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寫“佳”、“典”等9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綿延”等詞語。在學習課文內容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運用默讀、瀏覽等方法閱讀課文;學習運用關鍵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格羅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動漫人物搶答(課件播放各種迪斯尼中的動畫人物)
師:在同學的生活中曾結識了許多的卡通人物,它們給我們帶了無窮的歡樂,已經成為同學們親密的朋友。看看這些卡通人物你們認識嗎?如果認識,就請你親切地說出它們的名字。
師:大家果然熟悉這些動畫朋友,那你們知道這么多個性鮮明、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的創始人是誰嗎?是迪斯尼。(出示迪斯尼肖像與簡介材料)對于全世界喜歡動畫片的人來說,他還有一個巨大的貢獻,那就是和迪斯尼公司的朋友們共同創建了迪斯尼樂園。我們一起去樂園里看一看吧。
(播放迪斯尼樂園圖)
2、看完圖片后問:你們覺得怎么樣呀?
迪斯尼樂園倍受全世界朋友的喜愛,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迪斯尼樂園即將竣工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難題?到底是怎樣的難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迪斯尼樂園有關的課文,最佳路徑。
3、板書課題:最佳路徑
師:齊讀課題
師:什么是路徑?佳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師:那這條路徑究竟好在哪了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請一名同學朗讀讀書要求。
課件出示要求: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多讀幾遍,也可以用喜歡的方
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做標注。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讀師巡視(有的同學學習習慣非常好:邊讀,邊想,邊做批注)這種學習語文的方法會讓你受益匪淺。
4、師:剛剛同學們讀書讀得很認真,看看這些詞你們會讀嗎?
電腦出示:迪斯尼竣工建筑腦筋催促焦躁思緒吆喝法郎覆蓋倫敦綿延微不足道年邁無力漫山遍野
5、同桌互查,糾正讀音。(讀完的同學坐端正等待)
(適時指導理解詞語的方法)
6、開火車讀
7、(電腦出示生字)典筋催躁緒覆倫敦
重點學習:覆催躁敦
覆:上下結構注意雙人旁的書寫,要寫在西字頭的下面。組詞理解字義催: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崔)表聲躁:形近字區分(澡燥噪)形旁表義,組詞區分
8、師: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大家說的很好,可是不夠簡練、完整,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出示課件:
課文講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為
從受到啟發,通過()設計出了
小結:我們可以利用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最佳路徑》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它又為什么被稱為最佳路徑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長帶領下,參考學習單的提示學習課文。
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認真閱讀學習單,服從組長安排,有序發言,聲音適當,不影響其它小組學習。
2、圍繞討論問題發言。
3、談看法要有依據,能說清理由。
4、認真傾聽他人發言。
5、小組合作學習
6、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重點讓學生感悟葡萄園主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和格羅培斯精益求精的態度。
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筑藝術研討會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如果你是評委,如何為這個“最佳設計”撰寫頒獎詞?請同學們為格羅培斯撰寫頒獎詞。
(提供兩個頒獎詞的范例)
板書設計:
最佳路徑
給人自主
任其選擇
有寬有窄優雅自然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環境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諱(huì)酬(chóu)和鐵箍(gū)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二、導入新課
1.導語
云南的歌會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數民族的身份。他們能歌善舞,以此來贊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或者歌唱激發勞動熱情、或者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
今天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抒情美妙筆觸一起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
2.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聽課文錄音范讀,全班齊讀
課文錄音朗讀
四、理清文章脈絡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再次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六、小結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課外收集有關云南民歌的音像資料及當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生答)看來,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讓我們繼續跟隨文學大師沈從文,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吧!
