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8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1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 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 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也不夸張。
15、第②自然段劃線句子中的這樣指代什么?這句話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劃線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還可以改成哪種書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類別等多種說明方法來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個句子使用了三種說明方法,這個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劃線句子,結合第④自然段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個詞,其表意更準確些,這個詞應該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體地說明了未來糧倉的糧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魚蝦等。
B、這是一篇淺顯的事理說明文,闡釋了海洋能成為未來糧倉的主要原因及結果。
C、文章的語言淺顯明白,通俗易懂,適合于初中生閱讀理解,這也是文章的語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標題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形象生動,便于理解。
參考答案:
15、( 2分)這樣指代: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資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們對生存危機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問1分)
①補充說明,使文章表達更嚴密。②將句子用小括號括起來 或(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準確,鮮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2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也不夸張。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題目:
1、第②自然段劃線句子中的“這樣”指代什么?這句話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劃線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還可以改成哪種書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類別等多種說明方法來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個句子使用了三種說明方法,這個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劃線句子,結合第④自然段“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個詞,其表意更準確些,這個詞應該是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體地說明了未來糧倉的糧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魚蝦等。
B、這是一篇淺顯的事理說明文,闡釋了海洋能成為未來糧倉的主要原因及結果。
C、文章的語言淺顯明白,通俗易懂,適合于初中生閱讀理解,這也是文章的語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標題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形象生動,便于理解。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
1、“這樣”指代:“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資源短缺)作用:引出人們對生存危機的看法。
2、①補充說明,使文章表達更嚴密。②將句子用小括號括起來或(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3、“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作用是: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準確,鮮明。
4、也(更)
5、B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3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12分 )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6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可獲得6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 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也不夸張。
1、第②自然段劃線句子中的“這樣”指代什么?這句話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2、下面劃線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還可以改成哪種書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答: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類別等多種說明方法來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個句子使用了三種說明方法,這個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4、第⑥自然段劃線句子,結合第④自然段“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個詞,其表意更準確些,這個詞應該是__________( 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體地說明了未來糧倉的糧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魚蝦等。
B、這是一篇淺顯的事理說明文,闡釋了海洋能成為未來糧倉的主要原因及結果。
C、文章的語言淺顯明白,通俗易懂,適合于初中生閱讀理解,這也是文章的語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標題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形象生動,便于理解。
答案
1、( 2分)“這樣”指代:“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資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們對生存危機的看法。( 1分)
2、( 2分)(每問1分)
①補充說明,使文章表達更嚴密。②將句子用小括號括起來或(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3、( 3分)“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6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準確,鮮明。( 2分)
4、( 2分)也(更)
5、( 3分)B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4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上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增加。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當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
(選自《十萬個為什么.地球科學》)
13.第①段中加點的詞之一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
答:
14.第②段中提到了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其實,資源短缺的表現還有很多,作者為什么沒有具體加以說明?(2分)
答:
15.文中能替換第①段劃線句中妥善地一詞的語句是 (2分)
16.第⑥段中劃線部分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 。(2分)
17.本文是從哪四個方面來說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的?結合全文內容,適 當引用數據加以比較說明。(8分)
答:
18.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的理解。(4分)
答:
參考答案:
13.(2分)不能去掉。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準確。(意思對即可)(只回答不能去掉,不得分:只回答語言更嚴密、準確得1分)
14.(2分)本文的說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與之無關的內容就不必加以說明了。(意思對即可)
15.(2分)不破壞生態平衡
16.(2分)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 (每空0.5分)
17.(8分)一是海洋中有豐富的藻類,儀近海水域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或人工養殖的海帶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xx多倍;l公頃水面上生產的新品種藻類就相當于40公頃土地上生產的大豆的營養物。);二是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若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三是海洋中有眾多的魚蝦,僅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就高達50億噸,只要捕獲其中的l億-1.5億噸,比當年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l倍以上;四是相對于近海資源而言,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潛力巨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每個方面2分。只答到資源類型得1分,適當加以比較說明得1分,意思對即可)
18.(4分)本題不設統一答案。評分要點:①海洋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希望所在。(2分)②珍愛海洋資源,增強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2分)(意思對即可)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5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資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土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它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就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近幾年,人們還培育出一些藻類新品種,這些藻類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不斷翻番。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夠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由于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魚蝦數量已近極限,很多國家為了爭奪有限的近海資源紛爭不斷。但是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只要磷蝦的捕獲量每年達到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遠洋和深海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我們說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選文有改動)
11.(3分)第②段中許多人發出的警告是什么?他們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警告?
