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語文教案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案教學設計好
教學準備:
投影膠片
擬訂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導入:
1、板書課本兩個字
2、同學們誰能說說課本的作用?(指名說)課本的用處真多,這節課我們就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板書課題)
3、質疑: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按照預習六字去做。
2、通過讀課文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內容?
三、檢查自學:
1、檢查生字新詞
、胖该瑢懮中略~。
、普f說你的記憶方法。
2、輕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說說方法如何?
。1)查詞典重點理解溫馨
。2)看圖理解明媚
。3)師幫助理解:胸襟飽覽
四、讀通課文、理解大意理清課文脈絡:
1、指名分段,隨機糾錯
2、默讀課文想想每節的意思
3、找出詩中呼應的部分,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節)可愛的孩子們要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第二段(2節5節)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大自然會給我們豐富的饋贈
第三段(6節)呼應開頭,總結全詩,進一步號召孩子們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soft/
4、學生練讀全文(要求達到五不)
五、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看清字形,讀帖。
2、描紅(注意運筆)
3、重點指導
語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身邊的‘小事’”。通過這樣的口語交際,促使學生能夠具體清晰地講述身邊不文明的行為,或是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在對比中感受到身邊不文明的行為帶給別人的困擾,受到文明禮儀的熏陶。
教學目標:
1.樂于與同學交流身邊不文明的行為,或是一些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從中受到文明禮儀的熏陶。(重點)
2.培養學生養成遵守文明禮儀規范的好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課件,抓拍一些校園生活中的照片。
學生準備:搜集了解身邊不文明的行為,或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向主題
師:同學們,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小事”,請看(課件出示課前拍攝的兩張照片)。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1:紅領巾值日生拉著一年級新生進校門。我覺得紅領巾值日生真棒。
生2:一個同學亂扔垃圾,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邊上。我覺得他很不文明。
師: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溫暖,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糾正和防范的。今天,我們就來找一找我們身邊的這些“小事”。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拍攝的校園生活照片來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進而引入今天要探討的話題——對身邊的“小事”的看法。初步的交流使學生對好與壞兩種不同的身邊的小事有了初步明確的感受。
二、借助圖文,交流探討
師:請同學們先來觀察書本上的四幅插圖,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上面兩幅圖體現了不文明的現象,而下面兩幅圖體現的都是比較文明的現象。
師:請四人小組合作討論,選取其中一幅圖,首先講清楚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再結合圖說說自己的看法。交流后,選取一名代表來發言。
。▽W生自由討論)
生1:我講的是第一幅圖,圖上有許多人在排隊乘公交車,有一個孩子插隊上車了,我覺得這種現象很不文明,我們要批評這個孩子。
生2:第二幅圖畫的是一位小男孩在墻上亂涂亂畫,我覺得他太不文明了,這樣亂涂,墻會變得很臟很難看。
生3:我講的是第三幅圖,一位小哥哥進門以后發現后面有人,他就禮貌地推好門,讓后面的人進來,他的舉動可真有禮貌哇!
生4:我講的是最后一幅圖,在公園里,小哥哥帶著小狗去玩,小狗隨地拉了一堆屎,小哥哥看到以后,主動將狗屎用紙撿起來扔掉,他的文明習慣可真好哇!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既把看到的說了出來,又能分析具體的情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讓我們也很有啟發,謝謝你們的精彩發言。
設計意圖:首先,我們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價值,書上四幅插圖,上面兩幅圖講述了同學們身邊不文明的`小事,而下面兩幅圖則介紹了一些生活中的文明行為,雖然都是小事,但是卻能讓別人感到溫暖,在看、聽、說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更加生動了。
三、聯系生活,深入探討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小事”呢?請和四人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你發現的不文明的行為,或是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再和組內同學談談你對這些行為的看法。最后,請推薦一名代表,匯總組內談到的“小事”,和其他小組交流。對于講得比較好的小組,老師要獎勵你們。
(四人小組交流談論)
師:首先我們來談談身邊不文明的行為和你的看法,好嗎?
生1:我們小組內提到了幾件不文明的小事,比如:有的同學在教室里亂扔紙屑,有的同學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亂拿別人的東西,還有的同學破壞學校的公物,這些行為真的很不文明,大家應該改掉這些壞習慣。
師:你的事例講得很簡潔,很清晰,還談了自己的看法,真棒!
