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輕捷,油蛉líng,máo,纏絡chán,攢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臥,豁huō,斂liǎn,腦髓suǐ,陌生m?。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
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
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
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記: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
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1、仔細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2、暫時的失意不要緊,要以積極的努力去贏得別人的好評。
知識和技能:
1、品味、學習文章中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不同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質。理解文章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2、學習課文中較夸張的個性化語言。
方法過程和能力:
通過圈劃、討論、朗讀,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來訪中經歷的復雜的心理變化,理解小小說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重點難點把握
重點:
對于夸張化、個性化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理解。
難點:
理解通過比較人物揭示小說主題。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閱讀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了解作者寫作風格,代表作品。
秦文君,1954年出生。上海人。代表作有《男生賈里新傳》,《女生賈梅新傳》,《小鬼魯智勝》,《小妖林曉梅》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上海少兒出版社、《中國兒童文學》主編。
2、讀課文,完成文字積累
(1)正音:
呷(xī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詞語積累:
呼風喚雨、艷陽高照、懶洋洋、嫌棄、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恨鐵不成鋼、不屑一顧、饒有興趣、一如既往、彬彬有禮、頭頭是道、悲愴
二、新課學習:
1、我和表哥是怎樣認識的?(請同學簡單復述課文)
2、按故事情節發展大致可分為:
(1)和表哥見面前。(1——6)
(2)和表哥成為了“密友”。(7——22)
(3)餐桌吃飯。 (23——31)
(4)發現我和表哥真是難兄難弟。(32——44)
3、體味“駕到”的含義。這個詞語一般用在什么語言環境中,為什么在這里要用這個詞語?
在文中找出“我”是怎樣形容表哥的。
“高檔次”、“學生精英”、“偉大的表哥”
“他很抬舉我”、“姿態那么高,放下駕子稱贊我”、“平易近人”、“不負眾望”
大詞小用,表達“我”什么心理?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
心中不平。一個強者突然走進我的生活,“我”的地位開始動搖,缺乏自信。
4、表哥來家里做客應該是件開心的事,為什么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希望下特大風暴?而當我和表哥認識之后卻又再一次希望下暴風雨?(從咒語中體現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態度的變化
第1——2段阻止
第19——20段挽留
第32段留下來
5、概括
①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注意把側重點放在我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上的引導)
活潑好動,興趣廣泛(“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②表哥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文質彬彬,拘謹,缺乏朝氣,在運動方面明顯遜我一籌。(“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③我和表哥是兩個性格脾氣愛好迥然不同的孩子,那為什么文章末尾說“我倆真是難兄難弟”?我和表哥有什么地方相似?
同病相憐,年齡相仿,有點自卑
啟示:人各有長。
6、媽媽和大姨又有什么相似點?
把媽媽和大姨說的話找出來,加以對比,找出共同點。
共同點:教育方式手段一樣,肯定別人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
7、分角色朗讀餐桌吃飯的片段,從我、媽媽、表哥、大姨的語言中體會人物性格。
8、文章最后一段怎么理解?(分小組討論)
拓展:現實生活中的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能不能和大家說說?
在一些家長的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于是總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苛求孩子達到完美,使孩子在無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喪失自我。
本文作者借文中的“我”批評了這一現象。
三、作業:
1、積累詞語(必做)
2、小練筆:(選作)
(1)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請你寫下來。
(2)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增強自信,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
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風喚雨的咒語,假如現在念上一句,來一場特大風暴,表哥一行就的改變來這兒做客的計劃。
可惜,艷陽高照。
媽正激動地忙著殺雞煎魚煮肉,一邊隔一分鐘催我一句:“快洗澡,快理發,快換衣服。”仿佛我也是一道要隆重推出的大菜。
我懶洋洋地應付著。換上那種體面的衣服,我就變得不像我,像個乖乖兔。媽卻為此滿意,她說:“這樣,跟你表哥站在一起,反差能小一點.”
他每次在夸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么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哪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他只比我大一個月,可優點大大小小合起來至少有一百條,什么孝順,整潔,聰明,會彈鋼琴,參加過模型小組,打電腦快如飛,寫作文得過獎,等等,包括吃飯很文雅,呷湯沒聲音……總之,媽出差去過表哥家,回來后就如數家珍。
與那樣的表哥見面,讓人提心吊膽。
表哥果然相貌堂堂,但太fat。他一見面就對我問好:“Good afternoon.”
媽欣喜地推推我:“用英文回答呀,聽見表哥的話了嗎?他英語很標準!”
其實在班里我也是個英語尖子,甩幾句不成問題,可萬一對方再滔滔不絕地出來長篇英語怎么辦,所以我果斷地對媽說:“又不是舉行英文比賽!”然后對表哥說:“你好!”
