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教案

時間:2022-07-01 15:05:14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語文教案匯總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備】語文教案匯總5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3.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

  文章描寫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說三峽

  長江,我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300多公里。它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用自己的所見撩開了三峽神秘的面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一起來領略三峽美麗的風光吧!(板書文題)(多媒體顯示《三峽》圖,標題、作者)

  請一學生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朗讀《三峽》的現代文。(媒體配動畫,音樂圖片)

  二、讀三峽

  1.配課文朗讀;(媒體)

  2.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以下媒體出示)

  (1)酈道元,北魏 、 ,本文選自他寫的《 》。

  (2)三峽,指長江上游的 、 、 。

  (3)讀準下列詞語的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朝發白帝

  素湍綠潭 飛漱其間 屬引凄異

  (4)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略無 闕 曦月 至于 襄 沿溯 或 不以 漱 良 屬引

  (5)比較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絕 哀轉九絕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媒體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峽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領悟作者表現美的技巧。

  說三峽:三峽的 真美,你看……

  示例:三峽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小組里說,然后在班級說。

  教師歸納板書:山 美:山高嶺連;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榮峻茂、水枯谷凄

  如此雄偉壯麗的奇景,散文家酈道元卻僅用一百五十余字來描繪,且盡傳其神,其筆法令人不能不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說課文的美(文字投影):我們欣賞文章,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動靜、粗細、遠近等多方面)著手。

  示例: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則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請同學們欣賞課文,說出課文的幾個妙點來。(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說)

  教師歸納板書: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對比手法、動靜結合、多角度描寫

  教師小結:酈道元真不愧為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豐富的游歷和散文家豐厚的文學功底,把《水經》里的一條注釋作得如此優美,真是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卻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古猿怪柏,其筆法確實精妙至極。難怪余秋雨先生說酈道元《水經注》中的《三峽》,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辭章了。

  如:清榮峻茂,一字一景,凝練生動。

  學生可在課文里找類似字詞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順序寫景,而要先寫夏景呢?

  明確:因為相比而言三峽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詳寫。夏水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峽水勢漲落的特點安排夏、春冬、秋的順序寫景。

  學生討論后探討。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么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冒險行船。)

  如:三峽的茂密樹林中,常年棲息著猿猴,為何寫猿猴的內容出現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這一安排嗎?

  (寫猿猴悲啼是為了渲染秋季三峽的蕭瑟凄涼的特點,也為過渡至下寫

  到三峽漁民的悲涼凄慘的生活做好照應及情感上的鋪墊。)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四、誦三峽

  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鑒、學習的呢?

  歸納: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用多種手法表現景物特征。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應善于借鑒、吸收這些寫法的長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領略了三峽的秀美風光,品味了詩人精美的語言,那么就請大家高聲朗讀,試著把這篇短文背下來。

  在三峽的風光片段中,讓學生朗誦背誦。

  五、寫三峽

  選擇你所喜歡的畫面,結合課文的描寫,發揮你的想象,以“我走在……”為題,對三峽的山或四景進行擴寫。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

  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鑒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其內蘊。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含義蘊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無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對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宜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而嚴肅的學習和研究環境,盡可能地發揮同學的想像力、創造力,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讀文章、理解文章、鑒賞文章。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命是一條亙古長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輕的歌。古往今來,無數大師用智慧詮釋生命,解讀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著這位偉大的思想者的蹤跡,去追尋自然,叩問生命。

  二、作者簡介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說家。生于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賞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1926年發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500多部(篇)小說,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只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后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并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并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請談一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針對這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你最想問的問題。

  (3)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要選摘它。

  學生自讀課文兩遍,思考這些問題。

  3.學生初談印象。

  教師提問:讀文章總會有心得體會,或深刻或膚淺,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瑣碎,即便沒有心得也是一種心得。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題目倒挺有詩意的。

  生2:文章內容較散,我理不出頭緒來。

  生3:文章筆觸輕靈,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強。

  生5:文章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但又說不出美在何處。

  ……

  教師評價: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都屬于你們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學習中能深層激發大家的閱讀潛能,豐富你們的閱讀感受。

  四、引讀提高

  1.理解文章的內容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寫自己在熱海的一家旅館里,有人送來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為累,他早早沉入夢中,沒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靜,醒來驚訝地發現花還沒有睡,正熱烈地怒放,由此引發一種思考。

  生2:由靜夜里錯過的美生發對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綻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審美的問題,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能伴隨年齡而增長。

  生4:作者發現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對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

  ……

  教師歸納整理:作者從凌晨發現花未眠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啟發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

  (2)結合文章內容,探討作者對美、審美的思考和認識。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第二段中,“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琪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不同的創作風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為什么“嚇了一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是為了說明什么?

