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時間:2023-10-10 09:41:04 芊喜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

  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我們先后在xx小學、xx學校初中部、xx學校、xx小學幾所學校進行了參觀學習。期間觀摩了課堂教學并與授課教師交流互動,聽了學校領導的專題講座,每天學習結束后。我感慨萬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這次活動中接受實實在在的教育,這當然與學校領導的精心安排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終身難忘的學習機會。

  我深知這次機會難得。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始終都是全身心的投入,絲毫不敢懈怠。爭取讓自己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學到更多的先進經驗,感悟同行對體育教育事業的完全認同和獻身精神。因此,在外出聽課的時間里,我除了參加聽課學習以外,積極地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和認真聽講專家報告,汲取教師深厚知識和扎實教師的基本功。

  通過這種高水平的觀摩課和常規的`教學聽課,更加引起我的思考,進而通過和同行的方方面面的對比找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在學習期間我盡可能的利用時機,多聽、多看、多問、多思,并與其他體育教師一起進行交流,不放過一絲的學習機會。

  通過這次的聽課與學習,我從體育課的各個方面與優秀教師,和剛上崗的年輕老師進行對比,發現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主要體現在:這些優秀教師的基本功扎實,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充分的反應出其扎實基本功的。課前準備充分,每一個講課教師都真正的做到了課前備教材、備學生。不論從教材內容的選擇、還是課得設計,以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活動內容上都做了精心的設計與準備。這是我以往所不能做到的。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景教學,使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一條主線,環環相扣,組織緊密。課堂的組織結構合理。課堂評價的藝術性,在體育課上,教師多以鼓勵與表揚為主,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有一堂課,學生進行分組比賽,比賽結束后教師對最后一名的評價是不甘落后組,對第二名的評價是奮勇拼搏組。評價恰如其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在課堂上應付自如,成熟、老練,特別哨聲吹得特別好,課堂常規抓比較嚴。學生常規工作有序,而且非常有教養,有一堂課新老師剛好折射我們年輕老師容易犯的問題,教學組織變換,語言表達缺少沒有達到精講多練,學生練習強度不夠等等,都引起我們深思,正好也是我吸取教訓的經驗。

  “生命是一條河,需要流動,需要吸納”。教師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教育教學活動才會有底氣。此次的學習,讓我找到了明確的努力目標。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結合自己學校和學生的情況,備好每一節課、更要上好每一節課,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稱職的體育教師。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2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里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范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辟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里通鑒。且反復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于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3

  《國學》課程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本學期,五年級上冊教材主要從事的是《老子》的(道)的教學。通過國學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回顧本學期的《國學》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

  在國學教學中,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復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閱讀信息,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并能背誦有關段落。能夠結合書上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國學的主要內容。通過《老子》中的(道)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這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到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于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

  二、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

  在國學教學中我注意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后再來“反芻”。課上形式多樣,有鑒賞課、分析課、自讀課等。做到初讀經典、整體感知;熟讀經典、自悟自得;適度講解、恰當點撥;展開想象、悟意明理。

  三、讓誦讀活動深入開展。

  充分利用每周一節的國學誦讀課。利用每天早會課十分鐘時間,開展“國學誦讀”活動。重在復習、加強記憶。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為學生們學習國學經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指導學生有效誦讀,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快而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小組誦讀,男女生比賽,同桌比賽等。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提升文明素養。

  四、學以致用,落實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學了,就需要用到生活中。課上成功了,學生也聽懂了,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注意抓住教育的契機,及時引導,以身立教,教育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本學期,我們在元旦節時,還開展了“國學經典篇目和

  弟子規、三字經的誦讀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我班陳嘉鑫能流利背完《弟子規》的全文,榮獲學校的一等獎。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4

  近日參加了中心組關于國學知識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證明,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點體會:

