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

時間:2022-12-09 12:40:57 應急預案 我要投稿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范文(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難免會突發一些事故,為了避免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應急預案編制工作。那么問題來了,應急預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范文(通用8篇)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1

  一、編制目的、依據

  為有效防止和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霍邱縣臨水鎮自來水廠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指揮機構的編成及任務

  在臨水鎮政府和縣環保局的統一領導下,成立臨水水廠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臨水鎮政府張玲光鎮長擔任,鎮衛生院、派出所以及水廠相關負責人為成員。進入應急狀態時,應急領導小組自動轉為應急指揮部,組織前方指揮所,派員參加縣應急工作領導小組。

  (二)本鎮指揮部組成人員:

  指揮長:張玲光(臨水鎮鎮長)

  副指揮長:黃盟(臨水鎮黨政辦主任)

  周青(臨水鎮宣傳委員)

  成員:潘同濤、潘勘(水廠負責人)

  李振瑞(臨水鎮衛生院院長)

  邵英海(臨水鎮派出所長)

  葉文。ㄋ畯S技術員)

  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上報轄區內發生的較大及以上城區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2)貫徹執行國家環境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落實上級環保部門及縣政府關于應急工作的指示要求;

  (3)組織制定與修改臨水水廠水源地應急預案;

  (4)負責應急工作的決策、指揮與協調相關部門配合,統一指揮轄區內的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理與處置;

  (5)部署轄區內應急工作的公眾宣傳和教育,統一發布應急 工作信息。

  各相關股室職責

  1、辦公室職責

  (1)根據"6363901"舉報中心(鎮值班室)提供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信息,按照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的指示,將重大事件的發生情況及時上報縣政府和市環保局。

  (2)負責將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有關信息及時向縣有關部門通報。并協助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做好與政府相關部門間的協調聯運工作。

  (3)負責在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期間本局內部各科室間的組織、協調和后勤保障工作。

  2、縣環境監察職責

  (1)負責對事故現場調查、取證。接報告后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對事故作出初步判斷,并立即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盡可能地消除或減輕污染危害。

  (2)如果發生特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監察人 員應在應急領導小組的指揮下,采取迅速、果斷的行動和必要的 措施消除事故影響,以利控制污染的擴大和蔓延。

  (3)積極參與救險,消除污染危害,并負責做好急救、疏散、恢復正常秩序,安定群眾情緒和應急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相關工作。

  (4)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負責依法定程序對相關肇事者進行處罰,并寫出事故調查報告,上報應急領導小組。

  (5)負責對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案件所作出的行政處罰的立案及適用法律、法規終審和案卷的存檔工作。

  3、縣環境監測站職責

  (1)加強對我縣飲用水源地和敏感河流的水質監測。

  (2)制定出我縣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監測應急響應預案。

  (3)在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及時進行現場監測,為應急領導小組和相關部門提供準確詳實的監測報告。

  (4)負責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工作,確定事件造成的水源地污染范圍、程度,及時向領導小組提出保護環境和公眾的措施和建議。

  4、管理股職責

  (1)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水環境的保護,對重點和敏感區域要嚴格控制排放總量。提出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的目標和控制措施。

  (2)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水污染防治規劃,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水污染防治規劃和目標的實現。

  (3)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會同生態科負責現場協調控制污染工作,提出污染控制方案,并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情況提請應急領導小組,吊銷責任單位的排污許可證,責令其停業或關閉。

  5、宣傳股職責

  負責重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情況的新聞發布和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工作,經應急領導小組授權通過媒體和輿論工具及時發布事故處置情況,安定民心,維護社會穩定。

  四、應急工作程序

  (一)迅速報告

  局辦公室確保通信聯絡暢通。接到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報告并核實后,迅速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縣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開展應急處理工作。

  (二)快速出動

  縣局各有關單位接到應急領導小組指令后,要攜帶污染事故應急監察、監測設備,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現場。

  (三)現場控制

  應急現場指揮部到達現場時,如果公安、消防部門尚未對現場進行處置,應急現場指揮部應對現場進行控制和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產生,防止污染物擴散;并根據現場勘驗情況,配合劃定警戒線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靠近。

  (四)現場調查

  現場調查處理工作比較復雜,需根據事件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總體步驟如下:

  1、到達現場后首先組織人員救治病人。

  2、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 經過和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當地飲用水源類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

  3、形成初步判斷、確定污染種類。

  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

  應急現場指揮部到達現場,應立即開展現場調查,尋找污染源,通過對事故現場的監察、監測、拍照、攝像、錄音及個案分析,全面掌握事故現場的特點,根據各方面因素,尋找因果關系,做好現場調查記錄。

  5、提出調查分析結論和處置方案。

  應急現場指揮部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專家意見,提出調查分析結論,制定污染處置方案,對事故影響范圍內的污染進行處理處置,以減少污染。

  (五)情況上報

  應急現場指揮部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應急處置措施向縣政府和市環保局報告,并根據事故影響范圍大小,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

  (六)污染警戒區域的劃定及消息發布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應急指揮部擬定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或居住區域),發布警報決定;應急現場指揮部要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確定對外宣傳統一口徑,指派專人對新聞媒體發布污染事故消息。

  (七)污染跟蹤

  應急現場指揮部要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直至污染事故警報解除。

  (八)調查取證

  應急現場指揮部要根據污染事故的性質,組織相關部門,調查、分析事故原因。實地取證,對涉案人員做調查詢問筆錄,立案查處。

  五、應急終止

  (一)應急終止的條件

  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狀況達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終止應急程序:

  (1)本次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產生的條件己經消除,污染情況得到完全控制,發生水污染事件的水系水質基本得到恢復。

  (2)采取了有效的應急措施和防護措施,保證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水平。

  (3)本次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造成的對供水系統的影響已經消除,供水系統全面恢復正常。

  (二)應急終止的程序

  根據應急監測、監控快報,確認事件已具備應急終止條件后,請縣應急指揮委員會批準后宣布應急終止;必要時,由縣應急指 揮委員會向社會發布應急終止的公告。

  應急終止后,相關應急專業機構應根據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監測、監控、處置和評價工作,直至本次事件的影響完全消除為止。

  本縣應用水水源地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家進行應急處置行動的后評價,編制應急處置評價報告,存檔備案,并報上級有關部門。

  六、預案實施時間:

  20xx年4月9日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2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為確保全縣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障全縣居民飲用水環境安全,提高政府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制定本預案。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江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編制。

  1.3 適用范國

  本預案所稱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是指在全縣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及其周邊突然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嚴重影響縣城及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居民飲水安全和對本地區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

  1.4 事件分級

  依據事件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可控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環境事件分為一般(IV級)、較大(III級)、重大(II級)和特別重大(I級)四級,預警分級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

 。1)特別重大事件(I級):指因危險化學品貯運過程中發生泄漏或者補給水源嚴重污染,導致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中毒的污染事件;因環境突發事件造成縣城主要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污染事件。

 。2)重大事件(II級):指因環境突發事件造成飲用水源污染,導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污染事件,因重要河流、水庫大面積污染使主要城鎮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污染事件。

 。3)較大事件(III級):指因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污染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下10人以上中毒,使鄉鎮主要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件。

 。4)一般事件(IV級):因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使村鎮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件。

  上述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1.5 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履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最大限度地降低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

 。2)堅持預防為先的原則。把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各項工作落實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強預防措施,完善信息網絡建設,增強預警分析,做好預警演練。

 。3)堅持科學處置的原則。實行條塊結合、屬地為主、專業處置。建立應急指揮機構,形成分級負責、分類指揮、綜合協調的科學應急體系。

  (4)堅持依法管理的原則。加強有關法律宣傳,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使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堅持科技優先的原則。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采用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調度等技術措施。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

 。6)堅持快速反應協同應對原則。加強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發揮各單位、各部門的應急力量,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2 組織機構和職責

  2.1 組織機構

  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縣轄區內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指揮長由縣政府分管環保工作副縣長擔任,成員由環保局、公安局、安監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衛計委、氣象局、農業局、財政局、自來水公司、水投公司等有關部門領導擔任。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辦公室),具體承擔飲用水水源地應急指揮事務,通過有效整合相關部門的力量和資源,做好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處置工作。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由縣環保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主要職責是:

 。1)執行指揮部的決定和指示。

 。2)負責全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綜合協調及相關組織管理。

 。3)建立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接受、匯總、分析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區域水文、水質、氣象等有關重要環境信息,向縣應急指揮委員會提出處理建議。

  (4)協調各成員單位履行本預案中的職責。

 。5)承擔組織評估、修訂本預案的具體工作。

  (6)加強與周邊市縣的聯系,建立健全應急工作協作機制。

  (7)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組建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專家組。

  2.2 職責分工

  縣環保局:負責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控制污染源對水質的影響,定期發布水質報告;對由于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提出事件性質,等級和危害的意見,會同相關部門分析原因,確定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處理意見,防止污染擴大;負責對污染事故調查取證,依法對污染事故責任單位作出處罰;負責跟蹤污染動態情況,對建立和解除污染警報的時間、區域提出建議;負責對環境恢復、生態修復提出建議措施。

  縣委宣傳部:負責把握全縣的輿論導向,指導各新聞單位做好相關報道工作;協調、監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預報、預警以及公眾信息的引導、傳播工作。

  縣公安局:負責指導、協調、組織重、特大涉及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發生地對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偵查;負責維護事件現場治安秩序,參與事件現場處置調查、群眾疏散,保障區域社會治安的穩定和交通道路的通暢。

  縣水利局:負責河道、河灘沿河沿岸電站、企業等用水調度,加強河道采洗砂管理,保障河流水環境安全。

  縣安監局:負責危險化學品在生產、使用、貯存、經營等活動中導致危險化學品泄漏所引發的突發事故;協助進行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負責加強對全縣各類工礦商貿、重點高危行業的安全監管,督促企業采取措施,實現安全生產。

  縣市監局:負責組織協調和配合開展由飲用水源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重大應急救援工作。

  縣氣象局:負責做好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發生地氣象資料的監測,采集,及時提供天氣實況;根據需要制作發布天氣預報和氣象要素預報服務產品;根據需要和天氣條件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縣發改委:負責應急物資儲運設施建設項目管理,負責涉及突發事件應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審批。

  縣衛計委:負責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提出可能產生的疫情和防治信息。

  縣農業局:參與飲用水水源地水域的善后處置和生態恢復。

  縣林業局:參與飲用水水源地水域的善后處置和生態恢復。

  縣財政局:負責預警和應急所需經費的審核、劃撥及其監督管理。

  縣交通運輸局:負責飲用水水源地相關飲用水源地的交通秩序維護和管理,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并協助做好飲用水源地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縣供電公司:負責保障應急處置、指揮、通訊和信息傳輸所需要的電力供應。

  縣電信局:負責保證應急通訊系統的正常運行,確保通信和信息傳輸的暢通。

  縣自來水公司、縣水投公司:負責采用特殊的自來水處理措施,如減壓供水,改路供水、停水等,確保飲用水安全;會商有關部門制定應急供水水量削減方案,保障區域供水達到水質標準;出現飲用水水源地水污染危機時,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必須的供水量和出廠水達到飲用水水質標準。

  事件發生單位:負責疏散人員,關停設施,啟動單位應急預案,組織技術人員研究應急措施,并配合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處置工作。

  3 預警

  3.1 信息監測和報告

 。1)環保、氣象、供水部門應建立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預警信息監測網絡,實施信息監測與報告制度。各網絡成員單位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水文、水質、氣象和環境質量等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對發生在境外可能對我縣水環境造成影響的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與報告。

 。2)環保、氣象、供水部門監測機構的預警信息,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有關主管部門要及時對預警信息進行接收和評估,并視情上報辦公室。

 。3)辦公室接到有關預警信息后,利用科學的預測手段,進行信息評估,根據不同等級,立即將預警信息報告給指揮部,由指揮部進行確認后,做出與預警信息相應等級的處置決定。

  3.2 預防工作

  預防工作應當堅持著眼于應對當前、考慮長遠的原則,通過強化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加快實施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生態修復,改善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質。主要采取的措施為:

 。1)把確保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的各項工作落實在日常管理之中,環保部門應著手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護規劃研究,城建部門應組織開展飲用水供給保障研究,并加強基礎工作和完善網絡建設,提高防范意識,做好應對可能產生的危機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

  (2)各相關部門聯合組建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預警信息監測網絡,通過現代化的監測、監控手段開展相關水文、水質和氣象等各類參數的日常監測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的表征手段切實做好信息監測與報告工作。

  (3)摸清飲用水水源地水資源供給條件、水污染和環境狀況以及管理保護措施等現狀,查明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

  (4)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假設、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完善各類相關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

 。5)加強飲用水水源上游河流沿河沿岸的工業企業的監督檢查,必要時應采取輪產、限產、停產等手段,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查實的違法行為從嚴從重處理。

 。6)嚴格控制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的各種污染活動,治理可能導致保護區內水體污染的排污行為。

 。7)建立戰略備用水源地,做好地下水合理利用規劃,必要時按規定程序實施地下水補充措施,保證飲用水安全。

  3.3 事件信息發布

  按照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突發安全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I級(特別重大,紅色)、II級(重大,橙色)、III級(較大,黃色)和IV級(一般,藍色)。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級別可以升高、降低或解除。

  預警信息由指揮部統一發布。

  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報警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和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

  3.4 預警措施

  在發布預警公告,進入預警狀態后,有關單位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2)組織對飲用水水源地的加密監測,密切注意水文、水質和氣象條件的變化對水源地水質的影響。

  (3)指令各應急處置隊伍進入應急狀態。

 。4)指令啟動工程預警調度體系,控制或關閉可能受污染的河道的水利涵閘、泵站,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通知自來水公司、水投公司做好水源和清水儲備工作;發動群眾儲備飲用水。

  (5)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應急處置的保障工作。

  4 應急處置

  根據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發生的等級,針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等,相關機構應當采取相應措施:

  4.1 迅速報告

  在接到事故報警后,工作人員必須詳細做好記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狀況,同時予以核實。立即向辦公室報告。對較大級以上突發事件,由辦公室向指揮部和上級機關報告,同時通知下游市縣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于及時減小受害范圍。縣環保、供水等部門分別啟動各自的應急預案。

  4.2 快速出擊

  接到報告后,辦公室立即通知各成員單位,攜帶污染事故專用應急監察、監測設備,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現場。

  4.3 現場控制

  現場由公安和消防部門負責控制,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參與現場控制和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防止污染物擴散,并根據現場勘驗情況,配合劃定警戒線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靠近。

  4.4 現場調查

  現場調查根據事件的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傮w步驟如下:

  (1)到達現場后,衛生部門應首先組織人員救治傷病員。

  (2)環保部門應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及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當地飲用水源類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

 。3)根據以下幾種污染特點,確定污染種類:①化學性污染:工業為主的污染如造紙、化工企業等集中排污,冶煉廢渣浸泡后突發排放;農業污染為主的如農田施農藥后經暴雨沖洗入河道污染河流;瘜W性污染健康危害多為急性化學性中毒。②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染為主的污染和醫院污水排污污染,其健康危害多為急性腸道傳染;③化學性與生物性混合污染:健康危害同時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傳染病等。

  (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點及有關因素,如有病例,尤其要對首發病例進行詳細調查;開展橫斷面和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尋求因果關系;根據水源水系尋找、排查污染源,根據原料、生產工藝和排污成份尋找可疑污染物,并估算排污量;開展環境監察,F場監察人員要測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流域、地形)做初步調查;照相、攝像、錄音,做好監督文書有關記錄。

 。5)開展環境應急監測。采集水(包括污染水體和出廠水、末梢水等)、底質、土,必要時采集蔬菜樣品等進行可疑污染物成份的檢測,并根據毒物量、水流速度、河流段面、水深(截面積)計算可能污染的范圍,在污染源下游和飲用水源附近設點,同時在上游設對照點進行監測;生物材料監測,對病人和正常人的血、尿、發等進行有關可疑污染物監測;有關微生物和可疑致病菌的檢測;必要的急性毒性試驗。同時調查飲水、飲食情況,采集直接飲用的缸水、開水、食物等相關樣品進行檢測。

 。6)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專家意見,提出調查分析結論。調查分析結論應包括:該事故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徑、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健康危害特點、發病人數,該事故的原因、經過、性質及教訓等。向現場指揮部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對事故影響范圍內的污染物進行處理,以減少污染。

  4.5情況上報

  現場調處人員將調查情況及擬采取措施報告指揮部,6小時速報,24小時確報。指揮部負責報告上級部門。根據事故影響范圍大小,指揮部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

  4.6應急救援

  (1)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進行隔離。

 。2)采取控制措施。縣供水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停水、減壓供水、改路供水,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啟用備用水源;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護高危人群等措施,保護公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環保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源,如污染企業停產、減產、限產,停止污染物排放,打撈、吸附污染物等。

  (3)加強監測。包括增加監測指標和加密監測頻次,降低儀器檢出限,提高檢測精度,掌握污染動態。

 。4)加強水源保護。

  (5)觀察水生動植物和農作物死亡情況。

  4.7 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發布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提出現場劃定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的建議,向指揮部報告后發布警報決定。指揮部要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確定對外宣傳統一口徑,指派專人對新聞媒體發布污染事故消息。

  4.8 污染跟蹤

  相關部門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每24小時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報解除。

  4.9 調查取證

  調查、分析事故原因。實地取證,確定事故責任人。對涉案人員做調查詢問筆錄,立案查處。

  4.10 行政處罰

  環保、衛生、公安等行政執法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對突發事件進行立案、調查取證,對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罰。

  5 應急的終止

  5.1 應急終止的條件

  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狀況達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終止應急程序:

 。1)本次集中式飲用本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產生的條件已經消除,污染情況得到完全控制,發生水污染事件的水系水質基本得到恢復。

 。2)采取了有效的應急措施和防護措施,保證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水平。

  (3)本次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造成的對供水系統的影響已經消除,供水系統全面恢復正常。

