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教案(熱)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一、學生分析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是《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瑞雪圖》所描繪的美麗雪景是我所教的這些南方孩子不曾見到過的,如何讓他們通過閱讀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我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品讀課文、課外延伸相結合,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使之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教學要求
1.識記本課13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
2.通過學文,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瑞雪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希望。
3.嘗試著給課文所描繪的圖景加上小標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優美片段。
三、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脈絡,知道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順序來展開描寫的`。
2.品讀佳段,在讀中感悟,體會瑞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與希望。
四、教學難點
1.嘗試著給課文所描繪的圖景加上小標題。
2.學習作者有序地進行觀察、描寫的特點。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雪景圖片,師邊解說)每到冬天,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場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農民伯伯們更是滿心歡喜,因為瑞雪兆豐年呵!你們瞧,畫面上的孩子們玩得多開心啊!今天老師想帶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美麗的《瑞雪圖》。(揭示課題并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
2.開火車分節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3.師: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指名回答)
4.請按照時間順序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5.師:你能從文中找出關鍵字詞給這四部分內容分別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嗎?
6.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嘗試概括。
7.四人小組交流討論,整合意見,確定小標題。
8.小組派代表回答,推選出加得既生動又貼切的小標題作為該部分內容的題目。
(三)檢查、交流預習情況,質疑、解疑
1.師:通過預習,我想同學們一定對這場瑞雪有獨特的感受,誰愿意先來說一說?(學生用一兩句談談自己預習后的感受)
2.師:在預習中你遇到什么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組中交流,簡單的問題可以由同組伙伴幫助解答,確實無法解答的再請老師幫忙。
(四)學習課文1、2節――下雪前
1.默讀課文1、2節,思考:下雪前天氣變化有什么特點?
(出示表格,學生填提示:抓住關鍵字詞填寫)
時間小標題景物天氣特點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襲來,天氣驟變布滿陰云、寒風呼呼天氣變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時: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學生填寫的表格,講評。
3.品讀句子
A.連日來,暖和得如同三月陽春的氣候驟然變得冷起來了。()
(“驟然”是什么意思?你還可以用哪個詞語替換它?)
B.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寒風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
(從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語你看出這更來得猛,來得快?)
C.指導朗讀句子。
4.齊讀1、2自然段。
5.:我們通過“讀――思――寫――品”的方法學習了課文的1、2自然段。
在學習課文時,我們應該學會抓住關鍵字、詞來品讀課文,理解課文。(課件出示學法)
(五)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2。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2自然段,誰能說說,下雪前天氣有什么樣的變化?
(指名回答)
2.學習“下雪前”這部分內容,我們采用了什么學習方法?
(復習學法,為下文的學習做準備)
(二)學習課文3~6自然段
學習課文第3節
1.學生根據“卡”自學“下雪時”這部分內容。
卡
(1)讀:默讀課文第3小節。
(2)思:這一段話寫了哪些景物?天氣有什么特點?
(3)寫:根據上述問題填寫表格。
(4)品:找出你覺得描寫得特別好的句子讀一讀,說說這些句子中哪些字詞用得特別準確?
2.指名朗讀第三小節,匯總第二欄表格
時間小標題景物天氣特點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襲來,天氣驟變布滿陰云、寒風呼呼天氣變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時大雪紛飛小雨、大雪飄降雪下得大、穩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覺得描寫得特別好的句子讀一讀,說說這些句子中哪些字詞用得特別準確?根據學生的理解引導品讀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風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飄降下來。(“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見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萬籟俱寂,只聽到那大雪不斷降落的沙沙聲和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的咯吱聲。(你從這句話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場雪下得很大、很穩?)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話。(指名讀、小組競賽讀)
學習課文4、5節
1.默讀第4、5節,完成表格第三欄
時間小標題景物天氣特點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襲來,天氣驟變布滿陰云、寒風呼呼天氣變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時大雪紛飛小雨、大雪飄降雪下得大、穩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樂山川、河流、樹木、房屋天放晴,太陽出來,雪停了]
2.與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讀出第四自然段,挑選你覺得描寫得很美的句子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你覺得這句話中哪些詞語用得巧妙?)
