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06-27 10:58:19 語文說課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文本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為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溫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后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后總括并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斗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說思路

  ⒈說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背誦并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說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作為教學的重點

  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系《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說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說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本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⑥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么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說過程

  ⒈導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頻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范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著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存儲,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閱讀,期望借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為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才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2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在本冊書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且《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內涵深刻,所以作為重點內容來學習。

  本文的教學目標

  1、識托名自傳的獨特寫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鮮明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

  3、背誦全文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目標1,難點是學習目標2。

  我采用的教學手段有實物投影,錄音。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安排教學思路的,教法啟法誘導式,分層教學,學法為討論式,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常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第三層次,品味意境。在此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

  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才藝展示,簡介陶淵明背誦其詩《歸園田居》(目的,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導入新課)導入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關于陶淵明我們并不陌生,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陶淵明的作品,《五柳先生傳》讓我們再次走近陶淵明,了解陶淵明,同時向學生介紹傳這種文體知識,明確本文是以史傳的形式寫得一篇自傳,從文章整體結構上看,分傳文,贊語兩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淵明。使學生對本文結構有大致了解,

  第二環節,采用分層次三步讀書法,全面學習課文內容,:1第一層次誦讀,疏通文意,①聽課文錄音,(全面感知課文內容)②學生自讀課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語音正確,語句通順,不讀斷句,找疑難點)(意在讓學生初步領會文中詞語和句段含義)③開展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將文中不懂詞句找出來,向大家置疑問難,由學生互幫互助的形式來完成,困難較大的由老師指點。(在這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和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

  第二層次誦讀,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五柳先生的呢,由學生邊讀邊匯報,即“名號的由來、性格、愛好、生活、志趣”,(板書)

  ②默讀課文,參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小組討論后匯報,,最后師生總結,(他是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完成板書)

  ③這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呢,同學們齊讀課文贊語部分,(在這里問題環環相扣,結合指名讀默讀,齊讀,加深學生對五柳先生的認識。)

  ④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贊語部分的哪句話與前文的不慕榮利相照應,快速跳讀課文,找出來,找出后再次提問,本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追求慕華富貴者大有人在,而我們的五柳先生卻不慕即作者陶淵明,卻不慕不汲汲,你對此舉有何認識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么做中,小組討論后匯報,得出兩種結論,一是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極避世,不能勇于面對現實,教師總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三層次的誦讀:品味意境。陶淵明的作品以其語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鮮明而著稱,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讀比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為了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分層次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一題(基礎題)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傳》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詩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為自己作傳。

  1、第二題(能力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因以為號

  ②親舊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結

  ④造飲輒盡

  第三題(潛能發揮題)小練筆:根據本文所學的知識為自己作傳。

  第四個環節:小結:學生自我匯報后由教師總結

  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臺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現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本單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于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

  根據教材及單元目標,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教學難點:學習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方法:朗讀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從臺階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切入,了解內容,初識人物,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在合作探究中相機點撥與引導,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題。教師在課前可讓學生反復讀小說文本,充分地熟悉情節,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長和離學生生活較遠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

  《臺階》是一篇語文平實但內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對它的主題有著不同的解讀,特別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農民,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所以這堂課適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親》營造氣氛)教師激情導入

  畫面、音樂創設情境,喚起美感,使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具有一種急待接觸課文的內趨力,便于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

  2、字詞:

  3、解詞:

  檢查預習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既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又使大部分學生得到復習鞏固。

  (三)、初讀課文 了解故事情節

  1、說說故事梗概

  2、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提示:誰?干什么?怎么樣?)

  通過復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復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閱讀、勾畫圈點法閱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3、父親為什么執意要造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呢?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和文眼。

  三、速讀課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親顯然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父親,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請用這樣的句子說話:“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 行這樣寫道 。 ”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五、再讀課文 品析精美語段

  父親有著如此優秀的品質,但他身上還有很多東西令我們深思,再讀課文,品析精美語段,深入到父親的內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動

  1、準備之時(19-20段)

  2、砌成之時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動一:

  準備之時——揣摩父親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話后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朗讀,根據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稱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表現他內心強烈的渴望、難以抑制的興奮之情。)

  你是從哪些細節體會到父親這種強烈的喜悅的?

