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3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讀寫“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1.導言:同學們,我們在成長在進步,我們耳聞目睹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低頭在水邊玩耍,抬頭望見空中的云霞,讓我浮想聯翩,郊游讓我大開眼界,外出求學之際,我心曠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板書課題: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2.解題:看課題,你知道“大自然”是誰心中最美的是嗎?(我)文題用逗號取代了“是我”我具體指誰?(宗白華)
3.簡介作者宗白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事?
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請同學們用筆標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開頭一句表示時間的詞語,把它圈起來。觀察這幾個詞,看看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時間)
3.按這個順序給課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細品讀,理解感受
(一)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時間內,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說說你對這種感受的理解,并讀一讀。
(二)交流感受,朗讀體驗
學習第一段,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小時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橋畔的垂柳,云譜。)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孩童時候。作者見到云聯想到什么?找一找寫云的句子讀一讀,讀的時候語調要錯落有致,表達出作者的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邊讀邊想象漢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戲劇的云都是什么樣子,并在書下邊的彩圖上有簡筆畫出各種云的示意圖。練習讀。指名讀。
剛才我們畫了一些云的示意圖,說說你對作者這種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迷戀大自然的腳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們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畫出所去的景點及見到的景物,用“~~~~”畫出作者的感受,體會凄涼的感覺與幸福之感結合的奇妙之情,練習朗讀。
(朗讀時要突出對古跡景色既贊美又有懷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對空氣清新,環境靜寂的贊嘆,又有對綠樹掩映,湖水清麗景色的極度陶醉之意。)
指名讀。小組之間比賽讀。
教師小結:小時候,作者無論是一人觀賞,還是與小伙伴郊游時,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并覺得自己與自然合二而一,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此時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過如此入情入境的時刻嗎?說一說。
這一段的板書我們也學習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概括一下,老師教學生連詞成句,
接下來我們學習學習第二段:
十三四歲我們叫做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已經成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異的情感呢?第3自然段內,有時間,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沒有具體寫出所見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結合你現在的年齡,替作者添補上他所見到的景物。說說你的奇異的幻想。
作者長大了,有自己的觀點,自信,突出堅定并活潑好奇之意。體現我對自然的愛越來越真切。
這一段的板書,誰愿意概括?盡量讓學生完成。
下面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第三段:
一個人讀(4自然段),找出時間,景物,畫出感受,并理解,“青島的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的意思。
一個人學(5自然段),找出時間,景物,畫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氣,在山水里蒸發的較早,舉目都是淺藍深黛;湖光巒影籠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個透明體。”
一個人學(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個長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個人學(7自然段),說一說“華燈一城夢,明月百年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組內學習,比賽說理解,比賽讀一讀。
學生匯報
師小結: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經是一個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他可以經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是生命的發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一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象征”用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聯。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聯緊密,作者抓住了關聯產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想。這種聯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詩句,體現出他愛詩,寫詩,讀詩,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詩意”
(三)通讀全文,體會情感
師:思考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
(作者是我國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作者的詩《我生命的流》。
四、閱讀鑒賞,突出特點
1.寫景,并直接抒發感情。找到有關的句段。
2.全文運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指出具體的句子。
五、回顧全文,概括內容
課文講了什么事?(作者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物引發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讀課文,背誦佳句
1.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比賽背誦。
3.摘抄自己喜歡的妙詞、佳句。
七、實踐拓展,讀寫結合
回憶你所見到的自然景觀,哪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對它很有感情,寫寫自己的感受。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預設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脈絡。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生字、新詞
2、感受諸葛亮的勇氣和智慧。
教學準備
重溫《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計”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計”你知道哪些?
學生紛紛回答:苦肉計、調虎離山、金蟬脫殼。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干什么?怎么樣?)
(三)快速瀏覽全文,整理故事情節
事情的開端、起因是什么?
——兵臨城下。“蜂擁而來”說明司馬懿兵馬很多。(體味“蜂擁”一詞好在哪里)
發展:臨危之際,諸葛亮開始使用妙計。
高潮是什么?
板書:
(一)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
(二)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三)高潮司馬懿中計
(四)結局諸葛亮釋計
教師: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探究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準確地復述故事的內容。
預設目標
1、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準備
了解《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復習導入
二、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1、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表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高潮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系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結局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諸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小組討論)
A.學生討論
B.小結: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系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討論
明確:
1.聯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么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系嗎?
(他的膽來自于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六)學生討論拓展
1、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系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于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并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后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余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三、知能遷移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后,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復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四、小結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五、練習
文后練習四。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認識2個生字,主動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情感:感受丹柯為了拯救大家而犧牲自己的愛心的高貴品質。
重、難點: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抓住有關重點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朗讀課文體會丹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教法:讀中感悟,自讀自悟。
教具:課件
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很多同學都喜歡讀小說,在這里先送給大家一句話:“讀偉大的小說,捧起前與放下后你已判若兩人!”今天我們來共同讀一篇偉大作家高爾基的小說。(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標出自然段序號,把課文讀通暢。
2、小組合作讀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3、小組匯報讀文情況及問題。
三、精讀體會:
1、丹柯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險?
2、你對“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會得到什么好結果的'。為什么我們要把氣力浪費在悲哀和恐懼上呢?走,我們到林子里去,我們要穿過林子,林子是有盡頭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盡頭的!”這段話怎樣理解的。
3、“因為在他的眼睛里閃著堅定的力量和火一樣的光芒”中“堅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樣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們對丹柯憤怒、不滿的句子。討論該怎樣讀呢?
