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語文教案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戴望舒詩歌的音韻美。
2、品味意象,體悟詩歌朦朧幽婉的意境美。
3、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詩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學難點】
對作品中“姑娘”含義的解讀及作者身上體現的執著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方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著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來體味江南巷之美,詩之美。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全詩,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頹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悵(chóu chàng)
2、現在請大家再放聲朗誦一下這首詩歌,請注意感情和節奏的把握。
3、提問:應該用什么語調來讀?
幽怨、低沉。
教師總結: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4、再請一位學生讀首詩。
5、朗讀指導:現在請大家欣賞一下全詩的朗讀,也隨著朗讀來看一看怎樣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語速。
(課件播放配樂朗誦)
三、賞美品美
1、品讀意象,體意境之美:
(過渡)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大家想一想,當你沉浸在憂傷之中時,是否想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憂傷之美?
⑴ 請再放開聲音朗讀,邊讀邊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⑵ 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歸納學生發言,幻燈片: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蒙。
雨巷:悠長、寂寥、迷茫。
頹圮的`籬墻:破敗、荒涼。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教師總結: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歌曲動聽旋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墻邊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我們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蒙、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2、誦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過渡)有人說,詩是情感的鈾,語言的鉆石。的確,詩就像一條流淌的河,像一首繞梁的歌,當我們沉浸在“雨巷詩人”為我們營造的憂郁凄美的意境中時,是否感受到另一種美呢?
⑴ 指名朗讀,讀出情感。
⑵ 提問:我們感受到詩的總體節奏是舒緩悠揚的,詩人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處理造成的呢?
明確:
①、每行三頓。
②、單字頓都設在行首。
③、復沓手法的運用。
④、疊詞的妙用。
⑤、詩的押韻,每節押“ang”韻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帶有很濃情緒色彩的詞: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
⑧、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過渡)文學欣賞中有一句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長的雨巷就是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義呢?
討論:《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點撥:
⑴ 根據本文故事情節看:
愛情詩。
⑵ 從詩歌傳統角度看:
理想。
屈原《離騷》“香草美人”象征高貴的愛國精神;
郭沫若《爐中煤》“年輕女郎”意象象征祖國。
⑶ 知人論世,課件顯示背景(“我”的補充──另一層面的“我”,將來的“我”)
[NextPage]
教師總結:無論怎樣理解姑娘的形象,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盡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所以,有人說戴望舒是一名略帶著一絲憂怨的尋夢者,在他身上體現著一種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四、結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別樣的美。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課件播放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板書設計】
意境美──音韻美──執著美
語文教案 篇2
一、自讀要求: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3、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但難度又比較大,因此教學中設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分析,進而理解全文。
三、教學用時:2課時(總第課時)
四、教學日期:
教學過程
一、入題
解說: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一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閱讀本篇,可以說就是跟隨作者去閱讀生命。文章比較長。因而把握線索非常重要。文章對我們情感的沖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
二、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
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為什么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于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后終于想明白了,終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風景描寫和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后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圍,寫到來這園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么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里又遇到一個漂亮但卻是的少女(刪節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為你規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或者說,你還能有屬于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眾生共同的問題——“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后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系,力求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心痛苦為基礎,將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后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一角,在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于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于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于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樣一種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冀與不舍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為文的寄托。為文與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②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③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重點難點:
①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②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金錢—拜金主義思潮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另一個外國的作家寫的一篇也是講述人善變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2、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3、整體感知小說,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節:人物態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
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人物態度對比:
前:(從文中找出詞語)
后:(從文中找出詞語)
5、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對民,愛慕虛榮。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說中環境描寫,各自的作用?(略)
7、小說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8、發散訓練
①小說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③寫作:請以“人與人這間”為題,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的中心。
板書設計:
中心線索
于勒貧窮富裕貧窮
菲
利
普
夫
婦厭惡詛咒熱切盼望咫尺不認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亂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別墅重新拖累我們
壞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賊、討飯的
打發到美洲去多么的驚喜啊以免再遇見他
側面描寫主體部分
介紹家庭成員,引出于勒對于于勒態度的今昔變化全家旅游發現于勒證實于勒躲開于勒
小引背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主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認識兩個筆畫。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農村變化很大,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認識兩個筆畫。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總60電53
一、教學目標:
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認識兩個筆畫。
二、教學重點: 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認識兩個筆畫。
三、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你去過農村嗎?那兒的變化大嗎?
