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3-02-19 09:32:58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集合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內容預覽:

  第7課《海思》教案

  【教學構想】

  本文屬于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著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系,作者縱情贊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著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著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閱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之后,要求他們著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為了表達什么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于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里,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盡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閱讀提要,并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致的要求,比如:這里寫的是什么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致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于是,我明凈的心頭又涌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為海思,那么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為什么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系?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梁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緊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借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床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于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么?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局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說《地球上最后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在房間里,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谷;是煙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閱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布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啟示為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板書設計】(一)

  7海思

  內容:海的波瀾壯闊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與人類的關系

  目的:愛海的博大精深,愛她的包容一切,愛她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板書設計】(二)

  7海思

  海:洶涌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后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啟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本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后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著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鑒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班情分析

  本班現有在籍學生2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0人。在實施新課改中,教師熱心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綜合實踐能力,對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但是,部分學生對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適應。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中,仍然有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沒有進入課改規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于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識目標:

  了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了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的思路,了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4、人文素質目標

  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四、教學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在聯系,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說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后勁,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 學目 標

  1、體會蘊含于小說中的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心和淡淡的哀怨。

  2、學習在曲折的情節中展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表現深刻的主題思想。

  3、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重難點

  1、重點: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2、難點:作品流露出的濃濃的愛心和淡淡的哀怨。

  【自學質疑】

  結合學案內容,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組內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點撥和指導。(此環節放在課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假如愛有天意》,創設情境。

  傳說: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它,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么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偉大、博愛。

  二、交流展示:了解感人故事

  1、第一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1題。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現代小說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日本評論家認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這是他作品的共同風格。《父母的心》同樣具有這種風格特征。這也許和他本身的經歷有關。他幼年父母雙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種哀怨的情調和傷感的情緒。

  (2)給劃線字注音。

  瀨戶lài 襤褸lánlǚ 酬謝chóu 函館hán

  艙房 cāng 失魂落魄 hún p

  2、第二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2題。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 本文講述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父母

  對子女的崇高愛心。

  3、第三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3題。 (學生板書文中幾件事)

  故事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情節來表現這一主題的?這些情節有什么特點?(請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富人要求領養一個孩子

  送長子

  一波三折 換次子

  換女兒

  要女兒

  分析本篇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窮父母、四個孩子、貴婦人和她的女傭;

  環境:航行在海上的輪船;

  情節:開端,貴婦人想要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

  發展,窮父母三次換送子女給貴婦人;

  高潮,窮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兒;

  結局,窮人一家六口又團員團聚了。

  3、你認為本文故事圍繞窮父母送不送孩子情節有何特點?作用怎樣?

  學生交流:

  情節特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引人入勝;更突出了貧窮父母內心的矛盾和對子女的愛。

  4、討論閱讀本文時在語速、感情方面應該注意些什么?

  學生交流并范讀。

  教師指點:語速舒緩,語帶無奈、哀怨,讀出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故事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情節來表現這一主題的?這些情節有什么特點?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擇是如此的艱難,內心是如此的矛盾,小組合作朗讀5-15節,在文中畫出能表現這種心理的語句,找出具體的詞語賞析,仔細體會課文中所寫的“當爹媽的心”。

  (學生齊讀或小組分讀)配樂《假如愛有天意》

  ——小組展示:一生讀句子,其他學生說出表現這種心理的語句,一生總結。

  a、 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b、送走長子時?

  c、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d、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e、要回女兒時?

  四、精講點撥:領悟文章主旨

  (質疑探究:學生事先提出問題,教師投影展示)

  1、你覺得父母要回孩子的哪一次理由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 師總結:最后一次理由,是實質性的理由,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一顆至親至誠的愛心。)

  (請同學們從文中父母的話語中選出你最受感動的語段讀一讀來傳達你內心的感動。)

  2、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體現父母的愛子之心嗎?文章現在這

  樣寫有什么好處?

  (師總結:因為父母總是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當有人開出優

  越的條件時,貧窮父母是不能不考慮的,為下文情節發展蓄勢。)

  五、拓展遷移:表達情感

  1、過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與孩子的骨肉分離,最終把孩子要回了,那么,這一家人今后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小組討論,時間3分鐘)

  結束語:同學們,說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們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夠體諒和理解父母。當代作家畢淑敏說:“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不年輕。有許多東西可以彌補,而許多東西無法彌補。”所以趁著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不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對父母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只是粗茶一杯,也許只是淡飯一碗,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因為——孝心無價。希望同學們學會用感恩的心來珍視親情、珍愛你的父母!

  板書: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窮父母

  ↙ ↘

  情節 神態描寫 → 體會心理

  富人要求領養一個孩子 十分猶豫 一

  送走長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舍 切

  次子換回長子 無精打采 為

  女兒換回次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兒 痛哭失聲 女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及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2、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第宅園林建筑的風貌,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文章的結構。

  2、難點:文章語言的特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 導入

  作者簡介: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他曾在小學、中學、大學教過書,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設有重大貢獻。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創作道路上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葉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葉圣陶是蘇州人,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因此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體會。

  本文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我們把它作為一篇說明文來學習。它不僅介紹蘇州園林的特點,而且文字生動、優美,從寫作構思到語言運用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二、朗讀課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進一步理解詞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樣向讀者介紹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

  三、從寫作構思入手,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提問,共同探究。

  提問: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被說明的事物蘇州園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找出本文說明事物特征的課文內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圖畫成為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

  提問:作者怎樣抓住中心構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結構呢?

  由同學討論,教師歸納。

  文章開頭:結合重點詞標本(原指供學習、研究時用的動、植物的實物,這里有范本的意思)、鑒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理解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全文的總起,確立本文說明的對象蘇州園林(總體)。

  提問:第2段課文,作者圍繞蘇州園林共同特征,寫了幾層內容?