  傳統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國學是關于道德的學問。學習就是要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規則、奉獻社會的人。《論語》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其進取意識和向上精神值得我們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為黨員干部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帶頭學習國學,加深傳統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寬看問題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對道德修養認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方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論和決策,都可以從博大精深的國學中找到傳承基因和歷史淵源。儒家學說倡導“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等等,構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傳承至今。我們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它對當前工作的重要借鑒意義。比如對于“禮義廉恥”,“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我們要深刻理解其廣博的內含,融會貫通于當前的廉政建設之中。又如“忠孝仁愛”,“忠”,就是要忠于國家、忠于黨;“孝”,就是要孝敬長輩,試想,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干部,怎么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仁”,就是要廣施仁政,以人為本;“愛”就是要愛國、愛黨、愛人民、愛家庭。尤其對國學中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學習,要努力發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則、為人處世的哲理、生產生活的奧秘,以求得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國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了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5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收益。只有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洗凈內心的污垢,凈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學習就要掌握技巧,也不是死學要與世界上的萬物聯系在一起,古人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止境的。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學識是不斷深化人的精神。三經里說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國在很久前就十分注意教育,人在失敗中長大,每個名人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陸羽棄佛從文》、《少年包拯學斷案》、《萬斯同閉門苦讀》這些偉大人物都經歷了艱辛、寒窗苦讀圣賢書、辛勤學習才得到這番作為。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識以求融會貫通。是呀,也許我們買來的書,有些人只看一遍,就把它丟棄在一旁了。其實,書中的奧秘之處不是一遍就能看出來的,你得看五遍、六遍,甚至一百遍,每一邊吸收的知識都是不同的,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誠信就是一個道德范疇,以誠待人,以信取人,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杰出的傳統之一。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就是一種人人必不可少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信用,就代表他講文明,談誠信,時時暢銷;不講信用的'人,人們可以把他當做空氣,忽略他的存有。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談誠信。如果人不講信用,在這社會上就不能存有他的任何一處立足之地,什么事都搞未成。談誠信,不是說道說道這么直觀,很多人都就是說道得難搞出來容易,如果談誠信,在商場上的競爭也就都不能存有了。在生活中,我們并不缺什么,就失了人心、誠信。我們必須談誠信,因為這就是做人的最為基本的道理。

  學了《國學》,我懂得了許多,體會到了無窮的知識。人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知識與誠信。古人為我們創造了無止境的知識,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下去,讓這筆“財富”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國學》是世界的瑰寶,他教會了我們一切,它是歷史的領袖,是中國歷史上的驕傲。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6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于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并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于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后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于《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后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

  《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

  《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7

  這學期,學校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就是在課余的時間里學習國學,要求每天看《論語》、《詩經》、《大學》、《中庸》,并且參加杭州網上的中小學生國學網絡知識大賽。一開始,我摸不著頭腦,這國學是什么呀!

  于是,我懷著好奇心,回家查看了國學。查到后,我恍然大悟,原來這類書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經典書籍。已經流傳了五千多年。開始,我還有些讀不懂,但到后來,我也可以慢慢地理解了,其中有些內容也包含著教我們怎樣做人。做事。等等的知識。《孝經》教我們要做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論語》教我們要愛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溫故而知新……

  我開始對這類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三月八日時,我們學校讓我們五年級每班都選出十人來參加這次比賽。而我呢,正好選中。在中午12點整,比賽開始了,我懷著一顆緊張而又期待的心,進入了電腦教室。打開電腦后,我迫不及待地登錄杭州網,開始第一次比賽,看到這些題目,我頓時傻了:這些題目怎么這么難,只有一小部分是我看過的,懂的。

  其他都是要理解文章意思的,唉,都怪我看得太少了。沒辦法,不會做的題目只好翻書,因為時間緊張20分鐘要做100題,結果題目都沒做完,考試時間便結束了,第一次只考了34.5分。有了這次的教訓,我又開始重新學習國學四本書,不光是看內容,還增加了對字詞意思的注解和文章內容的理解,準備迎接第二次考試。

  通過這次比賽,讓我懂得了有付出才會有回報的道理,不光是比賽成績,更重要的是讓我學習了國學,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使我受益匪淺。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8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以前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公務人員,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就務必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就應海納百川,就應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就應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結合以前利用業余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國學經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歷久彌新。《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本人影響也很深。