  5.2 應急終止的程序

  根據應急監測、監控快報,確認事件己具備應急終止條件后,由辦公室報請指揮部批準后宣布應急終止;必要時,由指揮部向社會發布應急終止的公告。

  6 后期處置

  6.1善后處置

  應急終止后,鄉鎮人民政府應做好受災人員的安置工作;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繼續組織有關專業機構進行監測、監控、處置和評價工作,直至本次事件的影響完全消除為止;組織專業隊伍對事件發生地現場清理及污染物進行處理,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發生。組織有關專家對涉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范圍進行科學評估,提出生態環境恢復建議,并組織實施。

  6.2后評估

  應急援工作結束后,各級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要指導相關部門及時查找事件原因,進行應急處置行動的后評價,編制應急處置評價報告,存檔備案,并上報有關部門。

  7 應急保障

  7.1 應急裝備和物資貯備

  根據全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處置的需要,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的職責,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

 。1)配置技術先進的預警監測、監控設備。通過自動監測系統、遠距離視頻監控系統對飲用水水源地的水文、水質、氣象及其變化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

 。2)建立快速反應的信息溝通和指揮平臺,保證預警信息暢通。

 。3)貯備足夠的應急處置所需物品,做好自來水深度處理的物質準備工作。

  7.2 應急隊伍建設

  組建一支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預警和應急隊伍。成員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和專家組成。

  通過授課、操作演練和模擬演習等培訓,提高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專門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增強應急處置的能力。培訓內容主要為有關法律、法規;各類相關應急預案;應急處置程序及其運行;應急處置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應急處置報告的編制和上報程序等。

  7.3 通訊與信息保障

  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網絡,建立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信息傳輸系統和指揮協調系統。

  7.4 資金保障

  用于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預警系統建設、運行和應急調度、處置,按規定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由財政部門對其使用情況進行監管。

  7.5 宣傳與演練

  相關部門要通過各種媒體、各種途徑向社會公眾進行廣泛的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提高公眾預防和應對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能力。

  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各成員單位進行聯合演練,各成員單位根據各自的應急預案做好本部門的應急演習,以確保本預案能有效發揮作用。

  8 預案的制定、管理和更新

  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本預案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協調,并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水環境的動態,及時組織修訂、更新,報縣人民政府批準施行。

  9 預案施行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3

  第一章總則

  第一節編制目的

  為建立健全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危害;指導和規范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將突發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和環境安全,結合我鎮實際,特制訂本預案。

  第二節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達州市達川區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達州市達川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達州市達川區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編制本預案。

  第三節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區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第四節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輕危害:加強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管理,建立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對突發污染事件的防范和處置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突發水污染事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

  屬地為主,分級響應: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由當地鎮級人民政府全面負責,并按照級別實行鎮、村兩級分級響應。

  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建立統一領導、分工協作、責任到位的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工作機制,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作,共同應對和處置。

  快速反應,科學應對:建立預警和處置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確保預警、響應、指揮、處置、善后等環節的緊密銜接,處置手段科學、快速、高效。

  依靠科技,提高素質:采用先進的監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充分發揮專家及專業人員的作用。

  第二章組織機構與職責

  第一節組織機構

  指揮長:黨委副書記、鎮長

  副指揮長:鎮政府分管聯系生態環保副鎮長

  成員:鎮綜合辦、鎮黨建辦、鎮財政所、鎮環保辦、鎮應急辦、鎮河長制辦、大樹派出所、鎮農業服務中心、鎮民政辦、鎮衛生院、鎮電管站等負責人為鎮突發水污染事件指揮部成員。

  鎮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設在大樹鎮生態環境辦公室),由分管生態環保副鎮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第二節職責分工

  一、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

  組織實施本預案;統一指揮和協調各方面力量處置突發水污染事件;決定全鎮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重大問題;建立健全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機制,組織制訂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負責水污染事件應急黨建工作,統一發布突發水環境事件有關信息;承擔區人民政府和區生態環境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組織協調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工作,制訂有關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措施;建立和完善突發水污染事件的預警預測及監測系統;開展應急處置和現場監測人員培訓,組織預案演練活動;承擔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

  鎮綜合辦:協助鎮政府領導做好事故處理,事故上報等工作。

  鎮黨建辦:負責突發水污染事件的信息發布工作,協調有關部門處理媒體的采訪工作。開展應急新聞報道,做好媒體、記者的組織、管理和引導工作,正確引導輿論。

  鎮環保辦:建立健全快速反應、協調保障應急機制;參與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的組織、指揮、協調和調查等工作;提供應急處置現場污染物分析監測;負責水質監測和水質變化情況的綜合分析,做好水質變化的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

  鎮應急辦:牽頭負責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和危險化學品引發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組織和協調工作;督促生產經營單位做好危險化學品事件的防范工作,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事件引發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預案。

  鎮河長制辦:配合制訂重點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措施,參與重點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根據應急處置需要負責調度相應水資源。

  大樹派出所:負責組織、協調道路交通安全事件引發的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對事件應急處置中的重要目標、危險區域實施治安警戒或交通道路管制以及人員疏散;對觸犯刑法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依法立案偵查。

  鎮財政所:保障鎮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救援體系運行經費。

  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農藥、化肥等引發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負責對農作物、水產品等受污染情況進行調查鑒定并協調處理;負責事件中對影響和可能受影響的農作物進行預防、搶救、轉移及善后處置工作。負責突發水污染事件引發畜禽養殖業的應急處理;對事件中影響和可能受影響的家畜進行預防、搶救、轉移及善后處置等工作。

  鎮電管站:負責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中電力保障有關協調工作。

  鎮民政辦:儲備、管理和調配救濟物資,負責提供設置臨時避難所的物資,保障受害群眾的轉移和處置及安置。

  鎮衛生院:負責事件中受傷、中毒人員醫療救治,組織協調衛生防疫工作。

  第三節鎮水污染事件現場指揮部

  一、鎮水污染事件現場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

  本預案啟動后,在水污染事件現場成立現場指揮部,F場指揮部指揮長由應急指揮部指定,F場指揮部由應急救援組、評估咨詢組、應急監測組、安全保障組、醫療救護組、后勤綜合組、新聞發布組等應急工作組組成。各工作組組長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負責人或者現場指揮部指揮長指定責任人擔任,F場指揮部對突發水污染事件現場應急處置工作負總責;對各工作組統一調度;對應急事件迅速做出評估、報告和通報;對應急行動下達指令;對應急處置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按規定需報告的事項,及時向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報告或請求援助;負責應急事件的新聞發布;指導應急事件善后處理。

  二、鎮水污染事件現場指揮部工作組及其職責

  應急救援組:負責對事件現場按照處置規范及要求進行相應的應急處置、救援或增援。根據水污染事件性質、程度和類型,由現場指揮部指定相關成員單位組成。

  評估咨詢組:對事件危害程度進行分析、判斷、預測,評估應急處置的效果,并提出意見和建議。由鎮應急指揮部聯系區水污染事件專家庫專家組進行評估。

  應急監測組:負責對事件現場進行環境監測和提供技術支持;向指揮部提交監測數據和監測報告。根據突發水污染事件類型,由鎮環保辦、大樹衛生院、鎮農業服務中心、鎮河長制辦按照各自職能分別負責。

  安全保障組:負責事故現場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設置安全警戒范圍,控制閑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負責事故現場的道路暢通;負責指揮事故現場及周圍的交通秩序;如果事故危及周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及時疏散現場人員。由大樹派出所負責。

  醫療救護組:負責緊急處理救治受傷、中毒的工作人員和群眾,必要時將傷員送至醫院進行治療。由鎮衛健辦、衛生院負責。

  新聞發布組:負責對應急事件的黨建、新聞發布和媒體采訪接待。由鎮黨建辦負責。

  后勤綜合組:負責保障應急處置所需的救援物品、器材以及通信、交通、電力、供水等正常運行。根據水污染事件性質和類型,由現場指揮部指定相關單位負責。

  第三章預警和預防機制

  第一節信息監測與報告

  一、鎮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會同有關成員單位對鎮環境信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危險化學品儲運信息、常規環境監測數據等開展綜合分析,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水污染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和整理傳報。

  二、指揮部成員單位負責突發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

  鎮環保辦負責各種環境污染造成的水污染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

  鎮應急辦按職責分工負責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事件引發的水污染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

  大樹派出所負責交通事件、自然災害、人為破壞、恐怖活動等產生的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

  三、鎮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及時將較大以上突發水污染事件預警信息報告區人民政府、區生態環境局及其他有關部門。

  第二節預警行動

  一、開展污染源調查。開展對產生、貯存、運輸、銷毀廢棄化學品的普查,掌握全鎮涉水企業污染源的產生、種類及地區分布情況。了解有關技術信息、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

  二、開展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假設、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完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

  三、接警:達川區大樹鎮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接警電話:(設在鎮綜合辦),并對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信息的發生和接受、行動指令的發出和接受做好相應的記錄,無法及時記錄的應事后追記。

  四、處警:接到報警電話后,及時對事故情況進行核實,同時上報聯系相關專家進行分析評估,研究確定應對方案;上報區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并發布預警信息。

  針對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區域,立即處置污染源,防止危害、污染和事態擴大。指令各應急救援隊伍和人員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報告事態進展情況。對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進行妥善安置。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應急防范準備。

  第三節預警支持系統

  一、鎮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設置多種通訊方式,隨時保持與各成員單位及區生態環境局的聯系。

  二、建立全鎮重點涉水企業污染源數據庫、應急預案管理系統、應急救援隊伍管理系統,確保應急處置行動的準確、高效。

  三、鎮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保持與區突發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及專家庫各成員的密切聯系。

  第四節預警級別及發布

  按照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突發水污染事件預警級別分為四級,由低到高分別為Ⅳ級、Ⅲ級、Ⅱ級、Ⅰ級,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藍色預警由區人民政府發布,黃色預警由市人民政府發布,橙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發布,紅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授權發布。預警級別確定后,除因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保密外,由確定預警級別的同級人民政府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并做好隨時啟動應急預案的準備。

  第四章應急響應

  第一節分級響應機制。

  按照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應急響應分為一般水污染事件(Ⅳ級)、較大水污染事件(Ⅲ級)、重大水污染事件(Ⅱ級)和特別重大水污染事件(Ⅰ級)等四級。

  一、一般水污染事件(Ⅳ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一般水污染事件:

  1.發生3人以下死亡,或因水污染事件造成人員中毒(重傷)的;

  2.因水污染造成跨地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

  二、較大水污染事件(Ⅲ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較大水污染事件:

  1.發生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的;

  2.因水污染事件造成鄉鎮、農村飲用水水源污染,影響安全供水的;

  3.因水污染事件造成跨地市級行政區域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的。

  三、重大水污染事件(Ⅱ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重大水污染事件:

  1.發生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的;

  2.因水污染事件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3.因水污染事件導致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的;

  4.因水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庫等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四、特別重大水污染事件(Ⅰ級)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特大水污染事件:

  1.發生30人(含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含100人)以上的;

  2.因水污染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嚴重影響正常經濟、社會生活的;

  3.因水污染事件導致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的;

  4.因水污染事件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嚴重影響生產、生活供水的;

  5.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污染水體并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

  鎮應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本行業職能范圍內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區生態環境局、水務局及其他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支援。

  第二節應急響應行動

  一、Ⅳ級響應

  1.鎮人民政府相應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應急處置,F場指揮部負責統一指揮、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并及時向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區人民政府報告應急處置工作開展情況。

  2.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保持與區環境應急機構和現場應急指揮部及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通訊聯絡,及時掌握事件動態情況,并報請提供技術支持。

  二、Ⅲ級響應

  1.鎮人民政府相應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應急處置,F場指揮部負責統一指揮、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并及時向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報告,由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向市環境應急機構、市人民政府報告應急處置工作開展情況。

  2.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保持與區環境應急機構和事發地水污染應急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指揮部及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通訊聯絡,及時掌握事件動態情況。

  3.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分析情況,派出相應應急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參與現場應急處置,并為鎮水污染應急指揮機構或相關專業應急部門提供技術支持。必要時,請求市環境應急機構組織有關專家分析情況,派出相關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參與指導現場應急處置,并為區、鎮水污染應急指揮機構或相關專業應急指揮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三、Ⅱ級響應

  1.區及事發地人民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立即報告省環境應急機構。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向事發地縣(市、區)派出相關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指揮部成員單位啟動具體行動方案。

  2.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報請省環境應急機構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根據應急需要,報請省環境應急機構派出相應應急處置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支援、指導現場應急處置,必要時調集事發地周邊地區專業應急力量實施增援。

  4.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及時向省環境應急機構、省人民政府、省生態環境廳、省人民政府、國家生態環境部報告突發區水污染事件情況和應急處置情況。

  四、Ⅰ級響應

  1.區及鎮人民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立即報告市環境應急機構。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向事發地市派出相關救援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實施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成員單位啟動具體行動方案。

  2.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報請市環境應急機構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根據應急需要,報請省環境應急機構派出相應應急處置力量和專家趕赴現場支援、指導現場應急處置,必要時調集事發地周邊地區專業應急力量實施增援。

  4.市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及時向省環境應急機構、省人民政府、省生態環境廳、省人民政府、國家生態環境部報告突發水污染事件情況和應急處置情況 。對不能有效處置或者 影響毗鄰省(區)的特別重大環境事件,由市人民政府報告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啟動國家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三節信息報送與處理

  一、突發水污染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

  突發水污染事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單位發現突發水污染事件后,應在1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負責確認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單位,在確認重大(Ⅱ級)水污

  染事件后,1小時內報告省級相關主管部門,特別重大(Ⅰ級)水污染事件立即報告國務院相關主管部門,并通報其他相關部門。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1小時內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二、突發水污染事件報告方式與內容

  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從發現事件后起1小時內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

  初報可先用電話直接報告后再書面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的方式,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含電子文檔)的方式,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

  三、特殊情況的信息處理

  1.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傷亡、失蹤、被困人員中有港澳臺人員或外國人,或者事件可能影響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關機構或有關國家進行通報時,通過達州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或省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2.需要國際社會援助的,由市人民政府報告省人民政府,按照相應規定及程序組織實施。

  第四節指揮和協調

  一、指揮和協調機制

  現場指揮部根據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情況通知事件所在地和毗鄰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事件信息通報后,應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在現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共同實施應急處置行動。現場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在當地政府的協調指揮下實施先期處置,控制或切斷污染源,控制事件態勢,并防止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

  應急狀態時,專家組組織有關專家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并對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提出相應的對策意見。

  突發水污染事件發生的部門、單位要及時、主動向現場指揮部提供應急救援有關的基礎資料,生態環境、交通、水務等有關部門提供事件發生前的有關監管檢查資料,供現場指揮部參考。

  二、現場指揮部協調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協調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及時向區人民政府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第五節應急環境監測

  一、根據突發水污染事件現場的情況,現場指揮部指示縣(市、區)環境監測機構或市環境監測機構及時、準確地確定與監測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污染物擴散范圍;

  二、根據監測結果,組織綜合分析突發水污染事件污染變化情況,預測并報告事件的發展趨勢,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三、對現場監測技術上有困難的監測項目應及時向上級環境監測部門報告,請求增援。

  第六節應急處置

  一、現場應急處置主要依靠當地應急救援、處置力量。突發水污染事件發生后,現場指揮部應立即組織開展對中毒或受傷人員進行搶救,設立現場警戒區,疏散現場人員。

  二、在開展人員救助的同時,對現場泄露、排放的危險品、污染物立即進行消除、轉移等安全控制,防止進一步擴散。

  三、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按水污染事件的類型和性質,分別由區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按其職責,在指揮部的指揮下組織實施。

  第七節安全防護

  一、應急處置人員的安全防護

  應急處置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水污染事件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進入和離開事發現場的程序。

  二、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

  現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根據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性質、特點,向群眾告知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根據事發時當地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情況,確定群眾疏散的方式,指定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安全疏散、撤離;在事發地安全邊界以外,設立緊急避難場所。

  第八節事件通報

  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認為本轄區內發生的突發水污染事件可能涉及或影響毗鄰轄區的,應及時將情況通報相關地區,并上報區人民政府。

  第九節信息發布

  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負責統一對外發布一般突發水污染事件信息,較大、重大、特大水污染事件的信息報區人民政府決定后發布。

  第十節應急終止

  一、應急終止的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應急終止:

  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級別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排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徹底消除,且無繼發的可能。

  4.事件現場的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二、應急終止的程序

  現場指揮部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批準。

  現場指揮部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

  應急狀態終止后,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應根據上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三、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組織有關部門及水污染事件單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召集有關專業主管部門對事件進行總結,在應急終止后上報。

  第五章后期處置

  第一節善后處置

  應急救援行動結束后,當地政府負責撤離人員的安置和應急狀態解除后組織撤離人員返回,督促事故企業做好事故死傷人員的善后處理工作和組織對水污染物進行收集、清理與處置。

  第二節社會救助

  一、鎮民政辦根據災區救濟需要,負責組織開展賑災募捐活動。

  二、各相關保險公司應及時定損理賠;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足額支付參保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三節分析評估

  一、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對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及時予以總結,并作出科學評價,報告區人民政府和區生態環境局。

  二、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對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行檢查和指導,對突發水污染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進行考評。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通信與信息保障

  事故現場指揮部與應急指揮機構及各成員單位、政府、事故企業、各應急救援小組之間應保持通信與信息暢通。盡量利用現有通信資源,當現有通信能力不能滿足要求時,可以啟動備用通信手段,必要時,動用國家救災通信保障系統。

  第二節物資設備保障

  各成員單位在利用現有水污染事件應急物資、裝備、設施的基礎上,根據應急工作需要,配備和更新本部門水污染事件應急物資裝備;政府按預案要求儲備有關重要物資。

  第三節資金保障

  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保障資金由鎮財政所按照有關財政應急保障規定給予安排和撥付。

  第四節技術保障

  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組建應急救援專家聯絡咨詢組,提供多種聯系方式。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為應急響應行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第五節宣傳、培訓和演習

  一、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通過各種形式,向公眾開展水污染應急預防知識和自救技能黨建。

  二、定期開展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應急處置人員培訓,邀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提高水污染事件應急能力,提高事件預警、應急響應的組織指揮、部門協調、現場控制、緊急救援的應對能力。

