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語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準確概括出作者的觀點,謹記前輩的諄諄教誨。
2.品味作品中經典治學言論和作者誠懇平實的語言。
3.能運用反芻式學習法品味作者有關言論。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師生一起從記憶中搜索成功事例、名言,共同歸納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對比北大教授季老先生對成功的體會、看法,導入新課。
2、簡介作者。
二、感知課文:
1、課文里引用了一些文言,還有其它一些可能難懂的詞句,同學先參照頁下注讀通,如若還有費解之處可提出全班交流。
2、學生或教師補充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如囊瑩、映雪等;教師引入王國維所提到的“三種境界”原詞。
3、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觀點,用了哪些事實和道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思考作者重點談了成功公式的哪一點,用原文說說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三、課文賞析:
1、品味文章談話式語言親切卻不隨便的特點。
2、品味文中思想精髓,補充講述有關成功與天資、勤奮、及機遇相關的事例或道理。
四、文本反芻:
1、你認同課文中哪些觀點,為什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2、你對文中哪些觀點持保留意見,也同樣給出理由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體會。
五、深讀課文,細談體會:
小組探究交流在學習方面應如何取得成功,為自己進一步升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案 篇2
毫無疑問,教師的知識觀深刻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
讓我們從教學案例談起,它或許反映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的某些普遍性問題,進而我想就片斷中教師所表現出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層分析,即教師的知識觀是在怎樣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
一、案例呈現
以下是我在北京市某小學的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中記錄下的一個教學過程,課題是一年級第二冊中的《美麗的小山村》。
……
師:同學們,你們說這個小山村美不美呀?
生:(異口同聲)美!
師:你們信嗎,如果有水的話,這個小山村就會更美了。下面大家先默讀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抬頭讀屏幕上的這兩句話。
村前有一條小河,在水面上,游著鴨群。
村前有一條小河,在綠綠的水面上,游著白白的鴨群。
師:說說,你們覺得哪句好?為什么?
學生甲:我覺得第一句好,因為第一句簡單。
師:第一句好?(教師走到這個學生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腦瓜)來,你坐下再讀一讀,考慮考慮,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學生乙:我覺得第二句好,因為第二句字多。
師:嗯,不錯,第二句字多了,再仔細看看多了哪幾個字呢?
學生丙:我同意第二位同學的看法,第二句寫了“綠綠的”水面和“白白的”鴨群,多了“綠綠的”和“白白的”這幾個字,所以好。
師:說的不錯,多了這幾個字,第二句就變得——更具體、更形象了。來,讓我們一起說一遍:更具體、更形象。開始——
學生(全體):更具體、更形象。
二、思考與討論
現在,讓我們對如上片斷中的某些教學行為做進一步思考:
1.如何看待學生甲的回答?教師為什么叫學生甲坐下再考慮考慮?
2.如何看待學生乙的回答?教師對學生乙的回答為什么抓住不放?
3.如何看待學生丙的回答?甲、乙、丙三位同學的回答有實質上的變化嗎?
4.從這個片斷來看,這位教師進行語言教學的目是什么?如何看待教師為實現這一目的所作出的努力?
