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2 11:31:16 幼兒園說課稿 我要投稿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動《9以內數的直加— 1, 2, 3, 4》,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本次活動的初步構想:

  珠心算作為一門新興的開發人的智慧的科學,正在全國蓬勃發展。目前,我園正在開展幼兒珠心算教學活動,教師們通過活動中的嘗試與體驗,已非常清楚的認識到:珠心算教學以算盤為媒體教學,把游戲和學習有機的聯系起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練、學中玩、玩中會,不僅幼兒感興趣,家長滿意,更能啟迪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時,《幼兒園指導綱要》強調,在教育與發展間應堅持:“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珠心算教學的出發點正是幼兒自我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選擇了這一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1)幼兒通過玩中學、學中練,感受珠心算活動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快樂(2)動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探究問題,培養幼兒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及創造性思維。(3)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

  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力圖體現珠心算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動性、主體性和教學活動化的特點。

  一、突出了活動的趣味性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為樂,注重活動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游戲法,以游戲的口吻引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取盤、握筆、清盤、撥珠等常規活動融于兒歌里,如:在學習珠圖這一環節時,我將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興趣高漲;學畫珠圖時,請幼兒當攝影師,給珠圖照相;在練習時,更是用上幼兒喜歡的“送信”“開火車”的游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杜威的教育理論:“做中玩,玩中練”,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二、突出了幼兒學習的主體性

  我遵循現代幼兒教育思想,將幼兒擺在了活動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做到“教人以漁”。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撥珠動作。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大膽運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首先,在教學準備中對幼兒進行撥珠練習,讓幼兒全盤撥入1,再撥入1……使幼兒熟悉撥珠動作,然后層層深入,讓幼兒試撥“1 1”,啟發他們說出撥珠動作;通過一撥二復三放這三步曲,利用幼兒好模仿的天性,發展其觀察模仿力,教會幼兒正確的撥珠動作,并以此為切入點,由此及彼,大膽探索,尋求規律,從而舉一反三的學會“ 2, 3, 4”的撥珠動作,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幼兒學的主體性。其次,采用游戲式、競技式的練習,增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趣味性,為幼兒今后主動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幼兒終身受益,較好的解決了“幼小銜接的”的問題。

  三、多種感官的參與,多元智能的發展

  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學是一門重過程、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主要表現在撥珠、畫珠圖、寫數字等身體的操作上。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關心樹朋友的變化,學習比較、概括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明顯特征。

  2、活動中能積極交流并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ppt、各種樹葉

  教學過程:

  一、說說樹朋友的變化

  1、最近我們都在觀察了解你的樹朋友,那就說說你的樹朋友吧!

  (通過已有經驗回憶,引導幼兒進入主題。)

  2、詩歌小結(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樹朋友的變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議議兩類樹的不同

  1、剛才有的孩子說樹朋友落葉了,那你們的樹朋友是不是都落葉呢?

  (了解幼兒已有經驗。)

  2、聽聽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話。

  3、你能聽出落葉樹和常綠樹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嗎?交替是什么意思?

  (關注孩子們的傾聽理解能力。)

  三、找找兩類樹葉的不同特征

  1、這些樹葉你們都認識嗎?這三片落葉樹和三片常綠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觀察要素:

  關注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是否指向-----類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特征。

  4、驗證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結:如果看到樹葉比較薄、暗、脆的樹葉可能是落葉樹;比較厚、亮、韌的樹葉可能就是常綠樹。

  (由于孩子們是針對具體的樹葉進行比較,挑戰點是對兩類樹種的主要特征進行歸類概括。我試圖運用實物觀察比較、同伴共同驗證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明顯的普遍性特征,在認識周圍的世界的同時慢慢習得一些邏輯思維的方法。)

  四、延伸教學

  你對樹朋友還有什么想了解的?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提出問題,為以后進一步探索活動做好延伸。)活動點評金曉燕執教的集體活動《落葉樹與常綠樹》則激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深入觀察、細膩體會、專注探索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的不同,并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高科技媒體將靈動的PPT、悠揚的散文詩作為手段激發幼兒大膽表達、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精彩活動離不開多年的積累和磨練。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莖輸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上冊主題網絡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里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里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么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于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于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秘,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欲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了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后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 )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采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于探索的科學習慣 。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 說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后,隔段時間去觀察并作記錄,最后,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于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說活動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1、這兩盆花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并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么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后觀察結果,并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么?幼兒討論后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于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并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第二天觀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莖有什么變化(變紅了)

  2、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入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2、白花怎么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么死不了?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五、說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并將更多的關于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刮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并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于風,幼兒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制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并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么,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后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并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后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制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么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制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制造點兒風啊?”怎樣制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后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制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

  課后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了解風的利與弊有助于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變化,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綱要》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無味的,是會流動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點。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能力。

  (3)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

  3、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教師材料準備: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個,在水中會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將牌等)兩個;示范用的各組實驗用具一套。

  (2)幼兒材料準備:盛水的大臉盆四個;小臉盆兩個;塑料小籃、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鹽、奶粉等若干;筷子、湯匙及裝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絲帽、吹塑紙等各種不同質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科學活動來說,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觀察到各種物品在水中的變化,而且通過教師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兒在實驗中的操作錯誤。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新《綱要》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的各種的秘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謎活動:(指導語: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來和我們一起做游戲,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誰,請先猜個小謎語——一樣東西真稀奇,看得見,抓不起,洗衣做飯離不開,洗手洗臉需要它。)一開始,教師就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謎來請出小客人,然后請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指導語:水寶寶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樣?):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為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們也來試一試、玩一玩,來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你是怎么玩的,你發現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們該怎樣節約水和保護水)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結束活動:結合前面幼兒的回答——水龍頭里的水是流動的,教師讓幼兒到盥洗室去觀察水是如何流動的,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6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秘的好奇心。

  3、激發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孕婦、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錄音機、磁帶,幼兒每人一張紙,勾線筆若干,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討論----看圖片----討論

  1.教師:昨天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一個寶寶,問他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嗎?