表哥的媽媽,我的大姨拍拍我的肩。
媽恨鐵不成鋼地白了我一眼。真掃興。我回小房間做飛機模型去了。心里想著,有這樣高檔次的表哥真讓人覺得自己矮了一截。
一會,表哥推門進來,我怕他對我做的飛機模型不屑一顧。不料,他倒挺和藹可親,點著那小東西說:“太棒了!”我看他不像是諷刺我,就送他一個。原本想讓他幫我提些改進意見,不料,他很抬舉我,拿著它去對大姨說:“表弟送我的”
人家姿態那么高,放下架子稱贊我,我還能不對人家好?我倆一會兒就稱兄道弟了。我建議在小房間布置個模擬籃球場,在哪兒玩投籃。我這個主張把他這位天才聽得一愣一愣的。不過他平易近人,微笑著答應下來。
大姨饒有興致地來當觀眾。
我彈跳好,投籃動作又帥又準,只是太熱了,只能脫了體面的上裝。媽進來找東西,立刻罵我是猴子投胎,天生的粗魯。我看看表哥,人家到底是文雅。雖然他的投籃技術差,動作笨拙可愛的像毛毛熊,可人家跳一下捋平衣服,理順頭發。學生精英的儀態一點不變。
你能要求愛因斯坦會打網球,托爾斯泰會駕駛飛機?人家表哥,有那么多優秀品質,體育差一點是小事一樁。況且,他還挺謙虛,老說:“表弟,你很全面。”
大姨為我計算著投進多少回。
我在家,還從來沒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想讓老天爺刮暴風下暴雨。這樣,今晚表哥一行無法回旅館,得住在我家。
天,萬里無云,一如既往。
到了吃晚飯時,表哥和我已是勾肩搭背,親如一人。
能與那種偉大的表哥成為密友,也許我有點不凡,是“挺全面”。
只是吃飯時,媽的一句話又讓我癟頭鱉腦。
飯桌上,媽不停地給大家搛菜。他給表哥的碗里搛了三塊排骨兩個雞腿,堆的像豐收的小山;他也給大姨搛,然后搛了兩塊排骨給我。
“謝謝!”表哥彬彬有禮,一邊不負眾望,吃得文靜而又迅速。
“多有教養!”媽媽由衷地說。
我瞄了下飯桌,發現排骨盤子空了,媽媽一塊也沒有。我有點生氣地說:“我吃一塊排骨夠了,另一塊你自己吃得了!”
媽媽不高興了:“看這孩子,多不知好歹!”
大姨說:“這孩子懂事,知道心疼人!那是真孝順!”
媽則推讓說:“別安慰我了,他的氣我受多了,也習慣了。古怪呀,這孩子。”
我覺得吃飯沒胃口。連湯也咽不下。看見表哥端坐在那兒,很正規地進餐,我確實覺得自己是個小傻子。
天突然暗的出奇,還閃電打雷。我敢對天發誓,這次可不是我念咒語呼來的。我有點像掉了魂,坐在窗前托著腮,活像個小書呆子。
其實什么也沒想,腦子讓什么東西塞住了,誰能幫我校正一下?
唉,表哥駕到,一切都復雜了。
突然,我聽媽叫我,我過去。
媽在洗碗,水龍頭沖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著水盆,問:“剛才你不吃排骨,真是為了省給我吃?”
我也沒朝她看,轉身走了。
路過客廳,聽見大姨正和表哥說話,而且,是一句讓人心跳的話:“你表弟,夠你學一陣的。”
別是把我當反面教材!我的證實一下。
你別看他不會彈琴,沒學過電腦,那些一學就會的。你看人家那靈活樣,誠實,孝順,做的模型多漂亮,你做的那叫什么?還有,明天起,你得跟他那樣練彈跳……”大姨說得頭頭是道。
“唉,天天聽你說表弟的好話!”表哥好沒勁地說,“說的我好沒信心!”
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一蹦老高。而且,我立即沖了進去與表哥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表哥駕到》同步練習
1、掌握下列字詞
呷(xi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問題探討:
比較文中“我”和“表哥”的性格,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我”和“表哥”性格相同點都是有點自卑。
不同點:“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啟示:人各有長。
3、“媽媽”和“大姨”兩位母親有什么共同點?
“媽媽”和“大姨”共同點通過贊美別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上進。理解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媽媽”有沒有看到我的優點?如:“媽媽“在洗碗,她知道“我”還在生氣,明知顧問,算是賠禮道歉,想挽回一下“我”的情緒,可憐天下父母心。
4、重點語句品悟
1)她每次在夸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么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那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
媽媽對“我”與“表哥”的態度截然不同,她“夸獎”表哥,“嫌棄”兒子,你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許多這樣的例子。
(2)我在家,還從來沒有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是想讓老天刮暴風下暴雨。
這是第二次寫到“我”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我”幻想用“呼風喚雨”來解決問題,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也表現出“我”的無可奈何。
(3)媽在洗碗,水龍頭沖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著水盆,問:“剛才你不吃排骨,真是為了想省給我吃?”
