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5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
“新課標”的實施確實是給日常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以下是我學習新課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第1頁共11頁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合作、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系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愿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2
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利用暑假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語文學習對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關系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好壞,還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通過認真研讀《新課標》,我領悟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真落實和踐行新課標的理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缺一不可。《新課標》把課程內容定義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概念上有了一個進階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循序漸進;并明確指出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些變化都直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就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例如:“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就明確要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力求引導學生以自身的生活實際和經歷為依托,來探究語文知識的奧秘。所以,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必須發生改變。以前那種只靠在課堂上幾十分鐘就能學好語文的傳統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學習要求了,《新課標》更注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積累,明確規定: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5萬字”、三四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40萬字“、五六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所以學生平時不僅要勤讀書、多讀書、多思考、能將生活中見到的現象準確的用語言文字描述和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還要會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結果,這些目標和要求都在告訴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重要,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理念。
作為教師,我們是語文課程內容的實施者,我們也要轉變理念,改進教法。在課堂上要能將語文知識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讓枯燥乏味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語境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靈活的教學機智——處理教材的嚴謹睿智和駕馭課堂的超強能力。在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探究,讓學生愛學、樂學、善思,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并引導他們實現知識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而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能夠活學活用,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學養、有內涵、有追求的新時代青少年。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中對各學段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有明確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嘗試整本書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別人介紹自己讀過的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能閱讀這本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體會作品的'感情;閱讀說明性文章;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說明理由。”、“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從這些閱讀目標和要求來看,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及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必須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還要達到一定量的閱讀積累,更要將對書籍的閱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思想、能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能教書的閱讀型的語文老師,并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陪伴學生終身的一種好習慣。
四、注重優化學段之間的銜接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共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層層遞進相互聯系,螺旋上升的。雖然獨立但內部之間又相互牽連、相互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尤其要注意學段之間的優化銜接。例如,在第一學段(1~2年級)《新課標》對一二年級的學生的“識字與寫字”和“閱讀與鑒賞”有明確的要求:“學習獨立識字”、“嘗試閱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在第二學段(3~4年級)中《新課標》對三四年級的學生的“識字與寫字”和“閱讀與鑒賞”也有明確的要求,如“能感知常用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系。”、“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仔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不同學段之間的知識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特別是低學段的學習就是在為高學段的學習打基礎。所以,我們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教師就必須重視學段之間的知識結構的優化,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內容的情景化、活動化、游戲化、趣味化、生活化、多樣化,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夠得心應手,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完成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五、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學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評價語言是否規范得體、評價標準是否公平公正、評價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等問題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20xx年版《新課標》在評價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這充分說明,過程性評價在語文教學中重要性。而過程性評價多元化的原則就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學習內容對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評價;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力,我們還應鼓勵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科任老師、家長參與過程性評價,通過多主體、多角度的評價反饋,幫助學生處理好語文學習和個人學習的關系,讓他們成為有思想、有理想、有恒心、有毅力的新時代好少年。
語文學科是一門喚醒人的靈魂,提升人的認知,改變人的行為的育人學科。通過重新研讀20xx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使我對語文教學的認知又有了新的提升,既收獲了新知,又轉變了理念,語文教學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讀,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3
新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去學習、研究、應用。通過這半期的學習和與教師們的交流,下面談一談我對語文新課標學習的一點體會與做法。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質要求,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小組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教師的角色轉變開始,把自己定位為:引導者、平等的合作參與者。從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4
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多年的教學經歷使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盡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校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老舍的《養花》一文時,可以抓住老舍先生養花所付出的勞動這一段落,著力滲透“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一富有人文內涵的思想內容。課上引導學生夸夸班上熱愛勞動的同學,并倡導組織學生進行公益勞動,家務勞動,自己也學養花等實踐活動。這樣也就使學生懂得了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的道理,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又如:教學古詩《石灰吟》,課前準備好幾塊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臉盆,讓學生在課堂上把生石灰放進臉盆,親眼目睹生石灰的變化過程。學生對堅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騰,翻滾,最終蹤影皆無,只留下清白一片的變化過程驚嘆不已。可想而知,此時教師不用講解,學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犧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并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游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采用小導游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后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臺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獲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于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
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們許多老師在新老教材的語文教學中,曾經嘗試運用過“小組互動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讀——讀喜愛的語段;
2、說——說探究的內容;
3、問——問不懂的問題;
4、幫——幫助解決疑難。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就是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讀一讀、說一說、問一問、幫一幫的過程,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彌漫著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課堂上或爭先發言、或點評、或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上架設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梁,使學生學會了真正地學。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并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發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于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復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5
近日,學校組織全校老師認真地在網絡上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學習后,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
語文教材分析的學習心得體會伴著振奮與迷惘、求索與飛躍,我們淋漓盡致地體會著基礎教育新課改給我們帶來的激動。從“走近新課程”到“走進新課程”,師生們付出了自己的辛勞與汗水,當我們手挽著手走過五年級課改的第一個學期時,回首來路,我們感慨著、微笑著、憧憬著……在此學期,我們又要對新教材進行學習和探索,在學習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應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說過“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這說明教師要“吃透教材”必須要日積月累的學習和提高。反之,教師在“吃透教材”的過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學理論、實踐經驗、個人素養得到不同程度提升,達到雙贏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教師要“吃透教材”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后的備課路向。
2、鉆研教材,選準好切入點。
抓好切入點,選準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切入點的選擇主要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以及學生學習、閱讀的規律而確定。
二、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有人說:
“語文是燦爛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箏,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
”如今新課程更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追求空間,課堂教學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課堂轉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自由度也隨之擴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呢?本人認為: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爭議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體現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感。
進行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課,讓學生學到什么知識,培養學生什么能力,讓學生得到怎樣的思想教育,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應當牢記奧斯貝爾的這句話:如果把全部教育學、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兒童已經知道了什么。課前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找準最近發展區,十分重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學起于思,沒有學生的思維參與的課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動的課堂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體現在上課環節上,要關注學生的聽講狀態、互動情況。我們教師一定要摒棄那種“我講我的,學生做自己的,老師很累,學生沒有收獲”的現象,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所以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氛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火花,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三維目標的合理達成。在課后反饋環節上,課后也要通過檢查作業、反饋練習、談話聊天、互動反思等多種手段關注學生的收獲程度,疑難問題的解決程度,從而做到追蹤記錄,及時總結。我們只有眼中有學生,整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在“發現問題——診斷問題的病因——反饋解決”這樣的良性循環中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閱讀教學要有基本式,如,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如,自學──指導──練習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采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 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學生零距離,心貼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潛心感悟。
對于童話、寓言,可以采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于有值得探究的問題的課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問題為導向,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于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簡單的說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采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采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體現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
對于“綜合性學習”,應體現體驗、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分組活動,輔導交流,展示成果,小結收獲”幾個環節……總之,通過這次的教材分析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的過程,既要平等互動,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對文本探究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產生碰撞,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收到預期的成效。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05-24
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11-09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的心得體會08-15
學習版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01-13
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范文03-10
最新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的心得體會01-31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01-04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02-17
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的心得體會04-10
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