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構建了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中以興趣為先導,時刻注意培養學生對語文喜歡的態度,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8人,其中男生5人。學生多為外地生,來源廣,素質不一,基礎參差不齊。總體上看,學生上學期期末成績有所上升。由于處在小學階段的末期,面臨升學壓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一個積極端正的心態來面對。
三、教材分析
1、內容和編排: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六個專題,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風民俗,深深的懷念,外國名篇名著,科學精神,難忘小學生活。在六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提供了10首供學生讀背的古詩詞。在教材的最后,還安排了“綜合復習”,為教師準備了9篇復習材料以供期末復習時使用。本冊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六組“難忘小學生活”。這個專題采用的是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2、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二)加強整合,使教材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
(三)加強導學功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口語交際·習作”的編排,加強指導,明確要求;
(五)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3、新課標的要求:教學改革中要求重視課堂教學環節,要求教師在備、教、改、導、考、析等教學環節下功夫,加大力度,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和學科競賽輔導。在教學方法上,對不同課題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層次,分類別訓練,在預習、課堂活動、課后練習、檢測中,圍繞趣學、樂學、學會、會學創設學生全身心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奉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四、教學目標
1、在語言訓練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受到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無私奉獻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和學會生存的啟蒙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2、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3、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習100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并能正確書寫。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2
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
李賀的《馬詩》是一首詠物言志詩,可以說是馬詩里的壓卷之作詩的前兩句的后三個字“沙如雪”“月似鉤”,略作點染,極精煉地勾勒出戰場的典型環境。后兩句借駿馬喻懷。邊塞為駿馬馳騁的廣闊天地,作者通過寫馬來表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表達對自由豪放生活的愛慕向往。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背誦古詩。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古詩意思,背誦積累古詩。
2、體會詩中的情感。
四、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詞知識和學習古詩的方法,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提供的注釋讀懂詩意,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對于學生來說,融入詩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比較難。
五、教法、教具
1、查找有關李賀的資料。
2、課件。
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同學們,在上節課里,你們學習了杜甫的《房兵曹胡馬》,誰能夠給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誦才華,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古詩。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3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構建了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中以興趣為先導,時刻注意培養學生對語文喜歡的態度,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本學期以此為教學設計的主體理念,在分析教材、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學期計劃。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74人,男生50人,女生24人。從整體來看,我班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基本功較扎實,書寫端正,朗讀有感情。部分學生成績優秀,能獨立思考問題,常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個別學生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需要發揮師生、家長的共同合力,來幫助他們進步。本學期重點針對班級學生特色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都能認真、細心地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三、教材分析
1、內容和編排
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八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初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
本冊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二組“祖國在我心中”和第六組“輕叩詩歌的大門”。其中,“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專題,采用的是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除去第六組,共有課文二十八篇,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各十四篇。這七組教材,每組由“#工作計劃#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課例包括四篇課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兩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或“閱讀鏈接”。全冊安排“資料袋”三次,安排“閱讀鏈接”兩次。“口語交際習作”依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回顧拓展”由三個欄目組成,“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展示臺”“成語故事”“課外書屋”“趣味語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語文”“成語故事”“課外書屋”各安排了兩次,“展示臺”安排了一次。
本冊要求會寫120個字。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為便于復習檢測生字和積累詞語,在每組課文之后設“詞語盤點”。其中,“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是精讀課文里的,由會寫的字組成,要求能讀會寫;“讀讀記記”中的詞語,有的是精讀課文里的,有的是略讀課文里的,只要求認記,不要求書寫。
2、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二)加強整合,使教材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
(三)加強導學功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口語交際習作”的編排,加強指導,明確要求
(五)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讀讀記記“顴骨、兩鬢、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品質的教育。
3、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
4、練習快速閱讀,簡要地復述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收集有關長征的圖片、文字等資料,通過課前閱讀,熟悉課文。
一、預習探究
長征是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一個由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奇跡。在這個奇跡的背后,是紅軍戰士歷盡的千難萬險,是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個老班長的故事。
(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二、合作交流
1、請同學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讀課文,讀時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變化,讀后談談感受。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暢談初讀后的感受,學生會談到會被班長為革命,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品質感動。這樣能及時釋放學生心中的感動,又能根據學情來展開下面的教學。
三、品讀體驗
1、同學們都被班長盡心盡力地照顧傷員而不顧自己的崇高品質所感動。帶著這份感動再次走進課文,細細品讀描寫老班長的句子,想想它們為什么讓你感動。
2、品讀重點句:
從外貌體會中心:
⑴“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臉上布滿皺紋,兩鬢斑白,顯得十分蒼老。”
①三十多歲的老班長為什么會有五六十歲老人的外貌特征?