(隨機指導朗讀)
5、面對人們的質問、懷疑、憤怒,丹柯是怎樣做的?(引導學生體會丹柯處境的艱難、他的勇敢和堅強。)
6、最后,丹柯怎樣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總結課文:引導學生交流,從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質令我們感動?
五、積累內化:自選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六、實踐活動:
課外搜集一些為人類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故事讀一讀。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瀏覽課文內容,能用簡短的話語介紹書中提到的幾種出行方式。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熱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了解四種出行方式,感悟科學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熱愛。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本課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1、教師板書“怎樣出行”:同學們,現代人們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學生自由說說。(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
3、教師激趣導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你們想象過未來的我們會怎么出行嗎?今天我們就穿過時間的隧道,到我們的未來去看看我們的出行工具吧!(補充完整課題)
二、學生自瀆,理解內容。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自主閱讀課文的方法。
2、教師提出要求,學生按要求自學課文。
(1)、讀通、讀熟課文。
(2)、思考:課文介紹了那幾種未來的交通工具?請用簡短的語句介紹這些未來的交通工具。
(3)、邊讀邊想,把你的感受旁批在邊上。
3、教師巡視指導。
三、集體反饋,理解內容。
1、教師出示下列詞語,檢查學生的認讀情況。
聯袂、媒體、涅蘭、隧道、包括
2、指名反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未來的交通工具?
3、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介紹這四種交通工具。
4、指名學生在小組內介紹這四種交通工具。
5、教師小結:依據科學,科學家們暢想著未來的出行方式,有”海底列車“、”地下飛機”、“公交飛碟”、“飛行汽車”等等。這些并不是胡思亂想,是有科學根據的,也是可以實現的。那么科學家們為什么要發明這些交通工具呢?現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足,而未來的交通工具又有什么優勢呢?
6、集體交流反饋,教師進行引導、歸納。
7、教師小結:雖然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已經很發達、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科學的日益發展給人們帶累的生活變化。利用科學依據,創造出更先進的交通工具是科學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標。
四、拓展延伸,大膽想象。
1、指名說:你最喜歡文中的那種交通工具,為什么?
2、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你們都是科學家,你們想創造出怎樣的未來交通工具呢?
3、學生思考后,教師指名反饋,并進行簡單的介紹。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膽的想象是實現夢想的開始,但是夢想的實現還得依靠科學的支持。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將這些大膽的設想變成美好的現實。
六、作業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向自己的父母介紹未來的交通工具。
《未來我們怎樣出行》教學反思
自我評價:
本篇課文重在了解“海底”列車、“地下“飛機、”“公交”飛碟、“飛行”汽車這四種未來的交通工具,并引導學生想象我們未來的出行方式。本節課教學設計合理,課件簡明,重點突出;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對學生的評價語較單一,需要豐富課堂評價語言。
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課堂表現亮點:
除了課件出示的圖片外你,在鞏固練習部分,我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思考,讓學生暢想并畫出他們心中未來出行的方式,并通過投影儀展示給大家,學生的回答讓我很驚喜,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染了我。
一個女生回答:“我發明的是一種會飛的公交車,輕便。能減輕交通擁擠的現狀。”
一個男生回答:“我發明的是一種能進入太空的公交車,上面有避雷針、螺旋槳帶動、濕度每小時1000千米。我想帶著大家去太空遨游。”我說:“等你發明出來要去太空遨游時,要記得帶上我呀。”
還有一位男生說:“我發明的是’飛魚’,它有魚的形狀,能利用太陽能出行的汽車,它能儲存太陽的能量,在陰天能把儲存的能量發揮出來,保證汽車在陰天也能照常出行。還能減少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整體讀文的基礎上,分部分讀課文,概括段意,說出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訪蘭過程中“我”的所見、“我”與父親的對話,讀出“野蘭”和“家蘭”的不同特點;對比特點,說出“野蘭”與“家蘭”的不同格調。
3.緊扣“不敢”、“后悔”讀出作者對“野蘭”的敬仰,學習“以蘭喻人”的寫作方法,談做人打算。
教學重點:
訪蘭過程中“我”的所見,“我”與父親的對話。
教學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讀出蘭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學習“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2.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導入新課
1.課前熱身——“君子”與“小人”之辨。
(PPT出示詞語):“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學生聯系實際談生活中所見的兩類人。
(PPT出示兩種人的特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導入新課
下面我向你們推薦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圖片。)
揭示課題(PPT出示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教師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
引導學生從課題產生質疑
為什么用“訪”而不用“賞”?
“我”是如何訪蘭的?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打開學生話匣,認識何謂“君子”,為后文學習蓄勢;質疑課題,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質疑問難
1.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由讀文。教師巡視指導。
(ppt出示閱讀要求):邊讀課文邊勾畫出“我”隨父親進山訪蘭所見,找出父親說的話,找出我說的話。
不懂的地方多讀多想,可以舉手提問。
2.檢查學生讀文情況。
文章主要內容;所見;父親的話;我的話。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讀文,說出大概內容,理清線索,大膽質疑。
⑴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概內容。)(PPT出示內容小結。)
學生質疑:父親為什么慍怒?父親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長的蘭草?
