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4篇)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
一個下午的自習時間,剛剛開會結束的我匆匆趕往教室。“老師,李乘風把顏丙庥的數學課本扔到樓下了!”一走進教室,值日班長張天驕同學就跑過來對我說。“李乘風為什么要把別人的書扔下去?”“李乘風和顏丙庥說話,顏丙庥在做作業,不想和他說話。結果李乘風就把顏丙庥的書扔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聽著值日班長的匯報,我已經弄明白了事情的經過。李乘風,十一班名人也。學習態度極不端正,上午作業下午交,天天上學常遲到。老師上課他睡覺,自習時間他打鬧。可應該怎么辦呢?稍作思考,我想出了一個辦法。“乘風,是你把同桌的書扔的?”我走到李乘風的座位前,輕輕地說。“老師,我不小心扔的”。這個孩子倒沒有撒謊。我于是拍了拍他壯實的肩膀,“那你就去撿上來。”我的話剛說完,他就快速地往樓下跑去。李乘風,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做什么事情從不想后果,常做錯事常后悔,常后悔而又不改正。“顏丙庥,他給你扔了幾次書?”我轉過頭去,嚴肅地問道。“老師,有三四次吧!我做作業,他特別煩人地亂說話。”顏丙庥抬起了頭,滿臉堆滿了委屈。唉!誰愿意和這樣的孩子同桌呢?這次一定要好好地懲罰一下他。“老師,我把書撿回來了。”李乘風氣喘吁吁地說著。“乘風,速度還挺快!很可惜,你的書也不小心被你的同桌扔下去了。”我漫不經心地說道。李乘風把嘴張得很大,隨即扭過頭向樓下跑去。一個體重二百三十多斤的同學,在短短時間內,就從一樓到三樓跑了兩個回合,也應該是一次強度不小的鍛煉吧。
這一事件沒有就到此結束,我緊接著召開了一次班會。首先由李乘風同學談了談個人的認識與感受,讓他去切實地體會一下這個撿書的過程。然后由其他同學針對這一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我們不希望別人給自己制造麻煩,那就不要給別人制造麻煩。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2
尊敬的教員、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課的時候教員也有提到這句話,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談一談我對這句話的一點淺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訴子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
前一句話是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和咱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文化里講究因果循環:你種下什么因,收獲的就是什么果。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新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數萬群眾,夜以繼日地治水。在這個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最終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將水引至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和白圭這兩個人的治水方法來看,大禹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點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教員和同學們批評指正,完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3
“人皆有惻隱之心”,這位戰國時期的賢者曾在游說之時憑“井中有子,圍人之心”證實了人性本善的說法。確實,人如若能夠堅持上善若水,天下則大同。
人是有思想有謀略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體現了最樸素最客觀的善。善又仿佛沒有成因沒有目的,與生俱來的`。不論在什么環境中總有善人善舉,不論黎庶達官皆可為善,正如宋仁宗那般,因所供奉的蛤蜊價格高昂害苦百姓,氣而不食,正如宣子見靈炙衣衫襤褸,狼狽不堪而碗飯伺之。“善”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親和力的哲學倫理。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善”更是被看做個人與國家的重要標志,是謂“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善的意義是如此之大。
那“善”又該如何表現,怎樣才可以做到善?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人若不孝則不應與之交為好友,然則孝者以其忠誠仁愛之心恰恰會有所成就,就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中的李密,終于使晉帝倍感啜泣,特許盡孝,李密的后半生終于輝煌燦爛。
然而單單做到孝,誠然不可謂善,還需做到“愛人”,以仲尼之說就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方說修船工在被雇傭給船刷漆時,如果發現船底有個洞,修船工定會想到翻船的可怕,于是毫不顧忌地將洞修補。這就是“忠恕之道”就是“愛人”,愛人者方可謂之仁人,仁人皆是善。
但時代在發展,如今社會已被市場經濟熏陶引發“利益核心主意”人們也可為善,可惜無利則無善,可惜施善被反誣,這一切都給社會思想道德建設以巨大壓力。
為此,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真正忠孝待長輩友善待人了嗎?拋開名利與金錢后還能義無反顧地行善了嗎?很多很多問題都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善不行,則德不立焉”。
但愿受眾能像林則徐那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為重,樂施好善,為善為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4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于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可是己之所欲就能夠濫施于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研究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說,普希金說了,“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所以自我是最重要的,只要自我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對自我有利即可。我想,這種思想未免有點太自私了,對自我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上司接納了員工的意見,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自我聽了朋友的勸告,能夠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彎路。任何情景都是如此,你研究到了別人,別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呢?這樣的人隨后只能是眾叛親離,沽名釣譽!