  在為人處世上,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就應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能夠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斗的決心,此刻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于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在對待工作的理念上,通過國學經典闡述的`經久不衰的真理。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這樣的中庸卻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從《古典詩詞的品格與修養》的學習中,認識事物觀察事物都具有各個不同角度,就像描述一類有不同形式和方法。古代禪學更是講人生的冰、水、云三個層析淋漓盡致。心靈境界不可一世,“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超然氣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沈立巖教授說的好多西方國家的留學生都對中國傳統文化很執著,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就應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個中國人。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9

  20xx年9月,重慶市中小學教師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學習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了解一些比較膚淺的知識,經過此次的學習,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曹廷華教授在“國學經典與師德修養”中說到:國學是從明初到晚清這一段時期所提出的虛擬性概念。是相對于“西學”而提出來的。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從古到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大師翟鴻曾經說過:“相由心生,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面容。一顆陰暗的心拖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這話對我們教師來說,說得太對了。我們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對學生付出了愛心,你就會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就會感受到學生對你的愛。魯迅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人生的真諦。學習了《國學經典與教育》,我心中不斷提醒自己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就像曹教授說的,對學生就要像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對他們百般呵護,關心有佳。真正做到“大愛無疆”。

  看完熊篤老師所講的國學經典與教育藝術,使我懂得了“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教學過程中,不搞題海戰術,學習要和豐富的課間活動相結合。勞逸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之中,就能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的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人們總是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系。《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干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

  現在年輕人,漠視禮儀,不尊重長輩老師前輩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會、工作崗位、吃到了苦頭才意識到了“禮”的重要性。校園中有些出口成“臟”的同學是否也該引起重視,把逞一時口快的壞習慣給改改,養成基本的道德素質。國學中有許多的標準就算是在現代看來也還是絕不失色的。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功利。現代化提高了國人的生活節奏,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帶給人們快樂,反而帶給人們更大的壓力。當人們的心靈面對這煩躁的社會,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寧靜與自在。當大家只是以物質為基礎,而精神上卻一片荒蕪時,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是我們該靜下心來,研讀下我們圣賢的教誨時候了。讀讀這些經典的語句就知道,“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于學習,事業,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我們祖先早就歸納在國學中了,而且到現代業一樣的適用,不僅現在而且在以后綿長的歲月里也一樣適用。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讓這些指導我們人生的哲理從我們身邊白白溜走,然后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別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還是很有見地的,對于學習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規律方面的闡釋還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0

  中華民族有著在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傳承兩千多年。古代思想家諸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滋養后人的思想成果。在教育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特方法。時代發展到今天,在這個電子化信息化的時代,他們的思想過時了嗎?這里,我們得信奉魯迅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的學習,我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了先哲們許多的教育方法。在我看來,其中的.很多東西,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范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辟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里通鑒”。且反復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于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孔子更是我國杰出的教育家。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他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就是說,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先富后教”的觀點表明,須先發展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整個教育思想都放在這種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盡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張提供理論根據。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后天作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現在我們提倡與時俱進,但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特別是教師,除了橫向的擁有國際視野之外,還得縱向的博采古代思想文化之長。多方面學習,以教育教學的工作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1

  光陰似箭,轉眼間,跟著x老師學習國學,我已經學習三年了。在學習國語的過程中,我領悟到了許多道理。

  剛剛接觸國學時,只是一時起興,那個時候總是覺得說得一口文言文,背得幾首好詩,顯得文縐縐的,并能引來同齡人的青睞與仰慕,那是多么高興的事情喲。但是經過學習我逐漸認識到自己當初的膚淺與虛榮。其實國學博大精深,真的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更喜歡國學了。

  三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認識到了思考動腦與學習的重要性;從“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中體會到了古人做學問先學會做人;從“風煙望五津”“明月幾時有”中領略了唐詩宋詞的美妙。自從學習國學,我的語文成績從來沒有落下來過。