生2:我們小組發現了一些現象,有的人在大街上隨地吐痰,很不衛生,很不文明,還有的人隨地大小便,真是非常不文明。
生3:我們小組還發現了有的人乘車不排隊,在車上看到老人也不主動讓座,真的很不文明。
師: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更有一顆正義的心。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人像你們一樣,有一顆善良正義的心,他們的一些行為經常令人感到溫暖,我們要幫他們宣傳宣傳。
生4:我們小組發現,有的人在乘車時,看到老人或者孕婦就主動讓座,也獲得了大家的贊揚。
生5:我們班的小何同學主動幫助同學打掃教室,有人受傷了,她也是主動攙扶受傷的同學去醫務室,她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我們要向她學習。
師:你們覺得他們說得好嗎?好在哪里?
生6:說得很好,他們既說清楚了事情的大概經過和結果,又能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說得十分清楚。
師: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小事”,就能從這些“小事”當中獲得一些啟示。好的,我們向他們學習;壞的,就告誡自己,以后不要有類似行為,這樣,我們自己的品行就會越來越優良,受到身邊人的喜愛。
設計意圖:真正能打動人的是身邊人和身邊事,真正能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是充分說和及時點評,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地說,四人小組討論環節保證了所有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推薦同學概括說則考驗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組織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同學和老師的點評則起到了引向中心、點撥方法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畫“文明之心”
師:同學們,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文明、美麗的心,那么我們隨時隨地都會在自己身邊感受到令人溫暖的言行,請你設計一顆“愛心”,加上自己的創意,表達出文明禮儀,攜手前進的心意,好嗎?
生:好的!
設計意圖:進行實踐的延伸,意在將這份口頭表達拓展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這份文明的快樂,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言行,使教學更有意義。
語文教案 篇3
一、總體評價:
是一首比較成熟的現代詩。
二、最突出的特點:
形象鮮明,涵義雋永,美感異常。
三、主要技法:
象征、托物言志、對比襯托
四、寫作年代: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1944年,抗戰勝利前一年。
五、表層意義:
描寫“井”的形象——靜默、清澈、簡單、虔誠、寂寞
描寫“井”的環境——草葉、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諧)
花葉的腐爛、垃圾(不和諧)
描寫“井”的對象——“你們”饑渴、汲取、擾亂、遺棄
六、深層意義:
寫井即寫人,寫“我”。
“我”是一個旁觀者,獨立于塵世,為他人(你們)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幫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運,對命運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內心卻是孤獨、渴望、無奈。雖然內心的豐富與遭遇的凄涼形成了難以接受的現實,但卻用靜默、孤獨,用對外界的決不逃避、也不興奮來保持自我的豐滿,保持自我的獨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會有各種遭遇,甚至是命運多舛。我們應對世間不幸遭遇,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改變自我,隨波逐流;一是堅持自我,保持個性。世間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還是喪失自我順從大流?面對不幸,有沒有勇氣去堅持自我,耐住寂寞?因為,保持自我,保持個性,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需要有肯定自我價值的智慧,需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諷乃至遺棄。
七、知人論世:
抗戰時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聯大外語系就讀,后擔任“美國志愿軍大隊”(即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翻譯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爾邦的“藍伽訓練中心”任少校翻譯官兩年多。1945年西南聯大畢業。
因此,這里的“井”象征著一種堅韌、高潔的品格,是某種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敵愾、眾志成城,頑強地應對民族的.苦難。
八、難句理解:
“你們只能擾亂我的表面/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那里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
點明了“井”的生命內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層”既指明了保持高潔的“井”所面對的險峻,又隱含了其生命內涵的強大支撐——生存在底層的民眾!盁o邊的宇宙”帶有某種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內蘊,它實際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開闊的胸襟、高遠的抱負。
語文教案 篇4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1、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
過程與方法:指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贊美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歡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秋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字卡、詞卡、黑板
教學方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昨天我們學的識字(一)是講述了秋天的'知識,今天讓我們繼續認識秋天吧。
二、揭題:
1、板書課題,齊讀,讀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樣一幅圖畫?(秋天的圖畫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樣的?