2、今天帶你們到農村去瞧一瞧(出示課件),把那里的風景夸一夸。
3、學生看圖,自由發言。教師相機提問:請數一數有幾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為什么?
4、出示課題,指導讀準“哪、座、房”和輕聲詞“漂亮”。
(二)、讀通課文:
1、讀課文。學生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
2、開火車檢查自讀情況,學生評價,相機指導讀準三拼音節和輕聲音節。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讀音。
4、多種形式讀,開展小組擂臺賽。
(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設計教案
1、學生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句話。
2、圖文結合,學習朗讀第一句。
(1)自讀第一句,說說自己喜歡不喜歡這些房子,為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圖文結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墻,寬寬的門,大大的窗。
(3)比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過換詞比較,初步體會疊詞的用法。疊詞有什么好處。
(4)詩人用這么美的詞組寫出了這些房子很美很寬敞,可見他多么的喜歡這些房子呀!那我們該怎么讀這一句呢?
(5)朗讀第一句。重點指導讀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墻,大大的窗”
3、圖文結合學習朗讀第二句。
(1)看圖,房子周圍的環境美嗎?美在哪里?
(2)教師朗讀一、二句,學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結合圖,學習三、四句。
(1)再看圖,問: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
(2)指導朗讀三、四句。
(3)正確、流利比較有感情地讀好全文。
(四)、書寫生字:
1、認讀生字“了、子、門、月”。說說在哪些課文中學過。
2、分析字形,用比較法區別“了、子”,用說筆順法記憶“門、月”
3、指導書寫: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師范寫,學生練寫,展評。
六、作業布置:把“了、子、門、月”
七、板書設計:了、子、門、月
八、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設計教案
總61電54
一、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農村變化很大,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之情。
二、教學重點: 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認識兩個筆畫。
三、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
學生聽寫生字,老師收一小組抽查,其余的自己檢查,錯誤的加以鞏固。
(二)、背誦課文
1、學生練習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看圖背誦課文。
3、舉辦背誦課文擂臺賽。
(三)、識記字形
1、做摘蘋果的游戲復習生字。
2、四人小組討論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1)比較部首記憶。
(2)開火車給字組詞。
(3)創設語境,鞏固生字。
自讀下面一段話-----同桌檢查-----指名讀。(出示課件)
我們的校園里有兩座高大的教學樓。教學樓前有個美麗的大花圃。花圃里種著各種各樣漂亮的花。這兒一年四季都散發著花香,吸引了許多女同學來觀賞。教學樓的后面有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學們都愛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3、詞語積累:
(1)練習讀課后的疊詞,再發散。
(2)練習做找朋友的游戲,課件出示詞語搭配,連線。
(四)、擴展活動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設計教案
談話,上節課我們夸農村小朋友友的美麗校園,今天我們來夸夸自己的美麗校園吧!
