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時間:2024-01-28 17:30:35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1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社區誠信建設,形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人人重誠信的良好局面,結合我社區實際情況,現就開展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承中國傳統誠信文化的精髓,突出時代特征和社區特色,形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人人重誠信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提升和諧社區整體形象,更好地服務居民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總體要求

  從社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承擔的重要責任出發,以打造誠信文化為目標,以加強誠信建設為基礎,以提升誠信形象為重點,以建設誠信機制為保證,教育引導教師在處理生活、工作和與他人的關系中始終做到講正氣、講信譽、重信用,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信用意識強、管理制度嚴、服務居民好、品牌美譽度高的誠信社區。

  (一)以“誠”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突出“忠誠單位、誠實敬業、誠信待人”三個方面

  忠誠單位。就是對立身從業的工作單位忠心、忠誠、負責,盡心盡力,恪盡職守。具體標準為:牢固樹立企業利益至高無上的觀念,以單位為家,,體現崗位價值。在困難危險面前,視堅守崗位為天職,決不擅離職守。始終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企業利益敢于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堅決不做損公肥私、內外勾結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堅決不參加有損集體形象的活動。誠實敬業。就是在從業和勞動過程中,求真務實,付出和奉獻真實客觀的勞動。具體標準為: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敢于負責,不違規違紀,不逃避責任,不弄虛作假,不攬功諉過,不推諉扯皮,不沽名釣譽。對組織分配的任務態度誠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任勞任怨。對挑戰性的工作潛心研究、干出成果,決不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珍惜工作崗位,熱愛所從事的工作,不朝三暮四,不挑肥揀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勞動,在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誠信待人。就是要立足本職崗位,真誠地對待社會,真誠對待組織,真誠對待他人,真誠對待同事。具體標準為:牢固樹立正確的從業觀,信守合約,堅決不做背信棄義的事、有違職業道德規范的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與人之間注重信譽,坦誠相待。在責任面前敢于擔承,在成績面前實事求是,在失誤面前勇于擔責。

  (二)以“愛”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建設:突出“關愛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三個方面。 關愛他人。就是仁愛人人,對自己以外的人懷有一種善意和善良的愛心,在別人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時候,力所能及地給與幫助和關愛。具體標準為:

  不斷加強個人修養,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扶貧助殘獻愛心活動,關心關注身邊的弱勢群體,每年至少幫助周圍的人解決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參加一次愛心捐助活動。

  愛護環境。就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自覺搞好節能減排,維護公共綠地、公共環境不受破壞,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等綠化美化活動。具體標準為:日常工作、生活注意節約能源,爭做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模范;每年都積極參加植樹綠化工作,確保栽活一處花草樹木;每年做一件美化綠化環境的好事或對綠化美化環境有意義的事。

  奉獻社會。就是把奉獻社會作為企業的重要責任,自覺履行企業服務社會的義務。具體標準為:堅決服從大局,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作為基礎,努力實現集體利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三)以“孝”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設:突出“孝敬老人、愛撫幼小、和睦鄰里”三個方面。

  孝敬老人。就是要首先從孝敬自己的父母開始,大力倡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著力營造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濃厚氛圍。具體標準為:堅持從自身做起,自覺提高贍養父母的供養標準,關心照顧父母生活。做到每年給父母檢查一次身體,每年為父母訂一份報刊雜志,定期帶父母洗理,定期幫父母清掃居所,定期給父母報平安,定期陪父母參加文體活動等。

  愛撫幼小。就是從關愛自己的孩子入手,常懷仁慈之心、善良之心,幫助幼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楷模。具體標準為:經常關心過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不粗暴對待孩子的過失,不在孩子面前出現不文明的現象。言語文明,生活情趣高尚,引導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和睦鄰里。就是以家庭為單位,通過建設良好的鄰里關系,促進和諧社區、和諧礦區建設。具體標準為:鄰里之間要正常來往,鄰里之間有困難要互幫互助。不單純以自家為中心,不做有損鄰里之間關系的事。鄰里之間出現問題要相互及時溝通、正確處理。經常參加社區公益活動,每年至少做兩次有益于鄰里團結的事。

  (四)以“賢”為核心的個人品德建設:突出“賢達高尚、豁達寬容、修身感恩”三個方面。

  賢達高尚:就是從每個人的思想修養、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等著手,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奠定基礎。具體標準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庸俗攀比,不追風,不盲從,不求一己之利,但求共同進步,不求物質永遠,但求精神常駐。

