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三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07-26 08:05:58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三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語文說課稿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考點分析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是閱讀“古代詩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內容。能力層級為D級。古代詩歌里形象的主體應該是由是個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體內容構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點之一。

  2.學習目標

  掌握詩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

  提高答題的規范性。

  要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詩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確定第一個學習目標;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還要明確答題的步驟,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數,必須落實在卷面上,所以規范答題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課時安排:1課時

  3.學習重點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小說作品,對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種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說的相通的,但在具體答題時,學生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將解答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確定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4.學習難點

  提高答題的規范性。許多同學對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題時卻不夠規范,導致失分。學生答題不夠規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題步驟,二是書寫不夠規范。所以提高答題的規范性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學生

  高三一班學生普遍熱愛語文,作為理科生,對詩詞的興趣非常濃厚,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而古代詩歌鑒賞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一些學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時有畏難情緒,因為詩歌的語言凝練,思維又具有跳躍性,所以需要讀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題也不規范,所以應對學生做必要的鑒賞指導。

  三、說教法

  “講練結合 ”的方法。因為學生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所以在一節課中,講練結合的方法既能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又能起到鞏固的作用。

  “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說學法

  自主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將總結的規律運用到實踐中。

  五、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導語:(設計理念: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人物競猜

  (設計理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考面對面

  1.考綱詮釋:(設計理念:讓學生明確《考綱》要求,明確學習目標。)

  2.方法指導:(設計理念: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題:(設計理念:精選典型試題,通過講解讓學生有規律可循。)

  (四)課堂練習:(設計理念:學以致用,訓練學生規范答題。)

  (五)課堂小結:(設計理念:總結方法,讓學生答題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結合詩句簡析形象)

  (3)形象的意義——情感

  (六)延伸閱讀室:(設計理念:開拓學生視野,進一步明確賞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書設計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義——情感

  六、課后反思

  通過典型例題中五首詩的分析講解,學生掌握了詩歌中人物鑒賞的分析方法和答題步驟,上課學生反應積極,對詩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時間關系還需多練習方能得心應手。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本單元是必修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或探究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我們去探究某些問題。三篇課文都闡述詩歌鑒賞的知識,《說“木葉”》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作者旁征博引、條分縷析,思路清晰,說理形象透徹,便于接受。學習本文,一面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文藝隨筆本身的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量的詩歌作品,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體驗,學習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具備鑒賞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隨著我校課堂改革的發展,學生普遍適應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對詩歌鑒賞相關的題目存在畏難情緒、惰性思維,對本文的難度預期值較大,影響學習的內動力。而且學生層次水平不一,理解鑒賞的差異較大。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學中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讓各類學生都可以對接文本,同時由淺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詩句中的審美體驗,于形象中認識藝術的規律。

  三、說目標和重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學生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

  1、篩選信息,比較歸納,認識木葉這一藝術形象。

  2、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篩選信息法理清作者觀點,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通過比較、聯系,理解引用詩詞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詩句,感悟詩歌語言暗示性帶來的豐富意蘊,喚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作為議論文體,“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主是圍繞古詩中的“木葉”意象對詩歌的暗示性進行分析說理,所以我將認識“木”與“樹”藝術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說“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認識以小見大的好處作為本課學習的重點。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最終要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定位在:

  1、快速閱讀與精度結合,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拓展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品味詩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我一切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主要采用學案輔助法、激趣導入法、問題引導法、歸納比較法、探究討論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進教學生成。

  本文圍繞“木葉”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說理,學生學習時要充分接觸文本,速讀與精讀結合,充分運用圈點勾畫法、替換對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詩歌語言的妙處,體會其暗示性特征。

  五、課時與教具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計劃一課時,運用電子白板作為輔助工具。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既是對文本的閱讀與鑒賞過程,又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樹立學習主體意識,學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的過程,結合本課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一)課前預習布置學案,讓學生課前讀一遍課文,特別是細讀4---6節,填比較表。(因為課文較長,又有很多引用詩詞的注釋,需要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為了保證預習的有效性設計了學案的表格,同時也引向課堂鑒賞的重點部分。)