媽媽“不看我,看著水盆”,是一處細致的描寫,聯系前文媽媽對“我”的數落,可以看出媽媽對“我”的關愛和希冀。
(4)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端老高。而且,我想立即沖進去與表哥握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用一個比喻寫出了少年人的活潑調皮;“難兄難弟”的“難”在文中多次描寫到,了解這個“難”字,“相見恨晚”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5)守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去查工具書,看看“駕到”一詞是什么意思。這里用“駕到”表現了“我”對媽媽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有調侃、有反感、有對表哥的羨慕或好奇,最后卻以“掉淚的悲愴”來結束全文。
5、小練筆:
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200-300字,請家長寫點評100字左右。
1、表哥駕到
同步練習
1、掌握下列字詞
呷(xiā)湯、拙(zhuō)、捋(lǚ)、癟(biě)頭癟腦、搛(jiān)、衷(zhōng)、愴(chuàng)、校(jiào)正
2、問題探討:
比較文中“我”和“表哥”的性格,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我”和“表哥”性格相同點都是有點自卑。
不同點:“我”外向,張揚,好動,靈活,孝順;
“表哥”內向,拘謹,文雅,謙虛,笨拙,溫順。
啟示:人各有長。
3、“媽媽”和“大姨”兩位母親有什么共同點?
“媽媽”和“大姨”共同點通過贊美別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上進。理解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媽媽”有沒有看到我的優點?如:“媽媽“在洗碗,她知道“我”還在生氣,明知顧問,算是賠禮道歉,想挽回一下“我”的情緒,可憐天下父母心。
4、重點語句品悟
1)她每次在夸獎表哥時,總是帶點嫌棄我的口吻。有什么辦法!表哥雖然我沒見過,可早從媽那兒知道他是個世界少有的人。
媽媽對“我”與“表哥”的態度截然不同,她“夸獎”表哥,“嫌棄”兒子,你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許多這樣的例子。
(2)我在家,還從來沒有受到過這種規格的鼓勵。我現在仍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仍是想讓老天刮暴風下暴雨。
這是第二次寫到“我”想學會“呼風喚雨的咒語”,“我”幻想用“呼風喚雨”來解決問題,這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也表現出“我”的無可奈何。
(3)媽在洗碗,水龍頭沖得嘩嘩響。她不看我,看著水盆,問:“剛才你不吃排骨,真是為了想省給我吃?”
媽媽“不看我,看著水盆”,是一處細致的描寫,聯系前文媽媽對“我”的數落,可以看出媽媽對“我”的關愛和希冀。
(4)我一拍腦袋,這回真像孫猴子那樣—,端老高。而且,我想立即沖進去與表哥握握手,告訴他: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彼此彼此,相見恨晚。
用一個比喻寫出了少年人的活潑調皮;“難兄難弟”的“難”在文中多次描寫到,了解這個“難”字,“相見恨晚”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5)守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駕到——”就涌起一種男兒掉淚的悲愴。
去查工具書,看看“駕到”一詞是什么意思。這里用“駕到”表現了“我”對媽媽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有調侃、有反感、有對表哥的羨慕或好奇,最后卻以“掉淚的悲愴”來結束全文。
5、小練筆:
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也表表自己的優點,讓爸爸媽媽充分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表現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200-300字,請家長寫點評100字左右。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一、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②“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五)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愛看電影、電視劇。好的電影、電視劇往往以它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著我們,令人難以忘懷。作者看了一場戲,過后留給他的是什么印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看戲》。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
鏗鏘 顰 婀娜 蜃樓 屏住
2.讀“預習提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描寫了什么?
明確:描寫了群眾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
教師補充:京劇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為此,我想同學們和老師有同樣的感受,為生活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
②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贊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的熱情觀眾和熱情藝術家。
三、閱讀、探究
(一)教師范讀全文
要求學生:
1.畫出表現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
2.畫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體明確后,板書
(二)引導學生體味“膨脹”與“漲”,以此強調“關鍵詞句的含義”。
明確:“漲”是水位升高,這里比喻觀眾情緒逐漸高漲,呈漸變的狀態。“膨脹”則有激蕩起伏之勢,呈熱烈歡騰的狀態。
(三)找學生讀課文1、2段,要求其余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場內外的氣氛。
明確:“靜靜的”。
(四)思考討論:
為什么突出“暑氣并沒有收斂”,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為什么強調劇場“人擠得非常滿”?
明確:突出“暑氣并沒有收斂”,是為了以氣溫烘托觀眾的心情,人們不顧暑氣炙人,爭相觀看梅蘭芳演戲,說明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在廣大群眾中享有崇高的聲望。
強調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氣氛,是為了說明觀眾靜候演出開始,表現觀眾對于欣賞梅蘭芳舞臺藝術的渴望心情。有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出,劇場就成了藝術的圣殿。
強調劇場里“人擠得非常滿”,是為了說明廣大群眾衷心喜愛梅蘭芳的舞臺藝術。
(五)速讀第三段
要求:
1.畫出兩個比喻句。
2.畫出介紹劇情的句子。
討論兩個比喻句的作用。
明確:“蜃樓”、“彩霞”兩個比喻將京劇舞臺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討論:本段關于劇情的介紹,從文章整體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為什么?
