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閱讀答案 1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楚狂接輿①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③易之?且而④與其從辟人之士⑤也,豈若從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注】①楚狂接輿:姓陸名通,字接輿,楚昭王時,因見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當時人稱之為楚狂。 ②滔滔:比喻紛亂的樣子。 ③以:與、和。同下文“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丘不與易也”諸“與”字同義。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國,相繼離開魯、衛、楚等國。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隱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如不與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誰相處而生活呢?徒,輩。
1、對上面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接輿是楚國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實際上是一種避世之法。他與當時眾多的隱者一樣,以為天下無道,政治黑暗,難以有所作為,便為潔身自好而遁世隱居與山林鳥獸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賢君子大有作為;如果君王無道,圣賢君子不僅會自己退隱,而且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因此接輿以鳳喻孔子,諷刺他在天下無道時卻不隱去是一種德行衰敗的表現。
C、面對接輿的嘲諷孔子雖沒能直言想法,但卻可以由接輿的“知其不可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事態度。
D、孔子對隱士的“不合作”持嚴厲批判態度,他認為過于消極無為無法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棄對政治的參與。
2、結合上面語段,聯系當今社會,談談你對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的認識。(3分)
答:
【答案】
1、D (語段中并沒有明顯的表明孔子的“嚴厲批判”的態度,甚至從《微子》的很多語段中可以看出由于當時的社會無道,孔子對隱者的不合作態度還是比較欣賞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觀念。但出于對自身道德主張的堅守,所以仍不肯放棄對政治的參與。)
2、“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事態度在任何社會都是應該秉承的。(1分)孔子所處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無道,舉世皆濁,有隱者隱遁山林與鳥獸同居,但孔子卻認為人與鳥獸不同,即使世事艱難,也應挺身而出扭轉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義理的,沒有不盡力為之奮斗的。(1分)在當今社會,政治清明時局穩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會現象,我們應始終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參與變革,慨然擔當起社會的責任。(1分)
論語閱讀答案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習題。(15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小題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D.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小題2:、解釋下面劃線的字詞。(4分)
不亦說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溫故而知新( )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題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從這句話中,可以提煉出兩個成語,它們是:(4分)
(1) 現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現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1:愉快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真誠、誠實學過的知識
小題1:(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
(2)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小題1:任重道遠 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 死而后已為某一事業奮斗到底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節奏的劃分,要根據句子的意義進行,不要把意思在一起的詞語給劃破了。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么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成語。平時應多積累,那么再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句話中提煉就容易了。
論語閱讀答案 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據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的詞: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劃線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談學習態度的,有談學習方法的。選出都是表示學習態度的一組
[ ]
A、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B、學思結合 見賢思齊 知之為知之
C、知之為知之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D、溫故知新 學思結合 三人行必有我師
6、《論語十則》講述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為人處事等方面的道理。請從選段中選擇一例,結合自己的經歷,就某一方面闡述的道理談談對自己的啟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啟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慍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剛強,勇毅);舊的知識;可以憑借。
3、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孔子說:“見到賢明的人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4、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自我修養。意思相近即可。
5、C
6、“略”。結合實際,談出自己的認識理解即可。
論語閱讀答案 4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7題。
“半部論語”
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這是歷來讀書人的共同經驗。為了突出地表明讀書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例子拿來作證。
大家知道,在宋代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利用兵變,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權的時候,第一個著名的宰相便是趙普。據《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傳》載: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門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來趙普讀書很少,平素又不喜歡說話,所以人們總以為他沒有讀書。宋太祖趙匡胤常常勸告他,甚至于很嚴厲地批評過他。據說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宋人的筆記中還能找到一些。可見趙普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連擬定一個門樓的榜額都不會,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門”。宋太祖看了很不高興,所以責問他為什么要加個“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趙普實際上早已知道讀書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學習。特別是對于《論語》這一部書,趙普讀得爛熟。所以后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面前,趙普就敢于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這里,他說的分明是一部《論語》,想不到人們卻把他的話斷章取義,變成了“半部論語”,并且歷代相傳,居然成了典故。
我們現在不管他說的是一部《論語》也好,是半部《論語》也好,都應該由此體會到少而精的讀書方法。雖然,在趙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論語》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唯一法寶,他們只要熟讀這一部書就足以應付一切了。這一點,我們與他們根本不同。如果我們現在也還是死抱住《論語》這一部書,讀得爛熟,盡管也有用處,卻仍然無補于實際,這是可以斷言的。但是,我們卻無妨按照我們的需要,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選定任何一部書,讀得爛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其中的原理原則,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實際問題。鄧拓《燕山夜話》
1.文中鄧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趙普傳》中的一段文字,和課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斷句上有一處不同,你發現了嗎?你認為應該采納哪一種呢?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嘗試完成下面古文問題。
2.解釋下列加粗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習吏事 習_________
②讀之竟日 竟_________
③普顏色不變 色_________
④他日補綴舊紙 綴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說出下面典故與趙普有關的一項是( )
A、閉門讀書
B、半部《論語》治天下
C、鑿壁借光
D、聞雞起舞
5.仔細研讀下面幾句話,說說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①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②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③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細閱讀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聞之震悼,謂近臣曰:“……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選自《宋史o趙普傳》