五、作業布置:把“了、子、門、月”
六、板書設計:了、子、門、月
七、課后反思: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姊、詭、匿、愕”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阿里山云霧景觀美,領略課文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阿里山的云霧在沒有風的時候和起風的時候分別有哪些特點。
2.理解課文最后一句“給人留下了莫名的驚愕與喜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組阿里山風景圖片(其中有關阿里山云霧的圖片最精彩),問學生:最喜歡哪一張?知道這是哪里嗎?這是我國的阿里山的風光,今天讓我們跟著作者去領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霧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小組初讀
1.第一遍: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自己認為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課文。
3.第三遍:默讀,有什么問題要同學幫忙解決,一會兒提出來。
4.反饋交流
三、抓住重點仔細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2、3自然段,說一說沒有風的時候,云霧有哪些特點;起風的時候,云霧有哪些特點。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討論總結如下:
四、質疑解疑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重點解決:作者為什么會對阿里山的云霧產生“莫名的驚愕與喜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作者產生共鳴。
五、總結全文
1.作者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霧寫得如此之美?(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你還知道的哪些風景名勝,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通過了解阿里山云霧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的.熱愛。通過對課文的賞析,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養愛美情趣。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服務者、引導者、促進者,引導學生去自主研究與發現。教學重點是了解阿里山在沒有風的時候和起風的時候分別有哪些特點。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給人留下了莫名的驚愕與喜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思、議、說和看、聽等多種形式來探究課文。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適當給予點撥。由于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解風景名勝等信息,課堂還組織學生進行了相互交流。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領略鏡泊湖的美麗景色,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靜態和動態的描寫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鏡泊湖的奇觀以及吊水樓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課文是怎樣描寫鏡泊湖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二)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三)閱讀課文,給課文分段,了解各段段意。
(四)學習課文第1段,弄清鏡泊湖是怎樣形成的及其有關的傳說。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
(二)了解鏡泊湖的形成及有關傳說。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我們祖國不僅有遼闊美麗的大草原,而且有許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鏡泊湖是位于我國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的一個有名的湖泊,那里的景色迷人,今天我們就隨作者到鏡泊湖去游覽一番。“奇觀”是什么意思?(題目中的“奇觀”是指雄偉美麗而又少見的景象。)
(二)聽錄音,邊聽邊想:
鏡泊湖在什么地方?是個怎樣的湖?那里有些什么奇觀?
(三)學生自學生字、詞。
(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消災弭禍:消除災禍。弭同“彌”,止息的意思。忌妒:這里指因為別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好東西而心懷怨恨。熾熱:極熱,熾,是火旺的意思。繽紛:種類很多,五顏六色。綺麗:形容風景鮮艷美麗。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看不過來。勝,能夠承受。不勝,接受不完的意思。聳峙:高高的直立。斛:過去的量器,一斛等于五斗。郁郁蔥蔥:形容森林蒼翠茂盛。欣欣向榮:形容林木繁密,生機勃勃。)
(四)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可以先讓學生置疑。)
(五)默讀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第1段〈第1、2自然段〉:講鏡泊湖的形成和傳說。第2段〈第3自然段〉:從整體上描寫鏡泊湖景色的最大特點——“自然樸實而又綺麗多變”。第3段〈第4自然段〉:重點描寫吊水樓瀑布的壯觀情景。第4段〈第5自然段〉:重點描寫地下森林景色的奇觀。)
(六)指四名同學分段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鏡泊湖在什么地方?課文主要講了鏡泊湖哪些主要景點?讀后讓學生回答。
(鏡泊湖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課文主要寫了吊水樓瀑布和地下森林兩個主要景點。)
(七)學習課文第1段。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第1段。
2.提出自學中不懂的地方。學生提后給予解答。(可先讓其他同學給予解答,然后老師再給予補充糾正。)
3.讓學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復述課文中的傳說故事。
4.說說鏡泊湖是怎樣形成的?
(八)作業。
1.朗讀課文。
2.復習詞語:
消災弭禍 天廷 忌妒 索取 爭執 熾熱 阻塞 綺麗 別墅 點綴
一望無際 繽紛 聳峙 奇幻 俯視 黝黑 美不勝收 郁郁蔥蔥 欣欣向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第2、3、4段。
(二)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了解吊水樓瀑布和地下森林兩處景點的具體情景。
(二)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景點的特征進行靜態和動態描寫的。
(三)體會文中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讀第1段課文,并說說第1段所寫的.內容。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說出這段話的段式待點是什么?
(總——分段式。先總說鏡泊湖景色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樸實而又綺麗多變”,然后再具體展開說明它怎樣“自然樸實”,又怎樣“綺麗多變”。)
3.課文是怎樣寫鏡泊湖是“自然樸實”的?讀出有關語句。
4.課文是怎樣寫鏡泊湖“綺麗多變”的?讀出有關語句。
5.“有的直插湖中如屏似壁,有的退避三舍形成水灣,湖心石島聳峙,湖心倒影奇幻……”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幾句話的?