明確:寫得簡略。因為本文的中心是贊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熱情的觀眾和熱情的藝術家。《穆桂英掛帥》的具體劇情與這個中心意思關系不大,所以寫得十分概括,免得沖淡了中心。由此,我們大家要注意文章內容詳、略的安排取決于中心的需要。
(六)畫出表現女主角上場時觀眾情緒變化的詞句,畫出描寫女主角歌聲的詞句。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有一天,)村子里來(了)一(個)女子,年紀二十又四五(歲)。攜帶(著)一(只)藥囊,兜售她的醫術。有問病的人,女子不能自己開藥方,等待(薄暮)夜晚向神靈詢問這個。晚上,(她)打掃干凈(使……整潔)小居室,她把一間小房子,(將自己)關閉(放置)(在)它里面。眾人圍繞著門窗,傾斜(著)耳朵靜聽,只是竊竊私語,沒有人敢咳嗽。內外動靜聲息都泯滅(消失)。到了半夜左右,忽然聽到(掀)簾子的聲音。女子在里邊問:“九姑來了嗎?”一個女子回答說:“來了!”又問:“臘梅跟著九姑來了嗎?”似乎一個婢女回答說:“來了。”三個女人絮叨的話語夾雜(著),嘰嘰喳喳不停。一會兒聽見簾鉤子又動(了),女子說:“六姑到了。”雜亂的言語問:“春梅也抱著小公子來了嗎?”一個女子說:“執拗(犟脾氣)的公子哥!哄哄(也)不睡,非要跟著六姑來。身子如同百鈞重,背著累死人!”旋即聽到女子客氣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兩(個)婢女的慰勞聲,小孩的嬉笑聲,一齊嘈雜(起來)。就聽到女子笑著說:“小公子也太喜好玩耍(了),遠迢迢地抱著貓來。”不久聲音漸漸稀疏,簾子又響(了),滿室都喧嘩(起來),問:“四姑來得為何遲(了)啊?”有一(個)小女子細聲答道:“路有(一)千(多)里并且(水)溢出(來),和阿姑走(了)這么多時間才到。阿姑走(得)還緩慢。”于是各自道溫暖寒涼的聲音,連同移動座位的聲音,叫喚添座位的聲音,參差(不齊),一并響起,喧鬧繁雜充滿居室,一頓飯工夫才安定。就聽到請教治病。九姑認為是應該用人參,六姑認為是應該用黃芪,四姑認為是應該用術。參考斟酌(了)一會兒,就聽見九姑叫(拿)筆墨。沒多久,折紙戢戢的聲音,拔筆擲筆帽丁丁(當當)的聲音,磨墨的隆隆的聲音;不久扔筆觸碰幾案,震動(得)發出聲響,就聽到抓藥包裹的蘇蘇的聲音。一會兒,女子推開簾子,叫生病的人給(他)藥和藥方。返身進入居室,就聽到三姑告別,三(個)婢女告別,小孩(咿咿)呀呀(聲),貓兒唔唔(聲),又同時一并響起。九姑的聲音清脆并且激越,六姑的聲音緩慢并且蒼老,四姑的聲音嬌柔并且婉轉,以及三(個)婢女的聲音,各有情態聲響,聽它們(這些聲音)清楚地可以辨別。眾人訝異,認為(她們)(這些女子)是真的神仙。然而試驗她的藥方,也不很奏效。這就是所謂的口技,(那女子)(她)只是借它(代口技)來兜售她的醫術罷了。然而也是奇異了!
昔日(從前)王心逸曾經說(過):在京城偶然經過集市,聽到彈弦唱歌的聲音,看的人(圍得)像墻(一樣)。近看這情形,就看見一(個)少年拉(長)聲表演樂曲。并沒有樂器,只是用一(個)手指捺(在)面頰邊際,一邊捺一邊歌唱;聽那聲音鏗鏘(有力),和弦索(樂器)(演奏出來的)沒(什么)不同。(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欣賞朗讀,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賞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寫,通過品味文章語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寫作技巧的深層含義,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
4、通過拓展閱讀,幫助學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教學思路
整體感悟——研讀賞析——深入探究
三、教學步驟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風格
張潔:當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張潔早期的散文創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喚愛與美。在以童年生活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知、純樸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們早在初中的《挖薺菜》中已經認識那個在貧困的生活中苦苦掙扎卻從不放棄的倔強的小女孩。
張潔以“人性”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二)整體感悟
1、讀了這篇文章你會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畫,其他詩其他文章。
2、你認為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提示:一個小女孩的童年夢想。
這篇敘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單純的視角,記敘了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夢,同時向人們展現了一充滿愛與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認為文章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個小女孩對一個老漢的依戀之情。
(三)研讀賞析
1、賞析第一節
提問:文章主要寫“我”的童年夢想,為什么還要在開頭寫農村揀麥穗這一節?
