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閱讀答案(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高》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高》閱讀答案 1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閱讀題目
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精選意象,多角度寫景,既寫出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發了詩人凄涼、孤寂之情。
B、頷聯氣象雄渾,境界開闊,創設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詩人的痛苦因此就顯得分外渺小,倍添悲涼。
C、頸聯中“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表達了詩人蘊蓄的`復雜情感,詩歌所抒之情纏綿悱惻,動人心弦。
D、詩歌前半寫景后半抒情,由情選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之情。
17、請簡要分析首聯景物描寫的手法。
參考答案
16、C項,“纏綿悱惻”分析錯誤。杜甫的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夠體現其詩風。如頷聯中傳達出詩人內心極為復雜的情感:身世飄零,老病孤愁,韶華易逝,壯志未酬,有無限悲涼之意。因此詩風并非“纏綿悱惻”。
17、這兩句從秋風、高天寫到江水、沙洲,俯仰結合,視野高遠闊大;猿猴哀嘯,飛鳥回旋,秋水清澈,沙洲灰白,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六種景物構成一幅蒼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圖。
《登高》閱讀答案 2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②。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詩中“亞相”“吾君”都是對他的尊稱。②中軍:此處指代主帥。
8.本詩后面兩聯,作者是如何抒發感情的?請簡要賞析。(5分)
9.與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將軍形象相比,本詩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5分)①間接抒情。頸聯借歡聚場景的描繪間接表達邊塞將士歡聚佳節的愉悅之情,同時含蓄地表達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聯“幸”字直接抒發對邊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發對封大夫的愛戴之情。(答出“間接抒情”并分析給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給2分。)
9.(6分)①本詩描寫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殺氣”,突出了他能征善戰、聲威遠震的特點;②將士們的縱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現了他治軍有方、深受愛戴的特點;③而登高飲酒、聆賞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樂的灑脫境界。(每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3點即可。)
《登高》閱讀答案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重九賞心亭登高
范成大
憶隨書劍此徘徊,投老雙旌重把杯。
綠鬢風前無幾在,黃花雨后不多開。
豐年江隴青黃遍,落日淮山紫翠來。
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
【注】范成大,南宋詩人,此詩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鎮帥時所作。雙旌,鎮帥的代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寫登高追憶,“書劍”意象豪邁,表現了詩人當年滿懷理想抱負,意氣風發。
B、頷聯寫秋風中黑發無幾,表達詩人對青春逝去的'慨嘆;黃花經雨,象征著人生暮年。
C、頸聯寫登臨之景,莊稼即將成熟,田野豐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絢爛美好。
D、本詩在寫景追憶中抒發對家國和個人境遇的慨嘆,與杜甫的《登高》有異曲同工之妙。
15、詩歌尾聯“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廣受后世稱道,請從煉字與修辭角度加以賞析。(6分)
答案:
14、D解析:D項,本詩有對個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沒有對家國的慨嘆。
15、用字巧妙。“猶”字寫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鄉之愁,足見思鄉之濃重;“卻”字寫鄉心似乎與身體不同,隨潮水回歸,實際上飽含作者的無奈。比擬。化抽象為具體,將鄉心當作有形的事物來寫,說它依附于潮水,回歸家鄉,將思鄉之情表現得形象生動。(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是賞析題,題干已經給出了賞析角度,一是煉字,一是修辭手法。“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中的兩個虛詞“猶”“卻”對情感起到了強化作用,是詩句的精妙之處。答題時要具體分析兩個字的效果,“猶”是“還”的意思,飲酒依舊不能消除愁苦,可見思鄉之愁的濃重;“卻”表示轉折,強調思念的力量,也表現出只能心回的無奈。從修辭上看,主要是比擬,將無形的思鄉之情化成有形的東西,形象生動。
《登高》閱讀答案 4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閱讀訓練一】:
1 從表達方式上看,詩前兩聯重在_______ ,后兩聯重在_______ 。(每處2個字)(4分)
2任選兩聯賞析詩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兩句詩中的“無邊”“不盡”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首聯寫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為,籠罩全詩的是一種“悲”情,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閱讀訓練二】: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的“風”“天”“猿嘯”分別與下句的“渚”“沙”“鳥飛”對仗,讀來富有節奏。
