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科學規范的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1
①如果認識到人在自然環境中是一員而不是一霸,認識到自己在知識的疆域中的距離,認識到氣象藹然是別人最喜歡的一張名片,那就會選擇謙卑。
②謙卑是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一個人在時代、事業與家庭中都有一個最合適的位置。聰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來,像觀賞電影一樣展開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終生都在找位置,而無暇坐下來做應做的事情。無論在什么樣的際遇里,你只要謙卑,生活的位置就會向你顯示出來。
③謙卑是一種睿智。許多人對牛頓晚年的一段話不解。他說,在科學面前,我只是一個在岸邊揀石子的小孩。這并非偽遜,實為感嘆。牛頓窮畢生之力,終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無際,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愛因斯坦正是發現了牛頓古典力學在特定情形下的謬誤后,才開創了相對論。這一點,牛頓即使活著也不會驚訝,因為他從不為創立了足稱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稱得上大師的人,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謙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夠謙卑,證明他是一個有錢人;如果在世界的壯美面前仍不謙卑,則證明他是愚人。
④謙卑是一種美。諂媚、奴顏、趨炎附勢種種惡行與謙卑無關。謙卑是虛懷若谷所顯示的平靜,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進退自如的平和。謙卑不是讓你向勢高一頭的人畏縮。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悅。謙卑使人煥發出美,不光彬彬有禮,也不光以笑顏悅人,它是一個人在歷經滄海之后才有的一種親切,大善盈胸之際的一份寬厚,物欲淘凈之余呈現的一顆赤子之心。這種姿態顯示出的超凡脫俗之美,使人心儀不已。這就是謙卑的力量。(原文有刪改)
小題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小題2: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我們要選擇謙卑。或:我們要做謙卑的人。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開頭部分“如果認識到人在自然環境中是一員而不是一霸,認識到自己在知識的疆域中的距離,認識到氣象藹然是別人最喜歡的一張名片,那就會選擇謙卑”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為“我們要選擇謙卑”或“我們要做謙卑的人”。
小題2: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將“聰明的人”找準自己的位置和“另一些人”“ 終生都在找位置,而無暇坐下來做應做的事情”作對比,突出強調了“謙卑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試題分析:“聰明的人”找準自己的位置”是從正面來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 終生都在找位置,而無暇坐下來做應做的事情”從反面來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二者形成對比,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2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世博會: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趙致真
①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莫過于對環境危機的發現。這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轉折。從畏懼自然到征服自然,我們的祖先一路披荊斬棘和高歌猛進。只有在付出沉重代價后,才終于懂得了必須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當“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數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聲,環境問題便超越了國家、種族、文化和貧富,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天”大問題。
②1901年布法羅世博會開幕時,美國總統麥金來收到的“請柬”空前絕后——這是一張完整的美洲豹皮。正面毛色燦然,反面用烙鐵燙出“恭請總統參觀世博會野生動物館”的文字。當年的美洲豹沒有享受“國家一級保護”待遇,世上也沒有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存在。早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獅子、老虎、北極熊等兇猛動物的毛皮隨處可見。來自非洲的各種象牙分外搶眼。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展出的整張大象皮長20英尺,寬16英尺。“獸中之王”們一個個“斬首示眾”和“剝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態和趣味。海上同樣“捷報頻傳”,捕鯨技術是早期世博會漁業館的重頭戲,著名科學機構史密森尼學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上展出的鯨標本栩栩如活。我們這個行星上的野生動物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強大兇狠的敵人,只能不斷走進瀕危物種的清單。
③木材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另一種“戰利品”。1876年費城世博會加拿大館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長、12英尺直徑的松樹做成,橫斷面上能數出603個年輪。1909年西雅圖世博會上,一根加工完畢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個兒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最先進的伐木器材,圓鋸片的直徑達4米。人類就是亮出這樣前所未有的“利齒”向原始森林長驅直入。隨著無數參天古木轟然倒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序幕也迅速拉開了。
