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集合(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自學,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會認4個生字,1個多音字,會寫5個生字,查閱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自主積累詞語。
3.體會這首詩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朗讀,逐層次理解重點字詞,關鍵句子,體會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唐代李商隱曾經有一首詩描寫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美好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也寫了一首這樣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在天晴了的時候》。
2.讀課題,請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談自己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生詞和不理解的詞、句。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詞,朗讀,識記。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詞,作上記號。
(3)指名朗讀,糾正。要求讀通順。
3.了解課文的內容提示:從詩的結構來入手。
(1)小組討論。(2)相互交流。
三、再讀課文
1.默讀全詩,想想課文哪些詩句寫出了雨過天晴時的景物,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
2.朗讀全詩,體味詩句之美。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生字。
2.朗讀課文。
3.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2.朗讀全詩,說說文中描寫了哪些雨過天晴的景物?(教師板書)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鳳蝶……
二、交待目標
這首詩描畫了一幅清新的雨過天晴圖,讓我們繼續欣賞這幅圖,來品味詩中的語言,感受詩中的美景,記住這首詩。
三、品味詩句、練習背誦
(一)引導學生品讀詩句。
1.指名讀描寫小路的詩句。
2.為什么小路會是涼爽又溫柔?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3.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4.背誦詩句。
5.小結學法:
(1)朗讀詩句,理解詞語。
(2)展開想象,再現畫面。
(3)聯系積累,豐富畫面。
(4)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背誦。
(二)自學課文再交流討論。
你喜歡哪句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結合重點的詞句來說)進一步體會詩句的美好,想象畫面練習背誦。
(三)你還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說一說。
四、朗讀、背誦全詩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模仿這首詩的寫法,把你觀察到的雨過天晴的景象寫出來。
語文教案 篇2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瞪、羨”等8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巧、稀、捏”等1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吹糖人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的驚喜與快樂的享受。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情感的共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孩子了解鄉村童年生活的樂趣,學會品味生活中平凡的樂趣與美。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關文字資料、圖片或實物。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設計意圖
搜集、交流資料,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為理解課文做知識鋪墊。
通過多種形式理解詞語,形象生動,又無形中教給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授之與漁”。
教師準備:
糖人實物或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吹糖人”,問:吃過糖人嗎?什么樣?什么味?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師出示糖人實物或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糖人圖片
3、師:一群鄉下孩子也和你們一樣特別喜歡糖人,讓我們快快打開書讀一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遇到不易讀通順的句子,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借助工具書把它弄明白。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清脆”、“糖稀”等詞語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理解。
如:“羨慕”、“驚奇”、“寧靜”“鄭重”等詞語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對于其他詞語可以師生共同解決。
鍛煉學生迅速總攬文章大意的能力。
抓住感受點品詞析句,讀中品味,享受語言的熏染、發展語感。
想象與讀書品味語言相結合。
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情感的共鳴。
擴大閱讀面,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4、檢查讀文情況:教師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5、思考、交流:“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讀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糖人”給鄉下孩子帶來了哪些快樂和享受?勾畫有關的重點詞句。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體會。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關鍵的語言文字來品味與理解。
A:匯報交流第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住“飛起”、“生風”、“不一會兒”、“圍”等詞語來體會孩子們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熱切。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讀出孩子們當時歡快、愉悅、急迫、熱切的心情。
B:匯報交流第二自然段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糖人師傅手中還可以變出什么?”并引導他們抓住“伸長脖子”、“瞪圓眼睛”“恨不得撬開”等詞語來體會孩子們對吹糖人過程的好奇。
C:匯報交流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想象一下“一個糖人一個故事,會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你有這個時候嗎?買了形象的糖人后,會馬上就吃嗎?”最后引導他們抓住“端詳”、“舔舔”、“鄭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詞語來體會孩子們舍不得吃糖人、對糖人的無比珍愛,并隨機進行感情朗讀。
4、整體回顧全文,引導理解最后一段“糖人在我的心中還沒融化呢”這句話的含義。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本課生字卡片,組詞,并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4、學生獨立描紅書寫。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回家讀一讀有關童年的故事、散文、詩歌等。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書寫規范漢字,認識兩種新筆順規則。
2.能有節奏地朗誦古詩,了解古詩所表達的大意,激發對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習兩種新筆順規則:先中間后兩邊,先外后內。
2.能正確朗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學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教師)
2.生字卡片。(學生)
教學過程:
書寫提示
一、認識漢字“小、水、月、問”。
1.師出示第八單元會寫字卡片,抽讀漢字,重點抽查“小、水、月、問。”
2.課件演示“小、水、月、問”四個漢字筆順。
3.說說上面四個漢字共有幾畫。
二、學習“小、水、月、問”的筆順規則。
1.觀察課件中“小、水”兩個漢字的書寫筆順,先中間后兩邊。
2.按此規則,學生在書中田字格練習書寫“小、水”。
3.同法指導學生“月、問”。強調筆順規則:先外后內。X|k |B| 1 . c|O |m
日積月累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一首好聽的古詩,你們想聽嗎?