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請你猜測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說出它們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選文中找出與材料中劃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寫在下面橫線上。
選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文內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鄧拓先生讀了《宋史.趙普傳》中的一段文字(即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請你再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你從課文的兩段文字中還能得到哪些啟示,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看看誰的思路最開闊,誰的語言最準確、簡練。不少于三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課文中為“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兩個相比,課文中的斷句更好,“次日”修飾“臨政”更好,讀起來也更和諧。
2.熟悉 整日 臉色、神色 修補
3.(1)趙普性情深沉,為人嚴肅剛正,雖忍對嫉妒而好勝,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門,指著門樓的匾額問趙普:“‘明德之門’,怎么多用了一個‘之’字?”趙普說:“‘之’是語氣助詞。”太祖說:“‘之乎者也’能‘助’得個什么事!”趙普無言以對。
4.B
5.這些句子是細節描寫,;作用:表現出趙普勤奮刻苦讀書,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推薦人才的品質。(作用意思對即可)
6.①不同,終于死去。
②選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選文概括:
①為治理國家而勤奮讀書;
②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推薦人才;
7.從課文的兩段文字中我們還能得到這樣一些啟示:
①讀書要刻苦,勤奮。
②要珍惜時間刻苦攻讀。
③做事要有韌性。
④只要自己是對的,就要堅持到底。
⑤要一心為公,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本題具有開放性,只要言之有據就可以)
論語閱讀答案 5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B.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C.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優點。
D.其恕乎 其:代詞,它。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時有物外之趣。溫故而知新
B.溫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遠
C.驅之別院 知之為知之
D.可以為師矣 徐噴以煙
【小題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十則》有的談求知的態度,有的談求知的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只要溫習了舊知識就一定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
D.孔子在歲寒這一則中用比喻的手法強調了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節操。
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D、其恕乎 其:句首語氣詞,無意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2】試題分析:A、所以 舊的知識 ;B、連詞,表順承 連詞,表并列;C、代詞,代蛤蟆 代詞,代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D、憑借 用。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一詞多義的能力。
點評: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因為文言語句的.內涵較為豐富,所以理解相同詞語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
【小題3】試題分析: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新知識與舊知識具有前后相連的關系,只有掌握好舊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閱讀文章,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文學常識加以識記。
論語閱讀答案 6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②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論語·顏淵》)
【注釋】①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②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③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④事:從事,照著去做。
(1)對上面這個選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孔子認為,一旦大家這樣做了,天下就可以歸于仁道。
B、孔子認為,仁德的修為,既要靠自己來實行,也要依靠別人的檢查督促來完成。
C、孔子用克己復禮來回答顏淵所問的“仁”,實際上就是強調人們要通過道德修養來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
D、這一章,孔子以禮來回答“仁”,實際上就是用禮來規定仁,在他看來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結合選段,聯系實際,談談你對于孔子提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這句話孔子強調了一個人的行為要符合禮。不同的'時代對禮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強調的禮有一些已經不適合當代生活了。但是對于那些符合現代道德秩序的禮,卻是我們應該遵守的。
【參考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禮,那么天下就回歸仁道了。(由此看來)實踐仁道要先從自己做起,難道還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道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的聲音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照著您說的這些話去做吧!”
論語閱讀答案 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由,誨女如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文中的“子曰”的“子”在這里指的是誰?他是什么時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
①說__________;②省__________;③信__________;④女__________;
3.對“人不知而不慍”翻譯正確的是( )
A.人們是不了解(情況),因而(他們)不會惱恨。
B.人們不知道,我不會惱恨。
C.人們不聰明,因而不會惱恨。
D.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
4.翻譯下面句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語言精煉,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 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誠、誠實;④同“汝”你
3.D
4.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5.“略”。(此題答案不唯一)
論語閱讀答案 8
《論語》的溫度(于丹)
①對《論語》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對《論語》的感覺,從來是樸素而溫暖的。
②在北方一個以溫泉著稱的小城里,曾經見過一口奇特的“問病泉”,據說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進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病灶所在:有關節炎的人四肢關節就會麻酥酥有了感覺,有腸胃病的人腸胃間就會火辣辣涌起熱流,而有皮膚病的人則周身通泰,洗掉一層蟬蛻一般……
③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學養和閱歷,真要做《論語》的講解和辨析,萬萬不敢。那就像是讓我去做這眼溫泉的化學成分分析一樣,我沒有能力拿出一份數據精準的化驗報告。我所能承擔的角色只是一個體驗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像兩千多年中數以千萬計泡過這眼溫泉的人一樣,用自己的身體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溫泉的恩惠。
⑤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典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所謂“道不遠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賢從來不拎著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也從來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語麻煩人。孔子說:“予欲無言”,子貢慌慌地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益發淡定,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這個世界上的簡單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從不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灌輸,而是對于每個心靈內在的喚醒。
⑧《論語》中的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讓后世子子孫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為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皇。受益的`人也許“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漫漫歲月,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復制的解讀。
⑨真的要感謝《百家講壇》用“心得”這個角度鼓勵我走進《論語》,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而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們在當下的生活解讀中豁然開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會緘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我寧愿說“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皆可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不是被漢武帝罷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獨尊的“儒術”,不是與“道”“釋”并稱于莊嚴儀式的“儒教”,不是被窮究義理囿于考據的“儒學”。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是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理。