3.學生匯報學習結果,師播放雪后美景圖片,幫助理解“粉妝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雪末兒隨風飄揚”這些詞句,進一步感受“動”與“靜”相結合的雪后美麗景致。
4.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美美地朗讀第四節。
5.播放雪后孩子玩樂的錄像,用喜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第五節。
6、配樂朗讀4、5小節,并完成課后填空題。
雪后的景色,先寫(),再寫人;先寫色彩,再寫();先寫靜,再寫();先寫(),再寫()。
(三)
啊!好一幅北國寒冬瑞雪豐年的圖畫!(課件出示“瑞雪豐年圖”)
(四)布置作業
1.觀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學習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觀察描繪景物的方法,為習作做準備。
2.積累ABB和AABB的疊詞。
3.背誦精彩片段。
(五)板書設計
瑞雪圖下雪前:烏云密布、寒風呼呼
下雪時:簌簌落落、大、穩
下雪后:粉妝玉砌
瑞雪兆豐年
語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自選方法學習古詩,“讀讀、背背、議議、畫畫、寫寫”。
2.運用查閱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運用資料解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評:依據新課程標準,突出語文實踐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準備上課。回憶已學的與月相關的古詩,《古朗月行》、《靜夜思》、《楓橋夜泊》……
2.認識課題。
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大家首先一起來研究一下“泊”字。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pó)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師:誰能根據課前的資料搜集說說“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現在揚州的一小鎮,位于長江北岸。
師:“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說把船停靠在瓜洲岸邊。課前你們搜集了哪些關于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我們來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生:……
3.商定學習步驟和方法。
師:我們已經學過好多古詩了,你打算怎樣學習這首詩呢?
生:學古詩要先背誦。
師:先要??
生:讀熟,還要懂得意思。
生:還要求默寫。……
(教師歸納學生的發言,板書“讀、議、背、寫”)
師:我們就按這順序和方法學習。
【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主體”地位怎樣才能得到落實?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推進學習的實踐活動中。背誦古詩,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創造平等的交流機會。讓學生制定學習程序與方法,使而后的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
二、讀詩
1.試讀。
師:按同學們討論的方法步驟,先讀詩。請自由輕聲讀詩,注意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試讀)
2.正音。討論并讀準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間(jiānjiàn),
鐘山只隔數(shùshǔ)重(zhngchóng)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háihuán)
3.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
【評:沒有理解字詞句,就讓學生讀行嗎?行!因為古詩雖然比現代文難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瑯瑯上口。因此可以先讓學生讀準、讀通。正音是關鍵。余下的在讀中自悟,稍作點撥,理解內容就容易多了】
4.師生共同讀。學生可以自由地站起來讀給別人聽,然后師范讀。
師:同學們讀得這么盡興,老師也想讀,行嗎?
生:(齊聲)好!
師:(配音范讀)老師讀得好嗎?
生:好!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老師再讀一遍!(再讀,學生有激情地高聲朗讀)
【評:平等地對待學生,真誠地征求意見,注重了對學生的鼓勵,課堂充滿了親和力】
三、背誦
1.試背。
師:都會背讀了,現在你們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書!
師:背書就背書。自己試試怎樣背得快。
(學生紛紛高聲背誦,課堂書聲朗朗)
【評:教師根據課堂進度,順應學生心理,靈活地變動順序,讓學生馬上背誦。彈性的教學使學生主體性得到落實】
2.匯報背誦結果。
師:誰愿意背誦?
(三位同學同時站起來背誦)
師:還有誰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學站起來集體背誦)
師:(看到還有幾位同學沒背)現在給你們一個機會,大膽地站起來,老師和你們一起背。
(余下的幾位同學與老師一道背誦:《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評:班級學生人數多,課堂個體背誦涉及面又小,面向全體不好操作。以上這個片斷值得借鑒】
四、議議
1.交流收獲,粗通詩意。
師:通過誦讀,你一定讀懂了不少的內容。四人一組交流,再結合你手邊的資料討論討論,看看你們弄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有哪些詞句讀不懂嗎?在學習片上寫下你的收獲和疑惑。時間10分鐘。
(10分鐘后全班交流學習收獲)
師:匯報一下你的讀書收獲,好嗎?
生:老師,我知道了“間”,在這里讀作jiàn,是“間隔”的意思。
生:老師,我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師:誰能將詩中“瓜洲”、“京口”、“鐘山”的按方位畫一個簡圖?
