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時間:2023-02-05 15:22:19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2、 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 學習作者準確運用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性說明。

  2、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和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二、 深入學習

  1、 快速閱讀課文后半部分,明確下面問題:

  (1)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A、緯度的差異。

  B、經度的差異。

  C、高下的差異。

  D、古今的差異。

  (2) 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用了哪些詞語來說明?

  明確: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前三者都是空間順序;后一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空間到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詞語:“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

  (3) 在說明這四個因素中,文章舉了哪些例子?

  緯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開花的早晚。

  經度: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和濟南蘋果的花開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與山腳,還有山腰的溫差。

  古今:英國南部物候記錄。

  (4) 文章是如何結尾的?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也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等。

  三、 知識拓展

  1、 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

  2、 小組派代表反饋信息。

  例:下雨前螞蟻搬家,蚯蚓鉆出地面,烏云密布等現象;楓葉變紅、大多樹木的落葉等預示秋天的來臨……

  四、 課外延伸

  1、 小組討論: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意:人間四月花已開盡,春去夏來。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開,春意盎然。經常責怪春去無處覓春影,不曉得春開轉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廬山寺名,廬山海拔1474米)

  (1)、影響物候的高下差異:植物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2)、春季爬山,山上的樹木比平地的樹木發芽晚。

  2、回顧課文,物候來臨的決定性因素當中有說到古今的差異,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出現古今的差異呢?(可提示學生從環境方面去考慮)

  A、 小組討論

  B、 信息反饋(各抒己見、重點在“關注”這個話題上,勿過于強調正確與否)

  C、 教師介紹相關的世界環境現狀,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五、小結

  說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還要注意說明事物的條理性,運用語言的.準確、生動性。大自然時時刻刻都在向人們暗示著,認識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認識我們人類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學習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同時更需要同學們去關注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地球,去愛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六、作業布置

  1、 收集的一些農事諺語,并簡單解說一下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 設計一到兩條環保的標語。

  附板書:

  16、大自然的語言

  A、緯度的差異。

  B、經度的差異。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順序說明

  C、高下的差異。 (條理性)

  D、古今的差異。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2

  教學目標

  1 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明確什么是物候學以及相關知識。

  2 體會本文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說明抽象事物的寫作方法。

  3 感受科學研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和巨大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物候現象和物候學的說明;物候現象決定因素的說明。

  2 說明順序的條理性,語言的生動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

  教學時數

  2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爛漫,冬梅的傲岸,真實“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涼風東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

  二、了解作者和積累字詞。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1.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張福春)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

  2.關于標題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來去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3.給下列生字正確注音。

  連翹( ) 落( )葉 落( )枕 觀( )測

  翹起( ) 丟三落( )四 玄妙觀( )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差( )

  衰( )草連天 翩然( ) 孕育( ) 農諺( )

  萌發( ) 銷聲匿跡( )

  次第 草長鶯飛 周而復始 風雪載途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課文朗讀。合作朗讀,初步感知文意。

  (1-3)齊讀,(4-5)女生讀(6-10)男生讀(11-12)老師讀

  2.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① 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②這篇文章介紹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語言”嗎?文章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紹的是物候學。

  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③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1-3)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4-5)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6-10)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11-12)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五、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學生討論: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先后順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物候學研究的對象,了解了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還了解了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我們還了解到寫說明文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3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重點)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體會說明的條理性。(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方式一:(提問式)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方式二:從圖片導入,從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這些草木榮枯,春華秋實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讀課文:

  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

  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參考)

  五、摩拳檫掌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

  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4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要點難點

  要點: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說明要富有條理性。

  3.掌握運用事例說明問題的方法。

  4.說明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

  5.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寫作背景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作者。

  另見資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另見資料

  主題思想

  文章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的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另見資料

  寫作特點

  新穎別致,引人入勝的標題。

  把大自然擬人化,用大自然的語言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認識物候現象、研究物候現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結構。

  文章從描繪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緊接著介紹物候學的用途。說明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現象來臨的復雜的情況和原因。最后進一步闡述了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的意義,展示了這門新興學科的光輝前景。

  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起了很好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以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采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期規律性的。

  另見資料

  作業練習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填到括號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現象有什么意義?()

  二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法,這對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作用?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揣摩·運用

  四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問題。

  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嗎?為什么?)

