五)教師小結,感情朗讀。
蒲公英不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還是藥材呢。雖然它看起來是那么不起眼。同學們,自然界還有很多東西像蒲公英一樣隨處可見,不被人們重視,可是它們對人類卻非常有用。你知道那些東西嗎?能向大家介紹一下嗎?
大自然有許多好玩有趣的現象,只有細心觀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
(六)拓展延伸,實踐探索。
1.說說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
2.用自己學到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自己喜愛的事物,并把它寫下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語言積累,發展語感。
(七)作業小超市。
1.寫一寫:你的身邊有沒有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東西呢?寫下來和同學交流一下。
2.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們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說一說:把這么可愛的草地,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紹給你周圍的人。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教案,集中體現了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及教學過程。好的板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根據本課的教學預設過程,將形成如下板書,使本課的學習變得更加一目了然。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4號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伙伴》。我說課的內容分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真情”,《伙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發生在獵人和他的伙伴——獵狗、烏鴉之間的故事。它們互相關心,彼此牽掛,很多細節都令人感動。這個故事會引發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處等現實問題,對學生很有人生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課前預習本課,了解了課文大意,能夠正確的朗讀課文,但對重點生字詞的理解有所欠缺。對文中“伙伴”一詞的內涵理解比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中講了關于“伙伴”的哪些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勾畫重點語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
2、鼓勵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談出自己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課文,體會伙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伙伴之間的情意,與伙伴友好相處。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體會文中“伙伴”間的關心、幫助與牽掛,珍愛生活中的“伙伴”間的情誼,重新認識自己身邊的伙伴。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以朗讀促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孩子們已經預習本課,了解大意,通過查字典、問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初步理解它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增強獨立性,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當堂鞏固知識。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直接出示課題《伙伴》,(板書:伙伴)。
今天我們來學習《伙伴》,仔細觀察這兩個字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會說都有“單人旁”),老師再接著問,與什么有關呢?(學生會說與人有關),你們知道什么是伙伴嗎?(學生可能會說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過這樣的交流,既滲透了漢字教學,又了解學生對伙伴的理解程度,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自讀課文、深入理解
(1)在預習的基礎上小組內檢查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組合作解釋、師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種學習方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2)接著檢查認讀情況,首先出示3個句子,然后出示8個詞,最后出示9個字,分別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鞏固學生的認讀,為下面的學習掃清障礙。
(3)指名讀課文。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講了幾個人物之間的幾件事?”的問題指導學生從兩方面把握故事:一是護林人馬哈多和獵狗救助烏鴉;二是烏鴉和獵人救助獵狗。(板書:馬哈多、獵狗、烏鴉)
這里的問題還隱含了獵人與獵狗、烏鴉之間的平等與真情。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悟文本,體會真情。
(1)在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并對課文主要內容有較好把握的基礎上,出示本課中心問題:“讀一讀,說一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是伙伴?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的,先用“——”畫一畫,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并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學與小組合作,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只在學生有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保證學生自我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2)學生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引導學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進行感悟。(讀幻燈片)
比如:通過“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里,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感受三個伙伴在一起和諧幸福的生活。
通過重點語句“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了大病”等,來讓學生感悟馬哈多對獵狗的關心和牽掛,(板書:牽掛)。從“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們三個誰也離不開誰,都把自己的伙伴裝在心里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挖掘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感情滲透,讓學生體會伙伴在一起的快樂,及伙伴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
(3)當學生談到“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時,同時出示:“烏鴉叼著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在這設計了多義詞的教學,讓學生說一說“究竟”一詞在兩個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過換詞的辦法,讓學生弄清楚第一個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義詞。
原來,可愛的獵狗掉進枯井,井太深,爬不出來。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體會到烏鴉為救獵狗不辭辛勞地在家與枯井間奔波,正是在烏鴉的關愛下,獵狗才活了下來,也可以說是愛心使獵狗獲得了新生,從中可以看出烏鴉對伙伴的關心,愛護。)(板書:關愛)。
(對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通過朗讀將理解深化。)
(4)馬哈多看著她的兩個好伙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全班齊讀最后一段,體會馬哈多為什么流下淚水?