  三、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按照本預案要求,定期組織成員單位進行水污染應急實戰聯合演習,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第六節監督檢查

  鎮水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鎮應急辦負責對預案實施全過程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包括相應的保障應急措施到位情況、培訓和演練情況、公眾信息交流和黨建教育情況等。

  第七章附則

  第一節預案管理與更新

  根據本預案對水污染事件的適用情況,及國家法律、法規的修改情況,對本預案及時進行修訂補充,原則上每三年修訂一次。

  第二節獎勵與責任追究

  對在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予以表彰和獎勵。對玩忽職守,不服從上級命令和指揮,臨陣脫逃或阻礙應急處置行動,擾亂社會秩序、謊報情況等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法律和法規,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給予黨紀、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節制定與解釋部門

  本預案經鎮人民政府批準后,由鎮綜合辦辦公室印發,鎮環保辦負責解釋。

  第四節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4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科學有序高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最大限度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和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安徽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安徽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阜陽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我縣轄區內或發生在縣外但對我縣有較大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

  突發環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等因素,導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質等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和輻射污染事件。

  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生產、銷售、運輸和使用過程中造成的輻射事故、重污染天氣的應對工作按照相應專項應急預案及規定執行,其他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按照本預案執行。

  1.4 工作原則

  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要求,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同應對,快速反應、科學處置,資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則。

  1.5 事件分級

  按照事件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具體見附件1。

  2 組織指揮體系

  2.1 領導機構

  在縣委統一領導下,縣人民政府是全縣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行政領導機關。在縣長領導下,縣政府負責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組織開展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先期處置;并按照市指揮部要求,做好相關應對工作。

  2.2 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

  縣人民政府設立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縣指揮部),統一指導協調和組織全縣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

  總指揮: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

  副總指揮:縣人民政府相關副秘書長、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

  成員:縣生態環境分局、縣委宣傳部、縣發展改革委、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城鄉建設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商務局糧食局、縣衛生健康委、縣應急局、縣市場監管局、縣氣象局、縣文化旅游體育局、縣消防救援大隊、中國電信阜南分公司、中國移動阜南分公司、中國聯通阜南分公司單位負責同志。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見附件2。

  縣人民政府根據應對工作需要,可對縣指揮部領導和成員進行調整。其他縣直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縣指揮部統一部署,按照工作需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

  發生一般級別及較大級別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后,縣指揮部報告市政府及市生態環境局,根據需要,設立綜合協調、污染處置、應急監測、醫療救治、應急保障、轉移安置、新聞宣傳、社會維穩、調查評估等工作組。工作組組成及職責見附件3。

  2.3 縣指揮部辦公室

  縣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生態環境分局,辦公室主任由縣生態環境分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

  主要職責:承擔縣指揮部日常工作;推進全縣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督促落實環境應急準備工作;辦理縣指揮部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2.4 縣專家組

  縣環境應急專家組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組建和管理,為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提供決策咨詢和處置建議。

  2.5 縣現場指揮機構

  縣人民政府根據工作需要成立現場指揮部,具體負責組織、指揮、協調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3 應急準備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應堅持關口前移,強化預案體系、風險防控、應急隊伍、應急裝備物資建設等工作。

  3.1 預案體系

  縣人民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制定、完善本級及本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承擔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的企事業單位,應當在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3.2 風險控制

  縣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工作,分析評估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提高區域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檢查企事業單位環境風險防范、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并督促整改發現的問題。

  承擔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的企事業單位開展本單位(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確定環境風險等級,完善風險防控措施;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建立隱患排查治理檔案,及時發現并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3.3 應急隊伍

  縣人民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要不斷推進環境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或生產經營者和其他社會力量建立提供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的應急救援隊伍,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突發環境事件快速響應及應急處置能力。

  承擔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加強環境應急處置救援能力建設,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確保環境應急先期處置有序有效。

  3.4 物資裝備

  縣生態環境部門健全制度和規劃,配備符合實際需求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和裝備;開展應急資源調查,建立和充實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建立物資儲備信息庫并實行動態管理,結合實際設立實物儲備庫。

  承擔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儲備必要的應急裝備和物資。

  3.5 科技支撐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先進技術、裝備的研究和應用,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科技支撐?h生態環境部門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家庫,規范專家管理和使用,充分發揮專家的決策咨詢作用。

  3.6 聯動機制

  根據區域或流域環境風險防范需要,加強相鄰縣區環境應急管理部門的聯動,健全風險防范、信息通報和應急聯動機制;加強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動機制建設,協同高效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

  4 監測預警

  4.1 監測

  生態環境部門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環境突發事件監測機制,提高監測技術水平;通過日常環境監測、互聯網信息、環境污染舉報等途徑,加強突發環境事件苗頭性信息收集;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局、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利、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氣象、消防救援等部門,應當及時將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通報同級生態環境部門。承擔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的企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監測制度,強化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能力。

  4.2 預警

  4.2.1 預警分級

  對可以預警的突發環境事件,按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緊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將預警級別由高到低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

  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分級標準見附件4。

  4.2.2 預警信息發布

  預警信息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手機、警報器、宣傳車、大喇叭、新媒體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區域公眾發布,針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可組織人員逐戶當面告知等方式。

  預警內容:預警原因、預警級別、預警區域或場所、預警時間、影響估計及應對措施、發布機關等。

  縣生態環境部門研判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應當及時向縣人民政府提出發布預警信息的建議。

  預警原則上由縣人民政府(專項指揮機構)或授權的生態環境部門發布,及時向市人民政府或市生態環境局報告,必要時可越級上報,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或相關地區政府通報。三級(黃色)及以上預警權限,由市人民政府或市生態環境局同時予以發布。

  4.2.3 預警行動

  預警信息發布后,事發地人民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要根據預警級別和實際情況以及分級負責的原則,采取下列一項或多項措施:

 。1)分析研判。組織有關部門、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專家,及時對預警信息進行分析研判,預判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

  (2)防范措施。設置危害警告標志,采取健康防護措施;提前疏散、轉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指令應急救援隊伍進入待命狀態,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裝備,做好應急保障工作;對可能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相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加強環境監管。

  (3)輿論引導。及時準確發布事態最新情況,公布咨詢電話,組織專家解讀;加強輿情監測,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4.2.4 預警級別調整和解除

  按預警信息發布級別相關要求,根據事態發展情況,適時調整預警級別;當威脅或危險消除時,按照“誰發布、誰解除”的原則,由發布單位宣布解除預警,適時終止相關措施。

  5 信息報告與通報

  5.1 信息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涉事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立即向所在地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人員。

  縣生態環境部門接報后,立即核實、分析研判、分類報告。①對初步認定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應當在4小時內向縣人民政府和市生態環境局報告。②對初步認定為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在2小時內向縣人民政府及市生態環境局報告,同時報省生態環境廳。③初步認定為重大級別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縣人民政府及市生態環境局報告,同時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部。其中,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或特殊情況下,縣生態環境部門可直接向市生態環境局和省生態環境廳。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縣人民政府須在4小時內向市人民政府報告;較大級別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縣人民政府須在2小時內向省人民政府報告。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或特殊情況下,縣人民政府可直接向國務院報告。

  發生下列一時無法判明等級的突發環境事件,應當按照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程序上報:

 。1)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響的;

 。2)涉及居民聚居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和敏感人群的;

  (3)涉及重金屬或者類金屬污染的;

 。4)有可能產生跨省影響的;

 。5)因環境污染引發聚集性事件,或者社會影響較大的;

 。6)其他有必要按照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報告的。

  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事件級別發生變化的,應當按照變化后的級別及時續報信息。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的內容和格式,按照《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規定執行。

  5.2 信息通報

  因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火災事故等引發或可能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的,公安交警、交通運輸、應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縣生態環境分局。其他部門和單位獲得環境污染事件信息后應及時向且生態環境分局通報。

  突發環境事件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相鄰行政區域的,事發地政府或生態環境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相鄰行政區域同級政府或生態環境部門,同時報市人民政府及市生態環境局。

  6 應急響應

  6.1 響應分級

  突發環境事件應對遵循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由縣政府組織應對(縣有關部門視情予以指導),其中,涉及面較廣、較敏感復雜或處置不當可能造成較大后果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報請市人民政府指導應對。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由市人民政府組織應對,重大、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省人民政府報告,報請省人民政府及省相關部門提供支援或組織指導應對。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發展態勢,將縣級層面應急響應設定為一級、二級和三級3個等級(見6.3響應措施)。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在易造成重大影響的地區或重要時段時,可適當提高響應級別。應急響應啟動后,可視事件損害情況及其發展趨勢調整響應級別,避免響應不足或響應過度。

  6.2 先期處置

  各縣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內發生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應迅速調度力量,盡快判明事件性質和危害程度,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全力控制事態發展,減少人員財產損失,減輕或消除社會影響,并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報告。

  涉事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要立即采取關閉、停產、封堵、圍擋、噴淋、轉移等措施,切斷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擴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質和消防廢水、廢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處置工作。當涉事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不明時,由生態環境部門會同公安、交通運輸、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組織對污染來源開展排查,查明涉事單位,確定污染物種類和污染范圍,切斷污染源。

  6.3 響應措施

  縣指揮部接到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后,根據事故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可控情況,報市政府、市生態環境局,在市指揮部的指導下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

 。1)三級響應。涉及面較廣、較敏感復雜或處置不當可能造成較大后果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由市指揮部辦公室決定啟動三級響應,同時報告市指揮部總指揮。市指揮部辦公室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給予指導和支持?h指揮部辦公室實行24小時值班,及時處置相關信息和事項。

  (2)二級響應。對初判發生較大突發環境事件,提請市人民政府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由市指揮部決定啟動二級響應?h指揮部總指揮率領縣生態環境部門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處置先期處置工作,指揮部成員單位進入響應狀態?h指揮部辦公室實行24小時值班。

 。3)一級響應。對初判發生重大、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提請市委、市政府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由市指揮部決定啟動一級響應?h指揮部總指揮率領縣生態環境部門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趕赴現場,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工作,指揮部成員單位進入響應狀態,縣指揮部辦公室實行24小時值班,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同志在崗帶班。

  6.4指揮協調

  6.4.1 發生重大、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后,縣指揮部納入省級現場應急指揮部,共同開展先期處置工作。

  6.4.2 發生較大突發環境事件后,報請市指揮部啟動應急響應,部署應急處置工作。

  (1)組織專家進行會商,研究分析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和發展趨勢;

  (2)縣人民政府先期設立的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應納入市級現場應急指揮部,在市級現場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組織開展應對工作;

 。3)根據需要,縣指揮機構相關成員單位派出前方工作組,赴事發現場協調開展污染處置、應急監測、醫療救治、應急保障、轉移安置、新聞宣傳、社會維穩等應對工作;

 。4)配合市指揮部統一組織應急處置信息發布,做好輿論引導;

  6.4.3 涉及面較廣、較敏感復雜或處置不當可能造成較大后果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報請市指揮部辦公室啟動應急響應,縣人民政府成立現場指揮部,負責現場指揮。

  6.5 應急處置

  縣指揮部各工作組、各相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按照縣指揮部的統一部署,迅速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1)污染處置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涉事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找并確定污染物種類和污染范圍,切斷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擴散。必要時,縣人民政府可要求其他排污單位停產、限產、限排,減輕環境污染負荷。

  縣人民政府組織制訂綜合治污方案。采用監測和模擬等手段追蹤污染氣體擴散途徑和范圍;采取攔截、導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體污染擴大,采取隔離、吸附、打撈、氧化還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臨時收貯、微生物消解、調水稀釋、轉移異地處置、臨時改造污染處置工藝或臨時建設污染處置工程等方法處置污染物。做好有毒有害物質和消防廢水、廢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處置工作。

  (2)轉移安置人員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及事發地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建立現場警戒區、交通管制區域和重點防護區域,確定受威脅人員疏散的方式和途徑,有組織、有秩序地及時疏散轉移受威脅人員和可能受影響地區的居民。妥善做好轉移人員安置工作,確保基本的生活和必要的醫療條件。

 。3)醫療救治

  迅速組織醫療資源和力量,對傷病員進行診斷治療,根據需要及時、安全地將重癥傷病員轉運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救治。指導和協助開展受污染人員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護公眾健康的措施建議。視情增派醫療衛生專家和衛生應急隊伍、調配急需醫藥物資,支持事發地醫療救援工作。做好受影響人員的心理疏導援助。

  (4)應急監測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物種類、性質以及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狀況等,明確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案及監測方法,確定監測的布點和頻次,調配應急監測設備、車輛,加強大氣、水體、土壤等應急監測工作,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5)專家會商

  組織專家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和評估,判定污染物種類,預測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程度、危害范圍和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置、污染區域隔離與解除、人員撤離與返回等措施建議。

 。6)市場監管和調控

  密切關注受事件影響地區市場供應情況及公眾反應,加強對重要生活必需品等的市場監管和調控。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飲用水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發環境事件引發的次生災害等。

 。7)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

  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手機、各級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等途徑,主動、及時、準確、客觀地向社會發布突發環境事件和應對工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澄清不實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信息發布內容包括事件原因、污染程度、影響范圍、應對措施、需要公眾配合采取的措施、公眾防范常識和事件調查處理進展情況等。針對重特大或敏感突發環境事件,縣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5小時內要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要舉行新聞發布會。

 。8)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受影響地區社會治安管理和交通管制,嚴厲打擊借機傳播謠言、哄搶救災物資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偵查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加強轉移人員安置點、救災物資存放點、事發現場等重點地區治安管控;做好受影響人員情緒疏導和法律服務工作,防止引發聚集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6.6響應終止

  當事件處置基本完畢、污染物質降至規定限值以內、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時,由啟動響應的應急指揮機構終止應急響應。

  7 后期工作

  7.1 損害評估

  應急響應終止后,縣人民政府根據相關規定及時組織開展污染損害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評估結論作為事件調查處理、損害賠償、環境修復和生態恢復的依據。突發環境事件損害評估工作按照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定執行。

  7.2 事件調查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按照有關規定,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會同監察機關及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事件調查,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質,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處理意見。

  7.3 善后處置

  縣人民政府要及時組織制定補助、補償、撫慰、撫恤、安置和環境恢復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保險機構要及時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參險企業開展理賠工作。

  7.4 總結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結束后,負責處置的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編寫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總結報告。其中,一般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總結應報市人民政府,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總結應上報省人民政府。

  8 附則

  8.1 預案管理

  預案實施后,縣生態環境分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做好預案的宣傳、培訓和演練,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評估和修訂,并報市指揮部辦公室進行備案。

  企事業單位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備案;同時定期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建立和完善應急預案優化機制,不斷提升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

  8.2 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解釋。

  8.3 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原《阜南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南政辦秘〔2016〕30號)同時廢止。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5

  為有效防范城市水環境污染事件,加強我縣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管理,規范和強化我縣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提高縣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城市水污染事故發生,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石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總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落實科學發展觀,規范我縣城市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建立高效、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工作運行機制,以環境污染事故的救援及處置工作為重點,建立防范有力、指導有序、快速高效和協調一致的水污染事故應急救援及處置體系,提高水環境突發污染事件應對能力。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居安思危、預防為主,以人為本、減少危害的原則。建立城市水污染事故風險防范體系和響應聯動機制,切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及時控制;加強對水污染事故源頭的監測、監管,積極采取措施,消除隱患;提高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防范和處置能力,盡可能的避免或減少水污染事故發生,消除或減輕飲用水污染事故造成的影響,保障城市飲用水供應,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宣傳普及環境應急知識,不斷提高公眾環境安全意識。

  2、堅持政府負責、部門合作的原則?h、鄉(鎮)人民政府對轄區內水污染事故處置負總責。各有關部門按照應急處置與救援預案的職責,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不斷提高我縣的水污染應急反應與處置能力。

  3、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屬地為主,分級負責的原則。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根據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實際,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部門的專業優勢,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水污染事故引發的危害。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職能作用,堅持屬地為主,實行分級響應;水污染事故實行縣、鄉(鎮)、企業三級負責制,根據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級別,實行分級控制、分級管理。

  4、堅持依靠科學、快速反應的原則。不斷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強化人力、物力、財力貯備,增強應急處理與救援能力;依靠科學,加強科研指導,規范業務操作,實現應急與救援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

  (三)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5、《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6、《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

  7、《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8、《安康市城市水環境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預案》;

  9、《石泉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0、《石泉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1、《環境污染與破壞事件新聞發布管理辦法》;

  12、《關于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四)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石泉縣轄區內因各種突發事故導致水體污染及上游地區發生水污染事故而導致污染水體入境的預警、處置及善后等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六類:

  1、有毒有害化學品污染事故: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使用、貯存、排放不當等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2、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污染事故:煤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氯氣、氨氣、苯、甲苯等氣體和易揮發的有機溶劑的泄漏所引起的水體污染事故。

  3、油類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潤滑油等各種油品在生產、貯存、使用等過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4、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事故。

  5、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引發的突發事故而造成水體污染事故。

  6、由交通運輸事故造成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而引發江河水體污染事故。

  二、組織機構及有關部門職責

  (一)應急處置與救援指揮機構組成及職責

  1、應急指揮機構

  縣政府應在水污染事故發生后,根據其性質、類別及嚴重程度,及時成立石泉縣水污染事故應急救援與處置指揮部(下稱應急指揮部)。

  指揮長由分管環境保護工作的副縣長擔任。

  應急指揮部成員,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事故性質,由以下部門(部分或全部)的主要領導組成:縣政府辦公室(應急辦)、縣委宣傳部、縣計劃局、縣監察局、縣財政局、縣環保局、縣衛生局、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縣公安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安監局、縣經貿局、縣交通局、縣民政局、縣廣電局、縣人武部、武警石泉縣中隊、石泉縣消防大隊、石泉縣自來水公司、中國電信石泉分公司、中國移動石泉分公司、中國聯通石泉分公司等。

  2、應急指揮部主要職責

  (1)領導全縣水污染事故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研究部署應急處置方案;指導各鄉(鎮)制訂和組織實施本轄區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現場組織指揮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制定控制措施,并對應急處置工作進行決策。

