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書要選得精 朱光潛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時間:2021-06-11 15:43:28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讀書要選得精 朱光潛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①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嘴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夸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第二,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千部甚至于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的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要選得精 朱光潛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②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差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優游涵泳,以至于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隨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③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書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專讀冷僻書籍,對于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作工作而只當作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于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觀點。(3分)

  2、請結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優游涵泳,以至于變化氣質。

  3、文章第②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請簡要概括文章最后畫線句子的意思。你認可作者讀書的觀點嗎?請說出你的看法。(3分)

  附參考答案

  1、做學問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要有預定計劃與系統。

  2、優游,指悠閑自得,從容求索。涵泳,指深入體會。“優游涵泳”一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深思熟慮,把書讀得精深透徹時從容自如,得心應手的一種狀態和境界。

  3、運用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以“少讀而徹底”與“多讀而不求甚解”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并引用古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有力地論證了讀書要徹底,要深思熟慮的觀點。運用比喻論證,如把“多讀而不求甚解”的讀書現象比喻成“珍奇滿目的十里洋場心花意亂卻空手而歸”,生動形象地道出了“多讀書而不求甚解”最終無所收獲的結果。

  4、意思:做學問讀書并不在多,關鍵是要選得精,讀得徹底,要有預定計劃與系統。看法略

【讀書要選得精 朱光潛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讀書要選得精》閱讀答案09-01

《晚年朱光潛》閱讀題的答案12-23

人生要敬業閱讀訓練題及答案05-08

朱光潛《藝術和實踐人生的間隔》閱讀訓練題附答案10-23

閱讀訓練題讀書養氣及答案11-09

《讀書使人優美》的閱讀訓練題及答案11-23

閱讀訓練題及答案04-11

《晚年朱光潛》閱讀答案08-30

朱光潛先生閱讀答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