(是為獵狗失而復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淚,是看到兩個好伙伴和睦相處、互相關愛而流下的激動的淚,是為三個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詩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淚。)
(5)第一課時結束后,我會布置一個這樣的作業:請小組內的同學分工合作將這個故事排演成課本劇。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興趣,排演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再理解的過程。
第二課時:
第四環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請幾個小組展示課本劇,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生生間的評價,更要滲透“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第五環節:結合實際,體驗感情
(1)從課文故事引發開去,理解“伙伴”的含義。“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生的理解從學習本課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層面將上升到“伙伴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能夠和諧相處,在一起很幸福”的層面。(板書:互相幫助)緊接著請學生以“伙伴是”進行寫話練習。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又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伙伴之間的情意,與伙伴友好相處。)(板書:彼此關心)
(2)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決不能“就課論課”,而應該站到真正為學生的成長負責的高度。所以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朋友,你為你的伙伴做過些什么?”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學會和伙伴和睦相處,彼此關心,互相幫助。
交朋友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說過“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但有句名言說的好“偽裝的朋友要比兇惡的敵人更壞”,所以文章學到這,為了升華主題引起孩子們的思索,我會給學生出示《農夫與蛇》的故事,讓學生閱讀后再來談一談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出示圖片)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文本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升華文本內涵,使學生學會思辨,懂得人與人之間既有像馬哈多、獵狗、烏鴉一樣真心關懷對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會遇到像蛇一樣對幫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損友。)
第六環節:鞏固練習
本課出現了多義詞,了解多義詞能幫助我們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和表達情感,所以在此環節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首先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通過反復讀感受“講究”、“麻煩”兩個詞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著加大難度請學生用“驕傲”的不同意思各說一句話。這個練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完成,讓孩子們的思維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環節: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在識記生字時,重點指導“巡” “邏”兩個字,我會問學生這兩個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會說都有走之旁)再問走之旁與什么有關?(走之旁是由“走”字變化而來的,因此與行走有關)。接著問這兩個字是什么結構?(學生會說半包圍結構)因此在書寫時要先里后外,再指導筆順筆畫。
以上就是我對《伙伴》這篇文章的說課。蕭伯納曾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提出寶貴建議,因為我渴望有像您一樣的良師益友。
謝謝!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本第六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燕子專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敘事文章。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課文主要寫了歐洲瑞士的一個春天氣溫驟然下降,導致燕子經過瑞士時因找不到食物而瀕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就通過電視和廣播呼吁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把他們送到用帶有空調的列車里開往溫暖的南方這樣一件事,字里行間充溢著人們對動物的珍愛之情,體現了人們美好的環保意識。從語言文字特點來看,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用詞具體形象,又含有比較多的意義深刻的詞句,既適合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訓練,又適合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結合新課標針對第二學段提出的閱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歐”“洲”“瑞”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等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紛紛”“頂著”“踏著”“四處”在表達中心思想時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瀕臨”“呼吁”“長途跋涉”等詞語的意思;并通過小組內成員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情感朗讀,感受課文中質樸的語言,感悟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音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感受人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培養熱愛動物并能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加入環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對本文的許多關鍵詞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引導學生如何聯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實踐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領會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對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并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朗讀,加深對文本詮釋的“環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學重點。這個單元的主題內容比較寬泛,有很強的社會意義,而且還增加了綜合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所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環境調查,進一步體會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這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匯,陶冶情操。本文的語言質樸又形象,情感豐富,充滿著對動物的愛心,在教學中,應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同時注意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創設情境法:學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特點,利用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發揮想象,釋放自己的情感。
三、說學法
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我還考慮到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準備教給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識字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自主識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學習;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搜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這一環節,就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團體合作。
想象說話練習法: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新課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課后練習題三設計了:
(1)我想對貝蒂說:
(2)我想對救護燕子的瑞士居民說:
(3)我想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生命的小女孩說:
(4)我想對說:以及“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著,仿佛在向致謝,感謝她(他們)。這三個想象說話練習,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切體驗,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落實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標,達到“一箭雙雕”之妙。
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激發興趣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后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了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臺,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后,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并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后,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閱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閱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閱讀和直接閱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
(三)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脫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說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指名說,師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后,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集體交流時,先重點引導理解貝蒂是怎么做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句子——
貝蒂: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里,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后,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練習:
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尋找的疲勞,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疲勞的三重困難,只在乎。
在學生深切體會后,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著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這里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里,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么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饑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著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里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著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么,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后,再引導學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么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著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盡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激發興趣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后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了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臺,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后,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并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后,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閱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閱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閱讀和直接閱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