  但是,光讀書也是不夠的'。每堂課上,x老師都會根據書中內容給我們延伸出許多古代的奇聞軼事。小到家事,大到政治朝綱,無一不引人入勝,每次課程我都聽得如癡如醉,兩三個小時的課程,常常總是感覺到不到半個小時,一點點都不感覺到疲勞,這是我在其他課堂不能得到的享受。

  不久,我們又增加了另一個新的元素——對對子。每節課,老師會出幾個對子留作家庭作業。這些對子更讓我見識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和與眾不同的見解與思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蒼山原不老,為雪白頭”,x老師總是引導我們對出很多優秀的對子。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許多人們未嘗發覺的真理。但現如今,有些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糟粕。我要告訴您,就是因為您膚淺,才這樣講。

  人們不愿讀古文,也不愿在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感。人們手中捧的不再是書本而是手機、iPad。而我們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弘揚下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

  國學,永遠是我的最好!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2

  從真正接觸到國學經典這個概念到網絡上的視屏學習,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充電機會,也為熱愛歷史文化的朋友們帶給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則身肩重任——如何沿襲古人的經典文化和智慧,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的發展,著實需要實踐,更需要時間!慶幸的是,我們已經出發……

  作為一名普通而光榮的人民教師,最關注的是如何將國學經典中的智慧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和教學之中。學習古人教育學生的方式和方法,學習古人對待學生的態度,學習古人評價和激勵學生的方式等。當下的中國人口基數大,底子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老年人口多,這些問題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針對存在的問題,國家和各個相關的教育單位已經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促進教育的均衡快速發展。政策的出臺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帶給了一個發展方向,但路怎樣走,方案如何靈活的實施,卻是要我們各個教育單位的教育者因地制宜了! 具體的說,我也只能以自己的`經歷談談看法了。我所在的校園以農民工學生為主,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直接監護人不在孩子身邊,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待人處世的方法也差了一些,這就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甚至,有些家長,因為忙于生計,對孩子的學習缺乏足夠關注度。如今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家長對學生過于寵愛,這讓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缺乏足夠的生長空間和歷練的過程。最后,有好的結果,也是慶幸吧……

  當下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落實生本教育,為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告別應試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現象。在這樣的狀況下,古人的智慧便能夠為我所用了,如儒家所倡導的——兼愛、尚賢,要求教育者平等的關愛學生,注重對優生的潛力開發;如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在掌握學情的狀況下,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合理的安排教育教學過程;如孔子的“溫故而知新”,要提醒學生做好預習和復習工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個性困難的后進生,要想法設法的鼓勵,為他們尋找學習的信心,千萬不能打擊和但是問,必要的時候,和監護人建立直接的聯系,做到校園、家庭兩不誤。要明白——教育者所應對的是祖國的未來!

  總之,我所能做的除了努力還是努力了……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3

  一、選好誦讀篇章,搭建德育平臺。

  在誦讀文章的選擇上,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按不同年級對誦讀內容進行分類選擇。首先要精選中國經典文獻中的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名家名篇,去掉一些消極、片面的內容,選出勵志、上進的內容,要將經典國學教育與學生成長聯系起來,通過誦讀、書寫、聆聽經典,多角度體現經典誦讀同智育和德

  育的結合,讓學生熟悉并熱愛傳統文化。例如一二年級學生可誦讀《三字經》,三四年級學生可誦讀《弟子規》,五六年級學生可誦讀《論語》。不同的年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知識經驗,所以在誦讀內容上不能是一個標準。

  二、打造人文校園,創造德育氛圍。

  1、營造誦讀氛圍,激發誦讀激情。學校堅持“四個一”,即每日一讀、每日一記、每周一課和每學期一賽:每天利用早讀、午讀、晚讀時間堅持集體誦讀30分鐘;每日精選一篇經典讓學生進行背誦學習;每周上一堂經典賞析課,講解國學經典,賞析詩詞名篇;每學期利用“五一”或“十一”慶祝活動組織一次經典誦讀比賽,“四個一”并行推進。

  2、設立國學專欄,加強宣傳力度。在校園內開辟專門的經典文化區域,設《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欄,在學校和班級黑板報上每周更新