當初,楚王想攻打宋國,魯班的云梯都給他造好了,可最終為什么沒有打成?這要感激兩個人。一是出使楚國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當初是用心研究過墨子的話的,否則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攻宋的機會。可見,楚王是一個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當時不管墨子,現將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雙方損失慘重,對楚王也是不利的。
還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鵲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為高超的醫術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個以他而來的成語“諱疾忌醫”在民間流名百世。蔡桓公為什么會死?原因就是他自我想著自我沒病,而不讓醫術高明的扁鵲來給她治療,最終病入骨髓,一命嗚呼了。
過分的獨斷主義帶了樂如此嚴重的后果,以至于把命都丟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云:“己之所欲,聽于人,關于人,人亦思爾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5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于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但是己之所欲就可以濫施于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說,普希金說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對自己有利即可。我想,這種思想未免有點太自私了,對自己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上司接納了員工的意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自己聽了朋友的勸告,可以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彎路。任何情況都是如此,你考慮到了別人,別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呢?這樣的人隨后只能是眾叛親離,沽名釣譽!
當初,楚王想攻打宋國,魯班的云梯都給他造好了,可最后為什么沒有打成?這要感謝兩個人。一是出使楚國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當初是用心考慮過墨子的話的,否則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攻宋的機會。可見,楚王是一個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當時不管墨子,現將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雙方損失慘重,對楚王也是不利的。
還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鵲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為高超的醫術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個以他而來的成語“諱疾忌醫”在民間流名百世。蔡桓公為什么會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著自己沒病,而不讓醫術高明的扁鵲來給她治療,最后病入骨髓,一命嗚呼了。
過分的獨斷主義帶了樂如此嚴重的后果,以至于把命都丟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云:“己之所欲,聽于人,關于人,人亦思爾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6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
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也許有這樣的人,但中國這13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系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乘兒女,是爺爺奶奶的乘孫兒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呵護下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未干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這句話,在學校里,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欲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而不計較,那世界該多么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
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系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利益,也是基于這樣的思路,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后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從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制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在斗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國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愿意,則不屬于施的范圍。已所不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不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別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所以,為了世界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們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譯文:“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啊。
自我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這句話在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今日,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是能夠做到的。這還能促進團結,使社會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
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圣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有些故事正表現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春秋孫叔敖,幼時在路邊看到一條兩頭蛇,據說看到這種蛇的人必死無疑。
他想:要死就死我一個吧,不要再叫別人看見遭殃。于是,他斬殺了這條蛇,埋入了山丘。還有個故事:東晉大臣庾亮,他騎的馬里有一匹很兇,有人讓他賣掉。庾亮說:“我賣它就會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它的新主人,難道因為這匹馬對自我不安全,就能夠嫁禍他人嗎?”
這兩人都有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句話在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日,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是能夠做到的。這還能促進團結,使社會安定。中華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幾千年前,就闡述過類似的思想。今日認真地的思想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能夠使人終生奉行的呢?