  2.教師:"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兒議論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觀察圖片,了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

  1、教師:在每個媽媽的肚子里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里。(出示圖片)

  2、教師: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么長大呢?

  --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

  3.教師: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議論--教師小結:這時媽媽就走到醫院,請醫生把寶寶接出來

  三、寶寶長大了。

  1.教師:寶寶出生以后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師: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四、幼兒繪畫來感謝爸爸媽媽(可以請老師幫忙寫一句感謝的話)

  結束:帶著畫畫去送給爸爸媽媽。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7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省編教材領域《沉與浮》。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活動準備、說教法、說活動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一、說教材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觀念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自然事物與現象作為探索實踐對象。幼兒天生愛好玩水。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一天都離不開水,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通過幼兒的親自動手實驗操作,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實驗探索。通過經驗交流。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實驗結果。培養幼兒團結、協助的學習意識,學會了用多種實驗方式來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說目標

  根據農村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來促進幼兒實驗認識、操作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培養每個幼兒都樂于動手,樂于探索的興趣。特制定以下幾個目標。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體向上托。

  2、發展發散思維和動腦動手實驗的能力,并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3、樂于和同伴交流經驗,培養幼兒團結協助的能力。

  三、說活動準備

  提供豐富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來親自動手操作實踐。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四張桌子放一個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積木、泡沫、紐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鐵釘、塑料瓶、乒乓球、樹葉、海綿、羽毛及各種紙。

  2、記錄材料:標有下沉上浮標記的記錄卡、筆。

  四、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實驗操作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活動。能一下子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能主動、自愿參與而成為活動的主人。

  1、操作實驗法:這是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物體的沉與浮的秘密。

  2、演示法:如何使用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老師要一邊講解一邊演示,能較好地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

  3、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討論、交流提供依據。

  4、歸類法:引導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分類,得出沉浮的答案。這種方法能幫助幼兒理解某些物體的性質。

  5、比較法:老師利用同樣大的物體進行干與濕做比較,使幼兒對物體更加了解。

  6、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組織幼兒進行探索、交流,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也體現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

  五、說活動過程

  1、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物品,讓幼兒們猜猜,這些物品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測做記錄。如,你認為會沉下去的物品,就畫在水波浪以下;你認為會浮起來的物品,畫在水波浪上面。

  實驗(一)讓幼兒把準備好的物品輪流逐個投入水中,老師引導觀察。

  A、物品浮在水上,哪些物品沉入水底。

  B、水面的物品名稱以及是用材料做成的?沉到水底的物品名稱及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讓幼兒用手把浮起來的東西壓到水底,然后把手松開,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能沉到水底,請幼兒再用手托一沉下去的東西,然后把手松開,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能浮起來。

  2、認識活動:通過實驗,引導幼兒得出結論,物品放在水里不是浮就是沉。老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志。

  3、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品歸類放在兩個大盆里。讓幼兒對物品的沉浮性質加深認識。

  將干紙團、海綿、布條輕輕放在水面上,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品漸漸沉到水底的現象。

  師引導討論問題:紙團、海綿、布條剛放在水面時是什么樣?過來一會兒呢?

  師小結:紙團、海綿、布條剛放在水面時是浮在水面上的,慢慢地吸收了水,變重了,所以就沉到水底。

  4、比較活動:讓幼兒比較干的紙團、海綿、布條和濕的紙團、海綿、布條的重量。請幼兒動腦筋,想辦法把實驗時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到水底;使沉到水底的東西浮到水面上。

  5、交流總結活動:老師引導幼兒說說記錄表,你是如何操作,你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帶著實驗(三)這個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發現更深的原因。

  6、延伸活動

  A、織幼兒觀察浮標的錄像資料,觀察浮標的特性,思考在江河里放浮標有什么作用?

  B、引導幼兒制作浮標。如:在一個乒乓球上挖一個洞,在球內放一塊膠泥,膠泥上插一面紅旗,浮標就做好了,探索膠泥數量與浮標穩定性的關系。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8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過冬》。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知道綱要》要求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選擇了《動物怎樣過冬》來進行教學,并且小動物又是小朋友們喜愛的,愿意親近的。讓幼兒了解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和他們過冬的不同方式。我準備采用以操作法和電教法為主,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二)目標定位: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為依據,確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得以實現。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分為了三大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豐富幼兒的知識。引導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方式。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

  2、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3、技能目標:讓幼兒能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過動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和觀察,并結合自己以有的經驗,得出結論。

  (三)重難點: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讓幼兒了解過冬的不同方式。通過觀察,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難點就是讓幼兒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通過操作讓幼兒實際的參與了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材料。為幼兒提供小動物圖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探索的樂趣。為幼兒播放錄像《動物過冬》,讓幼兒通過觀察,更進一步的了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采用集體、小組、個人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積極投身到活動中。以電教法、直觀法為主輔以游戲法和操作法,讓幼兒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根據《新綱要》的指導,培養幼兒能夠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積極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通過讓幼兒觀看《動物過冬》錄像,先觀察、再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還從討論中體會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四、活動流程