  討論歸納:

  第一、撇開不同點,專說共同點。

  第二、蘇州園林共同點具體在四個講究。

  第三,再一次強調共同點(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

  第四,用游覽者的話證實作者的評價突出本文是從欣賞者的角度描寫的。

  提問:課文的第3、4、5、6段內容與第2段是什么關系?

  第2段是總說,其他是分說。每一段與前面的一個講究相照應,具體說明蘇州園林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以上四方面是重點,作者作詳細說明。

  提問:課文第7、8、9段寫了什么內容,與中心有何關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說明事物的順序是怎樣的?討論歸納:

  從全文看,按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從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順序。

  提示:本文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層次在段中也有體現。以第3段為例作分析。

  提問:為了能說明事物特征,給讀者具體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選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試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歸納:

  運用作比較、打比喻的說明方法,說明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園林是美術畫,講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學習本文語言的多樣性

  提示:本文語言的多樣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

  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句子的多樣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詞的精練、準確和周密。

  4、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

  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提問:本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以第5段為例說明。同學發言,歸納:

  第1句是說明,說明花草樹林映襯方面的圖畫美。第2句是描寫,描寫了俯下的高樹枝和仰起的低樹枝,交相輝映的情景,富有動態,給人以層次感。第4句因為依據另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是議論,闡明這樣栽種的藝術效果。

  提問:還能找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例子嗎?

  如第7段中描寫,第1段中的議論,既增強文章生動性、趣味性,又對蘇州園林作了畫龍點晴的評價。

  提問: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體描述的句子,其實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說明的句子,同學們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蘇州園林特點的作用。

  三、語言的特點

  提問:請同學們找找本文運用詞語的特點。

  1、準確

  鑒賞:指對藝術品的欣賞和評價。(玩賞、欣賞、觀賞)

  2、周密

  請說出以下各句劃線詞的作用。

  ①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②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③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3、精練

  請讀第7段,說說段中栽、蔓延、補幾個動詞用得為什么好?

  這幾個動詞恰當而形象地寫出設計者和匠師們的精心布局,化靜為動,化音調為色彩。

  提問: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種修辭方法嗎?

  排比:第2段。 設問: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說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為作者通過說明描繪,自然、真切的再現了蘇州園林的風貌,使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題目所寫,使人有種眷戀之情,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嗎?

  如第4、5、7、8、9段的結尾及全文的結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結

  本文由總到分地說明了各具特色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表現了對蘇州園林的贊賞和眷戀之情。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一、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章用幾個小標題的形式,按照邏輯順序,有條理的介紹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試驗;以及克隆的應用、發展。文章緊緊圍繞文題中"奇妙"兩字,生動、通俗的向讀者介紹"克隆"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學習文中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提高閱讀現代科學文的能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課文,了解掌握科學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2、教學難點: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四、教學準備:

  1、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收集有關克隆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設備。沒有條件的地方可準備《西游記》的VCD、錄像機、錄音機、音樂磁帶,關于“克隆”的圖片資料。

  五、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絡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課中,采用讓學生讀、說、寫、練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放映《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片段,然后講述導語:孫悟空在緊要關頭總能逢兇化吉,同學們也想不想有這種本領呢?這是什么本領呢?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下,我們能實現這個夢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些夢想來學習一篇新課《奇妙的克隆》(在"克隆"的圖片上出示課題)

  設計這一導入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渲染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的一種求知欲、好奇心,為新課的講授作鋪墊,激起學生的熱情,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用簡潔的話條理清楚地介紹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學生讀課文時,以輕音樂陪襯,出示克隆綿羊、魚、牛等動物的圖片)

  認識一個新事物應由簡到繁,由易入難。同時用音樂是為了陶冶學生,語文課不僅是文字語言的載體,樂曲也是對學生進行美感的熏陶的一種方式。

  (三)研讀探究,知識搶答:

  用知識搶答的形式,確立一個主持人,一個記分員,一個記時員,學生分成5—6個組,確定小組發言人,針對問題,合作探究,解答疑問,教師提供若干問題,學生主持也可針對文章內容隨機確定問題。

  教師提供的問題逐一出示為:

  1、文章說明“克隆”這一科學知識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2、“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克隆試驗"呢?

  3、“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轟動”?

  4、克隆技術好處?

  5、克隆的危害?

  6、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科學家的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設計這一環節,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寓教于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解現代科技的知識,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教學重點進行了突破。

  (四)拓展討論,注重人文:

  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克隆人"的試驗。你對"克隆人"的'問題如何看待?

  1、觀點明確,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

  2、表述清晰、流暢,有條理性。

  新課標確定語文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它還具有人文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此環節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歸結板書:

  今天,我們跟隨作者進行了一次克隆之旅,一路上走來,我們在作者這位導游的講解下,通過大家的探求,知道了有關克隆的許多原先不了解的科學知識,也學習到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精神,這都是我們求知路上的寶貴財富。愿同學們去努力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來造福人類。

  (六)作業設計。

  搜索整理有關"電腦"的知識,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按邏輯順序寫一篇"電腦"的科學小品,字數500字左右。

  對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鞏固,并舉一反三,學以至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理清情節,從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寫的方法,學習如何通過文學語言展現人格魅力

  學習過程:

  導語:翻開歷史的畫卷,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和戰士用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環境,標題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讀到的富有頑強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滾著晶瑩露珠的草,而是爭奪紅軍戰士生命展現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一、 整體感知悟精神

  1、 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 用簡要的語言概述這篇課文主要內容。

  二、 抓住線索理情節

  戰士誤食野草 班長摸黑報告——撇開毒草忙救人 引出擔架設懸念——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顧安危嘗毒草——平易近人議吃草 啟迪戰士悟真理

  三、 揣摩妙點品人物

  1、 跳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文中高潮部分對周副主席的神態和動作的描寫。

  2、 分角色演讀,在跳讀課文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高潮部分,并能通過一定神態和動作來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要求:小組成員自選認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確保每一個人都擔當一定的角色,組長注意調控。)

  教師點撥: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的一系列動作和神態,以體現主席的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高度關注戰士生命的高尚品質。

  3、 評析人物:同學們可以用一個或長或短的句子來說說你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認識。

  教師點撥:周副主席有著關愛戰士勝過關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著正視困難、藐視困難的英雄氣概。

  3、師生共同小結:從情節入手,剖析小說的人物,可以感受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四、 比較閱讀顯能力

  比較閱讀《七根火柴》思考:

  1、 這篇小說的線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誰?