  (二)激趣導入提問:讀過課文,這篇文章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詩句,有何作用?介紹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當年讀清華大學中文系時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詩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詩集,被譽為給詩壇帶來“一份晚唐的美麗”。由詩人而學者,林庚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獨樹一幟。在古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少年精神”“布衣情懷” 和“建安風骨”。 (由學生對課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點認識文化隨筆的特點,順便解題。“盛唐氣象”、 “建安風骨”拉近了作者與學生的距離)

  (三)研讀探究

  1、讀最后一節,圈點關鍵詞。(改變讀文順序,從最后一段入手,提煉文章觀點,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

  2、小組合作,完善預習作業中的表格,比較歸納“木”與“樹”藝術形象的差別。

  3、通過與“落木”的比較完整理解“木葉”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寫作目的,認識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對比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練習思考詩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師給的模式答題。這首詩是詩人在( )的場合下,通過( )這一意象( )的暗示性,表達了( )的感情。

  (本單元課文獨特之處在于學以致用,拓展設計是為了運用本課所學知識,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對詩歌同類現象進行分析。)

  (五)課堂小結 像“木”“水”一樣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詩歌中不勝枚舉,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學們搜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夠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去理解詩歌,與詩人做心靈的溝通。

  (六)作業布置完成學案中關于“水”的剩余的兩道練習。(作業安排依然重在學以致用)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將課堂內容簡潔明了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木———————————— 空闊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 暗示性 藝術形象一字千里

  樹—————————————飽滿綿密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項羽本紀》是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9第三單元古代傳記中的第二篇文章,屬于“新聞與傳記”系列的一個模塊,它緊緊銜接高中必修課程的五個模塊,共有:“今朝風流”、“異域人生”、“古風余韻”3個單元。

  編者在選取這些文章的時候,目的是借鑒外國母語教學重視傳記的先進經驗,力求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為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規劃人生,提供優質的學習交流平臺。

  (二)教材目標及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如下: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細節描寫,把握人物性格。

  3、學習作者通過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法。

  4、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去評價項羽,正確分析項羽成敗的個人原因和歷史條件。

  (三)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高二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基本完善,但學習古文的能力并不高。因此,教學中要在進一步加強文言知識積累的同時,并通過教學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鑒賞古文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據此,我擬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對項羽進行辯證的評價。

  3、探究項羽最終選擇烏江自刎的原因。

  4、掌握傳記文學的寫作方法。

  (四)教材處理

  布置預習

  1.回憶學過的《鴻門宴》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史記》。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3.觀看影片《西楚霸王》,對課文所涉及的相關內容有大致的了解。

  4、結合文本翻譯,理解文章大致內容。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

  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2、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3、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4、運用對話式教學——讓學生與傳主、作者對話。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的地方,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教育大家魏書生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但就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夯實基礎應是首要任務。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懸念法——帶著問題,接觸文本

  2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交流法——主動參與,總結規律。

  4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語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課開場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發問:“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具有什么品質的人才算是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誰?”根據學生對話題的交流、發言,引出項羽與英雄的話題討論,交代本課學習目標,并引導大家進入到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二)集體誦讀,整體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讀后概括分析:

  1、概括文章結構(場面)

  霸王別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2、分析在三個場面中項羽表現出來的不同性格

  霸王別姬——悲歌慷慨,表現英雄末路、多情又無奈的心境;

  東城快戰——連斬數將,展露了勇猛善戰的英姿;

  烏江自刎——烏江拒渡、“為德”自刎,兵敗自刎,坦蕩磊落

  (三)精讀感悟,問題探究

  考試說明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你認為項羽是否應該自刎?(結合課后思考探究練習二進行)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2、你如何看待項羽?試結合文本概括項羽人物形象。

  胸懷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戰(巨鹿之戰)、兒女情長(項王別姬)、仁愛惻隱(思民苦)、義重如山(與部下同甘苦,財共享)、果毅決斷(殺宋義

  自立)殘暴兇狠,好殺成性(坑殺降卒,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殺義帝)、剛愎自用,聽信讒言(雖關心士卒,卻抑制謀臣,猜忌賢能)、目光短淺(西楚霸王)、吝嗇小氣(官印遲遲不分給功臣)、優柔寡斷(鴻門宴)、迷信武力、婦人之仁、沽名釣譽

  (四)、課堂小結:

  讀史明智,返觀自身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么樣?在項羽身上,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示?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1、啟示:自信但不能自負