(“滿臉的皺紋”證明他經歷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斑白的兩鬢”說明他飽經風霜的考驗。他“比我們還瘦得厲害”,反映他內心為病號的擔憂和焦慮。)
②抓住表現“蒼老”的重點詞朗讀,讀出感動。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著我們。”
老班長勝利地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任務,可自己已經衰弱到不能支撐的地步。這充分說明他對戰友的滿腔熱愛,對黨的高度忠誠。)
從語言、行動、神情體會中心:⑴學習“硬咽草根魚骨頭”片段:
①指名朗讀,讀后議論:為什么這個段落令人感動?
(抓住“皺緊眉頭”、“硬咽”等詞和“我”當時的心情,體會老班長的品質。)
②感情朗讀,注意體會人物的內心。
⑵學習“夜里釣魚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讀,讀后議論:為什么這個片段令人感動?
(老班長非常辛苦,尋找食物極其艱難。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對黨的忠誠在堅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點詞朗讀。
⑶學習“耐心勸導小梁”片斷:
“小聲點兒,小梁!咱們倆是黨員,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訴別人。”
“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交給我。……我怎么向黨匯報?難道我能說‘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難出來了’?”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5
一、導入新課。
還記得那個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這是一個多么漫長的過程。那作者的期盼實現了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二、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讀課文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
“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飄渺。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句話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
(我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漸漸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屬于什么描寫?
(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點兒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的變化。
讀課文傍晚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我現在還能感受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體現了什么?
(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是“漫長而急遽”的?
(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2)“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我”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心的絕望、無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從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樣地變化的?
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光線也產生了變化,哪些變化呢?你發現了嗎?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個星期天里,母親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那么她還是不是一位好母親?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一邊親吻我一邊……對不起”
(從這些動作和語言中,表現出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試圖來安慰我,看出她對我的憐愛。可以感受到母親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計只能不停地勞作。)
2、可能有些同學會產生疑問:“我”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拉著母親出門呢?一定要等母親停下來呢?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明確:“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3、啟發學生思考:雖然母親沒有兌現承諾,但是“我”并沒有抱怨她。結合自己的經歷,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做?
(母親是想帶“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諾過,可能迫于現實條件,一直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她始終沉浸于繁忙的勞作中,徹底忘記了承諾。“我”無聲地哭泣驚醒了母親,她于是驚惶地抱著自己疼愛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理解媽媽的苦衷,先幫她干家務活,再出去玩。)
4、拓展閱讀,擴寬視野。
將本文與曹文軒《草房子》的相關章節進行比較閱讀。讀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說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
四、領會主旨,學習方法。
1、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夠兌現給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3)本文運用多種人物描寫及環境描寫,生動細致地刻畫了“我”盼望出門的心路歷程。
(4)提示我們正確地與家長溝通。
五、課堂小結。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小節。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文章細膩而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六、布置作業。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分別描寫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下所見的景物,體會“融情于景”寫法的好處。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園里。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散曲。
2、透過字里行間,想象畫面,即興表達,體悟作者愁苦的情懷。
3、理解感悟詩人、作品創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曲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小組合作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這樣一首小令,凡是接觸過一點古代文學的人,幾乎都能夠背誦。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愛,稱之為“千古絕句”,奉為“秋思之祖”。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贊它“純屬天籟”。它就是《天凈沙秋思》。
(板書課題《天凈沙秋思》)
二、體裁簡介
1、這是一首元曲,我們一起看到課后注釋⑨,它選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課老師給大家介紹過了元曲的相關知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屬戲劇,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散曲屬詩歌,分小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只有一個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聯綴而成的一組曲子。
2、天凈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
3、秋思:標題。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預設:秋天里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讀感知
1、生自由朗讀:首先請同學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這首曲,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指名朗讀,正音正字。
2、你們來說一說,這首曲寫了一些什么?(寫了景,有沒有情?什么樣的情?人,什么樣的人?)
