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及特點:
這篇文章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書店里開心地讀下去、有幾分童稚、還有幾分詭異。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臨其境。
此外、作者還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了……等等。
選擇這篇課文、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動作的語句朗讀與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圈劃和討論 ……此處隱藏10854個字……
(一)趣味引入,懸念入題。(從學生喜愛的神話故事人物輕松導入,激起學生興趣,調動全體進入學習氛圍)
(二)自讀自悟,整體把握。(《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要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環節的設置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齊讀,明確“長生果”的喻意。
2、個讀,理清文章思路(“我”的'讀書經歷和讀書收獲)。
3、 輪讀,積累優美詞句。
4、范讀,重點品讀1,2節。
(三)批注精讀,體會情感。(重點突出,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 討論和圈點勾劃:
1、作者為什么把書比作“長生果”?文中哪些詞句(字里行間)體現出我對書的喜愛?請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注在旁邊。
2、書對作者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信息的歸納整合)
3、對此,你是怎樣理解文題的?那把它更換為“我愛讀書”,或“閱讀對我的幫助”。。。好不好,為什么?
4、作者由閱讀而獲得了怎樣的寫作體驗(創造的樂趣)?你有過同感嗎?請你也談談。
(四)能動創造,享受樂趣(難點突破,創新精神的培養)
1、聯系自己閱讀,寫作經歷和生活實際延伸體驗,暢談學完本文后的感受和收獲。(再次體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對閱讀,寫作及人生的認識)
2、“我也能!”仿寫:書,是人類文明的“長生果”;書,是-----------
3、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4、創造性表達:
①、口頭創作故事:“有一天,我在街頭漫步,突然看到**同學(男)
②、小作文:《由“男子漢穿裙子”想到-----》
語文說課稿2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小語界同仁:
大家好!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覺得本課的設計應該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占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閱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學問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開課我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說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采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時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學提示和匯報時的相機指導,教給方法、明確任務,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自學時的盲目低效,又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語文課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因此,我設計了兩組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課前搜集的內容采用文中的表達方式敘述出來,使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不再是單純的'資料展示,而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成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加深體驗、揣摩表達方法的載體。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之大、范圍之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后。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視頻資料并進行了說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輕松順暢,體驗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學,教材里的泡泡發揮了重要作用,本課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發現’和‘發明’有什么區別”這一問題非常值得關注。我先讓學生結合已有經驗說說二者的區別后就暫且放下,到第四段時又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找出哪些是發現、哪些是發明。這樣學生通過說說、讀讀、找找,主動參與學習,真切、輕松地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
這篇課文最后一段是對全文的概括和總結,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考慮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容量,我把它安排在第二課時進行,把展望未來和交流小練筆結合在一起。在學生自我體驗的基礎上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相信會有好的效果。
(臨場經驗不足,學情把握不足,沒有更機敏的調控課堂出現的點,比如: )還年輕,教學之路還會很長,相信通過此次大賽的礪練,今后我會扎實走好每一步,懇請各位評委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我會努力!!
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兩課時。
本文是著名的傳奇劇作《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昆生在南明滅亡后重游南京所見的凄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組成,前六曲鋪寫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整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二、教學目的與重難點
1、通過誦讀品味曲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3、體會作品表現的興亡之感
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昆生憑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昆生是按自己覽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松野草帶花挑”,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并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凄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如將“剩”改為“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為描寫南京現在的凄涼景象,借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凄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寫之中。
語文說課稿4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草原》。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學則始于對教材的認知。《草原》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自然風情,作者老舍先生生動地描寫了草原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品質。課文語言通暢易懂,對場面的描寫富有激情,細膩貼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到了其中,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整篇文章層次清楚,易于朗讀,非常適合六年級的學生去學習和誦讀,感受蒙漢民族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始終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展開,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我此次面授的學生是六年級的學生,此階段學生能主動進行預習,能在預習本就課后題進行初步理解,在書上做簡單批注。絕大多數學生課上能認真聽老師講課,并能根據課前預習有側重的記錄或發問。能對自己不清楚的、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地方質疑,積極思考,敢于和老師、同學討論交流。這為本課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此階段學生年紀尚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日益增加,認知能力有限,對于內蒙古草原上的風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師以合適的教學方法加以適時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并會寫“羞”“陳”“蹄”等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課文和小組討論的方法,賞析文中優美語句,分析修辭手法,感受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3、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以及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感受草原之美。