2、翻書,自讀課文。
3、思考:課文共有幾句話?(4句)
4、指名分句朗讀,讀后評議。
(注意輕聲音節:燈籠高粱)
5、小組合作讀,好的幫助差的,讀正確,讀流利。
三、認讀生字
1、找出課文中要求認讀的生字,自讀。
2、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重點字音:梨籠頰浪勤勞
四、朗讀感悟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體會教師在朗讀中表達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
2、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秋天的圖畫。
3、小組內讀,說說自己的感受。
4、小組內選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5、比賽讀,看誰讀得美。
6、看著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秋天,再試著背誦。
五、擴展活動
根據本課內容,創編一個秋天的童話。
六、作業
1、小黑板出示“我會讀”中的句子,讀熟至背。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課文中要求認的生字。
2、背誦課文。
二、新授
(一)、認記生字字音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認讀。
2、重點字音:浪燈作字蘋麗勞
。ǘ┳R記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歡的識字方法:
提示:編字謎、加偏旁、換偏旁、做動作
。ㄈ┙M詞語理解字義
。ㄋ模┓秾懼笇。
重點寫好含有三點水和草字頭的字。
三、作業。
1、我會畫:畫秋天的果實。
2、我會做:
用落葉做賀卡。
語文教案 篇5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于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知詩人,解詩題。(2)、抓字眼,明詩意。(3)、想意境,悟詩情。(4)、背詩文,能默寫。然后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后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小張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詩中'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說認為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于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餓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小王又舉手說: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說:有白云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說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與這里的'白云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說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說: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繚繞,白云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說: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為云很高,這表示產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說:'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著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說: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艷,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獲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并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后有人經過著里,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涂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3、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4、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1、基礎字詞
馬廄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煢煢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繾綣 qiǎnquǎn 命運多舛 chuǎn 養尊處優 玲瓏剔透 天籟 lài 簌簌 sù
2、導入:在世界樂壇上有一位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半世坎坷,命運多舛,雖然關山阻隔,有國難投,但是他始終飽懷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創作了一曲曲振奮人心,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異族統治的曲子,鼓勵著那些仁人志士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繼,即使在臨終前仍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就是波蘭音樂家肖邦。
3、作者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5)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有關于四季景物的描寫,分別從文章中找出來,對比分析這些描寫各自從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6)列舉課本中或課外歷史人物的事例來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
簡陋 古跡 斗爭武器
搖籃 最堅韌的紐帶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教養
1、認識本課6個生字,學會其中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尊嚴、逃難、款待、樸實、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結、贊賞、思量、疲憊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許配等詞語。
2、能通過把哈默與其他難民進行比較,從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等描寫中體會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
通過對哈默、杰克遜這兩個人物的認識,從中懂得人不僅要有自尊,還要懂得尊重別人。
發展
培養學生的閱讀、想象、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嚴。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杰克遜對女兒說的話:“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解決辦法:
采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談話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課題入文,學習生字詞,能讀,會寫,識記。
2、初讀課文,能讀通、讀順。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了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請你回憶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板書:年輕人、杰克遜)
設計意圖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的重點能力訓練目標,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邏輯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讓學生回顧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鍛煉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欣賞人物——品味表現人物品質的語句。
(一)、找準切入點,表層解讀年輕人。
1、師:這一節課吳老師和大家再次走進這個故事。一個寒冷的冬天,沃爾遜小鎮上來了一群逃難者(出示:逃難者)問:看到這三個字,在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樣描寫這些逃難者的呢?
出示:默讀課文,用 線畫出描寫逃難者的句子。
3、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1)請學生齊讀這兩個句子。
(2)理解詞語:“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3)問:那你能從這些描寫逃難者的詞語中感受到什么?
