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你知道演講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1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在此佳節來臨之際,我祝所有朋友們節日快樂,合家幸福!
端午節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并參與,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節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三節。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為節日,為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為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成為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后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繩,即粽子。于是,端午節包粽子紀念屈原,為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后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淚羅江以殉國難。屈原心系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x》、《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楚辭》與《詩經》并稱中>演講稿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x》,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離x》詩句優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舍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日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x》、《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x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x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
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希望這幾篇有關端午節來歷的演講稿能夠幫助到同學們,希望同學們在端午假期中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預祝同學們過個愉快的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顯著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布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于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著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珍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5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x》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優秀演講稿精選】相關文章:
端午節慶的優秀作文01-06
【推薦】端午節優秀作文01-05
端午節暢想優秀范文12-25
端午節優秀英語作文06-14
端午節的優秀對聯12-09
端午節優秀作文范文800字(精選6篇)06-02
端午節優秀的作文200字(精選32篇)05-15
初中端午節優秀作文范文12-25
年會優秀員工演講稿精選范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