  (2)指揮我縣重、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和事故責任認定。

  (3)負責組建事故調查組、應急監測組、專家咨詢組等技術支持機構。

  (4)督促各職能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置、現場救援、后勤保障、信息上報、善后處理及生產和生活秩序恢復等工作,并對各部門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督察。

  (5)統一對外發布事故所造成水體污染和處置的權威信息,負責向市政府和市應急辦、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報告情況。

  (6)負責危急情況下,聯系上級部門、周邊城市和部隊的支援。

  (7)負責協調啟動飲用水備用水源和組織應急飲用水的供應。

  (8)開展水環境污染事故防控及應急的公眾宣傳和教育。

  (二)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和各應急工作組及職責

  水污染應急指揮部下設縣水污染事故應急辦公室和若干應急工作組。水污染事故應急辦公室和各工作組在發生水污染事故時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應急工作。

  1、水污染應急辦公室及職責

  縣水污染應急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主任由縣環保局局長擔任,副主任由縣衛生局、公安局、水利局、安監局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開展日常監督、檢查及演練活動;在水污染事故發生時,根據應急指揮部的指令,組織開展應急與救援工作;協調各有關部門按照水污染事故應急與救援預案,做好啟動應急預案的準備工作,保障整個應急工作規范、有序進行;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匯報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并寫出全面詳細的總結報告;組織開展事故影響評價并提出有關生態環境恢復的意見等;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水污染事故應急調查和處置信息;承辦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污染事件調查處置組

  污染事故調查處置組內設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調查處置小組和船舶污染水域事故調查處置小組。

  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調查處置小組組長由縣環保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監察局、公安局、衛生局、安監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分管領導組成。

  船舶污染水域事故調查處置小組組長由縣交通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監察局、公安局、環保局、衛生局、安監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分管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水污染事故的現場調查、取證及污染現場監測工作,收集河流流量、流速等水文資料,對事故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判斷事故的變化趨勢;組織有關部門對污染損害進行評估,并提出必要的處置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減輕污染及損害。

  3、應急救援處置組

  組長由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擔任,成員由縣應急辦、公安局、環保局、水利局、安監局、民政局、衛生局、人武部、武警石泉縣中隊、石泉縣消防大隊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搶險隊伍,救援、疏散城市水源地和水環境受污染事故傷害、威脅的單位和群眾;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環境污染,清理事故現場。

  4、醫療救護及衛生防疫監督組

  組長由縣衛生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水利局、藥監局和縣衛生監督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組織緊急醫療救護隊伍,對受傷人員和搶險救援的受傷人員進行救治;組織對自來水公司供水水質進行監測;負責污染區和疏散區疾病預防工作和污染區的消毒工作,對疫情進行監測和防治;做好所需藥品、醫療器械、衛生安全設備的準備工作等。

  5、治安、交通和通訊組

  組長由縣公安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交通局、交警大隊和電信石泉分公司、移動石泉分公司、聯通石泉分公司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維護社會治安,在水污染事故現場設立警戒線,做好污染區域的交通管理及通訊聯絡工作,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訊暢通,打擊各種違法活動。

  6、后勤生活保障組

  組長由縣民政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財政局、經貿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妥善安排因水環境污染事故轉移、疏散群眾的生活、籌集和發放救援物資工作等。

  7、飲用水供應保障組

  組長由縣水利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衛生局、石泉縣消防大隊、石泉縣自來水公司等部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啟動《飲用水水源污染應急預案》,協調啟用飲用水應急水源,組織應急飲用水供給,對應急水源水質組織監測,保障市民生活飲用水的供應。

  8、應急資金保障組

  組長由縣財政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縣計劃局、民政局、環保局主要領導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處置資金和救援資金保障,確保應急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所需的裝備、器材和經費。

  9、專家咨詢組

  組長由縣環保局主要領導擔任,成員聘請環境監測、環境生態、衛生醫學、環境醫學、化學工程、市政工程、氣象、水利等學科專家組成,向縣水污染應急指揮部提出建立專家信息庫意見和建議。

  主要職責:協助應急指揮部進行事故性質、涉及范圍、危害程度的判斷分析,并提出技術咨詢意見;參與制定并提出應急監測及應急處置方案;對應急處置結果進行技術評估。

  10、信息發布組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政府辦(應急辦)、縣環保局、廣電局及縣內各新聞媒體等部門組成,負責水污染應急處置工作的宣傳報道,按規定向公眾及時發布準確、權威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三、水環境突發污染事件的分級

  根據已發生的水環境突發污染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可控制性,劃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和特別重大(Ⅰ級)四級。

  (一)一般污染事故(Ⅳ級):是指發生一般水環境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

  2、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發生3人以下死亡。

  (二)較大污染事故(Ⅲ級):是指發生較大水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造成跨地級行政區域糾紛;

  2、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

  3、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三)重大污染事故(Ⅱ級):是指對水環境造成重大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2、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

  3、致使區域生態環境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

  4、造成重要河流、水庫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四)特別重大污染事故(Ⅰ級):是指發生特大水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事故須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2、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

  3、致使區域生態環境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4、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5、因水環境污染造成中心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6、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事故。

  四、水污染事件的報告

  (一)水污染事件的報告

  根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信息報告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做好涉及飲用水源環境事件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等規定進行報告。

  1、水污染事故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

  (1)責任報告單位

  鄉鎮(含鄉鎮)以上人民政府;水利局、環保局及環境監察、環境監測機構;水污染事故發生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安全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調查處理部門。

  (2)責任報告人

  在現場執行任務的環保專業人員;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員。

  2、水污染事故的報告時限和程序

  水污染事故責任報告單位及人員發現或獲知發生水污染事件時,立刻向當地環保局報告。

  一般水污染事故:事發地環保局應在發現或得知水污染事故后1小時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環保部門報告。

  較大、重大、特別重大水污染事故:縣環保局應在發現或得知污染事故后1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并報市環保局或省環保廳報告。需要對污染事故進行核實的,原則上應在1小時內完成。

  當水污染事故發生初期無法按污染事故分級標準確認等級時,應報告初步判斷的可能等級。隨著事故的調查核實,可視情核定并報告水污染事故等。

  凡影響或可能影響到城鎮居民集中飲用水水源的水環境污染事故,不論事故等級大小,必須及時、準確上報國家環境保護部值班室。

  (二)水污染事故的報告內容及形式

  水污染事故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

  初報在發現和得知水污染事故后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處理完畢后上報。

  1、初報可用電話或傳真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水污染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發生地點、原因、主要污染物質和數量、人員受害情況、自然保護區受害面積和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程度、事故潛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況。

  2、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視水污染事故進展情況可一次或多次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水污染事故有關確切數據、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危害程度及采取的應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況。

  3、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水污染事故的措施、過程和結果,水污染事故潛在或間接的危害及損失、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責任追究等詳細情況。處理結果報告應當在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處理完畢后立即報送。

  五、水污染事件的評估

  成立由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專業人員、環境評價專家、化學化工專家、水利水文專家、防化專家等相關專家組成水污染事故評估咨詢專家組。根據水污染事故性質、類別、危害程度、涉及范圍,開展事故快速評估與決策咨詢。

  (一)評估內容

  明確水污染事故的性質和類別,預測可能涉及的污染范圍、發展趨勢及其對人群健康或環境的影響;確定水污染事故的級別;評估現有應急處置措施是否得當,應急能力是否達到控制水污染事故的要求等。

  (二)快速評估步驟

  通過對水污染事故發生地區進行現場調查,收集資料,并迅速對現有信息資料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評估意見,為技術行為和行政決策提供依據。

  (三)決策咨詢

  水污染事故評估專家組對快速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提出對應急處置措施的改進意見,并對行動方案做出決策咨詢。

  六、水污染事件的響應程序

  (一)預警預報

  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的方針。縣環保、安監等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單位的監測、檢查,配備必要的應急設備、設施,特別要加強對沿江、沿河及水庫等重點流域和工業集中區域環境質量狀況的監測,有條件的應建設江河水質自動監測站。對重點污染企業的主要污染點加大監控力度,督促加快在線監控系統的安裝工作,提高科學化監控和預警,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按照水環境污染事故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污染事故的預警分為四級: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一般(IV級),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表示。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級別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藍色預警由縣人民政府發布;黃色預警由市人民政府發布;橙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發布;紅色預警由省政府根據國務院授權發布。

  (二)啟動應急預案

  當發布藍色預警或確認發生一般級別水污染事故后,縣政府應啟動縣級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當發布黃色以上級別預警或確認發生較大以上級別水污染事故,以及船舶污染事故產生跨縣級行政區域影響時,市政府應啟動市級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當發布橙色、紅色預警或確認發生重大以上級別水污染事故以及較大水污染事故產生跨市級行政區域影響時,省政府應啟動省級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當發布紅色預警或確認發生特別重大水污染事故以及發生跨省界水污染事故時,應啟動國家級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三)先期處置

  事發地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先期應急處置,采取果斷措施,全力控制事故態勢,防止次生環境事故的發生。

  七、水環境污染事件救援與處置

  (一)指揮與協調

  縣水污染事件應急指揮部根據水污染事故的情況,通知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和各應急工作組,各應急工作組在接到水污染事故信息通報后,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理規程,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現場應急救援和緊急處置工作,F場應急救援隊伍必須在地方政府和事發單位的協調下,堅決、迅速的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各種污染源,全力控制事故態勢,防止污染蔓延和二次污染等事故。

  (二)指揮協調的主要內容

  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工作;

  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

  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

  7、及時向中、省、市有關部門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三)應急處置

  縣水污染事故應急指揮部根據水污染事故的實際情況和監測調查獲取的水質污染、水文等信息,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做出以下處置決定:

  1、轉移、疏散安全防護距離內的群眾,宣傳、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2、對污染水體投放中和、絮凝藥劑,減輕污染物的危害。

  3、協調污染水域上、下游水電站,采取下游水電站開閘放水,加速污染水體下泄;上游水電站開閘放水,補充新鮮水量,盡快恢復水質。

  4、停止抽取江河水,啟動《飲用水源水資源污染應急預案》,協調啟用飲用水應急水源,組織應急飲用水供應,保障群眾生活用水供給。

  5、組織污染水域及下游水域水質監測,飲用水水源水質和自來水供水水質應急監測工作,掌握水污染信息,綜合分析水污染變化趨勢,指導水污染處置和應急飲用水供應。

  6、宣布水污染應急終止,發布事故處置權威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7、組織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積極做好善后工作。

  8、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和向下游地區通報水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進展情況。

  (四)水污染事故的通報與信息發布

  1、建立應急情況報告、通報制度,建立準確、透明、適度、科學的水污染事故信息發布制度。由縣委宣傳部和縣環保局聯合發布水污染和應急處置的權威信息。

  2、縣環保局負責向縣委、縣政府和上級環保部門報告水污染事故情況。

  3、當水污染事故可能影響到相鄰縣時,縣政府或縣環保局要及時將情況通報當地縣政府或市環保局。

  對于重、特大水污染事故,要做好勘查和取證工作,及時掌握有關情況,向上級調查組匯報情況,提供相關調查取證資料,并按照上級調查組的要求,繼續組織開展事故的調查取證工作。

  八、水污染事件的應急終止

  (一)應急終止的條件

  1、事故現場得到控制,事故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

  4、事故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故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

  (二)應急終止的程序

  1、經專家咨詢組調查論證,確認事故已具備應急終止條件后,向縣應急指揮部報告。

  2、接到縣應急指揮部的應急終止通知后,由事故現場指揮部負責指揮應急人員及設備有序撤離。

  (三)應急終止后的工作

  1、善后處置

  事發地人民政府負責做好受污染群眾的安置和思想穩定工作,事故責任單位及相關部門要按照有關政策,對事故傷亡人員給予賠付救治;組織有關專家對受污染范圍進行科學評估,提出補償;對遭受污染的水或生態環境提出恢復的建議;救助款物運送分配、轉移安置受污染群眾等。

  2、保險理賠

  有可能引發水環境污染的企事業單位,要依法辦理相關責任險或其他險種。發生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后,現場處置指揮部應及時協調有關保險公司介入,按相關程序作好理賠工作。

  3、事故損害調查評估。應急辦公室負責組建由相關技術及管理人員組成的事故損害調查隊伍。

  事故發生后,調查隊伍要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損害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損害程序、污染過程及有關環境保護資料等;聽取鄉鎮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預防和減輕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損害的意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根據事故等級從大到小,分別在應急終止后的30天、20天、10天內完成,并向縣政府做出事故損害評估報告。

  九、水污染事件的應急保障

  (一)組織保障

  根據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工作需要,縣環保局要設立突發性環境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并確定專人負責突發水污染事故應急準備、報告、管理等各項工作。

  (二)技術及人力資源保障

  1、水污染事故專家咨詢庫。建立縣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專家咨詢庫,確保在發生水污染事故時能迅速成立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為指揮決策提供專業咨詢。專家咨詢組的職責是:

  (1)了解掌握國內外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相關知識和信息,提供咨詢服務;

  (2)綜合評估水污染事故,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啟動和終止應急預案的建議;

  (3)指導、調整和評估應急處理措施;

  (4)參與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總結評估。

  2、現場應急環保專業隊伍。由環境監察、環保監測、環保科研人員組成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分隊,作為應對水污染事故的常備力量,隨時處置水環境污染事故,參與和指導事故發生地環保部門開展水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主要職責是:

  (1)應急監測分析,確定污染類別、程度、范圍;

  (2)進行現場調查、取證、評估及上報工作;

  (3)根據調查結果及專家意見,確定應急處置的技術措施;

  (4)督導各項現場應急處理措施的落實;

  (5)開展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的業務培訓和咨詢;

  (6)指導環境應急隊伍必須經常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

  3、現場應急救援隊伍。由武警部隊、消防、民兵預備役等應急分隊組成。主要職責:

  (1)組成搶險隊伍,救援、疏散受到事故傷害、威脅的人員;采取消除環境污染的措施,清理事故現場。

  (2)負責安排轉移、疏散群眾生活,籌集和發放救援群眾生活物品。

  4、自來水水質監測隊伍。由縣衛生監督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人員組成,負責對飲用水源地水質、自來水供水水質、應急供應水質組織監測,指導供水部門組織應急飲用水供應。

  5、培訓與演練

  環保及相關參與應急處置部門應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及應急隊伍的日常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環境應急處置、監測等專門人才,提高應對環境事故的素質和能力。

  衛生部門應當加強對自來水監測專業人員的日常業務和應急監測業務培訓,提高應急監測水平,保證在水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各鄉(鎮)要按照預案要求,定期組織進行水污染事故應急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三)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水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建立水污染事故決策支持與指揮調度技術平臺,承擔全縣水污染事故及相關信息的處理、分析、發布和應急響應等工作。

  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 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應急指揮部和有關部門及現場各專業應急分隊間的聯絡暢通。

  縣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要保障事故處置過程中的通信暢通,必要時在現場開通應急通信設施。負責事故應急救援的職能部門值班電話保持24小時暢通。

  (四)后勤保障

  1、裝備和物質保障

  環保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積極發揮現有檢驗、鑒定、監測力量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需要和職責要求,建立和完善專家數據庫和環境、生態安全數據庫系統。加強危險化學品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指定部分重點單位建設應急救援物質儲備倉庫,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證在發生水環境事故時能有效防范和處置。

  2、經費保障

  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建設,是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建設的組成部分,所需經費納入環保和相關部門的預算安排,統籌解決。

  (五)治安保障

  縣公安局負責加強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證應急處理工作順利進行。

  (六)紀律保障

  當發生水污染事件后,各有關部門要在縣水污染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職責積極采取響應措施,確保及時、有效的開展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如相關單位及責任人在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中存在違法違紀和失職行為的,由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七)社會宣傳

  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應急手冊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水污染事故應急知識的專業教育,宣傳環境應急科普知識,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正確應對水污染事故。

  十、各類具體工作預案的制定

  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部門工作職責,制定具體的技術方案或工作方案(即部門應急預案)。

  十一、附則

  (一)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由縣政府辦公室會同縣環保局、縣水利局、縣衛生局等部門負責解釋。本預案所依據的相關法律法規、所涉及的機構和人員及應急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由縣政府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二)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6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了有效應對重大水體污染事故,規范和強化我縣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提高縣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城市水污染事故發生,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共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5)《關于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6)《共和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7)《共和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8)《新聞發布管理辦法》。

  1.3.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提高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防范和處置能力,加強對水污染事故源頭的監測、監管,盡可能的避免或減少水污染事故發生,保障縣城飲用水供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水體污染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身體健康的損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屬地為主,分級響應。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職能作用,堅持屬地為主,實行分級響應。水污染事故實行縣、鄉(鎮)、企業三級負責制,統一協調各有關部門按照應急處置與救援預案的職責,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不斷提高我縣的水污染應急反應與處置能力。

 。3)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根據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級別,實行分級控制、分級管理,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水污染事故引發的危害。

 。4)快速反應,協同應對。建立我縣水污染事故風險防范體系和響應聯動機制,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作用,切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及時控制。建立健全聯動協調制度,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完備、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5)科學處置,措施果斷。加強水污染防治科學研究,采用先進的預測、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提高預防和應對水環境污染事件科學技術水平,并及時、果斷地處置水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縣境內和涉及的跨縣界的各種水體功能的河、庫地表水體以及地下水體等,由于單位或個人活動與行為、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等原因,使污染物質進入水體,危害了各種水體的使用功能,造成了水體污染突發事故的發生。具體包括以下六類:

 。1)有毒有害化學品污染事故: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使用、貯存、排放不當等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2)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污染事故:煤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氯氣、氨氣、苯、甲苯等氣體和易揮發的有機溶劑的泄漏所引起的水體污染事故。

 。3)油類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潤滑油等各種油品在生產、貯存、使用等過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發的水體污染事故。

 。4)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事故。

 。5)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引發的突發事故而造成水體污染事故。

 。6)由交通運輸事故造成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而引發江河水體污染事故。

  1.4.1.根據水體污染事故的類別及危害程度劃分。

  分為一般水體污染突發事故(Ⅳ級)、較大水體污染突發事故(Ⅲ級)、重大水體污染突發事故(Ⅱ級)、特大水體污染突發事故(Ⅰ級)。

  1.4.2.一般污染事故(Ⅳ級):是指發生一般水環境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

 。2)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發生3人以下死亡。

  1.4.3.較大污染事故(Ⅲ級):是指發生較大水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造成跨地級行政區域糾紛;