二、賞析品讀課文: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
2.賞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讀: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說明“對調子”多數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機智才能)
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動作、神態、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對,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
3.賞讀“山路漫歌”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悅耳好聽的山歌)
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淳樸本色美)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一段錄音,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學生聽錄音“這一條路……接著起飛”)
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如,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甲生:這是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象
2、詩歌中重點詞語的理解賞析
3、體味詩歌的情感,表情朗讀全詩
二、教法:朗誦賞析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生活中有兩個詞,說出來就讓我們每一個人激動不已,一個是母親,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對母親我們有報答不完的恩情;一個是祖國,無論她是富有還是貧窮,她都是我們生長的一片樂土,我們有責任使她繁榮富強。在祖國貧困的時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時候,有些人去國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卻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決心以自己的雙手,創建美好的祖國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詩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愛國情懷。請看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二、板書課題:
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三、 簡單介紹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龔偑瑜。中國當代詩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樹》、《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神女峰》等。《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開放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把壓抑中釋放出來的熱情化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唱出了一曲心靈世界的歌。
四、 學生自讀全詩
1、找出詩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把握朗誦的的節奏、語速及語調的變化。
詩人的感情的變化是通過詩的語言顯現出來的,因此,在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抓具體的語言,要做到三點:因文生義、因義探情、因情定調。
五、找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試朗誦第一節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明確:
所用的意象有: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
明確:第一節作者回溯了祖國數百年的貧窮、落后的歷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讀的時候要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表達這一沉痛的情感。特別是最后的“――祖國呵”,要低沉,用降調。
生全體讀。
在第一節中,作者極力寫出了祖國的貧窮與悲哀,這是當時的現實的寫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詩中有沒有反映出積極的東西呢?
明確:作者看到了祖國的貧窮與悲哀,但作者并沒有消沉。詩人顧城說過:“黑夜給了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求光明。”是的,在這首詩里,舒婷在貧困中也看到了祖國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調下壓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前進,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顯得是那樣的艱難:千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在歷史有隧洞里蝸行摸索,都是祖國不屈于現實的寫照。這是祖國的希望所在,是我們建設美好的祖國的力量的泉源。朗誦的時候要低沉而不壓抑,把作者的復雜的情感表達出來。
六、 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齊讀第一節。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節。
明確: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兩句是對第一節的總結,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本節是一個過渡,是一個內容上由寫祖國的貧困到寫的希望的一個過渡,也是詩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轉向高昂、激越的一個過渡。
在第一節暗示希望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飛天袖間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導學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義。
學生齊讀第二節。注意:語調漸高,顯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動。最后的“――祖國呵”用平調讀。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節,要求學生分讀、合讀。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
4、乳房
這兩節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別注意讀時給以充分的展現,在語速上要由慢而漸快。
九、全詩感情的變化也體現在用詞的變化上,在寫祖國的貧困悲哀時,作者用了色彩比較暗的詞語,以后逐漸明朗、亮麗。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這些詞。
十、分析詩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全詩,仔細體味詩的內涵,為下一步朗誦和背誦打基礎。
十二、找學生朗誦全詩。
十三、總結:上下幾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獨立完整,為了民族的繁榮富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發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國的江山,當聽到郢都被占時,他絕望了,毅然縱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國。安史之亂時,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擔憂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吟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還有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詩人陸游,“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國破已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斯人已逝,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詩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愛國情懷。
師朗誦全詩。
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策略:
《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是一篇記敘文,主要記敘了“我”深夜驅車回家,不小心把別人停在路邊的車撞壞了,因找不到車主,主動留了字條,許諾為車主賠償,事隔三天車主打來電話,并沒有向“我”索要修車的費用,而是對“我”說:“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本文選取的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描寫方法極為樸實,但人物形象鮮明,人物言行感人至深。尤其是課文對話部分,平淡中蘊含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三年級學生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尤其針對我班學生,我從一年帶到三年,平時教學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語文閱讀分析上已經形成模式,針對教材的上述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以讀為本,以讀促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既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一要求。
三、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十來歲的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已初步形成,對金錢、誠信、友誼等方面有自己的看法,但還不是很深入。“培養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文感悟文章內涵”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所以本節課我注重引領學生通過讀,如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等來感悟文章內容,并教給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重點句子的推敲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關鍵詞,讀懂句子,領會其蘊含的意思。
3、教給學生讀進去,走出來。
四、教學目標:
本課按計劃需要兩課時完成,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閱讀部分,根據上述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語文是最主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語言知識的同時,應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對話,品悟其中的語氣和所包含的人物感情。
3、體會“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的意義,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美好。
五、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對話,品味其中的語氣和所包含的人物感情。
2、體會“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的意義,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美好。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揭示課題
師: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一張人民幣,問:“同學們,這是什么?”
