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時間:2023-02-02 11:00:58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精選15篇)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美地范讀

  一、教學過程:

  導入: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么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么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了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跟《詩經》有關的:

  ①成語

  ②名句

  ③詩詞

  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的文化傳統就像空氣一樣滋養著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奏—四言二字一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個君子對一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采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于《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說明文是以客觀的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因此說明語言往往是簡潔準確,平易樸實的,但是讀了李漁的《芙蕖》以后,一縷清新的空氣就會撲面而來。因為本文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紹說明了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又將說明文的格局與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動說明的風格。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要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探究,從而區別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之處。

  重點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學設想:

  區別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領悟本文別具一格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學習這篇說明文結構的嚴謹,祥略得當等寫作特色。另外,作為文言文閱讀,本課有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規律,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了兩篇關于蓮花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審美意義,聯系詩歌名句,加強學生的文學積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對照注釋準確地翻譯課文,流暢地朗讀課文。

  2、比較探究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4、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形成清新生動的說明語言的特色

  5、學會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探究《芙蕖》與《愛蓮說》的異同,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

  2、聯系現代漢語學習理解文言文。

  3、合作與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體會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難點:

  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突破:

  將古漢語的學習和現代漢語聯系起來,在沿革演變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再從說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1、預習讀課文,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勾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2、畫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脈絡

  3、查資料了解作者情況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往今來,蓮花常常被人們所親睞推崇,那端坐蓮花寶座的佛祖成了參禪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尋常百姓將“魚戲蓮葉間”的畫面賦予了“連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對蓮更是愛得癡狂,周敦頤愛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楊萬里愛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艷,清朝戲曲理論家李漁酷愛蓮花,竟然以此為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漁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檢查預習

  明確:(多媒體出示)

  李漁:字笠翁,號覺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張“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傳后人”

  三、解析題目

  1、正確注音。明確:fúqú

  2、提到芙蕖我們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確:蓮花

  3、你對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討論教師小結(從芙蕖的外形、結構、用途及習性等方面介紹)

  明確::芙蕖又名蓮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于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實為蓮子,圓形白色堅果,蓮子與藕皆能食用。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為了介紹芙蕖這種植物,給人傳授有關的科學知識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4、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

  1感情誦讀,品味語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自主預習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蘸著(zhàn)輕撫(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學常識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赴法留學回國后,1936年與卞之琳、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后,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在副刊上編發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并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他是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預習質疑:讀了這首詩后,你還有哪些疑問?試寫在下面。

  【課內探究案】

  情境導入,目標明確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土地的誓言》嗎?還記得我們看過的日本侵略我領土,屠殺我人民的慘不忍睹畫面嗎,如果大家忘卻了,就請再看一遍,(多媒體顯示畫面),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億萬中國人被魔掌蹂躪,大好河山被鐵蹄踐踏,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的抗爭,“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獄,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閱讀課文,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品味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對感情表達深刻的語句和詞語加以運用。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通過討論分析作者是怎么批駁他人觀點以及樹立自己觀點的,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3、通過抓住重點語詞,品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增強學生民族民主意識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聯系時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

  2、區分觀點與材料,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

  3、品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斗性、諷刺性的語言。

  教學過程:

  活動一:初讀識文體

  一、認識文體

  1、引#教案# 導語:有人說張三的成績很差,因為張三是我們九2班的學生,于是就出現了一些言論“九2班的學生成績很差”。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說的對嗎?

  2、學生現場反駁這個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歸納小結:同學們,像我們剛才這種先反駁敵方的觀點,再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方式叫駁論,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一篇駁論文,也是一篇雜文。

  3、展示幻燈片,介紹駁論文的文體知識。

  駁論文: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論點的議論文,一般有三種方式: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雜文:一種散文體裁,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多為針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樣、反應迅速、褒貶色彩鮮明并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文學性。

  二、了解背景

  1、老師板書課題,并故意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要求學生齊讀板書的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引導發現課題是一個反問句式,明確這是作者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論調的否定,并逐步體會本文用反問句作標題的妙處。

  3、提出疑問: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何這么說?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展示當時國民黨的一些反動論調,了解背景。

  歸納小結:

  本文寫于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間。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后,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帝國主義的奴役與中國古老的封建傳統相結合,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城。”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寫下了這篇的雜文。

  活動二:再讀明主旨

  結合背景知識和全文內容,明確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主張的觀點是什么,明確文章的主旨。