⑵抽生讀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內容:訪蘭所見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讀4——15自然段
大概內容:父親同我談蘭,比較家蘭和野蘭的味兒。
⑷PPT出示內容小結。
4.齊讀最后自然段,說出內容。(PPT出示內容)
5.理清文章思路,進一步明確文本內容。
(借助PPT顯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是讀,用讀把握文本言語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是文本原生價值的開發。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質疑,有利于學生不斷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2——15自然段
1.“我”隨父親進山“訪蘭”的所見。(出示PPT圖片,欣賞瀑布蘭草。)
讀課文2、3自然段。(讀出景物的優美,讀出蘭的高雅不俗。)
(板書:野蘭 清妙 仙品)
2.父親同“我”談論什么?
(野蘭與家蘭的特點。)
(板書:家蘭)
3.野蘭與家蘭有些什么特點呢?
⑴家蘭“好看”,野蘭“清爽”。(板書:好看 清爽)
⑵野蘭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氣,長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蘭是玩賞的盆景。
(板書:空谷的幽物 玩賞的盆景)
研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氣,長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讀課文第12自然段,讀出供人玩賞的家蘭的特點:葉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蘭美得太甜太媚,為被人欣賞而生長,格調俗。
野蘭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調不俗。
(板書:為被人欣賞而生長 俗 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蘭與家蘭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對比手法的寫作方法。(板書:抓住特點 對比)
5.解釋父親為什么不再帶回野生野長的蘭草培栽。(板書:敬仰 鄙視)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具有語文味,關鍵是咬文嚼字,關鍵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見反復研讀,讓語言文字生成具體美麗的畫面;抓住野蘭與家蘭的特點在對話中進行對比,體會蘭的格調。此環節既學習表達又為情感升華蓄勢。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齊讀最后自然段。
2.我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蘭了?我為什么后悔毀了野蘭?從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野蘭是什么情感?
3.野蘭不愧花中君子,父親不愧教子有方。父親用野蘭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學了文章后,我們也應該懂得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了,做一個像野蘭一樣有格調的君子了。
齊讀出:(PPT出示)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復:我們也應該懂得做一個像野蘭一樣有格調的君子了。
再次齊讀: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現在大家明白課文為什么以“訪蘭”為題吧?
(板書:以蘭喻人)
設計意圖:育人,這是選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習表達,是選文具有的言語形式。此環節讓學生得意得言,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駐留內容,及時運用。
1.同學們或許在不斷警示自己做一個像野蘭一樣的人: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談收獲:表達方法方面的收獲;做人方面的收獲。
2.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將如何做到:“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練筆也可即興交談。)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結果在于學生駐留了什么知識以及如何運用知識。此環節學生及時說出學習收獲,目的在于檢驗學生學習內容的駐留;學生小練筆,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
《訪蘭》課文理解
教材簡析
課文寫了父親養蘭、賞蘭,“我”隨父親訪山中之蘭的一段親身經歷,一種真切感受。文章或寫景,或抒情,或問答,絲絲入扣,娓娓敘來。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蘭的.底蘊和神采,和盤托出。這些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它不俗,葉純,開的花純,有靈性,原因在于“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作者借父親之口,贊美了蘭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諦,切入生活的本質,讓人讀來可思,思之有悟。
課文以蘭喻人,探尋做人處事之理,行文如風行水上,極為自然。全文以“訪蘭”為線索,結構謹嚴,層次清晰。以“我”和父親訪蘭過程中的對話為重點,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揭示了父親約“我”賞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尤其通過“家蘭”和“野蘭”的鮮明對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寫野蘭的生存環境,尤見功力,只覺撲朔迷離,別有洞天,風光旖旎,極為感人,為下文議論鋪了有力的基礎。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家蘭”的“甜、媚、俗”與“野蘭”的“清爽、純樸,有靈性”比較,同時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聯系上下文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
建議本課教學用2課時。
解讀與提示
課題:“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教學中可讓學生將“訪蘭”與“賞蘭”比較。
第1段:父親愛蘭、育蘭,但當人們跑來玩賞時,父親卻添了幾分“慍怒”,并且不再植蘭,這種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訪蘭時的對話中有兩處交代。教學中可設置懸念,引導學生聯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寫突出了野蘭的生長環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優雅的環境襯托了野蘭的高雅不俗,為下文贊美野蘭作了鋪墊。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并適時背誦。
第3段:“連聲叫好”,可以讓學生想象“我”叫好的具體語言,配之以蘭草圖片,以深刻體會蘭草的“清妙”。
第4~13段:這是“訪蘭”過程中父子的對話,這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將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既照應開頭,又為后文議論作鋪墊。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人深思。教學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讀對話,了解對話中包含的思想內容。
第10段:這里的“味”既指蘭草的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第14段:“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這是全文的中心句。可先讓學生勾畫出后反復朗讀,再聯系上下文和生活體驗說說自己的認識。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生態度。
課后第1題: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復朗讀體會后,選擇如第3段、第15段這一類相關段落背誦。
課后第2題:需要在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對“我”和父親在訪蘭的過程中的對話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決這一問題。
“兩個味兒”,既指蘭花的香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提出的問題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后進行,在深入學習中開展討論解決問題。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6
一、導入新課,用背景資料激發閱讀興趣(多媒體出示)
同學們,中國女排在世界上的賽事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些成就的背后他們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嗎?其中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今天,我們來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員——陳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練的。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初談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讀通課文后,可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
三、研讀重點,感受陳招娣的訓練吃苦耐勞的頑強拼搏的品質
1、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女排訓練辛苦的句子,圍繞課文后的第一個思考題來進行。
2、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自己感動的場面,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先自己體會,再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朗讀。
課文最后九個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