教學難點: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和蒙漢之間的深厚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認為應該選擇多媒體輔助法、朗讀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比如在導入激趣環節可以用多媒體來播放草原風光圖,疑難不好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設置小組討論,而語文的教學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朗讀。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巧妙的導入,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開課之初,我會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光圖并插入這樣的導入語: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很多描寫草原的詩句,大家想一想,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呢?(學生自由發言)大家說的都不錯,今天呢,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大草原美麗的風光,感受一下那獨特的民族風情吧。順勢板題。【板書:草原】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可引導學生按照文章的寫作結構進行概括,有助于學生潛移默化的語文素養。在這一環節首先解決的是生字詞,我會組織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自己不懂的生字詞,結合書下注釋自行解決。對于重點生字詞用PPT出示集體強調,在解決了字詞的難關后開始整體走進文本閱讀。我會組織學生大聲朗讀全文,思考:作者寫了哪些內容?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展示草原美的?根據學生回答我會做如下總結:作者分別寫了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話別等內容。從風景美、人情美這兩方面來展示草原的。順勢板書【板書:風景美、人情美】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能夠體會到知識的獲得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通過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對知識的描述,了總結概括能力。
(三)深入研讀
朱光潛先生曾說,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魅力從而掌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個環節我將分兩步走來完成,第一步感受“風景美”。首先我會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課文的第一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去描繪草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根據學生回答我會總結:天是可愛的,空氣清鮮。小丘是碧綠的線條柔美,羊群潔白。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小丘的線條比成了中國畫;把草地比成綠毯,把羊群比成綠毯上的白花。順勢板書【板書:天、空氣、小丘、羊群(比喻)】
為了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草原美景的喜愛,我會繼續組織全班齊讀描寫有關草原風光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同時找一找,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根據學生回答我會總結:作者此時既感嘆草原景色的迷人,又想坐下來低吟一首小詩。第一步到這里就已經全部結束了,學生在朗讀和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入文本和作者在情感中產生了初步的共鳴。
第二步感受“人情美”。在這個環節我會組織學生默讀文章并小組討論:草原人民有怎樣的特點?具體體現在哪里?根據學生回答我會總結:熱情好客。第二自然段中在寫迎接客人的時候,寫了馬上的男女老少,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向我們飛過來。一個“飛”字我們感受到草原人民等待客人到來的迫不及待和熱情。通過第三自然段中寫的“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也能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盛情款待客人時,不僅準備了草原的美食美酒,還舉行了聯歡,表演歌舞、套馬、摔跤這些少數民族特色節目。順勢板書【板書:熱情好客】
為了幫助學生與作者達到終極的情感共鳴,更深層次的與課本對話,我會組織學生默讀文章最后一段,思考:在離別之前,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根據學生回答我會總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表達作者不忍離去,流連忘返的情感,更表達了蒙漢親如骨肉,團結友愛的情感。順勢板書【板書:團結友愛】
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問題,“兩步走”就已經完成了,學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達成了教學的三維目標,做到了語文教學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其實就是在為一堂好課錦上添花,在這一環節我會開展小組競賽:比一比哪組知道的關于草原的成語和詩句最多?在此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自己的語言積累。
(五)小結作業
課程的總結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這一環節我會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組織全班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來結束本課。為將本課所學進行最優延續,我將布置如下作業:課下模仿《草原》中的景物描寫手法寫一寫身邊景物,下節課全班交流展示。這樣的小結作業,可以點撥學生把本課的知識點綜合起來,在比較中總結,在歸納中,在實踐中升華。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猶如知識王國的地圖,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清晰明了的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語文說課稿5
一、 說教材:
《王二小》是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是小學課本中第一篇講述英雄事跡的文章。全文以“王二小”為中心講述了他怎樣將敵人成功的引入八路軍的埋伏圈,并將敵人消滅的故事。課文結構嚴謹,圖文并茂。
二、 學情分析及師生活動形式:
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分兩課時完成。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根據兒童活潑、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結合教材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如:直觀教學法、體驗法、以讀代講法、讀中感悟法等,來主導學生。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法、發現法、探索法等方式來學習,不但識了字,讀懂了文,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滲透了德育而且培養了觀察、思考、想象等學習能力。
三、 綜合新課程教學要求和教材、學生等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多媒體出示動畫,導學生入情境,學生視覺、聽覺、思維、想象都被調動起來,喚起了學生注意力的`指向性,激發了探索欲。
(二) 初讀課文,談談讀懂了什么。
(三) 解疑、讀文、感悟:首先,由圖入文,披文入情;
其次,帶情朗讀,讀中感悟;
最后,升華情感,歌頌英雄。
(四)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從、這”兩個字。
(五)拓展活動:
欣賞王二小的英雄事跡。
