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8~11小題。(12分)
【甲】
于是(鄒忌)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乙】
魏鄭公①諫止唐太宗封禪②,日:“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③。
(節選自《容齋隨筆》)
注:①魏鄭公:魏征。②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禮。③奪:使之改變。不能奪,無言反駁。
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1)臣之妻私臣( ) (2)皆以美于徐公( )
(2)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 )(4)今有人十年長患( )
【答案】私:偏愛 于:過,比 諫止:勸阻 患:患病
【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這里是妻子對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釋為偏愛。“于”作介詞用時,有如下三種意義:①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等,可譯作“在”、“到”、“向”、“從”、“對于”等。②表示比較,相當于“過”。③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可譯作“被”。“美于徐公”即“美過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諫”意為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諫止”在這里可譯作“勸阻”。“患”有擔憂,憂慮和憂患,災禍兩個義項。由“憂患,災禍”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個義項,句中“長患”可以理解為長期(久)患病。
9.把下面句中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原文: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
(2)原文: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譯文:
【答案】(1)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且傳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獎賞。
(2)如果一定要讓他背著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絕對不行的。
【解析】(1)“謗譏”是古今異義詞,文中是“批評議論”的意思,不能解釋為“誹謗,譏諷”;“聞”也是古今異義詞,是聽的意思。(2)“使”是一詞多義,其中有“命令,派遣”的義項,由此轉譯為“讓”,進而引申為“以致,致使”。在此譯作“讓”。“負”譯作“背”。“得”有“得到,獲得”與“表示情況允許,‘能夠’、‘可以’之意”兩種解釋,此間取第二種解釋為合理。
10.“此所謂戰勝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戰勝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此”指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種情況。齊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從而使齊國內政修明,吸引各諸侯國前來朝見齊王。
【解析】代詞指代的內容一般都會緊挨著代詞,分析本句可知,詞指代的是“此”指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種情況。“戰勝于朝廷”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對方,戰勝對方的方法是多樣的,最直接的手段是軍事,即發動戰爭,但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在諸侯紛爭的時代,軍備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手段使對方臣服,那也是上上之策。齊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從而使齊國內政修明,吸引各諸侯國前來朝見齊王,就是能夠“戰勝于朝廷”的具體措施。
11.甲、乙兩文中鄒忌和魏征勸諫的共同點是什么?你更加欣賞誰?請簡述理由。(3分)
共同點:
更欣賞 。理由是:
【答案】目的相同:都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設喻說理,委婉勸說。
更欣賞魏征。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征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條,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更欣賞鄒忌。有膽有識,明智,精細,以自身的事情,現身說法,巧妙設喻,暗示。委婉諷(勸)諫,使齊王猛醒,從而納諫除弊,興國安邦。
【解析】相同點:都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不同點: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勸諫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德義,使國安。鄒忌為齊相,看到齊國種種政治弊端,想到“王之蔽甚矣”,勇于規勸齊王納諫除弊,修明政治。
【容齋隨筆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容齋隨筆》閱讀題06-13
《容齋隨筆》閱讀以及答案03-18
初中容齋隨筆閱讀答案09-10
《出師表》《容齋隨筆》比較閱讀答案09-02
《姜齋詩話》閱讀訓練及答案06-25
《丁家齋》閱讀題答案03-24
容齋隨筆卷八陶淵明原文閱讀及翻譯12-26
閱讀訓練題及答案04-11
《市隱齋記》閱讀題及答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