  (一)導入部分:以兒歌《小動物過冬》導入活動,提升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初步了解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為以下問題作鋪墊:"小朋友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啊?""冬天的天氣怎么樣?""冬天的時候我們是怎樣過冬的?""那么小動物們又是怎樣過冬的呢?"通過層層的提問,根據幼兒具有的生活經驗導入。

  (二)展開部分:

  1.放幻燈片《動物過冬》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經驗分組進行討論和講述"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操作,鞏固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認識,給幼兒分發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先讓幼兒進行自由討論,講述圖片的內容,然后用一個小游戲。當老師說:"冬眠的動物"后,讓幼兒在卡片中找出并舉起,比一比誰舉的又快又準。最后,請幼兒將動物分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問題。并通過討論,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3.讓幼兒分類操作,了解動物與季節的關系,知道過冬的動物方法不同。提出啟發性和假設性的問題:"動物們為什么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動方法?""假如這些動物不想辦法過冬,那將會怎樣?"

  (三)活動小結

  在活動的結尾,要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對本次活動的知識進行小結。讓幼兒了解小動物過動的不同方式和動物生活的習性。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幼兒學會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學區中投放過冬的圖書,在操作區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讓幼兒更進一步了解和操作。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9

  一、選材

  此活動的選材來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一種餐具,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進食是我國的一大特點。

  常言道,心靈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細協調動作。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從大腦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它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刺激了腦細胞,有助于大腦的發育。可見,及早進行手的活動功能訓練一方面可以讓幼兒享受用筷子進餐的樂趣,另一方面對幼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好處。中班幼兒的小肌肉不斷的發展,可以掌握多種動作技能,而且會比較協調。但班里大部分幼兒不會使用筷子吃飯。因此,我選擇此教材讓幼兒在游戲練習中學會使用筷子,并體驗其中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2、鍛煉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3、嘗試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于: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為此,我作了以下的準備:幼兒人手一雙筷子、一只碟子;每組一只托盤,內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賣湯圓》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三、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還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動作要領,通過教師準確的示范動作讓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練習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此時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勢,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學會主要動作要領就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會越來越準確。第二次操作是實踐活動,通過品嘗食物進一步練習和鞏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并體驗其中的樂趣。

  3、游戲法:中班幼兒處于游戲的高峰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我設計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戲,讓幼兒充分體驗筷子帶來的樂趣。

  說學法:

  1.操作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動中我就引導幼兒練習筷子的使用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教師示范的觀察進行練習,他們不一定會使用的很正確,那也不要緊,在第二次的實踐活動中,幼兒通過品嘗,強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師適時的個別指導,就鞏固了練習方法。在嘗試筷子進行各種活動時,孩子們通過使用筷子打擊節奏、搭建游戲等活動中,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過程:

  我采用了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導入活動——學習筷子使用方法——練習筷子的實踐活動——筷子游戲

  1、導入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采用謎語引起幼兒對筷子的興趣,“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這個謎語形象的講述了筷子的外型特點和用途。在孩子們興趣勃勃的猜出謎語后,教師出示筷子,簡單介紹它的來源和用途,激發幼兒操作筷子的欲望,為下一環節打下基礎,并落實了第一個目標。

  2、學習活動。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我在幼兒第一次練習前,先示范講解使用筷子的動作要領,再讓幼兒練習自由練習。第二次的學習,我配上了音樂,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練習并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等動作。

  3、實踐活動。

  學習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在這環節里我為幼兒提供了豆類食品,讓他們通過品嘗鍛煉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落實了第二個目標,在音樂中,孩子們無拘無束的使用筷子,邊吃邊和同伴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最后是小結使用筷子的好處。

  4、游戲活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幼兒使用筷子品嘗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隨音樂用筷子敲出歡快的節奏,吸引幼兒一起來打擊節奏樂。這個游戲活動滲透了藝術活動,在幼兒跳完節奏舞后,教師提問:“筷子還可以怎么玩?”這個問題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發揮的空間,在這環節中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游戲活動。

  五、活動評價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筷子”來進行。本次活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使用筷子的樂趣。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自然界是充滿著神奇有趣、美麗奇特的科學現象,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后,云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大班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事物充滿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給孩子提供寬松、和諧的氛圍,并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整個活動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串聯生成。

  二、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的目標。

  1、在觀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

  2、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4、根據目標:我的活動重點是在觀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活動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選擇一個明媚的日子。

  2、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

  四、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引起幼兒的興趣——遷移經驗,了解彩虹的由來——學習動手制造“彩虹”——交流實驗結果——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

  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么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著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二)了解彩虹的由來。

  這一環節我出示雨中、雨后的課件制作,讓幼兒觀看課件彩虹是怎么產生的,最后得出結論:彩虹是夏天雷雨過后出現的自然現象,是天空中飄著許多的小水滴經過陽光照射后形成的,彩虹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樣排列的。屏幕上雨后的課件鮮艷的顏色刺激著小朋友的感官,使他們的手、腦、眼、嘴并用,每個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學習中。

  (三)學習動手制造“彩虹”。

  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的由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么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么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四)交流實驗結果。

  幼兒互相欣賞制造的“人造彩虹”與同伴交流著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彩虹”的,并用語言總結、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在看看、說說、做做中進一步了解到彩虹這一現象的由來,真正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這一環節主要采用的操作法。