景
情
人
3、給大家五分鐘時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研究探討,然后分任務,一人讀原詩句,一人繪畫面,一人談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讀出了”
4、哪位同學可以用流暢的語言把畫面連綴起來?
總結:聽了同學們的描繪,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他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冷颼颼的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獨自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樹梢上;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經過溪流邊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可是他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漫漫的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吟誦道“枯藤――――”
四、問題探究
1、這首曲為我們描繪了這么多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或: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景物前面的修飾詞,如果我們試著把修飾語換掉會怎么樣?
用詞精煉
2、名詞疊加的一幅幅畫面,組合起來就是一軸畫卷。咱們班很多同學都喜歡畫畫,今天這一首曲,如果讓你畫出來的話,你會選取一種什么樣的色彩?
明確:灰黑色,灰褐色。給人壓抑、憂傷、沉重感。
3、第二幅畫怎么理解?和其他畫面是不是不協調?
明確: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正是傍晚時分,人家屋頂炊煙裊裊,在做飯,在團圓。這是一幅非常溫馨非常美麗的畫面,這個畫面是不是屬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個人在那古道上,伴著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馬。眼見別人家的美景,眼見別人家的溫馨,更勾起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樂景襯哀情,倍增其哀)
4、現在是同學們的質疑時間。或:老師有個疑問――“斷腸人”是誰?斷腸人是不是馬致遠,是不是實指某一個人?當時元曲有一股風氣,寫秋思寫古風。有廣泛的代表性,可以說是一切游子,是一種普遍的思鄉之情。
總結:小令雖短,只有28個字,但內涵豐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為什么能引起歷代文人的交口稱贊?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蕭瑟秋景,這種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說一種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煉的用詞。不得不讓人為之贊嘆。
五、作者簡介,進一步把握情感的豐富性
1、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馬致遠,看一看他的人生經歷,來加深對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
這是馬致遠,再看看他所處的朝代:元朝建國以后,把中國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而古代知識
分子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馬致遠前半生就為功名四處奔波,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卻仕途坎坷,壯志未酬。
2、看了作者馬致遠的人生經歷你會不會有新的感受?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鄉,你還能讀出新的味道嗎?
總結:(預設:懷才不遇,對自己半生飄泊的無奈,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會,熱衷功名、懷有抱負是每個讀書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窮經卻懷才不遇。(元代時漢族人尤其是漢族讀書人的地位非常低下)這不僅是馬致遠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來的封建統治時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讀了這首曲子后感慨萬千,忍不住說到:“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并且贊美這首小令“純屬天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認為是元曲的壓軸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更是稱之為“秋思之祖”。
3、請同學們合上書本,飽含感情地把這首天籟之音齊背一遍。
師總結:從這首曲當中,我感受到作者作為游子深深的悲切;從你們的朗讀聲中,我感受到了你們對詩歌的理解。孩子們我為你們驕傲。
六、課堂訓練
1、欣賞《楓橋夜泊》,以及現代作家張曉風作品《不朽的失眠》。
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以豐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時空,結合創作背景,再現了《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意境,構想了《楓橋夜泊》詩句的由來,解讀了自己心目中的詩歌作品,創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請同學們借鑒作家張曉風的這種解讀形式,自己也來當作家,根據這首曲的意境,盡情發揮想像,進行創編實踐,創編一個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獨自一人,騎著瘦馬緩緩前行,一路顛簸,馬累了,人倦了,卻又只能無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間,他憶起了家鄉破舊的瓦屋,紙糊的窗,幾棵繁茂的大樹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邊幾架葡萄,一排竹籬。心中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線連接著故鄉的一方黑土,一間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遠方,人在天涯。
許久,他哀嘆著: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于是,鄉愁化為一頁詩篇,一段情結,一次默嘆,一場無奈。
于是,鄉愁化為一縷輕煙,緩緩飄散,飄散在遙遠的天邊。
于是,鄉愁化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澀,徘徊不已!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變化,理解其豐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課文,關注作者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辨證認識母親和孩子溝通中所存在的鴻溝。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關注文章對人物心理的描寫。
2、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辨證認識母親和孩子溝通中所出現的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有過等待父母帶你去做某事或答應你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學生分享并展示導學案上用微信表情畫的心情)。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與期盼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看到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么?作者為什么對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在那個星期天他有著怎樣的期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用用一句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了一件怎樣的事。