總之,全文以“王二小”為一條主線,利用多媒體引學激趣并直觀突破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說課稿6
說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
說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范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2)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導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于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了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么?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范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規范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后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三、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后腿。
然后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于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借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為什么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系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父親和鳥》一課主要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通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么時候愛唱歌,什么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感受到人與鳥是那么親密無間,領略到人與自然的融洽,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課文最后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稚氣純真的話語中,蘊含著”我“的護鳥心愿。走進文本時,就感覺像在溫習著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讓人領略到人與自然本應是十分和諧融洽的。
二、設計理念
本課的設計理念基于新課標中指出的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說的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基于對本文的理解,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學會寫8個生字。主動積累文中的優美詞句。
2、準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父親愛鳥的情懷和我的護鳥心愿,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教學重點:
體會“父親”愛鳥之情及我護鳥心愿,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從小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教學難點:
理解“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等重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三、說教法
基于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目標,本課的設計思路為“整體感知—品味語言—積累拓展”,主要運用情境創設法、多樣朗讀法、媒體輔助法、讀寫結合法等教法。
四、說學法
二年級的孩子已經認識了許多生字,并能讀懂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因此在學法指導上,重在朗讀、感悟、品味語言。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圈點勾畫法、以讀悟文法、小組合作法等學法。
五、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感受自然與生命之美。
1、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我首先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一些樹林和鳥兒的精美圖片。以欣賞圖片談體會的方式來感受大自然的和諧與生命的美好,為學習文本,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做好鋪墊。
2、通過談感受引出課題,相機板書課題。(板書:父親和鳥)質疑導入:文中的父親和鳥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父親愛鳥知鳥。
1、于是接著孩子們懷著好奇心,自讀課文,讀通句子,認準生字,初步了解文意。
2、再以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讓學生認讀,交流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識字。
(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在此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識字,既是對識字能力的訓練,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培養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3、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字形,指導書寫生字“喜、重”。
先指導學生整體觀察要求會寫的生字。接著請學生說說難寫的筆畫。然后,教師范寫較難寫的兩個字“喜、重”,讓學生觀察體會,從中領悟寫字的方法。(板書:喜重)
4、在學習生字后,播放課文動畫片,看完后,讓學生用上“父親”、“鳥”這兩個詞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這樣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文脈絡,整體感知文意,初步感受父親知鳥、愛鳥之情。)
(三)深入研讀,感悟父親愛鳥情懷。
1、首先讓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從哪看出父親非常愛鳥,用直線劃出相關的詞句。從哪看出父親非常了解鳥,用曲線劃出相關的詞句。
2、然后小組內合作學習,交流自己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理解。老師在小組間適時指導。每個孩子都有質疑、解疑的追求,在朗讀理解文本時,孩子們不斷產生疑問:為什么沒有鳥飛,沒有鳥叫,沒有鳥味,父親卻知道林中有鳥?為什么在最快活的時刻鳥最容易被獵人打中?為什么父親如此了解鳥?……所有的疑問都將激勵著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語言學習中去。
3、讀悟相融,匯報交流。在小組探究之后,進行全班的匯報交流。
(1)首先匯報表現父親愛鳥的內容。指導朗讀理解表現父親愛鳥的句子: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我知道父親這時也最快活。”(相機板書:一生最愛)
品讀“最喜歡”、“一生”“最快活”等詞,感悟父親從小到老最喜歡樹林和小鳥,難怪他知道的那么多有關鳥的知識。
(2)然后指導朗讀感悟表現父親了解鳥的句子:
父親突然站定,朝蒙霧霧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相機板書:望了又望聞了又聞)
討論:“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的意思是什么?父親望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他知道了什么?我望見了聞到了嗎?為什么?
可以采用引讀方式來幫助學生體會父親對鳥兒的了解:
父親在霧蒙蒙的樹林邊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鳥,可我呢?引導學生讀: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聽到一聲鳥叫。
父親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鳥,可我呢?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聽到一聲鳥叫。
繼續引讀:
父親用鼻子聞了又聞,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鳥,可我呢?引導學生讀:我聞到濃濃的草木氣味,沒有聞到鳥的氣味。
通過對比“我”和父親的不同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的觀察入微,體悟到父親對鳥的深入了解,父親真是個“知鳥”的專家。
(3)分角色朗讀體會“我”和父親在清晨樹林邊的對話。
他喃喃地說:“林子里有不少鳥。”
父親指著一根樹枝說:“看那里,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嗯,還有鳥味。”
父親又對我說:“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父親說:“黎明時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重。”
讀后交流:讀了父親的這些話,你明白了什么?像這樣的父親可能會成為獵人嗎?為什么?