(學生上黑板試畫圖)
◎鐘山 △△△△
◎京口
~~~~~~~~~~~~~~~~
~~~~~~~~~~~~~~~~
◎瓜洲
師: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
生:請問老師,“還”是什么意思?
師:老師提供資料讓你們自己選擇判斷。
(師根據學生提問點擊課件,屏幕展示以下內容。
〈1〉數重:幾層。
〈2〉綠:吹綠了。
〈3〉還:①指歸還。②指的是返回。
(學生對照詩句討論后選擇了第二種解釋)
師:還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詞嗎?誰能按書上注釋加上自己的理解來說說詩的大意呢?
(說說全詩大意。先同桌互說,再匯報說。)
2、體會詩的情感,簡筆勾畫。
師:讀到這兒,你知道詩人的寫作目的了嗎?
生: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師:詩中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詩人這種思鄉的情緒呢?
生:“鐘山只隔數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又綠”可以看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師: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在作詩過程中曾九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試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風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過”字。
生:還可以用“來”。
師:詩的第三句繼續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詩人為什么選作“綠”字呢?
生:“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綠”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評:給予充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討論,對這首古詩無疑是一種好辦法。】
五、畫畫
1、啟發。
師: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我們再體會一下,詩人寫出了一江之隔的幾個地點,還展示了春的新綠,月的皎潔。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在你們頭腦里,一定能畫出了一幅絢麗的圖畫。現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筆來畫畫看。
生:我想寫一寫,把這首詩默寫出來。
師:好的,請選擇你喜愛的方式表達對這首詩的喜愛。寫字時,書寫要工整。畫畫時注意自己筆下的景物特點,加點彩色最好。待會將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好嗎?
生:好。
2.全班同學安靜地寫畫。
3.反饋。
師:寫完的同學上來將作品投影放大給大家欣賞,最好做些介紹。
生:(操作展示儀放大作業)我畫的是一輪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綠,幾重高山。詩人站在瓜洲岸邊,仰望明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同上)我豎著寫詩,大人寫詩都是這樣寫的,大家覺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幾位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
【評:課堂要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充分展現兒童的天性。讓成功的體驗內化為繼續學習與發展的動力】
六、延伸
1.補充寫王安石的詩供學生選擇自讀。
師:同學們學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學階段學習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寫的詩。王安石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膾炙人口。老師從其他地方選新編了幾首印發給你們,可以自由選讀。
(全班同學或自讀、或同桌讀、或幾個人討論)
2.自由點擊課件資料深入學習。
師:老師的.課件內有這幾首詩的詳細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臺自己點擊。
(幾位同學主動上臺點擊課件相關內容,瀏覽討論)
【評: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下課了,老師將一張軟盤寄放在班長處,讓家有電腦又有興趣的同學借回家自學。
總評:
這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引導學生參與讀、講、背、寫的語文實踐,體現了三點。?
1.學生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學過程本質所決定的,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覺地投身于學習中,才能保證落實主體地位。這節課從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時間上給予保證,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節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寫;二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掌握學習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對待學生。課始與學生商定學習方法,課中放手讓學生學習、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課后留給學生廣闊的學習與探索空間。
2.面向全體,著眼發展。教者尊重每個學生,讓全班學生都有展現的機會,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方法,學生在課內點擊課件資料自學,回家通過軟盤自學,溝通了課內課外,拓展了學習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落實了思想教育內容。這節課力求通過學生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國文化遺產的豐富,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的感情。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會認、會寫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4.培養學生自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朗讀中了解詩歌內容。
2.在朗讀中體會孩子不愿嬌生慣養,希望自立的愿望。
3. 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對語言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孩子對媽媽的情感。
2.增強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1. 會認、會寫本課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在朗讀中了解詩歌內容,體會孩子不愿嬌生慣養,希望自立的愿望。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播放雨中情境的課件,學生相互交流,說出圖上的情境。
2、再播放課件(下雨了,校門口站滿了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很多家長都紛紛接走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個孩子沒人來接,獨自一人奔跑在雨中)指導學生看圖,說說當你看到這種情境,有何感受?(學生談想法)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自立能力強,而且很勇敢的小伙伴,你們想不想認識他?(生答)
3、板書課題:媽媽,不要送傘來
齊讀課題, 認讀“傘”字,老師拿出雨傘,說一說與實物的異同?