  (2)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

 。3)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1.4.4.重大污染事故(Ⅱ級):是指對水環境造成重大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2)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

  (3)致使區域生態環境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

 。4)造成重要河流、水庫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1.4.5.特別重大污染事故(Ⅰ級):是指發生特大水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因發生水環境事故須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2)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

  (3)致使區域生態環境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4)因發生水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5)因水環境污染造成鎮區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6)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事故。

  2.組織機構與職責

  2.1.應急處置組織機構與職責

  共和縣水體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縣指揮部),是在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下專門負責應急處置水體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工作的領導機構,為非常設機構,共和縣水體污染事件發生時自動成立。

  指揮長由縣政府主管生態環境工作的副縣長擔任,副指揮長由縣公安局、縣應急管理局、縣生態環境局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事故性質進行調整。應急指揮部成員,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事故性質,由以下部門(部分或全部)的主要領導組成:縣紀委監委、縣政府辦公室、縣委宣傳部、縣人武部、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縣生態環境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水利局、縣農牧和科技局、縣文體旅游廣電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消防大隊、海南州正源供水公司、縣電信公司、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

  縣指揮部辦公室下設在縣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由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擔任。同時,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與處置工作需要,共設立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污染事件調查處置組、醫療救護及衛生防疫監督組、治安交通通訊組、后勤生活保障組、飲用水供應保障組、應急資金物資保障組、工程搶險機構、信息發布組等9個應急現場處置小組。

  以上組織機構作為縣水體污染應急處置工作的領導、決策部門,組織、協調、指揮本縣的應急響應工作。

  2.1.1.縣應急指揮部職責

  (1)領導全縣水污染事故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研究部署應急處置方案;指導各鄉鎮制訂和組織實施本轄區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現場組織指揮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制定控制措施并對應急處置工作進行決策。

 。2)指揮我縣重、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和事故責任認定。

 。3)負責組建事故調查組、應急監測組、專家咨詢組等技術支持機構。

  (4)督促各職能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置、現場救援、后勤保障、信息上報、善后處理及生產和生活秩序恢復等工作,并對各部門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督察。

  (5)統一對外發布事故所造成水體污染和處置的權威信息,負責向縣政府報告情況。

 。6)負責危急情況下,聯系上級部門、周邊城市和部隊的支援。

 。7)負責協調啟動飲用水備用水源和組織應急飲用水的供應。

 。8)開展水環境污染事故防控及應急的公眾宣傳和教育。

  2.1.2.縣指揮部辦公室主要職責

  (1)在縣政府的領導和指導下工作,做好應急監測和監督工作,組織應急支援;

 。2)及時向縣政府、州政府和省有關部門匯報事故情況;

 。3)負責重大水體污染事故的新聞和信息發布,審查事故或應急情況的通報或通告。(聯系電話:xx)

  2.1.3.應急現場處置辦公室職責

  應急現場處置辦公室作為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的執行機構。

  主要職責:

 。1)開展水環境應急處置人員培訓,制定應急處置演練計劃并組織演練,檢查、落實應急器材和裝備。

  (2)了解掌握水環境污染源規模、分布情況及有關情況,建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和環境應急資料庫。

 。3)接收上級部門水環境污染應急處置命令、指示及水環境污染事件的有關通報,接收事件責任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水環境污染事件報告。

  (4)綜合協調本系統內各有關應急單位的行動,傳達應急領導小組的指令,通報有關單位應急工作情況,接收、指導下級部門應急處置工作。

  (5)負責應急處置過程記錄,對應急行動結果進行評估,編寫水環境污染應急處置的工作總結報告,提出改進應急工作預案建議。負責組織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各種保障。

  2.1.4.應急現場處置小組及職責

  9個應急現場處置小組在縣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根據事故性質、嚴重程度、應急響應與處置要求,履行相應的職責。各工作組組成單位及具體職責如下:

  2.1.4.1.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職責

  由縣直相關管理部門專業管理人員、直屬及有關單位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公共衛生、醫療、水利、應急管理、農牧、漁業、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等行業專家組成。

  主要職責:指導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及修改完善。掌握本地區水環境污染源的產生、種類及地區分布情況,了解國內外的有關技術信息、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性水污染環境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做出科學估計,為應急領導小組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負責環境應急工作結果以及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的評價分析工作。

  2.1.4.2.污染事件調查處置組職責

  污染事故調查處置組內設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調查處置小組和船舶污染水域事故調查處置小組。

 。1)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調查處置小組由縣生態環境局牽頭,縣紀委監委、縣公安局、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縣水利局、縣農牧和科技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2)船舶污染水域事故調查處置小組由縣交通運輸局牽頭,縣監察局、縣公安局、縣生態環境、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縣水利局、縣農牧和科技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水污染事故的現場調查、取證及污染現場監測工作,收集河流流量、流速等水文資料,對事故污染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判斷事故的變化趨勢;組織有關部門對污染損害進行評估,并提出必要的處置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減輕污染及損害。

  2.1.4.3.醫療救護及衛生防疫監督組職責

  由縣衛生健康局牽頭,縣水利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組織緊急醫療救護隊伍,對受傷人員和搶險救援的受傷人員進行救治;組織對自來水公司供水水質進行監測;負責污染區和疏散區疾病預防工作和污染區的消毒工作,對疫情進行監測和防治;做好所需藥品、醫療器械、衛生安全設備的準備工作等。

  2.1.4.4.治安交通通訊組職責

  由縣公安局牽頭,縣交通運輸局、縣交警大隊和縣電信公司、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應急處理與處置過程中交通運輸的管理,控制無關人員車輛進出危險區域,負責保護人員和財產安全;對事故可能危及區域內的人員疏散撤離,對人員撤離區域開展治安巡邏,確認人員傷亡情況,打擊各種違法活動;協助生態環境局做好污染調查,落實各項強制隔離措施。優先安排應急物資和人員疏散的運送;在水污染事故現場設立警戒線,做好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訊暢通。

  2.1.4.5.后勤生活保障組職責

  由縣民政局牽頭,縣財政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妥善安排因水環境污染事故轉移、疏散群眾的生活、籌集和發放救援物資工作等。

  2.1.4.6.飲用水供應保障組職責

  由縣水利局牽頭,縣衛生健康局、縣消防大隊、海南州正源供水公司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啟動《飲用水水源污染應急預案》,協調啟用飲用水應急水源,組織應急飲用水供給,對應急水源水質組織監測,保障居民生活飲用水的供應。

  2.1.4.7.應急資金物資保障組職責

  由縣財政局和應急管理局牽頭,縣民政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處置資金和救援資金保障,確保應急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所需的裝備、器材和經費,并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監督檢查工作。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證物資供應及物價穩定。

  2.1.4.8.工程搶險機構

  重大水體污染應急處置的工程搶險機構由全縣各部門及所屬技術單位的人員組成。

  主要職責:在現有的檢驗、鑒定、監測、污染治理等技術力量和裝備的基礎上,增加污染檢驗、鑒定、監測設備的配備,特別要配備水質快速應急監測設備,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物資的儲備,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和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證在發生重大水體污染事件時能有效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

  2.1.4.9.信息發布組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政府辦、縣生態環境局、縣文體旅游廣電局等部門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水污染應急處置工作的宣傳報道,按規定向公眾及時發布準確、權威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3.預防預警機制

  3.1.建立水體污染預防預警信息監測與報告體系

  3.1.1.全面掌握重要水體水質狀況?h生態環境局對本轄區內重要河、庫地表水和集中飲用水源地、重點地下水源地水質進行定期常規監測,根據地表水水質功能區劃和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進行常規監測斷面的布設、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的確定和監測數據結果的報告。按照國家和省州環境監測和數據傳輸、報送的技術規范執行。環境監測是全縣各類水體水質監測的技術中心、數據中心,縣生態環境局負責對水體水質監測數據和結果進行匯總、分析、評價,并定期、及時將水質監測情況按規定報送州生態環境局。發現水質異常情況,應立即向州生態環境局報告,并初步分析問題發生的可能原因。同時,縣生態環境局應會同縣交通運輸局對本轄區內經過或穿越重要水體的公路、城市道路、橋梁進行調查,對事故易發路段、敏感路段進行登記建檔,對經過這些路段的化學物質運輸實行申報審批制度。

  3.1.2.全面掌握污染源排放情況。對本轄區內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和單位污水排放情況進行調查,對污水排放口進行定期監測。根據企業和單位的污染物排放特征,掌握企業和單位常規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對排污企業和單位的廢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和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和監督管理,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按照排污許可證監控排污企業和單位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

  3.1.3.建立暢通的數據庫。要建立全縣水體水質狀況監測數據信息庫和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和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的數據信息庫,并建立管理檔案。

  3.2.開展水體污染預防預警行動

 。1)根據可能向水體排放的污染物的種類和特性,配齊相應的監測儀器、設施以及分析監測試劑和數據分析系統等,明確和研究相應的水質監測方法,加強水體污染的環境監測能力。

 。2)縣生態環境局應組織專家,對轄區內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和單位的廢水處理工藝技術和處理設施進行技術論證和評價,在建設、運行階段定期對處理設施進行事故風險評估,提出杜絕廢水排放事故的措施和應急處理措施,并進行驗收和日常運行的監督檢查、管理,確保各項機制正常啟動、有效運行。

  3.3.建立水體污染預防預警支持系統

  建立全縣水體污染預警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快速預警監控系統、技術支持系統、預警服務系統、預警報警系統。縣生態環境局水環境污染報警電話:

  4.重大水體污染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程序

  縣指揮部辦公室接到重大水體污染事故報告后,應立即通知縣指揮部,并傳達指揮部的命令,按應急處置程序通知應急現場處置辦公室、應急現場處置小組、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和縣公安局、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水利局、縣農牧和科技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等有關部門,立即攜帶儀器、設備趕赴事件發生現場,調查、核實、監測分析,對事件的類型、級別、性質做出恰當的認定,提出控制措施。跨行政區域的水體污染事故及情況復雜有爭議的水體污染事故及認為需要州級處置的水體污染事故,報請州級應急處置機構處置。

  4.2.信息共享和處理

  應急處置過程中的各種常規信息、現場信息、監測數據及結果、專家分析評估意見、控制處置措施及意見、污染控制效果及結果等各種信息經現場指揮部審查后,及時報送縣指揮部。縣指揮部設立信息分析組進行信息分析、綜合,歸納整理后,形成概要文字材料,報縣指揮部領導?h指揮部及時將有關信息報告縣政府并通報相關部門,確保信息共享?h指揮部的總體工作部署、處理安排意見和指令,由專門工作人員迅速以電話、傳真等方式向現場指揮部下達。

  4.3.基本響應程序

  4.3.1.重大水體污染應急響應程序:

  (1)值班人員接到有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或個人水體污染應急報告后,記錄水體污染事件的有關情況(包括事發時間、地點、污染區域及影響、損失的初步情況、可能的污染原因等)。同時立即向縣指揮部辦公室或縣指揮部領導報告。

 。2)水污染應急處置機構根據有關情況報告,調派專家到達現場做進一步評估,確屬重大水體污染事件,應立即上報縣政府,啟動縣級重大水體污染應急預案。

  (3)縣指揮部負責全盤指揮,緊急調集和征集相關人員、物質、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備、裝備,組織相關部門協助環保部門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組織有關方面的力量進行應急支援,并做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工作。

 。4)重大水體污染事件發生地鄉鎮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縣應急處置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啟動水體污染應急處置預案,成立由相關部門參加的事件救援現場指揮部,落實有關控制措施。

 。5)縣生態環境局在實施應急工作的同時,要及時將水體污染事件情況、采取的處置措施及效果上報州生態環境局。

  4.3.2.擴大應急

  在事件難以控制或有擴大和發展的趨勢時,水體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的外援力量要統一聽從縣指揮部的指揮,配合有關部門、有關人員作好應急處置工作。

  4.4.指揮協調程序

  縣指揮部按照相應的職責和權限進行開展指揮工作,制定決策機制、報告、請示等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h生態環境局和相關部門的各專業應急機構、應急中心、現場指揮部按各自的職責開展應急工作,服從統一指揮和調度。

  4.5.新聞發布

  慎重做好重大水體污染事件的新聞報道、宣傳和溝通工作,統一報道口徑和報道意見,正確引導輿論,避免產生混亂和誤解。在縣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縣指揮部制定新聞發布的原則、內容、規范性格式,審查發布時機、方式、途徑等。新聞發布前,報縣委宣傳部審定。

  4.6.應急處置結束

  應急處置結束條件為:重大水體污染事件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和事發水體及下游水體污染物指標已降到規定限值之內;事件造成的危害已被徹底消除,且無繼續發生可能;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工作的必要;已采取并繼續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水體污染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后果趨于合理且盡量降到最低的水平。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置

  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由生態環境局委托第三方機構或由其指定的專門處置單位處置;人員安置、補償、災后重建等工作由縣指揮部根據所受的污染程度提出合理處理建議,報縣政府協調有關部門處理。

  5.2.社會救助

  對社會、國外機構和個人所捐贈的救助資金要妥善管理,設立專門的資金賬戶,做到專款專用,由縣指揮部根據所受的污染程度提出補償處理建議,包括所捐贈物資都要由縣指揮部提出建議報縣政府。

  5.3.保險

  各保險公司要深入水體污染應急處置工作的第一線,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最大限度地進行理賠,縣指揮部如有異議,可提出建議報縣政府。

  5.4.調查報告和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意見

  縣指揮部應當在應急工作結束一周內對應急過程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組織撰寫應急總結報告和突發事件調查報告。15日內上報縣政府,同時由縣生態環境局上報省州生態環境部門。

  5.4.1.應急評價依據

  應急過程記錄;現場處置組及各應急機構的總結報告;其它應急情況;應急的實際效果及產生的社會影響;公眾反映等。

  5.4.2.突發事件調查報告

  包括突發事件起止時間及地點;參與處置人員構成情況;突發事件情況及起因、事件等級和開展的應急工作,采取的應急措施及處置效果,應急工作總體完成情況;應急措施是否得當,是否符合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要求;出動應急隊伍的規模、儀器裝備的使用、應急程度與速度是否與任務相適應;應急處置中對利益與代價、風險、困難關系的處理是否科學合理;發布的公告及公眾信息的內容是否真實,得當,對公眾心理產生的影響及其它情況和結論。

  5.4.3.應急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縣生態環境局根據突發事件情況,對事發地繼續實施必要的環境跟蹤監測與監督的措施和安排;總結經驗教訓,修訂應急預案;指導各應急機構補充、更新裝備,培訓人員;完善避免類似污染事件再次發生的防范措施。

  6.應急處置保障措施

  6.1.通信與信息保障

  全縣要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應急通訊、信息傳輸、應急指揮系統,建立環境應急處置聯動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建立系統維護和信息采集制度,確保應急方案啟動時縣指揮部和有關部門及現場處置工作組間的聯絡,確保信息暢通。

  6.2.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保障

  縣生態環境局及所屬執法、監測等技術部門,要在現有檢驗、鑒定、監測、污染治理等技術力量和裝備的基礎上,增加和加強污染檢驗、鑒定、監測設備的配備,特別要配備水質快速應急監測設備,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等物資的儲備,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證在發生重大水體污染事件時能有效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

  6.3.應急隊伍保障

  縣生態環境局要加強環境執法、監測隊伍的建設,加強應急業務、技術的培訓,提高人員應對污染事件的素質和能力?h生態環境局要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保應急知識和技術、充分掌握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保證突發污染事件發生后,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迅速參與并完成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6.4.交通運輸保障

  縣生態環境局要配備應急處置、應急監測專用應急車輛,應急期間所有車輛要保證隨時服從縣指揮部的征用和調動。

  6.5.醫療衛生保障

  總指揮部協調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專業分預案組織實施。

  6.6.治安保障

  總指揮部協調公安部門制定相應的專業分預案組織實施。

  7.附則

  7.1.預案管理

  本預案《共和縣水污染防治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由縣生態環境局負責解釋與實施。

  7.2.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7

  一、目的依據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ㄒ唬┍绢A案所指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是指生物性、化學性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生活飲用水,導致水質不達標,造成生活飲用水無法飲用,或發生化學性中毒和(或)介水傳染病流行,或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正常秩序的事件。

 。ǘ┥铒嬘盟廴臼录姆秶

  1、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出現突發化學毒物污染事件、急性傳染病疫情,以及不明病因急性傳染病疫情。

  2、在飲用水生產環節使用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所致污染事件或生產區出現傳染病疫情時。例如因危險化學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出現的化學品物品污染水質:飲水生產等相關人員患有急性傳染病。

  3、飲用水輸送環節和使用環節發生突發事件,如新鋪設自來水管道、改管、并管等工程造成對水質的污染,自來水輸水干管爆管造成對水質的污染。

  4、二次供水使用環節發生突發事件造成對水質的污染。

  (三)本預案適用于鄆城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預防和處置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衛生應急工作。

  三、指導思想及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飲用水源安全與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規范和強化區直相關部門應對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和完善本區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協調一致的飲用水源污染事件應急處置體系。

 。ㄒ唬╊A防為主,常備不懈。提高全社會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防范意識,落實各項防范和應對準備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可能引發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因素及時進行監測、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ǘ┙y一領導,分級負責。在縣衛生健康局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要按照本預案規定,在職責范圍內做好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三)依法規范,措施果斷。縣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等規定,完善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后勤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制度,及時、有效地開展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可能發生的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進行監督、監測、預警、報告和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ㄋ模┮揽靠茖W,加強合作。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要重視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技術保障。與縣疾病控制機構要通力合作、資源共享,有效預防和處置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

  四、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分級

  根據人體危害、經濟損失、社會影響的程度,將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ㄒ唬┨貏e重大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Ⅰ級)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30人,下同),或中毒(重傷)100人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