  做人真誠坦率

  應博采眾才,提升個人修養

  不逞個人英雄主義

  ……

  2、關于項羽是否為英雄,是怎樣的英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引用毛主席的詩詞《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作結: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課堂作業:

  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

  寫一副對聯,對項羽作出評價:

  破釜沉舟威震諸侯,真英雄大展西楚神威;

  潰圍破敵自刎垓下,好男兒不失霸王本色。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悟,懂得奉獻愛心,樂于助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字、寫字,朗讀感悟:讀音難點是后鼻音。

  寫字訓練重點是:雨字頭、走之、三點水。

  【教學準備】

  磁帶、小黑板學生課前預習了解雷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初讀課文,認記生字;指導書寫。)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1、(帶領全班到學校墻壁雷鋒畫像下)讀讀雷鋒的生平介紹。

  2、師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資料袋),激起學生對雷鋒的崇敬之情。

  3、師:雷鋒叔叔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我們到哪里去尋找他呢?(板書課題)

  指名深情地讀好課題。說說怎么記住“鋒、叔”。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己借助注音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分段朗讀詩歌,指正讀音。

  3、出示生字詞,集中認記,重點指導讀準后鼻音:

  “鋒、曾、濘、荊、瑩”都是后鼻音;另外,“濘”讀第四聲,不要讀成第二聲;

  “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céng;“棘”讀第二聲,不要讀成第四聲。

  4、朗讀練習,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三、指導書寫“冒、雷、需、邁、迷、跡”

  1、出示生字認讀。

  2、小組組織學習生字(識記字形、占位、書寫)

  3、集體交流,點撥指導:

  “冒”字,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上邊的“曰”要寬,下邊的“目”要窄。

  “邁、迷、跡”三字都是走之,重點指導以下兩個方面:

  ⑴筆順:先寫走之內的“萬、米、亦”,再寫走之。

  ⑵“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處要“相連”,不是“交叉”,與“建之”不一樣。

  “雷、需”二字的指導重點為雨字頭:

  ⑴第一筆橫要短;

  ⑵“禿寶蓋”要寬,橫鉤不能寫成“橫折鉤”;

  ⑶四點分布要均勻。

  4、書寫練習。

  四、作業

  1、制作字卡“叔、鋒、滴、灑”

  2、查找資料“雷鋒叔叔知多少”。

  第二課時

  (復習積累新詞;朗讀指導,感悟詩情。)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生字詞開火車讀。

  2、熟讀句子,鞏固識字:“雷鋒叔叔曾踏著泥濘,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曾踏著荊棘,背年邁的大娘行路。那泥濘路上的腳窩,還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那花瓣上的露珠,將永遠閃爍著雷鋒的光輝。”

  3、詞語積累:

  ⑴課后“讀讀記記”:

  彎彎的小路長長的小溪蒙蒙的細雨溫暖的春風晶瑩的露珠

  ⑵擴展填空:彎彎的()長長的()晶瑩的()

  蒙蒙的()溫暖的()

  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飽含深情地誦讀全詩。學生閉眼欣賞,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說說你頭腦里出現了什么畫面?隨機指導“泥濘、腳窩、荊棘”等詞。

  3、自由選擇伙伴,合作朗讀,讀出美感,讀出詩的韻味。

  4、齊讀第一、三、五自然段,指名朗讀第二、四自然段。

  指導:齊讀時,要讀出深情呼喚的語氣,兩次呼喚“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要根據情感的起伏,讀出急與緩的變化。小溪和小路的話,語速稍慢,娓娓道來,“瞧”以后的詩句可適當提高音調。(賽讀、范讀)

  三、感悟詩情

  1、通過領讀、對讀等多種形式,讀出好詞(重點突出“讀讀記記”中列出的詞語)佳句的美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2、朗讀最后一句話。

  3、思考泡泡里的問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表面含義是,雷鋒叔叔時時處處都想著別人,雷鋒叔叔把愛心灑遍了祖國各地。聯系全詩,領悟到詩人在這句話里寄托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希望處處都有活雷鋒存在,奉獻愛心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結合收集到的雷鋒叔叔的故事。

  4、名詞積累:

  ⑴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⑶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5、隨情擴展,體驗內化:說說你身邊的雷鋒(也可說自己)

  第三課時

  (指導書寫生字詞;背誦課文;完成“同步練習”作業)