  1、提出問題: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

  2、學生討論回答。

  3、梳理文章結構,明確論證過程。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對方的論據和論點。

  第1段:對方論據——自夸地大物博,信國聯,求神拜佛。

  第2段: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第3、4、5段):通過駁論證的過程駁倒對方的論點。

  第3、4段:失去的是“他信力”。

  第5段:發展的是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7、8段):明確樹立自己觀點,間接批駁對方的論點。

  第6段:提出自己的觀點——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第7、8段: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看地底下。

  4、學生找出支撐對方論點的論據,討論交流對方論據能不能論證對方論點。

  5、再找出支撐作者論點的論據,體會作者是如何正面立論,并間接駁倒對方的。

  活動三:細讀品語言

  1、閱讀課文第七段,討論交流這里出現的四種“中國的脊梁”指的是哪一類人?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明確:

  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國聯”“求神拜佛”的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

  2、在筆記本上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等,思考歷哪些人物具有這樣的品行。

  明確:

  “埋頭苦干”指的是不貪圖名利,勤學苦練,創造燦爛文化,推動歷史進程的人,如畢升、李時珍等。“拼命硬干”指的是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英雄,如李自成、岳飛、文天祥等。“為民請命”指的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百姓辦事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舍身求法”指的是歷盡艱辛,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作者對在歷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

  3、齊讀最后一段,探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與上文中的哪些話相呼應。

  明確: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呼應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開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謬論。“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應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頭苦干的人”等四類人以及“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4、細讀課文,抓住“狀元宰相”“地底下”這兩個關鍵詞,理解“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含義。

  明確:

  “狀元宰相”是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狀態的群眾革命力量。這句話是說,中國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動文人發表出來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稱中國脊梁的人的所作所為。他們雖然“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但他們“有確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國人。

  活動四:讀后談觀點

  出示辯論題目“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長”,以小組為單位召開小型辯論會。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并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憶海拾貝,走近李白

  (一)回憶李白的詩歌及詩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過不少李白的詩作,從這些內容豐富的詩歌中,你認識到一個什么樣的李白呢?聯系作品,談一談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課件:

  我們學習過不少李白的詩作,記憶中的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你用以下句式來回答:

  (例如:“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孤單寂寞的李白”)

  “我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讀出思鄉的李白”。

  “我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中,讀出才華橫溢、滿腹憂愁的李白”。

  (二)師生互動,了解李白

  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李白的生平情況。李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生談

  師小結,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行路難》的嗎?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遭受讒毀離開長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組詩(共三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學生初讀詩歌,找出詩歌中的生字難字。

  請大家一起試讀詩歌,并從中找出生字、難字。齊讀詩歌。

  大家覺得哪些字詞需要我們一起來注意的,請指出來。

  “樽”、“箸”、“塞”、“行”。

  (三)師生互動,正確把握詩歌朗讀節奏及感情基調。

  聽讀詩歌

  (1)你能認出下面劃線字的正確讀音嗎?

  金樽珍饈投箸歧路

  (2)你能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嗎?

  (3)讀出詩歌的'基調

  出示課件:

  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請從下面選出相應的詞語來回答。

  苦悶愉快深情憤慨喜悅

  激越昂揚悲傷

  三、再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解釋重點字詞。

  師:現在大家自由地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這些字詞。

  出示課件:

  自由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羞”“直”“閑來”“忽復”

  “長風”“會”“直”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生談,其他人補充或評價。

  四、研讀詩歌,理解詩歌主旨及詩人形象。

  師:理解了詩歌的內容,現在請大家來思考幾個問題。

  出示課件:

  1、面對美酒佳肴,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中借用哪些歷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樣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怎樣的志向?

  (教師歸納小結)

  出示課件:

  金樽、玉盤——美酒佳肴的鋪陳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艱難險阻

  呂尚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信心倍增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師:這首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師:那么在這首詩歌里,我們又看到一個什么樣的李白呢?