  2、供水中斷或造成2萬戶以上居民停水24小時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

 。ǘ┲卮笸话l飲用水污染事件(Ⅱ級)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不含30人,下同),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

  2、供水中斷或造成1萬戶以上居民停水24小時以上的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

  3、因環境污染造成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突發飲水污染事件;

 。ㄈ┹^大重大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Ⅲ級)

  1、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區級行政區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四)一般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Ⅳ級)

  1、發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傷)10人以下;

  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區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群體性影響的。

  五、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ㄒ唬⿷碧幹霉ぷ黝I導小組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本縣衛生自然災害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理工作。自然災害發生后,按照縣衛生健康局的統一指揮和部署,制定救災防病應急預案、措施,開展各項衛生應急處理工作。

 。1)有關規定和指令,啟動衛生應急預案。

 。2)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原則,依法統一組織、指揮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衛生應急處置工作。

  (3)向上級部門報告有關災情、疫情以及應急處置情況。

  (4)對各醫療衛生單位、鄉鎮、社區的救災防病應急工作和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提出指導意見。

  (5)加強與縣有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溝通。

 。6)組織演練;組織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ǘ⿷碧幹霉ぷ餍〗M組建衛生應急綜合協調組、現場處置組、后勤保障組等三個生活飲用水突發污染事件衛生應急工作處置小組,受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直接指揮,實行24小時負責制(手機24小時開機)。當衛生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啟動預案時,立即按各自職責分工趕赴現場開展工作。各科隊要明確一位信息員,負責各科隊的信息報告,應及時將有關信息反饋領導小組辦公室,必要時小組間直接聯系。

  1、衛生應急綜合協調組職責:

  (1)負責值班電話的值守,保證領導小組與應急專項處置小組間信息暢通,及時傳遞有關信息,傳達有關決定和指示。

 。2)負責對各單位的聯系、協調工作。

 。3)負責對各專項監督小組人力資源的統一調配。

 。4)負責與醫療機構及縣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應急機構保持聯系,協調工作。

 。5)負責單位所有信息和信息員的管理工作,收集、匯總有關信息和網絡報告情況,及時向縣衛生健康局、市衛生健康綜合執法支隊報告。

 。6)及時對救災防病應急工作進行評價和總結。

  2、現場處置組

  2.1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一組主要職責:

  (1)對現場進行調查,開展對發病情況、分布特點的調查分析,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1、1)負責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落實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工作和預防控制動物源性、蟲媒傳染病工作的衛生措施的衛生監督,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組織和制度是否健全、運轉是否正常(包括:是否開展腸道傳染病、動物源性、蟲媒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1、2)對流調資料進行監督檢查;是否對可疑人群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1、3)是否對疫點、災區現場進行糞便管理、監督檢查其消、殺、滅處理的范圍、時間、次數、用藥量等是否符合要求,對消殺滅處理進行效果評估。

 。1、4)是否對腸道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標本的采集、保藏、攜帶、運輸、使用采取了安全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查明傳播鏈。

 。2)對收治病人的醫療機構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3)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污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2.2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二組主要職責:

 。1)到達現場后首先應及時搶救受害者或妥善處理病人,保護好現場,負責證據收集,對事件發展采取控制措施。

  (1、1)詳細詢問災情及事故發生的情況,包括“發生地點、時間、主要病征、發病人數、死亡人數、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記錄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

 。1、2)圍繞公共場所衛生應急處置,開展災區公共場所衛生、環境衛生的衛生監督檢查,負責對各公共場所單位的衛生條件、個人防護等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監督檢查。

  (1、3)及時協助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查明污染源的所在,掌握污染對居民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危害趨勢(污染物來源及污染事實經過,污染物主要理化及生物學性狀,污染物波及范圍,污染程度及其暴露人群,暴露人群中健康損害的病征、病種、人群數量及人群分布等)。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污染的因素,采樣送檢,制定預防措施,防制事故再次發生。

 。1、4)針對不同的污染原因進行現場處置。加強公共場所的空氣流通,迅速排除污染空氣。對因化學性污染造成的突發事故,應針對具體的污染源,盡快切斷、疏散人群;對因微生物造成的污染應選用化學消毒藥物進行消毒處理。疑似傳染病的要早隔離、早治療,對于密切接觸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人員(從業人員、旅伴、同房間居住的人員),應作醫學觀察或留驗,進行必要的醫療診查。

 。1、5)及時向縣衛生健康局和上級衛生監督機構通報事件處理情況,事件處理結束后,應在規定時限內寫出業務總結和處理報告。資料整理及時歸檔。

 。2)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污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2.3飲用水衛生應急處置三組主要職責:

 。1)到達現場后首先了解事件的情況,根據事件的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參與現場污染事故的控制處理。

 。1、1)做好現場調查,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污染來源、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以及事件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形成初步印象,制定水質實施方案,及時掌握水質污染范圍趨勢和動態。如發現病人,立即督促相關組織人員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時進行隔離,暴露人群進行預防性服藥。

 。1、2)負責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采取臨時控制措施,對被污染的食品進行銷毀,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及時上報上級部門采取停止供水等行政措施。監督落實被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及相關物品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消毒。

 。1、3)重點抓好水源保護和飲水消毒。在做好集中式供水消毒的同時著重做好分散式飲用水消毒。推行用漂白粉和漂精片等進行缸、桶水消毒,消毒措施必須落實到每家每戶。宣傳教育群眾“喝開水不喝生水”。在水源受污染的地方劃定臨時飲用水水源區域,做好水源保護工作,定期監測飲用水的消毒效果。

 。1、4)對供水單位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現場調查取證,事故原因分析,提出具體意見,制作相關執法文書,并監督其實施。通知有關供水單位迅速采取措施和臨時供飲用水措施,并向居民通告,在污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飲用污染的水。

  (1、5)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調查,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結果確定污染源調整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對污染范圍廣、危害重的事故,要及時通知有關臨近地區,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護水源、除四害處理,同時填寫突發飲用水污染事件調查處理表。

 。1、6)整個處理過程中及時向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縣衛生健康局匯報事件的調查經過與處理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1、7)根據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污染原因消除,水質經檢測合格后,及時解除控制。

  (2)依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生活飲用水突發污染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3、后勤保障組主要職責:

  認真實施應急處置措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監督執法所需經費、及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飲用水儲備機制。負責交通工具、工具書等方面的物資準備和車輛調配等后勤保障工作,配合相關科室完成臨時任務。

  六、監測、預警與報告

  (一)監測

  建立統一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預警和報告體系,包括:監測計劃、預警方法、報告程序。

  (二)預警

  根據生活飲用水監測等有關信息,分析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特點及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警。

 。ㄈ﹫蟾

  1、報告時限

  相關業務科隊或值班人員在接到飲用水源污染事故報告后,應上報單位主要領導,立即向縣衛生健康局報告,由縣衛生健康局在2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同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應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及時采取措施,隨時報告事態進展情況,并進行網絡直報。

  2、報告內容

  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要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報告事件進程。

  報告的主要內容: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時間、地點、單位、污染范圍、受影響的供水人群、中毒(患。┤藬怠⒅饕R床癥狀、可疑污染物、事件原因的判定、危害程度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求等。

  3、報告方式

  通過傳真、電話報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

  七、應急響應

  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時,迅速啟動衛生應急預案,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事態發展,按要求做好相關信息的報送。同時,根據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分級和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及時提請相關部門給予必要的技術和物資支持。經排查,針對不同原因,提出合理建議:如屬于水源水污染,則提請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水源水污染進行應急處置;如屬于法定傳染病,則按相關衛生應急預案進行處置;如懷疑是投毒事件,應立即通知公安機關參與處置。

  1、接報和應急準備

  (1)接到責任報告單位和個人生活飲用水水源污染、或因生活飲用水污染出現化學性中毒和(或)介水傳染病病例,以及發生可能造成生活飲用水污染的事件時,應詳細記錄和核實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過程和事件的影響情況;罹患者的主要癥狀和表現;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病人救治情況;報告者姓名、地址、單位、聯系方式等。詳細記錄和核實后,及時報告。

  (2)做好應急采樣檢測器材、衛生行政執法文書(現場筆錄、監督意見書、詢問筆錄、調取證據清單等)、調查取證器材、取證工具、水質快檢箱。及時通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疾控中心互通信息。

  2、現場調查

 、诺竭_現場后,應迅速調查了解現場的基本情況、事件發生的過程、產生的后果以及已采取的措施,根據事件的發生發展情況,開展現場調查,采取控制措施。

 、片F場調查內容:

 、偈录l生的地點、時間、原因、過程以及當事人。

 、谖廴疚锏膩碓础⑵访、種類、性狀、數量、污染途徑、范圍及程度,以及污染的擴散趨勢。

 、鄹鶕廴疚锏奶匦院臀廴痉秶{查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和分布。

  ④對事件地區影響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個案調查、采集水樣、人體排泄物及生物材料、糞便、血液等,以確定中毒原因和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程度。

 、菍梢晌廴镜纳铒嬘盟此、出廠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進行水質檢測,結合現場調查的相關情況,以確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茸龊矛F場監督檢查記錄,規范制作各類執法文書,收集相關證據材料。

  3、控制與處置

 、沤洭F場調查和監測,初步分析確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時,應提請縣政府并協助有關部門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圍、程度,如停止排放、關閉閘門、打撈污染物、引水沖洗等,必要時通知下游水廠和居民停止取用水。同時,制定水質應急監測方案,及時掌握出廠水、管網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質污染趨勢和動態變化。

  ⑵當確定生活飲用水水源和水質污染時,應通知供水單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時調整水處理工藝,強化水處理工藝的凈化效果。如水源水污染以現有凈化工藝不能控制時,及時上報建議停止供水,啟動臨時供水措施,提請縣政府通過各種媒體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飲用污染的水。

  ⑶在啟用應急儲備水源或采取臨時送供生活飲用水時,對送供的生活飲用水水質進行檢測,做好輸送水管道、送水車、儲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送供水人員的健康管理。對送供水過程進行全程監控,防止水質污染。

 、雀鶕铒嬘盟廴厩闆r,增加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監測樣本和監測頻次,加大監測力度,及時掌握水質變化趨勢,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蔀榉乐箍赡艹霈F的繼發性介水傳染病,尤其是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發生,加強腸道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做好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中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或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试谏铒嬘盟廴镜玫接行Э刂疲┧畣挝换謴腿∷畷r,應指導供水單位對取水、輸水、凈水、蓄水和配水等設備、設施進行清洗消毒,經對出廠水、末梢水檢測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

  4、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媒體和各類宣傳陣地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宣傳,把握正面引導原則,消除公眾恐慌心理,維持社會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八、應急響應的終止

 。ㄒ唬┙K止條件

  生活飲用水污染物已消除,水污染相關危險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水質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未出現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穩定24小時以上。

 。ǘ┙K止程序

  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響應的終止堅持“誰啟動,誰終止”的原則。

  重大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由省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省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后實施,并向衛生部報告。

  較大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由市衛生健康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上級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后實施,并向省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一般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由縣衛生健康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請縣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后實施,并向上級部門報告。

  九、善后處置

 。ㄒ唬┖笃谠u估總結

  在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處置完畢后,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調查處置情況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總結,評估內容包括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種類和性質、事件對社會、經濟和公眾心理及健康的影響、應急響應過程、調查步驟和方法、調查結論、有關經驗和教訓的總結等。

  (二)資料收集整理

  參與調查處置人員應將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有關衛生學調查、取證、控制、查處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建立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檔案。

 。ㄈ┴熑巫肪

  對造成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的有關規定予以查處。

  十、保障措施

  要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監測報告控制體系,保證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工作的順利開展。

 。ㄒ唬┘夹g保障

  要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機制;要改善衛生應急處置基礎設施;要加強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建設,提高現場調查處置能力;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開展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演練。

  (二)物資保障

  要建立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的各類物資儲備(包括水處理劑、消毒藥械和水質現場快速檢驗設備等)。發生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時,應根據應急處置工作需要調用應急儲備物資,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應得到及時補充,以確保應急所需。

 。ㄈ┙涃M保障

  要保證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監測預警、人員培訓、應急演練、物資儲備、快速檢測等應急處置的各項經費。

 。ㄋ模┬麄鹘逃

  要加強相關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強化供水單位、涉水產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及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衛生知識的培訓,預防和減少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的發生。要利用廣播、影視、報刊、互聯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對公眾廣泛開展預防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應對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提高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8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確保五河縣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及時、高效、有序地進行,有效地控制和減輕突發水環境事件對沱湖水質造成的危害,保障水質安全和群眾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結合沱湖實際風險特征情況,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9)《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

 。11)《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

 。12)《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

  (13)《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

  (14)《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

 。15)《安徽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6)《安徽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7)《蚌埠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8)《五河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9)《關于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合作的協議》(蚌埠市人民政府、宿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14日)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影響及可能影響五河縣沱湖水質安全的突發水環境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本預案適用的地域范圍為沱湖流域的五河縣境內區域,主要包括:小圩鎮、申集鎮、雙忠廟鎮、沱湖鄉、城關鎮等的相關區域。

  1.4預案銜接

  本預案作為《五河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補充,為針對五河縣行政區域內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而制定的專項預案,是政府綜合應急預案的組成部分,按照應急預案的程序和要求組織制定。

  本預案在預防預警機制、信息上報、應急響應與處置等環節與《五河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蚌埠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預案相互銜接。當沱湖發生突發水環境事件時,應按事件的危害性及影響范圍,根據本預案的要求,及時上報;當事件超出縣政府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處置能力,由市政府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

  1.5工作原則

  在建立沱湖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應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

 。1)以人為本、積極預防

  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水環境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減少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積極做好環境隱患排查,完善應急響應體系建設,強化預防、預警工作。

 。2)統一領導、分級響應

  建立政府的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公眾有序參與的突發水環境應急管理體制;按照突發水環境事件的級別,實行分級響應,各級政府、部門和單位開展應急工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3)平戰結合、快速反應

  加強環境應急管理人員和應急處置隊伍培訓,積極開展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演練,掌握第一時間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技能,全面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4)部門聯動、地域合作

  建立和完善預案各部門單位的`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和專業應急力量作用,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能及時響應,共同應對。加強預案所涉各鄉鎮及各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建立區域間的應急動員機制,充實應急隊伍,提高應急響應能力。

  依據《關于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合作的協議》(蚌埠市人民政府、宿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14日簽訂,下簡稱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切實加強與泗縣、靈璧縣等沱湖流域上游地區在跨界水污染方面的聯防聯控。

 。5)依靠科技、規范管理

  積極鼓勵環境應急相關科研工作,重視環境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應急科技應用水平;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科學有效的應急機制,使應急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1.6事件分級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沱湖實際情況,按照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和一般(IV級)四級。

  1.6.1特別重大(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突發水環境事件:

 。1)因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沱湖飲用水源地污染,直接導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傷的;

  (2)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

 。3)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喪失或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滅絕的。

  1.6.2重大(I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水環境事件:

 。1)因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沱湖飲用水源地污染,直接導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

 。3)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的;

 。4)造成跨省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水環境事件。

  1.6.3較大(II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水環境事件:

  (1)因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沱湖飲用水源地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

 。3)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物種受到破壞的;

  (4)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沱湖內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5)造成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水環境事件。

  1.6.4一般(IV級)突發水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水環境事件:

 。1)因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沱湖飲用水源地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

 。3)因沱湖水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性群體影響的;

  (4)對沱湖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尚未達到較大突發水環境事件級別的。

  上述分級標準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1.7事件分類

  根據環境風險分析,沱湖水環境風險類型主要分為兩類:汛期導致的累積性水質超標事故、鄉村公路交通運輸事故。

  (1)汛期導致的累積性水質超標事故。遭遇突發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沱湖上游高流量、大面積的超標污水迅速排入沱湖,引發水體污染和水產品死亡。

 。2)鄉村公路交通運輸事故。鄉村公路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可能導致農藥、燃料油等危險化學品泄漏進入沱湖污染水體。

  2應急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

  2.1組織體系

  五河縣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理組織體系共用《五河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組織體系,并根據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對實際情況,確定應急指揮機構、日常管理機構、環境應急現場指揮部、專家組等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五河縣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受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h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保障工作。

  2.2組織機構及職責

  2.2.1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

  縣政府設立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縣指揮部),統一領導、組織、指揮和協調全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h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總指揮,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任副組長,縣生態環境分局、縣委宣傳部、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局、公安局、民政局、財政局、住建局、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商務局、衛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局、市場監管局、氣象局、應急管理局、人武部、武警五河支隊、公安消防大隊、事發所在地鄉鎮等相關單位為成員單位。

  縣政府根據應對工作需要,可對縣指揮部領導和成員進行調整。縣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縣指揮部統一部署,按照工作需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

  指揮部主要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政策,做好環境事件預防和應急準備工作;

 。2)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和縣委、縣政府的決定和部署;

 。3)負責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組織開展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先期處置,指導鄉、鎮做好環境事件應急工作;

  (4)組織相關單位按照職責調度專業隊伍和人員參加搶險救;

 。5)請求或接受縣外支援;

 。6)組織信息發布,開展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

 。7)承擔其他有關環境事件的重要工作。

  2.2.2縣指揮部辦公室

  縣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生態環境分局,辦公室主任由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兼任。

  指揮部辦公室主要職責:

 。1)推進全縣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2)落實縣指揮部指令,協調有關鄉、鎮和縣指揮部成員單位開展環境事件應對工作,并指導督促工作落實;收集分析環境事件信息,按規定上報事件發生和應急處置進展情況;

 。3)組織環境事件應急專家和有關部門會商事件引發原因、發展趨勢,對事件級別及影響進行初步評估,提出具體應急處置方案建議;

 。4)牽頭組織環境事件現場指揮、協調和處置工作;

 。5)檢查指導主要風險源、重點污染源管理工作,完善和報備應急預案;

 。6)負責指揮部日常事務,承擔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2.3各成員單位職責

  縣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本部門職責負責各自專業領域的應急協調、保障工作,制定本部門應對沱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和保障應急預案,需要其他部門增援時,縣指揮部向有關部門發出增援指令。

  (1)縣生態環境分局職責

  負責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預防、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準備能力建設;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提出污染控制、消除處置建議;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發布和調查處理等工作。