  (五)延伸活動。

  活動結束后可以繼續讓幼兒在科學探索區中,尋找多種制造彩虹的方法,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并體驗著成功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于生活,滿足了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結束后,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綜目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物體怎樣移動

  幼兒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幼兒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歡嘗試、樂于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物體的移動”除了教幼兒獲取有關的物體移動需要的具體經驗外,還要對幼兒進行相關的科學知識教學,并從科學探索出發,生成有關技術的目標和內容,將幼兒的科學與技術學習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

  在教幼兒“物體怎樣移動”的之前,我預設了一下“物體怎樣移動”的學前目標:首先,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嘗試讓物體動起來,使幼兒感受物體運動和力的關系,獲取有關物體移動需要力的具體經驗。其次,讓幼兒嘗試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的一樣嗎?再次,讓幼兒想辦法在不用身體碰物體的情況下,還有什么辦法讓物體動起來?最后,要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并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在學習 “物體怎樣移動”的時候,教師為幼兒共同準備了各種物體。如:積木、汽車、紙、圓珠筆、各類玩具以及繩子、輪子、木板等等。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進入教室之前,我領著幼兒在室外活動了一下。

  隨后我放開音樂,幼兒聽著音樂《碰碰車》來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著各類玩具,頓時來了興趣。

  我趁機說:“小朋友們,地上放了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們想玩嗎?”說完,我就獨自拿著玩具玩起來,小朋友也跟著玩起來。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孩子們開始了活動中的第一次嘗試,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給了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材料,讓幼兒通過嘗試,發現物體自己是不動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體才會移動。

  我來到孩子們中間,問身邊的幾個幼兒:“文文,佳佳,你們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說:“我在玩積木,我可以搭高樓”。佳佳說:“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滾。”“我在玩汽車,我一推它就跑。”----------孩子們有各種回答,我沒有阻止孩子,但當一名幼兒回答到本次活動的主題(我碰它就動,我推它就動)時,我及時抓住,引出話題:“小朋友說的真棒,放在地上的東西,自己是不動的,那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動起來呢?”

  幼兒再次嘗試,這次嘗試,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幼兒比較投入,這時我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一方面發現幼兒操作中的創造性思維,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幫助了一些思維和操作有困難的幼兒,給予引導,使幼兒都能有所發現。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我身邊向我演示,等幼兒圍坐在我身邊時,我問:“誰能主動說說你是怎樣讓物體動起來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積木就動起來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車就跑起來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紙就飄起來了。”“我是用腳踢,一踢皮球就動了。”

  孩子們邊說邊演示給其他小朋友看。

  在這次嘗試中,幼兒很專注,很投入。

  教師說:“小朋友說的真棒啊!剛才小朋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物體移動,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還可以用腳踢-------小朋友可真聰明。”(教師小結)

  接著我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體就會移動,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得一樣嗎?”

  幼兒再次嘗試。這是一個新的,而且動腦筋的問題,孩子們被吸引了,我剛說完,孩子們就去自己嘗試了。我來回走動了,觀察了一下。大約過了七、八分鐘,孩子在我周圍坐好。

  “剛才,小朋友都在認真的做實驗,那請小朋友說一說,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動的一樣嗎?你是怎樣做的?”

  幼兒爭著演示自己的實驗,邊說邊做,這時,我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操作過程,如個別幼兒介紹不夠流利的,我將耐心地給他們第二次機會,鼓勵他們把話說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車,我發現,我用很大力推,汽車就跑的很快、很遠,用力小輕輕的推,汽車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紙,我用嘴巴用力使勁的吹,紙就飄的很遠,我用嘴巴輕輕的吹,紙就飄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腳使勁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遠,我輕輕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這一環節中,幼兒都能發現用力大和用力小物體動的不一樣,可見幼兒的思維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師說:“小朋友的實驗都很成功,而且說的棒極了,用力大的時候,物體移動的就快、就遠,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移動的慢、近。(教師小結)

  面對幼兒的感性經驗,緊接著我又提出一個問題。

  “小朋友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物體就會移動,那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能讓這個物體移動起來?”

  幼兒再次嘗試,由于有了先前的嘗試經驗以及探索的基礎,他們有的單獨實驗,有的合作實驗,邊嘗試,邊操作。教師的問題給幼兒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兒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環節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了遷移,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幼兒獲得了成功感,把這次的探索活動推向了高潮。

  一段時間后,幼兒圍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實驗。沒等我問,孩子們的小手就舉的高高的了。

  “我想讓小汽車動,我沒有用手,我把繩子寄在積木上,一拉繩子積木就動了。”“我把木板的一頭放在高處,一頭放在低處,把汽車放在高處,一動木板汽車就自己跑下來了。”“我把紙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斷的吹,紙就動起來了。”孩子們越說越興奮,總結出:讓物體移動,用的力不一樣,物體移動的也不一樣,用力大,東西就動的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就動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們積極的表現,于是我把延伸活動放到了室外。

  “孩子們,關于物體移動的秘密可多了,剛才小朋友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法,現在我們到院子里試一試,看看還有沒有新的方法,然后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人們是怎樣讓重、輕的東西從下面移到上面,或者從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試一試。”