  2、 假如讓你來圍繞這篇小說的情節設計一次活動,你準備如何安排?寫出你的方案。(可以以歷史博物館的解說員的身份介紹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導演和演員的形式從人物入手理清情節)

  3、 閱讀同一位作家的兩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可以從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五、 作業設計

  選擇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總結】

  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中,我借助導讀,給學生創設了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發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說話。

  教學機智:

  《草》是王愿堅創作的和長征有關的小說,文章比較長。為了讓學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容。我利用題目導入:一棵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草,滾動著晶瑩的露珠,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可在特殊的環境中卻威脅著紅軍戰士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我們走進王原堅的草,感受一下在長征途中由幾株平凡的小草引發的激動人心,震撼心靈的故事。快速默讀課文,本篇小說由草引發了一個什么故事,簡單概括。吃——嘗——議,彰顯出人物的'心靈和內心世界。所以草就是這篇小說的線索并由此展開故事情節。在小說教學中,可利用線索把篇幅較長的文章壓縮,然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再通過各種描寫把壓縮的文章還原。一收一放中實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學生創新:

  《草》這篇小說,在塑造人物上運用了各種描寫方法,如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等等。但如何引導學生找出這些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呢?我先從生活實際出發,向學生提問,我們通過什么來評價一個人?有同學說,通過他說的話,言為心聲。有同學說:通過他的表情神態,來判斷他當時的心理。或者通過他的行為動作,來判斷他性格特征。而小說就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應一個時期的社會心理和思想意識形態,或弘揚一種精神或貶斥某種社會現象。今天我們認識一下《草》中這兩位人物。通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評價人物的方法,給他們寫一份鑒定表。以這種方式:從這段 的描寫中,我感到了這是一個 的人。大家比較有興趣。把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都概括出來了。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 準確認讀文中生詞、把握結構安排及各種修辭手法。

  2 學習寫景與敘事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輔導。

  問答法、討論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2從民俗風情感受傳統文化美的一面。

  教學重點

  1 生詞及文言常用詞匯。

  2 結構安排、語言組織、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 對錢塘潮形成直觀整體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傳統文化美。

  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傳看相關資料,要求學生講訴自己心目中的錢塘潮。

  討論,描述。

  2 要求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和當時的風俗,導入課文。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翻譯。

  1 指導學生朗讀。

  (1)放錄音帶,示讀。

  (2)自由朗讀。

  (3)抽取一名學生范讀,并加以指正。

  (4)學生齊讀。

  2 指導翻譯。

  (1)學生參照注釋以及工具書自行翻譯。

  (2)由學生舉出難以理解的語句,討論,教師小結。

  (3)抽取部分學生翻譯重點語句。

  (4)抽取部分學生翻譯段落,一學生翻譯全文。

  (5)齊讀課文。

  三、梳理文章結構。

  1 學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結構安排。

  2 討論并抽取幾名學生回答。

  3 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深入學習。

  1 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辭手法、藝術技巧及有關的民風民俗。

  2 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

  二、品味修辭。

  1 速讀一遍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修辭方面的內容。

  2 逐段分析講解修辭的運用,及其對文章內容的表達作用。

  三、民風民俗的延伸

  1 講述一些民風民俗的知識。

  2 講述的過程中一起翻譯文中的段落。

  四、指導完成課后練習題。

  1 學生自主完成。

  2 討論交流。

  3 教師小結。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二、疏通文意

  1、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班際間解決。

  三、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四、遷移拓展

  1、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游恒山記》復習資料

  一、填空

  ⒈本文作者徐霞客,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字振之,號霞客,其著作《徐霞客游記》是由他旅途中的日記結集而成的,這部書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

  ⒉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注音或寫漢字

  翳(yì)躋(jī)虬(qiú)縈(yínɡ)回穹(qiónɡ)輒(zhé)荊(jīnɡ)棘(jí)

  澄(chénɡ)麗斷瓦殘垣(yuán)不啻(chì)比肩連袂(mèi)俯瞰(kàn)亙(ɡèn)古不變

  三、寫出三句關于“登高”的古詩詞名句

  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恒山記》賞析

  十一日,風翳(yì)凈盡[風平云散。翳,云霧],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著手杖攀登恒山]。[策,拄著,扶著。岳,這里指恒山],面東而上,土岡淺阜(fù)[低矮的土山],無攀躋(jī)勞[沒有爬山的勞累。躋,升,登]。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盤曲的松樹]離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于是[從此。是,代虎風口]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循,順著,沿著。乘,憑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樣子]曰“朔方[郡名。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內則官廨(xiè)[官署]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shì)級[一步一步踩上臺階。拾,放輕腳步往上走]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岳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很高的臺階]插天,廡[wǔ,堂四面的廊屋]門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穹,高。森立,密集的樣子]。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著改成一間屋子],曰會仙臺。臺中像[塑造]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jī)危[高]崖、登絕頂。還[huán,轉,繞]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躡[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絕頂,極頂,最高點],而滿山短樹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參差不齊的樣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gǔ,水流急的樣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棗樹。這里指有刺的灌木]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chéng)麗[明麗],俯瞰(kàn)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yì)[濃陰遮蔽]。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山名],西惟五臺[山名],青青與此作伍[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則龍山西亙(gèn),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mèi)[肩并肩,衣袖連衣袖。形容靠得很緊的樣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先前]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無云,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恒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里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臺階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岳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臺。臺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岳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里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鉆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蔥,和恒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里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后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松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里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云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岳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寫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于筆下,讀后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后來有人解釋,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致、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還有“西亙”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游記》,此后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游恒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記。