  (例:起床的時間 勞動的動作、身姿 )

  活動二:

  砌成之時——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

  (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討論交流。)

  ——動作、神態 無奈、高興

  小結:生活的艱辛和重壓使父親“駝慣了”,讓這位父親已經不習慣于接受別人的關注,而習慣低下頭來做人。這是一種復雜的內心活動,說明臺階雖然高了,但地位沒高,之所以“無法挺得起”,不僅是生活的重壓,還有謙卑的做人態度,這一切都來源于貧窮。正因為貧窮,父親心中才充滿了強烈的想要改變自己貧窮生活和命運的渴望。

  活動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詞語應該重讀?(要強)

  ②31、32段應讀出怎演的語氣和情感?(無奈沮喪 懊惱)

  ③32段體現“我”怎樣的請感?(傷感 遺憾——付出青春和畢生的精力,得到的僅僅是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子)

  ④齊讀30—32段,體會父親和“我”的內心。

  這一環節是想利用三個片段,設計三個小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點是體會細節描寫來把握父親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題

  說說“臺階”的內涵

  ——希望所有像父親一樣的農民由貧窮走向富裕,由被漠視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長在農村的李森祥說:“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于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

  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想通過對臺階內涵的理解,來達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業

  1、作業本:字詞(全體)

  2、課練:

  A組同學:1—7

  B組同學:13—17

  3:C組同學:寫作《我眼中的父親》)

  分層布置作業,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完成,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說學生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隨感式小品。本篇課文放在以“祟尚科學”為主題的第四單元,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體驗生活,在感受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堅持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而又有主體意識的人。

  結合初二學生“獨立意識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夢想卻又容易忽略現實”的心理特征及“語文課要有語文味”的特點,我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活潑優美的語言。

  2、仿寫文中優美語句,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抽象事物。

  情感與態度目標: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難點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四、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其中包括優美的音樂,精美的畫面,答題的要點,方法的總結等。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新課前,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有聲畫面與一組無聲畫面,引導學生以“我看到……我聽到……”發言。通過兩組畫面效果的比較感受聲音的重要性,喚起學生對聽覺的感情體驗,切入課文主題,“不知不覺地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二)、美讀,感悟文本。

  多媒體課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全體學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這節課中的很多背景音樂都選自班德瑞的《寂靜山林》專輯,因為這些音樂節奏舒緩親切,更重要的是,音樂中夾雜著不少的大自然中的聲音,如鳥鳴聲、流水聲、蟬鳴聲,風格與內容與課文的風格內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觸發學生的想象力。此處播放背景音樂是為了給學生的自由朗讀提供一個相應的情景和輕松的環境,讓他們能融入其中,而問題的設置能引導學生迅速抓住課文中心。)

  (三)、品讀

  提示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精彩之處,與大家交流意見,說明理由。注意修辭地運用,句式地選取,譴詞造句等方面的考慮。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很精彩的語句或段落,并談談讀后的感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無論從語言風格還是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語段講述的內容及描繪的意境均可,教師只要適時運用點撥引導法在此文轉自淘.教。案網精彩段落的寫作和朗讀方法上稍作指導,對于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對于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研讀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文章謀篇布局、譴詞造句等方面加以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在學生思考問題,解答疑問時,多媒體課件播放背景音樂,以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已較深入,但,由于學生發言多為零散的意見,不成系統,所以在學生發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前三段語言精彩之處,并總結文章美點與文章寫作技法,以給學生一個整體而系統的印象。同時能對下一環節的練筆起到指導作用。

  (五)課堂練筆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成果展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書面表達能力。