暢談感受:父親和鳥就像()。父親和鳥就像親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媽媽一樣,和諧相處。
(在這一環節多種方式的讀與悟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暢所欲言,肯定學生多元化的個性理解和感悟。多角度感受父親的知鳥愛鳥,逐步領悟到父親之所以對鳥兒這樣熟知,是因為他對鳥兒發自內心的喜愛,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感受到原來人和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那么美好。)
(5)最后找找文中寫“我”感受的句子“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讀一讀,議一議:我為什么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呢?難道我僅僅高興父親一個人不是獵人嗎?我心里還有更大的愿望,你知道嗎?
(通過對“我”的心理剖析,讓學生學會從“我”的角度來思考和感受,體會原來“我”也是熱愛鳥兒這種美麗的生靈,也是發自內心地要保護它們,不希望人們去傷害鳥兒。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生靈的種子。)
(四)讀寫結合,升華愛鳥情感。
1、拓展引入一首小詩誦讀,激蕩孩子們心靈的.共鳴。我動情地說:“孩子們,父親經常來樹林,和這些可愛的小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聽懂了鳥語,理解了小鳥的喜怒哀樂,他就是鳥兒的知心朋友。讓我們像父親一樣知鳥、愛鳥,與自然界的小動物和諧相處,做他們的朋友吧!”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和孩子們一起深情朗誦一首小詩《小鳥的朋友》。
小鳥的朋友
小鳥飛飛,
小樹沙沙,
紅領巾把笑聲,
灑滿山林中的小花。
小風吹吹,
小鳥喳喳,
快樂的小鳥們
有了自己的家。
露水閃閃,
腳步踏踏,
愛鳥的小朋友們
給小鳥留下多少知心話。
——小鳥、小鳥,
飛吧、唱吧,
送你們新房一排排,
請你們安心來住下。
小風吹吹,
小雨沙沙,
你們有了溫暖的窩,
從今不再挨雨打。
捉蟲,捉蟲,
長大,長大,
我們都是好朋友,
向森林講述一篇新童話……
2、寫一寫。讀完了詩歌,我問孩子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快拿起筆來寫出你心中流淌的詩歌吧。寫后讓孩子們在全班交流朗讀。(相機板畫飛鳥)
(這一環節將朗讀感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在讀讀寫寫中讓孩子們純潔而稚嫩的心靈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
(五)課外拓展,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鳥類的課外知識或愛鳥、護鳥的格言。小組內開展知識競賽。
2、找一找讀一讀有關動物的故事,開展主題讀書會。
(將課外閱讀做為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延伸,這兩項作業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在主題性拓展閱讀、積累中加深對鳥類的了解,深化對不同生命的熱愛,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語文說課稿8
《師說》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該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對從師與學習的認識的論述。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于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
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本課出現的文言知識。
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由于本文是論說文,韓愈對比論證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學生在習作中借鑒。因此,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兩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主要有:
首先,導入課文,我計劃從學生們學習過的有關“說”這種文體的知識導入,介紹寫作背景。其次,誦讀課文。通過單個學生讀課文、教師的糾正范讀、全體學生共同誦讀三個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了解,明確課文論述的中心。第三,讓學生主動疏通課文詞句,指出應該注意的文言知識點,教師給與總結與點撥,這是給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學會收集整合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第四,分析課文的第一段,明確課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后布置作業,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借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鍛煉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系一一列出,并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并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當堂成誦。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圣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后,要求學生當堂成誦。最后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背誦最后一段。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背誦全文。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同時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討論]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市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系的發展。
最后總結全文,布置作業背誦全文。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語文說課稿9
各位評委: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6課《科里亞的木匣》,現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科里亞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想法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結果往往也就不同。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 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課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這四個目標的設置既提高了學生的詞匯掌握量,同時也達到了從課文遷移拓展到實際的目的。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其中(3)(4)兩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二、說教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②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③懸念法——帶著問題,深入思考
④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問法和誦讀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級學生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師的指導。因而我采用提問導入,適時點撥的方法,一步一步展開教學。"萬法讀為宗",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將在本課教學中采取各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三、說學法
我班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少數是外來務工子女,因此學生良莠不齊,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圈點生字詞和勾畫重要句詞。這些都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時教師的啟發誘導再貫穿始終,這樣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準備分一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完成目標(1)(2),知道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精讀課文,理解內容,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詳細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 課文按照怎樣的順序,可分為幾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閱讀中,引導學生要善于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的它內涵和中心,把握文本。這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敘,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對全課的學習非常重要。)
(二)研讀課文
1.板塊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提前出示思考題,請學生分節讀第一自然段:
媽媽走了30步,埋下了箱子,而科利亞為什么數了10步?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養成帶著問題讀課文的習慣,帶有目的性的閱讀也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2)指名回答后歸納段意:
(歸納段意的練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也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是全方面的訓練方式。所以在我的課堂設計中,只要是段意比較明確的課文,我都會讓學生做這方面的練習。)