  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神。

  寫作背景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凈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云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岳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寫會仙臺,“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于筆下,讀后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后來有人解釋,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致、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還有“西亙”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于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后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游記》,此后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游恒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記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誦讀課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郁憂傷的感情

  3、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寓情于景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師生互動探究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字詞過關(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給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愴()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2、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的劃出、(二讀課文,讀懂文意)

  (1)翻譯下列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

  柳宗元《小石潭記》書籍閱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臺〕然不動;〔亻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抓住關鍵語句,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

  3、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安排詳略的方法。

  4、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踏上臺階,走近父親。

  1、導入激趣:鋼琴曲《雨的印記》下,教師朗誦《寫給父親》導入:都說風/能讓石頭吹裂/都說雨/能將鋼鐵銹蝕/都說歲月/能把你的脊梁壓彎/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撓/千磨不變/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這是一首贊美父親的詩,詮釋了父親任勞任怨的一生。有人說,人生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許多人希望在臺階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親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讓我們踏上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父親,看父親是怎樣去建構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檢查預習,辨音識義。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摻水(chān) 躥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尷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復述故事。

  ①生速讀課文,復述故事。

  閱讀要點:a、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b、父親是怎么造成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

  ②提問: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人物呢?(板書:線索——臺階、人物——父親)

  我們可用三個詞組來概括故事情節:嘆臺階——造臺階——坐臺階

  ③追問:建新屋,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詳細,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

  明確:文章的詳略由中心定。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略寫,造臺階詳寫。

  二、研讀賞析——凝望臺階,感悟父親。

  (師:人物是小說的'靈魂,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

  怎樣的父親形象。)跳讀課文,合作討論父親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寫父親的語句,說說他是個怎樣的人。

  (一)嘆臺階

  提問:

  1、父親造屋原因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從這,看出父親是怎樣的人?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臺階——地位——尊重,父親——要強、不甘人后)。

  板書:嘆臺階——有志氣、不甘不后

  (二)造臺階

  提問:

  1、父親為建九級臺階的新屋做了哪些準備?

  (撿磚、拾瓦、塞角票,積銖累寸。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

  2、出示圖片一、二,猜猜內容,與課文造臺階部分的哪個段有關。

  圖一:渴慕圖,寫了父親對高臺階的渴慕。

  提問:這是什么描寫?為什么不用心理描寫?你來說說父親的心理。

  明確:神態描寫。專注的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早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這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傳神。分析人物描寫,要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氣派。這輩子,我也要建一棟九級臺階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氣神氣。咱身體好,有的是力氣,拼命干,早晚都有攢夠錢的那天!

  圖二:高興圖。動工時,父親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辭勞苦,樂在其中。臺階造好了,他那個高興勁當然是別提了。

  提問:不過,課文寫的高興與這幅圖相同嗎?課文是怎樣寫的?(尷尬的笑)。體會一下,他的這種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情感體驗·模仿秀:哪個同學愿意來模仿一下父親的笑?

  板書:造臺階——不怕艱辛 樂在其中

  (三)坐臺階:

  1、提問: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于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為什么?(引導學生找出:不對勁、不自在。臺階低、地位低,父親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他反而感到處處不習慣、不對勁了。)

  追問: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門檻上——多樸實的人啊,這就是我們中國的農民,特謙卑。)

  2、提問:那他的身體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現?(挑水閃腰,很少跨了家門,若有所失)

  3、出示圖三:失落圖。品析:若有所失 這人怎么了?

  明確: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不所失。

  這人怎么了?——沒怎么,奮斗一生,愿望實現,心滿意足,但不經意間,曾經體壯如牛的自己卻老了,從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連水也挑不動了,一時間,精神支柱也倒了,內心有著許多的失落、惆悵、沮喪,真是無法言說。但從中,我們分明可看到父親的倔強、不服老!——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本色!

  板書:坐臺階——不自在 若有所失。

  4、總結父親形象:

  父親

  (不自在)

  踏黃泥

  編草鞋

  堅

  吹柴 韌

  生 不

  種田 命 拔

  的

  塞角票 高 艱

  度 苦

  撿卵石 創

  業

  拾瓦

  撿磚

  父親

  (覺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勞 平凡偉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臺階 探究父親

  師:的確,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親,發展中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為了臺階,付出了歲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輩子的奮斗,所得的結果不過是一間普通的房子,只不過臺階高些罷了。

  1、提問:造房子為何用了大半輩子?(窮——創業艱難)

  是什么原因讓如此勤勞、要強的父親這么艱難?

  (建一棟房子建到人老,說明經濟發展緩慢,建材是撿來的,錢是一角角存起來的,辛苦賣一擔柴1.5元,這一切說明經濟落后。)

  2、師總結:小說告訴我們,父親的創業之所以艱難困苦,根源在于農村經濟極端落后,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人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以改變農村經濟落后的局面,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這篇小說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對父親的優秀品質——崇敬。對父親一輩子的艱辛和中國農民特有的謙卑——憐憫。對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寫作技巧探究:(圍繞中心選材,安排詳略的重要)

  提問:對老屋三級青石板的描寫能刪去嗎?