6.仿照這段話,自己組織語言說一段話。(要求運用:“……除了……沒有…………只有……然而……”這些詞語。)
小結:課文第2段,作者是從整體上向我們描述了鏡泊湖景色的最大特點即:自然樸實而又綺麗多變。
7.齊讀第2段。
(三)學習第3段課文。
1.學生自學第3段課文。邊讀邊思考:
(1)吊水樓瀑布在什么地方?
(2)吊水樓瀑布是怎樣形成的?
(3)“千軍萬馬”、“聲聞數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4)在冬季氣溫低達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時,吊水樓瀑布結冰嗎?為什么?
2.分小組討論、交流上面的思考題。
(在學生自學后,分組討論,啟發學生充分發言。)
小結:課文第3段,作者重點介紹了鏡泊湖的著名景點:吊水樓瀑布的壯觀景象。由于瀑布流水處在劇烈的運動中,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下也從不結冰,這是動態的描寫,與第2段的靜態描寫形成鮮明的對照。
3.齊讀課文第3段。
(四)學習課文第4段。
1.學生自學課文第4段。邊讀邊思考:
(1)地下森林為什么要說“所謂地下森林”?
(2)為什么能在這里長起郁郁蔥蔥的森林?
(3)什么叫“俯視”?游客們爬上火山口的頂部俯視時感覺怎樣?
(4)為什么地下森林的樹木會“欣欣向榮,充滿了活力”?
2.自學后,分小組討論、交流。
小結:由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陽光照射,鏡泊湖這里的地下森林長得郁郁蔥 蔥,欣欣向榮,充滿了活力。
3.指名讀第4段課文。
(五)朗讀課文。
(六)鏡泊湖的景色有靜有動,舉例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鏡泊湖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的。
(七)總結(略)。
(八)作業。
1.復習課后練習第1題。
2.填空。
(1)除了鏡泊山莊有一些( )別墅外,這里沒有多少人工的點綴,只有( )山巖,( )的湖水,( )的花樹,( )林海。
(2)本來清澈的湖水靜靜地( )著,一到陡崖,突然下( ),頓時( )萬斛珍珠,( )起千朵銀花,水霧( ),勢如千軍萬馬,聲聞數里,同幽靜的鏡泊湖形成鮮明的( )
語文教案 篇7
《春江花月夜》
教學目標 :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于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住: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復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并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于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游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 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八、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這既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了“夐(xiòng)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癈。它表現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分段釋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開首這八句,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謂:「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別之地。
「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云,想到扁舟離家的游子。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后稱瀟湘。「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
「搖情」,是說即將落下的月亮,搖動起滿樹象征著離人情意的光輝。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語文教案 篇8
初三語文教案
《月下獨酌》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并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1.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么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凄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后兩句?
1.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后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于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注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2、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
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4、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獨.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凄涼孤獨的復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布置作業
《從軍行》
一、導入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寫軍隊的戰斗生活。這首詩是借樂府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
二、評講
賞析全詩:
(一)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
來犯,出征,圍城,苦戰。(最后抒懷)
(二)首聯:
1.分析“烽火”這一意象。
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臺。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臺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
一個“照”字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3.賞析關鍵詞“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發端警竦
(三)頸聯:
1、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為什么用典雅、莊重的詞語?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2、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鐵騎”與“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
“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爭氣氛。
3、賞析“繞”字。
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
4、“牙璋”才“辭鳳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
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
(四)頷聯:
1.作者是怎樣做到“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
第三聯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斗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著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這里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斗聲面。那么大的一個激戰聲面,只用了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
2.體會詩人描寫戰爭的手法?
