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練習題
《鴻門宴》練習題1
一、基礎知識
1、司馬遷,西漢 史學家、文學家。《史記》原名 《太史公書》,共130 篇,由 本紀、世家、列傳、書 和 表 五部分組成,是我國第一部 紀傳體通史 。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張良出,要項伯
C.良乃人,具告沛公
D.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2、C ( A.“倍”通“背”B.“要”通“邀”C.“蚤”通:‘早’’)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組是 ( B )
A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B料大王士卒足以當大王乎
C吾得兄事之
D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冀蔽沛公
4、列出一些出自課本的成語
勞苦功高;秋毫無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二、語段精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5題。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 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
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官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5、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約為婚姻(這里指結為兒女親家)
B.備他盜之出入(指防止農(nóng)民起義軍進進出出)與非常(指意外的變故)也。
C.沛公居出東(指崤山以東)時
D.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指中原地區(qū))抗衡
B(“出入”在這里是偏義復詞,偏在“入”)
6、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與“所以遣將守關者”不同的一項是 ( )
A、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D.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6、D (用來-------的,其余為“---------原因”)
7、翻譯下列句子
(1)君安與項伯有故
(1)你怎么跟項伯有舊交情?
(2)沛公奉卮酒為壽
(2)沛公舉起一杯酒,祝項伯健 康。
(3)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主也
(3)把守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的地盤盡可以稱王了。
(4)籍吏民,封府庫
(4)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
8、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B )
A項伯回到軍營,把劉邦的話如數(shù)告訴項羽,并趁機為劉邦說情。項羽竟然答應了,劉邦也如愿了。
B.劉邦邀請項伯,又是敬酒,又是拉關系,用謊言為自己辯護,企圖籠絡住項伯,讓項伯在范增面前為張良說些好話。
C。劉邦回答張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問話時,說是有蠢小子唆使,實際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項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機密泄露給了張良,這里,項伯本是為個人情誼,結果卻壞了項羽的大事。
三、拓展延伸
虞愿字士恭,會稽余姚人也。祖賚,給事中、監(jiān)利候。父望之早卒。賚中庭橘樹冬熟,子孫競來取之。愿年數(shù)歲獨不取,賚及家人皆異之。宋元嘉中,為湘東王國常侍。及明帝立,以愿儒吏學涉,兼蕃國舊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寺,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尚書令袁粲在坐,為之失色。帝大怒,使人驅曳下殿,愿徐去,無異容。以舊恩,少日中已復召入。 帝好圍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議共欺為第三品,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抗饒借帝,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帝終不覺,以為信然,好之愈篤。愿又曰:“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雖數(shù)忤旨,而蒙賞賜猶異余人。遷兼中書郎。
愿以侍疾久,轉正員郎。出為晉平大守。在郡不事生業(yè)。前政與百姓交關,質錄其兒婦,愿遣人于道奪取將還。在郡立學堂教授。郡舊出髯蛇,膽可為藥。有遺愿蛇者,愿不忍殺,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山,經(jīng)宿復歸。論者以為仁心所致。海邊有越王石,常隱云霧,相傳云“清廉太守乃得見”。愿往就觀視,清徹無所隱蔽。后瑯邪王秀之為郡,與朝士書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猶存,遺風易遵,差得無事。”以母者解職,除后軍將軍。褚彥回嘗詣愿,愿不在,見其眠床上積塵埃,有書數(shù)篋。彥回嘆曰:“虞君之清至于此。”令人掃地拂床而去。遷中書郎,領東觀祭酒。兄季為上虞令卒,愿從省步出還家.不待詔便歸東。除驍騎將軍,遷廷尉,祭酒如故。建元元年卒。愿著五經(jīng)論問,撰會稽記,文翰數(shù)十篇。 (《南史?虞愿傳))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孫競來取之 競來:竟然來
B.愿徐去,無異容 徐去:慢慢離開
C.質錄其兒婦 質錄:質問抓捕
D.經(jīng)宿復歸 經(jīng)宿:路經(jīng)住處
B (A.競來:爭相趕來;C.質錄:捕作人質;D.經(jīng)宿:經(jīng)過一宿。)
10、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虞愿“清廉耿直”的一組是( )
①罪高佛圖,有何功德 ②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③愿遣人于道奪取將還 ④愿往就觀視,清徹無所隱蔽 ⑤見其眠床上積塵埃,有書數(shù)篋 ⑥愿從省步出還家,不待 詔便歸東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10、C(第③句說明虞愿為政一切為了百姓,第⑥句說虞愿回家奔喪,表現(xiàn)他重親情的優(yōu)良作風。)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虞愿自幼就被祖父和家人看重,宋明帝即位后,因虞愿學問淵博,又是自己為湘東王時的故舊,因此倍加厚愛,對他委以重任。
B.宋明帝用舊宅興建湘宮寺,并欲超過孝武帝修建的七層莊嚴剎,虞愿針對這種奢侈浪費的現(xiàn)象直諫皇上,卻被當場驅趕出宮殿。
C.晉平郡出產(chǎn)一種膽可以人藥的髯蛇,有人送給太守虞愿一條,虞愿卻不忍心殺掉它,便放歸到二十里外的山中,朝廷上下無不稱贊他的仁慈之心。
D.虞愿任后軍將軍時,諸彥回曾去拜訪他,只見虞愿床上積滿塵埃,只有幾箱書籍,褚彥回由衷地稱贊虞愿清正廉潔的品質。
11、C(其中“朝廷上下”原文沒有此信息。原文是說“論者以為仁心所致”,“論者”意思是“議論的人”,而不是“朝廷上下”。)
12、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在郡不事生業(yè)。
譯文:(1)在任期間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
(2)兄季為上虞令卒,愿從省步出還家,不待詔便歸東。
譯文: (2)兄長虞季在上虞令任上病故, 虞愿從禁省步行回家,不等皇帝恩準便回家料理喪事
《鴻門宴》練習題2
一、選擇題
1.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沛公則置車騎置之坐上
B.乃令張良留謝則與斗卮酒。噲拜謝
C.樊噲從良坐因擊沛公于坐
