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時間:2021-07-01 17:06:49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閱卷打分時的參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厲害

  B.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得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12.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這句話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學而不思則罔

  C.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D.朝而往,暮而歸

  13.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將魚與熊掌進行對比,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

  B.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C.屈原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終遭奸臣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著悲憤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孟子舍生取義這一主張。

  D.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20xx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1.C (加:益處,好處。)

  12.B (原句中的“而”與B項中的“而”都是轉折連詞,但是。A.并列連詞,又,并且;C.順承連詞,來,就;D.表修飾,可不譯。)

  13.A (將生比作魚,將義比作熊掌,是比喻論證。)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來得到生存的辦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則: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來,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順1分)

  (2)用腳踢著(踐踏或踩過)(的東西)來給別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補充省略充分“之”:東西,0.5分;“之”:代詞,別人,人家,0.5分;句意通順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2

  【甲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文】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③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山人參:這里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山出產的人參。③薛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2)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3)適有之( ) (4)藥不足辭? ( )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項為之強(《幼時記趣》)

  B。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余則缊袍敝衣處期間(《送東陽馬生序》)

  C。 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悍吏之來吾鄉(《捕蛇者說》)

  D。 萬鐘于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3、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

  (2)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譯:

  (3)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治水必躬親》)

  譯:

  4、聯系甲乙兩段文字及翻譯句(3),說說人該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參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黃河;值得。

  2、C

  3、①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天性(是非羞惡之心,即“義”)。

  ②荊公曰:“(我)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隨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一文錢財。

  4、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以身作則,(1分)拒絕金錢等的不良誘惑,(1分)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1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邊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點即可)

  《“王荊公病喘”》參考譯文:

  王荊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藥需要紫團山人參,買不到。其時薛師政自河東還朝,正好有這藥,就送給荊公幾兩,荊公不接受。有人勸荊公說:“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病是可憂慮的,這點藥物不值得推辭。”荊公曰:“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過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一簞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1)鄉為身死而不受: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群書。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7.理解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寫出古詩詞中有關“舍生取義”的詩句并寫明作者。(至少兩句)

  9.寫出有關“義”字的成語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戰國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鄉”通 “向”,從前。 (2)“與”通“歟”,語氣詞,無義。“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辯”通“辨”,辨別。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 選取正義了。

  (2)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7.(1)“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

  9.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詞嚴。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4

  《魚,我所欲也》(9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

  5、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B )(3分)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6、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美,情感強烈,說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譯文:如果人們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如使”、“于”的解釋各0.5分)

  ⑵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2分)

  譯文: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加”“為”的解釋各0.5分,未補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2)鄉為身死而不受。( )

  2.翻譯句子。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是采用什么的方式提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的“舍生取義”這一主張在我們現代適用嗎?當你的人生面臨這樣抉擇的時候,你將如何的面對?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茍且取得

  (2)鄉:通“向”,從前

  2.高位厚祿不辨別是否符合禮儀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3.孟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論點。這個論點是由“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來。

  4.比喻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5.適用。有時即可“取義”又可不“舍生”,所以當我們面臨這樣抉擇的時候,我們既要敢于斗爭,還要善于斗爭。

  (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甲】【乙】兩文均出自《 》一書。

  2.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

  ①生死攸關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壽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譯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內容。

  答:

  5.【甲】【乙】兩文都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請你以選文為例加以具體賞析。

  答:

  參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棄 ③增加,增長 ④這個、這樣、這種

  3.①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②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4.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即可)

  5.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②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③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舉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7

  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9—12題(6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9、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1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

  10、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1分)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11、指出翻譯有誤的一項( )(2分)

  A、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著你給你吃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賢者能勿喪耳:(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12、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2分)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美,情感強烈,說理透辟。

  答案:

  9、D10、B11、A12、A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8

  閱讀《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個文言文選段,回答后面問題。(15分)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4分)

  (1)蹴爾而與之(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3)所以動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慮( )

  7.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8.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

  ②

  9.選自《孟子》的兩則文段,駢散結合,說理透徹,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甲文第一段告訴我們:對于人來說,生死固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則講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當面對諸如“生”與“義”、“憂患”與“安樂”的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3分)

  閱讀答案:

  6.(1)用腳踢(2)為了(3)用這些來……(4)通橫,阻塞,不順暢

  7.D

  8.(1)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人的本性。

  (2)這樣以后人們才會知道憂患使人們謀求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就會讓人萎靡死亡(關鍵詞: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9.人的尊嚴(骨氣) 逆境造就人才

  10.示例:不失“本心”應該做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保持人的本性,去惡揚善,勤儉節約,居安思危。 如當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們要挺身而出,捍衛正義。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9

  閱讀文章,回答下面的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鄉為身死而不受:

  (4)萬鐘于我何加焉:

  (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1)呼爾而與之

  (2)此之謂失其本心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組加粗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婦拍而嗚之(《口技》)

  B.此之謂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譯: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翻譯:

  6.文反復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釋相同的一組是( )

  A.弗敢加也 萬鐘于我何加焉

  B.故不為茍得也 為宮室之美為之

  C.得之則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鄉為身死而不受 便扶鄉路

  E. 宮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8.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

  10.作 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

  11.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 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并寫下來。

  參考答案:

  1.用腳踢;停止;從前,通“向”;益處;感激,通“德”;高官厚祿

  2.吆喝著來給他;這就叫失掉了本性。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歡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求生的手段,那種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賢德的人才有這種性情,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是賢德的人能堅持下去不喪失而已

  6.舍生取義 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7.D

  8.(1)當這兩者(生死)不可同時得到時,要舍棄生命來獲取大義。

  (2)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0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節選自《墨子》)

  【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謂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____________這個比喻來闡述____________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____________,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調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論點。

  4.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你認為“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禍患,災難。(2)這,這樣。(3)對……說。(4)緣故,原因。

  2.(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

  3.舍魚而取熊掌;舍生取義;天下不如生命珍貴;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4.“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小題1】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婦拍而嗚之(《口技》)

  B.此之謂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小題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3分)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小題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么?

  答案

  【小題1】C

  【小題2】優厚的物質待遇,如果不考慮是否合乎道義而去輕易接受,那么這種優厚的物質待遇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小題3】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虛詞而、其、者、則的意義和用法,找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只要根據句位和搭配,再結合上下文就能找出來。A中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中而表轉折,卻的意思。婦拍而嗚之中而是表順接。 B中此之謂失其本心中其是代詞,指代人們的。其真不知馬也中其是其實,'強調語氣。C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至于負者歌于途中者指的人。D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則是如果的意思,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則指就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的翻譯,句中的禮義受于何加等,都是重要的采分點,做翻譯題,要注意幾點:1、字字落實,直譯為主;2、注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體連貫。在翻譯句子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對譯。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根據語境,做到文通字順。因此,此題可以翻譯為:優厚的物質待遇,如果不考慮是否合乎道義而去輕易接受,那么這種優厚的物質待遇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分析題干的要求,確定篩選信息的標準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題意的句子,確定答案。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干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只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2分)

  ①故不為茍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舉于士

  【小題3】翻譯文中畫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小題4】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想想選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并寫下來。(2分)

  答案

  【小題1】(1)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2)如果,假使

  【小題2】B

  【小題3】如果兩種不能同時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得到正義。

  【小題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1)茍屬多義字,有假使、茍且等意。(2)如使為復義字,如與使的意思一樣,都做假如,假使解。翻譯時將它們換成現代漢語中合適的合成詞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解釋文言詞語。

  點評:本題容易。此類題最常見題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個字詞讓學生直接解釋,如本題;②選擇型,即給出幾組文言語句,指出已經解釋的詞語正確與否或者判斷詞義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虛詞,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尤其是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古文現象,考試出現頻率極高。

  【小題2】試題分析:B相同;A C D不同。例句作比,表示比較。其余三項均不作此意解。A.作在

  解。C作到,表示方向。D.表示從。

  考點: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點評:本題容易。此類題最常見題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個字詞讓學生直接解釋,如本題;

  ②選擇型,即給出幾組文言語句,指出已經解釋的詞語正確與否或者判斷詞義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虛詞,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尤其是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古文現象,考試出現頻率極高。

  【小題3】試題分析:注意關鍵詞的翻譯,如得兼譯為同時擁有;生作生命解。者也表示判斷。這兩個分句有假設關系,翻譯時注意體現出來。

  考點: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

  點評:本題稍難,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翻譯必須忠實原文,明白曉暢。可直譯,可意譯。但倡導

  直譯,盡量做到字字落實,可按照留、刪、補、調、換五字訣的方法進行。通假字、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詞、重要實詞或虛詞等系得分點,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小題4】試題分析:首先疏通文意,其次吻合性相近,習相遠觀點,再者抓住最關鍵、最有代表性的句子。

  考點:本題考查內容梳理。

  點評:本題較容易。答題一要疏通文意,二注意題目要求,找到聯系點。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3

  閱讀《魚我所欲也》中的片段,回答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1)一簞食,一豆羹( ) (2)蹴爾而與之( )

  2.對下面加橫線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B.行道之人弗受(的)

  C.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

  D.鄉為身死而不受(同鄉)

  3.將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翻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上面選段文字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一簞食,一豆羹在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B.人不能為獲取高官厚祿而舍棄禮義。

  C.萬鐘在合乎禮義的情況下可以接受。

  D.人不能為了高官厚祿失去善的本性。

  參考答案:

  1.(1)gēng (2)cù

  2.D

  3.一碗飯,一盆湯,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4.C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4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注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說(shuì):游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入謂弟子曰 (謂:認為)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萬鐘于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C.景公致廩丘以為養 太醫以王命聚之

  D.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在“萬鐘”的態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之地,是因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并了解其內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答案:

  10.D(謂:告訴,對……說)

  11.B(介詞,對,對于)

  12.D(卻不了解知識分子的內心需求)

  13.(1)原先為了義寧愿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鄉”“受”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2)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聞”“當”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5

  【原文展示】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復習題與答案】

  1、此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什么?