  ⑦嵐山作者去過多次,為什么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學生精讀課文,思考問題。同桌之間交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解決。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如小組有難以解答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學生明確:

  ①因為發現花未眠,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從上下文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②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說的)

  ④文章引述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嚇了一跳”是因為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這樣寫是為了說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只有兩相邂逅,電光火石之間,才會產生動人的情懷。所以嵐山去過多次,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教師總結:未眠的海棠花引發了作者對美的思考和認識: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賞自然美,可以欣賞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美,好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發現美是需要機緣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寫法。

  這篇文章寫法較特殊,你能稍作說明嗎?

  學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談到審美的問題。

  生2:以小見大。

  生3:深入淺出。

  生4:語言素雅恬靜。

  生5:格調高雅,韻味深長。

  ……

  教師總結評價:大家談得很好,概括得很精當。

  五、質疑、解疑

  教師: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品質。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提問。

  學生提問。

  教師視問題的質量、代表性、難易程度,決定由老師還是學生來解疑、釋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2.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3.文中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為“畫家雷諾阿害怕進步,因為進步就會讓他更接近死亡”?

  4.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是因為畫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細品味,這樣理解對嗎?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嵐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們,只要獨處或人少,真正仔細觀察它們,就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美?

  6.如何處理自然美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明確: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的內容卻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要強調對“微不足道”的現象的“發現”與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去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3.不能這樣理解。畫家雷諾阿臨終仍在說“我相信還在進步”,畫家并非害怕進步,而是以他的話來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優秀的藝術家也不例外。

  4.這樣理解不夠準確。藝術是對自然美的反映,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可以領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等句子,從這些句子可知,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發現美需要機緣。

  6.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師提示:課前同學們已摘抄了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句,請你們把自認為最精彩的一句給大家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選摘它。

  學生回答。

  生1:“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領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珍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仍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生2:“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這句話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美、藝術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僅僅從藝術品中感受。

  ……

  七、課堂小結

  川端康成的文字,讀來讓人覺得素雅恬靜。作者從海棠花未眠寫起,思考美與審美的諸多問題。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無限的,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領略自然美,做一個滿載而歸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業

  1.寫一段話,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獲、體會。

  2.本文與前三篇文章寫法有何不同,請試著比較一下,說出你的看法。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4個生字,會寫田字格內的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人物對話,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好人物對話;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麗;激發興趣

  課前準備:小蝴蝶和毛毛蟲頭飾、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文

  今天我們來認識兩種小動物,(板書“蝴蝶”、“毛毛蟲”)發現了什么?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小蝴蝶和毛毛蟲》,來具體了解小蝴蝶和毛毛蟲的關系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并標出自然段

  2.指名朗讀,隨機學習字詞

  三、再讀課文,找出兩者的關系(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

  兩種小動物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再讀課文,去找一找

  匯報交流引導發現其發育過程:(板書:卵——毛毛蟲——蛹——蝴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語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小蝴蝶和毛毛蟲》春天到了,美麗的小蝴蝶為我們帶來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學們還認識它們嗎?(用課件逐個出示詞語)

  1.指名朗讀

  2.齊讀

  二、教師范讀全文,讓學生感受文章的美

  三、細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示自讀要求(用課件提示):邊讀邊用筆勾畫出毛毛蟲和小蝴蝶的對話

  2.指名讀出具體段落,細細品讀

  出示對話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蟲抬起頭來驚喜的喊:“媽媽,媽媽!”毛毛蟲說話時的語氣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毛毛蟲會“驚喜”?并讀出毛毛蟲的驚喜

  3.分小組討論找出像“驚喜”這樣表示語氣的詞語,依次體會并讀出句子所表達的情感

  4.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蟲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2)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蝴蝶媽媽的話

  (3)齊讀、指名讀

  (4)聽了蝴蝶媽媽的話你們明白了什么?

  (5)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用自己的話說出蝴蝶發育的過程同時

  出示蝴蝶發育的變化過程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明白蝴蝶發育的變化過程,再次強調的同時,板書:卵——毛毛蟲——蛹——蝴蝶

  5.在熟讀和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蟲的頭飾加上動作,進行朗讀表演,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時候和長大了不一樣,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小時候和長大了不一樣嗎?大自然中蘊含著無數秘密,只要你仔細觀察細細去想,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讀書推薦:

  作家安徒生寫的《安徒生童話》中的一篇名叫“丑小鴨”的童話,相信大家讀了那篇文章,一定會有更多的想法!