明確: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明確: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2)跟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據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黑板出示生字詞)
P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P2-p6作者細致描寫我從滿懷期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候,卻終于徹底失望的過程。
P7我的情緒郁結到頂點以致情感爆發的樣子。
(4)我們可以歸納出,本文主要寫了“我”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第一小節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
追問: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這里羅列了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P2-p6作者細致描寫我從滿懷期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候,卻終于徹底失望的過程。
P7我的情緒郁結到頂點以致情感爆發的樣子。
二、品讀感悟、理解情感
(一)1、讀課文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號劃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小括號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滿懷期待的心情。)
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卻記不清去哪兒了?
明確:母親之前一直答應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這樣的傷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記了具體信息。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來體現時光不好挨?
(4)“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叢里……。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關注句子“我……”)
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空落落”的不僅僅是空無一人的院子,還有“我”孤寂的內心。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得等待著。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腳底下……”“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急切的心情。側面表現出母親的忙碌。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感受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幫助學生學會“盂、孰、汝”3個會認字和“盂、孰”2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讓學生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讀題存疑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古文。(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齊讀題,理解:“辯”——爭辯、辯論,“日”——太陽。
學生質疑: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他們在爭辯太陽的什么呢?
【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通過對“辯”和“日”字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提出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教師范讀課文。(語速較慢,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便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意思)
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2、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提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老師幫助解決難讀的語句。
3、讀課文,對照課后注釋、查字典,自己嘗試弄懂課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學生復述故事,老師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5、反復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古文的學習,先要讀通、讀順、讀熟,再求理解、翻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由于有注釋的幫助,本篇古文學生基本上能夠自己讀懂,當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時,教師再進行適當的點撥。此環節的教學,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積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1、小組合作,弄清“辯斗”的觀點及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并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匯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
“辯斗”的觀點: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辯斗”的理由: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2)由于兩小兒觀點不同,看太陽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現象也不同,兩小兒根據自己的觀察,把自己的理由說得有理有據,我們分組來讀一讀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及理由。
(3)指導學生反復品讀。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和理由,在反復的品讀中感受兩小兒說話有理有據。】
3、開展“辯斗”。
(1)理解“辯斗”的意思。(爭辯、辯論、辯駁)
(2)學生反復誦讀兩小兒“辯斗”的內容。(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及理由)
(3)小組合作展開“辯斗”。
激烈的“辯斗”就要開始了。為了贏得這場比賽,請你與小組的辯友合作,好好練習。
(4)請兩學生上臺當兩小兒進行“辯斗”,老師友情出演孔子,師生一起上演一出《兩小兒辯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兩小兒的觀點,孔子贊成誰?反對誰?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2)介紹孔子,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3)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感受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辯斗”這一環節巧妙地再現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靜止的文本變得可感、可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不僅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激活思維,發展語言,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評價人物,抒寫感受
1、讀了《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你喜歡這兩小兒嗎?為什么?你想對孔子說些什么?