  (2)縣水利局職責

  負責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參與沱湖水體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做好水利工程應急調度;會同縣生態環境分局制定受污染水體疏導或截流方案,配合做好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調查和應急處置工作。

 。3)縣公安局(縣消防大隊)職責

  負責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搶險救援,落實應急處置的治安、保衛、消防、交通管制和其他措施;負責對危險化學物品泄漏事件等現場泄漏控制。

 。4)縣衛生健康委職責

  負責組織因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導致中毒人員的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并及時為鄉(鎮)衛生部門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醫學救援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負責組織評估突發環境事件所導致健康危害的性質及其影響人數和范圍。

  (5)縣住房城鄉建設局職責

  參與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救援處置、負責監督和指導飲用水供水安全保障工作。

  (6)縣氣象局職責

  負責提供有關的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必要時在事發區域及周邊地區進行加密可移動氣象監測,提供現場氣象預報服務信息。

  (7)縣交通運輸局職責

  負責參與因道路交通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負責應急救援物資和生活安置物資的運輸保障。

  (8)縣農業農村局職責

  參與因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導致的農業污染進行應急處置,會同相關部門對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農業、漁業損失進行調查與評估。

 。9)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職責

  負責做好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有關森林資源損害的調查、處置和評估工作,參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破壞的應急處置。

 。10)縣商務局職責

  負責重要生活必需品的應急儲備,協助鄉(鎮)政府做好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

  (11)縣市場監管局職責

  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對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區域內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對藥品、醫療器械生產、流通、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

 。12)縣民政局職責

  負責會同事發地鄉(鎮)政府組織做好受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影響人員的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13)縣委宣傳部職責

  負責協調新聞媒體,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新聞報道、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

  (14)縣文化和旅游局職責

  負責參與組織有關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宣傳報道等工作。

  (15)縣財政局職責

  負責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和環境應急處置經費保障及管理工作。

 。16)縣發改委職責

  負責將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預防與處置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參與突發環境事件善后恢復重建工作。

 。17)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職責

  負責應急狀態下按程序動用醫藥儲備,并做好應急物資的生產調度、綜合協調工作;協調環境應急通信保障工作。

 。18)縣應急管理局職責

  負責做好值守應急和信息報告工作,協助縣政府領導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協調、調度和處置工作。

 。19)縣人武部、武警五河支隊職責

  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搶險救援工作,協助做好受威脅人員疏散轉移,協助公安部門做好應急期間社會治安維護。

 。20)鄉(鎮)政府職責

  負責制定所轄區域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和應急保障預案;負責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先期處置,并在縣指揮部統一領導下,會同縣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現場處置工作;協助調集應急物資,負責協調解決事故應急處置所需當地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等,組織發動當地群眾投入救援工作;協同相關部門分析查明污染事故原因;負責通知污染區域內群眾停止取水。

 。21)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參與水生態事故應急監測、生物資源損失調查與評估等。

  2.2.4現場指揮機構

  根據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需要,成立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指揮部,由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擔任指揮長,事發地鄉(鎮)負責人擔任副指揮長。根據應急響應級別,可適當調整現場應急指揮部規格和組成。

  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主要職責為:

  (1)負責制定實施現場應急處置方案和措施;

 。2)指揮現場搶險救援;

 。3)全面掌握現場動態,及時報告事態發展和處置情況;

 。4)協調有關保障、支援工作。

  縣指揮部根據應急處置需要,設立綜合協調、污染處置、應急監測、醫療救治、應急保障、轉移安置、新聞宣傳、社會維穩和調查評估等9個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由縣生態環境分局牽頭,縣民政局、縣應急管理局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匯總上報事件信息,貫徹縣指揮部的指示和部署,協調縣指揮部成員單位以及有關鄉(鎮)政府做好應對處置工作,承辦指揮部文電、會務及簡報編輯、資料整理歸檔等工作。

 。2)污染處置組

  縣生態環境分局牽頭,縣公安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水利局、縣人武部、武警五河支隊、縣公安消防大隊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進行技術研判,開展事態分析,組織污染處置;明確現場處置人員個人防護措施;組織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疏散受威脅人員。

 。3)應急監測組

  由縣生態環境分局牽頭,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氣象局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明確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案及監測方法;迅速開展現場監測工作,負責現場監測布點、采樣及化驗分析,及時報告監測數據,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4)醫療救治組

  由縣衛生健康委牽頭,縣生態環境分局、縣市場監管局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開展傷病員醫療救治、應急心理援助;提出保護公眾健康措施建議;對污染處置提供應急醫護保障;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飲用水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發環境事件造成集體中毒等。

 。5)應急保障組

  由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交通局、縣水利局、縣商務局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做好環境應急救援物資及臨時安置重要物資的緊急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工作。

  (6)轉移安置組

  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做好事件影響區域有關人員的緊急轉移、臨時安置及組織調集重要生活必需品,做好物資發放及監管。

 。7)新聞宣傳組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經濟和信息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縣網宣辦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開展事件進展、應急工作情況等權威信息發布,加強新聞宣傳報道;收集分析輿情和社會公眾動態,加強媒體、電信和互聯網管理,正確引導輿論;及時澄清不實信息,回應社會關注。

 。8)社會維穩組

  由縣公安局牽頭,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商務局、縣委宣傳部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受影響地區等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管理、矛盾糾紛化解、商品市場監管等工作。

  (9)調查評估組

  由縣生態環境分局牽頭,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衛生健康委等單位組成。

  主要職責:負責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及污染損害評估工作。

  2.2.5專家組

  縣環境應急專家組由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組建和管理,為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提供決策咨詢和處置建議。

  專家組職責:

 。1)參與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2)為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指導、決策咨詢和處置建議;

 。3)為公眾提供有關防護知識和技術咨詢。

  2.3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為有效整合現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力量,建立統一完善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指揮協調體系,密切各部門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圓滿完成應急處置任務,保障公眾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負面影響,應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1)建立應急聯會制度。聯席會議每年召開一次,由縣政府組織,縣指揮部全體成員單位參加,共同分析研究沱湖突發水環境應急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協調解決應急工作中的難點問題。

 。2)建立聯絡員工作制度?h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各確定一名聯絡員,負責收集各單位的應急工作情況,反饋應急工作的建議和意見,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各聯絡員工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相互通知,相互預警。

 。3)建立統一指揮機制。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縣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救援隊伍在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單位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

  3預防與預警

  3.1預防

  為有效預防沱湖突發水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各相關單位及日常管理機構應按照各自職責開展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工作,主要如下:

  縣政府:①依據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將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列入年度環境保護重點工作任務,加強對轄區內影響跨界河流水環境的工業、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排查與監控及整治,努力控制和減少各種污染物排入河道;②制定實施沱湖水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針對水源保護區內的養殖等污染行為定期開展排查,及時清理;③加強沿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和維護工作;④及時協調與各飲用水源保護區無關設施的拆除與取締;⑤做好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搶險物資儲備,定期對消耗的應急物資進行補充;⑥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

  相關鄉鎮政府:①針對沱湖周邊,尤其是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農業及生活的污水收集工作,定期開展排查,對接入污水管網的連接管進行全面排查,及時維護;督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內各社區及企業將生產、生活污水接進城市排污管網;②每月要進行不定期巡查整治,拆除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禽畜舍、垃圾點等污染水源的設施,制止一切污染水源的行為。

  縣生態環境分局:①制定實施水源保護區環境監管制度,杜絕水源保護區內新建建設項目;②縣環境監察定期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并及時更新環境風險源信息數據庫,加強對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環境風險源的監管,督促其健全風險防控措施、消除所造成的污染;③縣環境監測站每月組織對沱湖監測點位的全面監測,隨時掌握水質情況;④建立實施應急培訓制度、信息報告制度、應急演練制度等。

  縣水利局:①定期實施主要入湖河流的清淤工作,降低隨水流釋放的底泥污染負荷;②規劃建設供水第二通道工程,當水源地發生污染事故無法正常取水時,利用第二通道供水進行過渡。

  縣農業農村局:指導沿湖農田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減輕面源污染隱患。

  各相關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單位:①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道路、跨橋圍欄及圍墻的維護,設置路面及橋面徑流引導設施,避免直接排入渠道;②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截污管道工程建設,定期對淤積截污系統進行全面的清淤疏浚;③加大對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檢查監測力度,有能力的應設置水質日常自動監測儀器,做好入廠水和出廠水的水質常規監測,發現問題時必須及時上報并詳細做好記錄;④各相關水源保護區管理單位及相關搶險單位應常備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搶險物資,定期對消耗的應急物資進行補充。

  縣交通運輸局:在經過水源地道路及橋梁等敏感路段設警示標志,減速標志,提醒司機注意安全,減速行駛。

  縣氣象局:實時監測本縣及周邊天氣情況,當出現極端天氣或者自然災害發生前,提前發布預報信息。

  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依法劃定水產養殖水域、面積;依法實行水產養殖證制度,控制水產養殖面積和密度。

  縣指揮部會同有關成員單位,應注意收集與上報發生在轄區境外和轄區內有可能對沱湖造成不利環境影響的事件信息;縣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指定聯絡員、值班電話,報縣指揮部辦公室備案并向社會公布。主要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手機要24小時開機,保證能隨時聯系。

  3.2預警

  3.2.1預警分級

  按照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根據突發環境事件分級,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4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分為Ⅳ級、Ⅲ級、Ⅱ級和Ⅰ級警報,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顏色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預警信息的級別,按照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I級、II級、III級和IV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I級為最高級別。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藍色(IV級)預警: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可能發生或引發一般(IV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經發生,可能進一步擴大影響范圍,但能夠基本控制在區域局部的。藍色預警由縣人民政府發布。

  黃色(III級)預警:情況比較緊急,可能發生或引發較大(II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經發生,影響范圍可能進一步擴大,造成跨縣界一般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可能出現人員死亡、中毒,且預計直接受生命安全威脅人數在3人以下的;環境污染可能造成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物種受到破壞的;污染物可能進入沱湖的;污染物已經流入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可能造成取水中斷的;可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黃色預警由市政府發布,并報省人民政府和省環保廳備案。

  橙色(II級)預警:情況緊急,可能發生或引發重大(I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經發生,影響范圍可能進一步擴大,造成跨地市界環境污染;已出現人員死亡、中毒,且預計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下的,或預計中毒人數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環境污染可能造成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的;大量污染物進入沱湖的;可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橙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發布。

  紅色(I級)預警:情況危急,可能發生或引發特別重大(I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經發生,影響范圍可能進一步擴大,已造成多人死亡、中毒,且預計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的,或預計中毒人數在100人以上的;環境污染可能造成區域生態功能喪失或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滅絕的;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已進入沱湖的;可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元以上的。紅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授權負責發布。

  3.2.2預警信息與監控

 。1)任何部門、單位或公民一旦發現沱湖水污染事故或接到污染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撥打24小時值班電話12369,通知縣指揮部辦公室值班室。

 。2)各應急單位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水文、水質、氣象等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

  依據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正常情況下,上下游地區相鄰縣的環保、水利、漁業主管部門每月互通跨界斷面水質、水量、閘壩運行、漁業養殖等信息;在污水團下泄,提閘放水期間,應每天通報相關信息。

  縣生態環境分局負責各類環境污染可能造成突發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接收、報告、處理和統計分析,負責聯系固鎮縣、泗縣、靈璧縣環保主管部門,協調獲取沱湖上游沱河、唐河、北沱河等入湖河流的逐月水質情況。上游提閘放水期間,及時聯絡獲取每天的斷面水質信息。縣生態環境分局不能獲取上游縣級環保部門的水質檢測數據時,需聯系上游環境保護部門開展聯合檢測或者自行進行監測。當接到縣水利部門通知近期上游閘壩開閘放水時,應及時做好開閘前閘壩上游和下游水質監測。如發現水質異常情況,及時向縣政府、蚌埠市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報告。

  縣水利局負責區域水文水情監測、報告、處理和統計分析,負責聯系固鎮縣、泗縣、靈璧縣水利主管部門,協調獲取沱河上游濠城閘、唐河上游草溝閘和唐河地下涵等重要閘壩調度信息;上游提閘放水期間,及時聯絡獲取每天的水量、閘壩運行信息。當縣水利局接到縣氣象局預報近期可能有強降雨時,應及早研判本次降雨可能產生的徑流量級,提前通報縣生態環境分局做好上游開閘前的水質監測。

  縣氣象局加強區域暴雨極端天氣的信息收集與預報,上游區域可能有強降雨時,及時通報縣水利局和縣生態環境分局。

  縣環境監測站以及各自來水廠的檢測機構的預警信息,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從飲用水水源地內取水的各水廠要按照規定和要求,嚴格做好入廠水和出廠水的水質常規監測,發現問題時必須詳細做好記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狀況,立即上報主管部門。

  有關主管部門要及時對預警信息進行接收和預評估,并視情況上報縣指揮部辦公室。

  (3)縣指揮部辦公室收集或接到有關預警信息后,綜合評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研判預警信息,并將相關信息立即報告縣政府,做出與預警信息相應的處置決定。

  3.2.3預警發布

  縣生態環境分局研判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應當及時向本級政府提出發布預警信息的建議,并通報同級相關部門和上級環保部門。縣級以上政府或其授權的相關部門及時準確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并通報可能影響到的相關地區。

  3.2.4預警措施

  接到突發水環境風險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的預警信息時,各級環境應急指揮機構應及時核實信息,適時采取以下措施:

 。1)發布預警公告后,隨即進入預警狀態。

 。2)啟動相關環境應急預案。

  (3)指令各應急處置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監測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多渠道獲取上游水文、水質信息,密切注意水文、水質和氣象條件變化對沱湖水質的影響,實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4)組織人員,根據需要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

  (5)針對水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啟動水利工程預警調度體系,做好應急引調水啟動工作準備。

 。7)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應急處置的保障工作。

  3.3預警解除

  發布預警信息的地方政府或部門,根據事態發展情況,適時調整預警級別;當威脅或危險消除時,宣布解除預警,適時終止相關措施。

  4應急處置

  4.1分級響應

  4.1.1分級響應機制

  按照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以及預警級別的劃分,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響應、重大(Ⅱ級)響應、較大(Ⅲ級)響應和一般(Ⅳ級)響應四個等級,根據級別不同,分別由相應各級人民政府分級啟動應急響應。超出本級政府應急處置能力或權限時,應及時請求上級政府擴大應急。各級應急指揮機構及時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負責相應的指導協調和應急救援。

  4.1.2分級響應啟動

  (1)一般(Ⅳ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組織應對工作。

  (2)較大(Ⅲ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組織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進行先期處置;報告市政府,配合、服從市政府組織應對工作。

 。3)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突發水環境事件:由縣人民政府啟動本級政府應急預案,組織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進行先期處置;報告市政府和省環保廳,配合、服從省政府組織應對工作。

  4.1.3應急響應行動

 。1)Ⅳ級響應行動

 、侔l生在縣級行政區域內的一般(Ⅳ級)突發環境事件由縣政府組織處置,應及時啟動Ⅳ級響應。

  ②各鄉鎮的響應:應在第一時間迅速到達現場,組織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進行先期處置;配合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開展工作。

 、劭h生態環境分局的響應:應對突發事件進行快速確認,立即啟動部門預案,組織環境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到達現場,進行環境應急監測、污染源調查、劃定受污染區域、提出應急處置工作建議,并及時向縣政府值班室和市環境應急辦報告。

 、芸h指揮部辦公室的響應:接到一般(Ⅳ級)突發環境事件后,應立即向縣指揮部主要領導報告,對事件快速確認,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啟動本預案,組織應急資源及時應對和處置,同時向縣政府值班室上報緊急情況,并快速采取以下處置措施:

  a.迅速開展應急監測。組織環境監察和環境監測部門迅速趕赴現場鑒定、識別、核實造成污染的種類、性質、污染方式、危害程度及受影響范圍和邊界,判明事件的性質和危害程度。

  b.提出監測處置建議。組織現場調查組、應急監測組和環境監測站,對可能被污染的水體開展應急監測和全過程動態監控,進一步判定污染物的種類、性質,隨時掌握事態的發展變化情況。根據監測情況提出相應的處置建議,確定封鎖和隔離區域,疏散安置相關人員,報縣政府批準后,對該區域實行封鎖與隔離。

  c.開展現場處置和救援。調集并指令周邊各級公安和環境監察隊伍,做好污染區域的現場保護和隔離,協調各部門應急力量,采取緊急措施,封存、轉移、銷毀殘存的化學毒劑,對被污染的部位和被污染的物品、場所、環境等進行洗消,控制污染源擴散。

  d.保證應急物資和經費及時到位。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需要,協調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及時調集應急物資和籌集應急經費。

 。2)Ⅰ級、Ⅱ級、Ⅲ級響應行動

 、侔l生超出縣政府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處置能力的,以及發生較大(Ⅲ級)環境事件的,應及時啟動Ⅲ級響應;發生超出市政府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處置能力的,以及發生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環境事件的,應及時啟動Ⅱ級、Ⅰ級響應。

 、诳h政府和縣生態環境分局的響應:縣政府分管領導和縣生態環境分局主要領導應在第一時間迅速到達現場,組織應急隊伍和應急人員進行先期處置;縣政府分管領導對處置工作及時作出批示,縣指揮部迅速組織環境應急隊伍和相關技術人員集結救援,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總指揮快速趕赴事件現場指揮應急處置工作。

  ③市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到達現場后,縣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仍保留各工作小組,接受市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各工作小組應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配合上級部門調查組開展現場污染源調查,進行采樣、監測、技術分析、評估以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指導等工作,實施和落實污染消除等緊急控制措施,共同完成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置工作。

  ④省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到達現場后,市、縣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仍保留各工作小組,接受省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各工作小組應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配合上級部門調查組開展現場污染源調查,進行采樣、監測、技術分析、評估以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指導等工作,實施和落實污染消除等緊急控制措施,共同完成突發事件的調查處置工作。

  ⑤突發環境事件若發生在周邊區域,應處于應急準備狀態,防止周邊突發環境事件蔓延至本轄區,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同時,必須服從省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的緊急調度,隨時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4.2信息報告