  由于描寫聲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聲音難度較大,我在學生練筆前,展示了兩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時,由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課堂小結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詩,由學生集體配樂朗讀,從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對大自然對生活充滿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靈去聆聽和感悟,你就一定能聽見生活中各種美好的聲音的結論。這樣,一節課在音、畫中開始,在音樂中結束,以期創設溫馨、和諧、優美、輕松的課堂氛圍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說》。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布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瑯瑯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后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范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游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學方法的采用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游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復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后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游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于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教師與學生交流關于座右銘與銘的關系與相關的知識,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范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后采用游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于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六)思考閱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通過大屏幕展出劉禹錫的生平簡介幫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銘》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情感后再引導。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為此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著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經過足夠的時間的討論與教師的巡回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幻燈展示學生的板書,再用投影板出教師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諸葛廬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個問題,并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著板書再背課文,并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七)練習設計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致的句子

  2、對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局限于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采用“啟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于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二)、教學設想: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三)、導語: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2、思考并討論。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②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重點在那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里?(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總結全文: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著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后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七)、作業布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來源:]

  核

  舟 (主體部分) 游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

  記 舟子(船尾) 一人仰面嘯呼狀,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 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能體現出雕刻家的“奇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7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蘆花蕩》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所收錄的5篇雖然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內容卻都是戰爭題材。無論是正義一方還是非正義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戰斗中,真善美與假惡丑得到充分的表現。在單元中,題材的選取涉及中外,觸碰近代與現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領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婦人、老頭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類人在戰爭中的勇為、凄苦與對爭議的弘揚、對和平的呼喚。《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白洋淀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子尋找部隊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是一篇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

  2.課時安排:

  《蘆花蕩》是一篇精讀課文,我將教學時間安排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從白洋淀優美的風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識記重點詞語。第二課時則引導學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畫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寫的作用。為了順利完成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采取緊扣課文主題,通過設計主問題,創設發散思維的情境的策略,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

  是準確把握“老頭子”的人物形象,體會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并在賞析同時了解老頭子是怎樣刻畫的。同時,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語言作用。

  本課的難點:

  理解他“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點,以及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和經驗:

  八年級的學生對小說已不陌生,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讓學生通過小說三要素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接受。

  2.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通過設計主問題“老頭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發散思維,人人有話說。尤其是關注那些平時不愛講話的孩子,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發言。通過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讓那些閱讀書評較好的同學參與到互評環節中,促其養成敢于爭鳴,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讓各類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與提升。

  三.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節。2.把握老頭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寫的語言。

  (知識和能力目標確定的依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的確定依據:新課標要求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感受“老頭子”的英雄色彩,培養捍衛民族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定的依據: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圓滿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我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原則確定出本課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輔助,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風光,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篇,增強生活的體驗。

  2.引導點撥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主體差異和不同學習的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讓學生自讀自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課文淺顯易懂,且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我設計的“老頭是怎樣的人”閱讀課文,運用批注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我給予適當的點撥,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讀出個性化的自己。

  3.對話教學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巴西教育家保羅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不是師生間簡單的問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師生對話的方式,對主人公“過于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進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對話交流,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和補充,激發并牽引基礎較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同進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五.教學程序:

  1.教具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流程

  我設計了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自主探究,互評人物;深入挖掘,品讀景物;聯系生活,布置作業這六個環節。

  第一課時

  環節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文中所描寫的環境,進而導入新課。我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白洋淀水波蕩蕩,春季青蘆吐翠,夏季紅蓮出水,秋天葦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日寇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燒殺搶掠,肆意踐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蘆葦都見證了硝煙彌漫,白洋淀也養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個抗日英雄的故事,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把十幾個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間,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領呢?讓我們走進《蘆花蕩》去見識一下這位神奇的老人吧。這樣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下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環節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讓學生簡要介紹孫犁的基本情況,培養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屏幕)孫犁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記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小說和散文的合集。并讓學生在課下識記這些文學常識。

  (2)識記字詞:接著通過教師聽寫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字詞的預習情況,并講解重點字詞,把好字詞關。

  (3)概括內容:根據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敘述課文的內容。

  (4)人物履歷表:

  主 要 人 物 履歷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務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課時