  豁達寬容。就是對人、對事不以自我為中心,善于換位思考。胸懷大志,坦蕩無私。具體標準為:大度得體,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光明磊落,樂觀向上,永遠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對社會多一些認同,對上級多一些理解,對同事多一些包容和尊重,對家人多一些諒解和體貼,對工作多一些精益求精,對事業多一些永不懈怠。

  修身感恩。就是不懈追求自身的修養,常懷感念、感恩之心,樹立對社會、對工作、對他人、對家庭的責任感。具體標準為:謙虛做人,謙遜做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厚積薄發。感恩父母養育,感恩師長培養,感恩同事支持,感恩組織信任,感恩他人幫助。

  四、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的工作要求

  1、要加強組織領導。要高度重視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切實從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推進我市工作的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黨支部統一領導,各級組織明確分工,各負其責的.組織領導機構,圍繞活動主題和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標準,完善措施,突出重點,狠抓落實。

  2、要加強輿論引導。要充分利用安全生產網、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形式,廣泛宣傳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活動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基本標準等,層層搞好動員發動,統一全體員工對“四德”工程建設意義的認識,增強參與的積極性,積極開展輿論監督,有力地批評背離“四德”建設的錯誤言行和丑惡現象。

  3、要加強實踐活動。各級組織和單位要根據“四德”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結合各自的實際,有重點地組織開展活動。要側重圍繞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活動的開展,要側重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建設活動的開展。要充分發揮發動群眾、動員群眾的優勢作用,研究探索推動活動深入開展的方法和途徑,從教育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保證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有形有實、有花有果。

  4、要突出典型引路。要善于發現并培養一批事跡突出、群眾認可的先進典型,并做好對先進典型的表彰和宣傳工作,努力形成爭當先進、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通過開展、演講、座談等活動,把典型的事跡和精神挖掘透、學習深,讓每名員工都能感受到身邊榜樣的力量。

  5、要加強監督考評。根據“四德”工程建設的有關內容,分別制定“四德”工程建設考評標準,建立健全監督體系、考評檔案,將“四德”工程建設的考評結果作為評比文明單位、四好班子、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

  五、具體做法

  按照中心學校統一部署,為更好地做好此次教育活動,學校在本月當中的重大節日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樹立“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良好道德風尚,切實增強開展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2

  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臨沭縣實驗小學參加了全市品德與社會優質課評比活動。短短三天,一共聽了12節課,她們設計的教學理念新穎,教學手法靈活多變,教師個人的素質之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獲頗多。下面分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聽課感受

  一、新課改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12節優質課中,幾乎每節課都有小組合作學習,都可以見到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所有教師的個人素質都比較高,尤其是課堂語言都優美動人,充滿激情。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替代了過去的單純說教,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師者形象,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了一種興趣,我想,這正是新課改的春風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盎然生機。

  二、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景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課件,使單調枯味的教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擴展到了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認識社會。12節優質課,幾乎每節課都有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調查探訪的活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自主學習和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習慣也都得到進一步強化。

  四、每一堂課教師都非常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

  一句具有親和力的評價語,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小組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教學的實效。

  五、執教的教師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極強,能靈活有效的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總之,這十二節優質課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深受啟發,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我們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其特點,實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們學習了《品德與社會》新教材教學理念并且通過這次《品德與社會》優質課評比的活動之后,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感謝領導為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學習的平臺,感謝執教老師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教學方法,提升了我們的教學水平!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3

  品社課由于沒有考試的壓力,上起來就會相對輕松很多。而品社課也成為拓展學生思維、知識、興趣的重要課堂。除了完成課本中的教學任務外,我也會結合時事,如神七的發射等,及時地向學生作介紹,學生也很喜歡聽,也很認真地聽。

  在講家鄉的時候,我有時也給學生講講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風土人情和趣事。但我發現,品社課上我講的多,學生總是處于聽的位置,我覺得這樣不好,應該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說,這樣才真正鍛煉了學生,發展和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是讓學生通過聽我講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課可以上得靈活一些,那就應該豐富一下課堂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學,如分組、進行比賽等。輕松之余又有收獲。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4

  為深入推進“四德”工程建設,根據上級的要求,結合我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 目標要求