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我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能夠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僅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歡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我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完美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歡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歡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系: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與人相處的底線,體現的是一種同理心,即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別人把你桌上的書本碰到地上,你寬容地露齒一笑,別人也會報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腳相加,他人往往也會把拳腳回報給你。我替別人著想,他人才會替我著想。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投之以桃”,別人才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學會理解他人。上課鈴聲已響,一學生向教室狂奔而來,到門口,嘴里還在罵罵咧咧,一腳踹門,正好撞向門后的學生。門后的學生怎么反應?最好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問他怎么回事,然后,再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動手回擊。原來該名學生剛被老師狠狠批評一頓,心中一肚子火。詢問他情況,理解他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再去批評他,就會有效避免矛盾。
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將心比心。朋友借給你一本心愛的動漫書,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結果你給弄丟了。朋友對你大動肝火,而且懷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絕交。你怎么辦?是不是沖冠一怒:絕交就絕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誠求得諒解。
要不設防地以我最真實的一面示人,真誠對待每一個人。自己能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暴露給對方,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真誠坦白,才能獲得信任。自以為是,耍小聰明,凡事斤斤計較、機關算盡,是得不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誠交流,說出自己的心中話,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對方才會把你當作好朋友。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主動對人表達肯定贊美,才能獲得他人好感。
我們需要別人的愛、寬容和謙讓,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而愛、寬容和謙讓,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個人心中擁有愛、寬容和謙讓,我們才能得到愛、寬容和謙讓。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須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它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當然也是我們學生與學生間交往的核心準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0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并不遙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1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論語》中說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想要的,也不能強加給他人。但同樣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時候,我們喜愛的東西未必是別人所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愛好,一味地強加給別人反倒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國人在餐桌上有為他人夾菜的習慣,或許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做法能夠讓客人品嘗到更多的美食,是關心的表現。可實際上,這同樣也是一種強加的關心,當我們把菜夾進別人碗里時,潛意識里不正是想讓對方吃下嗎但我們所喜歡的食物卻并必須是對方也喜歡的,可倘若拒絕,就可能會被貼上:不給面子,不懂禮節的標簽。關心的初衷是為了對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讓對方感到舒適,那就違背了初衷。
海涅曾說,有時候我們播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騷。己之欲,有時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種傷害!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去,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大學的人不在少數。這一切本該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電視臺尋求報道,借此來展示自我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來幫忙這些有夢想的少年。
可與此同時,也讓理解捐款的大學生們自尊受損,認為自我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幫忙他們,可卻因為未曾研究到被關心者的想法,強加的關心反而傷害了他們。
如今,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關心變成了一種形式,好意變成了一種宣揚自我的手段,越來越多的慈善者不顧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我的善心與高尚,這種不顧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勢者的傷口上撒鹽有什么區別!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將自我認為的善良強加在他們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從他人角度出發的善意,有如涓涓細流,長久的滋養著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
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聽起來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
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系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干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在學校里,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
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欲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么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系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于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為借口,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后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制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在斗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國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3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暑假,我看了一本名人名言,其中飽含著許多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寫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自我不喜歡的事情強加給別人,而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書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么自從他有錢以后許多人就不喜歡他了。
哲學家告訴他"因為你有錢以后,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別人了。”而富人聽了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因為這個人變富以后,只和富人打交道,別人在眼里就是窮光蛋,因為沒有研究別人的感受和自尊,所以就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就不能把自我的不喜歡的事情強加于別人,首先要做到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與你。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干一件事情,你明白后很不喜歡,就把給了比你小的弟弟,每次都是這樣,時間一長,弟弟還會尊重你嗎,反之,你自我的事情自我做,這樣你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從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僅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就行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4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體現。儒家弟子白圭卻向老師孟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遙遠的海邊,為什么不就近引到鄰國去呢?這樣豈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堅定地給出了答案:“你錯了,你現在把鄰國作為泄洪的地方,將來鄰國泄洪的水只會倒流。”這就是“以鄰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體貼他人,你所不愿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快樂就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愛,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執,一份悲傷,一份委屈。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現象并不少,食堂里,因為不愿落到最后一個,便想著法子去插隊,教室里,同學們都不愿上臺發方,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讓別人做替罪羔羊——人是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更有人打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欲望膨脹。然而,我們所排斥的東西別人會喜歡嗎?人是為自己而活的,但一個人如果僅為自己而脫離集體生存,一個人孤單的生又有何意義?不妨換種角度,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隊?你會作何感受?你想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去,別人卻將問題又轉向你?你又如何?
《菜根潭》上有這樣一段話“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而心之冰炭難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且隨地有春風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說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實意義,也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著,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人與社會評價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更應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質傳承下去,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園共同奮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講稿(14篇)】相關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12-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成語解釋05-0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800字將心比心12-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議論文7篇11-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00字作文議論文11-13
備戰期末演講稿-期末演講稿12-30
沖刺期末演講稿-期末演講稿12-30
主任競聘演講稿-競聘演講稿12-28
競選演講稿-初一演講稿12-28
關于環保演講稿-環保演講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