2.板塊二:學習課文第二段,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1)自由閱讀前布置思考任務:
找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句子并讀給同學聽。
(2)教師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并提問:
①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②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
(可以說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里裝著他心愛的玩具。)
〖設計理念〗
(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怎樣適當地運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3)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①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道木匣之后有
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教師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
②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課件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③提出問題: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
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4)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①討論第1種可能性:
引導學生讀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并出示,點撥學生思考后從他們的對話中找到排除這一可能性的依據。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②討論第2種可能性:
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學生在讀后,想一想媽媽用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
學生的答案雖然正確但大都不夠精煉,這時教師可以幫助總結得出答案:數步法。
③討論第3種可能性:
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
由此學生可以得出結論: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④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出示句子:"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同桌互相討論,教師畫好線段后,再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時間帶給科里亞的變化。
〖設計理念〗
體現多種形式解讀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數學知識,上臺畫線段圖代表步子,幫助他們理解科利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3.板塊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齊讀最后一段,讓學生談談所受到的啟發。
(三)拓展延伸
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同桌相互交流)
布置作業:根據和同學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說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
五、說板書:(略)
語文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橋》的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穩,高風亮節和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老支書身上那種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們弘揚的。
2、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品位語言,理解內容,深刻感受課文中人物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3)、讓學生在讀書思考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3、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
二、 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探索文本的沖動,朗讀感悟法,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匯,以及講授法,點撥法等
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我讓學生運用探究、合作學習等方法,自讀自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情感,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說教學程序
(一) 開門見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談話,提出閱讀要求:邊讀課文邊用筆勾畫出描寫大雨和洪水的詞句。努力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適時用課件出示這些句子或詞語,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朗讀,體會洪水的可怕。(課件出示:略)
3、通過多媒體情境展示,再現文本情境,讓學生用心去感受當時的場景,并在情感體驗中聲情并茂地讀,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深化情感體驗,使語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諧共振,并為下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抓重點詞,感悟群眾
我讓學生找出描寫人們慌亂的詞語,并適時板書:驚慌、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讓學生讀一讀,感受人們的驚慌失措。
(視頻對學生留下的情感沖擊,會使學生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情勢的危急。)
(三)、熟讀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導入,聚焦老漢
驚慌失措的人們“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擁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橋,危險將在瞬間發生!這時,人們看到--(課件出示課文:略)生接讀。(板書:老漢)
2、透視老漢,深入感悟
①、潛心會文自讀感悟
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對話的過程,學生潛心會文是實現三者對話的主要環節。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一讀,怎么感受就怎么讀,這是對學生自我感受的珍視,體現對學生情感的珍視。因此我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老漢是怎樣的一個人?畫出令你感動的詞句。在最打動你心靈的地方寫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動的原因,并讀一讀,怎樣感受就怎樣讀。
②、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講,以讀代講,更能讓學生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對話中觸動情感的脈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領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適時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經過自讀、悟讀、范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從而真正達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如在學生感悟到老漢的鎮定、舍己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語言過渡,再引導學生抓住“沖、揪、吼、兇得像只豹子”體味老漢的嚴格要求,接著,學生加上表情、動作,帶上自己的真情實感朗讀體會老漢的嚴格要求,品味老漢焦急、惱火背后的那顆愛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對話
過渡: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在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為了村里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隨著那如泣如訴、深沉悲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樂,我沉痛的交代著課文的結尾。 音樂的渲染,老師深情的范讀,孩子們的感情是一發而不可收。我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再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聯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兒子曾經站立過的地方,深情地呼喚著她的丈夫,呼喚著她的.兒子。老太太會對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說些什么呢?如果老漢能聽見老太太的訴說,他會怎么想呢?從而深入感受人物內心的真實狀態,達到情感的升華。)
(四)、再度釋“橋”,領悟深意
此刻,山澗溪流上,再也沒有了那座帶給人們生的希望的生命橋(板書:生命橋)。可我們卻分明看到有一座橋穩穩地架在了人們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輝,它堅不可摧。你看到了嗎?是一座什么橋?學生交流:從而理解這不是一座黨員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板書:連心橋)