  誦讀內容,舉辦傳統文化知識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和歷史的發展變化。通過多種形式,讓孩子們觸目可及,在休閑娛樂之余,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和滋養,提升孩子們的文化修養。

  三、落實活動舉措,加強德育實效。

  要想以國學誦讀陶冶學生品行就要要實現三步走:一背誦,二理解,三踐行。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剛接觸之時,不容易背誦,更不必說理解了。但是誦讀經典之作,是學生喜愛的方式,學校要組織學生利用晨讀,以及課余時間經常誦讀,通過一段時間的誦讀過程要讓學生,記憶背熟。其次要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班隊會活動等,讓學生通過講國學小故事,談觀點等的方式談一談對誦讀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對誦讀內容進行內化。再

  次學校要將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學校德育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教育學生做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文明的人,一個會感恩的人,從而達到將理論轉化為行為的最終目的。

  四、創新誦讀形式,激發誦讀興趣。

  枯燥單一的誦讀方式難以讓學生長久堅持,更別說在誦讀中修身養性了。如果將誦讀活動科學地融入廣播操、游戲、吟唱、快板、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活動之中,使誦讀活動豐富多彩,就會激發和保護學生的誦讀興趣。所以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誦讀氛圍和環境,提倡通過經常的、輕松的大聲朗讀,自然成誦,不主張布置誦讀任務和誦讀指標。要經常在小組中、班級中、學校中開展演講賽、接龍賽以及擂臺賽等帶激勵性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五、建立評價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在活動中,學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使經典誦讀持久、有效地進行。學校每月都評選一次“誦讀之星” “解讀之星” “踐行之星”,表彰哪些誦讀國學富有成效的學生,

  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在優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篤學、明志、立德與做人,從而達到在誦讀活動中讓學生的品行得到熏陶的'目的。通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可以讓學生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美心美文,懿言懿行,在熟讀成誦之中潛移默化,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正直善良的品質,從而獲得性情品德的陶冶,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總之,國學誦讀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國學誦讀。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漸養成;才能讓學生在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進而引導學生自覺地、終身地學習,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4

  20xx年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原先我對國學僅僅是明白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能夠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務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就應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就應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就應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留意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能夠說,國學知識里應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簡單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就應以此為傲,也期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5

  時間過得真快,我跟余老師學巜弟子規》都已經十二年了,在此我非常感恩余老師這么多年來對我們辛勤的教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在此謝謝余老師,感恩余老師。

  余老師說過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在孩子的眼里就像照相機一樣,都進了孩子的心里。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下面我就分享我熏陶了這么多年巜弟子規》一點體會和感悟吧。

  余老師說過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四個層次:

  1、養父母之身,

  2、養父母之心,

  3、養父母之志,

  4、養父母之慧。

  我先從第一層做起,給父母理發、洗頭、洗澡、捶背、泡茶、洗腳。做家務會讓父母很開心。給我們自己親生的父母做這些事情不難,父母都會接受兒女的孝心。但是,難得就是我們自己都做父母了,有公婆了,要對公婆孝順,婆婆也是媽,公公就是爸,要生起這樣的心,給公婆洗腳。

  有一次公公腿受傷了,進了醫院,他們手腳方便的時候,不要我們幫他洗腳。現在他們遇到困難了,是最需要兒女照料和關心。在這種時候就是我們回報他們的時候。在醫院里住了一段時間回來了。我端來了洗腳水說:"爸,在醫院你怕人多,不讓我幫你洗,在家了,就讓我幫你洗洗腳吧!"我把洗腳水放在他面前,他無論怎么樣,都不讓我幫他洗,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讓別人給他洗過腳,媳婦怎么可以幫他洗呢?婆婆也過來拉開不讓我幫公公洗。但我還是堅持,真誠地對公公說:"你就讓我給你洗洗吧!你就成全我的孝心吧!"也許是真誠心感動了他們,于是就不好意思的同意了。公公的腳也像父親的腳一樣粗糙,腳后跟就像銼一樣,我一邊洗一邊跟他講:爸,你的腳有腳氣,要多洗洗,多按摩,腳氣才會退去。他一邊應著一邊點頭。洗腳的時候,搓去都有一層厚厚的臟東西搓下來,搓搓又抓抓血液會流通,洗好后,腳盆里都有一層厚厚的東西積起來,雖然很臟,但我的心里很高興,因為這是我應該做的。至誠感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良心真誠心做一件益事,一定會成功。