D.距關,毋內(nèi)諸侯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2.下列對各句加粗詞按其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沛公欲王關中②項伯殺人,臣活之③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④沛公軍霸上⑤范增數(shù)目項王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竊為大王不取也
B.亞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魯迅評價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賈誼是西漢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文章以《過秦論》和《論積貯疏》最為著名。
C.《鴻門宴》中“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句中“河”指黃河。“沛公居山東時”句中“山東”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列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是說項伯是項羽的三叔。
5.下列對省略成分的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再拜獻(之于)大王足下B.豎子不足與(之)謀
C.沛公安在(軍中) D.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謝)
6.明知“鴻門宴”殺機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會,善于應變的劉邦為何還要“赴宴”呢?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從宴前形勢看,項強劉弱,劉邦必須“赴宴”。
B.仗著和項伯有“婚姻”關系,項王講感情,不會殺劉邦。
C.項王一向自高自大,劉邦會見機行事,投項王之所好,以滿足其虛榮心,躲過這一關。
D.不去“謝項王”,會立即遭受全軍覆滅之災。
7.在項王即將來犯,形勢萬分危急之時,張良見了劉邦,既不提議備戰(zhàn),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兵力懸殊,土氣不同,“戰(zhàn)”必敗,“逃”必潰。
B.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可以看出項伯這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確信項伯可以利用。
C.張良了解項伯與項羽的關系,分析劉邦只要利用項伯和項羽的這層關系,必能獲得效果,尤其是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和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將會解項羽來戰(zhàn)之憂。
D.張良才智過人,有未卜先知之明。
二、填空題
8.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劉邦去赴鴻門宴,為什么“既來之,則走之”呢?請用課文中一成語回答。
答:
9.劉邦為入關辯解的一番話,明明是一派謊言,在文中卻重復了三次。一次是對項伯說的“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他這樣說是希望項伯。第二次是直接對項羽說的:“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他這樣說是企圖。最后是讓樊噲闖帳,第三次重復這一謊言。不過樊噲的重復與劉邦不同:他先說“懷王與諸將約”表明劉邦是。先入關而不為王,“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可見功高義重。樊噲的'話既是劉邦的謊言的重復與補充,又與項伯說的“ ”相呼應。
三、閱讀語段,完成文后問題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10.下列句中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從小路
B.張良入謝謝:告罪
C.再拜奉大將軍足下再:第二次
D.聞大王有意督過之督:監(jiān)督
11.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對象相同的兩項是( )
A.聞大王有意督過之B.置之坐上
C.置之地D.吾屬今為之虜矣
12.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與“拔劍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B.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C.外連橫而斗諸侯D.項伯殺人,臣活之
13.對文段中的四個人物及其言行,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良和范增分別是劉邦和項羽的謀士。
B.張良的話,明為道歉,實為指責項羽,項羽沒聽出他的意思。
C.項羽接受劉邦的禮物,這說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禮節(jié)。
D.范增看出了劉邦是項羽最大的敵人,所以他把劉邦的禮物打破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2.B3.A4.D 5.C6.B7.D
二、填空題
8.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走處境危險
9.回去作傳聲筒欺騙項羽用感情打動項羽,掩蓋自己的野心遵約入關“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三、閱讀題
10.D 11.A、D12.D13.C
《鴻門宴》練習題3
1、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鯫(zōu)生 美姬(jī) 饗(xiǎng)士卒 要(yāo)項伯
B、玉玦(qué) 瞋(chēng)目 目眥(cī)盡裂 孰與君少長(cháng)
C、戮(lù)力 刀俎(zǔ) 與臣有郤(xì) 按劍而跽(jì)
D、樊噲(kuài) 姓靳(jìn) 置車騎(jì) 奉卮(zhī)酒為壽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廁(去,往) 竊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張良留謝(感謝) 其意常在沛公(神情,神態(tài)) 大王來何操(品德,品行)
C、若屬皆且為所虜(輩,群)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亡去不義(逃跑)
D、度我至軍中(估計) 不勝杯杓(能承擔,能承受) 孰與君少長(和……相比,哪一個……)
3、下列句中不含古今異義詞的一項 是( )
A、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B、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
D、備他盜之出入于非常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距關,勿內(nèi)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將軍與臣有郤 D、殺人如不能舉
5、下列句子與“為擊破沛公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得復見將軍于此 B、吾屬今為之虜矣
C、豎子不足與謀 D、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按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1)沛公軍霸上(2)范增數(shù)目項王(3)籍吏民,封府庫(4)刑人如恐不勝(5)素善留侯張良(6)項伯殺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8)沛公欲王關中 (9)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10)吾得兄事之
A、(1) (2)(3) (4) (8)/ (6) (7) (9)/ (5) /(10)