(五)、拓展練習,情感升華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孩子們在“接受感動”后,有著強烈的傾訴欲望,這既是對課文學習的積淀,更是一種真情的感動在傳遞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練習:想象寫話,祭奠的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么?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四、 說板書設計
老漢 人們
鎮定 橋 驚慌
舍己為人 有序 你擁我擠
嚴格要求 生命橋 瘋了似的
愛親人 跌跌撞撞
連心橋
我的板書力求達到簡明扼要,抓住題眼,直奔中心,達到“高效能、簡約化”的功效,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語文說課稿11
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本事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本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經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到達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經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后教師就問:你們明白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經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僅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資料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并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當怎樣改。最終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經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并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所以,本節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當是課外閱讀的開始。布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秘密》寫片段。
語文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積累成語。
教學重點:
1、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內容:
1、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復述并達到背誦全文。
2、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的不同表現。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于教法: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們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們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于教具: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生們課前準備:
1、搜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注釋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3.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學思路:
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屏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通很容易讓學生們感其無味,難以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形象的朗讀,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局地感知課文,這個作為重點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學生們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后,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們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程序:
(一)、整體感知,了解情節
1、教師范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們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并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斗的主觀行為;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了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們搜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并造出相關的句子。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的句式談談感想。
(四)、朗讀結束,加深印象
(五)、作業鞏固,深化新知
語文說課稿13
一、教材簡介: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短篇小說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國十九世際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善于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斷,小中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作品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獨具匠心。這篇小說講述了菲利普夫婦得知因亂花錢而被他們趕走的弟弟于勒在國外發了大財后,開始熱切地盼望他歸來,可當他們在游船上邂逅了淪為窮水手的于勒后卻視他為災難,由盼轉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條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變化,批判了勢利、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丑惡靈魂,也揭露了金錢至上、人情如紙的不良社會現象。
二、教學目標:
在速讀的基礎上精讀,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是教學重點。能力的遷移是難點。
【設定原因】
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通過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對比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2.把這篇課文設置在八年級上速讀(三)的《諾曼底號遇難記》之后,是由于前一課通過先速讀后精讀的方式達成了讓學生通過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學要求。而且補充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的閱讀。文中的警官奧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變化而多次變色,從而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沙皇俄國時期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揭示了當時權勢金錢籠罩下的社會狀況。而這一點與本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文都在人物自身語言的客觀體現和感情流露方面進行了前后對比,給以辛辣諷刺,刻畫了巧言厚顏的l這一個。這就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與把握其主題思想,也更容易體悟對比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學環節: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前不久剛學過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嗎?文中的沙俄警官奧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數次變色,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沙俄時代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變的人呢?
【說明】
用《變色龍》引入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關注課文中主要人物善變的'這一特點,抓住本文的綱,可以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語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課文。
(二)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1. 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變?怎么變?為什么變?
【說明】
本環節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來復述課文,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又明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變的菲利普夫婦而非于勒叔叔。
(三)重點閱讀人物語言。
1. 散讀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語言,比較其前后內容、語氣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3. 通過前后截然不同的語言的對比,作者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性格特征?
