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洞察世情的金庸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洞察世情的金庸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洞察世情的金庸
(鄭培凱)
①一提到金庸,那些想象世界的人物就鮮活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光明磊落的郭靖、風流灑脫的令孤沖、義薄云天的蕭峰、陰狠毒辣的歐陽鋒……金庸的小說,提供了觀察現世情態的一面鏡子,令人讀來,像是閱盡了千古眾生相。
②與金庸的本尊查良鏞先生相識,是我來了香港之后。最初的印象是他寡言慎行,與我長期印象中筆鋒犀利的大俠迥然不同。來往漸多,開懷暢敘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有點口拙,不像他小說對白那么詞鋒犀利。他不善于公開演講,也很少在公眾場合發表議論,這與他撰寫報紙社論,評論天下大事,針砭時政的深刻與聰睿,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饒宗頤先生米壽之時,創價學會為他舉辦了“學藝雙攜”書畫大展,特別邀請了查先生做開幕致辭。查先生個頭不大,上臺時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帶著親切的微笑,風度倒是儒雅。他一開口就說:“饒宗頤先生是我在香港最佩服的人。”說完之后,頓了一下,好像想起這句話使用了最高級的形容詞,把饒先生捧成了香港至尊,有點不妥,接著補了一句:
“我是說,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又頓了一下,大概覺得補充得也不妥,似乎貶低了饒公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再追加了一段說明:“香港有很多人,我都佩服。在不同領域都有了不起的人,都是我最佩服的。饒先生是在學術文化藝術領域,讓我最佩服的人。”滿場的來賓,都屏息聽著查先生站在臺上不斷自我修正,顯得十分尷尬。
③查先生拙于口頭言辭,卻是個思想鋒利的人。他聰明絕頂,時常冒出一句你做夢也想不到的妙語,讓人感到他不但學養過人,而且充滿了非凡的想象諧趣。有一次朋友聚會,有位穿著時髦的女士,從臺灣買了件鮮綠色的對襟棉襖,穿在身上,的確靚麗出眾。她擺了幾個美妙的pose,輕盈地轉過身來,查先生突然莞爾一笑,說“后面可以加個‘勇’字”,使我幾乎噴出飯來。不禁讓我想到古代也有些才華蓋世的文學家,善于著書,卻拙于口辯。《史記》記載韓非:“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司馬遷描寫司馬相如,則是“口吃而善著書”;《漢書》說揚雄,是“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這些不世出的古人,應該與查先生都屬“妙手著文章”的文人,與蘇秦、張儀那樣的縱橫家大異其趣。認識了查先生之后,才了解,有的人真是天生的大巧若拙。
④我與查先生有同好,就是喜愛昆曲,也不只是愛好昆曲的高雅,更喜歡那種慢條斯理的悠游與閑適。每次邀約,他一定高高興興應約前來,而且經常是早到一個小時,安安靜靜,像小學生等著上課鐘聲一樣,絲毫不嫌等待時間的漫長。有次問他為什么那么早就趕來?他回答說,塞車誤戲,豈不失算?后來我問他,怎么喜歡上昆曲的?他說,小時候在海寧,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歡聽戲,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閑,都唱昆曲,就像現代人在家里唱卡拉OK那樣,從小習慣了,就會牽動鄉情,讓他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
⑤查先生雖然退休,時間比較容易自由支配,但還是有偶爾無法前來看戲的時候。有一次我又邀他觀賞昆曲,他猶猶豫像地告訴我,這次來不了,但要先請我吃飯,可否先給他一張戲單,讓他過個干癮。我便拿出素雅的箋紙,用工整的小楷抄了三天的劇目,還抄了飾演者名字,整整齊齊寫了兩三張紙,寫得像從前的戲單那樣。吃飯時我交給查先生,他仔細看了一遍,笑了笑,小心翼翼折成四折,放進上衣口袋里,說這次只好自己想象演出的情景了。
⑥查先生看戲的時候,十分安靜,偶爾也會莞爾一笑。大多數時間,他都靜靜地欣賞,或許是心境已經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看戲也如同觀察世情,人世多少悲歡離合,多少喜怒哀樂,都在唱做之中,如水中月,如鏡中花。
20、作者認為金庸是一個“洞察世情”的人,依據何在?(4分)
21、聯系上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第二段查先生致辭這件事。(4分)
22、文中兩處寫到查先生“莞爾一笑”,各有什么用意?(4分)
23、稱呼的變化體現情感的不同,請揣摩作者在文中對主人公的稱呼由“金庸”變為“查先生”所體現的不同情感。(4分)
答案:
20、金庸的小說提供了觀察現世情態的一面鏡子,寫盡了千古眾生相(2分)。金庸看戲也如同在觀察世情,感悟人世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2分)。
21、表現金庸口拙(2分),與下文他在朋友聚會上口出妙語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他的大巧若拙(2分)。
22、第一處寫出了查先生機敏調皮,聰明絕頂,時有妙語,充滿了非凡的想象諧趣(2分)。第二處寫出了查先生沉浸在昆曲的藝術世界里,表現出他沉穩的性情和對世情的洞察與了了悟(2分)。
23、“金庸”是作為讀者對一位武俠小說作者的稱呼,體現出作者對他的尊重,敬仰(2分)、“查先生”是作為朋友對他的稱呼,體現出作者對這樣一位樸實、隨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儒雅之士的親近、敬重(2分)。
作者簡介:
鄭培凱,山東日照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輔修歷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后。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協辦中國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并擔任中心首創主任及教授。曾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
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作者經歷:
鄭培凱,山東日照人,1949年隨父母赴臺。自幼家教很嚴,從小就要看古書,因此打下深厚的中文基礎。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臺灣就讀外文系時,由於受到白先勇等學長的影響,一度熱衷于實驗劇場與現代詩。
于1970年負笈美國,攻讀歷史,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留學期間,當時主要鉆研明以后的歷史,比較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并曾圍繞這些主題寫了很多學術論著。閑暇看的多是「五四」以來的文學作品,例如魯迅、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
寫詩時,鄭培凱用的筆名是“程步奎”。起初是因為在香港發表批評臺灣當局的文章,故用筆名逃過文網,后來覺得好玩,寫詩用筆名“程步奎”;寫學術文章則用本名“鄭培凱”。在眾多文學體裁中,鄭培凱對詩情有獨鐘,他讀書時代就認識鄭愁予、余光中、周夢蝶等人,不時切磋詩作的創作心得。
有一段時間頗受歐美詩歌影響,甚至還用英文寫詩。近年越寫越少,在旅行途中感覺時空轉換,詩意盎然之際也有會寫下一些詩作。兼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香港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民政事務局港臺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博物館文庫學術委員會顧問、香港嶺南大學通識教育咨詢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臺灣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等職。
研究范疇包括中國文化意識史,涉及藝術思維、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評論與文化思維的關系和文化美學等。文藝創作以現代詩及散文為主。主要負責的研究項目有:二十世紀昆曲傳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紀)、茶與中國文化、經典翻譯與文化思維等。
【洞察世情的金庸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社會科學何以洞察人性》閱讀答案12-27
金庸小說人名謎語及答案09-05
洞察的作文10-14
海龜的閱讀答案|海龜閱讀答案04-02
閱讀及答案12-06
等 閱讀答案06-26
等閱讀及答案07-23
《建筑的閱讀》閱讀及答案06-27
鑰匙的閱讀答案|鑰匙閱讀理解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