(1)先讓學生試著自己怎么讀,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
(2)反復朗讀,讀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讓學生匯報朗讀。
(3)教師范讀。
四、整體回顧,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2、在筆記本上簡要地寫一寫自己了解的陳招娣。
五、遷移練習
1、識字寫字,要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
2、讀下面的句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好在哪里。
招娣邁動了腳步了。不過,她___往前走,___來個向后轉,步子___猛,動作___沖。
3、小練筆:學習作者寫典型事跡細節的寫法。描寫生活中的某個場面。
六、實踐活動
1、選取課文中的一個場景,演一演。
2、課外閱讀女排在賽場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業
抄寫本文佳句。在練習冊中自選兩道題。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段。
3、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知識,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味,讀出情。
2、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教學方法
導學互動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自學導綱
1、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會讀書嗎?平時你是怎樣讀書的?大家來交流一下。
同學們都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方法,都很有道理,其實古人有許多好的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如“讀書千啟遍,其義自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讀書方法。
板題:熟讀精思
請同學們把課題齊讀兩遍。
2、出示簡要提示
《熟讀精思》是宋代的朱熹寫的簡介朱熹
3、釋題:
通過讀課題,你認為朱熹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是什么?(熟讀精思)
熟讀的意思是什么?
精思的意思是什么?
4、那怎樣才能做到熟讀精思呢?課文給了我們很好的回答,請看認知與探究。
知識性問題(就是要求做到“熟讀”)
探究性問題(就是要求做到“精思”)
5、學生自學
6、檢查驗收
看同學們深得朱子的真傳,讀的很熱烈,那是不是達到熟的程度了,我來考考同學們。
①請讀準這些字音
②那這些詞語的意思呢?誰來展示自己的風采。
③最后我們再來比一比看誰課文讀得熟。
二、合作互動
第一道難關已被我們攻破,熟讀已經完成,下一個山頭是精思,需要同學們團結協作才能完成,下面請組長帶領自己的團隊,齊心協力攻克探究性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師指導
精思精思,不僅要思而且還要精,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看同學們討論得十分熱烈,到底哪個小組思得精思得深,我們拭目以待,以這五個句子為試金石,看哪個小組搶答的次數多,說得準。
3、小組匯報①
4、小組匯報問題②
學生匯報師板書:
準備:整頓幾案正身體
熟讀精思熟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精思:心到、眼到、口到
三、導學歸納:
生歸納:我們已經學完了課文,你有哪些收獲哪?請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體會。
師歸納:讀書的方法是做好準備,熟讀精思,如果我們把這種讀書方法養成習慣,就成了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四、融會貫通,熟讀成誦
同學們的理論知識學得很好,方法講的頭頭是道,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老師想眼見為實,看看同學們能不能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咱們設立了一個讀書
擂臺賽,同學們可以采取各種形式來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五、拓展延伸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描寫等重點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2、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3、激發學生對丹柯的敬佩和崇拜之情。學習丹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難點:
抓住重點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體會丹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閱讀,明確學習目標。
三、出示自學指導,指名閱讀。
師引導學生按自學指導的要求自學本課,時間8分鐘。(給學生充足時間自學,以學生為主) 小組內交流3分鐘
四、匯報點撥
1、學生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師適當點撥,指導朗讀(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人物形象)
2、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師引導學生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閱讀和習作緊密結合,為習作課做鋪墊)
五、小結
布置作業。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讀懂課文內容,了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能力訓練點
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
美育滲透點
體會魯濱孫藐視一切困難的陽剛之美。
教學方法:
教師教學法
激發興趣、引導閱讀討論、適時點撥。
學生學法
通過自讀自悟,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感情朗讀課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了解魯濱孫到荒島后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體會他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魯濱孫漂流記
2.解題:“漂流”什么意思?(隨著水浮動)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記下疑難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本文寫的.是一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一件事。
(2)質疑,梳理問題。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魯濱孫漂流到荒島,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解決的?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難:冷、餓、野人的威脅。
解決辦法:搭起帳篷、打獵捕魚、養羊種麥。住所前空地插樹樁,羊群分養,救下“星期五”為伴。
從中體會:魯濱孫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難,有頑強斗爭求生存的精神。)
4.朗讀課文。(讀出魯濱孫當時的艱難和他在困難面前的勇敢。)
5.質疑、解疑。(隨機解決,教師穿插背景知識及簡介相關細節)
(四)總結、擴展
1.魯濱孫的經歷給了我們什么啟發?在學習和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做的?應該怎樣做?(啟發聯系實際談)
2.你想詳細了解魯濱孫嗎?可讀一讀原著。
(五)布置作業
找到《魯濱孫漂流記》原著,讀一讀。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0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所作。本文的題目就與眾不同,實際文題應該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作者巧用逗號,取代了“是我”,題目對本文主題高度概括,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覺得大自然好像詩那樣,給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嬌麗多變的景象,按時間的順序展開,從對自然的朦朧之愛到賦予自然詩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的感受不斷發展的心靈進程。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本文語言富有詩意,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讓學生在反復讀的基礎上,思考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找出每段的前標明時間的關鍵詞,縱觀全文,明白課文的寫作順序,理解不同時期,隨著作者年齡的增長,所接觸環境的逐漸擴大,加之所學知識的增多,視野不斷開闊,對自然的感受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進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豐富,調動學生的思維,動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轉化為圖畫,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并積累好詞佳句,學習時按作者的描述拓寬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的共鳴。為寫作打好基礎,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3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讀寫“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1.導言:同學們,我們在成長在進步,我們耳聞目睹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低頭在水邊玩耍,抬頭望見空中的云霞,讓我浮想聯翩,郊游讓我大開眼界,外出求學之際,我心曠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板書課題: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2.解題:看課題,你知道“大自然”是誰心中最美的是嗎?(我)文題用逗號取代了“是我”我具體指誰?(宗白華)
3.簡介作者宗白華:(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事?