12.(3分)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3.(3分)為什么說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鑒于近海開發出現的問題:人類在未來對遠洋和深海進行開發時應防止哪些不良行為和結果的出現?(答出三點即可)
參考答案:
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回答11~14題。(12分)
11.(3分)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12.(3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
13.(3分)因為未來陸地上的食物資源很可能滿足不了人類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遠洋和深海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為人類食物的生物資源,人類可以對其進行充分地開發利用,使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過度開發(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惡性競爭影響國家關系(國家間為爭奪有限的海洋資源紛爭不斷);破壞生態平衡(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大海的波濤聲是自然界最純美、渾厚,且頗具神秘色彩的“音樂”。然而是誰“彈奏”了這一曲曲動人的音樂呢?美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氣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認為,濤聲的音質取決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氣泡的體積大小。他們分別對在實驗室水池中和開放的海洋中拍攝到的高速錄像進行了分析,并測算了浪端氣泡的體積,進而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浪花中氣泡形成的完整圖畫。
根據測算,科學家將氣泡分成一大一小兩個種類,“大氣泡”直徑約在1毫米至1厘米之間,而“小氣泡”的直徑則小于1毫米。科學家介紹說,大氣泡和小氣泡的形成過程不盡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會卷裹一部分空氣形成一個管狀空洞,當海浪下落時,這個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從而形成大氣泡。當浪尖與海水再次相遇,飛濺起的浪花將海水表面的空氣帶入水中,小氣泡就此誕生。根據科學家的結論,小氣泡爆裂時所發出的聲音要比大氣泡更為激烈。雖然大小氣泡的形成過程不同,但兩種過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規律。這一規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見,如在地震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現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學家認為,千萬不要小瞧這些不起眼的氣泡,它們不僅是“大海之音”的締造者,更是大氣與海洋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氣泡會將空氣帶入海水中,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氣體。氣泡的大小決定著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氣的數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氣中這一溫室氣體的含量。與此同時,氣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間,又向空中輸送了豐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簡單的正反兩個過程,卻對整個地球的氣候有著深遠的影響。
10、第四段中加點的“兩個過程”指的是( )
A、氣泡將空氣帶入海水中,同時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氣體。
B、飛濺的浪花形成小氣泡,并將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氣泡將空氣帶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輸送豐富的水汽。
D、氣泡溶解二氧化碳氣體,并將它提供給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為海浪氣泡“對整個地球的氣候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結論依據的一項是( )
A、海水中大小氣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規律。
B、海浪氣泡的多少和大小對減弱“溫室效應”至關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氣泡的體積大小決定著濤聲的音質。
D、不起眼的氣泡是大氣與海洋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
12、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海浪中的氣泡能發出純美、渾厚的聲音,這是海洋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實驗和觀測發現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數量影響著大氣的溫度,而二氧化碳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氣泡決定的。
C、科學家將氣泡分成一大一小兩個種類,大小氣泡形成的過程不盡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規律。
D、浪尖卷起的空氣被海浪分割成大氣泡,海水表面的空氣同時被浪花帶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氣泡。
13、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大氣泡是管狀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徑超過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時所發出的聲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現象中都可以發現能量守恒的規律,可見這個規律是對物質運動現象的準確的抽象。
C、有關科學家都很重視改善大氣環境,他們對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為減弱地球“溫室效應”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氣泡成了彈奏動人音樂的天才的演奏家,這種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學和藝術常常是聯系在一起的。
參考答案:
10、C
11、B
12、B
13、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7
①資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土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它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就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近幾年,人們還培育出一些藻類新品種,這些藻類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不斷翻番。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夠300億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由于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魚蝦數量已近極限,很多國家為了爭奪有限的近海資源紛爭不斷。但是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只要磷蝦的捕獲量每年達到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遠洋和深海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我們說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選文有改動)
1.(3分)第②段中許多人發出的警告是什么?他們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警告?
2.(3分)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3分)為什么說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4.(3分)鑒于近海開發出現的問題:人類在未來對遠洋和深海進行開發時應防止哪些不良行為和結果的出現?(答出三點即可)
答案:
1.(3分)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2.(3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
3.(3分)因為未來陸地上的食物資源很可能滿足不了人類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遠洋和深海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為人類食物的生物資源,人類可以對其進行充分地開發利用,使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4.(3分)過度開發(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惡性競爭影響國家關系(國家間為爭奪有限的海洋資源紛爭不斷);破壞生態平衡(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8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上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增加。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當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
1、第①段中加點的詞“之一”能否去掉?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其實,“資源短缺”的表現還有很多,作者為什么沒有具體加以說明?
3、第⑥段中劃線部分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
4、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的?
5、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的理解。(2分)
閱讀答案
1、不能去掉。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準確。
2、本文的說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與之無關的內容就不必加以說明了。
3、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豐富的藻類,二是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眾多的魚蝦,四是相對于近海資源而言,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潛力巨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
5、評分要點:①海洋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愛海洋資源,增強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答案8篇】相關文章:
《“中國糧倉”里的節水稻》閱讀答案03-05
藍色的寶庫——海洋閱讀答案12-13
《海洋垃圾》閱讀答案07-10
《酸化的海洋》閱讀練習及答案11-19
背影是天藍的閱讀答案09-01
生命是美麗的閱讀答案09-10
未來的海洋生活01-19
什么是智力閱讀答案11-19
《奇妙的人體海洋》閱讀題及答案11-19
《忘記玄奘是可恥的》閱讀答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