  生談,教師點撥、引導。

  五、品讀詩歌,賞析詩歌藝術手法

  我們知道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在這首詩歌里,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出示課件:

  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是如何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

  六、拓展延伸

  瀟灑如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沒能讓他一蹶不振,李白選擇了堅強,選擇了自信,選擇了樂觀。那么我們呢?當我們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時,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結合你所積累的詩詞名句來談談你的生活態度。

  七、總結,布置作業

  (一)小結

  (二)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行路難》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為話題,寫出自己對李白詩歌及為人的解讀。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投影)

  1、學習課文運用典型事例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理解“骨氣”的含義,認識當前我們應該提倡什么樣的骨氣,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3、積累下列詞語。

  吆喝 拘囚 丞相 高官厚祿 大聲疾呼 拍案而起

  嗟來之食 寶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重點

  本文是怎樣選擇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實證明觀點的。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961年我國正處在經濟暫時困難時期。為了讓廣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學習偉大先人的榜樣,從他們勤勞、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斗志昂揚地建設我們的祖國,歷史學家吳晗寫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文章——《談骨氣》。

  板書課題:2談骨氣吳晗

  2、作者簡介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馬人。

  3、生字詞學習(資料)

  1)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生字詞。

  2)要求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解決。

  4、輕聲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同時思考下列問題:(投影)

  1)作者在課文中提出什么主張?

  明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即中心論點)

  2)開頭引用孟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孟子的話,是為了具體解釋“骨氣”的含義

  (全班齊讀第一、二自然段,深入理解“骨氣”的含義)

  3)(點名朗讀三、四自然段)要求學生概括段意,分析它們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明確:

  第三段: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氣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每個時代都有有骨氣的人。

  第四段:從繼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時代“骨氣”含義也不同。

  這兩段是對“骨氣”含義的.深層分析,增強了說理的力度。使中心論點具有不辯駁的氣勢,支持論點。

  4)課文提出中心論點后,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論點的?

  明確:精選三個典型事例,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中心論點。

  5)要求學生口述文中的三個事例并分別擬上小標題。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目標

  1.了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標

  從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應謙虛;與人相處應落落大方,有禮有節,誠實守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準確把握重點字、詞。

  2.流利地翻譯全文,達到自動講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體感知

  《世說新語》亦稱《世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也是同類小說中的代表作。有許多作品,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來刻畫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世說》三則故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塑造人物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疏通字詞并翻譯全文

  1.介紹作者劉義慶的有關知識以及《世說新語》這部小說的特色。

  2.檢查。

  3.要求根據書后注釋翻譯三則故事。

  4.重點語句解析。

  四、總結、擴展

  點評翻譯的優劣,概括指導古文譯法: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等。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

  1.三則故事分別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用一句話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體會三則故事的語言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

  2.體會語言特色

  二、課文分析

  1.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機智

  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殺、殘暴。

  2.小說通過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

  孔融:語言描寫

  對守門人所言:初步展示(開始)

  與李膺對話:逐步表現(發展)

  回陳韙之語:進一步表現(高潮)

  陳元方:語言描寫

  曹操:行動描寫

  使…代;自…立→令間諜問→聞之,追殺

  3.讀《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這則故事,體會語言特色

  謝公(人名)始有東山之志(指優游山林的意愿),后嚴命屢臻(下達)勢不獲已(看情勢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座,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易‘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話說得極有意味)

  思考:①謝安聽了郝隆的話后感到慚愧的原因。

  ②本文語言特色。

  附參考答案:①謝安始有東山之志,可后來畢竟出山為官了。郝隆所志處山則這處山為

  “遠志”,出山則為小草。因此謝安“出山”則為小草。

  ②語言雋永,意味深長。

  遠志:名為藥名,更指人的潔身自好的志向。

  三、總結、擴展

  1.《世說新語》善于通過特征性的細節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記言、記事相結合。

  3.語言精練含蓄,雋永傳神。

  四、作業

  課后練習一

  探究活動

  一、方仲永與孔融的人生起點一樣,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說:同學們先找到《傷仲永》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關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跡的;然后在對比閱讀的基礎上在班內組織討論;最后形成一定的結論。

  二、你認為陳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為什么?

  解說:可以在班內組織討論或展開辯論。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疑難字

  2、了解游記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進行記敘、描寫的寫作手法

  3、分析文中關鍵的詞語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確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體描寫的方法,理清寫景順序

  4、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杭州的美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杭州西湖,它的美,從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詩和文章來贊美。同學們能否回憶一下古人詠贊西湖的詩詞: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二)解釋游記

  是記敘旅途見聞的一種散文。它取材范圍極廣,形式靈活多樣,文字優美,風格迥異。一般先交代時間、地點、背景、緣由,然后按時間順序,以游蹤為線索,抓住景物的特點,移步換景或定點換景地記敘旅途所見所聞,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并思考:這篇游記按時間先后和游蹤,記敘了哪幾個景點?寫出了西湖的什么特點?