  環節一:提出問題,默讀批注

  圍繞“我眼中的老頭子”展開自由閱讀,指導學生邊閱讀邊批注。批注的話不要太多,只需重點的三兩個詞語就行。不讀書不拿筆,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尤為重要。

  環節二:交流展示,對話人物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主要部分,兩個主要任務,性格及寫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師、文本的對話,也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者的主戰場。教師在學生發言基礎上,適時歸納老頭子的性格:“過于自信與自尊”,引導學生理解“過于”這個詞的意思。 “過于”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頭子確實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而另一方面,又有過頭的意思。大菱受傷,跟他過于自信、不夠謹慎有一定關系。同時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部隊,他是過于自尊了。老頭子的刻畫手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環境烘托與女孩子反襯相應和,活脫脫的讓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把握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

  預設:

  1.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的明亮。說明老頭子很干練。

  2.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人的同志說: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說明老頭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說明老頭子對同同志們充滿了愛,可以說愛憎分明。

  4.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么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有女兒,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說明老頭子自尊心很強,讓兩個女孩子受傷,他沒法原諒自己。

  環節三:品讀景物,賞析美點: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但我們讀后并沒有感到凄慘,而是感到了的優美和積極向上的力量。這得益于作者對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由此,設計了美句品評教學步驟。首先是美句美讀,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感受那流瀉于戰火中的優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讀,讓學生就具體的景物描寫進行分析,思考描寫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師生對話,最后總結出景物的描寫能夠渲染出戰爭的氣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預設:

  1.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賞析:點明環境氣氛,突出環境險惡,交代背景,為后文描寫人的行為做鋪墊。努力長高的葦子生動的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頑強生存的姿態。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現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鉆表現了抗日軍民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賞析:景隨情移,寫出了老頭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環節四:聯系生活,內化提升

  (1)升華主題:白洋淀只是當時的抗日戰場的一個典型,無名無姓的老頭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個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熱情高漲,如火如荼。老頭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業: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寫促讀,讓學生給老頭子寫一封信,書寫自己內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評。

  3.板書設計:

  自信

  蘆 人物美——老頭子(過于)

  花 自尊

  蕩 景物美——詩情畫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8

  《說“屏”》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第3單元第15課。該單元反映的是建筑園林,名勝古跡,共5課,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集中,其中《說“屏”》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作者陳從周,古建筑園林專家。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和學法,上課程序及板書設計等方面談一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作者著眼于向讀者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如何使用屏風提出建議和希望。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增添了屏風的文化意味。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就內容而言,不能把它作為說明文處理,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見過屏風實物,教師可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鑒于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了解屏風的有關知識。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5.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說教學法。《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知識。

  再次,說教學程序,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導入:1.這是一件什么東西,誰能說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么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并由問題2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至于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節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快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做一個解釋,并說明其用處。(2)本文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指出具體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設計旨在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其中問題2的設計在于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這一環節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復朗讀并變化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討課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詩詞,并嘗試理解。

  2.老師提供《秋夕》全詩,讓學生猜讀字面意思,詩歌內容,進而猜測意境。老師點撥:此為一個失意宮女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皮膚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夏日的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她在無聊中過著怎樣的日子?

  3.老師小結:這些古詩詞使全文有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于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再次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并鞏固所學知識。

  最后說一下板書。就文章內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的特征。緊承前文,介紹了屏風的三個作用:分隔內外,藝術點綴,擋風,而后介紹分類,最后點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間又滲透著對屏的贊賞之情,所以做以下設計:

  說“屏”

  1.對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類贊賞之清

  3.應注意的問題期盼之情

  4.再強調作用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的篇目是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它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