繪聲繪色,以戰地風雪烘托戰斗之激烈。
(五)尾聯:
頷聯反跌尾聯:盡管風雪苦寒,戰斗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這首詩情調慷慨激昂,可以說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
四、布置作業: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課堂小結: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四、布置作業: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門太守行》《別云間》教案1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之前所作。云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請學生齊讀課文
2、請一個同學再范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么: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頷聯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斗精神。
3、頸聯寫出了戰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明確: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說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著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云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時情懷的抒發,表現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后“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后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是懷著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后家鄉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后。作者別后成了鬼魂,也還關心著故鄉,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后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又”字充滿感嘆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著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么韻味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案1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重點
認識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
教學難點
為什么“第一次的經歷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和我們共赴學習之旅,大家高興嗎?這是老師本學期第一次上公開課,也是大家升入初中第一次和我合作上語文公開課。這第一次難免有些緊張,但老師會盡心盡力,相信同學們在這第一次當中會給老師很多的驚喜和收獲。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讓我們共同來體驗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檢查預習
1、請一學生朗讀課文。
大屏幕出示字詞:
注意下列劃線字的讀音 雛形 豐碩 稀疏 霎時 孵鳥 姊妹 柚子 沉甸甸 結實累累 玲瓏剔透
弄懂下列詞語的意思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結構細巧。
具體而微:整個形體都已具備了,只是比較微小而已。
不可磨滅:指事跡言論等將始終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回味無窮: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豐富而充實。要求其他學生:
(1)標注自然段
(2)注意屏幕上劃橫線字的讀音。
(讀完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稍做點評)
2、講解字詞。
三、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作者寫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經歷?
學生回答后大屏幕出示:
2、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組織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明確:
“第一次看柚子樹”和“第一次看孵小鳥”是詳寫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寫的。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能更好地表現“第一次”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3、媒體出示三幅圖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進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劉翔第一次獲得奧運會短跑冠軍及其感言。)
4、引導學生看圖片后總結: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義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郎的第一次引起了人類歷史的大飛躍,楊利偉的第一次,使飛船升空載上了中國人的名字,劉翔的第一次改寫了世界短跑的歷史,為中國人乃至亞洲人贏得了榮譽。那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給了她怎樣的感想,她認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要求:速讀課文,找出答案。
學生回答后明確: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新鮮而刺激”“回味無窮”。
5、探究: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卻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因為第一次無論愉快不愉快,但感覺都是新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
6、下面請同學們搜索你生活中的記憶,想一想你的生活經歷了哪些難忘的第一次,選一次最精彩的告訴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美句來說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要求:學生用2——3分鐘的時間把經歷和句子簡單地寫下來,然后回答。
7、學生回答后小結,同學們的第一次真可謂是多姿多彩,因為這些第一次,你們的生命也變得多姿多彩。請找出文中的這句話并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變得愈益多姿多彩。”
學生交流理解后回答明確:因為第一次越多,經歷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8、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結合課文討論后回答:要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多為自己創造一些有意義的第一次。
9、說說“你現在最想嘗試的第一次是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最想嘗試的第一次”,教師要注意引導“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嘗試的,哪些是不可以嘗試的”。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地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
板書設計
第一次 奇妙——喜悅、新奇——低回品味味 不可磨滅 珍 重
真 好 奇妙——新鮮、刺激——回味無窮窮
語文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能準確讀寫“解數、顛簸”等字詞。
2、在讀中感受北美大瀑布的特點,熱愛自然,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3、揣摩精彩句段,學習運用恰當的比喻寫景的方法。
【知識鏈接】
1、 尼亞加拉大瀑布簡介:
尼亞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河上。尼亞加拉河僅長57公里,卻從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河上橫亙著一道石灰巖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抖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經山羊島分割成幾個部分,如美國瀑布、新娘的面紗和馬蹄瀑布。它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2、關于選文的一些說明:
(1)本文在選入教材時,部分內容被刪節,如前往觀賞的人忍不住跳進瀑布去和有的人專門到那里自殺的段落,如非重點描寫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內容。
(2)作者在原文開篇便將此游記的格調定的很高:“寫本前往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終于獲得了人生的力量,懂得了怎樣贊美人生,譜寫人生。那是一切名山大川應該給予人的。”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查工具書和課下注釋,掃清閱讀障礙。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頃刻( ) 解數( ) 顛簸( ) 黯淡( ) 綺麗( )
急遽奔流( ) 棧橋( ) 挾著( ) 磅礴 ( )
(2)在橫線上抄寫你認為還需要強調字形或值得積累的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課文至少三遍,畫出關鍵詞,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瀑布旁邊——( )——( )——瀑布半中腰——棧橋
(2)想一想題目“奔落的雪原”在文中指什么?作者寫了哪幾個瀑布?重點寫的是哪一個瀑布?