  通過這個活動延伸,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力和運動的關系。

  記的我曾經看到這么一段話:在嘗試教學時,不要忘記要先嘗試后教,嘗試教學中一定要讓幼兒有嘗試的機會,一定要讓幼兒帶著問題、目的去嘗試,不要想幼兒是否能嘗試成功,要重在過程,嘗試以后要讓孩子有交流的機會,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所以在整節活動中,我把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造性思維方法放到了首位,讓每個幼兒都有嘗試、交流、發現、發言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嘗試教學的課程的模式,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節課結束后,我并沒有把這一活動結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體移動的問題,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討論。

  如今,嘗試教學在我園已廣泛展開,孩子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是嘗試的重要內容,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讓孩子們在嘗試中學習。遇到問題,讓孩子嘗試解決,孩子們可以這樣試也可以那樣試,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創新的空間。嘗試教學給老師們帶來了挑戰,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探索和創造的空間,使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孩子們在嘗試教學的氛圍中,已經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廣闊的藍天。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風

  一、情況分析:

  幼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當中,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無窮的好奇心,在《綱要》中,科學教育的內容從幼兒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風是幼兒在日常觸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現象,本活動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物體探索風的形成,讓幼兒在活動中更為直接地體驗風的存在,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引發孩子們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二、說教材

  (一)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和愛好;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教給幼兒主動探索的技能;發揮科學的教育作用。科學活動《風》就很好地落實了這一教育任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風的存在,快慢、強弱。

  2、能力目標: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

  讓幼兒想象風的奧妙,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這是一次科學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科學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嘗試感知風的存在上。

  感知活動通過小朋友與風對話,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嘗試的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尋找看不見的朋友。因此,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風的形成是這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 空間準備:操作桌子10張呈直角擺放在側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評價。

  2、 物質準備:電風扇、扇子、吹風機、氣筒、紙板、吸管、氣球、吹氣玩具、吹風玩具、 書、雨傘、風車、有關龍卷風的碟片等。

  3、經驗準備:已經知道空氣的存在;活動前在戶外感受風。

  三、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2、問題教學法:在活動引導中,提出恰當的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好的師幼互動。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產生風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用一用、試一試中獲得感知風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試一試、比一比感受。

  4、演示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看龍卷風的碟,讓幼兒對風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探索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示范教學法、啟發聯想教學法、實際操作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為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在戶外感受了風。以增加幼兒對風認識。

  四、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煉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戲體驗法,在尋找風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風存在的,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繼而去應發幼兒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期間,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說活動過程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尋找風朋友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感知風的存在——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形成——與幼兒交流探索結果——運用生活經驗及觀看錄象帶,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交流有關風的經驗——評價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利用找看不見的朋友,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幼兒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我根據教材實際,創設興趣情景,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活動開始,利用問孩子:“你們喜歡交朋友嗎?”然后讓幼兒閉上眼睛“有個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們班的下朋友做游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從形式上、內容上都深深吸引著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的形成)

  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動,我引導鼓勵幼兒利用各種物品扇動感覺風,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教師在一旁給予支持、鼓勵及指導,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結果(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在前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動結束后,幼兒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發現的尋找風的方法告訴給其他幼兒和老師,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發現各種東西制造出來的風吹到身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經驗與老師幾同伴討論交流。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四)豐富經驗(利用生活經驗和看錄像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

  引導幼兒回憶自然界的風,運用生活的經驗感知風對人的好處和壞處(好處:可以吹干衣服、風力發電、熱的時候會覺得涼快等等;壞處:龍卷風會把人吹飛、房子會吹,給人類帶來危害等等),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我給幼兒看了有關龍卷風的錄像,其動感使孩子感知龍卷風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

  (五)評價總結(總結幼兒自己探索到的有關風的經驗知識)

  在活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了情感、語言、能力、動作、發展等多方面的隨機評價和階段評價,總結豐富幼兒有關風的經驗知識。并采用幼兒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達到師幼、幼幼互動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為幼兒發展服務。

  (六)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風產生興趣。我把本次活動的物品投放到活動區,這樣更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次活動以及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進行生成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以積極的體態語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始終能圍繞活動內容積極思考,從而將本次活動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讓幼兒輕快地走出活動室,到戶外尋找風、感受風,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有趣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

  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于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秘,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并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系。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欲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準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

  2、把多功能廳布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

  五、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六、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1、玩手影游戲引起幼兒的興趣。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4、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

  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游戲,如:孔雀、小鳥、狐貍、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愿望激發出來)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為什么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了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后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為后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

  (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為什么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著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系,啟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

  (四)活動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讓幼兒帶著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么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里,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殷菊華)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奇特的花草

  一、說教材

  在孩子們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樣的漂亮神奇,沒有善惡之分。孩子們生活的周圍永遠都有花草樹木的陪伴:春天,公園里觀賞各種各樣開放的鮮花;夏天,在綠蔭底下乘涼;秋天,一起撿落葉;冬天,給小樹穿上棉襖……所以,孩子們喜歡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們,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種,而每一種植物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植物們在外形、生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的不同。由于環境資源的破壞,有的植物繁殖過多,而有的植物又瀕臨滅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植物世界之中蘊涵著多種多樣的教育價值。

  大班幼兒對植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幼兒已經初步認識了園內的各種花草樹木,但是,幼兒的有關植物的知識和經驗是零散的,需要教師給予孩子們歸整和梳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有關植物的比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熱愛整個世界,熱愛整個地球的美好情感。這才是一個完整兒童、完整人的基本素養。通過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探索、討論等等,大膽表述對植物世界的認識,發現植物之間的不同,探討植物的獨特之處,了解植物世界和我們人類世界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激發幼兒熱愛植物和保護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這個活動中,我著重解說一下植物的自我保護。因為我認為,植物的自身保護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和它們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著很大的關聯。另外,如今對獨生子女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護教學活動的開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兒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教材的綜上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2、能把觀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目標(1)(2)綜合了認知和能力兩方面的目標。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所以重點目標定位在認知和能力兩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幼兒能夠對植物的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進行分析分類,這是更高層次的。