  一、指導書寫“叔、鋒、滴、灑、泥濘”

  1、出示生字詞認讀。

  2、小組借助字卡互教互學。

  3、全班交流,師重點點撥三點水的字:

  “滴、灑、泥、濘”四個字都有三點水旁,師范寫引導學生觀察回憶要點(三點水的占位、方向)。提醒注意這幾個字右半部分的書寫:“滴”字的右半部不要寫成“商”;“灑”不要寫成“酒”;“泥”字右上的“匕”應先寫撇,再寫豎彎鉤;“濘”字右邊寶蓋宜小,橫要略長。

  二、背誦課文

  1、自背。

  2、指名背。

  3、小組里評星:一人背,三人評。

  三、完成“同步練習”作業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鑒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2、能力目標: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后,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鑒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布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高三# 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征

  人際關系

  材料二:“有關人士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鑒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本詩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點:

  高三階段對詩歌的學習不能僅限于讀懂而要鑒賞。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他的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后人所稱道。《將進酒》是一首鮮明體現詩人風格的勸酒詩,李白飲酒悲歌,一吐為快,既有大濟蒼生的理想又有懷才不遇的苦悶,但李白傲世的態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又使全詩悲而不傷,憂而不愁。蘊涵其中的開闊與曠達打動人心而又引發思考。教材雖然是一個例子,但又是一個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詩歌學生較熟悉,以此為例培養學生理性的鑒賞詩歌,學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會更好。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高二詩歌單元的學習,我發現學生對詩歌不感興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詩歌本身表達含蓄,跳躍性又大,學生對詩歌產生了敬而遠之望而卻步的態度,這節課就要以《將進酒》為例結合實踐滲透學法激發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體會詩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詩人充實深厚的內在情感及潛在的郁怒情緒。

  2、體會李白詩歌夸張的藝術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聲情并茂,準確傳達情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勇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整體內弄,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學難點:發表對李白痛飲狂歌的見解,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授之以魚”的基礎上“授之以漁”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和學生共同鑒賞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帶著問題讀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在突破學習目標的鑒賞中力圖結合時代背景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采用朗讀、討論、質疑這些方式使學生動口動腦。教學手段是多媒體。

  五、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是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根本途徑,因此本節詩歌教學也十分注重學法的滲透:1通過強調朗讀加強學生讀的意識,尤其是詩歌這一體裁。2李白其人及其詩歌學生略知一二,通過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深學生對詩人的了解和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仙是哪位大詩人,酒中仙又是誰的自稱?李白一生詩酒相隨,“李白一斗詩百篇”而又“舉杯銷愁愁更愁”。大濟蒼生而又處處碰壁的李白有悲嘆,有憂愁,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他的悲愁不是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不是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也不是賀鑄“一川煙草,梅子黃時雨”的愁,李白的憂愁中有達觀,李白的憂愁中有豪放,《將進酒》就是酒助詩興,筆酣墨飽的豪放之作。

  說明:《將進酒》是鮮明表現詩人個性的勸酒詩,導入時將詩和酒聯系起來,既關照了全詩內容,又感受了詩人飲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傷,憂而不愁的開闊、曠達,對李白的個性風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體展示配樂朗誦,同時,展示于本詩相關的畫面,如李白狂歌圖、黃河奔流圖等。

  說明:朗讀詩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新教材也非常重視誦讀和背誦,朗讀錄音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又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學生準備后,指明朗讀詩歌

  (四)師生研討,完成教學目標

  師:《將進酒》中的“將”是什么意思,從內容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

  說明:學生根據注解和預習提示首先明確這是一首勸酒詩,這樣才能照應導入,也讓學生有整體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讀書,從注解、預習提示、課后習題、補充知識等篩選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師:雖然是勸酒詩,詩人一落筆卻先寫了一個什么闊大的場面,詩人在描寫時視角是什么樣的?山巔俯瞰詩人聯想到什么?

  說明: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沒來由的,而這來由與悲嘆構成了詩歌的“興”的手法。讓學生通過具體分析感受“興”的手法的特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師:整日窮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況白發如絲悲無益,所以詩人的情感陡然變化,哪個詞表明詩人從悲嘆中跳出來,這個“歡”字控制到哪句?