3、水是自然的靈魂,大自然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靈氣,古往今來,詠水的詩句不計其數,請寫出兩句描寫水的詩句。
二、合作交流
(一)預習反饋,感知瀑布
1、教師指生給預習中的易錯字音注音,聽寫重點字詞(2人板寫)。
2、交流第2題,說說作者的游覽路線和初讀收獲。
3、小組輪讀課文(一組讀一段),在聽讀中畫出尼亞加拉大瀑布留給對你印象深刻的詞句。
(二)深入探究,研讀瀑布
1、結合相關描寫,說說從文中你看到尼亞加拉大瀑布有什么特點?
2、作者記錄了這次北美觀瀑的經歷,多次寫到自己獨特的感受,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結合對作者、寫作背景的了解,想想這些感受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三)品讀課文,學習寫法
1、作者為什么把尼亞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呢?找出文中把瀑布比喻成雪的語句,說說這樣比喻的好處。
2、你還知道哪些寫水的'名句?
三、達標測評
1、作者通過描寫尼亞加拉大瀑布的 ,表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2、妙筆生花,學習運用恰當的比喻寫景:
水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表現形式,大海小溪,冰霜雨雪各有魅力,請選擇其中一個,運用比喻修辭寫一兩句話。
宗璞《奔落的雪原》閱讀練習及答案
《奔落的雪原》課內閱讀
這時在關國瀑布下面和對岸加拿大一側的山谷中,都有三三兩兩的黃衣人在行走。什么蝦兵蟹將?我們問。原來可以通過隧道下去,到瀑布近身處看。在美國這一邊的叫“風洞”。我們興致勃勃地去了。穿上雨衣雨靴,也都成了蝦兵蟹將。乘電梯從巖石中下去,走過隧道,到得洞口,洞外有棧橋,位置在關國瀑布和“新娘面紗”之間。水聲轟鳴,比在船上時更強十倍!我們不管浪花飛舞,循棧橋向大瀑布走去,真走到它身旁了!離水流只有25英尺!這時仰面上看,急流自天而降,仿佛就澆在自己頭上!
卻是奔跑著的活的浮雕。風挾著水蒙頭蓋臉而來,風和水都是硬的。這里不是水花水汽,簡直是置身波濤中了。這奇異的站立著的波濤啊!“我們算是到過瀑布里面了。”一個西班牙人說。
啊!崩落了還在奔跑的雪原!要把我們帶到哪里去呢?
我伸出手,想和瀑布巨人握一握。他卻置之不理。又是一陣水浪澆來。“快走,請快走。”管理棧橋的人說,他的聲音在雷鳴般的轟響中又消失了。
我又伸出手來,抓住一捧水。水從指縫間漏出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卻永不會從我的記憶里篩去。我會永遠記住你的偉大精神,你的磅礴氣勢,你的力量,你的速度……我會永遠記住你那如同崩落的雪原般的流水。
1文段中加點的“蝦兵蟹將”指什么?
明確: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瀑布給人的壓迫感。
2文段的結尾,作者寫道:“尼亞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卻永不會從我的記憶中篩去。”除了文中所寫,還有哪些方面深深打動了作者?
明確: 緊扣課文,言之成理即可。
3“我又伸出手來,抓住一捧水。”試分析“抓”字的精妙之處。
明確:“抓”字突出表現了作者想留住瀑布的急切心情。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06-12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精品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精品教案10-10
有關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簡單05-18
語文《石榴》教案10-11
語文母雞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