  目標(3)是社會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同時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科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三、說活動準備

  只有了解了幼兒原有的經驗,才能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所以以下兩經驗是這次活動的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

  1、知識準備:認識各種植物,對各種植物感興趣,通過看書、看錄象、問成人的途徑對植物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質準備:

  (1)玫瑰花

  (2)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

  3、植物的圖片、標記、白紙、筆

  四、說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調查問卷法、語言討論法和游戲法

  1、調查問卷法:教師鼓勵幼兒運用調查、分析、討論和統計的方法獲得各種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并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2、語言討論法:在教學活動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對植物自我保護方法的分類時,我就引導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植物的自我保護方法。

  3、游戲法:通過“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的游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說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對花草保護自己產生興趣。

  1、出示玫瑰,這是什么?請你們仔細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來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這個刺是它用來做什么的嗎?

  3、小結:為了防止人們來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長滿了刺,這個刺是它用來保護自己的。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導入課題,同時調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二)共享調查問卷

  玫瑰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想辦法保護自己,你們已經對其他植物的自我保護進行了調查,請你們拿出來和好朋友說一說。

  (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展示并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三)集體討論分析,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

  教師請個別小朋友對自己的調查進行大膽表述,同時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邊分類邊出示標記和幼兒共同記錄,共分為以下幾種保護方法:

  1、放臭氣:煙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質:絲蘭、龍舌蘭

  3、身上有刺:金銀花、月季花、薔薇花、玫瑰

  4、擬態:圓石草、角石草

  5、小結:植物們也很聰明,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氣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長刺,還有的利用擬態來保護自己。這些植物真能干!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和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表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它們的相同。通過表述、操作分類、分析探討、記錄等方法,使重點得以突破,難點目標進一步解決。)

  6、觀看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在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仔細觀看并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分析。

  (在此環節中,通過直觀的錄象觀看,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充分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重難點目標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鞏固游戲:會保護自己的植物

  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叫“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當老師出示植物的保護方法的圖示后,請你們找一找哪個植物用的是這個保護方法,然后學一學它保護自己的動作,看看誰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戲的形式,,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護”

  植物們都想辦法來保護自己,我們小朋友能不能為自己想象創造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然后在紙上畫下來。

  (此環節運用繪畫這一表現方式,鼓勵幼兒想象創造自我保護的方法,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使活動目標得以深化,并回歸生活。)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冬天的動物

  一、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于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點,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不同于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系。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系"。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采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操作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于探索的習慣。

  三、說活動過程

  1. 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導入活動。

  小朋友們,"現在是什么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季,天氣很冷)

  冬天到了,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還有呢?(安裝取暖設備、開空調)除了剛才說的,我們還可以怎樣就不覺得冷呢?(跳繩、跑步、拍球、)。小朋友們想出了這么多的過冬方法,真聰明。

  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運用多種策略,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

  通過"猜一猜""看一看""記一記"的方法,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達成第一個教育目標。

  (1)"猜一猜"。根據幼兒的猜測,出示ppt兩種動物,總結講述動物的過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課件,教師講述故事,讓幼兒了解動物們其他的過冬方式。

  (3)"記一記"。幼兒合作完成"動物怎樣過冬"的記錄表。

  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了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系。

  3. 分享記錄

  看"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教師和幼兒共同回顧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比如:冬眠過冬:蛇、烏龜、青蛙、熊(刺猬);遷移過冬:大雁、小燕子(丹頂鶴);加厚皮毛或羽毛過冬:鹿、老虎、兔子、(雞、鴨、貓、狗、小兔子、狐貍);儲存食物過冬:螞蟻、蜜蜂、(松鼠);躲藏過冬的有:蒼蠅、蚊子;讓卵過冬的有:螳螂、蝗蟲

  四、游戲互動:我來演演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游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游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后,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閱,支持并推動幼兒繼續探索動物的過冬方式。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1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你們好!我是宣漢縣機關幼兒園的教師張向麗,我說課的題目是《黃豆變變變》,這是我園的園本課程——大班主題活動中的一課,下面我將圍繞教材,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活動延伸,活動評價這八個內容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或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大家都知道,黃豆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我們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種非常的多,它們不僅有不同的名稱,還有形狀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經過生活中的觀察我發現我班的大多數孩子挑食,不喜歡吃豆制品,營養不均衡,為了使我班幼兒對黃豆的外形特征,營養價值形成正確的認識,我特設計了本次活動,它是幼兒認識客觀事物,獲得自然知識的的基礎,也是幼兒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環境的重要內容。我認為,此教材有一定的現實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向導作用,根據這一原則,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特制以下目標;

  1、認知目標

  認識黃豆的外形特征,區分豆制品

  2、能力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合作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黃豆變變變的快樂,知道黃豆營養豐富,要多吃豆制品,培養他們愛科學,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活動重點;幫助幼兒了解黃豆及其豆制品具有豐富的營養,有益身體健康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方式辯別黃豆,區分豆制品。

  三、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黃豆頭飾一個,每個小朋友一小杯干黃豆,一小杯濕黃豆,一杯豆漿,一份豆制品,一塊毛巾;豆漿機,熱水器,一只空玻璃杯,一大玻璃杯水