  明確:來歷——體壯如牛(與后面閃了腰作對比)

  粗糙——經濟條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蓋好新屋時,已長大。說明建屋所用時間長。

  腳板——終年辛勞,家庭貧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臺階、描寫父親

  師: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動人,親愛的同學們,你被課文里的父親感動了嗎?你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了嗎?老師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1、我說我父:①師說自己的父親。

  ②引導生說自己的父親,了解父親的人生經歷、生活故事,能體現父親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則,或是講講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要求:抓住父親某個令你感動難忘的特點,講述清楚、生動、突出重點。

  2、作業:日記《我的父親》。注意選材立意。

  3、總結全文:從凄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愿望、追求,在兒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著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撐托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獲和喜悅,讓我們說聲:父親,您辛苦了,感謝您。把這首歌送給他們,好嗎?

  音樂:劉和剛 《父親》。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3 學會運用精練簡潔的語言。

  教學重點: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難點: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有句幽默的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品”,今天課前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引導學生談談為什么這么說,可以舉例子;并且說說怎樣“濃縮”)其實文章也一樣能夠濃縮,這單元我們學了四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學大餐“濃縮一下”,來進行今天的作文訓練“縮寫小說”。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所謂縮寫,就是把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變基本內容、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不改變順序的情況下寫成較短的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寫作準備

  主要針對“縮寫”與“小說”的特點分別來進行。

  1 縮寫:找同學就小學學過的知識中說說縮寫的要求等。 概括大意,不改原意

  2 小說:三要素及情節發展的結構

  三 指導:

  1、摘錄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以摘錄原文重要語句為主,適當增加銜接語言,連綴成文。縮寫記敘文可摘錄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重要語句縮寫議論文可摘錄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保留主要論據,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從中作些摘錄。縮寫說明文,可把最能說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較多地摘錄下來,而文中的枝節問題、與事物本質特征關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錄或不錄。

  2、刪除法

  原文敘述或說明具體而細致,縮寫時將這些刪除,剪掉枝葉,留下主干。縮寫句子,保留強調的分句。段落縮寫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適當保留。如記敘文,可刪除次要人物、將要情節、非關鍵性的細節,以及一些描寫和渲染性的語言等。說明文可刪除部分重復的例證、描寫、議論性的文字,刪除那些不直接影響說明對象的修飾性語言、敘述和次要細節,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質的部分。議論文可刪除重復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論證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記敘文,細致描寫的部分可壓縮成粗略的描寫,詳盡敘述的部分可壓縮為概括敘述,詳細的對話可以改為簡略的對話等。說明文,可概括那些對特征、本質解釋的文字。議論文,可將理論論據由具體引用壓縮成概括引用,事實論據可由具體詳細敘述變成概括略述,有的論據還可以一語帶過。也可以把幾段文字壓縮成一段文字。還可以把段縮成句,長句縮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縮成一般的陳述句。

  以上三種方法可能結合使用,務必使縮寫后的文章盡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結構完整,中心明確,語言流暢,特別要使保留的部分和變更的部分銜接自然吻合。不能改變原文的體裁,打亂原文的順序,另起爐灶,重新組織材料,更不能隨意發揮,添枝加葉。

  四 寫作訓練

  (一)回到原文分小組活動,每小組以本單元的一篇課文為例

  1 分別概括“三要素,情節結構,主題”;

  2 復述每篇課文;

  3 肯定學生復述的基礎上,提出縮寫的主要原則及方法(教材148頁寫作訓練)

  (二)分項練習

  1人物:圍繞人物讓學生從原文中概括出相關的內容,例如人物特點,事件等;

  2 情節發展:小組內分工,分別縮寫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老師到小組內進行指導; 念學生的范文,互相交流。

  五 談體會

  學生通過一節課的訓練,談談自己的體會或收獲。

  六 作業:

  連段成篇 學生動筆進行小說縮寫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學習重點:

  1. 初步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學習閱讀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2. 獲取文化營養,豐富思想,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思辨的習慣,享受思辨的樂趣。

  3. 培養閱讀欣賞議論文的興趣和習慣。

  4. 議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所帶來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對于記敘文寫作的立意、選材也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建議

  1. 本文的論點未直接提出,可組織學生討論,以提高分析課文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義卻在于讀書不能望文生義。教學中可借此例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最好水平”,作者說在書面語中不能用,在口語中勉強可用,因為本文是在談論書面語。其實,用在口語中也是錯誤的,也不可取,口語也要規范。

  學習內容

  1. 大雅似俗的風格

  王力先生的《談語言》是一個談話記錄,因此與一般的文章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風格。表面看來信馬由韁,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然而所說的內容卻是一位語言學家所深思熟慮的關于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而且脈絡清晰。因而,這篇課文實在是大雅似俗。

  2. 關于課文的論點

  本文談論的是書面語的使用問題,其論點是“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范化”。它有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是“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第二個分論點是“書面語應當是規范的`”。課文的論點并沒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為兩個分論點。分論點也沒有直接提出,而是隱含在或者說滲透在具體的論述中。這種情況在文章中比較少見,但在談話中也并非絕無僅有。因為談話必須平易,而直接說出論點可能過于莊重。而且談話中,句子與語境的關系更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時,談話常常是開始的時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內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達完整。

  有人習慣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為論點,可能認為本文的論點是“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把這話作為論點的困難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這里的規范化和大眾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談論的是書面語與口語的關系,“大眾化”指的其實是“不能脫離口語”,只是因為上下句都談到了讀者,才說成“大眾化”。第三,作為論點,這里的“考慮”顯然是多余的,因為上文說到“不能忘了”,這里才用“考慮”與之呼應。有人可能會認為論點是“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這種認識的困難還在于,直接表達論點的句子應當較為簡約,比如說成