二、學習。
1.多媒體課件播放《風》,引導學生欣賞。
2.老師范讀。
3.請學生認真觀察圖,互相說說圖中畫的是哪句詩的景物?
4.引導學生借助拼音,把詩讀順、讀熟。
5.學生嘗試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6.教師抽查。
7.教師學生評議,糾正個別讀錯的字音。
8.教師引導學生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將你今天的收獲講給你喜歡的人聽。
2.課外閱讀。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春節童謠》。
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夯實語言的基礎,將學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系統化,強調“學以致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時,我讓學生進行小組間互相交流,展示識字成果,交流識字體會,體驗識字的樂趣。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們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的漢字,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主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毛遂挺身而出、勇紓國難的精神。
2.成語: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實詞:贊、目、奉、惡、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用“毛遂自薦”來比喻自己推薦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許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著被人扣上“窮出風頭”的惡名的危險,自己推薦自己呢?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去結識一下這位具有超群的知識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正音,學生整體感知大意。
2.學生自讀,找出文中的生字難字,歸納總結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3.教師點撥:
(1)通假字
合從于楚 “從”,通“縱”
其末立見 “見”,通“現”
使遂蚤得處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錄錄 “錄錄”,通“碌碌”
(2)重點實詞
(3)古今異義
①與十九人議論 (兩個詞,今一個詞)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圓)
(4)特殊句式
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定語后置)
②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狀語后置)
(三)課文內容研討
1.試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讓楚王定盟約的?
明確:按劍而前……今十步以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示之以利)
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說毛遂自薦是出風頭,你怎么看?
教師總結:(1)自信是一種優秀品質。
(2)有膽。勇紓國難,精神可嘉。
(3)有識。知天下,有辯才,實現了定縱奇跡。
3.在今天,作為人才自身、用人的領導應該注意些什么?
教師總結:(1)人才自身:不妨自薦(自薦并不等于出風頭,自薦是為了推銷自己;目的是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領導: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歸納總結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場不同凡響。《毛遂自薦》可以說是一篇人物傳記,但其開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傳記那樣先交代人物的籍貫,而是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秦軍大兵壓境,趙國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訂立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二十個門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在這關鍵時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贊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后,與楚國的盟約遲遲不能訂下來,“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此時,其他的門客一致推舉毛遂,毛遂于是“按劍歷階而上”。
2.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一用其他的`門客襯托毛遂。當毛遂自薦后,“十九人相與目笑而未發也。”顯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國后,“與十九人議論,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揚,表現了毛遂的才華。在盟約遲遲不能確定的時候,十九人一致推舉了毛遂。這又進一步表現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襯托毛遂。“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與毛遂的三言兩語,“遂定從于殿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毛遂的膽識和辯才。平原君從開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勝不敢復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又從側面表現了毛遂的才華。可見,對比襯托的運用,是本文刻畫毛遂的重要手段。
3.語言的個性化。平原君以錐處囊中為喻,說毛遂沒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自己并未處囊中,如果有機會的話就“非特其未見”而是“脫穎而出”。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毛遂說服楚王時的一段話。毛遂首先是壓之以“力”:“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恥”:“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最后動之以“利”:“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三言兩語,將盟約訂了下來。毛遂以極富個性的語言,表現了他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辯才。
(五)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平原君為什么不認識毛遂?
2.毛遂為什么要脫穎而出?
3.毛遂憑什么能說服楚王“定從”?
4.平原君為什么“不敢復相士”?
5.從毛遂自薦中我們受到哪些啟示?
語文教案 篇6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讀這小說后,你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2)層次分析(第一課時)
難點:(1)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是如何變化的?(第一課時)
4、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是一個鎮級學校,它地處邊遠山區,大部分學生都見識少,思維的理解能力較差,對于一些較深層次的東西,他們是比較難理解的,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教學方法
點、線、面教學和啟發式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以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于激發學生興趣,便于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于勒稱呼的詞語,然后畫線——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說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說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于深刻理解小說隱含的主題思想。
6、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7、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著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 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么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說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 19 世紀的歐洲,說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 92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3)課文分析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后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贊
第三部分:(20—47)見
第四部分:(48—49)躲
(5)布置作業
一、 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于勒?
二、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躲開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三、 這篇小說揭示了什么主題思想?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11-16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荷花》教案11-26
語文影子教案08-25
語文園地教案03-16
語文樹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