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外科學習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醫外科學習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外科學習心得1
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簡潔的換藥,其實忽視掉患者傷口,換藥是個很藝術的過程。自己動過手,心里才會踏實點,想想以后假如身邊有什么人消失了這種類似的疾病與傷口,我想基本的清理和操作我還是可以做到的。其次,這里的外洗方很有效,這是經過很多病人驗證過的,所以我對這里的中藥外洗方還是很有好感的,地膚子,蛇床子,地骨皮,海桐皮,土荊皮等為主要草藥,煎水擦洗傷口會對防止感染有很大關心。
再就是我看些關于外科的古籍,以及最近在抄老師的跟師手札,里面多次提到轉氣和導邪的理念。這使我想起古籍里對外科疾病,格外是腫,多用到黃芪這味藥,之前以為是扶正氣以利水,后來發覺或許真如王老師所說,黃芪與其說是補氣,不如說是轉氣,而且是轉三焦之氣,在《四圣心源》里提到:“癰病淺而疽病深,淺則輕而深則重。癰者,營衛之壅于外也,疽者,氣血之阻于內也。營衛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腫有大小。穴腧開而風寒入,寒郁為熱,隨孔竅而外發,故其形圓。疽之外候,皮夭而堅,癰之外候,皮薄而澤,陰陽淺深之分也。”許多腫,不是體內水多了的問題,而是堵住了的問題,一味清熱利濕不是很可取,而且在醫院實習過程中,我也觀看得知許多四周血管病患者都是寒熱分踞,一般下肢,格外是腳,血管遠端,冰涼,即使是開頭瘡瘍腫痛發作時紅腫熱痛,但到后期腳基本溫度偏低。但是從上焦辨證就有許多熱象,我個人覺得很明顯中焦也需要轉轉氣,四圣心源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中焦脾胃的中心作用,像一個軸承轉動,讓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一旦消失不和諧,格外我認為寒熱分踞就是陰陽升降不調的表現,以脾胃為中心。四圣心源提出的治法是上清下溫。在醫生老師為一個病人開的方子里,附子,黃柏,滑石等劑量大些,肺主全身之氣,佐以桔梗、麻黃宣肺,牛膝引藥下行,茯苓健脾利水,其他就是些清熱利濕藥了。總體來講,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我始終覺得可以加上黃芪和柴胡,我問診病人的時候,病人有提過右脅痛。圓滿的是,我完全沒有學會寫打病史,電腦有限,讓一個新人打電腦是一個會讓科室整體速度變慢的事情,再加上我對打病史這件事不是很熱衷,所以一個不愿打,一個不愿挨,我就在打病史方面一片空白了,不知道老師會不會覺得我太不求上進,在辦公室的時間大部分不是幫學姐學長們分擔打電腦的工作,而是躲在沙發上看書。不過我覺得能學到東西就好,能自己試著為病人換藥,那點小小的成就感就足以讓我滿足了。
中醫外科學習心得2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于精密儀器的檢測、超群的外科手術、簡單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精準又敏捷,奧妙無窮,對診治很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群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群喜愛中醫中藥。隨著___的飛速進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盡管本領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夸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說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么,我們應當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說明中醫難學。有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又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需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斗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依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于兩點:一要仔細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很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需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擅長融會貫穿,中醫學的理論均源于《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床,均源于歷代醫家的閱歷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說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系,下與《溫病學》相聯系,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系。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于少陽經脈癥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悄悄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系溫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郁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郁閉少陽。如此聯系比較,自然融會貫穿。
【中醫外科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中醫外科學試題07-10
中醫外科實習自我鑒定03-22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11-22
中醫外科崗位職責(通用5篇)06-02
中醫護理培訓學習心得03-17
中醫知識學習心得(通用12篇)05-25
中醫護理學習心得12-29
中醫外科醫師年終總結(精選14篇)12-01
中醫護理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