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請同學們用筆標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開頭一句表示時間的詞語,把它圈起來。觀察這幾個詞,看看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時間)
3.按這個順序給課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細品讀,理解感受
1、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時間內,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說說你對這種感受的理解,并讀一讀。
2、交流感受,朗讀體驗
學習第一段,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小時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橋畔的垂柳,云譜。)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孩童時候。板書:孩童
作者見到云聯想到什么?找一找寫云的句子讀一讀,讀的時候語調要錯落有致,表達出作者的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邊讀邊想象漢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戲劇的云都是什么樣子,并在書下邊的彩圖上有簡筆畫出各種云的示意圖。練習讀。指名讀。(略)
剛才我們畫了一些云的示意圖,說說你對作者這種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書:幼稚
(目的`:喚起自己孩童時對所鐘愛的事物的體驗。)
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迷戀大自然的腳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們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畫出所去的景點及見到的景物,用“~~~~”畫出作者的感受,體會凄涼的感覺與幸福之感結合的奇妙之情,練習朗讀。
教師小結:小時候,作者無論是一人觀賞,還是與小伙伴郊游時,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并覺得自己與自然合二而一,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此時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書:幻想
你也有過如此入情入境的時刻嗎?說一說。
(目的:啟發學生想象)
這一段的板書我們也學習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概括一下,老師教學生連詞成句,使板書成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來我們學習學習第二段:
十三四歲我們叫做少年,板書: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已經成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異的情感呢?板書:情感第3自然段內,有時間,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沒有具體寫出所見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結合你現在的年齡,替作者添補上他所見到的景物。說說你的奇異的幻想。
(目的:聯系實際聯系進行說話訓練)。
作者長大了,有自己的觀點,自信,突出堅定并活潑好奇之意。板書:奇異體現我對自然的愛越來越真切。
這一段的板書,誰愿意概括?盡量讓學生完成。
.板書:少年情感更奇異
下面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第三段:
學生匯報
板書:好音符
師小結: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經是一個青年了。板書: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他可以經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是生命的發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一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象征”用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聯。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聯緊密,作者抓住了關聯產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想。這種聯想是微妙的。板書:微妙
這一段的板書: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詩句,體現出他愛詩,寫詩,讀詩,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詩意”
板書心中涌起美詩意
3、通讀全文,體會情感
師:思考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
(作者是我國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作者的詩《我生命的流》。
四、閱讀鑒賞,突出特點
1.寫景,并直接抒發感情。找到有關的句段。
2.全文運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指出具體的句子。
板書設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1.按時間順序(小時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寫景,產生聯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異詩情畫意
3.語言優美(十七歲)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豐富
4.層層深入結尾扣題(上中學)心中涌起美詩意
第2課時
一、回顧全文,概括內容
課文講了什么事?(作者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物引發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課文,背誦佳句
1.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比賽背誦。
三、遷移練習,鞏固生字
1.識字寫字同時組詞。教師有針對性的范寫。
2.理解詞語: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
3.照樣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詞。
(曉霧彌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節
脈脈()含情的春水,滋潤著正當勃勃生機的山脈()。
5.摘抄自己喜歡的妙詞、佳句。
四、實踐拓展,讀寫結合
回憶你所見到的自然景觀,哪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對它很有感情,寫寫自己的感受。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了解黃山松奇特的特點。
⑶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預習交流美――品讀欣賞美――背誦感受美――寫作珍藏美――課后積累美”,來感受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讀書興趣,使學生快樂讀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黃山松各名松的特點。
2、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回憶學習方法――預習交流美。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本單元主體課文的?
生:匯報。
師:讓我們用這種方法,走進今天的快樂讀書屋吧!
師:請把你的預習收獲講給同組聽,小組長提煉出有價值的成果。
生:預習交流。
師:請小組長把本組的預習成果展示給大家吧!
生:預習展示。
師:黃山松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讓我們搭乘預習這列快車到黃山再次領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書:黃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讀欣賞美
師:請同學們用喜歡方式讀課文。要求:字音要讀準,句子要通順,拿出筆畫一畫,黃山名松各有什么特點?