  2、正音

  璞(pú)

  瀲(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

  琤(chēng)

  袂(mèi)

  3、分析第一段

  課文一開始,簡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時間,點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為如此,作者才能盡撥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個排比句“沒有……沒有……也沒有……”,說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時候”。讀者看到這里,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絲隱隱的憾意:來的不巧。但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從視覺和嗅覺這兩個角度寫出了西湖初夏風光的別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給人一種什么印象?作者怎么會發現西湖一種特有的美?這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六月的西湖在煙雨籠罩中有一種特有的空靈清麗之美。要了解西湖,“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啟發讀者如何去鑒賞美。

  (2)作者通過“仔細領略觀賞”,發現了六月西湖一個什么特點?為什么要抓住這個特點來寫?

  抓住了西湖“綠”的特點來寫。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綠”正是此時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關于西湖的詩文早已汗牛充棟,作者另辟蹊徑,引導讀者探求西湖內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讀,思考:作者寫了靈隱哪些處所的.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討論交流,形成板書)

  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了綠的廣漠無際,滲透到了每個角落。先虛寫對綠的感受,“綠意撲眼而來”,似乎“雨絲兒也都是綠的”,再實寫綠的景物,道旁古木,飛來峰上樹木,峰下小徑,亭旁溪水,無一不是綠的天地。作者由近及遠,從上到下,次第寫來,為讀者構筑了一個綠的世界。

  靈隱綠“撲眼而來”,連“雨絲兒也都是綠的”,“直綠到了石頭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綠色的景中”,無處不綠,觸眼皆綠,具有一種逼人的氣勢。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恰當運用事例或道理證明自己觀點的方法。

  2.積累經典語句、格言,體會演講詞的特點。

  3.結合生活體驗品味哲理,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建立快樂學習觀。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范讀、跟讀、自由讀、表演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

  2.學習恰當運用事例或道理證明自己的觀點。

  (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閱讀、思考和探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式】小組合作、質疑探究、朗讀討論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提出疑問:

  1.你理解的“業”指的是什么?職業、工作。

  2.“敬業”是什么意思?專心致力于工作。

  3.“樂業”又是什么意思?快樂地工作。

  4.標題是否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否。

  二、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結合注解①了解梁啟超。

  補充:梁啟超自號“飲冰”,取的是莊子內熱飲冰之意,只是數十年的“飲冰”,也未能涼了他的熱血。

  “飲冰”與《飲冰室》:“飲冰”,語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意思是現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飲冰,我難道內心很焦熱嗎?后人以“飲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課文,討論:

  1.演講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觀點?

  明確:“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作者先后談論了哪幾個問題?

  明確:作者首先論述有業之必要,因為“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接著再論述敬業之重要和樂業之重要;最后歸結全文: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既有責任心又有趣味。

  3.本文運用了怎樣的結構形式?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結構是“總——分——總”。)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四、深入研討

  設計如下話題:

  1.課文是如何論述有業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讀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得出“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的結論,強調“有業”是做人之本。

  2.“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化用自古語“百事孝為先,萬惡淫為首”,談談這樣化用的好處。

  準確的化用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講演者的態度,極有感染力。

  3.請結合現實談談你對“業”的看法。

  示例:

  (1)一個人有了職業,好處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獻,充實了生活,也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踏踏實實的。一旦一個人沒有了職業,他可能會去乞討,就失去了人的尊嚴,更惡劣一點,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國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肯定沒有快樂。這樣就會影響到社會風氣。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談到了有業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會,并從反面說到了無“業”的危害。)

  (2)當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他就會像一只離群的大雁,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會感到無比的郁悶與孤寂,即使他想掩蓋,也不能擺脫他的形只影單。所以,有業是必要的。(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地描述出無業的悲哀,讓我們明白有業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業

  聽了同學們的討論,請寫一段文字補充論證有業之必要。(討論可能會一晃而過,要求學生寫出來,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課時

  一、知識回放

  聽寫詞語: 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理至易明、飽食終日、言行相顧、心無旁騖、趨之若鶩、褻瀆、發憤忘食、老之將至、強聒不舍。

  二、繼續研讀課文

  1.課文是如何論述敬業之重要的?請勾劃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論證思路。

  (1)首先解釋什么是敬?