  八年級第一單元所選擇的都是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中國人民的英勇氣概,都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參提出,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并進而受到感染,從而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以及熱愛和平的情感,使語文真正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孫犁的這篇小說《蘆花蕩》是精讀課文,為兩課時。我的設想是第一課時復述課文,熟悉小說情節,著重分析人物性格,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第二課時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分析環境對刻劃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進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寫的訓練。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頭痛打鬼子,討還血債的英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說中主人公“老頭子”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很豐滿、很真實、很可愛。“豐滿”表現在小說中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寫出了人物的各個方面,具有一種立體美;“真實”表現在作為一個大英雄,小說不僅寫其智勇雙全,而且寫其過于自信、自尊,寫他自責、歉疚;“可愛”表現在老頭子對待兩個女孩的態度上。孫犁在刻畫這個人物時從面到點,以“過于自信和自尊”為性格的核心,展開情節,老頭子的功與過都由此生發。正是因為作者沒有把老頭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幾份親切,他的英雄行為才更富有傳奇色彩。孫犁的小說正是擅長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為代表,展現后方人民看似平靜卻又十分艱苦的斗爭生活,表現普通群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從而傳達出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

  根據《課程標準》關于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

  知識與能力

  ①理清記敘的要素,把握故事情節。

  ②感知老頭子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寫的妙處,品味課文的語言。

  情感與態度認識

  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迅速抓住記敘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讀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揣摩景物描寫,品味語言。

  教學重點:

  ①通過分析情節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讀——探究——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課堂上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擬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聽讀、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采用“激發興趣→整體感知→品讀揣摩→遷移”的教學模式,感知、品讀中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前要求學生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說明: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人物活動的環境——蘆花蕩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創設有利于課文學習的情境;采用聽讀、朗讀與默讀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教師有感情地說: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這里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這里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這里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這里蘆花飛絮,稻谷飄香;隆冬季節,這里堅冰似玉,坦蕩無垠——這就是被稱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這里卻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自古燕趙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黨的領導下,白洋淀人民積極投身到保衛家園的民族戰爭之中。在美麗的白洋淀里,演繹出一幕幕抗日的傳奇故事。如我們熟悉的《小兵張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發生在美麗的白洋淀里的傳奇故事的小說——《蘆花蕩》

  說明:此導入,意在通過真實的圖片叩擊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愛,對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對英雄的敬意,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后,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2、配樂誦讀整體感知

  學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樂背景下以自已喜歡的方式自由閱讀文章,初步感受蘆花蕩,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閱讀文章,將自己對人、事情的感受說出來。

  如:人物: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老頭/一對可愛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驚心動魄的護送/一場酣暢淋漓的復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愛國情/一份屈辱的亡國痛并將對課文的整體感受用“這是一片的蘆花蕩的句式說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閱讀永遠是對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適的音樂更容易讓學生和與文章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文意,這樣的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3、合作探究感受傳奇

  1)、比較小兵張嘎、李向陽,鐵道游戲隊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頭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來刻畫這個傳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覺得這個老頭可愛嗎?(重點探究老頭子的人物形象)

  2)、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點探究老頭子的性格內涵)

  3)、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重點探究人物形象描寫藝術)(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對課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做全面探究,體味人物和情節的傳奇色彩。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對本課的重點問題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開想象口語交流

  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體會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心理,從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重點品讀并評析他的心理,在品讀中展開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出示畫面,請學和給老頭和二菱配上獨白式的畫外音。(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形象和環境能有自己的體驗,在交流合作中,參與說話,展開想象,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合活動原理。)

  5、小結存儲體驗拓展

  小結: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課文中的老頭子就是一個真實,可愛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衛了自己的家園,贏得了勝利。從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老當益壯的氣概中,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他的行為告訴我們,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延伸: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戰爭歌聲當中結束。(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僅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學習英雄們不怕艱難,豪邁樂觀,斗志昂揚的英雄品格,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讓語文課堂向更遠的方向延伸。)

  6、作業布置課外延伸

  摘抄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佳句。

  比較閱讀孫犁的另一篇小說名作《荷花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并作簡要批注。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于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于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復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采用辯論法,對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進行拓展訓練時,采用練習法,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四、說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溫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鎮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D、繼續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容,欣賞課文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說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說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結構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志趣美)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語言美)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復述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游,我們應該怎樣向游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 “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想和想象。