  “口語的加工,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能不能認為文章的論點是“書面語應當口語化,規范化”?這樣也不行。因為“書面語口語化”的說法不通,所謂“化”是向某個方面某種性質轉變的意思,但口語在前,書面語在后,怎么能把后來的轉變為原有的呢?“書面語規范化”的說法也不通,因為并不是先有了一種不規范的書面語再使之規范,作者的意思是對口語進行加工,進行規范化。那么,說文章的論點是“文章要口語化,規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為“文章規范化”會使人誤認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規范化。這是不是說文章的論點只有一種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論點就可以表述為“書面語應當是經過加工的口語”。其實,“經過加工的口語”,就是“口語的規范化”。

  3. 課文中一個結構復雜的句子

  因為是談話,所以本文的語言和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單句,句子結構也比較簡單。但既然是議論文,與記敘文相比,句子還是長一些,結構復雜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語多一些。這里只分析一個結構復雜的句子:“他們不懂得,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該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從結構上說,這只是一個單句。問題在于,“不懂得”的賓語是由一個復句結構充當的。有的語言學家把這樣的單句叫做超句,而且這個復句結構又是一個多重復句,總體上是假設復句,前一個分句本身又是一個并列復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結構復雜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達思想的需要。這個句子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個分論點“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但在這個具體的語境中,作者不能把這個分論點寫上去,如果那樣,必然會前言不搭后語。因為這里是在批評反面現象,所以說“脫離了口語”。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飽滿,也為了句式更加流暢,作者又換個角度說“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對這種反面現象的最好批評,莫過于指出其結果:“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多重復句:“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而這個復句所闡明的道理與上文所批評的某些人的華而不實,弄巧成拙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于是作者就把這個復句結構作“不懂得”的賓語,形成了有人稱之為超句的復雜的單句:“他們不懂得,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

  關于結構

  課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結構提綱如下:

  (一)(1自然段)愛好寫作的人應當愛語言,掌握好語言。

  (二)(2--5自然段)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

  (1)(2自然段)某些人華而不實,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證某些人的華而不實,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樸實的好。

  (三)(6--12自然段)書面語應當是規范的。

  (1)(6、7自然段)書面語應當是規范的。

  (2)(8、9自然段)例證某些用語的不規范。

  (3)(10自然段)既要規范,又要大眾化。

  (4)(11自然段)不應以“約定俗成”反對規范化。

  (5)(12自然段)規范的標準是發展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威尼斯的風光和文化藝術。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江山美麗多嬌,培養愛我世界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意大利半島南端,亞得里亞海邊,有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威尼斯,她被人們稱為世界水城。說到她人人都贊不絕口;我們也曾通過書本、電視、網絡對她有所了解。

  課前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作業,下面我就請大家說說你對威尼斯的了解。

  1、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有多少個大小島嶼?

  2、威尼斯有多少條大小河流?

  3、威尼斯有多少座橋梁?

  4、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橋,名叫什么?

  5、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是什么?

  6、威尼斯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7、威尼斯的機場是用哪位名人的名字來命名的?

  8、威尼斯的護城神是誰?

  9、威尼斯的城徽是什么?

  二、創設情境

  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組威尼斯風情照片。通過照片讓學生對威尼斯的美有一個感性的、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威尼斯的無比喜愛之情。

  三、生字注音

  舷 眺 綴

  簇 魅 瑰

  鱗次櫛比 絢

  四、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威尼斯的綺麗風光的?作者的漫游路線

  2.請學生概括作者的漫游路線及所寫之景:

  飛機上俯瞰威尼斯概貌--一片蔚藍色的世界。

  夜里泛舟亞得里亞海--進入水晶宮般的人間奇景。

  汽船上觀賞運河兩岸的建筑--像參觀歐洲建筑藝術博覽會。

  散步時領略圣馬可廣場秋景--一幅美麗、和諧、幸福的畫卷。

  3、從總體上看,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從不同方位視角,用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畫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風采展現出來,使人們如臨其境,陶醉其中。

  五、把握特色

  1、思考:作者抓住威尼斯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水都美 橋梁精細優美

  藍藍的威尼斯 建筑美 游船造型別致

  秋色美 廣場絢麗多姿

  2、思考:從總體上看,本文雖然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但細細梳理,在景點與景點之間,作者還穿插了其他內容,看看這些內容的穿插對表現威尼斯的美麗景色有什么影響。

  第3自然段簡介威尼斯的歷史,突出了威尼斯人用雙手雕塑起來這一點,贊美威尼斯人民的勤勞智慧。這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而且更突出了這個亞得里亞海的.瑰寶的價值。

  第5自然段穿插了威尼斯城徽的傳說,給威尼斯美麗的景色抹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3、思考:作者為什么以藍藍的威尼斯為題?

  藍藍不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寫出了總體印象。 藍藍還是寧靜、安詳、和平、美滿、幸福的威尼斯的象征,是威尼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

  六、品味語言

  1、出示《世界地理》對威尼斯的介紹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沿海,是通往亞得

  里亞海的主要港口. 城市建筑在100多個小島上,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初中《世界地理》)

  請思考:

  (1).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

  (說明)

  (2).這段文字介紹了威尼斯哪些內容,最突出之處是什么?