  明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2)接著論證“為什么該敬呢?”作者用了一個極具感情的詞語來說明職業是可敬的。

  明確:“神圣”。

  (3)作者還舉了事例來證明“職業的神圣”。

  明確:“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你覺得哪些人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實驗室里勤奮工作,提煉出了鐳,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②梁啟超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說,他演講到緊張處,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嘆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講就如他所說,做一種勞作做到了圓滿,所以他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③邰麗華自小失聰,但這并沒有阻擋她對舞蹈的熱愛。她始終不渝地舞蹈著,一場《千手觀音》向世界展示了靈動優美的'舞姿,使世界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來作者又講到“如何敬”的問題,體現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確:“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

  (6)《莊子》“佝僂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請講述這個故事。

  (7)接下來作者又舉了兩個例子——

  “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我信得過……同一價值。”

  (8)你們贊同這個觀點嗎?

  示例:

  ①我認為這幾件事并非有同樣的價值。比如說,一個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極少數人受益,當它消失之后,給人們帶來的損失也不會太大,而一個共和國的存在與否卻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價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啟超的觀點。價值是不能有職業的高低來衡量的,同樣是為社會作貢獻,雖然功勞不一樣,但價值是等同的。如果人們的職業有價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潔工辛勤工作一輩子,他的價值就不如其他人嗎?每一個敬業的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就是同一價值。

  (這樣的討論有助于培養質疑精神。名家的觀點也不一定全面,我們應該有懷疑精神,要敢于說“我認為”。不同的職業創造的價值也許會不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不能用價值來判定職業的高低,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樹是可敬的,小草同樣裝點著春天。)

  2.課文是如何論述樂業之重要的?

  (1)朗讀課文,體會演講的特點。

  ①語言通俗,如話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結合現場氣氛。“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

  結合前文,看看還有什么特點,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樂業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說明“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人應該“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然后從四個方面論證“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四個方面可概括為:睹其變化樂、奮斗前行樂、競爭得勝樂、杜絕游思樂。(加點字板書,可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了我一片寧靜的天空,一顆自由的心靈,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襲自然的情感。在語文園地里耕耘,我快樂!”

  三、拓展延伸

  請結同學們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寫一段文字,談談如何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板書

  敬業與樂業

  粱啟超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②、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2、難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三、課時安排:二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學習唐詩宋詞要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記住其中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能夠背誦。

  二、聽錄音朗讀《詩詞五首》

  三、課文分析

  (一)、學習《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王維:( 701 - 761 ),唐詩人、畫家,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是當時山水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歷史上優秀的.山水畫大家,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張九齡執政為界分前后期,前期頗富積極進取之心,詩作呈現昂揚奮發之面貌。后期則消極退避,對世事采取“無查無不可”的態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王維奉佛,詩中有禪趣,有“詩佛”之稱。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2、解題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本詩是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時所作。

  3、譯詩參考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慰問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沙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壯麗、渾圓。行程迢迢,終于到達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問,才知都護竟在(離此還很遠的)燕然!

  4、課文分析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欲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基的居延。天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隱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侯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尚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5、討論:本詩寫得最精彩的是哪兩句詩?為什么?

  明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得最精彩。因為這兩句詩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直”字,使景物——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1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六重對話的閱讀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為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作者創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對話分析法。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播放《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并配上紅樓女子圖片)。

  師:聽著這曲《枉凝眉》,讓我們走進文學巨著《紅樓夢》!《紅樓夢》是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鑄就的一部“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文學巨著。有人說;“平生不讀《紅樓夢》,滿腹詩書亦枉然。”可見《紅樓夢》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之高。為什么這部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們且以其中的一個片斷來品析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香菱學詩》。

  【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學x觀照的閱讀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標題是個主謂短語,假如在標題中添進一個字,來形容香菱學詩的狀態,你覺得應填什么字?香菱學詩(苦、樂、善、喜、癡…、、)

  作者曹雪芹是怎樣評價香菱學詩的?[從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個字———苦志學詩、精血誠聚]。

  師:可見曹雪芹對香菱學詩是給予了高度評價,那么香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邊觀照,深入理解

  1、簡要介紹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話題。【結合三幅圖片簡介人物身世。】

  明確:香菱,原名英蓮(諧音應憐),是鄉紳甄士隱的獨生女,掌上明珠。三歲元宵節觀燈走失,幾經人販子拐賣,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強買作侍妾,命運坎坷、飽受摧殘的香菱最終年紀輕輕不幸重病而亡。這樣一個苦命女子在《紅樓夢》里卻不同凡響,她進入薛家后被薛蟠呼來喚去,飽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寶釵便將香菱帶進了大觀園。她一進園,“見過眾人之后,吃過晚飯……便往瀟湘館中來”找黛玉學詩。本文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師:一個普通的侍妾學作詩,大家會怎么看呢?今天開始我們“另眼看香菱,眾口說學詩”