B、(1) (2)(3) (4) / (6) (7) (9)/ (5) /(8) (10)
C、(1) (2)(3) (4) / (6) (7) (8) (9)/ (5) (10)
D、(1) (2)(3) (4) /(5) / (6) (7) (9) (8) /(10)
7、下列句子中與“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中的“因”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座 B、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C、為山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D、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樊噲覆其盾于地 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B、客何為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或師焉 ,或不焉
D、壽畢,請以劍舞 籍何以至此
【閱讀與鑒賞】
課內(nèi)閱讀(一)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 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9、下列兩組句子中的“請”字和“舉”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請以劍舞 ③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臣請入,與之同命 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10、下列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到達鴻門向謝罪項羽,認為自己不居功,兩人有了隔閡是因為小人從中作梗,討好項羽的同時還除了內(nèi)患,突出了劉邦老謀深算、隨機應變的人物特點。
B、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項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遠見,認為如果不借此機會殺了劉邦,以后就會成為劉邦的階下囚了,但項羽卻為人心腸太軟,下不了手,所以就與項莊合謀要借舞劍殺了劉邦。
D、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但項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張殺死劉邦的,反映項羽胸無城府、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
11、以上文段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稍作分析。
課內(nèi)閱讀(二)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內(nèi),通“納”。接納)
B、瞋目視項王(睜開眼睛)?
C、項王按劍而跽曰(長跪)?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
13、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項王按劍而跽曰 ②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④若屬皆且為所虜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1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頭發(fā)上指 B、此亡秦之續(xù)耳
C、拔劍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15、請翻譯劃線句子。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16、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是《史記》的藝術特點之一,請結合以上所選文段簡要概述人物之間的矛盾爭端,并說說反映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不少于30字)
拓展閱讀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①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注:艤①:yǐ使船靠岸
《史記項羽本紀》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田父紿曰 哄騙,欺騙
B、愿為諸君快戰(zhàn) 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C、期山東為三處? 期望,要求
D、漢軍皆披靡 驚潰散亂
18、下列句中無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B。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C。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D。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19、以下句子全都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項羽兵敗的原因的一組是( )
①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 ②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③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④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⑤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⑥馬童面之,指王翳曰
⑦乃自刎而死
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⑤⑥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羽垓下被圍,身陷絕境,一個原因就是輕信他人,他從來不相信有人會欺騙他,他的直率、粗獷的性格由此可見,遭遇讓人同情,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矜功伐之人。
B。作者安排了三個細節(jié)描寫:潰圍、斬將、刈旗。 盡顯項羽的聲威、力量,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間的光輝與悲壯。
C。文章扣住數(shù)字的變化寫項羽的日暮窮途,敵我懸殊,項羽必定死于此。但項羽有船也不過江,表明他此時還存僥幸的心理,認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轉局面。
D。在文中項羽反復說“天之亡我”表明他認輸而不服氣,明知必死,意猶不平。也反映他自負、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責的性格特征。
2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_____,敘述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作者______________說,全書有__________篇,表十篇,書八篇,__________篇,__________篇,共一百三十篇。《鴻門宴》就是節(jié)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被魯迅評論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解釋成語:
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⑵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金陵驛二首(選一)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23、前兩聯(lián)各運用了什么手法?都有什么作用?