5.學生如上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下面,我們就以上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
1.顯然,如果單就大屏幕上出現的這兩個句子而言,學生甲的回答本無可厚非,因為簡潔不失為一種美。但語言的意義及其表現方式要在語境中審視,如結合課文的語境看,自然,這個回答則就有些問題。對這個回答,教師的行為是叫他坐下來再思考,思考什么?是想叫學生通過思考自己悟出我們如上的分析嗎?顯然不是,聽課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教師此時的內心狀態——期盼與稍許的焦急。他所叫學生思考的很顯然指向的是某一“正確答案”。由于這種心理,教師未能對學生甲的學習進行有意義的引導。
2.再看學生乙的回答。乙的回答使教師焦慮的心理狀態有了些許緩解。因為他意識到這個回答是通向那一“正確答案”的可能途徑,這也正是教師要做進一步追問的原因。果然,學生丙就順著教師的“誘導”去順藤摸“瓜”了。但他自己沒有真正摸到,關鍵時刻,還是教師將“瓜”(即“更具體、更形象”)擺到桌面上,并叫學生一起吃下(齊說一遍)。
3.其實甲乙的回答在根本上并無質的不同,只不過一個看到了字多,另一個看到了字少,而丙的回答只不過指出了多出的是哪幾個字而已,但三個同學所受到的“待遇”則不同。為什么會這樣的不同?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老師(或教參)已經預設了一個權威的結果(即標準答案),而師生所進行教學行為的目的也正是要指向這個“標準答案”。
4.這樣看來,教師語言教學的出發點就是要使學生知道,由于多了“綠綠的”和“白白的”這幾個字,句子就會變得“更具體”了,這一事實性知識本身。知道了這一點,在以后的閱讀和考試中再遇到類似的句子時就能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在這個片斷中,教與學的行為完全圍繞著固定的“結果”順著既定的“路線”而進行的,并未真正關注到學生個體對語言的真實感受與體驗。需要反思的.是,對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個體發展而言,記住這個事實性知識本身與切實感受到語言美,兩者哪個更有切實意義呢?
5.看來,學生獲得的只不過是牢記了“字多就具體形象”這一并不能經得起檢驗的語言(或方法上的)知識。失去的則是對語言的體驗、感悟,思維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語言學習的興趣。顯然,這樣的語言教學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而這樣的教學行為之所以出現,其根本原因是教師陳舊的知識觀在作怪。
三、再思考:知識接受是復制的還是內化與建構的
傳統的課程知識觀視知識為客觀的對象物,它在課程中以“客體化”的方式存在,而教師的任務則是以這些既定的、外在的、客體化的知識去武裝學生,學生則要被動的接受、積累、運用這些知識,最終使自己成為“知識人”。于是師生共同臣服于知識的腳下,在權威面前失去了個性與自由。語言教學本應具有廣闊而充滿生機的想像、體驗與解釋的空間,而在這個片斷中,這個空間被壓成了一條線,固定化了的語言知識、剝奪了師生個性思考與自由想像的權利,個性淹沒于共性,人性臣服于知識。那么,知識在發展人還是在異化人?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在與人的精神交流過程中被理解并獲得生命力的,因此必須經由主體切身的實踐過程,這個實踐過程是主體基于自己獨特的經驗內生并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的過程。因此,學習過程是主體內生與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等待、接受與堆積固有知識的過程。“綠綠的水面上,游著白白的鴨群”,特殊語境中的這句話,由于其顏色的對比(綠與白)、事物間的關系(動與靜,水面與鴨群)以及語言的召喚結構所引發出的聯想與想像(如山、水、村、人,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等),這一切都會給人以美感。這個美感體驗過程正是主體經驗與知識的內生、豐富與建構過程,是個體的和諧發展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對語言客體的認識與接受過程。而一旦當我們以事實性知識為語言學習的歸宿時,語言學習就會顯得干癟、蒼白。
不同的知識觀自然使教師具有不同的學習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和兒童發展觀,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指向教學行為,并通過教學行為表現出來。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盤踞在教師頭腦中的傳統知識觀正是其產生如上教學行為的深層的、根本的原因。只有當教師從舊有知識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時,學生才有可能隨之而獲得解放,課堂才有可能成為沒有霸權的、開放的、良性生長性的課堂,語文學習才有可能成為充滿活力的、人性的、對話的、充滿想像與創造的學習。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只要教師的知識觀不變,無論在教學的形式和方法上試圖嘗試或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是形式上的,也都是徒勞的。
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
2、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你懂得了什么?