  對話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這一事件的意義。

  2、寶玉、探春等人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一】

  下面請第一小組同學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看看寶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訴大家你從課文中何處找到了哪句話?再分析他們的態度。

  片段一:香菱品讀詩(大屏幕出示)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兒我補一個柬來,請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寶玉笑道:“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會作詩的`都畫在上頭,快學罷。”

  由以上語句可以看出,寶玉等人對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對其學詩是贊賞的,鼓勵的,認為她學詩是夙愿得償,是本性的回歸。

  3、寶釵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二】

  提問:寶釵是薛蟠的親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對香菱的人。連“香菱”這個名字都是寶釵取的,況且寶釵的才華并不遜于黛玉,香菱要學詩,為什么不向寶釵學呢?請找出文中寶釵對此事評價的語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來呆頭呆腦,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

  ⑵這個人定要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詩魔了。

  ⑷這誠心都通了仙了

  這里有四個評價語:“呆”“瘋”“魔”“仙”。從這些詞語中顯然可以看出寶釵并不贊成香菱學詩。寶釵帶香菱入園,本就是讓她過幾天清閑日子,當然不希望她苦學;寶釵所受的封建傳統教育,也讓她不贊同女子用功讀書;內心深處,寶釵深知知書而達“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時傷勢,多愁善感。寶釵對香菱是憐愛的,這一方面出于她對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懷著為其兄贖罪的心理。加上她畢竟是大家閨秀,對香菱學詩也不便強硬的反對,尤其是看見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三】

  黛玉是《紅樓夢》中最孤高自許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別說一個侍妾,就是園中的姐妹,她也不甚親近,為什么單單極其熱情、周到地教香菱學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聯系兩人此時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詩歌對她們而言的相同意義及作用來答題。)

  文中黛玉從”立意要緊、多讀經典、鼓勵練筆、嚴格要求“等方面煞費苦心地教香菱學詩,正如文中她對寶釵所說的“圣人說,‘誨人不倦’,她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之理”么?

  顯然不是。原來黛玉與香菱都是寄人籬下,孤苦無依,而其內心又都有著強烈的詩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詩是林黛玉的良藥,是她忠實的伙伴,更是她心靈的寄托。所以,當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學詩時,黛玉不僅沒把香菱當下人,也沒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將她引為同道了,她說:“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難得這么由衷地肯定一個人的。【原來是際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對自己學詩的看法。【對話四】

  作為侍妾,大觀園中的平兒等人都不學詩,香菱為什么要學詩呢?就是因為她出身詩書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沖動?顯然不是。

  我們可以從從文中找到香菱學詩的目的。(原文:只是心里羨慕,學著玩罷了)那么羨慕什么呢?

  出示該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提示(羨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硯齋對此有精辟的分析,說:“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為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并馳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質蘭心的香菱是不會甘于沉落的,對詩的向往恰是她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因為香菱善良賢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層,也沒有失去希望。

  6、作者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五】

  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贊歌”。香菱是一個下人,作者為什么要寫她學詩呢,作者究竟對香菱有怎樣的感情呢,寄托了作者這樣的情懷?

  雖然同為下人,香菱不同于襲人、晴雯和平兒、鴛鴦等人,她憨厚隱忍之間,還有一份讀書人的慧根,且有好學勤奮的精神。顯然,曹雪芹對香菱有著特別的鐘愛,尤其是學詩這一段,給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麗的一筆。可以說她是作者較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魯迅說“悲劇是將美的事物毀滅了給人看”。在《紅樓夢》中,對香菱命運的判詞是:“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可見,那是悲劇收場。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謳歌了香菱這個為精華靈秀所鐘愛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麗,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賦才華。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這極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來,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難的香菱做個強烈的對比。這樣的一個人竟落得“殘花敗葉付東流”,直讓人唏噓不已。所以“香菱學詩”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難現實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載著作者《紅樓夢》的主題“千紅同哭,萬艷同悲“,是作者塑造的眾多優雅女子中的一個。

  7、你是怎樣看待香菱學詩的?【對話六】

  四、結束語:

  同學們,如果今天你被這個充滿靈性、充滿詩情、美麗執著的香菱感動了,那么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紅樓,去感受大觀園里那些以詩寄情的女子們,她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美麗”,(音樂、圖片)香菱走了,“紅樓”中詩一樣的女子們最后也都以凄慘的方式走了,但是她們的“魅力”卻鑄成了我們心中永恒的紅樓夢!