(4)指導朗讀這兩句話。
句子(二)
“這些逃難的人,顯然很久沒有吃到這么好的食物了,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1)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兩個句子,并思考:從描寫逃難者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抓住“立刻、狼吞虎咽、連……也……就”等詞語體會逃難者的`極度饑餓。)
(2)通過指導朗讀體會。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使‘教師執行’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學習過程還必須以‘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睂W生對逃難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抓住“逃難者”這一個詞語,讓學生去想象逃難者的可憐與悲苦,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形容“逃難者”的句子,變抽象為具體,一個簡單的詞語,使學生不僅理解了“逃難者”這一詞語的意思,而且也為后面更好地理解“尊嚴”打下了鋪墊。
4、讓學生想象:這些人在逃難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5、小結:吃的沒有、喝的沒有、長距離的奔波流亡,又天寒地凍,在這樣饑寒交迫艱難的境況下,這些逃難的人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指名說)食物來填飽肚子、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6、出示:這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他更需要的是 (指名說)
過渡:然而一個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輕人,在面對杰克遜大叔送上的食物時,他并沒有馬上接受這眼前的食物,而是表現出與眾不同,杰克遜是怎樣評價這個年輕人的?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說,目的讓學生明白一個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輕人,在食物面前,卻拒絕了。初步感知年輕人的與眾不同,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鋪墊。
(二)鎖定重點,解讀尊嚴,深度了解年輕人。
1、讓學生快速從文中找出杰克遜大叔對這個年輕的逃難者評價的句子。
出示:“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1)全班齊讀。
(2)出示:貧窮、尊嚴、富翁 三個詞語。
(3)然后引導學生口述這三個詞語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簡單的詞序調換,不但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而且是引導學生對“尊嚴”的詮釋。
過渡:同是逃難者,為什么杰克遜大叔對年輕人有如此的評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哈默的三句話,帶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2、出示:自由朗讀課文2~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年輕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并在書本旁邊寫批注。
(1)學生自學,寫體會。
(2)匯報交流:出示年輕人的話
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嗎?”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站起來說。
抓住年輕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引導學生去體會年輕人心中的那份尊嚴:不應該接受別人的施舍,而是堅決地認為:自己想要得到食物,就必須得靠自己的雙手去勞動。
(3)出示:對話 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自由練讀—齊讀—分角色,讀出年輕人疲憊中帶有堅定。
(4)再次出示:兩個描寫逃難者吃食物時狼吞虎咽的句子。
問:這個時候年輕人狼吞虎咽地吃所得到的食物與其他逃難的人得到的食物一樣嗎?(指名說)
(5)發散說話:此時此刻,假如這個年輕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去感悟人物形象。學生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并且抓住課文的空白處,去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想象中對哈默與眾不同的做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三、感悟文章中心,升華人物形象。
1、引讀杰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2、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板書:贊賞)
3、拓展介紹:幻燈片出示哈默照片,教師介紹哈默。
4、同學們,年輕的哈默是可敬的,他也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一個賞識他的杰克遜大叔,那杰克遜大叔可敬嗎?(善良、有智慧、懂得尊重別人)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讀、自問中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升華,個性得到張揚。既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又攻破了難點。哈默心中那份高貴的尊嚴也不斷耕植于學生的心中,杰克遜大叔的形象也植入了孩子們的腦海,學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1、出示名言請學生讀:尊嚴,就是拒絕乞討。尊嚴,就是以自尊贏得別人的尊敬。
2、請你圍繞“尊嚴”說或寫一條格言來激勵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
小結:讓我們大家都做一個像哈默有尊嚴的人,也要做一個像杰克遜大叔一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設計意圖拓展語文學習廣闊天地,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五、作業
(1)推薦一本書《勇敢的人—哈默》
(2)搜集有關“尊嚴”的故事。
板書設計:
尊嚴
年輕人 杰克遜
贊賞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知故事情節,感受到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活潑的詼諧語言的魅力。
3.從對于動物行為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為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從對于動物行為的冷靜觀察和熾熱描述中,感受人們對動物的關愛和對人類自身行為的思考。
2.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及評注的讀書方法。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小說常識和自學能力,能自己搜集資料并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感性認識較強,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學生很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就是對小說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還需老師引導完成。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下面介紹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誰。他是當今最杰出的博物學家之一。研究對象是鳥類和魚類,曾有人稱他為現代的法布爾,因為他不僅像法布爾那樣,用別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語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實和新發現,而且還在動物思維與行為的基礎原則和理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是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他向一般大眾描述動物行為的生花妙筆,通俗有趣,流傳最久,最為膾炙人口,被譽為所羅門王散落人間的“指環”。
康拉德勞倫茲。
對,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康拉德勞倫茲先生的《動物笑談》,看他是如何與鳥成為好朋友的。
二、交流資料
同學們都查找了有關本課作家、作品等的資料,請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檢查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訓練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獲取知識的表現)
作者簡介:勞倫茲是奧地利著名動物行為學家,也是現代動物行為學的創始者。由于其對動物行為學研究方面開拓性的成就,曾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在動物行為方面的通俗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擊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觀察以及生花妙筆之下,讀者可以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嚴謹和趣味。
《所羅門王的指環》是著名科普作家、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獲得者勞倫茲的經典科普著作。本書將科學知識與文學趣味巧妙結合,將讀者大眾引入有趣的.動物行為學世界,作者通過介紹斗魚、水鼩、寒鴉等動物的生動故事,使人們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認識到動物行為學的意義所在。
為什么書名叫《所羅門王的指環》呢?勞倫茲說:“根據史料記載,所羅門王能夠和鳥獸蟲魚交談,而他卻需要借助一枚指環。這事我也會,雖然我只能和幾種我特別熟悉的動物交談,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幫助,這點他就不如我啦!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借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訴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讀課文,說“笑談”
快速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我”與動物之間哪幾件“笑談”?