(三)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脫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說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指名說,師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后,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集體交流時,先重點引導理解貝蒂是怎么做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句子——
貝蒂: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里,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后,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練習:
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尋找的疲勞,只在乎;
貝蒂不在乎饑餓、寒冷、疲勞的三重困難,只在乎。
在學生深切體會后,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著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這里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里,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么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饑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著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里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著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么,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后,再引導學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么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著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盡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
(四)拓展文本,升華主旨
1.可愛的燕子快樂地乘著幸福的列車駛向遠方,這樣的故事真的很讓人感動。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下發閱讀材料:《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就是人們保護動物。這一環節機動,可以當作課外作業。
2.學了課文,聽了故事,看了圖片,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請你把它寫下來。
寫段練習:
(1)我想對貝蒂說:
(2)我想對救護燕子的瑞士居民說:
(3)我想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生命的小女孩說:
(4)我想對說:
3.指名4~5個學生展示,再進行總結:通過同學們這么深情的話語,老師相信《燕子專列》中的小貝蒂,《丹頂鶴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用愛、用情編織更美好的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進行語言思維訓練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情感的深化,提升著對文本主旨更深一層的感悟,既發揮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練習設計才是有效的設計。當然也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以寫一句,也可以寫一段,可以四個內容都寫,也可以選擇一、二個寫。體現了訓練的層次性,也符合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實踐活動
自主選擇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用自己的行動向自己周圍的人呼吁“保護動物、愛護環境”。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團體合作能力,體現了語文的綜合實踐性。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達到簡明扼要,抓住題眼,直奔中心,達到“高效能、簡約化”的功效,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主旨。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三課《荷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并展開想象的事,贊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機盎然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課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豐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作為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課文,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指導學生朗讀和發現語言的美,進行美的教育。
根據新課標要求,并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挨挨擠擠”、“冒”等詞語。
3、抓住不同姿態的荷花,展開想象,欣賞荷花的美麗,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體會課文詞句之美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荷花之美
二、說教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以讀代講法:展示一個以讀為主線的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荷花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2、情境教學法:采用視頻、演示等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并且喜歡直觀、形象的畫面,讓他們動動
手,動動口的活動更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運用“看、讀、演”等學習方法來培養自身的語文能力,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中培養敢于發言,樂于交流的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在下面具體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步驟:
(一)謎語導入,引發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的開始我會以謎語形式導入,我會對同學們說:“同學們,老師今天提一個謎語來考一考你們,看誰能最快猜出謎底:一個小姑娘,長在水中心,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在謎語的牽引之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順利過渡到課文。
(二)通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通讀課文,除了掃清文字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在學生自讀、自學生詞后,老師抽查學生的'認讀情況,隨后讓學生字發現哪些字詞容易讀錯寫錯,教師作適當的提醒,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三)品讀課文,感悟語言美
讓學生初讀課文,談讀后對荷花的印象,感知荷花的美和多,然后再讀課文第二、三段,找出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反復誦讀,并讓同桌間交流讀后感受。最后于全班發表見解。通過上述兩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定會產生一定的疑惑,這時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句子,在讀中理解,并展示圖片,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荷花的美。
(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演繹荷花,加深印象美
在體會語言美之后,為了加深印象,請學生用手勢演繹課文中合適各樣的荷花。
(建構主義認為,情境創設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考慮到教學目標,讓學生進入情境,演繹荷花,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
然后采取齊背、小組比賽,個人挑戰等形式嘗試背誦第二自然段。在學生有一定攝入認識的時候打鐵趁熱,及時背誦,減輕課后學習負擔。
(五)播放視頻,欣賞荷花美
播放相關荷花視頻,讓學生回憶課文中相關句子,讓學生直觀認識白荷花的美,再現荷花的情境美。
最后由學生發言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
(獲得知識的多少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而取決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可以方便教師檢驗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情況,方便教師在下一課時做適當的強調和補充)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1、以點帶面,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受金吉婭那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2、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話
一、教材分析
《給予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31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均圍繞“愛的奉獻”來組織單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本文的語言平實,但它很真,真實,真誠。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熏染學生的審美。
二、設計理念:
《給予樹》這篇課文以“愛”為線索,突出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抓住“愛”進行教學。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重點語句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教學中利用感悟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同時,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祝福、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
2、學生自主學習,體會人物內心;合作探究,懂得愛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獻出自己的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讀懂課文,體會到金吉亞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變化,體會金吉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最后一段話。
五、教學流程:
(一)收集課外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等展示圣誕節的圖片和背景音樂,讓學生了解圣誕節,感受圣誕節的快樂氣氛。同時教師在黑板畫一棵圣誕樹。然后引導學生從預習中已知的內容入手,了解金吉婭送給大家的禮物,教師在圣誕樹上板書“善良、仁愛、同情、體貼、洋娃娃、笑臉、棒棒糖”。用小游戲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生字、新詞掌握情況。接著引出課題,讓學生簡單地說說對“給予”一詞的理解。并請他們說說讀了這個課題以后發現什么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遇到生字生詞多讀幾遍;思考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精讀課文,感悟人物情感。 請同學們讀課文,發現媽媽心情變化。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媽媽美的情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自己或小組合作體會: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誰?他們的心情各是怎樣的?