  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說,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運用下邊的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次第萌發孕育

  差異推移靈敏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

  積累·聯想

  七閱讀下邊一段文字,然后說明本地的氣候有哪些特征。要舉出實際例子,分作幾個方面說明。

  八、詞匯·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

  語言中每個詞都有一定的意義。有的詞只表示一個意義,叫單義詞。有的詞表示幾個互相聯系的意義,叫多義詞。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例如寬就有以下幾種意義:

  1.馬路很寬:橫的距離大(跟窄相對)。

  2.聽了他的一席話,心就寬了一半:放寬,使松緩。

  3.對他要從寬處理:不嚴厲,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頭比過去寬多了:寬裕、寬綽。

  一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義。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是比喻義。例如帽子的基本義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裝飾的用品,后來用它比喻罪名和壞的名義,例如說對同志亂扣帽子是不對的,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義。

  語言中還有許多同義詞或反義詞。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母親和媽媽,曉得和知道,誕辰和生日等,詞的意義完全相同。有些詞的意義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詞表示的意義或者相反,或者相對,這樣的詞叫做反義詞。例如: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

  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

  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經度的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

  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對于多義詞,要了解它有哪些意義,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用的是哪個意義;寫作的時候,要注意所用的多義詞表示的意義是不是正確的表達了要說的意思。對于同義詞和反義詞,閱讀的時候,他仔細辨析它們的確切含義,就能準確的認識事物的細微差別或矛盾對立的特點;寫作的時候,審慎的運用它們,就能準確、鮮明的表情達意。

  (一)將下列各組語句中黑體的詞所表示的意義寫在句后的括號里。

  1.到了秋天,果實成熟()

  他顯得很成熟()

  2.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溫和,話語親切()

  3.杏花開了()

  北風吹,雪花飄()

  評彈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掛了兩次花()

  (二)給下邊每個詞配上一個同義詞。

  炎熱漸漸豐富養育靈敏侵害

  (三)指出下邊物候諺語中的反義詞。

  1.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2.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四)給下邊每個詞填上一個反義詞。

  開放容易歸來綜合復雜短促

  答案

  一、這一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文的條理性。要使學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一定的順序一一說下去。

  難點在于概括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可以這樣啟發一下,第四個因素說的是古今,是時間因素,前三個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說明順序的。

  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二、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這一題引導學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舉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舉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閱讀時很可能忽略了這一點,本題也可以啟發學生閱讀要仔細。

  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

  三、第1題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用法,有助于對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養仔細閱讀的習慣。

  第2題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閱讀時要弄清楚這類代詞指代上文什么內容,寫作時要學習使用這類代詞,使行文簡潔一些。

  1.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四、這一題實質上就是給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學習本文的條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關鍵性語句,答題并不困難。如第一部分這樣兩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第二部分這樣一句: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第三部分開頭一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這樣一句: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可以啟發學生,推而廣之,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個什么問題,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圍繞這一問題說的。自己作文則可以根據一個中心,將一個大問題分析成為幾個小問題,依一定的條理給幾個小問題安排個次序,每一部分圍繞一個小問題來寫,就容易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13)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4、5)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112)

  五、這篇說明文的標題和開頭很有文學性,形象生動。本題引導學生領會怎樣把說明文寫得生動有趣些,怎樣把標題和開頭寫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這個題目,對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鍛煉。要理解得確切,分析得細致并不容易。解題指導可與講讀第一、二段結合起來,要設計一些低難度的小問題循循善誘,例如:

  你看了標題大自然的語言是怎么想的?

  你讀了第一、二兩段,感覺怎樣?

  第一段對于物候現象的介紹有什么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現象的變化同什么有關?

  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對介紹物候知識有如下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說得親切通俗易懂;

  2.從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彩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系,顯示物候現象是有其規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說明了物候對于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

  六、口頭復述是用自己的話重復出讀物內容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一種說話訓練方式。根據復述要求的不同,可分為詳細復述、概要復述、創造性復述。這一題屬于詳細復述,是一種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復述形式,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嚴格按照原材料的內容和順序,原原本本的述說。

  復述不是背誦,要用自己的話來說,這一題又要求用進11個詞語,這就要重新組織語言,在句式上,對原文進行某些調整,把書面語化為口語,使之適合口語表達的需要。這種復述練習,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創造性,對于積累語匯,培養語感,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都很有益處。

  指導這次復述宜與精講精讀第一段結合起來,有關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要理解透徹,先要熟讀,再行復述。

  七、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有兩個。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多數地方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溫潤,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一個地方一年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之差,叫做氣溫年較差。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相比,夏季我國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冬季我國氣溫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比較大。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而且氣溫年較差也比較大,這些都是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顯著特征。