24、后面兩聯(lián)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都表現(xiàn)了哪些內(nèi)容?
25、在下面橫線處填上恰當?shù)恼Z句,組成前后對稱的整句。
坐下來,環(huán)視滿庭花草,靜靜地想:花和草長了一院子,可是,杜鵑、山茶、桂花、含笑、太陽花、向日葵、蘭花……沒有一種是跟別的花草相同的,它們都各有特色。看見梅花便可以嗅到早春的氣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花和紅葉便可捎來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鴻門宴》課后練習答案:
1、B(玦jué 瞋 chēn 眥zī 長zháng ) 2、B(謝:辭謝 意:目的 操:拿,持)3、C(A、河北,河南:古義為“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是指我國的兩個省;B、細說: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小人之言”,今義為“詳細地說”;D、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不同尋常;十分,很”)4、D(A、距:通“拒”,內(nèi):通“納”; B、倍: 通“背”;C、郤:通“隙”)5、C(例句和C選項都是省略句,“為(吾)擊破沛公軍”,“豎子不足與(之)謀”; A、狀語后置句;B、被動句;D、判斷句) 6、A((1) (2)(3) (4) (8)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6) (7) (9)都為使動用法,(5)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10)是名詞作狀語)7、A(“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中的“因”是介詞,“趁機”的意思;B、動詞,“沿襲”;C、介詞,“憑借”;D、副詞,“于是,就”)8 、C(都通“否”。A、“在”介詞, “對”介詞;B、“做”動詞,“為所”表被動;D、 “用”介詞,“憑”介詞)9、D(①“請允許我”謙詞②“請求”動詞③“舉起”動詞④“盡”副詞)10、B(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目的是暗示項王下決心殺劉邦)11、運用對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本段文字主要反映了主帥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矛盾,展現(xiàn)了項羽“自矜功罰”、做事優(yōu)柔寡斷,而劉邦老謀深算的對照鮮明的人物個性。(也可從謀士范增和張良,內(nèi)奸項伯和曹無傷的角度分析。)12、B (瞋目:怒目)13、D (①表修飾,可譯為“地”②表轉折,“卻”③ 副詞“尚且”④副詞,“將要”)14、A(都是名詞作狀語。B、動詞活用作名詞;C、使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15、那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唯恐不能殺盡,懲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注意“夫”、“舉”、“刑”、“勝”)16、文段里主要揭示的是項羽和樊噲之間的尖銳矛盾。項羽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這是矛盾的重心。刻畫了項羽優(yōu)柔寡斷、“不忍”的性格和樊噲在危急關頭不顧生死的勇敢精神,通過入帳后的種種有禮有節(jié)的行為的描寫,也說明他粗中有細。17、C (期:約定)18、B (A。亡:使動用法,使……滅亡;C。王:讓……稱王,名詞的使動用法;D。德:給……恩德,名作動)19、B 20、C (錯在 “表明他此時還存僥幸的心理,認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轉局面。”項羽在最后已經(jīng)不抱任何希望,更不存僥幸的心理,只圖打個痛快仗,以確證“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21、紀傳體通史 司馬遷 本紀12篇 世家30篇 列傳70篇 《項羽本紀》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2、(1)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2)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23、首聯(lián)運用了象征手法,以孤云無依無靠暗含現(xiàn)時人民和國家的遭遇,頷聯(lián)以山河無依與“人民半已非”形成對比,突出人民的流離失所。24、頸聯(lián)化用了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詩句,突出了人民的孤苦無依,尾聯(lián)又化用了“望帝啼鵑”的典故,表現(xiàn)作者為國獻身的志向。(作此題時可回顧姜夔的《揚州慢》的手法)25、參考:看見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蒼松和臘梅象征了冬寒。(注意前面的提示語句和通感的修辭方法)
【《鴻門宴》練習題】相關文章:
鴻門宴練習題10-18
鴻門宴01-29
鴻門宴教案09-10
《鴻門宴》教案11-11
鴻門宴作文03-02
鴻門宴的課件03-17
鴻門宴說課稿11-08
《鴻門宴》說課稿01-29
鴻門宴教案07-29
《鴻門宴》說課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