2、結合實際寫一寫自己的感想。
【評價的目的在于能夠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能力,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讓學生談談兩小兒和孔子,寫一寫自己感受,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和表達欲望。當學生理解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之后,就可以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嘗試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課后延伸。
1、抄寫生字。
2、查閱有關資料,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3、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轉”的讀音及“鍥”、“誕”等字的寫法。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文本語言及標點符號生動,準確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研究三個具體事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中所表達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發問、不斷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情感與態度
教育學生懂得“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科學規律,增強自己發現真理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重點:
能從具體事例中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發問、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相關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做好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先把課題寫在黑板上,少寫一個“誕”字。
1、學習“誕”字。
2、初步理解課題。
3、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指導寫字。初步了解課題的意思,為解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作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從課題入手理解課文內容的學習方法。”作者簡介則激發了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
二、檢測生字詞
1、(課件出示)。
2、哪些詞是你以前很少見或沒有見過的,請大聲讀一讀。
3、哪些詞容易讀錯?重點掌握“轉“的讀音。
4、哪個詞最容易寫錯?鍥而不舍的“鍥”字。
5、聯系剛才的情境理解“無獨有偶”。
設計意圖:本課出現了不少的四字詞語和專業術語,專業術語不作為學習的重點,但根據教材特點和學情,詞語也應該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點。本環節學生會的不教,教學生不會的或容易出錯的,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理解和運用詞語,屏幕上的詞語也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深入研究三個事例
1、總結事例。
謝皮羅的發現波義耳的發明醫生的發現
2、學生研讀討論并匯報,完成研讀表的填寫。
(課件:研讀表)
抓住“敏銳”、“立即”、“百思”等詞語體會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和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3、總結共同點。
找生匯報。用上“他們都是什么樣的人,因為xxxxxxxxxxxx”這樣的句式。
(這一環節老師盡可能以尊重學生的理解表達為主,多鼓勵表揚,同時要相機進行指導理解。)
4、總結真理。
設計意圖:對課文深入地探究、總結,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及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新課標中新增了“非連續性閱讀”的要求,而本環節學生結合圖表中的內容,總結三個人物的共同點,既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鍛煉了學生非連續性閱讀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課題
1、讀句子,找生寫發現真理的三個關鍵詞。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請生默讀,思考提問。
預設1、用“?”和“!”的好處。
預設2、為什么不是把“?”扯圓變成了“。”號呢?
設計意圖:抓住“標點”的借喻用法,引導學生理解這種用法的好處,通過換符號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第二段是對課題的解釋,第七段是對觀點的總結,對這兩段的學習,更進一步理解了文章課題的含義。
五、聯系生活進行科學教育
1、利用句式說說其他事例。(課件展示)
請用下面的句式說一說你還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為( ),通過反復研究,最終( )。
2、聯系學生生活探討為什么沒有發現真理。(課件展示)
生談,老師相機指導。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準備的人”
②理解“善于獨立思考”。
③理解“鍥而不舍精神”。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通過文本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明白發現真理的易與難,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激發學生對發現真理的興趣,增強發現真理的信心和勇氣。
六、總結全文(課件展示)
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花的變色,睡覺時眼睛的轉動)進行了事例論證;最后又總結觀點:只要(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就能發現真理。
提出觀點→事例論證→總結觀點
設計意圖:既有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又為初中的學習作了鋪墊。
七、老師寄語
同學們,只要你善于從司空見慣的事情中見微知著,具有科學研究的敏感性,善于發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發現真理。
讓我們努力去做一個有準備的人,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人,一個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走在發現真理的路上!