  (二)氣候復雜多樣。我國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這是氣候復雜多樣的標志。又因為有許多海拔很高的山嶺和高原,更增加了氣候的多樣性。例如,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呈現中溫帶、寒溫帶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區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則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氣候。

  這一題訓練學生有條理的說明事物和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要說得有條理,就要根據閱讀材料列好提綱;要舉出實際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資料。

  這里提供一個參考提綱

  (三)氣溫

  1溫度帶

  2氣溫年較差

  冬季氣溫

  夏季氣溫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3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

  這里是身心發展到相當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氣候)不冷不熱

  不嚴厲、不粗暴,使人感到親切

  3.種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狀象花朵的東西

  比喻事業的精華

  虛偽的、用來迷惑人的

  作戰時受的外傷

  (二)

  炎熱(暑熱或酷熱)漸漸(慢慢)

  豐富(豐碩)養育(撫養)

  靈敏(靈活或靈巧)侵害(危害)

  (三)

  1.熱涼

  2.干凈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開放(封閉)容易(困難)

  歸來(出去)綜合(分析)

  復雜(簡單)短促(漫長)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5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點: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還記得里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嫩嫩的,綠綠的”。 從“嫩嫩的,綠綠的”我們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現在的小草呢?“枯死了。”從中我們知道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課題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榮枯、候鳥來去、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物候現象。

  2、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提示: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用“物候學” “簡介物候學”, “物候學與農業生產”等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四、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本課的多音字。

  連翹(qiáo) 衰草連天(shuāi) 觀測(guān) 風雪載(zài)途

  翹起(qià) 鬢毛衰(cuī) 玄觀(guàn) 記載(zǎi)

  落葉(luò) 丟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異(chā) 差遣(chāi) 差錯(chā) 參差(cī)

  2、重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

  萌(méng)發:萌芽、發芽。 農諺(Yàn) 衰(shuān)草連天

  次第:一個接一個。

  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yùn)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銷聲匿(nì)跡:這里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銷:消失。 匿:隱藏。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周:繞一次。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榮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語:鳴叫。

  風雪載(zài)途:風雪滿路,風雪遍地。載:充滿。

  年年如是:年年像這樣。是:代詞。此,這樣。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為代詞,二為判斷動詞。

  五、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結構。 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幾個意義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生產。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師小結:[課文主旨] 文章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第二教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問題: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答案: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答案: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時間順序。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結構是:先分后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4、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5、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二)閱讀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這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2、第2自然段一開始并未直接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哪兩個方面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系的?

  答案:“草木”“候鳥”兩個方面。從“植物”寫到“動物”。

  師小結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谷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谷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后才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

  提示: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說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時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這些自然現象”中的“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一部分總結: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

  段意: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提示: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避免損失。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3、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三、學習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什么?這幾個因素能否對換,為什么?

  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不能對換。這幾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2)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3)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作用: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4)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作用: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師小結: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哪些意義?

  答案: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②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五、總結。

  六、作業設計:認真閱讀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題。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 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 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答案:B A C

  2.解釋詞語:

  銷聲匿跡:這里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結構是:先分后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6、把“各種花次第開放”改為“各種花競相開放”行不行?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個接一個之意,“競相”是爭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類的花按時令依次開放的特點。

  7、如果將“大地漸漸地沉睡中蘇醒過來”中的“漸漸”去掉,語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說明連續而緩慢的過程。

  8、“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說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10、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附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空間到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會背誦課文。

  4、了解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5、指導學生怎樣朗讀詩歌,從讀中悟:語言美、科普知識。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1、方老師不但會用嘴說話,還會用眼睛、臉部表情、手等身體各部位說話,你們相信嗎?

  2、仔細觀察老師:現在老師看到同學們坐得那么好,第四節課還那么有精神,很想說一句話。現在我“說話”了:點頭、微笑。請說說,方老師“說”了什么話?

  3、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只要大家認真觀察、思考,就會發現,不僅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聆聽吧。

  4、出示課題: 大自然的語言

  二、引導學生初讀詩歌。

  1、想不想聽老師讀一下?一個要求:仔細聽、仔細體會方老師是怎么讀的。如果老師讀得好,請來點掌聲。

  2、師范讀。之后提問:有趣嗎?不僅有趣,通過讀,老師還懂得了不少科學知識呢。相信同學們通過多讀、多思,一定也能讀好,也會掌握許多科學知識。想不想讀?想不想超過方老師?