生:自由讀匯報
師:誰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
生:指名分段讀。
生:評,互評。
師:請快速瀏覽課文,從中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匯報收獲和解疑。
師生互動。
三、深入感知――背誦感受美
師:簡短幾句話就道出了黃山松獨特的美,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讀一讀,試著背下來,要說一說喜歡的原因。
生:匯報,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華,寫作珍藏美
師:黃山歸來不看松,一句詩說出了黃山松的獨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筆可以按本單元寫作方法介紹一下你喜歡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學習本課后的收獲如感悟寫下來。
生:練寫:展示。
五、拓展延伸――課外積累美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事物是永恒的,課后用我們本單元學習方法閱讀課外讀物中《林海》一課,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熱情的雙手去描繪,用誠摯的行動去愛護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六、板書:
黃山松
迎客松熱情
探海松執著
黑虎松高大
連環松纏繞
倒掛松蒲團松龍爪松……
反思
《黃山松》是一篇文質優美的課文,作者以飽滿的情感刻畫了黃山松頑強的品格,奇特的姿態。課文詳寫了迎客松的枝干遒勁,生機勃勃和滿腔熱情;陪客松的青翠欲滴,偉岸挺拔;送客松的的姿態奇特,深情款款。文字運用嫻熟流暢,讓人恍如身臨其境,感受到黃山松的神奇秀麗。作者用精妙的語言描繪了黃山松的奇美,我認為在教學本文時,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感悟黃山松的“奇”。
這節課的第三段描寫黃山松的“千姿百態”,作者是按由遠及近、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來寫的。這段應該讓學生讀讀句子便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卻作了過多的渲染和講解。應著力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觀察插圖,邊讀邊展開想象,加深對“千姿百態”的理解和感悟。
本課時的教學,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有效的層面上來講,本課時的教學,的確需要相關的圖片、影像資料進行支撐。由于條件限制,沒有運用相關的媒體進行教學,使課堂失色不少。因為光靠語言創設的情境,有時也很難感染學生。
課改以來,我一直用心操縱著“六字”模式,它就像是我們每位教師的精神支柱,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用心操練著,也反思著。
一、良好的導語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本節課,我用反問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任務的設計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我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點。3、積累好詞好句,體會作者對黃山松的贊美之情。我的體會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能夠情緒高漲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新課改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角,針對三個學習任務,學生組內討論,通過課堂展示自己解決問題,“課堂展示”這個環節,學生表現得非常棒,課堂氣氛活躍。這個環節老師沒有出風頭,必須老師得講的,我盡量把語言濃縮,不宣賓奪主。
四、本節課,我課堂評價及時,針對學習小組進行獎勵,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個人的思考,以后,我會繼續學習“六字”模式,繼續鍛煉駕馭課堂的能力,讓“六字”模式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開花、結果。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2
《訪蘭》課文原文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帶回些野蘭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種,像要作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都跑來玩賞,父親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臉上倒有幾分慍怒;時有進山去,便從此不再帶回那些野長的蘭草了。這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有一次再進山的時候,要我和他一塊:“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一道瀑布,幾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麗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淡淡的蘭花,就像地上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又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類、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確比這里的看著好看,這里的卻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兒好像不同嗎?”“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了兩個味兒?!”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樣子是似乎靈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
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高興看它的這種純樸,悲痛以前為什么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著蘭,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會給社會有多大貢獻的。”
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卻過。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3
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楊靖宇帶著十幾名戰士向蒙江東邊的大森林進發。但此次行動不幸被叛徒告密,他們在離濛江不遠的地方被數千名日寇包圍了。
楊靖宇揮動著兩支匣子槍,左右開弓,邊向敵人射擊,邊命令同志們向林子里撤。到了晚上會齊時,隊伍只剩下七個人了。
一天沒吃東西了,大家圍在火堆旁忍受饑餓。楊靖宇看了看僅有的一塊包米干,默默地對警衛員說:“就這點干糧,搗碎熬點湯給大家喝吧!”
警衛員用鬼子的半邊鋼盔盛水,將包米干搗碎放在里邊,在火堆上熬好后,七個人一人喝了幾口湯。隨后,楊靖宇對大家說:“暖和過來了吧,同志們。趁天黑我們翻過這座山就好了。”
但敵人層層包圍著,密密匝匝如鐵桶一般,轉了一夜仍無法過嶺。同志們餓著肚子,在冰天雪地里與數千名敵人周旋。到了第五天的中午時分,敵人采取“拉網”“篦梳”戰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到晚上,又有四位同志負傷了。
楊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斷地說:“情況非常危急,大家必須分開走!”