④2005年愛知世博會把主題確定為“自然的睿智”,人類終于懂得以謙卑的態度來欣賞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跡,世博會最轟動的展品,是來自俄羅斯薩哈共和國的猛犸象尤卡吉爾的遺骸。這個40齡的“冰原巨獸”生活在18000年前。由于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消融而得以重見天日。和“物證”猛犸象同時來到愛知世博會的“人證”是南太平洋11個島國聯合展館。旖旎的風光、悠久的文化和質樸的民風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參觀者,但南北極冰川B_____(熔化、融化)和地球水體受熱膨脹導致海平面在過去的世紀里不斷升高,如今正以每年3.2毫米的速度加快上升。這串“太平洋的珍珠”將面臨滅頂之災。愛知世博會在8月15日為圖瓦盧舉行國慶日紀念活動,莊嚴美麗的國歌聲中透出悲壯和凄婉,因為在50年內,擁有3000年歷史的圖瓦盧將從地圖上抹掉,成為在環境災難中消亡的第一個國家
⑤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越來越面臨空間沖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戰。尤其在城市快速擴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在憧憬城市、融入城市的時候,不得不忍受污染、擁擠和無序所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的煩惱。在全球加快城市化,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的當今世界,城市問題是環境問題的核心。人類對于城市問題的探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節能減排的最新環保技術將密集涌現,上海世博會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低碳世博會”。因此,世博各國都愿意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上,參與上海世博會,開展有關城市發展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創造未來更加美好和諧的城市生活。(節選自《百科知識》,有改動)
1.從全文看,為什么說環境問題是“天”大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空前絕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文中A、B空線處選填詞語。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加粗的數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愛知世博會與以往的世博會有何根本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導致了物種瀕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致有的國家面臨滅頂之災,城市面臨空間沖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戰。(意思對即可)
2.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會有,這里強調請柬的特別與前所未有。
3.A.映射 B.融化
4.列舉的數字289英尺長、12英尺直徑,準確說明了由松樹做成的桌子面積之大;603個年輪則說明了樹齡之長。強調了人類對原始森林的肆意破壞。
5.人類終于懂得了必須善待自然。(或“人類終于懂得了以謙卑的態度來欣賞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跡”)。(意思對即可)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3
閱讀理解。
飲食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節選)
①人是自然的產物,如同草木一般,從樹居穴住時期以來,就和自己所屬的地域絲絲縷縷地纏結在一起。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當中,人類總是按照自己的環境來設計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熱帶居民多吃果和菜。平平常常的食物當中,蘊含著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
②在依賴自然的古人眼里,哪怕同樣一種食物,種在不同的土地上,為不同地域的人所食,起到的效果也可以大相徑庭。宋代《養老奉親書》中提到:“北人食肉面則平,南人食魚鱉水米即冷。”元代《飲食須知》中則說:“北粳涼,南粳溫”,同樣是大米,南北所產者秉性不同。這樣的細致體驗,讓人不得不感嘆自然造化之玄妙。
③如今的我們,卻已經遠離了與自然朝夕親近的生活。在異化到已經不辨四季的現代文明當中,有空調造就人工氣候,有建筑提供人工環境,食物大概是人與大地相聯系的最后紐帶了。無論是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是無華的五谷雜糧,在它們或美艷、或純樸的外觀之內,都深深地鐫刻著自然的痕跡。
④水土、飲食與人的關系,這看似古老的話題,居然在美國一項最新的營養學研究中得到了根本的驗證。這些研究者對不同來源的人的線粒體基因序列進行分析,發現人攝入食物之后,其中所含能量的分解消耗方式取決于人的祖先起源地域。那些祖先來自北方寒冷地區的人,由于漫長的適應過程,形成了一種大量散熱的生理機制;反之起源于炎熱地區的人則會節省能量,放出的體熱較少。
⑤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流動如此劇烈,多數人的生活環境已經遠離自己種族起源之地,即便吃同樣的食物,那些起源于寒帶的人可能會在赤道的驕陽下為身體發熱而困擾,同時那些源自然帶的人可能身在北歐,因為散熱較少而更加容易肥胖。
⑥食物無聲地提醒人類:我們終究是自然之子,不可能掙脫自然的力量。只有與自己自然協調地生活,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和代謝的順暢。冬食冷飲、夏食火鍋,北方人大吃海鮮,南方人貪啖羊肉--這樣無視自然規律的飲食,終歸是致病之源。
⑦科學家們猜測:人類百萬年來形成的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機制,很可能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現代文明疾病的起源密切相關。今天的人類大多背離了自己遺傳上所適應的生存環境,背離了自己從小生長的鄉土環境。幾十年當中所形成的富裕飲食方式,和人類數十萬年來形成的代謝方式,正在進行著激烈的沖突。移民到異國他鄉之人,或者由貧驟富之人,很多疾病的發病率會大幅度上升,就是兩個最為有力的證據。
⑧如何按照基因模式調整自己的飲食,在膳食當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許正是文明人面前最要緊的課題。也許有一天,就在舉箸之際,此刻身邊的水土,童年家鄉的水土,甚而是千萬年前祖先的地理環境,都會了無痕跡地融在一桌健康飲食當中。
1.根據上下文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①大相徑庭: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秉性: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原文第一段中“平平常常的食物當中,蘊含著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這句話的含義?
3.請提取第三段的主要信息(不超過15個字)
4.為什么移民到異國他鄉的人或者由貧驟富的人很多疾病的發病率會大幅度上升?
5.今年暑假你廣州的朋友來你家做客,在準備他的飲食方面你要注意些什么?