2、師小結。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二)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讀詩句,悟詩意)
2、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方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3、學生匯報所得所感所疑。
4、師邊小結邊板書。
5、指導朗讀。
三、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四、擴展思維
我們被詩人帶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會想此什么呢?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
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畫下來。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能抄寫對祖國魂牽夢縈的句子。
2.感悟課文內容,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3.有感情地朗讀朗讀。
4.搜集文中相關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母親都是世上最偉大的人,你們愛你們的母親嗎?你們知道失去母親的滋味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
預習探究
1、熟悉本課生字生詞。
(出示有關生字生詞,指名認讀。)
2、 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2.再讀課文,想想文中的兩個母親分別指的是誰?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
3.你從季羨林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什么?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談談自己的感受。
4.小組交流、匯報。師生總結。
合作交流
1.通過查字典詞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準備與同學討論。
2.與同學交流不懂的地方。
3、朗讀課文,用橫線勾出關鍵詞句,加深體會。
(1)找出寫懷念生母的句子,反復讀,想想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2)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你是從哪些關鍵的詞句中體會到季羨林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淚流不止、頻來入夢等詞體會到季羨林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失去母親的悲痛等。其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寢不安席,頻來入夢的意思,結合對《永久的悔》的閱讀,進一步體會到季羨林對生母的敬意和真摯的情感。為理解對祖國母親的情感作好鋪墊。)
4.朗讀全文,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品讀感悟
一、繼續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點體會以下三個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想想頻來入夢是什么意思?
(常常進入夢鄉或夢境。)
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離開祖國,我熱愛祖國)
從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季羨林有一顆愛國心。強烈的思國情。)
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
(2)出示第二句: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為什么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呢?
(因為我深愛故鄉、深愛老朋友,雖然我身在異國他鄉,暫時不能與他們見面,但他們在我的心中永遠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
從這句話,我們能感受到什么?(季羨林認為故鄉、朋友都是最可親、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處何地,他們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鄉情、愛國情。)
有感情地朗讀。
(3)從其他幾個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2.齊讀這些句子,想想它們都讓你體會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
1. 通讀全文,說說這篇文章的寫法與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讀文拓展,想象習作。
《尋夢》的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都有(見課文),你能想象這篇文章的中間寫了些什么嗎?學生想象,再寫一寫。
3.學生交流習作片段,交流習作感受。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了解字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悟親情的溫暖,同時學會為長輩祝壽。
重點: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關鍵:積累文中的佳句
課時:兩課時
教具:圖卡。
相關知識點:學習生字的方法
教學突破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備課人總第節教學時間:
一、設疑導入
1、你們知道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嗎?
2、這個小朋友為什么要寫對聯呢?
學習“祝壽”二字
二、學習課文,隨文識字。
1、教師范讀課文。
2、教師逐行領讀課文。
3、學習第一節詩,學習“堂、慶、賀、孫”
4、學習第二節詩。學習生字:愿、涌
三、寫字指導。在虛宮格中指導書寫“祝壽”兩個字。
四、鞏固練習
詞卡:寫字、慶賀、祝福、長壽、兒孫、涌現。
五、充分練習朗讀
1、教師范讀、領讀。2、借助拼音,學生讀。3、指名讀。4、小組讀。
六、:你有什么收獲?特色作業設計:1、書寫生字。2、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4祝壽寫慶賀孫涌
第二課時
備課人總第節教學時間:
教學流程:
一、復習字詞
出示字卡,詞卡。
二、練讀課文
1、各種形式朗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
祝愿、心愿、禮堂、禮節、禮貌
其樂融融情真意濃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2、寫一寫
祝壽祝賀書寫子孫慶賀
3、想一想填一填
4、做一做
爸爸、媽媽都很關心我,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么呢?
四、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特色作業設計:
孫壽
板書設計:
漢字家園(二)4
祝壽祝賀書寫子孫慶賀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10-03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8-22
語文下冊語文園地教案02-26
語文園地語文教案11-10
語文《語文園地四》教案08-06
語文拼音教案01-14
語文《絕招》教案09-01
語文蠟燭教案06-13
語文影子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