  五、布置作業【對話六】

  學習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觸?請你以“香菱學詩的啟示”為題,寫一篇文章。

  可以談談學習寫詩的心得;也可以評價香菱寫詩的進步;還可以談談你對寫詩的不同見解。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兩首詩歌。

  2、明志——進一步了解陶淵明的人生志趣。

  3、品味——體味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獨特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朗讀成誦,理解詩歌中名句的內涵。

  教學難點:

  對陶淵明人生志趣的正確認識,體會其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不知道什么時候,在現代漢語中出現了“考公”這樣一個詞匯。意思是指考公務員的人。古人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定律。那么,我想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當你走入社會時,面對擺在你面前的兩條路,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1、通過科舉出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2、過著歸隱田園的生活,尋求一份怡然自得。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繁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一道選擇題,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五首》就寫于他歸隱后的一年。其中記述了他的農耕生活,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思索。今天,我們就其中的一首,來了解一下陶淵明的舍與得,從而進一步走入這位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 朗讀文章

  1、 教師范讀基礎上,學生自讀。

  2、 學生朗讀,教師針對字音、停頓進行點評。

  理荒穢 荷鋤歸 草木長

  三、 通譯全詩 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生活圖景?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南山勞作的生活圖景;雖辛苦但卻倍感恬適、滿足,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

  四、 詩歌賞析

  1、找出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并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一下,詩中的生活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辛勤——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賞析:興,有“起”的意思。帶月,披星戴月。“晨”“月”這兩個時間名詞,揭示勞動時間跨度長,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艱苦——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賞析:道路狹窄草木繁茂,在草木中穿行,露水打濕了衣衫。這一句緊承上文中的“歸”,寫歸途的艱險。而且對露水的描寫,再次印證了生活的辛苦。

  2、作者耕種的效果怎樣?

  【明確】草盛豆苗稀。

  賞析:“盛”和“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詩人不善農桑。“草盛”二字又與下文的“理荒穢”相照應。

  3、如此艱辛,可卻是豆苗稀的結果。面對這樣一種境遇,你的心情會怎樣呢?(失落;放棄。)從這幾句的字里行間中,能看出他的心情嗎?

  【明確】樂此不疲——“荷”,即為扛,但卻更具美感。筆調悠閑,寫出了勞動后的輕快愉悅。“帶月”就更具浪漫氣息,本是勞作一天精疲力竭,可這二字猶如神來之筆,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岡之后,心滿意得的扛著鋤頭,哼著詩句,踏著月光漫步歸家的情景。由此看出,作者心情的愉悅、自得其樂和享受。

  無怨無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句詩揭示了作者心底所想,成為全詩主旨之所在——也即使農家勞動艱辛,也仍然愿意堅守田園。

  4、作者為什么放棄舒適的官宦生活而偏偏選擇做一名艱辛的農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陶淵明的成長經歷及其生活時代的情況。

  【明確】時代背景——東晉末年時局動蕩: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政治上施行“門閥制度”,使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資料,分析了解曹操、楊修的性格特征;

  2、學習本文透過典型事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獲得人生啟示和寫作上的啟發。

  [教學重點]

  能復述課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討論楊修死因,記敘順序。

  [教學難點]

  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激趣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首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創設適合本文教學的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情感隨著音樂仿佛回到三國那硝煙彌漫的戰場,曲終,讓學生說說這是那部電視劇的主題曲,然后導入:這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個經典故事:《楊修之死》

  2、走進作者羅貫中和《三國演義》

  (先由學生介紹,然后多媒體展示主要資料)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回答下列問題;

  1〉楊修是怎樣死的?

  2〉文章共寫了幾件事?

  2、自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給不認識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詞注釋。

  (實用工具書,小組討論或請教老師解決)

  2〉請用一個短語或句子概括每個故事。

  3〉復述故事

  要求每人選取其中一個故事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要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聲音洪亮,說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應,然后叫七個學生分別來復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來作簡要評價。

  雞肋事件,改建園X,分食酥餅事件,“夢中”吳質事件教植殺吏答教事件

  四、再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幾個詞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說出依據。

  安排:一二組分析楊修的性格,三四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師小結補充說明歷的曹操與小說上的曹操不一樣,讓學生辨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人物

  五、討論:

  1、楊修因何而死?