參考答案:
1.(1)差別很大 (2)特性
2.同樣的一種食物,種在不同的土地上,特性就不一樣,不同地域的人吃了效果也大不一樣。
3.食物是人與大地(自然)聯系的最后紐帶。
4.因為他們背離了自己遺傳上所適應的生存環境,背離了自己從小長大的鄉土環境。
5.從地域上看:要多吃瓜果、米飯和海鮮,少吃肉。 從季節上看:適當吃冷飲,不吃火鍋。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4
人與自然的交流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人從自然中索取物質,維持生命,同時又從它身上感悟美感,培養審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給人以美感呢?它蘊含有許多美的要素,如:對稱、和諧、奇巧、虛實、變化、新鮮等等。這些要素我們在人類的精神產品中,如小說、戲劇、繪畫、音樂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為豐富。這些東西再簡化一點就是三樣:形狀、顏色、聲音。形、色、聲這三樣基本東西經對稱、和諧、奇巧等等的變化組合,就出現無窮無盡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遠遠多于人為的創造,所以藝術強調師法自然,國畫大師劉海粟就曾十上黃山“搜盡奇峰打草稿”。
客觀的景物和人怎樣溝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創造一件藝術品呢?是通過人與自然的交流,通過藝術家的觀察,再創造。劉勰說,“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是通過眼睛觀察,內心思考,經過一番醞釀吐納之后才加工出來的。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個步驟。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們看到鮮艷的花朵,奇偉的山峰、行云流水,這些美好之物就會被吸引。不論是人還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歡。有學者研究動物也有趨美厭丑的本能。不過與動物不同,人能將這種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種定式,于是相應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壞,物象之異可轉化為精神之別。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寧靜,范仲淹所謂物悲物喜。這就是意境。
人們不只滿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觀的情的轉化,又進而求理。因為哲理本身的邏輯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們靈犀一點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蕩,云之多變等,人們從美的形、色、聲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達到美好的意境,還能悟出一種哲理的美,邏輯的美。周敦頤見蓮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講做學問的理。又像練氣功常說的精、氣、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在散文寫作上就是美的三個層次:描寫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樹、木、草、石都能產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樣。美人罕見,好景難求。因為美是一種巧合。不管人,還是自然,是由無數因素隨機地排列組合而成,最佳的組合機會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傾城之美,絕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勝境。貴州的黃果樹和七彩教育網橋就是這樣。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們都知道文物古跡很珍貴,就是因為宏觀世界不能重復,自然美景也是這樣,失去了就永不再來。
大自然就是一個最大最好的美育課堂。山水會像綠樹釋放氧氣一樣,不停地為我們釋放美感,會像書本潤澤我們的心田一樣,不停地潤澤我們的靈魂。
12.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自然萬物給人以無窮無盡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著對稱、和諧、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說、戲劇、繪畫、音樂等人的精神產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藝術家強調的“師法自然”,是指進行藝術創作要從自然中獲取美的要素及創作的靈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寧靜、文人的物喜是人與客觀景物溝通、交流、融合的產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種因素隨機排列而成的,它們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來。
13.下列各項中,屬于邏輯美的一項是()(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無邊的荷塘月色”,獲得了寧靜之美。
B.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寫人們登岳陽樓觀景時產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蘇軾游廬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梅花的氣質風韻。
14.人為什么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4分)
15.作者說“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產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2.【信息篩選】(5分)
B E(B.文中所謂“在人類的精神產物中可以找到,而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并且更為豐富”的“這些要素”僅指上句“對稱、和諧、奇巧”等,并非指所有的美的要素。E.自然美景不僅靠無數因素隨機地排列而成的,還要靠隨機地組合。)
[5分。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答案超過兩項,本題不得分。]
13.【概念理解】(3分)
C(這是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得到的哲理,屬邏輯美。其他三項屬意境美。) [3分,符合答案得3分。]
14.【內容概括】(4分)
(1)因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呈現出無窮無盡的美)。
(2)因為人善于與自然交流溝通,從而發現其中之美。不僅如此,人還將這種美感上升為感情,形成意境;又進而求理,形成邏輯美(哲理的美)。
[4分。第①點1分,第②點3分]
15.【觀點分析】(4分)
作者說“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產生美感”是要指出“好景難得”。自然是由無數因素隨機地排列組合而成,而最佳組合只是出于一瞬,因此,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這樣的現實啟發人們要善于發現并學會珍惜自然給我們釋放出的美感。
[4分。“好景難得”、“最佳組合只在一瞬”、“不可再造”和“珍惜美感”各1分。意思對即可。]
【《人與自然》語文閱讀及答案】相關文章:
語文閱讀答案11-03
語文閱讀答案11-03
語文《掌聲》閱讀答案12-15
語文閱讀答案匯總08-15
語文閱讀題目與答案08-19
母親給出的答案語文閱讀答案04-24
語文閱讀題附答案03-23
語文閱讀訓練試題及答案09-24
過去的年語文閱讀答案04-01
錢的語文閱讀題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