  2,、經驗準備;讓幼兒參觀過菜市場的豆制品,見過多種類的豆制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

  3、空間準備;幼兒座位呈半弧形擺放,展示臺放于弧形前,幼兒視線前

  四、說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教具或圖片資料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

  2、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安排的操作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親手摸一摸黃豆,進行比較,感受

  3、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在活動中,我就用變魔術的方法,請幼兒觀看豆漿的制作過程。

  五、說學法

  為了體驗交互主體性的教育觀念,我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幼兒具體學法有:1,體驗交流法。蘇霍姆林說過“幼兒的智慧是從指尖流出來的”。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參與榨豆汁,品嘗豆制品,同時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語言交際能力。2,多渠道參與法。《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探索的環境,引導幼兒在玩玩,做做,試試,想想等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幼兒參與合作,交流與分享。”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幼兒在不知不黨中對黃豆產生興趣。

  六、活動過程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操作感知,確定認知——游戲體驗——討論交流。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頭戴黃豆頭飾出場,創設語言環境,使幼兒對課題產生向往和興趣;“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它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成什么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2、操作感知,確定認知

  根據幼兒認知直觀感性的特點,運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運用看,摸,捏黃豆,確定黃豆的顏色,外形特征,及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的區別。

  3、游戲體驗

  用變魔術的游戲,請幼兒觀看豆漿的制作過程,幼兒身臨其境,具有極大的興趣,恨不得馬上吃到變出來的豆漿

  4、品嘗交流

  每個幼兒一份豆制品,讓幼兒品嘗豆制品,教育幼兒愛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豐富的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到這個環節,活動已推向高潮,在輕松的氛圍中結束活動,目標2,3也自然完成了。

  七、活動延伸

  去自然角觀看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

  八、活動評價

  豆漿,豆制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制品,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制品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2

  一、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并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于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并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著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于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沖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著重點是讓幼兒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伙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

  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游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為活動本身借助于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范,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并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于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么?"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采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系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借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并討論電視視頻上關于自己的游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里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為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了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

  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范講解。

  說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范講解,幫助幼兒了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

  ⑴剛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為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了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范練習,然后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余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盡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游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旋轉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大班幼兒好奇、好問,有一定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對身邊的各種旋轉現象充滿興趣。本節活動巧妙地借助小風扇為工具,截取紙盤旋轉為切入點,以分組合作、闖關的形式,讓孩子在大膽的操作和探究中進行觀察、比較、總結規律,在發現小紙盤旋轉秘密的同時鍛煉了幼兒判斷、推理、驗證等思維能力,增強了幼兒的團隊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旋轉的東西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兒對活動的需要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科學活動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紙盤旋轉后,顏色、形狀都可能會發生改變。

  2、能仔細觀察、大膽推測,并積極的動手探索,求證答案。

  3、體驗與朋友合作參與競賽游戲的樂趣。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各色的紙盤,為幼兒人手準備了一個小風扇,在拆除了風扇頭的基礎上,我給風扇頭做了簡單的設計,讓幼兒在使用風扇的基礎上更具有安全性。同時,為了配合我的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我還制作了課件,插入了一些正在旋轉的視頻,讓幼兒有效的進行探索。

  四、說教學方法:

  1、觀察法:

  科學活動是一個注重觀察的活動。本活動就是引導幼兒在觀察視頻中旋轉的紙盤顏色、形狀的變化,以此來讓幼兒感受、探索顏色及形狀可能會發生的變化。

  2、游戲法:

  結合我園的課題研究《幼兒園游戲化的實踐與研究》,我在本節活動中采取了競賽的游戲方式,設計了一個闖關環節,這個環節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大班的孩子喜歡以競賽的模式開始的活動。通過這個模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以便于更好的開展活動。

  3、探索操作法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闖關活動和一個設計紙盤的活動,分別讓幼兒探索紙盤在高速旋轉中產生的顏色變化,在操作活動中引導幼兒更進一步的了解旋轉中色彩的變化,讓幼兒自主探究并發現旋轉中顏色的神奇變化。

  五、說教學流程:

  1、關注興趣點,激發幼兒興趣:

  結合季節特征,夏天小朋友們都會用到電動小風扇來解暑,孩子們也很喜歡這種工具,大多時候孩子們只是用風扇來解暑,沒有想到過利用小風扇來感受色彩的變化。通過本次活動,我以改裝的電動小風扇為工具帶動紙盤旋轉,能夠有效的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及探究欲望。同時,在提供的各色紙盤中,能夠幫助幼兒在玩玩轉轉的過程中發現不同顏色、不同面積、不同形狀、不同圖案在旋轉之后的所發生的變化,為闖關游戲環節做好經驗準備。

  2、創設游戲化情境,增強探索欲望:

  以情景化、游戲化競賽模式開展活動,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學習特點,使整個活動充滿趣味,比較容易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闖關游戲,相互協商、分工協作、取長補短,最終完成任務,在鍛煉幼兒合作能力的同時使合作既成為學習的手段,又成為學習的目的。每一次的闖關活動,都是在孩子們的猜想和實踐中完成的。有人會獲得成功,也有人可能會面對失敗。但是教師最重要的設計意圖是想幫助孩子們學習用一種科學認識周圍事物的態度來觀察生活,學習運用進行驗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形成一種"尊重事實,讓事實說話"的科學的'態度。整個活動以競賽為主線,共安排了四次闖關游戲,每次闖關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環環相扣,逐步深入,使難度不斷加深。同時每次闖關都分為"呈現問題"-"提出假設"-"動手驗證"-"交流討論"四步驟,始終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走入活動,帶著問題離開,以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興趣和愿望。