4. 小結:作者通過把菲利普夫婦前后截然不同的語言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突出地反映了他們的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于刻畫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語言對比,還有行為對比、肖像對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與人物間的對比。
【說明】
首先,本環節通過采用個人朗讀為主、分角色朗讀為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引領學生體會課文通過菲利普夫婦前后截然不同的語言描寫形象地塑造出一對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形象人物。體悟語言對比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讀課文,找出其他運用對比之處,談談其作用。
再次默讀課文,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說明】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來自行找出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并體會其作用。是上一環節的再現,但難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對比之外,還有人物的行為的對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環境對比。特別是文中的我處處顯露出對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與富含親情與菲利普夫婦巧妙對比,使善者更善、惡者更惡,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五)小說主題的探討。
【說明】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的情節設置、人物塑造、技巧的運用都離不開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必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后感知課文主題。
(六)總結:
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運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突出。同學們如果在閱讀中能注意到這一點將有利于我們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說明】
再次強調對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確教學目的。
(七)作業:
課外閱讀契訶夫的《胖子與瘦子》,選擇完成一項作業。
A、通過列表簡略說明瘦子對胖子的稱呼、態度發生了那些變化,并分析其好處。
B、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寫讀書感受。
【說明】
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兩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對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現的對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丑惡形象。這一閱讀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極好再現,也是能力的遷移。A作業的設置僅要求學生能找出文中的對比之處,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體悟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突出作用。而B作業的設置是文章賞析的嘗試,難度更高一些。
【附】
教法:
1. 整體感知法:
2. 自主討論法:
學法指導:
1. 朗讀法。
2. 討論法。
3. 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理解對比手法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語文說課稿14
一、情理結合說教材
《散步》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以親情為主題,通過四篇不同國度、不同時段人們對親情的理解的學習,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繼而感受到親情之類的情感內涵。《散步》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首先,它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資源。本文不僅篇幅短小,語言精美,而且內容貼近生活,人物形象鮮活,很適合拿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二,它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資源。作者莫懷戚運用小說筆法,在敘述“散步”這件簡單的生活小事時,通過運用截選、嫁接與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鏡頭感,引人入勝。同時,在語言的運用上,作者還善于采用對稱句、大詞小用等方法來豐富文章內容。這些技巧都可以作為教師指導學生“跟課文學寫作”的資源。
第三,它是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資源。這篇文章選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思考。特別是當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邁父母。這篇課文可以作為真切、鮮活的情感教育范例,來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倫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為本說策略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了解,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幾點:一是學習朗讀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調;二是暢談朗讀感受,理解課文深層意蘊;三是運用朗讀方法,品味本文優美語言;四是設計活動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數。
為了更好地解決理解課文深層意蘊和品味語言這兩個重難點,我用“朗讀法”貫穿整堂課的教學,用“散步”這一事件帶出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對景物描寫的賞析和深層情感的挖掘。具體策略如下:一是試讀課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讀課文,暢談感受最深處;三是品讀課文,體會散文語言美;四是走進生活,設計家庭日活動。
這四個活動分別體現如下意圖:一是試讀課文,旨在指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語氣、節奏,并要求學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寫事件;二是在美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抓住自己的讀后感,暢談感悟,從而多角度理解課文內涵;三是品讀課文中的“對稱句”,體會語言的對稱美;四是學生通過家庭活動方案的設計,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在這四個活動中,我通過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生活。其中,在暢談感悟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尊重學生個體感悟的同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幫助。
三、以讀促學說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一)試讀課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讓學生試讀課文,揣摩朗讀的語氣和節奏,然后演讀,同學間互評互讀,教師適時點撥、指導、范讀。要求學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悅、親切、舒緩、從容的感情基調的基礎上練習朗讀。
然后,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找出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寫事件。學生不難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機引導學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本環節我以讀帶思,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技巧,又帶著他們整體感知了課文。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美讀課文,暢談感受最深處。
第一步驟的設計,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了補充。然后,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引導他們關注自己的閱讀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們可以以六要素為感受點來談。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給我感受最深,你看,“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景物描寫點染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傳達出萬物復蘇的生命感慨,還展現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學生獨立思考后,我再把他們按座位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讀出來,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
學生展示時,我引導他們通過談對一家四口的印象來學習分析人物形象,引導他們通過談“散步”的起因、經過、結果來理解課文的深層意蘊,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歸納總結:通過朗讀優美的景語,我們仿佛也走進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機;通過模仿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的朗讀,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聰慧機靈的小男孩,一個頗有擔當、體貼孝順、深沉穩重的中年男人,一個年邁體弱,卻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個溫柔賢惠、通情達理的年輕母親;通過朗讀結尾的關鍵語句,我們仿佛明白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不僅是親情和生命,而且還有一個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攜幼的責任感和對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這一環節我通過淺顯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暢談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深層意蘊,力求做到深入淺出。
(三)品讀課文,體會散文語言美。
這篇散文的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除了因為在敘事中穿插了生動的景物描寫外,主要還歸功于文中大量的對稱句。
這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具有“兩兩對舉出現,而字數和結構相同或大體相同”特點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根據范例,學生不難找出“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對稱句。找出這些句子后,我讓男女生配合讀,然后不失時機的講解對稱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勵他們寫一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語言除了大量運用對稱句之外,還有大詞小用、小題大做的顯著特點。例如,“分歧”“責任重大”這樣的大詞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結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卻含義深遠、耐人尋味,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找的同時,也明確其作用,讓學生將這些寫法運用到以后的作文寫作中。