  這一環節,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復述,是學會寫作的一個中間環節。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節,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說板書

  與朱元思書

  結構

  水異 意境

  總(天下獨絕) 分 美

  山奇 志趣

  語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游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從編者的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點考慮:

  ①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特別是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內容,

  體會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在品味文章詩情畫意的基礎上,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③在七年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積累文言詞語,為今后學習文言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語感。”據此本課擬以誦讀、討論、探究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小組合作中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賽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故此擬采用討論法教學,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在本課教學中,還應強調學生課前要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輔助手段:

  用幻燈片演示三峽風情,配上舒緩優美的音樂,教師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使之進入情境,進而領略文章的美。

  四、教學過程:

  1、導課

  通過多媒體展示三峽風情,請學生談自己對三峽的印象或感想,其目的是為了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整體感知

  首先,隨著音樂教師深情范讀,與此同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注音、邊聽邊劃節奏。然后,指導學生試讀、評讀、齊讀,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眼、讀清句讀、字正腔圓,以此體會山水古文的語音美、節奏美。

  最后,為進一步激發學生誦讀欲望,特舉辦小組賽讀品讀活動,力爭使學生讀出山高嶺連、遮天蔽日的險峻;讀出水勢浩大、流速迅猛的氣勢;讀出水退潭清、風景秀麗的美感;讀出水枯氣寒、猿鳴凄涼的哀傷。讓學生感受山水古文的景物美、情感美。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聽讀、試讀、評讀、齊讀、賽讀、品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悟文章的情感。著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3、研讀課文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這是基于《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采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三步,理解成誦。

  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重在積累,特別是在理解基礎上積累,當堂成誦,既鞏固了積累,又體現了理解的要求。

  第四步,總結延伸增積累。

  歷代文人墨客都對三峽有過描寫,請搜集了一些描寫三峽的名句詩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赤壁懷古》)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一切景語皆情語,結合描寫三峽的相關詩文,增加積累,擴充儲備,相互印證,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語言和感情,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個個題詩,寫不盡千秋花月,人人作畫,描不完天地江山,昔日的三峽多姿多彩,今日的三峽熠熠生輝。

  此環節意在使學生從內容、感情、特色全面地體會作品,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五、預期效果

  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在競賽中尋找學習方法,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在參與中體驗快樂,在誦讀中感悟美麗。學生不僅會學到文言知識,還能得到審美體驗、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濡染。

  六、課堂評價

  1、對個人表現進行評價

  2、對小組采用計分制進行評價

  3、教師采用多種方式評價激勵。

  (如:每周評一位課堂明星,每兩周評一個優勝小組)

  七、板書設計

  山——山高嶺連、遮天蔽日

  夏季——水勢浩大、流速迅猛

  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秋季——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緊扣“山”“水”二字,突出不同季節水的點不同特,引導學生抓住山水特點來品析三峽,體會美感,此板書設計提綱挈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老王》。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趨勢,讓課程不僅帶給學生知識的增進、能力的提高,更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語文課堂應是洋溢著動人的情感的,應在師生共同創設的情感氛圍中,培養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3、語文課堂不僅是帶著學生學知識,同時更是活動、是體驗,要加強學生的感受性;

  4、立足文本,高于文本;天地閱覽室,生活即語文!

  二、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夫的故事。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述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學習作者用邏輯順序組織材料展現人物形象,運用平實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模仿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善待他人,感受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身邊的人,學會關注、關愛他人。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法、誦讀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在教學中還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于模仿,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只知道一味接受愛,而不懂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回報愛了。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在學法方面我采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

  四、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研讀人物、主題揭示、拓展延伸、課堂總結、布置作業八個版塊。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課堂的第一錘一定要錘在學生的心坎上。”因此,我導入時配樂朗誦了一首動人心弦的詩歌《人力車夫》。人力車夫這個群體,受到很多作家的關注,比如作家老舍的《駱駝祥子》。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也曾經關注過一個車夫,寫下了散文《老王》。同學們肯定在想:一個三輪車夫能跟作家成為朋友嗎?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楊絳,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結合PPT展示)