  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四德工程”活動。不斷加強我院師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在全局樹一批道德模范,從而帶動社會形成公平正義、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文明風尚。

  二、重點工作

  (一)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利用多種形式,在全學院開展“四德”工程建設集中宣傳教育活動。

  1、加大宣傳著力營造活動氛圍

  利用公開欄深入宣傳“四德”工程建設的重大意義、具體內容和標準要求,大力營造“四德”工程建設的環境。

  2、多形式、分層次加強教育培訓

  準確把握教育內容。深入挖掘“愛”、“誠”、“孝”、“仁”的內涵。愛德教育要突出“關愛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的主題;誠德教育要突出“誠實守信”的主題;孝德教育要突出“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主題;仁德教育要突出“知榮辱、懂感恩、盡責任”的`主題。廣泛開展教育培訓,采取專題培訓集中教育,尤其是針對干部職工的

  教育,不斷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將“四德”的內涵傳達到全局。

  (二)廣泛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愛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學院開展“關愛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的主題活動。每個月組織干部職工參加全學院環境的綜合整治,每半年組織干部職工對貧困家庭、貧困老人、殘疾人進行適當的幫助。 誠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學院開展“懷感恩心,做誠信人”主題活動。要求每個干部職工都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攬功諉過。在與人的交往中。誠實守信,真誠對待社會、組織、他人。在工作中。推廣文明用語、規范用語。完善職業道德規范,塑造文明形象。

  孝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學院深入開展“我向父母獻孝心”家庭實踐活動。關心照顧父母健康,每年帶父母檢查一次身體,每季度給父母清掃一次居所,每月與父母吃一次團圓飯、每周看望父母一次,讓老人真切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仁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局開展“五不讓”活動。不讓工作在我這里延誤、不讓差錯在我這里發生、不讓群眾在我這里冷落、不讓歪風邪氣在我這里產生、不讓政府形象在我這里受損。教育引導干部處理好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加強內部團結,凝聚發展合力。

  (三)倡樹“四德”工程建設先進典型。

  深入挖掘“四德”典型事跡,在全學院樹一批先進典型。每年都要定期推選出愛德、誠德、孝德、仁德五個方面的人選,在學院公開欄上張貼、宣傳。

  (四)建立嚴格的獎懲激勵機制。

  將“四德”工程建設工作納入年終的評先選優工作體系中。典型事跡突出的個人在年終考核上,給予表彰獎勵。

  三、 活動計劃

  (一) 組織發動階段 xx年3月至5月。按照學院里的活動要求,結合工作實際,詳細制定活動計劃和實施方案,下發計劃方案。廣泛宣傳“四德”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工作內容和任務目標,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二) 教育實踐階段。

  xx年6月至11月。要把“四德工程”貫穿于全學院工作的每個環節,以“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為重點,提高干部職工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顧全大局的工作思路,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實現道德素質和工作能力水平的雙提高。以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設為抓手,鼓勵職工廣泛參與助危扶困,釋放自身能量,關愛老人,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建設和諧環境。

  四、 檢查提高階段

  xx年12月至xx年2月.各科室、教研室要認真對照責任分工和目標要求,組織好各項任務落實,及時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總結推廣先進典型和好的做法。

  五、工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四德”工程建設工作在 “四德工程”活動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學院的部署要求展開工作,各科室、教研室要切實抓好工作落實。

  加強責任落實。各科室、教研室要根據方案要求,明確目標,選準突破口,推出自己的典型,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

  加強工作督導。“四德”工程活動辦公室要加強調度,對工作不力、行動緩慢、敷衍了事的科室及個人要通報批評。 德育辦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5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對如何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了更進一步較深刻的認識。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理解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課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坐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坐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教師一定要通過學習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二、課程素材來源于兒童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回歸生活為基本取向。作為小學的課程,它所要回歸的當然是兒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師和學生們歡迎的。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受教育歷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們忽視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來的結果,同時也忽視了教育自身作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這次課改注重了兒童們在與老師、同伴、課程教材、教育環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課程是從生活出發,讓兒童過好他們的教育生活、課程生活。我們要讓學生學習過一種健康、安全、積極愉快、有愛心有責任心、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那么我們的課程生活首先就應當是這樣的。正是出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在標準和教材設計中所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應當充滿“童趣”和“童樂”,我們所建構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促使兒童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并從這種生活中得到身體的`、精神的滿足。