  4.2.1報告時限和程序

  縣生態環境分局在事發后或接報第一時間內,應快速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和確認,分析研判。對初步認定為一般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在2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對初步認定為較大及以上級別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在1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

  縣生態環境分局接報后按規定向市生態環境局報告。較大級別及以上的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后縣政府在接報后按規定及時向市政府報告。

  依據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縣環保、水利、漁業等部門發現沱湖上游來水異常時,應立即向縣政府報告,縣政府在接報后按規定及時向市政府報告,由市政府向上游政府通報,并嚴密關注事態變化。

  發生下列一時無法判明等級的突發水環境事件,應當按照重大以上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報告程序上報:

 。1)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響的;

  (2)涉及重金屬或者類金屬污染的;

 。3)有可能產生跨省影響的;

 。4)因水環境污染引發聚集性事件或者社會影響較大的;

  (5)其他有必要按照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報告的。

  突發水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事件級別發生變化的,應當按照變化后的級別報告信息。

  4.2.2報送方式及內容

  突發水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

  初報在發現或者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后首次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事件發展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后上報。

  初報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起因和性質、基本過程、主要污染物種類和數量、監測數據、人員受害情況、水體受影響情況、飲用水水源地受影響情況、事件發展趨勢、處置情況、擬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議等初步情況。

  續報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處置進展情況。在事件現場處置完畢前,續報工作實行日報制,縣政府和環保部門于每天17時前向市政府總值班室報送處置進展情況,并可視情況隨時續報。

  終報應在環境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結束后第3天前,由縣人民政府和環保部門向市政府書面提交報告處置情況。因特殊情況,無法再規定時間內上報的,可適當延長時限。終報(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突發環境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突發環境事件潛在或者間接危害以及損失、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責任追究等詳細情況。

  突發環境事件信息采用傳真、網絡、郵寄和面呈等方式報告,情況緊急時,初報可通過傳真、手機短信、電話方式報送,通過手機短信或電話等形式報送的,應當1小時內補充書面報告。書面報告中應當載明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單位、報告簽發人、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等內容,并盡可能提供地圖、圖片以及相關的多媒體資料。

  4.3指揮與協調

  縣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通知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件所在地人民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事件信息通報后,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縣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h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成立前,各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必須在鄉鎮政府的協調指揮下堅決、迅速地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態勢,嚴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發生。

  應急狀態時,縣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組織有關專家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參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環境事件和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為環境應急領導機構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發生環境事件的有關部門、單位要及時、主動向現場環境應急指揮部提供應急救援有關的基礎資料,環保、水利等有關部門提供事件發生前的有關監管檢查資料,供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研究救援和處置方案時參考。

  4.4應急處置程序

  4.4.1先期處置

  事故發生后,事發單位和有關部門,要在縣政府的統一指揮下,按照有關方案,迅速開展先期處置。堅持“早發現早處置、先發現先處置、邊報告邊處置”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蔓延,嚴防次生、衍生事故發生。同時,迅速向上級和有關部門報告。

  4.4.2應急響應處置程序

 。1)快速出擊

  事發所在地鄉鎮政府接到突發環境事件舉報后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了解污染情況,與事發單位或個人開展先期處置,通知縣生態環境分局及縣政府,啟動應急預案。

  縣指揮部接到事件報告后,根據事件嚴重程度,成立現場環境應急處置指揮部,指令各應急工作組攜帶環境事件專用應急監測、防護、醫療、救援、交通等設備,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現場,啟動應急處置預案。

  (2)現場控制

  各應急工作組到達現場后,根據各自職責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指揮下參與現場污染事件的控制和處理,救治傷病員,采取措施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防止污染物擴散,并根據現場勘驗情況,劃定警戒范圍。

  (3)現場調查

  現場調查處理根據事件的類別、性質作具體處理。

  ①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污染物、污染途徑、擴散趨勢、可能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水產等的數量及分布、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等。

  ②形成初步調查意見,根據污染特點,判斷污染種類。

  ③對事發地周邊水域進行水質監測。

  ④進一步開展現場調查工作。

 、葑龊矛F場監察檢查記錄,規范制作各類執法文書,收集相關證據材料。

 。4)情況上報

  應急現場指揮部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應急處置措施向縣政府和市生態環境局報告,并根據事故影響范圍大小,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

  (5)事件通報

 、倏h政府及時向毗鄰和可能波及或影響的周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通報事件情況。

  ②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接到突發環境事件通報后,及時通知本行政區域內相關部門和單位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和控制事件蔓延。

 、郜F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向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各鄉鎮通報事件有關情況。

 、芤罁屑壙缃缢廴韭摲缆摽貐f議,縣環保、水利、漁業等部門發現沱湖上游來水異常時,應立即向縣政府報告,縣政府在接報后按規定及時向市政府報告,由市政府向上游市級政府通報,并嚴密關注事態變化。

  (6)污染處置

  在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部署下,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圍、程度,如切斷泄漏源、打撈污染物、關閉上游下瀉閘門、引水沖洗等。

  當確定飲用水水源受污染時,應通知水廠迅速采取措施,及時調整水處理工藝,強化水處理工藝的凈化效果,如源水污染以現有凈化工藝不能達到飲用水水質標準要求時,及時上報建議停止供水,并通過各種媒體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飲用污染水。

  當水源保護區水污染危及人群健康時,迅速開展醫療救治工作。如污染造成環境惡化,危及居民健康時應建議組織疏散安置人群。

  (7)污染跟蹤

  組織監測人員開展污染跟蹤監測調查,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監測數據及專家意見,及時調整對策,直到事故污染消除,警報解除。

 。8)調查取證

  相關執法部門及時開展污染事故的調查和取證工作,確定事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并立案查處。

  4.5應急處置措施

  結合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情景設定,采取相應應急處置措施。

  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主要類型包括:

 。1)汛期導致的累積性水質超標污染事故。由于暴雨等自然災害,將上游及各支流生活和畜禽養殖等累積污染物沖到下游匯入湖體,對沱湖造成突發水環境污染。

 。2)交通運輸事故。由于鄉村公路交通運輸事故,引發的次生水環境污染事件。

  4.6應急監測

  應急監測組負責組織、實施、協調沱湖突發環境事件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

 。1)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地的氣象和地域特點,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在此范圍內布設相應數量的監測點位。事件發生初期,根據事件發生地的監測能力和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按照盡量多的原則進行監測,隨著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監測頻次和監測點位。

  (2)發生跨市界水污染事故時,上下游市政府應立即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縣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仍保留各工作小組,接受市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其中應急監測組應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進行采樣、監測等工作。

 。3)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

  4.7信息發布與事件通報

  4.7.1事件通報

 。1)縣政府在應急響應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毗鄰和可能波及或影響的周圍縣或相關部門通報突發環境事件情況。

  (2)依據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沱湖上游來水異常時,縣政府在接報后按規定及時向市政府報告,由市政府向上游政府通報。

  (3)縣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接到突發環境事件通報后,應當及時通知縣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和控制事件蔓延。

 。4)縣環境應急辦應及時向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各鄉鎮、縣生態環境分局通報突發環境事件有關情況。

  4.7.2信息發布

  重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由省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發布。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由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發布。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由縣人民政府和縣生態環境分局配合新聞宣傳部門及時發布。需發布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字,應事先征求評估部門的意見。同時,要做好輿論引導和輿情分析工作,加強對相關信息的核實、審查和管理,及時、準確、主動引導。

  4.8安全防護

  4.8.1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參與現場處置的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環境事件性質,配備好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安全操作程序,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應急人員主要的安全防護工具包括防護服、防護眼面具、防護手套和呼吸用品等,安全防護措施主要有:

 。1)不揮發的有毒液體:采用隔離服防護。

 。2)易揮發的有毒、有害液體:采用全身防護,包括防護服、正壓式呼吸器等。

  (3)易燃液體、氣體的防護:采用阻燃服、正壓式呼吸器等。

  4.8.2受災群眾的安全防護

  最早抵到達事發現場的應急救援隊伍,在處置環境突發事件的同時,要迅速做好事發地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特點,告知群眾應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

  根據事發時當地的氣象、地理環境、人員密集度等,確定群眾疏散的方式,組織好群眾安全疏散與撤離;

  在事發地安全邊界以外,設立臨時緊急避難場所。

  4.9應急終止

  4.9.1應急終止條件

  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狀況達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終止應急程序:

 。1)本次突發水環境事件產生的條件己經消除,污染情況得到完全控制,發生水污染事件的水體水質基本得到恢復。

 。2)采取了有效的應急措施和防護措施,保證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水平。

 。3)本次突發水環境事件造成的對供水系統的影響已經消除,供水系統全面恢復正常。

  4.9.2應急終止程序

  按照“誰啟動、誰終止”的原則,由負責啟動的責任主體按程序宣布應急終止。

 。1)現場指揮機構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方提出,經現場指揮機構批準;

 。2)現場指揮機構向啟動應急響應的人民政府提出響應終止建議;

 。3)啟動應急響應的政府下達響應終止命令;

 。4)應急狀態終止后,相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后期工作。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置

 。1)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由有關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善后處置工作,組織有關專家對受災范圍進行評估,提出補償和對遭受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監管的建議。

  (2)縣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據本地區遭受損失的情況,做好安民、安撫、理賠工作,有關部門和相應機構做好社會求助、保險賠付工作。

 。3)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負責組織、指導應急隊伍維護、應急儀器設備保養,使之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

 。4)繼續跟蹤監測,及時掌握情況,做好處置。

  (5)在突發水環境事件影響飲用水源情況下,在對污染事件進行應急處置的同時,要迅速采取措施,對需要進行救濟救助的,及時組織救濟救助,盡快恢復當地正常的社會秩序。

  (6)及時采取妥善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泄漏應急過程中產生的廢吸油氈等屬危險廢物,應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水污染事故導致魚蝦等水產死亡,應及時打撈清運,以防病原滋生,涉及打撈、運輸、裝卸等處理環節要避免灑漏,并需對打撈、運輸裝卸工具用漂白粉消毒殺菌,將死魚蝦進行符合規范標準要求的深埋處理等處置。

  (7)衛生部門要做好災害事故現場的消毒與疫情的監控工作。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征用的救治、救援物資,交通工具及設施、設備等,應依據有關標準和程序給予補償。

  5.2調查與評估

  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后,根據有關規定,在縣指揮部統一部署下,由環保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組成調查組,組織開展事件調查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質,評估事件影響,認定事件責任,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處理建議;開展突發水環境事件環境影響和損失等評估工作,并依法向有關政府報告,為事件調查處理、損害賠償、環境修復和生態恢復重建等提供依據。必要時,可按照有關規定,邀請檢察機關參加調查工作。

  涉及跨界水污染事故時,報告市生態環境局,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會同漁業等相關部門組成調查組,組織開展事件調查工作。依據市級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下游地區有權到上游地區就上游污水下泄造成污染事故進行調查取證,上游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給予支持和配合。因跨界水污染造成的漁業水污染事故,由上下游市級漁業主管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共同負責依法調查處理,經專業機構評估鑒定后,提出漁業損失核定、受危害水產品處置、賠償金額及處罰方式的調查處理意見。經協商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由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相關部門負責編制環境事件總結報告。較大事件于應急終止后7天內,將環境事件總結報告上報市政府值班室,并抄送市生態環境局。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于應急終止后15天內,將環境事件總結報告上報省政府,并抄送省生態環境廳。

  由縣突發水資源污染事件應急領導小組組織有關專家,會同事發地鄉鎮及相關部門組織評估,總結經驗與教訓。

  根據實踐經驗,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

  6應急保障

  6.1人力資源保障

  各應急成員單位應根據各自職責,制定相關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制定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指揮部要根據預警等級建立和培訓一支常備不懈、掌握處置突發水污染事故能力的應急力量。各應急成員單位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按要求完成應急處置任務。

  6.2資金保障

  縣政府及縣財政局應保障處置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救助防護裝備、應急監測裝備和日常運轉經費、突發事件處理經費支出。所需經費列入年度部門預算,捐助資金納入各級財政專賬管理,統一安排使用。

  6.3物資保障

  縣政府及相關專業指揮機構的應急隊伍要根據預案要求,建立處理突發環境事件的日常和戰時兩級物資儲備,增加儲備必要的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和物資,維護、保養好應急儀器和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確保參加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時救助人員的自身安全,及時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和擴散,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常備應急搶險物資詳見附件3。

  6.4醫療衛生保障

  縣衛生健康委負責突發水環境事件的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制定醫療救助保障計劃,確定有關的應急準備措施、落實醫療救護隊伍和醫療設施,協同縣經信委制定醫療物資的調度方案。

  6.5交通運輸保障

  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后,縣交通運輸局負責牽頭協調,與有關部門相互配合,根據各自職能開展交通運輸保障的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對現場和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組織開通應急救援“綠色通道”,負責交通工具的保障,確保救災物資、器材和人員的緊急輸送,在道路、市政設施受損時,要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業隊伍進行搶修,盡快恢復良好狀態。

  6.6治安維護

  事發地公安部門負責組織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急治安保障工作,制定治安保障方案,明確在應急狀態下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各項準備措施。突發水環境事件發生后,公安部門要迅速組織力量,根據需要在現場周圍設立警戒區和安排警戒人員,維持社會治安秩序。加強對重點地區和重要設施及物資,特別是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的警衛及防范保護。事發地村(社區)民委員會要動員、組織當地單位和群眾,協助公安部門實施應急治安保障工作。

  6.7人員防護保障

  有關部門要為涉險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護裝備,幫助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嚴格按照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人員的安全。

  6.8通信保障

  采取有線、無線和計算機網絡的方式,確保全天候通訊暢通(包括公休日)。負責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的職能部門,值班電話24小時保持暢通。

  6.9技術裝備與保障

  加強應急專家信息庫的建設,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設立專項資金,加強對使用現場處置先進技術、裝備的研究和培訓,建立科學的環境應急指揮技術平臺,實現信息綜合集成、分析處理、污染評估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確保決策的科學化。

  6.10社會動員保障

  制定社會動員方案,明確動員的條件、范圍、程序和相關的保障措施,運用各種形式,將水污染事件發生和影響范圍的對象動員起來,共同參與和配合突發水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

  6.11聯動機制保障

  加強本縣各成員單位間的聯動機制建設,協同高效處置突發水環境事件。

  根據沱湖流域環境風險防范及應急需要,加強與相鄰地區尤其是上游地區環境應急管理部門的聯動。

  依據蚌埠市人民政府與宿州市人民政府簽訂的《關于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合作的協議》,健全縣一級風險防范、信息通報和應急聯動機制。

  7監督管理

  7.1應急預案演練

  7.1.1應急演練的組織

 。1)一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組織

  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所涉相關地方政府及相關專業指揮機構,應按照本預案或其他部門預案,定期(每年組織一次)組織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2)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組織

  較大及以上沱湖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組織應由市政府牽頭;由縣生態環境分局定期組織(每年組織一次),縣指揮部成員單位共同參與,提高各部門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部門間應急聯動、協作。

  7.1.2應急演練內容

  根據沱湖潛在的事故風險,演練的內容可包括:汛期導致的累積性水質超標事故、鄉村公路交通運輸事故等。

  7.1.3應急演練注意事項

  通過演練觀察識別出應急準備缺陷,查出需要整改項;根據演練結果對應急預案不足部分,進行修訂。應急演練中必須特別注意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演練過程應盡可能模仿可能事故的真實情況,但不能采用真正的危險狀態進行演練,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2)演練之前應對演練情況進行周密的方案策劃;編寫場景說明書是方案策劃的重要內容。

  (3)演練前應對有關人員進行必要培訓,但不應將演練的場景介紹給應急響應人員。

 。4)演練結束后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和整改。

  7.2應急能力評價

  縣生態環境分局定期對全縣環保系統應急機構設置、隊伍建設、人員培訓、預案演練、應急制度和程序、應急裝備和經費管理與使用等應急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考核和評價環境應急隊伍的應急能力,保障環境應急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的戰備狀態,并實現持續改進。

  7.3宣教培訓

  縣政府和相關單位要開展面向全社會的宣傳教育,強化沱湖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居民等的法律法規和環保知識的培訓,預防和減少沱湖周邊交通運輸事故等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突發沱湖水環境事件預防、處理、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提高危險品生產、使用、運輸、倉儲單位的危機意識和應急心理準備,培養公眾對飲用水源地的愛護意識。

  7.4責任與獎懲

  對在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善后處理和事件調查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因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附則

  8.1名詞術語

 。1)突發公共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影響和威脅經濟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應對的緊急事件。突發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

 。2)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事件:是指由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

 。3)環境應急:針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件發生或減輕事件后果的狀態,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

  (4)突發環境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

 。5)應急預案:指針對突發公共事件事先制定的,用以明確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的各個進程中,誰來做、怎樣做,何時做以及用什么資源來做的應急反應工作方案。

 。6)應急處置:指對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應急響應措施。

 。7)專項指揮部:指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應急處置工作需要,經市政府同意設立的,對有關專項突發公共事件實行統一指揮協調的各專項應急指揮部、領導小組、委員會等機構。

  (8)應急工作機構: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辦公室和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的日常辦事機構。

  (9)泄漏處理:泄漏處理是指對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有毒氣體等污染源因事件發生泄漏時的所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泄漏處理要及時、得當,避免重大事件的發生。泄漏處理一般分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處置兩部分。

  (10)應急監測:環境應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和污染范圍而進行的環境監測。包括定點監測和動態監測。

  (11)應急演練:為檢驗應急計劃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根據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單項演練、綜合演練和指揮中心、現場應急組織聯合進行的聯合演練。

 。12)危險化學品:指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

  (13)恢復:指在環境污染事件的影響得到初步控制后,為使生產、工作、生活和生態環境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動。

  8.2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縣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解釋。

  8.3實施日期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精選8篇)12-07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精選5篇)12-05

縣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范文(精選5篇)12-09

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范文(精選5篇)12-07

市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精選18篇)12-07

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通用6篇)12-07

水污染專項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精選5篇)12-07

市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精選12篇)12-05

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范文(精選8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