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1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后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仿佛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于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而一直以知性女神范兒示人的董卿,在連續主持了13年春晚以及多檔文化類節目之后,如愿轉型擔任制作人,推出全國首檔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
在做這個節目之前,董卿經常把自己關在家里朗讀,甚至淚流滿面。朗讀不僅是看到了精美的文字,也釋放了個人的情感。在《朗讀者》這檔節目中,董卿終于有機會把內心積累多年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全然釋放,同時,也將電視工作者浸潤多年的`專業素養展露無遺。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董卿說,“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朗讀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2
9月18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朗讀者》第三季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開播。作為本季首位登上舞臺的“時代朗讀者”,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將斯蒂芬·茨威格寫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自序里的文字,獻給偉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和有志于航天科技發展的青年學子。《朗讀者》第三季以“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這一命題開篇,接下來還會有“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等12個命題,在這12場開放式討論中,不設標準答案,只為幫大家找到更多種人生的可能。
談及《朗讀者》第三季歸來的動力,節目制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表示,她發現很多人一直抱著期待在等,特別是經過了不同尋常的20_年,大家對自己、對生命、對未來都產生了許多感悟、思考及期待,而《朗讀者》是一個很好的交流載體,大家可以通過這面鏡子,反觀自身,汲取力量,找到答案。如此說前兩季《朗讀者》重在將動人心魄的“文學之光”打在人們的`頭頂,那么全新開播的第三季,將引領觀眾開啟12場關于內心和遠方的“時空懇談”。
作為一檔“星光璀璨”的文化節目,《朗讀者》不僅集結了一大批文學巨匠,更匯聚了眾多來自科技、醫療、教育、體壇、藝術等各大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朗讀者》第三季“去光環”化的嘉賓陣容,更質樸獨特。在嘉賓的選取上,保持人文性的同時也更突顯出社會性和新聞性。此外,為豐富朗讀形態,今年,《朗讀者》加入了戶外拍攝,這些“場景化”朗讀嘉賓在完全生活化的環境中,和董卿傾心交流他們的故事,并讓朗讀之聲傳遍山川大地。
節目第一期以致敬“北斗人”開篇,打開了這一季《朗讀者》大門的首位嘉賓,正是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同時出現在第一期節目中的還有剛剛在東京殘奧會奪金的田徑運動員劉翠青、領跑員徐冬林。在隔離期間的他們通過連線的方式出現在節目中,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分享了訓練和比賽背后的故事。“當看到千千萬萬的人們在那么真誠地講述,在那么投入地朗讀,你就會更加覺得,人間應該到處都有朗讀的聲音”,董卿說。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3
作為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傳統文學作家,麥家曾憑借諜戰小說《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由他的每一部小說都被改編成影視劇,曾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雖然麥家憑借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群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父子故事。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件,字里行間,不但有麥家對兒子的叮嚀囑咐、有對生活感悟的分享、對人生的探討、也有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
茅獎作者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讀者》以“選擇”作為主題。而麥家關于“選擇”的故事,關于自己當時正處在叛逆青春期的兒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么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以父親的身份,麥家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點滴。
采訪中,麥家說:“我的兒子青春期可以說是特別的作、特別的叛逆。”麥家直言,青春期來了就是“鬼敲門”,高中開始,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打游戲、上網、聊天、惡作劇。對于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后又無可奈何。
“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里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后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但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他說:“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終于,麥家的兒子到了本該高考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看到曾經的小伙伴們都開始努力讀書,紛紛準備出國讀大學,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他本身英語基礎很好,人也聰明,努力了半年,靠著他的童子功過了英語關,通過了6所美國那邊大學的申請。”當有一天兒子告訴麥家,自己被一所大學錄取了,麥家一度完全不信,經過確認才喜出望外,“他申報了八所學校,陸陸續續過了六所,包括他現在正在讀的費城藝術大學,還給12000元(美金)的獎學金。”麥家提及兒子,似乎在慶幸自己當初選擇陪伴兒子,“現在他的情況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學業不錯,也交到了朋友。其實兒子雖然話不多,但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后,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讀更多的書籍。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4
作為本季第一位登上舞臺的朗讀者,楊元喜院士朗讀了斯蒂芬·茨威格寫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自序里的文字。這部傳記原本是以西方視角記載了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瞬間,而當《朗讀者》讓觀眾深切體會到時代的英雄楷模宛如星辰般照亮了我們的世界,這又何嘗不是屬于當下中國的.“一個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
董卿在節目中說,科學對世界的改變是滄海桑田,文學對世界的影響是春風化雨。文學不是歷史,但它記錄下了人心深處的故事,不讓它輕易地隨風而逝;文學不是教科書,但卻讓每一個靠近它的人,能夠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文學不是現實,但它讓我們可以在現實和想象之間自由地穿梭。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5
《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
《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沖的徒弟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最新朗讀者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者的讀書筆記03-06
讀者讀書筆記03-06
《讀者》讀書筆記08-10
讀者讀書筆記09-20
《讀者》讀書筆記09-25
《讀者》的讀書筆記02-02
《讀者》讀書筆記03-22
《讀者》的讀者08-05
《讀者》心得體會09-05
讀者讀書筆記摘抄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