設計意圖:一段充滿激情的演講,進一步地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閑小作業(課件展示)
1、心動不如行動。選擇一個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嘗試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終解決你的疑問。
2、經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頻道的《我愛發明》。
設計意圖:作業的布置是對課文內容的拓展,更突出與文本的聯系性、體現了趣味性、生活性。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0
目標定向:
1.了解白樸的生平及文學成就。
2.在誦讀吟詠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特色。
3.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曲中創設的意境,感受文學的美。
教學方法:
采用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以寫秋為主題的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1.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秋日》一詩中新穎獨到地借秋之描寫表現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們來看看元代的文學家白樸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來表現秋之印象的。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以寫秋為主題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劉禹錫《秋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并在此基礎上導入對本曲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激發學生對文本曲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積累,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二、朗讀選文,自學生疑
〔越調〕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注釋:
①殘霞:殘余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②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寒冬的烏鴉;受凍的烏鴉。[宋]秦觀[滿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③飛鴻:飛行著的鴻雁。(南朝·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黃花:亦作黃華。詩詞中或指黃色的花,或指菜花、金葉菜。曲中指菊花。
三、理解文意,學習釋疑
譯文:
遙看天際那一抹紅霞,一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
那輕淡的煙霧下,只見幾只受凍的烏鴉。
想起白天飛行著的鴻雁.
飛翔著,飛翔在著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
說明:
作者白樸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戚,同時也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傷懷,所以他通過詞曲來傾訴著自己對愴涼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發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實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發。
四、師生交流,點難撥疑
1、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對曲中的三句話作不同層面的思考。
人生就如此曲描寫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飛,努力不止,人生才會變得色彩斑斕。
五、共同研討,反思學習
1、學生自主思考,采用恰當而又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己對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體會本曲的語言特色。
3、背誦這首曲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1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初讀課文
1.出示課題:金色的魚鉤。
(1)朗讀課題,應該強調哪個詞?
(2)讀到“金色”這個詞語,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語感,說自己想到的,教師可以引導:光明、燦爛、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讀課文。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語言表達可以多種多樣,也不要求過分簡練,大致的意思是: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位老班長接受黨的囑托,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光榮犧牲的故事。
(2)讀了課文你有哪些疑問?
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重點出示兩個問題:
①為什么說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②課文為什么以“金色的魚鉤”為題?
二、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默讀課文,思考: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當“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跟不上隊伍時,老班長接受了一個什么任務?當時指導員是怎么囑咐的?
2.出示句子:“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
“上級”就是“領導”,“上級”怎么會又是“保姆”和“勤務員”呢?指導員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長既是“上級”,要在遇到困難時安撫小戰士的情緒,要不斷鼓勵病號戰勝困難,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難面前想方設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務員”一樣時時處處關心照顧小戰士們。
3.同學們,要完成這一任務容易嗎?再讀課文,想想老班長在完成任務時要碰到哪些困難?
4.為了完成他既是“上級”,又是“保姆、勤務員”的任務,老班長是怎么做的?
學生抓住課文句子和內容自由討論。
5.這是一位怎么樣的老班長?舍己為人,忠于革命,忠于職守……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課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長的什么來表現他既是“上級”,又是“保姆、勤務員”的呢?(外貌、動作、神態等)
小組合作學習,請再讀課文,找出描寫老班長外貌的句子,劃下來,深入體會理解。交流,品讀:
小組匯報,出示描寫老班長外貌的句子,重點講解: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為什么不到四十歲的炊事班長會顯得那么蒼老?這說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
老班長吃得多嗎? “嚼”字寫出了什么?(食物少,難吃,硬)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說說:讀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讀“笑”意。
◇他笑著說:“吃吧,就是少了點兒。唉!一條好大的魚已經上了鉤,又跑了!”
◇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疙瘩。
◇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魚湯這么少,為什么老班長還“笑著說”?從“笑”到“收斂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絲笑意”,你讀懂了什么?
4.長時間的辛苦勞累,長時間的饑餓折磨,終于把老班長累跨了,餓跨了。他終于支撐不住昏倒在黑水潭邊。同學們,當我好不容易釣到了小魚,做好了救命的魚湯送到老班長面前時,老班長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著的魚湯,頭一句話就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為什么他說的話中還用了兩個“!”?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長,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沒忘記要鼓勵三個小戰士克服困難走出草地,也沒忘記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也沒忘記一個共產黨員忠于職守的職責。多么可敬的老班長啊!