同志們緊緊擁在一起說:“死,就死在一塊;活,也活在一塊。”
“我們不能無謂地死。多活一個,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楊靖宇深情地說。
楊靖宇讓四位負傷的同志往回走,到可靠的老鄉家暫避養傷;自己則帶著另兩名戰士繼續往前走,爭取能與友鄰部隊聯系上。而敵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在這生死關頭,楊靖宇毅然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把生的可能讓給了同志。楊靖宇和留下的兩位同志忍受著饑餓和寒冷的煎熬,與數千名日寇又奮戰了三天三夜后,一名戰士犧牲了,另一名戰士也負了重傷。楊靖宇把受傷的同志隱蔽到一個樹洞里,只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楊靖宇邊打邊走,來到了濛江縣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敵人的一個坐探發現,一大股敵人將楊靖宇團團圍住了。楊靖宇沉著地緊握兩支短槍,倚著一棵古松,彈無虛發地痛擊撲上來的敵人。敵人嚇得不敢上前,縮在遠處猛叫著:“楊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過來就讓你當東邊道司令。”楊靖宇回答敵人的是一梭子仇恨的子彈。
鬼子軍官氣得發瘋,機槍、步槍一起向楊靖宇射擊。突然,楊靖宇右手一沉,他掛彩了。楊靖宇頑強地用左手向敵人射擊,在他面前,敵人的尸體倒了一大片。又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腰,頓時鮮血把軍裝浸透了一大片。敵人見楊靖宇負了重傷,嚎叫著蜂擁而上。這時楊靖宇槍里僅剩下最后一顆子彈。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彈留給了自己。為了人民的解放,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楊靖宇犧牲后,敵人無法理解一個抗聯戰士為何如此英勇頑強,他們把楊靖宇的遺體進行解剖。打開腸胃,鬼子軍官驚呆了:在這個只身與數千名日本兵戰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聯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樹皮和棉絮……
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千百萬優秀的中華兒女,走上抗日前線。
教案
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課程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單元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課文,了解抗日英雄楊靖宇的事跡,能說出故事的梗概。
2、勾畫出文中的細節描寫,對其中印象深刻的細節描寫能說感受。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自讀自悟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揣摩字里行間表達的對楊靖宇大無畏革命精神的歌頌之情,從而激發對英雄的崇敬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說出故事梗概,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1、游戲:猜人名。
課前,和學生進行“猜人名”的互動游戲,學生根據人物主要特點的描述猜測出生活在不同時期的幾位英雄,從而引出楊靖宇。走過悠悠的歷史長河,有許多人深深的印在我們的心上。楊靖宇就是其中的一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圖片),在我們的領土上燒殺搶掠,從此,英雄的中華兒女就開始了為期八年的抗日戰爭,這期間,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楊靖宇的事跡更是驚天地泣鬼神。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生讀課題)《抗日英雄楊靖宇》,師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游戲導入)由生活在不同時期的幾位英雄引出楊靖宇和他生活的歷史背景——抗日戰爭,從而導入新課。這樣設計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又能使學生明白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盡快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快進入學習狀態。
2、出示本單元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出示單元知識樹和本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和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二、初讀感知,理清文脈
1、初讀課文,掌握字詞。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檢測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對字詞的掌握和課文內容的大概了解,并給學生質疑的機會。
2、細讀課文,復述梗概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概括故事梗概這一學習目標,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由于六年級學生大部分已經具備預習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因此主要采用生自學、師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或者文中重點詞進行概括訓練。
隨機板書:不幸被圍、突圍五天、分開突圍、獨自周旋、壯烈犧牲讀了兩遍課文,你覺得楊靖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能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嗎?(生自由答,師引導:楊靖宇的優秀品質不只是這些,課文通過細節描寫為我們展現了更多,本課的特色就是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三、品讀感悟,探究展示
探究問題:文中哪些細節描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楊靖宇的什么品質?
探究提示:
1、用我們學習的瀏覽方法快速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勾畫出印象最深刻的細節描寫的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可以抓住楊靖宇的語言、行動、神態這些細節描寫談感受。
3、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4、代表發言,不完整之處本組成員可以及時補充。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因此,對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的突破,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細讀品悟、探究展示,感受人物品質,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使學生學會遷移,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可以全面地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節描寫。在匯報交流過程中,隨機板書:關愛戰士、舍己為人、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出示關于細節描寫的句段,通過多樣化多角度設身處地的朗讀,再次感受英雄之愛、英雄之勇、英雄之不屈,使楊靖宇的崇高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在朗讀中通過揣摩細節描寫的妙處再次感受楊靖宇的高尚品質。
5、楊靖宇犧牲后,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動呢?(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楊靖宇大無畏英雄氣概的崇敬之情,我采用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和引讀的方法學習楊靖宇犧牲后的部分。)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于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于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圣氣凌凌地說:“怎么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于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于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于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楊靖宇的勇氣。
靖宇陵園在通化市渾江東岸山崗上。為紀念楊靖宇烈士而建。1954年動工,1957年竣工。陵園的建造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自的關懷。游人來到園中,可在清新幽雅的環境中仔細瞻仰烈士,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從而使升華精神,滌蕩心神。
陵園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進國門經水泥道,繞中心花池直抵靈堂。國內松柏蒼翠,景色莊嚴。靈堂建筑具有民族風格。中央為烈士半身塑像,上懸朱德所書“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橫匾,基座正面刻烈士簡歷。靈堂后是陵墓,安置著黑絨覆蓋的靈柩。陵園兩側為陳列室,展出烈士的照片、遺物、遺著,以及抗聯一路軍戰斗事跡。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到東北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創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1940年2月23日,犧牲于朦江(今靖宇縣)三道饒子,年僅35歲。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4
設計思路
老師介紹背景知識,展示相關的多媒體資料。然后引導學生梳理寫作思路,學習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獨特的風光,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學習利用關鍵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所有生命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美的欣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陶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環境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學生自我感悟與老師點撥相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風光的圖片、老師介紹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況。
正如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哺育了華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偉岸身軀滋養著兩岸的人民。黃河是雄壯的,氣勢宏偉的,我們稱之為“崇高的美”。這節課我們將了解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風景,這又是什么樣的美呢,它跟黃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今天就先欣賞一下密西西比河兩岸的優美風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發源于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的西側,源頭在海拔501米處的伊塔斯喀湖,全長3950公里,南北縱貫美國,注入墨西哥灣。如果以其支流密蘇里河為源,全長則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匯聚了25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達322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國領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積第三。密西西比河西側支流大多發源于落基山脈,有密蘇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東側支流大多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納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國19世紀頗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極浪漫主義文學對當時法國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不僅在作品中帶有濃厚的消極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創立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基礎。他的作品文筆優雅,詞藻華麗,詩意盎然,但其情調是憂郁、傷感的,甚至顯得有些矯揉造作做作。)
二、老師出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問題如下:
1.用一兩句話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如果要把這篇文章分部分,你會怎么分?為什么?