  (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形成特點,尤其突出介紹了 聞名世界的原因----水上城市)

  總結:這段文字的語言很平實

  2、提問:

  本文的語言給你的感覺怎樣?(生動,運用了比喻)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語言來描繪,課文中有許多比喻句,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威尼斯的風光。請你找出這些比喻句。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體會。

  (1)、一片蔚藍色的世界:天,是藍的;地,也是藍的。水天連接的遠處,聳立著幾處高樓和尖頂教堂,仿佛在藍色的盆景里點綴著一簇簇的村落

  --這段文字描繪了一個藍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藍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則是藍色的盆景里點綴著的一簇簇村落。這個新鮮貼切的比喻,不僅緊扣了題目,描繪出威尼斯給人的整體印象,而且有著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變得瑰麗美妙起來,使游客產生了急欲去觀賞個究竟的沖動。

  (2)、118個島嶼,177條大小河道相互溝通,由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串連綴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顆顆珍珠連綴起來的瑰寶。入夜,燈光映著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亞得里亞海濱像進了水晶宮一般,真是人間奇景。

  --這里運用了兩個生動貼切的比喻。前一個比喻寫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個比喻寫水都的夜晚之美。這兩個比喻的共同特點是閃閃發光,給人光彩奪目、如詩如畫的感覺。燈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寶這是多么絢爛的世界,迷人的人間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絢麗多姿,游客如云,廣場上千百只灰鴿爭相啄食,供人拍照、逗樂,穿梭般來往的船艇,迎著飛翔的海鷗,構成一幅美麗、和諧、幸福的畫卷。

  --這段文字是圣馬可廣場的秋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營造了一種和諧、幸福的氣氛,給人陶醉的感覺。文中的三個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別是畫卷,這一比喻帶有綜合美,富有詩情畫意。

  3、出示秦牧語:貼切新鮮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開朗,甚至使人能記它一輩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變得美妙起來了

  4、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語言來描繪,本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你也可以用你五彩的筆描寫出美好的景色的。請同學們試一試,寫一個比喻句來形容威尼斯的美。

  七、知識遷移

  1、比較威尼斯與揚州

  濃墨重彩的油畫 清新淡雅的國畫

  2、城市建設出現 千城一面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大樓越蓋越大,廣場越建越闊,馬路越修越寬。某個城市一有標新立異,其他城市立即群起效尤,而本城市原有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街道、景觀則拆除殆盡,造成城市特色逐漸消失。你對此有何看法?

  3、如果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揚州,提高揚州的國際知名度,你覺得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開展一些什么活動?請說說你的想法。

  八、布置作業

  假如你是一名第一次帶團出游威尼斯的導游,而你又從沒去過威尼斯,請你根據作者馬信德游覽威尼斯的路線設計一個講解稿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疏通文意,明確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世說新語》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說藝術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現是否矛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心情和個性特點,感受兄弟親情。

  【教學重難點】

  1、《世說新語》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說藝術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現是否矛盾。

  【教學法】自主合作討論

  【課時】1 課時

  【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課堂提問:同學們通過預習對《世說新語》有何認識?了解哪些?

  2.作者鏈接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侄兒,世襲臨川王。

  《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志人小說。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個門類,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選自《世說新語·傷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讀書(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復讀書培養語感,為翻譯,背誦奠定基礎)

  1、學生朗讀作品,教師糾正字音:

  篤( dǔ ) 都( dū )喪(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輿( yú ) 調( tiáo )慟( tng )

  2、體朗讀課文

  3、師范讀課文(注意在范讀期間,容易讀錯的字音要重讀)

  二、對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學生活動:學生讀出他們課下找到的相關資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在《世說新語》中對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記載。

  教師補充資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二)子敬:王獻之,王羲之之子。東晉著名書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賦》

  三、掃清字、詞、句等障礙(使學生能掌握作品大意,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礎)

  小組活動:

  1.以平時要求的四人為一小組活動。

  2.結合工具書、課下注釋讀課文。

  3.讀懂課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課標的精神,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成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其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增加互動性,調動課堂氣氛

  課堂檢測一:找出下列翻譯的不當之處。

  1、原文: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

  翻譯:子猷向左右問:“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錯:左右:近旁的人,這里指近侍

  2、原文:語時了不悲。

  翻譯:說完話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錯:說話時完全不悲傷。了:完全

  3、原文:便徑入坐靈床上。翻譯:(子猷)從小路上走向靈床。

  改錯:(子猷)徑直坐在靈床上。

  比較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遂潰裂,月余亦卒。(《晉書列傳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兩個語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語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畫很有個性,請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個性的語句體會子猷的形象,并說一說這些語句與語段二之中哪些語句相照應。

  3、子猷對弟弟有深厚的情誼,但弟弟死后他一開始并沒有哭,這是為什么?你能從語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嗎?

  (教師通過對此題的分析,使學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詞表達對死者無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結:

  課文內容結構

  俱病篤 子敬先亡

  人亡

  問左右 奔喪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彈 不調擲地

  琴亡

  慟絕久 月余亦卒

  在此結構之中,小說的雛形依稀可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形式業已具備。敘事較為完整,情節波蕩起伏,首尾呼應,實為一佳作。在整理結構的同時,讓學生試背文章,完成大綱要求。

  五、布置作業:

  拓展思維:根據《人琴俱亡》寫一篇親情故事,更好的體味其中的情感。

  【反饋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篤( ) 了( )不悲

  輿( ) 不調( ) 慟( )絕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聞消息。 (4)語時了不悲。

  (5)便索輿來奔喪。 (6)子敬素好琴。

  (7)便徑入坐靈床上。 ( 8)弦既不調。

  (9)因慟絕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學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說“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為“不調”的原因是:

  5.《世說新語》中很多故事發展為成語《人琴俱亡》發展的一個成語是 。這則故事表現了:

  6.翻譯句子: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慟絕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順承,不譯何以:以何,為什么。語:說話。了:完全。便:就。索:要。輿:轎子。素:一向。 徑:直往。既:已經。因:于是。絕:氣息中止。卒:死

  3.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涼。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體會文章生動的描寫及簡練的議論及表達效果。

  3、聯系生活獲得生活的感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聯系生活,品味關鍵語句,體會情感。

  2、難點:從兩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達的深意。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認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內容。

  2、品味生動的描寫,聯系生活揣摩人物內心,體會人物情感。

  3、拓展思維,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讀寫結合,根據自身情況,對“幸福”作出個性化的解讀。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走進八年級語文世界,走進“幸福”的單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們仔細去品嘗,去體味,不管是酸甜還是苦辣。體味生活的滋味,體味成長的感覺。

  2、教師提問: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這些事帶給你什么感覺?