〔設計意圖: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1.播放配樂課文錄音
學生閉上眼睛聽,展開想象,浮現畫面
2.通過聽,你懂得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錄音喚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再讓學生各抒已見,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自主識字
1.對照字表圈畫生字
2.學生自由組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3.你能說一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老師引導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說)
4.全班交流學習情況
5.生字的應用:選擇你喜歡的生字組詞“勇敢、機靈、慢悠悠”等說一句話。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從課文中你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為什么不要媽媽送傘來?你會對媽媽說什么呢?
3. 小結:丁丁長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設計意圖: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五、指導書寫:
1.課件展示:
“傘”的筆順。
“變”下面是“又”,不是反文。
“奔”要注意下面部分的筆畫和筆順
2.范寫,描字。
3.練習書寫生字。
〔設計意圖:應用媒體資源學習生字,使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加深記憶。〕
第二課時
一.歌曲導入
1.播放課件《小雨沙沙》師生邊舞邊唱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營造了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
二.通讀課文,感悟語言
1、出示課件,聽讀課文
2、自由讀課文,想想每節詩主要講什么?
3、課件出示小雨情境:
(1)請同學們看電視屏幕,誰先讀第一句話“不要送傘來,媽媽,我喜歡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
(2)怎樣才叫“慢悠悠地走回家。”誰來給大家表演一下?
(3)朗讀第二句話“我喜歡細細的雨絲,對我悄悄說話。”小雨會說話嗎?
(4)同桌討論這一小節詩歌應該以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輕柔、喜愛)
4.課件出示大雨情境:
(1)下大雨時,丁丁又是怎么樣回家的呢?
(2)自由讀第二小節。
(3)安排5、6個同學來表演“傘群”,安排一個同學表演“機靈的小鹿”。
(4)機靈的小鹿,多么快樂!誰再讀一讀這一小節?
〔設計意圖:教學時,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又分別用了“小雨中”和”“大雨中”兩個視頻場景來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5.那么還有什么原因不讓媽媽送傘來呢?
(1)全班默讀第三節詩
(2)質疑:A.你的愛指的是什么愛?
B.什么是“小糖人”?生活中還有哪些小朋友的形為像“小糖人”的行為?
(3)不想做“小糖人”的同學齊讀這一句話。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質疑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愉快地獲取知識。〕
6.配樂、配畫朗讀課文,升華情感
〔設計意圖:情境渲染氣氛,書聲朗朗,再造意境,使學生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感悟得以升華。〕
三.拓展延伸
學習了這首小詩,我覺得大家也長大了許多,為了證明我們長大了,你們想對媽媽、爸爸、老師、同學說些什么呢?(出示課件,仿照例子編一編)
例:不要送傘來,媽媽,我喜歡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媽媽,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四、布置作業:
準備班會:《媽媽,我長大了》
〔設計意圖: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教學總結】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二年級上冊“自立”為主題的第二單元中的一首小詩。詩中兩個地方的“喜歡”,都流露了孩子不愿意嬌生慣養,而愿在風雨中歷練,逐步自立的心愿。這首小詩語句清新、活潑、自然,充滿了兒童情趣,小詩的題目《媽媽,不要送傘來》,只有學生在真正讀懂小詩,并聯系實際生活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領悟。
一、在“談話導入,激發思考”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問學生:“沙、沙、沙,下雨了,同學們有的穿著雨衣,有的打著花雨傘回家去。可是有位叫“冬冬”的小朋友沒拿雨傘,也不希望媽媽送雨傘,她說‘媽媽,不要送傘來’(板書課題),這是為什么呢?” (現在的孩子,依賴性強,大多又嬌氣,下雨不用家長送傘這是他們一時很難理解的,因此,問題的提出自然引起學生的思考,激起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