  3、生第一遍讀(初讀)。要求: 板書:初 讀

  (1)、自由讀,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

  (2)、想一想哪幾節寫大自然的語言(2---6節)

  4、指名讀。(3——4人)

  5、指名回答:哪幾節寫大自然的語言?

  三、引導學生第二遍精讀詩歌,從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及詩歌包含的科學知識。

  1、第二遍讀詩歌(精讀)。讀2——6節。 板書:精 讀

  要求:

  (1)、哪幾句是寫大自然的語言?請劃出來。

  (2)、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請劃出來。

  2、生精讀。

  3、指名逐節讀并回答。師板書:

  白云高飄 準是晴天

  螞蟻搬家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語言 蝌蚪游泳 春天來了

  大雁南飛 秋天已到

  大樹年輪 樹的年齡

  4、穿插理解:準是、編隊、年輪的意思

  5、看板書,用自己的.話說說大自然的語言。(用關聯詞連接起來)

  6、齊讀2——6節。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很會讀書。這節課咱們通過初讀、精讀,不僅讀得流利,還了解了這么多的科學知識,真是收獲不小呀!但這還不夠,下節課咱們還要細細研讀。可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呢!

  板書:研 讀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第1、2(1)、5題

  第 二 課 時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通過初讀、精讀,讀懂了許多大自然的語言。誰來說說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我們還要細細研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該怎么讀?

  二、生逐節研讀詩歌。

  要求:讀一遍后,四人小組討論:

  1、想想每節詩寫得好不好?你認為好在哪里?(寫出了什么)

  2、該用什么語氣讀?

  師巡回指導。

  三、指名逐節讀,并分析。

  四、全文朗讀。(指名讀、齊讀)

  五、全文背誦。(指名背、自由背)

  六、你能說出大自然還有哪些語言嗎?

  七、師小結:這就是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看書、多觀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識,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很大的幫助。

  八、課堂作業。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8

  課題課型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重點

  難點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附件1:律師事務所反盜版維權聲明

  附件2:獨家資源交換簽約學校名錄(放大查看)

  課題大自然的語言課型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重點

  難點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 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略)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9

  知識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么?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說,智力涵義包括聰穎、預見、速度,能同時應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義為學習、作判斷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有人把智力表達得更簡潔,說智力是作猜測,是發現一些新的內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測”。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你不知怎么辦時,無計可施時,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所需要的創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動物呢?這取決于腦的發達程度。腦只有外面那一層——大腦皮層——明顯地與形成“新的聯想”有關。而人的大腦皮層甚至比甜橙皮還薄,大約只有2毫米,僅相當于一枚一角硬幣的厚度。人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縐褶,但是如果把它剝離下來并將它展開,它的面積大約相當于4張打印紙。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1張打印紙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3.第二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兩次用到“大約”一詞,這體現了選文語言的什么特點?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0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難點)

  2.學會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重點)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說明語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作者簡介:竺可楨,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

  (2)文體知識: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載途( zài ) 銷聲匿跡( nì )

  連翹( qiáo ) 農諺( yàn ) 差異(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指一個挨一個地。( 次第 ) ②動作輕快的樣子。( 翩然 )

  ③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孕育 ) ④紛紛落下的樣子。( 簌簌 )

  ⑤滿路、遍地。載,充滿。( 載途 ) ⑥每一年都像這樣。是,此,這。( 年年如是 )

  ⑦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沒有了音訊。( 銷聲匿跡 ) ⑧草木盛衰。榮,草木茂盛。( 草木枯榮 )

  ⑨一個周期結束又重新開始。指循環往復進行。( 周而復始 )

  3.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填寫下表,體會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結構特點。

  層次

  段意

  從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

  (第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①緯度 ②經度 ③高下的差異 ④古今的差異。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預習檢測】展示課前預習效果:檢測預習導學的內容(小測本聽寫)。小組評分( )

  【課堂探究】

  1.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回答以下問題:為什么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從主要到次要(邏輯順序)。

  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

  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典雅。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隨堂檢測】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么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致,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課堂小結】

  本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說明順序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進一步了解物候知識。

  例: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布置作業】獨立完成本課校本作業,查缺補漏,鞏固本課學習要點。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1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知識點復習

  說明文的種類:

  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說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認識、了解了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

  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相結合。

  文本賞析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③。”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⑤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教案:大自然的語言02-02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語文教案06-12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語文教案08-25

大自然的語言之優秀語文教案06-12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教案06-12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教案08-25

八年級教案《大自然的語言》07-19

八年級教案《大自然的語言》07-19

大班語言教案:大自然的語言小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