  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樣理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說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事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設計此問讓學生通過討論,透過現象看到詩人的這種蔑視權貴、建功立業的心志和報負。

  師:待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酣暢淋漓地向友人一吐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話根據感情的不同可以怎樣分為兩個層次

  說明:讓學生以感情為標準劃分層次,還是繼續體會詩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過由悲到歡這一感情變化過程很明顯,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這兩個層次中作者的激憤與狂放并沒有明顯的語言標志,問題難度的加大會讓學生知難而進,深入探究,準確與否畢竟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準確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啟發:

  師:第一層次中直接表明詩人態度的詞有哪些?(“不足貴”和“不復醒”)“鐘鼓饌玉”指什么,“鐘鼓饌玉”真的不足貴嗎,詩人說富貴不足貴是出于什么,詩人為什么愿長醉不醒?請大家聯系背景思考這個問題。

  說明:電腦屏幕打出寫作背景。這首詩大約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

  師:所以這兩句集中表現了詩人的什么情感。(激憤)

  師:詩人的激憤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古來圣賢,古來圣賢皆寂寞,豈止寂寞,為人民苦難疾呼甚而拋灑熱血的經天維地之才大有人在,請學生追念歷史長河中可親可敬的他們,請舉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來圣賢。

  說明:通過此環節激發學生對那些有經天緯地才能的大圣賢的深刻理解,感受他們壯志難酬的苦惱。

  師:古來圣賢不計其數,何以偏舉陳王?

  說明:此環節讓學生體會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擠,抑郁不得志的圣賢中曹植于丕、睿兩朝備受猜忌,這是典型其一;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是典型其二。

  師:第二層次的內容是什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盡顯詩人怎樣的氣魄?

  師: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激憤,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說明:在這一環節中明確什么是感情基調。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感情色彩或氛圍。這首詩初讀一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展的脈絡以后,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占主導地位,確切的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核則是激憤。

  (五)體會藝術特色:詩人好用夸張寫法,這和他的浪漫氣質和狂放性格有關,所以不使人感到言過其實,試從這首詩中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7

  關鍵詞:契訶夫別里科夫人物形象比較閱讀

  一、說教材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作者是XX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本單元作為高中必修課小說教學的結末單元,對養成學生良好閱讀和鑒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小說的三要素等內容已進行了詳細分析。本課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又是小說學習的一個總結。根據《大綱》對這一單元的要求,結合本單元重點,我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學習人物描寫手法,理解別里科夫的社會意義;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增強創新意識。

  豐富的情節、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閱讀小說時容易停留在熱鬧的表面,忽視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基于以上原因,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難點如下: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理解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多媒體輔助教學;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依據認知規律,安排如下教學步驟:

  1、首先做一試驗,用一塑料袋將一學生的頭包裹起來,之后讓他談談感受。學生會說很悶或者很想從袋子里出來等,由此導入新課。(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小說的興趣)

  2、介紹作者契訶夫。(目的是豐富文學常識)

  3、速讀課文,梳理情節。(目的是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4、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采用點撥法、情境法、討論法完成。)

  議一議:“作品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發現作者在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時,大量筆墨都集中在描寫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上,以及對別里科夫外表、生活習慣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作品刻畫了一個封閉落后、膽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衛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運用這些神態描寫有什么好處呢?刻畫了別里科夫封閉落后的性格。“兩個事件中,你們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是哪些?”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為什么這些語言突出呢?因為這些語言直接影射出了別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法、對比法完成。小說人物的塑造自然離不開典型環境的烘托,所以別里科夫的形象離不開深刻的社會根源,這就需要聯系作家的創作背景。(顯示幻燈片)