  三、過程性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對評價的要求也強調評價主體的多樣化。根據教學內容分別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以及家長評價等評價方法。

  2、教師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和小組個人的評價。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交流與分享的競賽活動。各小組分別從了解服飾、飲食、居住、婚俗、節日、禮儀、禁忌等方面選一項內容接受任務。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評價各組交流展示的情況、小組合作的情況、以及各組傾聽的質量等等。各組也會制定評價組員的一些標準。評價學生在組內學習的態度、對小組的貢獻、與人合作的情況等。通過分享交流競賽,指出各小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據各組的不同表現,分別評出最佳發言人、最佳編輯獎、最佳表演獎、最佳聽眾獎等。

  新課程重視和關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倫理道德。改變了以往所形成的對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態度。長期以來人類都是以我為中心,競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錯誤口號。由于遭到自然的報復,人類才開始清醒起來,形成了對待自然的新的倫理道德,那就是關愛自然,保護生態,呵護地球。新課程認為,以上這些都是新的歷史時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倫理道德觀。這些倫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們更多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合作,相互之間的融合與協調,它們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課程倡導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6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品德與社會課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提高道德認識。通過教學我感受如下:

  第一,品德與社會的外延廣泛,教師備課時需要找許多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學生特別喜歡聽一些與課本中聯系密切的小故事,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備課。

  第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采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小組討論交流,游戲活動等,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同時深刻理解課本知識。

  第三,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探索更加廣闊的世界。在課前我會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給學生展

  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要教好這一門課程,任重而又道遠。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7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突出課程的社會性 延伸課堂還要請教師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往訪問,往調查,應用所學知識往分析社會現象,展看未來的世界,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正領悟生活的真理,并從中熟悉社會,取得成功的愉悅感,使課堂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生命流程當中。這樣才能立足于各類富有積極意義的教育載體,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世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畢生發展。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課本,每課都是幾幅圖配幾句話。假如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上完。假如是從知識與能力、進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重視學生品德素養的進步。上好一節課很難。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入的感遭到作為一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愈來愈需要豐富的知識。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應用教材上的'內容,發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干知識和內容,另外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公道利用相干的社會資源。如備課時一定搜集網上或學生預先實際中的一些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間隔,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就無法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績只是一方面,德行才是更為重要的。培養學生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為社會主義社會做出貢獻。新的思想品德課標還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有助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

  新的課程標準還突出對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公民責任等教育,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和評價。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不僅在改變著學生,也在改變著教師,使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8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課,通過丹丹和媽媽逛商場吵著買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學生來扮演媽媽和丹丹。讓學生演了后評,

  第1頁評了再演。通過母女間的對話,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量入為出",進而引發學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家庭的情況,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須量入為出,合理消費。樹立科學的理財意識,不能盲目消費,學會正確使用自己的零花錢,做到勤儉節約。

  再如教學《多為他們想想》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模擬殘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寫字;用手比劃與人交流;捂住耳朵聽人講話等。通過這些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從而明發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

  二、合作辯論

  體悟明理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臺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第2頁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告別不良生活習慣》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知行結合體悟內涵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為我們服務的人》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

  第3頁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再如教學《誰知盤中餐》后我安排了課外小調查活動,讓學生走進農業科技園,通過參觀生動的圖片和詳細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的農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種水稻的過程,從而體會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了解到農業生產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

  四、換位體驗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誰知盤中餐》一課中,讓學生模仿農民插秧的姿勢,彎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覺,并記下開始到結束的時間。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從中體驗農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艱辛。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9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們實驗小學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新課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過程中,我也收獲頗多,倍受鼓舞。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和一些感悟。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展性戰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紛雜的現實生活,只是沒有生活的空談,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唯有如此,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相信通過這次培訓,我們的老師一定能夠更新理念,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上好每一節課,以實際行動踐行品德回歸生活這一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新學期,我將不斷加強自我反思,加強與其他同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研討。站在一個真正的品德課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學生,與學生共享品德課自身的魅力。