2、小組內部交流,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
3、組長匯報,全班交流:
(1)匯報兄弟姐妹的心情(高興)。
(2)匯報表現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懷疑—感動、高興)。
(3)學生體會那個收到禮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婭說自己想要說的話。
教師相機進行詞句訓練(重點理解“沉默不語”和“興高采烈”)和朗讀指導。
(四)品讀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質。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品質。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圖和采取多種形式的讀文,同時輔助說一說,演一演,找一找,議一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金吉婭的美好心靈。
1、看課文插圖,想象金吉婭和援助中心的阿姨會說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說一說。
2、品讀金吉婭的話。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金吉婭說的話,再用心地讀一讀,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再讀金吉婭的話,邊讀邊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動,同桌的學習伙伴一起交流。接著全班交流閱讀感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讓學生再次看圖,想想自己想對金吉婭說些什么。
4、通過體會“緊緊地擁抱”和朗讀最后一段,感受媽媽為金吉婭的送禮行為和愛心高興、激動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償”
(五)想象寫話,拓展升華情感。
1、小女孩收到這份珍貴的禮物,想給金吉亞姐姐寫幾句心里話,你能幫助她嗎?
2、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象陌生女孩一樣需要幫助的人,當你看到或聽到她們的情況后,你愿意將自己的愛心獻給她們嗎?(教師發放愛心卡)
a、播放音樂,學生將自己的愛心寫在小卡片上,并進行交流。這樣一棵美麗的給予樹,應該把它種在哪里呢?(種在每個人的心里)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給予樹,那么我們的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友誼……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3
[說教材]
《石榴》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棗莊石榴園的石榴成熟的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的家鄉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第二自然段寫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的景象,重點寫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態;第三自然段寫在秋天石榴成熟的過程,重點寫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態;第四自然段寫石榴子兒的形狀與味道,表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范例。
[說教學目標]
1.能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石榴深深的喜愛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讀描寫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擬人化的寫法。
4感知課文內容,了解石榴生長過程
[說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了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另外,學以致用,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運用本文的寫法,寫一種水果,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夯實基礎。
1、課前板書課題:石榴
2、了解學生生字詞掌握的情況。按一定的順序出示本課的詞語和短語,要求學生認讀。
二、說教法、學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
三、分段教學,逐步感悟。
(一)學習第二小節。
1、出示課件,要求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葉子。(嫩綠、郁郁蔥蔥)
2、要求學生說說在這樣的葉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紅、多、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指導朗讀。
(二)學習第三小節。
1、隨著季節的變化,教師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石榴成熟過程中顏色的變化。主要是掌握幾個關聯詞的運用:先……逐漸……最后……。這里教師要加強用詞的指導和朗讀的指導。
2、引導學生說說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樣子,讓他們試著用關聯詞“有的……有的……”練習說話。突出描寫的方法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三)學習第四小節。
1、通過聽讀想象,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讀讀書中是如何寫的?瑪瑙、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都是對石榴子兒的描寫。
2、讓學生說說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強朗讀的指導。
四、總結全文,延伸教學。
五、布置作業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翠鳥》。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下面我準備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翠鳥》全文共5個自然段,作者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細致入微地描寫了翠鳥的外形特點、活動特點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作者喜愛翠鳥的情感,并呼吁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作者在描寫翠鳥外形時,抓住顏色非常鮮艷的特點,先總寫后分述,準確地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和擬人、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翠鳥之“翠”的靜態美。在描寫翠鳥的活動時,抓住“疾飛”、“叼魚”的動作,精確地選用恰當的動詞,生動地描繪了翠鳥動作機靈的特點,突出了翠鳥的動態美。從外形到活動,從靜態到動態,條理清楚,用詞準確。文本文采飛揚,寫法特點鮮明,是一篇從發展語言入手的好課例,也是培養學生語感、指導學生寫作的好范文。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應該摒棄瑣碎的分析講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去悟、去說,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文情趣,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目標