13 所以,我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冷漠,略高于體溫,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畫線句子中的“之”具體指代什么?(1分)
13、所謂“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話說,就是 (請用第⑨段中的原話回答。)(2分)
14、簡要說說“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論語》的溫度”是指《論語》蘊涵的道理,那么“不燙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貢的“慌忙”來反襯孔子的“淡定”,是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請從內容和結構上談談結尾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2、(1分)用身體體會(體驗、接觸)它,用心血(鮮血、血液)檢驗它。(用身心來體悟它。)
13、(2分)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
14、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論語》比作活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論語》給人樸素而溫暖的感覺,贊美了《論語》具有永恒的價值。
15、《論語》的道理既不很艱深,也不淺顯。(意對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內容上:概括了“我”閱讀《論語》后的切身感受;結構上:收束全文點明主旨。
論語閱讀答案 9
論語(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學如不及④,猶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⑤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
注釋]①識(zhì):記住。②厭:滿足。③好古:愛好古代文化。④及:趕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淺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東西。
1.《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粗詞讀音和意義都不同的一組是__________。
(1)學而時習之/學如不及
(2)吾日三省吾身/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誨女知之乎/誨人不倦
(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寫出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我們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選文后五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請你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則,寫出在學習方面所獲得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儒。
2.(4)
3.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4.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很疑惑。
5.是《師說》這篇文章中的“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都會。其他人一定有比他強的地方,所以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7.示例:(1)孔子說:“默默地記住知識,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還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學獲得知識的人。”
(3)孔子說:“學習起來就好像總怕趕不上似的,還怕丟掉了應該學習的東西。”
(4)孔子說:“我是無所不知的嗎?不是的!如果一個鄙陋淺薄的人誠懇地向我請教,我就從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各方面反問到底而詳盡地告訴我。”
(5)子夏說:“每天都能學到自己不會的知識,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啊。” (以上意對即可)
論語閱讀答案 10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下列試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釋加粗詞語。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慍 慍:_____________
③敏而好學 敏:_____________
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_____________
⑤默而識之 識:_____________
⑥思而不學則殆。 殆: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⑴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屬于學習態度的選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溫故而知新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論語六則》有有些話已演變為成語,請把它們找出來。(至少兩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愉快、高興;(2)怨恨,心里不滿;(3)聰明;(4)做;(5)記,記住;(6)危險,這里是“學業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2.(1)聰明而且愛好學習,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看做恥辱的事,因此被稱做“文”。
(2)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D
4.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閱讀答案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論語( ) 不慍( )
2、解釋文中加粗的字。
不亦說乎 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見賢思齊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贊成廣交友,他說:________________;曾子強調交友要講誠信,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處填原文)
5、“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lún yùn
2、“悅”的`古字,愉快。
好的地方
3、別人對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氣;能做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
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意對即可)
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只要圍繞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對自己學習幫助大來談即可。
論語閱讀答案 12
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
①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②子曰:“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③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善者惡之。”(《論語子路》)
(1)選段①主要體現孟子什么思想?(2分)
(2)結合上面選段,請概括兩位哲人對人優劣的評判標準的相同點。(4分)
參考答案
(1)突出體現孟子的民本思想。(尊重人民的意愿)(順民的思想)(意思對即可)(2分)
(2)同:尊重人民的意志(眾人的`好惡)是判斷一個人的優劣的依據之一(2分)但還應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觀察)(2分)。
參考譯文:
①(對于一個人,)左右侍臣都說他好,還不行;大夫們都說他好,也還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
②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③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論語閱讀答案 13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6.解釋下列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3分)
9.你認為[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么關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9.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
論語閱讀答案 14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幾段文字,完成第23-24題:(5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911)
23.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么?(1分)
24.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合上面三則談談你的理解,并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23.反復
24.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導。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于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采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
論語閱讀答案 15
閱讀《論語》(節選),完成1-5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給下面加粗的詞注音。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2.解釋下面加粗詞的意思。
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
3.下列加粗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戰
C.可以調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初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wǎng dài
2. 愉快 學過(舊)的知識
3.B
4.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5略
5.略。
【論語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論語》閱讀以及答案10-14
《論語》十則閱讀及答案08-02
《論語·顏淵篇》閱讀練習及答案10-19
《論語.顏淵》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11
論語閱讀筆記09-15
《論語》閱讀筆記09-03
海龜的閱讀答案|海龜閱讀答案04-02
閱讀及答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