生:“錢。”
生:“人民幣。”
生:“……”
師:“它能干什么?”
生:“買好吃的。”
生:“買學習用品”
生: “……”
師:“那同學們說錢重要嗎?”
生:“重要!”
師:“可是有人認為有比錢還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師板書課題)
設計依據:這樣懸念式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
設計依據: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同時,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為了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自由的,富有個性的朗讀課文,然后說說自己的感受或印象深的地方。既起到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作用,又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2、默讀課文 概括大意
設計依據: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三年級學生應逐漸提高默讀的速度和能力,所以在初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既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學會概括的基本方法。
(三)細讀課文 感悟品味
1、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所有教師都越來越意識到一味灌輸的弊端,而“留給所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思想的余地”,“充分讓學生參與交流、討論,創設一種自主、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成為當前教學的主導,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研討題:
(1)事故發生的原因有那些?
(2)“我”是怎么做的?說明他是個怎樣的人?
(3)小紅車主人看到自己的愛車被撞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請你根據當時的情況想象:車主后來取車,發現左側反光鏡碎了,心想:_________,突然,看到雨刷下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_________,心想:這個人不但_________,而且_________,還 _________,浮在喉嚨的氣一下子消了許多,又想_________,于是車主拿起話筒,撥通了電話……
設計依據: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氛圍中,通過合作交流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再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學生之間會取長補短,難點問題也會在老師點播引導的基礎上迎刃而解。
2、全班交流:
(1)、通過重點句的推敲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
句1:天很黑,又有霧,盡管有路燈,還是看不清。(天氣原因)
句2: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車主違章停車的原因)
句3:快到家時,汽車剛從快車道進入慢車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歸心似箭,車速過快的原因)
設計依據:讓學生理解導致這起事故發生的不僅有“我”的原因,有天氣的原因,也有小紅車主人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我”并沒有怨天尤人,還是主動承擔了責任。這樣,“我”的形象就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
(2)通過關鍵詞,領會文章內涵
“環顧四周”、“不見一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完全可以桃之夭夭,而“我”沒有這樣做,通過這些分析“我”的品質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3)讓學生讀進去,走出來。
通過研討題(3)的 情境再現,使學生發揮想象,為學生知識內化和情感升華創設一個空間。
設計依據:《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想象之后讓學生分角色讀“我”和小紅車主人的對話,并模擬演一演,進一步感受誠實與信任的可貴。同時尊重了學生獨特體驗,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提供了一個條件。
3、上述過程體現了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在注意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適時加入恰當的過渡語,更增強了感染力。如研討題(3)學生想象后我這樣過渡:一張小小的紙條,了了幾個不起眼的文字,拉近了兩個從未謀面人的心,喚起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美好,讓我們帶著這份真誠這份感動來讀讀他們的對話吧。老師這樣的過渡激發了學生讀的欲望,從而讀的更投入,更生動。
(四)走出課文 拓展延伸
除了課文提到的”誠實””信任”外,你認為還有什么比金錢更重要?你經歷過、過聽說看到過有關誠實信任的事嗎,說給大家聽一聽。
設計依據: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其中一點是:結合語文學習,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發現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在這節課的最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其實誠實和信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美,類似這種美還有很多,如寬容、友愛、互助等等}}。也許,學生已經做了,只是覺得這很平常,其實這就是美,只是他們沒有發現罷了。通過學習課文以后,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去反思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回歸到自己的實際生活。通過這兩個問題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生活中創造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也是這課的情感目標的最終歸宿。
(五)板書設計
16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事出有因 ——
無人知曉 —— 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許諾賠償 ——
設計依據:這樣的板書設計,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
總體教學設計依據: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交流。角色朗讀,入情入境的感知體驗,讀進去,走出來,最終達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2.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滲透目標