  教材是節選部分,共4000多字,原文9000多字,可見教材刪除了大量文字,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我決定讓學生把教材和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發現教材集中刪除了原文的開頭、結尾、華連卡的出場等情節,使情節遭到了破壞,欣賞華連卡的出場情節。并且教材用第一人稱直接敘述,以我的同事別里科夫作為開場白,這樣顯得生硬直白;原文在人物獸醫伊凡?伊凡內奇和中學教師布爾金兩人對話中引出別里科夫的,可見原文使情節更流暢。同時,教材缺少很多人物,如馬芙拉,馬芙拉是村長的妻子,她是一個健康又不愚蠢的'女人,她一輩子從沒走出過家鄉的村子,從沒見過城市或者鐵路,近十年來一直守著爐灶,只有夜間才到街上走一走。可見馬芙拉是一個套中人,用布爾金的話說:“她是那種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蝸牛那樣極力縮進自己外殼里的人。”很明顯,馬芙拉的套子只是生活的套子,而且套的只是自己,可是別里科夫不同,他的套子不僅是生活上的,還有思想上,不但套住了自己,還轄制了整個中學乃至小鎮15年。所以,沒有了馬芙拉病態的對比,我們說別里科夫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就顯得沒有說服力。兩相比較,學生就會發現,原文比教材的情節更完整,完整的情節更有利于刻畫人物形象,而飽滿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教材最直接破壞的就是文章的結構。我認為還原原文能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至此完成教學難點。

  三、拓展延伸

  這本節選教材沿用了多年,我認為這是不是一種套子呢?我更倡議還原經典,還原文學原生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套子”呢?如果有,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對于落后反動的套子應當摒棄,對于合理的約束應該保留。總之,我們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套子”。

  四、作業

  練一練:在你身邊有沒有個性鮮明的人呢?如果有,請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注意人物描寫手法的運用,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鑒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意向(雨巷、油紙傘、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靜、美麗高潔)象征意義(心境、戀人)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用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懂得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存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易卻又有氣概充分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能夠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礎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懂得。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擅長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假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來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確信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關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感覺后天環境和教育能夠轉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記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啥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答復: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啥意思?學生才會領悟:本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雷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雷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考慮和練習二,學生自個兒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能夠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能夠、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能夠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當。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當(能夠、能夠)結束的。

  (2)木直中繩,感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如今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曲折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曲折。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標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曲折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能夠)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存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特別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如今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然而能橫渡江河。

  (5)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記。幫兇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幫兇,詞義的情感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別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緣由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幫兇,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由)。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點。

  七、安排作業

  認真閱讀注釋,正確懂得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明白的句子。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3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啥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啥內在聯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啥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能夠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3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感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解釋事物通過一定的變化,能夠提高。直木為輪解釋事物通過一定的變化,還能夠轉變本來的狀態。這樣,3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解釋:肯下工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烘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解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徹,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解釋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運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解釋人借助學習,就能補充自個兒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來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養與一般人有差別,而完全靠后天擅長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存的作用,解釋學習上的成一定是不斷積存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解釋假如不積存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解釋學習要積存。下面就分兩層解釋如何做到積存。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照,解釋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解釋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解釋做到積存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來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解釋做到積存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解釋:做到積存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3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全文。

  2、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范讀正音

  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說課標

  《漢語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的漢語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同時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在主動積極的閱讀思維中,加深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朗讀,注重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理解,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通過合作交流,解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材

  《我很重要》是高中漢語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作者從親情、友情、事業等方面反復強調“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視自己、珍愛生命”的人生觀。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自古就認為“謙虛是美德”,在謙虛傳統的影響下,我們經常一味地強調別人的重要,而忽視了自己,所以,把握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課程標準,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

  3、正確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異同。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自讀自悟。

  2、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讀中釋疑。

  3、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生命的價值,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珍愛自己。

  2、樹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決心。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正確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異同。

  本課的設計我努力體現閱讀教學要實現三個轉變的教學新理念:

  一是變“講課文”為“學語言”。

  二是變“讀課文”為“學閱讀”。

  三是變“悟課文”為“學表達”。

  力求做到“樸素的課堂,有效的教學。”

  三、說學生

  我本次出課的班級是延邊一中高×班。這是一個文科班,學生素質較好,能夠看出他們平時特別注重生字詞的訓練。可能是因為居住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朝語的語言環境中,所以漢語水平相對于朝語來說,基礎不是特別好。因此,要讓學生能夠品味語言,首先要讓學生熟讀文章、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談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內容。

  在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時,學生已經解決了詞語上的疑問,并且熟讀文章,理清了文章的內容,明確了,畢淑敏寫《我很重要》是通過對自然、對父母、對伴侶、對孩童、對朋友和密友、對工作和事業這些方面的描寫,來說“我很重要”的。學生明確了文章的題材、文章的欲揚先抑的手法的細節上的問題,為第二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課前測試重新檢測自己是否掌握了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在解決品味語言這一環節和合作探究環節中,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一點難能可貴。對于少數民族學校的學生來說,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第二語言必須鍛煉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樣才不會脫離漢語教學的根本。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漢語作為少數民族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我制訂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1、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詞,能夠做到活學活用。