(四)走進生活,設計家庭日活動。
通過前面三個環節的朗讀、感悟、品味,學生對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閱讀體驗,我適時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溫馨瞬間,也可以是相處困惑,提出來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然后,提出建議,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為自己的家庭日設計一個活動方案,給幾分鐘讓學生寫一寫,再拿出來在班上分享。設計不需要多么轟轟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樣自然、親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數就行。
設計這個環節的說和寫,旨在引導學生將本節課的所學所悟運用到生活中,啟發學生關注生活,關心家人,尊重長輩,珍愛生命。
四、淺文深教說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精巧的散文。文章雖然簡短,意蘊卻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選取了生活中散步這一日常小事,卻為我們營造了一家人互敬互愛、互相謙讓的和諧氛圍,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這篇看似淺顯,卻意蘊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嘗試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品味優美語句,透過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親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基于每個學生的閱讀感悟不同,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時,我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悟最深的內容,用朗讀和表演的形式來演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如果能夠突破尋常的課堂教學常規,引導學社積極開動腦筋,聯系文本,深入體悟,一篇看似簡單的散文所蘊含的深意也能被我們理解得很透徹。
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學習的重點是鑒賞散文的意境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通過“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在“讀”中品味語言之妙,從而主動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說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學生情況分析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初中的學習已經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鑒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審美的技巧和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教學目標制定的理論依據
本單元是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3.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①知識與能力: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在反復誦讀中揣摩重要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通過品讀語言,尤其是精彩語段4—5段的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復雜的感情。
三、說教法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因此散文教學很適合鑒賞活動的展開。尤其是,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于朗讀。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在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說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教學設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讀是解讀文本的途徑。授課中我始終貫穿了“朗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聽讀和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走近文本。初讀感受畫面美;二讀領略語言美;三讀體會情感美;四讀投入學生生命體驗。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依靠“文本”本身來說話,讓學生自己來與文本對話,得出自己的結論。
作者本來就是因為心緒不寧,才出來排解內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為什么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么美,那么細。可見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讓自己專注于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和景物合二為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實。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是這樣設計教案導語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片頭: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高懸,靜靜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著輕柔的音樂,從一片荷葉中探出頭來,慢慢綻放。從盛開的荷花花蕊中現出《荷塘月色》的文題及作者。
(二)提問
看到我設計的篇頭了嗎?看到花兒盛開,心情怎么樣?
有一個成語是形容人很高興的,與花開有關,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兒開放是寫什么?寫景。
你們看到花兒開放,很開心是寫什么?寫情。
寫景是為了什么?抒情。
(導出本課主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
(三)誦讀四五段,感知畫面美
引導學生誦讀第四五段。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第二步,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
(3)教師適時的范讀一部分。“美讀吟誦”是“回歸語文教育的誦讀之本”,誦讀的關鍵“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師的誦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內心世界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來,使聽課的學生在情緒上達到一個。
(4)再次動情朗讀。聽完范讀后,競讀交流。分組競賽,各組推舉優秀者在班上朗讀表演。通過多形式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仔細品讀,體驗感情美
經過幾次誦讀之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請學生起來朗讀四五段,這次是請學生挑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段,帶著感情來讀。
(五)誦讀品味,領悟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多媒體出示問題:第四五段都寫了哪些景,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這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樣的?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員上場?第五段是給演員制造氣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導學生找出四五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寫荷塘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理解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
3、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4、作者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動態呢?是為了表現什么?(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確:毛澤東在他的《沁園春·長沙》中有一句詞“萬類霜天競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葉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機勃勃會產生什么樣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寫月光突出了動態還是靜態?(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分析)
6、心里不寧靜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暫時獲得了寧靜。作者對眼前美景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動一靜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系?
(六)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夾雜淡淡的憂愁
假如你是六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兒女一大家全指望你養活,你工資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經歷了四一二政變,看到國民黨瘋狂共產黨和進步革命青年,你會參加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可是那時共產黨的力量很小,隨時都可能被殺。那你還要參加共產黨。朱自清那時候作何選擇呢?他選擇了逃避,不參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同樣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魯迅會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的語言象投槍,象匕首,時時體現他的疾惡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對來說較平淡,平和。他從荷塘月色中獲得喜悅,他的喜悅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悅中還摻雜著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學以致用,活用鑒賞方法
八、作業:
任選校園中一景,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題目自擬。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08-30
語文說課稿語文說課稿范文05-04
語文《荷花》說課稿12-23
語文《假如》說課稿01-01
語文說課稿06-12
有關語文的說課稿02-20
經典語文說課稿12-01
語文《水》說課稿01-04
語文上冊說課稿03-06
語文荷花說課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