  XX年8月31日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10

  經過一年《品德與社會》執教實踐過程,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鉆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課本,每一課都是幾幅圖配幾句話。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上好一節課很難。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預先實際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真實的'生活有利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了,可在實際的課堂上,教師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能夠把這種聯系體現在實處。有的擔心生活太大,無處著手;有的考慮學生的接觸有限,難以體驗;還有的顧慮生活太隨意,難得控制,會導致課堂學習一團糟……凡凡點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難道走進生活,開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難嗎?在教學《走進殘疾人》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殘疾人需要大家的關愛,我設計真實的社會情境,開展體驗殘疾人生活艱難的活動。一是讓學生用一只手去收拾書包,體驗肢體殘疾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二是讓學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來在教室行走,體驗盲人行路的不便。學生們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后,真正體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殘疾人需要我們正常人的關愛。課堂上短短幾分鐘的生活體驗,勝過了教師多少空泛的講解,可見生活對于德育知識的教學是何其重要,而聯系生活組織教學又是多么的簡單。我覺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師都有必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樣性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突出課程的社會性

  延伸課堂還要求教師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展望未來的世界,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并從中認識社會,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使課堂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這樣才能立足于各類富有積極意義的教育載體,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世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終生發展。例如《貨比三家》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調查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價格,再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知道同樣的商品,價格可能不一樣,影響價格的因素制約著商品的價格。如果不延伸課堂,不親自比較,光靠老師的說教,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道理。

  總之,通過這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品德與社會》是提高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習實踐,了解社會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整理、歸納、討論、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獲取知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11

  九月十三日,我無比榮幸地來到重慶長江師范學院參加了小學品德學科的“國培計劃”的培訓。通過培訓,我深深地被專家教授們的精辟見解所折服,也被來自宜賓市各區縣學員們的學習熱情所感染。雖是秋天,我們卻如沐春風,十五天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現將所學總結如下:

  此次培訓,專家引領我們走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讓我們走出老式教育的誤區。此次培訓,內容廣泛,圖文并茂。每個模塊都有許多優秀教師進行講解,學習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師,比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課教學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技能。這次培訓,給我思想的洗禮,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讓我懂得要以“情”為紐帶,讓感情走進課堂,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與學生互動,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成長,教師要充分挖掘品德課的課程資源,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喚起孩子成長的渴望,給孩子一個夢想的天空。

  培訓中,我們還學習了品德課的備課、上課,評課技能,互動研討在借班演練中的得失,觀摩了郭老師的品德優質課。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對教師這個行業,以至于對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終身學習。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同時加強必備知識的學習,如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使自己更好的解讀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加合理的選擇合適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二是向有經驗的專家學者、教師,甚至是學生學習,集百家之長為我所用,可以少走彎路,節省許多時間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通過此次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用所學知識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感謝國培!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12

  今年有幸成為思品工作室的一員,為了在教學中能不斷以課標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策略,呈現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我們全體工作室成員學習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通過認真閱讀課程標準,我明白了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其中“活動性”提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踐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知道小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經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正是在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并予以繼續教育與培養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有助于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善于發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反對過去那種程式化、教條化的做法,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靈活變通,既講原則又不失靈活,既注重規范又體現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新教材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在呈現方式的設計上,均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生成一種開放的教學運行環境,在開放中搞活。品德與社會課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心理因素,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價值。

  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到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課程。教育不應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則就會限制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學生應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體驗和感受,這樣,教學與過程才能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把品德與社會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

  總之,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心里更有底氣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把新課標中學到的新知識,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上,讓學生樂于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突出課程的社會性

  延伸課堂還要求教師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展望未來的世界,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并從中認識社會,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使課堂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這樣才能立足于各類富有積極意義的教育載體,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世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終生發展。例如《貨比三家》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調查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價格,再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知道同樣的商品,價格可能不一樣,影響價格的因素制約著商品的價格。如果不延伸課堂,不親自比較,光靠老師的說教,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道理。

  總之,通過這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品德與社會》是提高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習實踐,了解社會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整理、歸納、討論、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獲取知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 篇13

  在我教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對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有了一點心得體會。

  1、新課標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課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啟迪學生,用優美生動的名言引導學生。同時教師還應用同齡人的故事當鏡子啟發學生,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正確認識自我。

  2、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大量空間讓學生自由發揮,給學生搭建成功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自我表達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努力達到相關要求。

  3、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教學,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能切身體會到事物發展的過程及規律,更清楚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從而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

  4、課后應安排一些與現實結合密切的作業,學以致用。

【《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小學品德教案08-25

品德與社會總結11-10

《品德與社會》教案03-15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09-09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11-11

品德與社會小學教案02-28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5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8-0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