通過誦讀、小組討論的方式,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提示:(1)寫景的句子描寫了自然環境。著重寫了鄉村麥田清晨與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朧和寧靜,如詩如畫般的美麗。
(2)寫了社會環境:農村的風俗習慣——揀麥穗,攢錢,備嫁妝。描繪了姑娘們揀麥穗時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現“幻想”一詞。交待了姑娘們最后的結局——嫁了一個與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過議論表明農村姑娘們的夢都是會破滅的,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第一小節的作用:
①為故事的展開提供了一個背景:故事發生在怎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用一般農村姑娘的夢想與“我”的夢想做對比,用她們的結局來昭示“我”的結局。
②為下文作鋪墊和映襯。
2、賞析第二節
提問:怎么理解“我”的夢想——要嫁給一個賣灶糖的老漢?
(1)從“我”動作、神態、語言、心理中體會“我”的年齡、性格特點。
——不懂事、貪玩、天真無邪、很可愛、但又孩子氣。
(2)從外貌、語言、動作來分析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年紀大,但他很慈祥,愛笑,對小孩子很親切,說話符號兒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給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應該是不錯的人。
(3)分析賣灶糖的老漢為什么要如此疼愛“我”?為什么“我”回越來越依戀他?
賣灶糖的老漢聽說“我”長大后要嫁給他之后,雖然知道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這個孤苦老漢,他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小女孩純真的感情,每逢經過村子,他總是帶些小禮物給她,因為賣灶糖的老漢對“我”的疼愛不僅是帶一些小禮物給“我”如此,還表現在尊重“我”的內心上,他保護“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稱“我”是他的小媳婦。他的愛帶著無私的性質,他疼愛“我”,還因為“我”是個“貪吃的,因為丑陋而又少人疼愛的孩子”。
3、賞析第三節
提問:怎么理解“我與老漢之間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這時,我真的擔心了……難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擔心嗎?
(3)“煙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著什么?(答案略)
(四)小結
這篇散文的成功之處:題材寫童年的經歷,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歷程,表達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內容上營造了田園詩一般的氛圍,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純潔美好的感情。
《揀麥穗》是一曲對人性美、對人與人之間純真感情的贊歌,小女孩失落的夢與農村姑娘們幻滅的夢的對比,還表現出作者對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對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執著追求。作品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憂傷而美麗,充滿了愛與感動、天真與純潔。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諸子百家著作《莊子》《孟子》《韓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書》,拉?封丹、萊辛、克雷洛夫、謝德林這些世界文學的寓言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則》。
二、作者簡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臘寓言家,生活在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人。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并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后獲得自由。自由后,伊索開始環游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臘人民的喜愛。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名字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寫蚊子在獅子面前夸口,終于戰勝獅子,正當它得意忘形時卻被蜘蛛吃掉了。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四、課文精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來到人間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的“笑”說明了什么?
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3.“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這段著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蚊子和獅子》
1.這則寓言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勝利后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2.這則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么?
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4.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五、文章脈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層:寫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價值。
第二層:寫赫耳墨斯詢問諸神雕像的價格。
《蚊子和獅子》:
第一層:寫蚊子向獅子進攻。
第二層:寫蚊子戰勝了獅子,卻喪生在蜘蛛網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寫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通過蚊子擊敗獅子,卻成了蜘蛛的俘虜的故事,諷刺了那些取得一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忽視自己短處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行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的道理。
七、寫作特點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采用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時,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蚊子和獅子》構思尤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人們不常見蚊子戰勝獅子,聽蚊子的“宣言”還以為是吹牛,再一看,還真不假。人們常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但是蚊子剛剛戰勝獅子,正把自己看得無敵于天下時,它卻被打敗了,這反而讓人覺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卻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結起來,構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八、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與雕像者
赫耳墨斯來到店里→詢問宙斯雕像的價格(一個銀元)又問赫拉雕像的價格(還要貴一些)再問自己雕像的價格(算“添頭”)諷刺了愛慕虛榮而不被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向獅子挑戰(蚊子向獅子沖了過去)獅子氣得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獅子)蚊子飛走時被蜘蛛網粘住了(它嘆息自己戰勝了強大的獅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滅了)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其實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簡介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舊題為列御寇所著,據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三、整體感知
1.朗讀兩篇短文,讀準字音、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理解大意。教師巡視課堂,解決疑難。
3.重點字詞歸納。
(1)掌握下列字詞。
溉汲:打水澆田。
及:待,等到。
道:講述。
聞之于宋君: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得到一個勞動力。
亡:無,沒有。
曉:告知,開導。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么。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
四虛:四方。
舍然:消除疑慮的樣子。舍,同“釋”。
(2)一詞多義:
之:
宋之丁氏家無井:助詞,的。
有聞而傳之者曰: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代詞,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
四、課文精讀
1.學習《穿井得一人》。
(1)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啟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2.學習《杞人憂天》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舍然大喜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