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結合中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依照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三個維度目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讀懂課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樣圍繞總起句把翠鳥的外形特點寫具體的,理解課文按照一定順序描寫翠鳥外形特點的寫法,并能背誦相關的段落。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以及生活習性,培養學生觀察興趣及方法,激發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鑒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讀課文上,在讀通讀懂課文后,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有序地進行描寫的,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在整個小學階段,這篇課文首次提出對總分段式結構的認識,因此學習先全面概括后具體描寫的方法,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有序觀察和具體描述也就成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語文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三年級的孩子純真而富有愛心,特別喜歡小動物,而且求知欲強,對學習本文將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從沒見過翠鳥,對單純的解讀文本有一定困難。因此,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2.朗讀感悟法。3.讀寫結合法。
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培養自學方法。2.掌握讀段方法。3.訓練觀察方法。
五、教學過程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形式不僅僅包括認知,還包括感受、體驗、內省等多種形式。這就提醒我們,課堂教學不僅要在內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從學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來理解生活,讓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處。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情趣,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扣讀導悟,讀出情趣。(二)以畫促悟,畫出情趣。(三)虛擬情境,說出情趣。
(四)含英咀華,誦出情趣。(五)片段仿說,寫出情趣。
(一)扣讀導悟,讀出情趣。
在“扣讀導悟,讀出情趣”這個環節,我主要采用了直觀教學法和朗讀感悟法,著重培養學生自學的方法。
1、開課時,我問:同學們,《翠鳥》的“翠”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翠鳥”呢?誰愿意把課文讀給我聽聽?
上節課,大家已經認識了文中的生字和詞語,也能夠熟讀課文了,真了不起!為了給老師一個驚喜,給大家一些時間練習讀讀,好嗎?
讓學生質疑課題,為后面的介紹翠鳥的顏色鮮艷埋下了伏筆。“了不起!”是對學生上一堂課學習效果的肯定。接著,我又提出了比熟讀更高的練讀要求。同學們為了給老師“一個驚喜”,自然積極地認真地練習讀書。
2、下面請一位同學讀讀第一自然段。
你把翠鳥的特點讀出來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歡翠鳥。還有比他讀得更好的嗎?比一比。
“褒獎”加“激勵”,雙管齊下,又給學生積極讀書注入新的活力。
3、哪位同學來讀讀第二、三自然段?
聽你讀,我怎么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同學們小聲練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看應如何讀出變化。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在這個環節中,我用兒童化、戲劇化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并采用朗讀感悟法,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表現翠鳥飛行速度的快以及翠鳥捉魚時的靈敏迅速,以讀促學,以讀代講,在熟讀、品讀中體會翠鳥的可愛,文字的優美,并掌握讀段的方法。
4、老師找到了幾張翠鳥捉魚時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通過多媒體展示,運用有形、有聲、有色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直觀感受翠鳥捉魚的動作敏捷,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具體。這就是我的直觀教學法的體現之一。
(二)以畫促悟,畫出情趣。
“以畫促悟,畫出情趣”這個環節,我主要是在訓練學生的有序觀察事物的方法。
1、同學們喜愛翠鳥嗎?這里,有一張翠鳥的圖片,只是它沒有涂上色彩,現在誰來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說它各個部位的顏色,我們一起來給翠鳥上上色。
2、咱們再來看看翠鳥。
多媒體再次展示翠鳥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翠鳥外形的美觀,直觀地理解重點字、詞和句子的含義。讓學生通過有序地敘述,學習作者先概括后具體,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的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地生成了情感,掌握了技能。這都是直觀教學法的收效所在。
3、誰愿意把翠鳥的樣子介紹給大家?要想介紹好應把第一自然段記好。同學們把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讀一遍,看書上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翠鳥的外形的?
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介紹翠鳥,大家做場外指導。
語文情趣的顯現,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顏色、欣賞圖片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這樣做的意義有三個: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小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三是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
(三)虛擬情境,說出情趣。
對于“虛擬情境,說出情趣”這個環節,我還是運用了直觀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建立課文的內含情感與學生情趣的聯系,激發學生情感,,進一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1、同學們都非常喜愛翠鳥,想不想當翠鳥?
我是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的》的一名記者,我想采訪你們,寫一篇關于翠鳥的報道,讓全世界的人民保護你們。你們愿意接受我的采訪嗎?
別人都說,你們的外形非常美,美在哪兒呢?