3.你最喜歡那一段話?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
在這一階段主要讓學生讀通文章,并能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應該調動學生大膽的朗誦自己喜歡的句子,通過多讀多聽,句子中的意蘊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問題。
問題如下:
1.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風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寫了眾多動物的神態,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說“河這邊卻是一片騷動和聒噪”,你認為這是褒義還是貶義?
在這一階段,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密西西比河東、西兩岸風光各有特點,但并無優劣之分。同樣生活在這里的無數的動物植物也都是和諧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動、植物)、耳之所聞(各種聲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滲透到一起,給我們描述了密西西比河優美的風光。
四、體會作者描寫景物意境美。
把課文中的一段話拿出來,一塊分析欣賞。
例如:有時,一頭年邁的野牛劈開波濤,游到河心小島上,臥在高深的草叢里。看它頭上有兩彎新月,看它沾滿淤泥的飄拂的長髯,你可能把它當成河神。它躊躇滿志,望著那壯闊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兩岸。
同學們,通過這段話你們能想象出畫面的樣子嗎?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數千頭野牛徜徉漫步,這時一只老野牛越過波濤,鉆進河心小島的草叢里……
這一段話雖然很短,但是給我們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動作、形態、還有神態,可以讓畫面在頭腦中清晰的顯示出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所在,我們寫文章,描寫一種東西也應該這樣掌握好用詞和煉句。
五、完成課后習題二。
六、課后作業。
1.熟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背誦下來。
2.練習并且默寫課后“寫一寫、用一用用”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上一節內容。
1.點名學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聽寫課后的詞語。
二、精讀課文,理解作者描寫的方法和藝術。
1.通過對比來展示景物的不同特點。
首先給同學解釋對比的意義跟作用。對比,就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映襯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對比,可以使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質特點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徹;可以使同一事物兩個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襯,對比鮮明,彼此補充,相得益彰,從而給讀者或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讓學生們在文中尋找那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并討論,通過對比作者著重突出了哪些內容?
提示:學生討論以后,老師可以給與提示。
(1)第二自然段開頭:“東岸的風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贊嘆的對比。”
通過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對比突出了西岸的特點是:植被構成比較單一,“草原一望無際;綠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際同藍天連成一片。”而東岸卻是植物豐富,姹紫嫣紅,動物眾多,神態各異。
(2)第四自然段開頭:“如果說河對岸的草原上萬籟無聲,河這邊卻是一片騷動和聒噪”
通過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對比,又從聽覺上道出了東西兩岸的不同之處:西岸萬籟無聲;東岸“卻是一片騷動和聒噪”
2.用不同的詞語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態。
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其他景物,如何通過描寫突出它們的這種不同與眾的神態呢!這就要我們抓住事物的最鮮明的特點,通過描寫,生動傳神的向讀者展示出這些特點。
(1)仔細讀第二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這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種樹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蘋果……”
②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點?用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聳入云、為目力所不及、交錯、攀緣、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聳立、俯瞰……”
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詞語的不同想象出這些景色的特點來。
(2)仔細讀第三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這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動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亞鴿、綠鸚鵡、綠啄木鳥、紅雀、蜂鳥……”
②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點?用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態酩酊、蹣跚、沐浴、嬉戲、麻雀般大小、躑躅、飛來飛去……”
三、課堂練習。
討論并完成課后習題一、習題三。
四、課后練習。
1.課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我們周圍的自然景色卻日益面臨著惡化,要保持住這些優美自然風光,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課后習題四。
2.你周圍是否也有一塊兒優美的地方,寫下來吧!讓大家一起欣賞。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字數不限。
六年級下冊西師版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的老師。
3、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4、激發學生對懷特森的贊嘆和敬佩之情。
5、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難點:
探究懷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師的原因。
課前準備:
搜集關于不迷信的科學事例。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前文,導入新課
在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位不怕困難、苦戰攻關、善于發現、極具科學精神的科學家。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極有個性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師。(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一件怎樣的事?
②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師”?劃出課文的中心句。(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讀議結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實說明懷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師?
2、老師在讀這篇課文時,也不禁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所折服,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
3、懷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劃、議)
四、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級學的《畫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給戴嵩指出錯誤的小牧童;四年級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敢于挑戰的伽利略等。)
2、結合本單元前三篇課文,談一談你對科學精神又有了哪些認識?
五、拓展閱讀,遷移延伸
1、閱讀《嗅蘋果》,讀后交流自己的體會。
2、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不迷信的事例。
六、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通過具體的一件事,為我們闡述了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道理。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挑戰,只有我們才會擁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教案12-13
語文下冊的教案01-10
語文下冊教案12-14
語文下冊教案12-10
語文下冊的教案06-03
語文下冊教案12-14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8-3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2-24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人教版語文下冊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