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4)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5)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熱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五、寫作特點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2.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課堂小結】
《穿井得一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萬勿輕信,必須認真地思索,進行實際的考察,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
《杞人憂天》告誡人們不要對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事表示憂慮,凡事要講科學。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并為實現自己的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體驗詩歌中飽含的溫馨的濃濃的母愛。
3、體驗人間至深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二、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三、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細致深入地體味親情之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進母愛:
《燭光里的媽媽》音樂導入。
歌唱家用優美的歌聲贊美母愛,作為現代文學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樣的語言來傳遞這份濃濃的母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的文章《荷葉母親》。
(引入作者簡介)
(二)初步閱讀-----感受母愛
1、自由閱讀,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讀的通順流暢,然后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文章內容。 用“本文寫了_______(事件),抒發______”的句式表達。
(2)文中寫了荷葉、紅蓮、母親,重點是在寫什么呢?(母親)
(3)文中的紅蓮、荷葉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雨打紅蓮 ----------荷葉護蓮 )
(荷葉----母親 紅蓮----我)
2、指導朗讀,把握情感
本文抒發了對母愛的贊美,你從詩中哪些詞句讀出來的?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這種感情?
形式:教師泛讀一部分,請學生朗讀,進行點評。
通過比較明確朗讀標準(感情、聲音、停頓、語速,重音)
(閱讀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愛總會縈繞在我們的身邊,舒緩溫馨)
(三)品讀賞析-----感悟母愛
1、配樂聽讀,感知細節
(1)你能找出文中表達作者心靈感悟、點明題旨的句子嗎?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的蔭蔽?)怎樣理解這句話?“心中的雨點”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
(煩悶→不適意→散盡→感動)
2、集體誦讀,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變化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在風雨中幾看紅蓮, 紅蓮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四看紅蓮。(找出關鍵語句讀出并填表)
(2)指出寫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愛
(1)在讀中積累,展示動人畫面,閱讀冰心另一首母愛詩。
(2)在讀中遷移,感恩母愛:獻給母親的一句話:仿寫最后一段。
(五)結束語。
同學們: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也讀不完、寫不完的,那就是母愛!
母愛,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偉大 ,讓我們祝福天下母親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長壽!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點和修辭特點。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
3、培養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討論和探究問題,養成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用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三、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四、二、簡介背景
五、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后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后,還想繼續進行。
七、三、配樂朗讀
八、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也為背誦打下基礎。
九、四、復述故事
十、進一步感知課文,也為下面的探究服務。
第二課時
一主動發現問題,尋找探究點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探究點參考備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辭運用(或特點)
2、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4、中國古代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征的巾幗英雄
5、我對木蘭的看法
6、詩歌的凝練的語言分析
7、木蘭為什么不當官?(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9、中外影視作品對木蘭形象塑造的差異。
二學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著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四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五布置作業
建議:以《木蘭詩》為例,第八周的這堂課是否可以上成學生合作探究活動課(第六個教學過程),或探究結果匯報課(第七個教學過程)
《木蘭詩》學習要點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并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后,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于《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并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并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北朝于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于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關于“樂府詩”
樂府是從漢到唐各朝設立的專門搜集民間樂曲和歌詞以及制作樂章的管理部門。這些個部門創作搜集的詩就叫樂府詩。
關于時代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里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景。
參照課文注釋,初步了解全詩大意。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唧唧()機杼()軍帖()可汗()鞍韉()
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
2、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tiē貼,貼上。
火伴皆驚忙火:huǒ伙,伙伴。
二、解詞
旦辭爺娘去旦:早晨
愿為市鞍馬市:買
東市買駿馬市:市場
木蘭當戶織當:對著
關山度若飛度:過
賞賜百千強強:有余
學習本詩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木蘭詩》按什么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全詩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都寫了什么內容?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娘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贊美木蘭。
3、本詩寫木蘭從軍的全過程,全詩共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哪些略?這樣的詳略安排突出了木蘭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寫了木蘭決定代父從軍,準備行裝奔赴戰場,12年征戰生活,辭官還鄉與家人團聚。其中代父從軍、辭官與家人團聚是詳寫。詳寫這些內容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勇于獻身,不慕功名,熱愛祖國和家鄉的中國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從《木蘭詩》中找出表現木蘭作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語句。
木蘭當戶織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6、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于“木蘭”的形象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替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的形象,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樂觀的優秀品質。
關于全詩的主題思想
《木蘭詩》描述了我國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歌頌了女英雄木蘭勤勞樸實、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不慕富貴的高尚品德。
測試