  (設計說明:以詩歌導入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文學氛圍,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用一個問句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作者介紹:(結合PPT展示)

  了解作者是為了更好地走進文本。

  (三)整體感知: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結合PPT展示)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的體驗,以學生閱讀心理為切口,激活閱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接下來我讓學生對難字注音、難詞釋義,因為新課標指導我們要時刻關注對雙基的牢固掌握。

  1、注音

  塌敗()取締()傴()

  翳()骷髏()

  繃()滯笨()愧怍()

  2、釋義

  塌敗:

  滯笨:

  取締:

  愧怍: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是培養學生概括、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

  (四)研讀人物: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

  1、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PPT展示)

  請用“老王是一個的人,表現在。”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個題目既鍛煉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緊扣課文,加深了學生對老王這一形象的理解)

  2、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老王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來歸納,然后再重點賞析對老王進行細致描寫的8—14段。

  學生活動:

  a配樂齊讀8、9段

  b、請兩個同學表演第8、9段,讓學生模仿老王的神態、動作。角色扮演是一種比較好的體驗方式,它能讓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讀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讓學生通過體會老王的語言從而深入到人物的內心。

  (設計說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3、在當時的情況下,作者一家人是如何對待老王的,他們是怎樣的人?(結合PPT展示)(這個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五)主題揭示:

  (設計說明: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1、文末作者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你覺得作者當時真的是一個幸運者嗎?老王為什么是不幸的?

  2、既然“我”也關愛老王,為何文中還說“愧怍”?(結合PPT展示)

  3、為什么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么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結合PPT展示)

  (這三個問題可謂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我是通過教師講述背景鏈接,加之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古語云: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因此,在課堂上學生高度的精誠合作,必定成為突破重點難點的首選。同時,老師的背景講述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搭建的一架良梯,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六)拓展延伸

  1、讀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提示:

  A、你生活的周圍有哪些不幸的人,你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B、當你遇到不幸時,你是否得到過別人的幫助?

  C、你怎樣看待人與人交往首先要付出愛的問題?

  (設計說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凈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2、這個世界總有一種聲音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張照片讓我們隱隱作痛。無疑我們是幸福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一群和老王一樣的人正在苦苦掙扎。(展示圖片)

  同學們,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請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為他人_______。

  (設計說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凈化學生的感情)

  (七)課堂總結: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

  老師有幾句名人名言要送給大家:(結合PPT展示)

  1、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2、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

  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念。

  同學們,讓我們手攜手、肩并肩,關愛他人,奉獻愛心。只有這樣,我們生存的世界才會充滿愛,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設計說明:本環節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主旨,明白本節課學習所獲得的人生體驗,并指導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該如何走下去。)

  (八)布置作業:(結合PPT展示)

  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的評選已經開始了,雖然作者和老王沒有感天動地的驚人舉動,但他們的仁義、厚道、善良、正直,卻值得我們由衷欽佩。所以我們不妨把他們作為候選人,讓他們參加評選,并嘗試為他們各寫一個頒獎詞。(PPT出示《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候選人》表格)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學理念、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4

  【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1、2、4。

  2、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鑒于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呢我認為,對于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后,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于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自己找來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系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鑒于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系、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5

  各位評委:

  你們好!下面我開始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三峽》。首先分析教材。

  一、說教材

  1、選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依據

  《初中語文大綱》在古文閱讀上要求誦讀詩詞,積累、感悟和運用。我把課文結合單元來分析,甚至置于整個初中古文學習的階段來分析。宏觀看,本單元都是古代歌詠山水的優秀篇章。本文更是開啟山水游記的先河,借山水抒性靈,對后一代的柳宗元影響頗深。由此可知酷愛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為以后學習山水游記打下基礎,具連貫性。微觀看,本文不單寫景優美,且語言明易,抒發對祖國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養學生鑒賞力。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依據:新課改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在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綱要》指出:“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重點字詞,背默課文。(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聯系,落實雙基目標。)