  第二課時:

  1、通過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異同。

  五、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采用恰當的教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我采用了引導法,范讀法,引讀法。引導法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面對疑難豁然開朗。本文有一些感情濃厚而又難讀的內容,學生的認識比較淺薄,老師深情并茂的朗讀對學生是引領,可以使學生對相關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從而讀得更有滋味。其實,引讀不是適合每篇文章,但對于本文的最后三段,學生在老師的引讀下反復齊讀,可以增強感染力,形成旋律美,培養短時高效記憶力,使背誦最后三段的目標在課堂上相機完成,可謂一舉多得。

  一直很欣賞著名特級教師的肺腑之言,他說:“語言課,就是讀讀說說,說說讀讀,寫寫改改,改改寫寫。把課文讀好,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這就是學語言。”對于本課,我引導學生以品讀為主,自讀自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潛心文本,從語言文字中去體驗和感悟,感受作者的人生體驗,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理解、發現;讓學生以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老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我還注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好的寫法,產生的獨特想法在自己的習作當中體現出來,做到學以致用。

  六、說教學過程(我打算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二課時

  (一)目標導入。

  (用目標導入可以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讓學生學習起來目標明確。)

  (二)生字詞測試。

  (漢語是第二語言,無論學習哪一門語言,詞語是必須掌握的工具,只有詞語扎實了,才能在品味語言、領會文章主旨時降低理解的難度。而且,第二語言的學習,工具性是第一位的。)

  (三)通過有感情地練讀自己喜歡的語段,談談自己喜歡它的理由,進而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語言。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中語言的哲理美、修辭美等,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的準確、生動、富有哲理、能夠引起學生審美個體的情感共鳴等去品味語言,進而體會“我很重要”的深刻內涵。)

  (四)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異同。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只是引導者,學生通過討論舉實例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也體現了漢語言的工具性,體現了漢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基本要求。)

  七、說板書設計

  由于漢語是第二語言,所以學生必須對文章內容十分熟悉,才能夠談得上去品味語言。因此設計了這樣的板書,通過品味語言,幫助學生掌握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同時通過辨析詞語,理解準確用詞的重要性。這樣就能很自然地引出對“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辨析。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既體現了這節課的重點,也體現了這節課的難點,使這節課的思路更加清晰。

  八、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能夠以親切的教學語言對待學生,能夠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不脫離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不脫離第二語言的特點教學,努力以簡明的教學目標,簡化的教學過程,簡便的教學媒介,簡單的教學方法,體現扎實、厚實的教學效果,正所謂“簡簡單單教漢語,扎扎實實促發展。”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鍛煉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在面對學生生成性問題時還不夠靈活,對板書重視不夠,對整個課堂時間的調配還不夠靈活。

  我的說課難免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包涵,多提寶貴的建議,你們的中肯建議是對我最好的幫助。我的課就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12

  我說課的內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于被貶之后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二)教學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了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 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鐘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借助注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發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么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了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后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四)、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后,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發言。

  5、聯系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后,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于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么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六)、小結及布置課后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后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后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布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雙絕 昔 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 今 被貶放逐

  同 是 天 涯 淪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我的板書即抓住主旨句這個“詩眼”,這個重點兼難點,體現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藝術性,“琵琶女”相關的內容用紅色,“白居易”相關的內容用綠色,賞心悅目。在呈現方式上,師生合力完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盡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高三語文說課稿 篇13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逍遙游》。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本文選自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單元。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課文豐富多彩的語言藝術上。具體說來,要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情感、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藝術、注重誦讀。

  《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相關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現象,能口頭疏通全文,并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了解莊子其人,并通過反復誦讀課文,感受莊子文章善用寓言說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種修辭手法的寫作特色和浪漫主義色彩。

  3、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探討,加深對莊子“逍遙至境”的認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體會莊子文章風格特點。

  難點:對“逍遙至境”的深入認識和評判。

  四、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采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分析歸納;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主要采取故事導入法,講解法。學法根據教法而定:

  1、自學法:根據課文注釋和自學提綱中所設問題,自由朗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內容。