  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3、什么是“義”呢?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他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羞恥,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義的行動。

  4、孟子是怎樣提出和政論他的主張的?

  把生命比做魚,把義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用舍魚而取熊掌設喻,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5、為什么用比喻形式說理,而不直接提出來?

  這樣說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幾層論述?分別從哪個角度論述?

  三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義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用生與死進行對比論證為什么要“舍生取義”。(指出人間有比生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也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不義。)

  第三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賢者能勿喪耳。” 激勵眾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傳的一個成語是? 舍生取義。

  8、作者說“舍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意圖何在?

  激勵眾人崇尚道義。

  9、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既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是什么?

  義:不義。

  11、為什么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為什么有的災禍不能躲避?

  因為茍且偷生的事往往違背道義,如果背棄信義去做,就會為人所唾棄。 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

  12、“賢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義。賢者能堅持操守,勿喪失。

  13、“一簞食……乞人不屑也”。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舉例論證。

  14、“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語故事是:

  嗟來之食。

  15、用這一生動的事例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什么?

  “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如果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餓死也不接受,說明“所惡有甚于死者”既義重于生。

  16、“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段主要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用是什么?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作用是從反面論證“萬鐘”亦不該接受。

  與“一簞食,一豆羹”段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印證了“舍生取義”。

  17、孟子在文中表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

  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見利忘義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義”字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對孟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評價。

  他認為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善心,在文中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但是這種結實沒有強調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作用。在文中闡發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予剔除。

  20、從古到今,無數的事例驗證“舍生取義”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見利忘義的人遺臭萬年。請舉例一一加以驗證。

  舍生取義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譚嗣同、李大釗等。

  見利忘義的人如,呂師孟叔侄、秦會、洪承疇等。

  21、聯系全文的大意,用“生”與“義”開頭,擬寫一副對聯(不少于五字)。

  22、你過去一定也做出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印象最深?你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或教訓。

  (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及應當遵循的原則,樹立起義重與利、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念。)

  23、文章開篇運用了什么修辭?為何運用這一修辭?

  比喻,因為本文是論述“舍生取義”的,重在“義”,“義”是抽象事物,難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圍繞什么展開議論?

  孟子設喻,從人的口腹之欲開始通篇議論,也圍繞著人的口腹之欲展開。

  25、文章從所欲入手,說明人的所欲發生矛盾時應該怎樣?

  應采取一個正確的原則態度,要進行正確的抉擇和取舍。

  26、文章用“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么?

  魚喻生命;熊掌喻“義”,形象的區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

  27、面對生與義不能得兼時,孟子認為應該怎樣做?

  寧可取義,也不茍且偷生。既故不為茍得也。

  28、面對死與不義不能同時避開時,孟子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擰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義。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厭惡?(用兩個字概括)不義。

  30、作者認為面對正義時,人表現應如何?

  為了正義絕不能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無所畏懼,義無所顧。

  31、指出文中從反面論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凡是可以茍且偷生的無恥手段都做得出來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生存卻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卻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惡有甚于死者。

  34、為什么世人的行為仍有賢與肖,義與不義的區別呢?

  因為賢者能堅持“舍生取義”,始終“勿喪”,一般人則難免因環境改變,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認為“舍生取義”之心,不僅僅是賢人所具有的語句: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6、文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37、“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為什么饑餓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與者態度不好。他們認為接受這“嗟來之食”,將陷身于不義,這是人們天生的羞惡之心。

  38、用者對于“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是如何回答的:

  萬鐘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寧死不受嗟來之食的人,此時卻不辨禮義而受之,你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這類人是在無盡的利欲的旨誘一喪失了本心。即受環境影響。

  40、文章第二段舉實例的目的是:

  進一步論證“義”重于生命,并在篇末點題,指出不應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點題的句子:

  此之謂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雖討論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標準,但實質另有它論,你認為作者意在職責誰,體現什么思想?

  意在職責統治者,不應被物欲所蔽,而喪失羞惡之心。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語有什么?

  舍生取義 嗟來之食

  44、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 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 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③ 為什么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論點,得出結論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⑤ 強調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⑥ 強調“一簞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關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⑦ 作者贊頌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餓死也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說明“所惡有甚于死者”即義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

  ⑧ 結尾“此之謂失其本心”照應開頭哪句話?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5.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閱讀答案04-24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03-23

《魚我所欲也》節選閱讀答案03-22

魚我所欲也閱讀與答案11-22

魚我所欲也閱讀附答案11-05

《魚我所欲也》閱讀及答案11-04

魚我所欲也語文閱讀答案11-02

魚我所欲也閱讀及答案11-02

《魚我所欲也》的閱讀答案11-02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