  3、選出"旋轉王",滿足好勝心理:

  不管在什么時期,對于孩子的自信、好勝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活動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都是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來啟動熱情、鍛煉意志、發展智力、獲取知識的。有了好勝心孩子才可能步步攀高。本環節,我請幼兒在小組競賽后,分別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使幼兒意識到顏色的變化,從而引出對顏色的認識,掌握一些常見顏色間的變化,最終選取游戲的"旋轉王"、

  六、活動綜述:

  在整節教學活動中,我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欲望有效調動后,引導孩子們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以此來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操作之后我請每組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結果,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知道紙盤旋轉后,顏色、形狀都可能會發生改變。能仔細觀察、大膽推測,并積極的動手探索,求證答案;能夠體驗競賽游戲的樂趣,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

  一節好的科學活動不僅需要老師的有效引導,更需要良好的教學氛圍。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境與自主探索活動中探尋旋轉及色彩的變化,有效的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根據視頻提供的旋轉中的紙盤,自己設計與旋轉方式一致的紙盤,則是本節活動的一個亮點。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4

  一、說設計意圖:

  前幾天我們去春游的時候,汽車開過高架,孩子們都很興奮的說上橋了上橋了,于是我問這是什么橋?孩子們有的就說是高架橋。路上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別的橋,特別是太戶大橋和公園里的小木橋等等,一路上我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橋。作為水城的蘇州,橋是我們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筑物,于是我建議孩子們回去搜集各種各樣的橋,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橋?作為大班的孩子,對橋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因此我針對這些情況決定將孩子們對與橋的興趣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2、了解橋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3、對各種各樣的橋有興趣,能夠積極的參加討論和探索。

  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了解橋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活動的準備是為了活動目標更好的得到實現,因此所有的活動準備都是圍繞活動的目標而選擇的:活動之前利用建構游戲和幼兒一起搭建一些橋梁并將他們拜訪成列在活動場地上關于各種各樣的橋的cd音像制品幼兒搜集的關于橋的圖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時拍攝的關于橋的照片

  二、說說教法和學法

  對于這個活動幼兒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作為孩子學習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導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給與孩子一個情境,然后在整個活動中貫穿以交流討論法、觀察法和啟發聯想法讓孩子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形成對橋梁的初步印象。在解決活動的重難點的時候我是先讓孩子觀察橋梁的各種形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橋梁的形狀引申到橋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孩子通過感知、回憶聯想等方法經過提煉形成新的經驗,讓幼兒在湖動和開放的活動中發展觀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參觀模型展覽引起幼兒對橋興趣——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并知道橋的建造材料——知道橋的各種功用并引發幼兒對于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1、參觀橋的模型展覽。

  小朋友排好隊,象春游一樣,教師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表示開著小汽車對小朋友說我們做上汽車一起去玩好嗎?以一種游戲的情景導入,能夠引起幼兒對于活動的關注。一邊開,一邊引導幼兒看模型,問這是什么橋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這些模型是幼兒帶來和與教師共同制作的,所以他們知道這是什么橋,完全能夠說出來也就能夠激發幼兒說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幼兒坐在橋的旁邊,說說看到的那些橋是什么樣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時候,孩子們對于太湖大橋等有著很好的比喻,現在請他們再講一遍,他們會很積極。對延伸到下面的問題起著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還見過什么橋?是什么樣的?是用什么做的?請幼兒來說說。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圖片或者是在電腦上展示。孩子們對橋進行過搜集和觀察活動,因此他們對于橋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有話說。同時,在述說橋是什么材料做的時候,對于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要求他將教師的問題一起回答,但是對于個別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他還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起說出來,那么就相應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讓幼兒說橋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橋比較特別,比如黃浦大橋,有的孩子或許會說象琴,有的會說象扇子,等等,對于幼兒的大膽想象要給與表揚和肯定。

  3、了解橋的主要功用,印發幼兒對于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我們的橋有各種不同形狀,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運用復式句來總結,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澆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鋼絲切所做的,那這些橋有什么用?引起幼兒對于橋功能的思考。孩子們在說橋的功能的時候大多數說的都可能是橋上可以開汽車,可以走人,有的橋可以通過火車,孩子們的回答是很籠統的,沒有準確的分類,于是我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橋都可以讓汽車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兒對于橋的分類,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車,人行橋上只可以走人的經驗,所以一提問,孩子們馬上就會說出不是的,當孩子知道有的橋只能走人,有的橋只能通過汽車后,問為什么有的只能通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通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后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最后,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橋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想設計什么樣的橋?

  四、延伸活動

  在讓孩子對橋有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后,就帶領幼兒去把自己設計的橋畫下下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自主活動的手工區,可以專門開辟一個橋梁設計院的游戲,同時還可以配合建構區的積木,讓孩子們去構建自己的橋。使孩子們對橋的興趣得以延續,并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將科學活動和美術活動等進行有機的整合。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5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征,采用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游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游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后,請小朋友通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游戲,通過這個小游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后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整節課都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的說課稿06-11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08-23

幼兒園大班學生科學說課稿06-12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01-21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06-16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08-12

大班科學人在變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1-23

幼兒園大班科學《奇妙磁鐵》說課稿07-16

幼兒園大班珠心算科學活動說課稿06-12

風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