1、下列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可汗(kè hán)轡頭(pèi)鞍韉(jiān)
B、啾啾(jiū jiū)朔氣(suò)燕山(yān)
C、云鬢(bìn)金柝(tuò)鎧甲(kǎi)
D、紅妝(zhuāng)穿著(zhuó)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
B、萬里赴戎機,關山渡若飛
C、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D、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愿為市鞍馬市:買
東市買駿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將郭:外城
木蘭不用尚書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氣傳金柝朔:北方
策勛十二轉策勛:記功
D、軍書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
賞賜百千強強: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沒有用對偶手法的一項是()
A、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B、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C、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D、策勛十二轉,賞賜千百強
5、對詩句品味有誤的一項是()
A、“萬里赴戎機”:“萬里”極言征程之遠,“赴”表現動作之迅速、果敢。
B、“關山度若飛”:跨越飛和山,像飛一樣,展現了木蘭的矯健雄姿。
C、“朔氣傳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聲音在寒氣中傳送,表現軍旅生活的單調、無聊。
D、“寒光照鐵衣”:用寒光和鐵衣,展示邊關將士的英武風采。
參考答案
1、B
解析:“朔”讀“shuò”。
2、C
解析:A中“貼”為“帖”;B中“渡”為“度”;D中“辯”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數,非確指。
4、D
解析:對常見修辭手法的辨別。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這句話既是對邊塞景物的描寫,也是描寫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據下面各句的內容或提示,概括出相應的成語()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蔡桓公的悲劇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記》結尾寫劉子驥打算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蘭詩》結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為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辨清真相。
【考點】:成語的來歷及其意義
【分析】:此題既考查了對詞義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語積累,同時考查學生對學過的文言詩文的理解。A項的成語是: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B項的成語是:諱疾忌醫。C項的成語是:無人問津。D項的成語是:撲朔迷離(或迷離撲朔)。
2、用原文將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朔氣傳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蘭詩》)
【考點】:背誦
【分析】:此題考察背誦,“寒光照鐵衣。”
3、根據原文,將句子補充完整。
將軍百戰死,____________。(《木蘭詩》)
【考點】:背誦
【分析】:此題考察背誦,“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教學反思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于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并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贊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游戲《木蘭詩》,然后、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游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于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采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煉”、“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十五古代詩歌五首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初步把握欣賞詩歌的方法,培養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認真揣摩詩人的情感,學習詩人通過寫景來抒情的方法。
3、能品位重要詩句的深刻含義。
4、了解與這首詩歌有關的文學常識。
5、能通過聲音的高低快慢輕重的變化,傳遞出詩文中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
6、能充滿想象地讀,讀時再現畫面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以《觀滄海》為例,其他幾首詩詞可在本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進行自讀。
1、看67頁注解1,簡介作者曹操,學生可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進行適當補充。
2、正字正音。
3、朗讀課文。(全班、小組、個人均可)
4、學生自己看課下注解,了解整首詩的內容,可查資料、工具書,可討論、質疑。
5、研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詩中描繪了哪些美麗壯觀的景象?請一一列出并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詩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詩人的經歷來談。
——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襟?為什么?
——除本文之外,還有哪些表現作者志向抱負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個積累,越多越好,積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處、朝代等。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6、反復朗讀,,朗讀時注意節奏準確,講究抑揚頓挫,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無聲的文字想象成立體的、有聲的、有情的,有你的豐富畫面。
7、歸納詩歌賞析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學生先發表看法,教師補充強調。
8、開展背誦比賽,鼓勵一節課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學
9、布置古詩詞背誦的任務,首先定期檢查完成語文書后《課外古詩詞背誦》的學習要求,再分作家廣泛地背誦他們的經典之作。每個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名家名句默寫比賽。
10、作業:
——熟練背誦課文并會默寫。
——完成《課課練》。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從中接受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這句俗語,老師想到了古時候的一則成語故事——杞人憂天(投影出示)
二、引導學生說說《列子》,了解作家作品眾生共享課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資料(出示投影)
三、朗讀課文,聽讀,自讀,正音。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鼓勵學生查字典認識生字、生詞,鼓勵學生領讀。 2、激發學生齊讀速讀3、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氣,再讀課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傷(投影出示)
四、個別學生朗讀、翻譯,結合課下注釋。(出示投影)重點句子;(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2)充塞四虛,無處無塊(3)奈地壞何? (4)奈何憂其壞?(投影出示翻譯)
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由表及里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3、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投影出示)
六、拓展
討論:1、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2、現實環境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堂總結: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在所難免。如何更好地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十、板書設計{投影出示)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曉日月星宿,亦積氣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 (憂彼之所憂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逐句翻譯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
身亡所寄,——自己無處存身,
廢寢食者。——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
因往曉之,曰:——就去開導他,說:
“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彎一伸,嘴巴一呼一吸,
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
奈何憂崩墜乎?” ——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其人曰:——那人說:
“天果積氣,——“天是氣體,
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
不當墜邪?” ——不就會掉下來嗎?”