  關于楊修的死因,有人說,楊修是恃才放曠招致殺身之禍,有人說是因為曹操忌才妒賢,處死楊修以除后患根據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說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記敘順序?

  六、作業

  1、如何做人:小說中的曹操和楊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讓你給曹操和楊修各進一言,你會和他們說些什么?對你本人待人處世有哪些借鑒作用?

  2、如何為文:學習本文,你學到了哪些敘事手法?對你以后的作文寫作有什么啟發?

  七、小結

  總結歸納本節課學習的資料,表揚學生的學習成果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會如何對待恃才放曠的楊修?假如楊修與曹丕交好,曹操還會殺死楊修嗎?等等在《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歌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國演義》和羅貫中,掌握課文資料和敘述順序。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潛力。

  3、分析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征,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

  5、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難點:

  探究楊修死因,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啟示。

  教學重點:

  1、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音樂導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為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我們,仿佛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以前有過許多鮮活的面容,涌現出許多的人物。我們以前接觸過其中的兩位,一位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劉備。人們常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有無數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運者,也有被埋沒甚至殘殺的不幸者,這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羅貫中的《楊修之死》,共同來關注楊修的命運,并能從楊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啟示。

  二、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為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用心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庖(páo)官主簿(bù)譖(zèn)綽(chāo)刀恃(shì)才放曠麾(huī)

  四、整體感知

  1、理清結構,復述故事要點。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寫楊修被曹操所殺。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記敘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寫曹操兵敗班師。

  2、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在這些事中,楊修表現如何,曹操態度怎樣?

  ①破字忌;

  ②分酥惡;(楊修賣弄聰明)

  ③破夢愈惡;(楊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吳質事件愈惡;

  ⑤教植出門怒;

  ⑥教植作答已有殺心。(楊修參與曹的家事)

  3、你認為楊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于不顧,擾亂軍心,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奪的斗爭之中,曹操為身后人的安危思考必定會殺掉他的。

  4、你認為曹操殺楊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處,也有無理之處。有理之處:楊修身為曹操的高級幕僚,不思幫忙軍隊度過難關,反而影響軍心,確實該殺。

  無理之處:一是曹操確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職責;二是處罰不公,斬殺了楊修,對自己的親戚卻沒有絲毫處罰。

  5、第二部分從記敘的順序看屬于哪一種?本部分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補敘目的在于說明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揭示楊修之死是曹、楊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6、課文第三部分資料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明確:意在證明楊修死前的`分析和預見是十分正確的,活曹操輸給了死楊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殺楊修是忌才,“惑亂軍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敗,卻又厚葬楊修,這是為什么?表現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敗,證明了楊修預測的正確性,眾人對他殺楊修之舉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楊修,能夠堵住眾人之口,在眾人面前表現出知錯就改的舉動,以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表現了楊修陰險虛偽的性格。

  8、你如何評價楊修和曹操?從他們二人身上在為人處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獲?

  楊修:恃才放曠。曹操:陰險虛偽、狡詐猾。

  讓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只要答案合理,不強求一致。

  現代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獨尊,狂妄自大的壞習慣。楊修的死因與他的心理障礙有關。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表現為:無法正確調整情緒,控制個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蕩不羈、孤傲自負……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當今這個提倡合作、團隊精神的社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學小結

  透過這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三國》中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學習了透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楊修的死因,也獲得了一些啟示,望大家能在楊修身上學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祝愿每個人都能擁有完美和諧的人際關系。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預習《范進中舉》。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關于科學方面的詩歌,對于文本的內容,學生很容易掌握,但對于內容的理解,需要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時應讓學生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以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學生自讀課文)。

  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字。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2、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3、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三、重點研討

  1、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⑴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⑷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2、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3、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慮教室直接上網,或讓學生到電腦室里上網)

  利用網絡上網,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化石網站。

  六、布置作業

  自己收集化石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教學反思】

  通過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課外知識的收集,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但是這也對老師和教學的外部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老師更應該了解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單元知識歸納與測試及答案08-12

語文版九下第一單元《家》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菊花06-28

語文版初二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試卷07-03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語文版)02-22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難忘的童年06-28

語文版第五單元教案設計10-08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教案11-23

第一單元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