  2、知人論世法:聯系對莊子的舊有認識,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

  3、合作探討法(以小組為單位):以“大鵬”為關鍵點,概括文中“逍遙”的四種層次境界。并聯系現實,對這樣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討評價。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感知

  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背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游。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游蕩有待于“以息相吹”。為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為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為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游”,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為”,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了解“逍遙”境界

  (1)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用文中的話怎樣才是真正的逍遙?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已,無功,無名(無功——去除了功名利祿之心,無名——忘懷榮辱毀譽的得失,無己——超越自我,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超越了世間有形無形的道德、價值規范,金錢、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離于世俗不為外物所役,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遙。)(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絕對的精神自由,才是逍遙游。)

  (3)、前面部分寫了那么多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確:對比烘托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列子,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有人說,要解讀莊子的玄機,關鍵要點準這三段的穴位,大鵬鳥這一意象,就是該文的穴位,我們就來體會一下大鵬鳥的作用。

  1、用大鵬鳥來說明世間萬物是有差別的,有小年大年的差別,有小知大知的差

  別。作者用對比烘托的方法,寫出了大鵬鳥和蜩、學鳩的差別。(和其他形象的關系)

  2、形象地說明逍遙的含義。因為逍遙的絕對自由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通過

  大鵬鳥這一意象,逍遙的境界我們大致可以感知到了,這是典型的化無形于有形的手法。(手法的效果)

  3、表明達到逍遙境界的難度。開篇便點出大鵬的來歷,是鯤變化而來,奇大無

  比,怒飛沖天,極其神奇,是一神鳥,蜩、學鳩無法望其項背。這樣“大知”“大年”的“鵬”非一般動物所能匹及了。這樣神鳥是否達到逍遙境界呢?沒有。她要有外部條件,沒有“負大翼”之風,她寸步難行!連這神鳥都沒有達到逍遙境界,那么世上萬事萬物就很難達到逍遙境界了。(和主題的關系)

  4、大鵬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莊子自己——向往著自由逍遙卻又無法逍遙。所以他在眾人與彭祖相比時,用了一個“悲”字。他在悲著眾人,笑著蜩、鳩時,

  也在悲著自己。鵬盡管有能力,有恒心與毅力,能夠“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而南”,但它終究“有所待”,不能隨心所欲。這也許正是莊子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寫照!(和作者的關系)

  (三)鑒賞課文藝術特色

  1、借用寓言說理。《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課文小結,對莊子思想的深入了解。

  1、莊子的思想有特定的時代針對性。他所生活的戰國,諸侯紛爭,物欲橫流,禮樂崩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人世間如此沉濁,使他不懈與之為伍,于是在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尋求解脫。

  2、莊子老子的思想,從本質上是一種哲學,哲學,是一門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學問。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愚蠢的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3、所以如果我們以所謂唯物的、政治的自負的角度來讀莊子或是這篇《逍遙游》,可能永遠也不可能理解其精髓,因為莊子的思想,超越當時,也超越我們現在,他指向的人類的人生和社會的終極目標。這已是超越于物質世界和政治意識的精神范疇。而若以唯物論的觀點自居,譏諷唯心論的可笑,那么正如文中的學鳩譏諷大鵬一樣,足見其無知與渺小。

  4、總之,至少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肉體必須在世上行走,但心靈卻可以在高空中飛翔。

  六、板書設計

  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和塵埃1、借用寓言說理

  ↓(引申)—蜩和學鳩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小大有區別:朝菌和蟪蛄、冥靈和大椿、3、氣勢博大,汪洋辟闔

  ↓(類比)彭祖、鯤鵬—斥鴳

  修辭方法:比喻、夸張、擬人等

  明確觀點:四種人→宋榮子→列子—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論證

  七、結束語

  各位老師們,這就是我今天對《逍遙游》這篇課文的全部說課內容,本節課我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進行設計,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我的說課完畢,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高三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藥說課稿08-29

高三語文《祝福》說課稿08-29

高三語文《寶玉挨打》說課稿03-26

高三語文將進酒說課稿07-06

高三語文《將進酒》說課稿09-24

高三語文勸學說課稿12-23

高三語文《逍遙游》說課稿03-25

《雨巷》高三語文說課稿12-05

高三語文之崤之戰說課稿08-28

高三語文陳情表說課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