B.尾聯的“繁霜鬢”對“濁酒杯”,能使讀者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C.全詩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但落筆的角度相同,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
D.本詩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尾聯兩句的對偶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飭對稱的美感,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2.下列對《登高》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精選意象,多角度寫景,既寫出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發了凄涼、孤寂之情。
B.頷聯氣象雄渾,境界開闊,為頸聯、尾聯抒發情感創設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個人的痛苦在這個背景下顯得分外渺小,倍添悲涼。
C.頸聯中“悲”是全詩的詩眼,它集中表達了詩人在全詩中蘊蓄的復雜情感,詩歌所抒之情纏綿悱惻,動人心弦。
D.詩歌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情與景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情。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則應該是指_______________。
4.賞析:“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賞析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登高》閱讀訓練三】:
1.請分析詩中“無邊”“不盡”兩個詞語的妙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詩歌內容,寫出“萬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層含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艱難苦恨繁霜鬢”句,聯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認為杜甫的“艱難苦恨”包含著哪些寄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聯兩句中,“渚清沙白鳥飛回”既有“渚清沙白”這樣的 ______ 描寫,也有“鳥飛回”這樣的 _____ 描寫,整句屬于 _________ 的寫法。而“哀”字寫猿嘯聲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緒,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寫法。頷聯兩句中,“蕭蕭”寫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態,“滾滾”寫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氣勢,這兩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 _______ 的風格。
(5)這首詩的首聯用了什么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請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景和抒情是怎樣緊密結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聯寫了哪些景?景的特點如何,給人怎樣的感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應如何理解頷聯的“木”“江”這兩種景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頸聯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為何“新停濁酒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聯共寫了六種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12.有人認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中的“無邊”“不盡”純屬多余,請你結合詩歌意境的有關知識,談談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參考答案一】:
(1) 寫景/抒情(遣懷)
(2)首聯捕捉高天、急風、嘯猿、清渚、白沙、飛鳥一組意象,再現三峽肅殺秋景,詩人感秋而心生流寓無依的悲涼;頷聯凸顯落木、長江兩大景象,俯仰間,有宇宙恢弘、歲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傷。頸聯特寫萬里一老儒,以秋為底色遣懷,即感傷長久的飄泊,又表現老病的孤獨。尾聯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艱難”之思,有對自我命運飄零和亂世生民涂炭的無盡憂患。(6分,一個賞析點3分)
(3)詩人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樹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地傳達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4、風、天、猿、渚、沙、鳥。寫出了登高見聞,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后文抒登高所感、寫內心之愁做鋪墊。
5.同意。猿聲哀婉,飛鳥徘徊;落葉飄零,萬木蕭疏;江水滾滾,韶逝;常年作客他鄉;一生多災多病;獨自一人登高;時局艱難,兩鬢如霜,因病戒酒等,無不體現一個“悲”字。
【《登高》參考答案二】:
1.C
2.C 【解析】C“纏綿悱惻”情感錯
3.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
4.這四句詩寫了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事物。詩人分別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在短短28個字里,詩人就描寫了八種事物,而每種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聯上句寫羈旅之愁。“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兩聯寫足了秋意之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之時節;“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居無定所的處境。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此聯中的“萬里”“百年”照應上聯之“無邊”“不盡”,使上聯之景與此聯之情融為一體。詩句詞簡意豐,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的處境,秋季獨自登高,更生許多愁緒。