  3、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①檢查預習,梳理字詞,排除閱讀障礙,不理解的地方作記號。

  ②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與生活的不同滋味聯系起來感受。只有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感官上的感覺,縮短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所以,導入新課是很有必要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再者,檢查課前的預習,既可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又可提前告知教師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為后面的教學作了學情準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整理學生的問題,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這篇文章的“我”是誰?寫的事和“我”有什么關系?

  b、文章寫了哪兩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

  本文寫的是回憶兒時兩件有滋味的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有似曾相識之感,容易引起共鳴。內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閱讀,理清思路,從結構入手,分析概括歸納。教學時應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能引起共鳴的語句。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步,或簡或繁,或易或難,都是通過出聲的朗讀來加深印象的。朗讀中圈、點、勾、畫、批為后面的朗讀作了準備,推動了課堂教學的發展。

  (三)進一步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清楚“我”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吃楊梅的?

  2、我是怎樣吃楊梅的?

  3、我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放煙花的?

  4、根據文中相關語句,想象“我”放煙花的動作、神態,體會“我”的心理。

  這一板塊是在整體感知之后進一步挖掘文章內涵。從文本語言入手提出新的問題,為進一步品讀課文作鋪墊。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感受課文生動的描寫。

  1、自主選擇品味點,進行比較朗讀。學生各自交流品讀語言的體會。

  (1)方法:全班分為6小組,每組6.—8人,進行研讀、討論,要求對第一課時中圈、點、勾、畫的地方認真揣摩,體會作者意圖。

  (2)過程:第一步,學生自讀所選擇的品味點;第二步,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2、師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識。

  (1)學情預想:學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賞的句子,但又不能說出好在哪里,此時需要教師指導。

  (2)方法指導:

  品味語言與領會主旨是一脈相承的,作者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詞、句等方面來表達特定的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去品味,從而體會語言的美妙。例如:

  ①動詞的妙用。

  淺——從一個孩子的眼中看出楊梅逐漸變少的.動態。

  塞——單純地往嘴里放,而沒有咀嚼、回味的過程。

  滾——與楊梅外形一致,在腦海中一閃而過。

  舉——驕傲地、興奮地要讓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噴涌而出。

  ②副詞的特殊作用。

  “可惜”——“終于”——“終于”寫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釋放的興奮。

  ③對比的鮮明。

  沒吃到楊梅寫楊梅的誘人。吃楊梅時的貪婪。吃完楊梅后的無味感覺。

  ④童話式的描寫。

  像噴泉、金黃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風中搖擺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內心世界。

  “那些五顏六色、花花綠綠的炮仗……”

  “我下決心……讓他們大吃一驚。”

  “恨不得馬上把它點著。”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總算熬到……,草草吃幾口,……溜……”

  “我甚至覺得天已經快要亮了。”

  本板塊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語言的表達效果。語文教學離不開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任何思維的表達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必須注重語言的品味。以上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自主合作與教師方法指導點拔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體味到語文的語言美。

  (二)研讀課文,明確寫作意圖。

  1、從表達方式看,本文是回憶性散文,除了敘事之外還運用了議論,畫出直接表達,“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從內容著墨多少比較看,為什么“放煙花”比“等待放煙花”文字反而少?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3、從兩件事給人的感悟比較看,一是無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為何放在一起,這表達了什么思想?

  4、為什么寫完放煙花后沒有像寫完第一件事后那樣歸納?無奈的感覺相當深刻,快樂的時刻無以言表。感悟生活,體味快樂,幸福就會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圍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塊教學是因為學生對主旨、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難,但這又是文章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研讀中提出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在講解中明確問題,因勢利導,明確中心。這正如文中表達的那樣,沒有經過自己的咀嚼體味,就不會對文本、對教材、對語文教學產生滋味,無滋味的教學是不會給人愉快的,那就更談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師小結。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要求每一個個體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基本的閱讀品質,而且還要善于激發學生表現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義,探求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讀書中做人,實現為學為人的統一。本次教學既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機會。

  (四)結合生活,展開聯想。

  ①讀了本文后,你對幸福有什么新的認識?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憶起的往事呢?把它講給同學們聽。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課后作業的設計注重了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觀察與思考能力的培養,注重了讀、寫的有機結合以及語言的有效訓練。

  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隨想:

  在《滋味》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深切地領悟了語文教學只有從人文關懷出發,才能真正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特點。這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樸實無華,意蘊卻相當深刻的回憶性散文,學生理解內容并不困難,但問題就在這里。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才會發現問題、表達問題,應引導他們向閱讀的深層邁進。同時聯系生活,由課內走向課外,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情感的教育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讀書中學會做人,在做人中學會讀書。

  在整體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在平等對話中激活學生的思維。

  2、遵循“整體式閱讀——賞析式閱讀——聯想式閱讀”三步驟。把握思路,明確內容。品味語言,形成風格。聯系生活,內化知識。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新課標三個維度的落實,注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培養,使學生學有所得。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教案06-16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08-25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14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15

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教案08-06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浣溪沙》教案02-16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8-30

觀潮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09-13

口技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09-13

八年級上冊語文《背影》原文及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