四、合作欣賞,品“笑談”
作者是怎樣把小水鴨和“可可”寫得如此可愛的呢?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你最喜歡哪一段,找出來,把你的感受、你喜歡的理由寫在書的扉頁;再有感情地朗讀,細細地品味。(老師準備了合適的音樂,給朗讀的學生配樂;先小組朗讀,然后全班展示。)
五、質疑探究,議“笑談”
再讀課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誕不經”“瘋子”般奇怪行為表現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質疑:對文章的某個句子的理解、文章內容等,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小組合作、探究質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3.通過學習課文,你有什么感想,就“關愛動物”這個主題,談談你自己的感悟。
(學生分組討論,師作總結。)
小結:是啊,因為關愛,鳥與人變得親密、友好。因為關愛,讓鳥與人彼此心靈溝通,真情相融。關愛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關愛是一縷縷陽光,普照萬物,使自然更美,人類更美——只有釋放關愛,人與動物才會更和諧。
結束語:
瞧,這又是另一幅美麗的畫面。有這樣一個法國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叢林里長大,把大象視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與鴕鳥共舞……這不是童話,這是全球暢銷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為我們講述的法國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動物交朋友的真實故事。就讓我們帶著《動物笑談》給予我們的啟示去讀讀這本書。我們棲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們祈愿讓真誠的關愛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讓關愛之情流淌于萬物之間!
【板書設計】
動物笑談“我”學鴨子叫和行走“我”車站學鸚鵡聲呼喚“可可”“可可”咬下父親的衣服扣子“可可”將母親的毛線纏在樹上關愛動物和諧發展
語文教案 篇9
《長城》教學教案
教學目的: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
2、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理清條理,掌握內容。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我們作為中華兒女為此感到驕傲。今天,我們就要跟隨著作者到長城去飽覽這一偉大的奇跡。板書課題《長城》。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1、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生字詞,老師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
2、你聽朗讀時注意了些什么?
3、學習生字詞。
(1)、出示課件1,讀準字音,指生讀,開火車讀,齊讀。
(2)、組詞,一字組多詞,理解詞語:蜿蜒 崇山峻嶺 了望 屯兵 堡壘 互相呼應 凝結 陡峭 氣魄雄偉 奇跡
4、齊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默讀全文,思考:課文大概講的是什么?
2、細讀每個自然段,思考:每個自然段各講什么?
(1)、寫遠看長城的'全貌,長城雄偉壯觀。
(2)、寫近看長城,長城高大堅固。
(3)、寫作者由長城聯想到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
(4)、寫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地位。
四、布置作業。
1、組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圖文對照,逐段學習。
1、觀察遠景圖。(見課件)
(1)、長城的遠景是什么樣子?
(2)、課文是怎樣具體寫長城的長?
(3)、課文寫“長”,突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2、看近圖,學第二節。
(1)讀后思考:課文的哪句話表現了作者的觀察點?
(2)這一節有幾句話?介紹了長城哪些建筑?
(3)圖文對照,指出它們各在什么地方。
(4)小結。
3綜觀兩圖,學第三節。
(1)人們為什么會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長城的艱難?
(3)為什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成的?
(4)想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發揮自己的指揮來完成這個艱巨浩大的工程。
3、讀第四段。
(1)長城為什么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這一段表達了作者對長城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總結全文。
1、學生畫出課文中最能表現本文中心思想的一句話。
2、總結談話。
三、布置作業。
1、語文練習。
2、預習第二課。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精品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精品教案10-10
有關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簡單05-18
語文園地教案03-16
語文《荷花》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