5.把最讓你感動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讀來體現。
四、前呼后應,解困釋疑
1.出示最后一段話。思考:“我”為什么要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象征著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
一個小小的魚鉤,象征著老班長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著千百萬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所以,這篇課文要以“金色的魚鉤”為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句話。
3.總結: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輩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五、作業
復述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2
教學目的:
1、會認“漠、燕、鉤、何、腦、踏”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人的豪情壯志和一幅渴望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
教學重點:
1、會認“漠、燕、鉤、何、腦、踏”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人的豪情壯志和一幅渴望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啟發談話:
《馬詩》是一組以馬詩為題材的組詩,共有二十三首,名為詠馬,實則詠人。這首詩為組詩中的第五首,詩人借詠馬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2、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教師范讀,使學生整體感受,激起興趣。
自己試讀課文。
對照格里的生字畫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間互相讀一讀,讀準字音。
出示生字卡,開火車讀生字。
三、細讀課文,讀懂詩句。
你一定想把這首詩讀給同學們聽吧,那你可得多讀幾遍。(生自由讀詩句)
指名學生讀詩句。
(請讀的好的學生配上音樂再讀一讀)
你可以看著圖也可以看著詩,你想到了什么?
(詩中一、二句展現出邊疆戰場的景色: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構成了一幅立體的圖畫,這是一幅任憑千里馬奔馳飛騰的“畫卷”。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何時戰馬才能配上金絡腦,快步馳騁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進行比賽,看誰讀的好。
四、朗讀背誦,體會感情。
指導學生背誦古詩。
會背這首古詩了嗎?先自己試一試吧。
指名學生背誦。
分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集體背誦古詩。
五、課外延伸,注重積累。
你還收集了哪些和馬有關的古詩?背給同學們聽聽吧!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3
【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關注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的平臺,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特別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設計特色】
樂讀趣學自主感悟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引課激疑
在上課之前老師迫切想了解一個問題:咱們班是女生聰明還是男生聰明……(板書:辯)
大家辯論的非常激烈,老師發現我國的漢字非常有趣,大家看這個“辯”字,中間是個什么部首,兩邊像是什么?是誰聰明,事實勝于雄辯咱們在下面學習課文時一見高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一篇有關辯論的故事,看到這個“辯”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問題?
(由“辯”這一中心詞入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師寫課題。從課題中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認為這節課我們還應該做幾件事?(引導學生來定向:朗讀背誦譯文)
這幾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學釋疑
1、范讀
好,讓我們先來把課文試著讀上兩遍,看一看能讀懂些什么。(生讀)感覺如何,有什么收獲?
讀不通順就是收獲,因為你已經感覺到了文言文和現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談)想聽老師讀讀嗎?好,老師讀時請你認真聽聽是怎樣停頓的,你認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筆畫一畫。(師范讀)聽懂些什么嗎?
(必要的范讀和領讀放在學生“悱”“憤”狀態下進行,效果會更好。)
2、領讀試讀
來,先跟著老師讀一遍(出示有停頓提示的原文領讀)。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幾遍,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搖頭晃腦地讀,前俯后仰地讀,都行,開始吧。(生自由讀,這里要給足時間。)
3、討論讀法→練讀→評讀
讀,已經通順了,我們先來看看課前提出的問題懂了嗎?(鼓勵生暢所欲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收獲真不小,看來多讀確實是個好辦法。
(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4、合作譯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讀懂了,能把原文翻譯一下嗎?大膽地告訴老師譯文中有什么困難?