二、在“整體感知,自主識字 ”這一環節中,我同樣引入了“冬冬”這個人物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同學們聽一聽,冬冬都說了些什么,”(老師范讀課文), “喜歡冬冬的文章嗎?讀冬冬的文章,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生字、讀文章。“(學生自讀課文)“冬冬要考考你們生字掌握得怎么樣,誰有膽量接受考驗?”(小組合作學習,檢查生字)……這樣,通過“冬冬”這個人物的引入,讓“冬冬”進入學生心靈,讓“冬冬”與學生對話,讓“冬冬”引出學生的思考,讓“冬冬”與學生一起“勇敢、歡快”。
三、 在“疑中導讀,體會感悟 ”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然后自由提問。孩子們逐漸能提出較完整的問題,如:“慢悠悠”是什么意思? “小糖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媽媽,不要送傘來”等等。其中,“小糖人是指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較有一定的難度,我引導孩子們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小朋友的行為像‘小糖人’的行為?‘小糖人’還可以換一個什么詞理解?”如此設計,有條理,有坡度,學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而“我像街邊的小樹,風雨中更加勇敢、歡快。”則采用男女生互讀互相評議的方法,來理解“勇敢、歡快”這兩個重點詞……
學完了這篇富有啟迪的小詩后,為了把學生進一步引入生活,使感悟在實踐中得到提升,成為能力和習慣。課后我特別布置這樣的作業:“學習了這首小詩,我覺得同學們也長大了許多,為了證明我們長大了,你們想對媽媽、爸爸、老師、同學說些什么呢?回家后,把你的心理話說給媽媽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實際行動證明你不是“小糖人”,是一個勇敢、歡快、自立、自強的人。”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圍繞單元主題安排了六項內容。第一項是寫出詞的反義詞,第二項是讓學生體會每組兩個句子寫法有什么不同,第三項是讓學生體會怎么樣寫具體,第四項是積累關于動物的歇后語,第五項是介紹十二生肖的知識,第六項是讓學生了解一種珍稀動物的生存狀況并互相交流。
設計理念:
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講究教學方法,注意舉一反三。
教學目標:
1、用找反義詞的方法積累詞語,體會句子的表達方法,學習描寫。
2、積累與動物有關的歇后語。
3、了解十二生肖方面的知識。
4、了解我國的珍惜動物的生存狀況。
教學重點:
積累與動物有關的歇后語。用找反義詞的方法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體會句子的表達方法,學習描寫。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收集與動物有關的歇后語,了解十二生肖的知識。
教學手段:
自學理解法、交流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去語文七色光學習。
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 明確目標。
2、 合作探究1
學習內容: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學習要求:想一想下列詞語的反義詞是什么。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3、 展示評價。
4、合作探究2
學習內容:讀下面的句子,體會每組句子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學習要求:在小組內讀一讀,思考每組句子的寫法的不同
學習方法:小組交流解決這個問題。
5、展示評價。
6、合作探究3。
學習內容: 讀一讀下面這段話,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樣具體寫出山雀的快樂時光的。
學習要求:通過對比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方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7、展示評價。
8、合作探究4。
學習內容:日積月累
學習要求: 讀一讀課本上的歇后語,講一講這些歇后語的意思,展示自己收集的魚動物有關的歇后語,講講其中包含的意思。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9、展示評價。
三、達標檢測
1、完成習題卡。
2、 知識窗 收集有關生肖與名人、生肖與成語、生肖與剪紙等方面的資料,豐富自己的見聞和積累。
3、窗外事 引導學生展開調查活動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本節課你有何收獲?請說一說。
五、課后作業
1、 組織一個收集歇后語比賽活動。
2、上網調查珍稀動物寫一份保護珍稀動物的倡議書。
板書設計:
語文七色光五
反義詞
特殊—一般 隱蔽—公開
嘉獎—懲罰 日積月累
迷惑—清楚 謹慎—大膽
嚴厲—溫和 與動物有關的歇后語
俯視—仰望 精致—粗糙
悲哀—歡樂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16個生字,其中6個生字只識不寫。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課文。
3. 理解“驕陽似火”、“驚濤拍岸”的意思,知道“無字詞典”的意思。
4.用“驕陽似火”一詞,描寫夏日天氣的`炎熱。
二、重點難點:
理解“無字詞典”的含義,學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
①出示“驕陽似火”、“驚濤拍岸”兩個詞語,引導學生,說說詞義。
②過渡到新課。
③板書課題:2 學會查“無字詞典”
④設疑:
“無字詞典”指什么?
怎樣查“無字詞典”?