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后傳》,去世后,班固因《史記后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于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于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于《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3.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體感知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明確】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鞋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斗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斗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斗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斗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2.【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系錯綜復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衛律逼降時,說:“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衛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著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為虎作倀的衛律,一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問】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明確】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后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利用詞語組塊,讀準“猴兒、對峙”等詞語,借助圖片理解“房檁”等詞語。
2、圍繞作者對百泉村的“愛”,緊扣萌發作者“愛”的詞句,憑靠各種閱讀策略走近并走進作者的“愛”之表情達意,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語言。
3、讀通、讀懂課文,在形式多樣的讀中欣賞百泉村的獨特美。
4、通過觀察,初步了解本文的獨特寫法。
教學重點:
圍繞作者對百泉村的“愛”,緊扣萌發作者“愛”的詞句,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難點:
憑靠各種閱讀策略走近并走進作者的“愛”之表情達意。
教學流程:
一、直接入題,理清文路
1、齊讀課題。
2、解(四章)。板書:山泉村家
二、整體感知,觸摸文意
1、初讀課文。
①(課件)百泉村的山、泉、村、家分別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請同學們快速掃讀課文,捕捉你所需要的信息。
②學生讀書、思考。
2、學習詞句。
(課件)第一組:山影兒花瓣兒一色兒幾聲兒拐棒兒桶底兒猴兒
①開火車讀。
②齊讀。
(課件)第二組:山高谷狹對峙屏障山澗衣襟流淌燦然
①小老師帶讀。
(課件)走進我家的院子,你會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檁、房柱都是一色兒新的,散發著樹脂的香味。陽光照在窗欞、門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①指名讀。
②出示相關圖片理解房檁、窗欞、門楣。
3、分別交流山、泉、村、家給人的印象。
三、多種策略,體悟文情
1、引文情。
①板書:愛。
②四小組分別讀四句話。
(課件)我想,你會愛我們的山的。
我想,你會愛我們這山中的泉的。
我想,你會愛我們這小小山村的。
不用問,你也會愛我們的家的。
2、詳品“愛山”。
①(課件)到底是怎樣的山讓作者如此熱愛?請關注第一章,找找句子,讀讀句子,說說理由。
②學生自由讀、找。
③交流。
重點句交流:(課件)你看這四周的群山,你會發現,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劍,北山像猴兒捧著蜜桃,東山像兩座駝峰,西山像雄鷹展翅。
④(課件)配樂朗讀。
你愛我們這里的山嗎?
你看這四周的群山,
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劍,
北山像猴兒捧著蜜桃,
東山像兩座駝峰,
西山像雄鷹展翅。
這兒,山高谷狹,
陽光和月光,
常把山影兒描畫在對峙的山峰上。
走在這峽谷道上,
青藍的天,像一條帶子;
兩面的高山,像碧綠的屏障。
這兒的每一座山,
都包含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我想,你會愛我們的山的。
3、次略品“愛泉”。
①默讀第二章,找找作者愛泉的原因。
②學生讀、找。
③交流。
重點句交流:(課件)這兒山崖的石縫里,有涓涓的細流;山腳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邊,即使是在冬天,也長著青青的小草。
4、次詳品“愛村”。
①圈找貼切動詞。
②交流。
③(課件)
選詞填空。
別鋪壘蓋貼砌
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路面是用石頭()的,房屋是用石頭()的,圍墻是用石頭()的,豬窩、雞舍也是用石頭()的。
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像一顆珍珠,()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們這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家家戶戶像()在半山腰上,一層房子一層樓。
A指名填空說理由。
B背誦積累。
5、略品“愛家”。
①直接抓住這里的家的特點說說愛家的理由。
②交流。
6、回顧板書,用紅粉筆畫愛心。
四、發現寫法,熏陶滲透
1、瀏覽課文,找這篇課文在寫法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2、交流。
五、課外拓展,緣分延續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鼓勵學生閱讀童謠和兒歌,在交流閱讀感受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樂趣。
過程與方法:創設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產生讀童謠和兒歌的興趣,學會與人分享閱讀的樂趣,初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課外閱讀童謠和兒歌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充分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產生讀童謠和兒歌的興趣,學會與人分享閱讀的樂趣,初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課外閱讀童謠和兒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
在充分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方法
教授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含各環節中的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一、背誦童謠,激發情感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聽童謠或兒歌嗎?把你喜歡的一首童謠或兒歌背給大家聽聽,好嗎?