曉之者曰:——開導他的人說:
“日、月、星宿,——“日、月、星、辰
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
只使墜,——即使掉下來,
亦不能有所中傷。”——也不會傷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壞何?”——那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曉之者曰:——開導他的人說:
“地,積塊耳,——“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
充塞四虛,——填滿了四處,
無處無塊。——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躍,
終日在地上行止,——整天都在地上活動,
奈何憂其壞?” ——怎么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
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杞人憂天》,這篇課文是語文新課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十課《寓言四則》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三則寓言故事基礎上的繼續延伸。
二:說教學目標
由于這則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對于字詞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為初一的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積累字詞以及學習的方法。疏通字詞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再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故事背景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現實意義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學生能通過引導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現實意義,以培養學生多元化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方法:
考慮到我校初一的學生大多活潑開朗,好奇心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讓那個學生合作探究自讀自悟為基礎,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那個學生結合導學案以及課下注釋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并把誦讀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感悟。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以一場流星雨的話題作為開場白,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后文的講解做鋪墊。
接著介紹課文的出處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學派,為后面結合背景資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鋪墊。
學習課文讓學生先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字詞的同時初步感知課文,然后請學生范讀,檢查字詞字音的學習效果,教師再特別提醒學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讀音,夯實基礎。再集體朗讀加深印象,并在朗讀中體會文言字詞的韻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習的一個重點,主要讓學生利用導學案和課下注釋四個一組合作解決文言字詞的翻譯工作。再有教師指出其中的難點以及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多積累感悟。在今后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多一些心得體會。
理解文章內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過歸納整理來引導學生學習《杞人憂天》的含義,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接著從杞人憂天的憂出發探究其憂的深層原因,而能重新認識他的憂患意識的積極的一面,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再從故事內容的本身出發結合古代的神話故事啟發學生領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并能理解其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能多元化的考慮問題。
最后總結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啟發學生繼承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繼往開來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業
鞏固學習背誦課文,并閱讀相關的一些小故事作為拓展延伸。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夏天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總寫到分寫(具體描繪)的思路。
3、掌握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點
體會前兩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凝練等特點。
四、授課方法
自主預習閱讀感知討論歸納練習鞏固。
五、學法指導
了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六、教學過程
【亮標明學】
齊讀本課學習目標。
【預習導學】
【合作互學】
(一)理清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節,總寫。
第2—3小節,寫夏天的;第4小節寫夏天的。
第5小節,表達。
(二)深入探討課文。
1、請你說說,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
比如:我從那“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看到一個熱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長。
2、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請你說說,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長與春天里的作物生長情況比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與“苦澀的汗水”進行對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一句里連用四個“快”字,在表達上是否重復?請作簡要分析。
4、農民在夏季收割時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們半夜醒來為什么要去“聽聽窗紙,看看窗外”?
【釋疑助學】
1、高駢的《山亭夏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僅僅是贊美夏天嗎?
(三)總結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熱烈、緊張、急促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夏天的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也體現了他對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寫景,善于運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
教學反思
教學《夏》這一課的時候,我由高駢的《山亭夏日》導入后,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夏的感情態度,找出直接表達這一感情的語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語句。學生在誦讀后,探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描寫對象的對征,收到了提綱挈領之效。
在研讀第二節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節劃出描寫的景物,并區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個季節的景物,說說為什么寫另一個季節的景物。學生很快抓住了用對比描寫手法突出夏季熱烈的寫法,很輕松的化解難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圈出能體現熱烈氣氛的動詞,難度小,而且能進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反復誦讀,試從修辭、人的感覺角度、用詞等角度體會文句的準確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既輕松,又有實效。有不少學生的發言很新穎,如有學生說以前讀的比喻都是把某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個比喻卻用水由冷到沸騰的過程來比喻由春到夏的過程,非常貼切,而且“沸騰”還突出了夏“熱烈”的特征,這正是這一節的主要意思。說得多好!
在教學第三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生命交替”。通過仔細賞析第五、第六兩句話,通過抓住“麥子剛剛割過”體會“收獲之已有”;通過品讀寫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講解。
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季節”中的“黃金”,“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的“沖刺”,體會“炎熱”與“熱烈”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習體會詞語的語境意義的解題技巧,既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又適應考試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為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游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游戲的情景仿佛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游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游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游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于童年、關于游戲、關于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了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游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為什么?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為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并作簡要點評。
“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向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著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了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著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著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制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后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后“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么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么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著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只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凄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愈合的,而背負著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著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22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22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22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11-17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7-30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07-22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書10-11
七年級上冊語文《刻舟求劍》教案09-24
《散步》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9-24
七年級上冊語文《繁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