【《登高》參考答案三】
1.“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江洶涌的場景,更能讓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遲暮的感傷。與下聯“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答出一點即可。
2.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臺,五可悲;親朋凋零,孤零零地獨自去登臺,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常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
4.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動靜結合; 寓情于景;秋風掃落葉的聲態;大江東去的雄邁氣勢;雄渾開闊;慷慨低沉蒼涼悲痛;沉郁頓挫。
5.這兩句從秋風、高天寫到江水、沙洲,俯仰結合,視野高遠闊大;猿猴哀嘯,飛鳥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六種景物構成一幅蒼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圖。
6.前四句描寫了蒼茫遼遠,蕭瑟衰颯的深秋景象,烘托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苦,憂國傷時的情懷,情與景和諧統一,創造出沉郁悲涼的意境。
7.風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獨 猿嘯-哀 鳥飛回-孤獨
8.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暫 。 江:時間無窮,更顯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 此處的“作客”是飄零、流浪在外,客居他鄉的意思。
10. 多病,潦倒,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頭。
11.風 天 猿 渚 沙 鳥 “急” “高”“嘯哀” “清” “白” “飛回”
12.有此二語,詩的境界更廣闊深遠,把詩人韶光易逝的感覺、長年漂泊的鄉愁、壯志難酬的苦痛包含無疑,用語精當,氣象宏偉。
《登高》閱讀答案 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們說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陽,然而登高并非重陽節的專利。中國人自古崇尚登高望遠,古詩詞里流傳下來千百代無數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時而夏日炎炎,時而雨雪霏霏,時而春花灼灼,時而落木蕭蕭。登高處,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樓臺。凡人視野有限,所以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也不是為了某個節日,當然更不是為了旅游,而是為了一展胸襟。所謂胸襟,就是懷抱,就是遠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說,就是理想。很可惜,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東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漢飲酒,喜歡自然是喜歡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和共鳴,又稱“一澆胸中塊壘”。由于每個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價值取向有異,哲學思想有別,每個人在登高的時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樣,或者說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寫出來的詩句之意味也會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為接近心中至高無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為尋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禪,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便是“高”和“遠”。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這說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在說“遠”。某種意義上,高是空間的'概念,遠是時間的概念,但這兩種維度又不是確指的,因為君子的“懷抱”無時無刻不在胸中運動變化,好比道家修煉的內氣,大象無形。鐘子期聽俞伯牙撫琴,他聽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說“巍巍乎若泰山”,又說“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實分別是伯牙胸中逸氣的不同表現形式,凝止團聚,則沖霄而為山;順勢發散,則奔騰而為水。琴家沒有這份逸氣,想彈奏好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論語》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平。”所以胸懷儒家治世救國理想的士人,每登臨高處,便能自心底激發出這份遠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際的一代大儒顧炎武,在明亡后聯合傅山、屈大均等愛國志士僻處山、陜之間,以圖恢復大業。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們送別,相對把盞,就在青山之巔,遠眺大好河山,眾人百感交集,淚眼潸然。有人開始借酒澆愁,有人開始埋頭撫琴,有人開始痛吟詩篇。顧炎武聽罷,徐徐起身,振衣而立,與之相和:一雁孤飛日,關河萬里秋。正是“關河萬里秋”!力挽狂瀾的志士縱然勢單力薄,回天乏術,但畢竟“德不孤”,畢竟有這些個戰友在,相互砥礪,與子同仇。事雖未成,其心其舉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價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幟,奮揚于巍巍之山巔。 (摘編自沐齋《登高》)