2、初讀課文。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②指名試讀課文。
③學習生字詞。
無字詞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釋 烈日當空 驕陽似火
驚濤拍岸 巖石 理解 意味深長 聰明不斷
④練讀生字詞,理解詞語。
⑤識記詞語,描紅。
五、作業 :
1.練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稱、曹、議、論、秤、砍、塊、沉、線、止、然、量”12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學習曹沖遇事開動腦筋。
3.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4.培養學生遇事要開動腦筋,平時多觀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平時多觀察,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象的辦法之間的聯系。
解決辦法:教師啟發學生把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與曹沖提出的稱象辦法進行對比。
難點:曹沖想出稱象辦法的原因。
解決辦法: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找到了稱大象的巧辦法,實驗過程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
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媒體資源:視頻《稱象》,動畫課件《稱象:生字學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稱象》(板書課題),“象”就是我們在公園、電視中看到的大象。“稱象”就是稱大象的重量,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誰稱象,為什么要稱象,怎樣稱的,稱出來了嗎等)這些問題,同學們學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動筆勾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3.分組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
4.分段朗讀,糾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聽范讀,再細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
本文主要寫的是誰稱象的事?(曹沖)
曹沖是曹操的兒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時候的大官)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段主要講的是誰?講了他什么事?引導學生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
(2)讀第1句話,回答曹操是什么時候的人?理解“古時候”指三國時期,離現在大約有一千七百多年。
(3)讀第2、3句,回答:人家送給他一頭大象,他心情怎樣?是怎樣做的?(他很高興,所以就帶著官員和兒子去看象)
(4)指導朗讀。
3.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樣子?官員們怎么做的?(使學生了解本段主要寫了象又高又大,官員們邊看邊議論象的'重量)。
(2)讀第1句,看圖回答:從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體認識象的高大。
(3)再讀課文,從中體會象很大。
(4)讀第2句話,舉例說說“議論”的意思,再回答:從官員們議論的話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員們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讀這句話,讀出官員們疑問語氣。
(5)朗讀第2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回顧第1、2自然段。
三、學習第3段。
1.朗讀第3段,思考官員們想出哪些稱象的辦法。引導學生抓住這段的主要內容。
2.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的重量稱一稱?官員們是怎樣說的?這個辦法行嗎?
(先引導學生把第一種辦法概括為“造大秤”,再讓學生理解第3句話,了解這個辦法不行的原因是因為誰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提起這桿大秤。)
3.讀第4句,說說第二種辦法是什么?為什么也不成。
(聯系曹操得到象時高興的心情,認識把象割成幾塊稱的辦法更不成。)
4.讀最后一句,說一說“搖頭”和“直搖頭”有什么不同。(“直搖頭”的意思是不住地搖頭,表明曹操對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曹操的態度。
四、學習第4段。
1.朗讀第4段,思考曹沖想出了什么樣的稱象辦法。
(1)從“才七歲”體會出曹沖的年齡怎樣。(年齡太小了)
(2)這么小的年齡就能想出稱象的好辦法。誰能分步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呢?
(3)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演示稱象過程的前兩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裝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進“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裝演示用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
(通過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及“下沉”“沿著水面”“船舷”“為止”等詞語的意思。)
第三步:稱一稱船上石頭。著重理解石頭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稱。第四步:知道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著重理解知道石頭的總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為石頭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樣的。
2.朗讀第5段,思考:用曹沖想出的辦法稱象,結果怎樣?
(1)“曹操微笑著點點頭”,說明什么?(對這個辦法很滿意)。
(2)“果然”說明結果和預想的一樣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沖是怎樣想出稱象的辦法的?
討論:(分成小組或同桌)
(1)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造大秤的辦法,想到了什么?
(曹沖想:大秤沒有人能提得起來,船卻能裝得很重很重的東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稱象教案設計,
(2)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宰象、稱象塊的辦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頭代替象塊。稱出石頭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沖學習什么?(啟發學生從兩方面學習)。
(1)曹沖用心聽別人的議論,積極動腦筋想辦法。
(2)曹沖善于觀察和學習,知識豐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與重量有關系。通過學習課文認識到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肯動腦筋思考問題,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五、分析識記字形,完成本課作業。
1.讀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組詞語。
(1)比較“稱”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義不同。
(2)“曹”和“線”的筆畫筆順。
曹:上半部分的筆順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畫。
線:左邊是絞纟旁,右邊的筆順為:共8畫。
此教學過程利用動畫課件《稱象:生字學習》輔助進行。
(3)“塊、議、論、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識記。
2.完成課后第2題,會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課后第3題,讀這段話,再抄寫。
4.把這篇課文內容講給別人聽。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荷花》教案11-26
語文配套教案08-10
語文社戲的教案08-27
語文《夾竹桃》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