2.導學:一首好的童謠就是一首美妙的詩,一首好的兒歌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從你們洋溢著快樂的小臉可以看出,兒歌和童謠真的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快樂讀書吧》,分享童謠和兒歌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
【設計意圖:學生對兒歌和童謠的學習不是零起點,新課伊始,通過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初步交流兒歌和童謠帶來的樂趣,從而樂于閱讀更多的童謠和兒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讀書氛圍。】
二、嘗試提問,感受閱讀
(一)學習童謠――《搖搖船》。
1.導入:同學們,童謠《搖搖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幸福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童謠《搖搖船》。
2.導學:讀讀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預設:誰在搖船?
他要搖船去哪兒?
他是怎么搖的呢?
…………
3.導學:同學們真會學習,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下面你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試著讀讀童謠,看看能不能從童謠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學習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童謠。
(2)和同桌比比誰讀得最正確。
(3)帶著問題再讀童謠,看誰解決的問題多。
(4)誰還能提出新的問題?
5.學生按要求自學童謠。
6.匯報交流。
(1)指學生比賽讀童謠。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正音。
(2)學生嘗試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鼓勵學生說完整的話。
(3)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問題?
預設一:
外婆為什么叫“我”好寶寶?
①導學:你的外婆都什么時候叫你好寶寶呢?
②學生嘗試解答。
③小結:對呀,你們的想法都對。這么懂事的寶寶外婆怎么能不喜歡呢?
預設二:
搖船怎么會搖出那么多好吃的?
①導學:對呀,明明是搖船,怎么還搖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②學生嘗試解答。
③教師追問:如果是你搖船,搖到外婆家,看到這么多好吃的,你高興嗎?讀出你此刻的心情。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童謠。
7.指導學生比賽背誦童謠。
8.學生邊背童謠邊做動作。
(二)學習兒歌――《小刺猬理發》。
1.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小刺猬嗎?
2.導學:讀讀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預設:小刺猬為什么要去理發?
誰給小刺猬理的發?
小刺猬理完發漂亮嗎?
…………
3.導學:同學們真會學習,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下面你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試著讀讀兒歌,看看能不能從兒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學習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兒歌。
(2)和同桌比比誰讀得最正確。
(3)帶著問題再讀兒歌,看誰解決的問題多。
(4)看誰還能提出新的問題。
5.學生按要求自學兒歌。
6.匯報交流。
(1)指學生比賽讀兒歌。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正音。
(2)學生嘗試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鼓勵學生說完整的話。
(3)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問題?
預設: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學生提不出來這個問題可以教師問。)
①導學:你真聰明,問題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②學生嘗試解答。
③教師追問:男孩子頭發長了就像小刺猬,你看見過誰的頭發像小刺猬嗎?這樣好看嗎?(出示刺猬頭型的男孩)
④導學:對呀,男孩子頭發長了就要去理發,那女孩子頭發長了,又一直不理發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說出要留長頭發的話,平時要勤洗頭。)
⑤小結:天氣漸漸熱了,小朋友的頭發長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蟲子,有的頭發弄到眼睛里,細菌也會影響我們的視力,所以我們要經常洗頭、經常理發。
預設:
小刺猬是怎樣理發的?
