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的演講稿范本
雷鋒,一個光榮的革命解放軍戰士,他是咱們所有人的楷模。只可惜,年僅二十二歲的他再一次事故中光榮的殉職了。以下是學雷鋒的演講稿范本,歡迎閱讀。
學雷鋒的演講稿范本1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四二班的杜涵蕭。
迎著和煦的春風,沐浴著燦爛的陽光,咱們又迎來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1963年的3月5日,毛**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叔叔的名字傳遍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他永遠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過雷鋒叔叔的照片嗎?你們有沒有發現,雷鋒叔叔的照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永遠面帶微笑,真誠的微笑,喜悅的微笑,幸福的`微笑。雷鋒叔叔說,對待同志要如春天般的溫暖,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同學們,咱們也要如雷鋒叔叔一樣,微笑著面對生活,微笑著面對咱們的親人,微笑著面對咱們的同學,把溫暖送給他們,把幸福送給他們,把快樂送給他們!其實,學習雷鋒就應該從這些小事做起!同學們,微笑吧,熱愛生活吧,親近咱們身邊的每個人,這是學習雷鋒精神的第一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讀過雷鋒叔叔的日記嗎?從雷鋒叔叔的日記中,我發現其實雷鋒叔叔一生并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他說,活著,就是讓別人更好地活著,這句平實的話就告訴了咱們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短暫的一生每天都是那樣,愛崗敬業、助人為樂。他盡力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勞動去為他人創造幸福。在雷鋒精神們的感染下,我也學著去奉獻,去為他人帶去快樂。
記得有一次,我和咱們班的同學一起辦黑板報。還只畫好了刊頭,就到了要吃飯的時間了。其他同學紛紛拿起了碗準備吃飯,我想下午就要檢查,不按時完成可不成啊!于是我拉住了幾位同學,對他們說:咱們辦完了再吃吧!咱們要做好班級的螺絲釘啊!于是,大家都停住了腳步,繼續辦黑板報。等咱們辦完了黑板報,午飯已經吃過了,最后咱們每人成了一袋方便面。雖然咱們因辦黑板報而沒有吃飯,但是咱們都不后悔,看著黑板上漂亮的書寫都覺得很開心。正如朱鑫嵐所的那樣: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咱們要向雷鋒學習,決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今天辦黑板報就是向學習雷鋒精神!同學們看著煥然一新的板報,對咱們投以欣慰的微笑。我知道,咱們用勞動為班級的所有的人帶來了快樂。
同學們,學會關愛他人,微笑著面對生活,這是咱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學習雷鋒,就是要從平凡的小事做起!
謝謝大家!
學雷鋒的演講稿范本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雷鋒,你離開了咱們嗎>>。
"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的堅守崗位?"
雷鋒,就是這一縷陽光、這一滴水、這一粒糧食、這顆最小的螺絲釘,雖然他的一生短暫,但他的精神長存,雖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偉岸。
有人說:"雷鋒已經永遠離開了咱們",他真的離開了嗎?不,沒有!雖然他的肉體離開了,可他的崇高靈魂卻永遠伴隨著咱們,激勵著咱們……
他,是一名歌者,一名深圳首批“義工”,一位被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他8年間義演300多場次,義務服務時間加起來超過3600多個小時,他不僅“唱”而且 “捐”。作為一名著名歌手,他商業演出頻繁,本應該生活富裕。但他10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
你看,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有一位普通的農家大媽,30年如一日,像親生女兒一樣照料贍養村里6位孤寡老人;多年來,先后為8名殘疾人安排就業崗位;出資4萬多元改善鄉村教育條件,并資助14名貧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專院校。她還幫助29名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困難群眾走出困境,圓了他們的“家庭夢”,“求學夢”,“養老夢”,“就業夢”.,這位大媽身上閃耀的這種敬老孝道、扶貧濟困的中華傳統美德,深深震撼了每一位中國人。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和林秀貞?伤麄冇质"雷鋒"是時代前進中的"雷鋒",你能說,雷鋒已經離開了咱們嗎?
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和道德力量傳播給莘莘學子們;工人農民們用自己的汗水描繪著祖國的藍圖;警cha叔叔們用自己的青春和鮮血守護著人們的和平、安寧;白衣天使們用自己的溫柔給咱們帶來了健康、美好……
正因為有這些雷鋒一樣的人,咱們的社會才更安定、繁榮,民族才更加團結友愛,朝著文明邁進的腳步才更穩健,咱們的國家也才更強大,未來也才更加充滿希望與活力。
現在,你還能說,雷鋒已經離開了咱們嗎?
【學雷鋒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學雷鋒演講稿01-01
《學雷鋒》演講稿05-06
學雷鋒的演講稿04-29
學雷鋒精選演講稿06-19
學雷鋒演講稿06-16
學雷鋒活動的演講稿06-30
學雷鋒的主題演講稿07-13
學雷鋒演講稿范文04-10
兒童學雷鋒演講稿04-12
學雷鋒精彩演講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