1.下列關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詩詞里流傳下千百代無數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這些詩句貫穿一年四季的終始,說明了登高并非重陽節的專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蕭蕭,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傳下來的詩句中描寫登高時所見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視野有限,誰都想看一看那樓外樓、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樓臺。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這種方式獲得一種不可言傳的類似于“天人合一”的抒發和共鳴,如同好漢飲酒“一澆胸中塊壘”一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寫的詩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個人在登高時所思所感不同,而這又與個人的身世、境遇、價值取向等密切相關。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禪的登高,雖然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在他們心目中,高山是最與蒼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說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話,概括了儒家對于君子人格的終極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遠”。
D.胸懷儒家治世救國理想的士人,每登臨高處,其遠志便能發自心底,這是因為儒家提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登高,不是為了觀景或為了某個節日,而是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騷客登臨的詩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體現其懷抱的作用了。
B.鐘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來形容伯牙撫琴的聲音,是聽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氣是通過不同的琴聲表現出來的。
C.顧炎武聯合愛國志士以圖恢復大業,在和他的同志們告別時,相對把盞,在青山之巔,遠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懷。
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家入世之“登高”價值所在,顧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舉與歷代文人登高時一展胸襟所體現的價值是相同的。
參考答案:
1.(3分)C(因果關系不當,古人登高的目的是為了一展胸襟。)
2.(3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這兩句話是例證,而不是結論。)
3.(3分)D(“相同的”有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儒家入世之“登高”價值所在,與歷代文人不盡相同。)
《登高》閱讀答案 6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8、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C、頷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19、《登高》前四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熔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閱讀答案:
18、C
19、①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登高》閱讀答案 7
登高詠菊盡
羅隱
籬畔霜前偶得存,苦教遲晚避蘭蓀①。
能銷造化幾多力,不受陽和一點恩。
生處豈容依玉砌②?要時③還許上金樽。
陶公沒后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
【注】①蘭蓀:一種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臺階,此指富貴之地。③要時:迎合時尚。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說深秋菊花遲遲開放,是為了避開蘭蓀炫耀芬芳的時節,言近旨遠,含蓄蘊藉。
B.“陽和”指春煦之氣:頷聯下句說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點恩惠,用語淺俗,飽含豁達之意。
C.頸聯上句運用反間手法,明說菊花生處不容靠近“玉階”,暗指詩人沉淪下層、晉升失路。
D.詩歌照應緊密,“偶得存”照應詩題中的“盡”字,“籬畔霜前”為頸聯中的.“生處”等張本。
16.請從表現手法和情感內涵角度簡要貫析尾聯。(6分)
答
15.B
16.(1)表現手法:上句用典陶淵明愛菊,世以陶公為菊花之知己。下句運用擬人手法,將開盡的菊花擬人化,因為陶公逝世后再也難遇知己,所以那殘菊傷心落淚。(答將露水比喻成菊花的淚湍或者運用想象手法可酌情給分)(3分)
(2)情感:詩人登高見菊盡而聯想到菊之知己陶公,想象殘菊綴露是因為知己陶公已去而淚痕斑斑,抒發了詩人如同菊花一樣因為清高孤介的品格而遭冷落、無知己的憤懣之情。(3分)
《登高》閱讀答案 8
病后登快哉亭
經雨清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任職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黃華:。
14.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開篇以雨后蟬鳴比興。詩人病愈登亭,心情輕快,連枝上的蟬也仿佛有所領略而在歡快的鳴叫。
B.頷聯極寫歸思之深、之切。因生病不得不停止飲酒,所以,濃重的鄉愁只能借歸鄉夢暫得緩解。
C.頸聯下句,化用“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而來。白詩著眼于枯而復榮的春草,喻別情之盛;賀詩寫的卻是榮而復枯的秋草,暗喻失意之恨。
D.“秋風發上生”化用的“秋風白”一句卻更為新巧,不僅指秋風吹白了頭發,又有秋風蕭蕭的蕭瑟之感,暗示詩人凄冷的情懷。
E.綜觀全詩,頷聯中“無限情”包含了詩人思歸而不得歸之憾、多病之愁、遲暮之感和失意之恨。