①學生嘗試解答。
②導學:你們有沒有去過理發店理發呢?理發師是怎么給你理發的?(學生自由說,教師相機出示詞語:嚓嚓嚓,引導學生邊說邊做動作。)
(4)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問題,還能解決問題。小刺猬去理發后變干凈變漂亮了,我們以后可一定要經常洗頭發,經常理發,這樣你們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導學生比賽背誦兒歌。
8.聽兒歌,邊跟著做動作邊唱。
三、借助插圖,學會分享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說了什么?
2.導學:對呀,與人分享是一種快樂,下面就和小組同學像書上的小朋友那樣學會分享!
3.小組合作交流:在小組里讀一讀或背一背自己喜歡的兒歌或童謠,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談談自己對童謠或兒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學也會這個兒歌或童謠,可以進行補充或表達自己的讀書感受。
4.和同學交換自己帶的書,也可以和同學一起讀一本書。
【設計意圖:通過在小組里讀一讀或背一背自己讀過的童謠或兒歌,學生暢談自己的讀書感受。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傾聽能力。“交換讀書”和“共讀一本書”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了分享讀書的快樂。】
本課作業 布置作業
1.請爸爸、媽媽帶你到書店逛一逛,選一選自己喜歡的童謠或兒歌。
2.把自己喜歡的童謠或兒歌背給喜歡的人聽。
【設計意圖:將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拓展延伸,促進學生主動閱讀和背誦、分享。】
板書設計
略
語文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對實物、圖片的觀察比較及嘗試操作,使幼兒初步理解反義詞的含義,豐富幼兒的詞匯。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口語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及思維的敏捷性。
3.培養幼兒積極動腦、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1.投影儀、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個。
3.糖、藥、木塊、海綿、沙子、圖片若干份(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嘗試的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我要請你們用耳朵聽聽,嘴巴嘗嘗,手捏捏、拎拎,還要仔細觀察觀察,你們就會發現許多小秘密,看看誰發現的秘密最多。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利用實物。通過各種器官。讓幼兒在嘗試中理解什么是反義詞
1.(出示大、小皮球)問:小朋友,這是什么?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老師(揭示要學習的內容):對,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我們就叫它反義詞。
2.請幼兒聽教師兩次拍手的速度,嘗糖和苦藥的味道,捏木塊和海綿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試著說出快和慢、甜和苦、軟和硬、輕和重四對反義詞。
三、幼兒第二次嘗試:利用投影片,引導幼兒觀察嘗試說出相反的詞
1.圖片上有什么?
2.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幼兒觀察、嘗試,并說了相應的反義詞(冷――熱,厚――薄,方――圓,粗――細,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戲,鞏固掌握反義詞,加深嘗試印象
1.介紹游戲玩法: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小朋友說出它的反義詞。如果教師邊說邊做出相應的動作,請小朋友不僅說出正確的反義詞,而且也要配上相應的動作。
2.教師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動作,再引導幼兒通過個別回答和集體回答的方式鞏固掌握所學反義詞。
五、啟發幼兒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1.教師說一些新的詞語,請幼兒試著說出它們的反義詞。(如:好――壞,前――后,里――外,遠――近,多――少,香――臭)
2.引導幼兒通過平時的觀察,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試一試,說出老師沒有說過的一些反義詞。
六、活動延伸:游戲“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圖片圍成圓圈,在音樂聲中邊跳邊唱邊找與自己手拿圖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好朋友。
2.請一對對好朋友告訴大家自己圖片中的反義詞。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制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②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與賞析
①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么“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點評
本課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
課前安排有繪畫和有微機特長的同學參與課件或畫片制作,極富創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課文內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他們都有一種被認同的喜悅,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刺激和鞭策。教師只做點撥,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新鮮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從教學流程看,開頭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導入,在感情上與《秋天》一詩形成鮮明的反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
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研讀賞析部分設計看圖想像、描繪畫面、體會意境的環節,激發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拓展延伸部分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并做點評,是培養學生養成做摘抄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特色鮮明。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10-03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8-22
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08-06
語文園地語文教案11-10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語文《坐井觀天》教案08-30
語文《秋游》教案06-22
語文《鶯》教案02-19
語文影子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