你們的聲音很好聽,給我唱一支人類的歌曲好嗎?哪個翠鳥愿意唱?
聽說你們有個外號叫“叼魚郎”,捉魚的本領很強,誰愿意介紹一下你們是怎樣捕魚的?
有什么證據說明你們飛得快?
2、各位翠鳥,我想到你們家做客,樹上找不到,草叢中也找不到,你們的家在哪里?
教學藝術,是移情的藝術。實踐表明,這種采訪過程的情景創設,可以調動并調節學生以情感需要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的因素,把認識與創造、對美的追求與體驗統一起來,十分有利于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含英咀華,誦出情趣
“含英咀華,誦出情趣”,我對學生說:通過采訪,我打算把你們寫一寫,介紹給全世界的人們,有現成的文章嗎?
誰能聲情并茂地讀給我聽聽?
請同學們再認真練習誦讀。
讀文章,善于含英咀華,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韻和精髓,賞閱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時,也才能不斷陶冶自身的語文情趣。這個環節的讀書訓練屬于積累層面的誦讀訓練。這樣假戲真唱,以畫、說、演等促讀,通過朗讀來感悟,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內化課文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對交際言語的學習和運用。訓練學生積累語言是有所為的積累,更是情感化的積累。
(五)片段仿說,寫出情趣。
《翠鳥》這篇課文文采飛揚,語言優美,寫法精妙。特別是第一自然段。所以在“片段仿說,寫出情趣”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模仿第一自然段的寫法,用總分關系構段,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一種小動物的外形特征。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摒棄生硬的講授寫作特點的做法,把課文當成學習言語表達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讀說”或“讀寫”的遷移訓練,這是讀寫結合的實質,也是我的設計初衷。在這個環節中,我意在讓學生把新學知識當堂鞏固,使學生具有自主思考的權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進而超越課文,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造力。
七、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因此,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使學生能夠根據它更好的掌握課文內容,有助于訓練目標的達成。
外形 ——— 美
5.翠鳥 動作 ——— 快 喜愛 保護
住處 ——— 險
總之,在《翠鳥》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旨在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多媒體展示為途徑,以朗讀感悟為指導,注重遷移運用,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讓學生由樂學到學會,最終達到活學活用。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耐心地傾聽。謝謝大家!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先打出幻燈片1)
大家好。我是安達市第六中學語文教師范偉華,說課的題目是《松鼠》。
(打出幻燈片2)愛默生說:“思想是行動的種子。”有怎樣的教學思想就有怎樣的教學實踐。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法國作家、博物學家布封寫的科學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位居單元之首,是教讀課文中的重點篇目,起提綱挈領的作用。(著眼于初中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心理特點,把握教材,運用教材, 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整體感知、閱讀賞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學習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觀察所得。前者為教學重點,后者為教學難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簡單說明文的能力,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觀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樹立科學求實的價值觀。
二. 說學法與教法
(說明文的寫作目的是給人以知識,“作者思有路,緣路識斯真。”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結合教學目標,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 說學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先整體感知--再閱讀賞析--后遷移訓練。閱讀賞析環節,我采用導讀引路法,重點賞析第二段,導讀點撥第三段,放手自學四、五段,從而突出教學重點,即學習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為了分散難點,每一段文字的閱讀,都輔之相應內容的幻燈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觀察到內容。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懂得細致觀察是準確說明事物的基礎,而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揭示被說明事物特征的關鍵所在。
2.說教法:
由講讀到導讀再到自學,學生始終處于學習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幫助老師改錯誤,動手幫助小松鼠搭窩,編寫小松鼠兒歌等教學過程和方法。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了十多幅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幻燈片,放映松鼠的錄像,遷移訓練中放映長頸鹿的錄像,這樣更有助于生動,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有助于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程序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這樣一首兒歌,“小白兔,白又
白,兩只耳朵豎起來,……”這首兒歌從兔子的外形、習性等方面進行描述,語言生動、形象。你想學習這種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嗎?
根據初一學生的活潑,喜歡新奇事物的特點,采用兒歌導入法。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為后面編寫小松鼠的兒歌作鋪墊。)
2.整體感知:(1)作者介紹: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驅者,從小受教會
教育,愛好自然科學。用40年時間著成36卷《自然史》。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9
《語文》說課稿06-25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1-06
三年級語文《小蝦》說課稿01-07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06-19
三年級語文《翠鳥》說課稿06-19
三年級語文《南轅北轍》說課稿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