15.同是以多病之身望遠,本詩與《登高》相比,在意境營造和章法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4. AB(A A開篇沒有“比”的手法。B B “因生病不得不停止飲酒”錯,原句應解為病愈后頻頻把盞,借酒排遣深重的之愁,另外,此聯兩句也非因果關系。)
15.意境營造: :本詩以清蟬、斜陽、暮鴉、衰草、秋風為主要意象,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意境; ;杜詩以急風、高天、無邊落木、不盡為主要意象,營造出雄闊蒼涼的.意境。
章法結構: :本詩一、三聯,二、四聯,兩者穿插交錯,景情轉換靈動自然;杜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由景及情,層次清晰。
簡析
這首詩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聯以鳴蟬起興,點明鄉愁的主旨。以蟬之“得意”反襯自己的失意。頷聯寫詩人夢后倚樓。頸聯是這首詩的精華,富有情韻,從憶想回到現實,透露出詩人“時不我與”的遲暮之感。尾聯即景抒情,寫作者自己辜負了故鄉親友賞菊之約雖然令人,讓秋風吹白了霜鬢,滿是“白發生頭未得歸”的惆悵。
《登高》閱讀答案 9
九日齊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獨沾衣。
【注】①齊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東南,作者此時被貶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子春秋》內篇記載齊景公游牛山,北望齊國都城,長嘆流淚,為自己百年之后離開這世界而悲哀。
8.此詩首聯與杜甫《登高》頷聯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對全詩情感抒發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請作簡要分析。(5分)
9.有人評論杜牧此詩“語雖達觀而意含抑郁”,你認可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詩歌內容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登高》頷聯描繪了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以及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其作用在于營造蒼涼恢廓的.境界,烘托詩人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緒。《九日齊山登高》首聯描繪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著初飛大雁的身影,齊山在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顏色。這樣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詩人對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也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負難施的郁結情懷打下伏筆。【評分標準:《登高》頷聯的分析,2分;《九日齊山登高》首聯的分析,3分。】
9.認可。詩人描寫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開口歡笑,并折下菊花插滿頭,更要用酩酊大醉來梧酬答這良辰佳節,但同時又意識到塵世終歸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從“須插”“但將”“不用”“何必”等詞語,可以看出詩人語言情調上的爽利豪宕,但“難逢開口笑”“登臨恨落暉”等語句又流露出抱負不展的郁結情懷。【評分標準:概括詩歌內容,2分;語言特色分析,2分;詩人情感分析,2分。】
《登高》閱讀答案 10
宿池州齊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處
楊萬里
我來秋浦正逢秋,夢里重來似舊游。
風月不供詩酒債,江山長管古今愁。
謫仙狂飲顛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樓。
問著州民渾不識,齊山依舊俯寒流。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詩人登臨杜牧曾登高之處,運用擬人、用典等手法,借詳細描繪池州的美好風光來表達自己的感慨,一句一景,感情真切。
B.詩題中的“九日”與“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一詞描述的是同一個節日,古人喜在此佳節登高遠望,嘯詠騁懷。
C.本詩首聯點明來秋浦(即池州)的時間和自己對這里的向往,以實為夢,以新游為舊游,寫出對此地的親切感情。
D.頷聯“風月不供詩酒債”,風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戀山水、縱情美酒會讓人消磨意志,不思進取。
E.頸聯中,“謫仙”性情灑脫,詩風豪放,即使在遭受人生厄運之時,也豪情萬丈地吟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
14、選B得2分,選C得3分。選A、D、E不得分。(A項,作者并未詳細描繪池州的美好風光,更未一句一景。D項,詩句指自然風景不能償付詩酒之債,言下之意是,詩人們為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經常把它作為靈感的.源泉和詩材的淵藪,以致供不應求。E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李白42歲,得到唐玄宗征召入京時躊躇滿志之作,而非遭受人生厄運時所寫。)
15、首聯記敘初游池州,卻宛如夢中重來,游歷故地,寫出對此地的喜愛和向往(或贊美);(2分)頷聯就池州美好的風月山水抒發感慨,見證古今人事變換,抒發了風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將江山風月與古今人事相聯系,抒發有感于國運盛衰、人事代謝的愁懷);(2分)頸聯表達對李、杜兩位大詩人文采風流的敬慕、贊美;(1分)尾聯抒寫作者因池州州民渾然不知李、杜兩位大詩人當日的風流文采而徒生的寂寞蒼茫之感。(1分)
【《登高》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登高》閱讀答案11-15
《登高》閱讀及答案07-06
杜甫登高閱讀答案09-15
《登高》閱讀答案6篇11-15
《病后登快哉亭》《登高》閱讀答案06-20
等 閱讀答案06-26
等閱讀及答案07-23
宿池州齊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處閱讀答案06-16
苦惱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苦惱閱讀答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