(剛才大家糾出了一群小壞蛋,這是我們譯文中的攔路虎,害怕嗎?好,下面我們就封殺攔路虎!)老師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課件)。下面我們來個小比賽,看看誰自學得好自學得快。試著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可以和同桌商量解決。
男讀女譯→女讀男譯→師讀生譯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譯,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四、合作匯報
好,老師還有一個難題,(發表)生看看難不難,但老師的要求可有點難,請注意看要求(課件):
四人一小組合作填寫,共同匯報。但四個人必須用四種方式填寫表格:1用一個字填寫;2用現代語言填寫;3用原文填寫;4口頭敘述。
日始出時日中時
人物觀點理由觀點理由
小兒甲
小兒乙
(小組合作一表四填,一舉多得,既有讀文譯文的檢測,又有概括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合作創新的體現。)
五、誦讀表演
師生分角色→分組分角色
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女生扮“一小兒”,男生扮“另一小兒”,老師讀旁白,咱們看看哪“一小兒”讀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們再分級分角色比賽比賽。
(此環節是朗讀的基礎,重點指導語氣)
讀得不錯,下面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演一演,其它同學呢,任務就更重了——做導演。既然是導演,就要認真看演員表演得怎么樣,并及時給予指導。好,老師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師嗎),下面我再代表《兩小兒辯日》電視劇劇組在你們中間招聘兩名優秀演員和一名解說員,有意者速來報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畢)
第一次排練我們先用現代話演,這叫《新兩小兒辯日》,其它同學別忘了你是導演。當演員語言、動作等表演不到位時你可以隨時叫停,給予指導。注意,排練開始!
如果用古文來演效果肯定會更好,怎么樣,先小組試一試。
(表演時揭示寫作特點與順序,為學生背誦做鋪墊。)
現在,誰能把這篇課文背一背呢?不要急著說自己不行,先試著嘀咕一遍,試試再說嗎。
好,誰敢站起來跟老師一起背一遍。
(使朗讀表演相輔相成,理解背誦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會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內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有無變化?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有何辦法?誰能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對兩種現象做出科學解釋,或者用老師這兒的“太陽”(籃球)和“地球”(乒乓球)來做以解釋。
六、自評自結
學了這篇文言文,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學生從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啟發,由所查資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回憶這堂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說一說:
1、本課學習重點是什么?
2、這節課學習過程有幾個環節?
3、本節課的重點你掌握得如何?
(有總結才會有發展,及時的反饋強化有助于知識的形成與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業:
1、把《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講給你的伙伴聽,并考考他們。(必做)
2、試著翻譯下列句子:(努力做)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時習之。
(5) (簡單古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變化,理解其情感。
2.細讀課文,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3.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的問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難點: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一些關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別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課上分享交流。
(2)初讀課文,詢問學生:作者為什么用《那個星期天》作為標題?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全文。
二、質疑互辯:
(一)活動一: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說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初步感受。)
(二)活動二:通過自學課文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這段時光不好挨”“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一派荒涼”等,把握“我”心情變化的大致過程,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2)梳理文章寫作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所以,在指導學生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的同時,還要注意它與時間的推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獨特魅力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當“我”開始等待時,“我”有什么舉動?心情如何?
一個滿懷期盼的孩子,從早晨就開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這使得在平日看來還可以忍受的單調時光變得更加不好挨。作者從懷著這樣心情的“我”的角度出發,用細膩而質樸的筆觸描寫了“我”挨這段時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動作描寫和內心獨白,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小孩守著一本電影畫報—還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孤獨地在院子里打發時間的場景。這個孩子沒有玩伴,已經將一個人能玩的游戲玩了許久,看過天,追隨過天上的流云,撥弄過地上的蟻穴,就連那毫無新鮮感的畫報也成了彌足珍貴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展示了“我”等候母親回來時,一個人艱難打發時間的情形,表現了“我”的忍耐和執著。這還不夠,接下來,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了“我”的內心獨白,讓人進一步體會到“我”的脆弱和無可奈何,忍不住對“我”心生憐愛。
我對電影畫報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況?
為什么母親“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
為了抓住那個星期天里最后的時間讓母親兌現承諾,“我”冒著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險,紫跟著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進她的腿底下,從而發生了觀察點的車換。在“我”眼里,那明明是為了避免絆倒“我”而匆忙移動的母親的雙腿,竟然顯得么脆弱,好像隨時會被“我”絆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隨母親步伐的緊密,更形象地現了“我”急切的心理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2-01
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案14篇12-01
《那個星期天》教案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03-17
《那個星期天》教案11-26
關于六年級語文下冊9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07-08
六年級下冊語文《那個星期天》練習題及答案03-18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優秀教案03-17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