  五、板書

  7.小蝴蝶和毛毛蟲

  卵——毛毛蟲——蛹——蝴

語文教案 篇4

  一篇短小、深奧的文言文,經我校鄒紅霞老師的真情演繹,撥響了全體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弦,讓我們為之震撼、惋惜、悲嘆。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然而弦盡音未盡,那余音卻久久縈繞我們的耳際,彈之不走,揮之不去。這就是鄒老師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為我們奏出的優美動人的樂曲!

  走進鄒老師的課堂,我仿佛聽到了伯牙優美的琴聲,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離去喟然長嘆、悲切傷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難求的那種渴望、失落的心境……

  鄒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游戲導入 激發興趣

  一開課,教師就指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詞語“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高山流水”等,讓學生展開聯想,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二、以讀代講 回歸自然

  整堂課,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讀到指名讀、分組讀、男女讀、全班齊讀;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三、抓住重點 品出意境

  整堂課,教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品味三個“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學生“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出,一次又一次,不絕于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四、課外拓展 畫龍點睛

  教師在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讓學生閱讀課外資料的環節。如“文中并沒有直接寫伯牙的善鼓,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伯牙與子期故事千古流傳,誰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這些安排,不僅體現了教師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還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重點:《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運用多媒體課件和音像組合手段,通過創設情境、馳騁想像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教學一開始,可組織學生唱《秋游》這首歌,接著,老師用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境:“秋風起了,天氣漸漸涼了。在這美好的季節,有一群小學生,跟著老師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們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嗎?他們玩得開心嗎?”隨即,音樂響起,老師聲情并茂朗誦課文,而學生則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之后,可讓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這樣,學生的興致就會被激發起來。

  二、觀圖添彩,感受景美

  學生經過初讀,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說:“我這里有兩幅郊外的景色圖,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夠。同學們能幫助添上色彩嗎?”學生定會興趣倍增。老師讓學生先認真讀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寫色彩的詞語。這樣,讀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為藍天白云圖。當學生說出天空是“藍藍的”時,老師就用鼠標點擊,添上藍色,并讓他們判斷深淺,以感受“藍藍的”一詞的韻味。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白云的動態變化,讓學生添色,并繪形。通過動態變化,讓學生體會“有時……有時……”的意思。隨后,老師再進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讓學生用“有時像……,有時像……”的句式來練習說話。

  第二幅為農田豐收圖。與上面一樣,學生說出“稻子是黃的,高粱是紅的,棉花是白的”,老師分別用鼠標在圖上添上顏色,再引導學生把顏色說形象:稻子——金黃,高粱——火,棉花——潔白。然后,老師用多媒體作動態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師進一步啟發:“多美呀!誰能用‘稻子黃了,像(

  )。’的句式來作一個形象性的描寫呢?”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只要說得有相似處老師都給予肯定。接著,教師用同樣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動態,引導學生想像說話。

  三、再現場景,激趣樂學

  學習第四自然段,老師可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同時放多媒體動畫,再現課文場景,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接著,打出動畫特寫:幾個孩子在草地上打滾兒。再請曾有類似經歷的同學說說當時的感覺。然后,展示另外幾個同學蹲在草叢里的動畫,提示學生觀察,這幾個同學在干什么?并讓抓過螞蚱(或蟋蟀)的同學說說是怎么逮的。之后,讓學生判斷:那位張大嘴巴的同學在干什么?并進一步激趣:“你有興趣像他那樣高歌一曲嗎?”請一兩位同學放聲唱一唱,唱完,老師就告訴學生,這就是“亮開了嗓子”。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老師展示其他一些學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歡笑、大喊、游戲等等,再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動中的一些舉動,學習課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練習說話。最后,老師小結:“這次秋游活動,大家玩得好開心哪。現在想請同學們來讀一讀這段。”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悟。

  四、開展活動,拓展延伸

  課后,老師可組織學生去郊外活動,并讓學生帶好筆和紙,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畫下來(或描寫出來),還可以把活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回來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動。這樣,從課堂中的模擬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實活動,既鞏固了課堂所學,也使學生放松了心情,可謂一舉兩得。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10-03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8-22

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08-06

語文園地語文教案11-10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語文樂園》教案10-11

語文《春筍》教案10-16

語文《秋游》教案10-20

《語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