  能力目標:

  1、重視朗讀訓練,能借助工具書翻譯;(葉圣陶語“非讀無義訓練語感,非讀無義激發美感”)

  2、學習寫景方法,體會語言精妙之處;

  3、結合作者情況,體會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鑒賞力。(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如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況,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給學生寫景方法,抓事物特點進行刻畫。)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選文的思想性審美情趣文化內涵”是調整后教材的突出特點。據這一依據我定以下重、難點,但初中生鑒賞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漸進。

  重點:抓精彩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特點。

  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摘抄,感悟語言的精妙之處。

  二、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要背誦百篇名篇,《三峽》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本班學生愛讀古典文學,引導其背誦可逐步提高鑒賞能力。但初二學生閱歷淺,少有真切體會,或許在感悟語言優美上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

  (一)、總體設計及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思維力,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情意之間的聯系”因此,我的教法總體設計:導讀—感悟—設疑—解疑。

  (二)、教學方法及培養的能力

  1、導讀,用朗讀法(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指導學生每次讀書的側重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2、感悟,指用圈點批注法體會語言內涵。(現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對身邊事物缺乏敏感,學生則表現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進;因此,我著重培養學生感悟,發掘思考的創造力和深度,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能力。)

  3、討論法,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集中熱點問題,并解疑。培養學生懷疑精神。

  (三)、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利利用各種傳媒手段收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發展思維力,加深了對課文理解。

  四、說學法

  新課改中,教師應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己翻譯。經討論,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感悟語言,并摘抄優美語言,我適當點撥,并鼓勵學生質疑。

  學習方法是:

  1、誦讀訓練法:落實雙基目標

  2、合作探究法:落實重點

  3、設疑法:突破難點

  4、創設情景法提高寫作能力

  5、練習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法上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結合。例如:我創設情景提問學

  教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說課稿二》,來自網!

  生對秋景一段怎樣讀?依據是什么?學生討論后紛紛發言,有的說“帶冷清蕭殺的哀婉,”依據是“哀轉久絕。”有的說“帶天高云淡的舒暢”依據是“晴初”和“林寒澗肅”等等,雖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卻頗能顯示學生的思考力和個性。

  五、說程序

  (一)、課堂結構:導入、討論,教師點撥,課堂練習布置作文。

  (二)、簡要過程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本節課據此設計如下:

  1、初讀感知課文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讓學生自由朗讀,畫出疑難的地方,為下面設疑作準備。

  2、通讀全文,教師解疑

  學生互評朗讀并翻譯,要求讀準字音、句讀,重點句段能意譯,理清作者思路,為下面環節掃清障礙。

  3、研讀重點段落,體會語言精妙

  學生在上面的各環節提出問題,教師分問題討論,為下面的寫作練習做準備。

  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鑒賞的潛能,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請舉具體例子說明(考查學生感悟、鑒賞的能力)

  本文讀來音韻和諧,你能發現作者怎樣營造這種效果?指出對偶、韻腳(培養學生語感)

  想像文章描繪的畫意,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思路。(培養學生想像力)

  4、析讀課文,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指導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學生當一會老師給別的同學出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頓時高漲,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沿溯阻絕”指陸路還是水路被隔絕,既被隔絕為何“王命急宣”時能急傳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寫景順序,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順序?

  5、練習延伸,學本文寫作方法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學習本文寫景方法。)

  6、歸納總結

  板書

  兩岸連山—山多峽窄

  山壯正側結合

  隱天蔽日—山高峽陡

  《三峽》襄陵阻絕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發暮至

  素湍綠潭

  春冬清悠美

  清榮峻茂

  霜旦寒肅

  秋凄婉美

  猿嘯悲歌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吆喝》說課稿08-28

八年級語文長征說課稿05-14

八年級語文《臺階》說課稿06-17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6-17

八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12-02

八年級語文《海燕》說課稿07-10

八年級語文《春酒》說課稿09-08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說課稿09-09

八年級語文《老王》說課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