  他們第一次會讓我洗,我就不怕第二次、第三次了。

  有一次上我女兒要睡奶奶家,剛好他家的女婿也回來住在他家。第二天早上我女兒回來告訴我說:"爺爺昨晚跟大姑父說,你幫爺爺洗腳,爺爺很開心、很舒服,就是不好意思讓你洗。"我聽了女兒告訴我的話,心里很欣慰,也堅定了我的孝心。

  黃帝內經講:"百病始于腳,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護足不畏老。"把腳養好了,人就不容易老。后來我就做得不亦悅乎,現在我說:"爸爸,我幫你洗下腳,剪一下指甲吧。"他就會馬上答應,就不會再推辭,婆婆腳不方便,也幫婆婆洗腳剪指甲,每當幫他們洗過腳、剪過指甲之后,我看到他們的臉上都綻開幸福的.笑容,我更幸福。我幫隔壁的鄰居剪指甲,因為年紀大了,腳彎不過來了,他說我女兒幫我剪指甲,就像翹指甲一樣痛,你剪來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幫助別人,最受益的是自己,我的兩個女兒搶著幫我洗腳、捶背、倒茶。我這才體會到余老師說的人生真正的幸福。

  還有過年要大掃除,幫雙方父母搞搞衛生也很好,就像去年我跟姐姐一起到父母家幫忙大掃除,父母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楚,哪些地方臟了都不知道,干了整整一天,雖然很累,但心里卻很開心,因為父母開心。也給婆婆家搞衛生,帶動兒女,丈夫去也增進他們的孝心。

  行孝一定要時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的內心會走得很充實,踏實,任何事只要我們有心,都能做得很好。

  我這么多年來只做了這么一點點,心里很慚愧,我講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的諒解和指正,謝謝大家,謝謝余老師。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6

  中國的國學就像西方的宗教,中國的“四書”、“五經”就像西方的《圣經》。西方的宗教傳播甚廣,如火如荼,老少婦孺,頂禮膜拜,深入人心,深入骨髓。中國的國學雖非宗教,可也是國人思想上的圭臬,行動上的指南。孔孟之道,至圣至賢;老莊之學,大道深遠。只是到了近代,西學東進,才逐漸式微。國學、國醫、國粹,好則好矣,無奈曲高和寡,參與者甚少。

  雖然近來有百家講壇推波助瀾,搖旗吶喊;孔子學院傳播海外,大有古老的東方哲學要在世界各地扎根開花。可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國學無人問津的尷尬和落寞,況且更多的人把國學當成炫耀資本的金字招牌,登堂入室、華麗轉身的敲門磚,仿佛一談國學,就身價倍增,博古通今,成圣成賢了。實質上又有多少人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了國學的真諦和精髓。國學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讓更多的.人理解,就要走出象牙塔,就要走進人民大眾,不要死守著象牙塔的方寸之地,更不要瞧不起人民大眾,只有人民大眾接受了國學質樸的思想,并能嫻熟的運用它,國學才會成為中國的普世價值觀。國學要振興,學者就要走出書齋,課堂,不要尋章摘句,皓首窮經,整天在故紙堆里孤芳自賞,自我安慰,自嘆對牛彈琴,知音無幾,其實是固步自封,與人于己無益。國學是枯燥的學問,學國學也是辛苦的差事,絕不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這雖然是國學博大精深,底蘊深厚之故,是否存在學習方法創新的問題呢?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長驅直入,深入人心。看一看,什么天主教,基督教,已經滲透進了農村,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甚至鄉村老嫗尚能亨上幾句圣歌,唱上幾句贊美詩;什么情人節,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這些洋節日大家過的津津有問,大有要把中國的傳統節日——什么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蓋過之勢。而我們賴以驕傲的國學呢?別說是鄉野村夫,販夫走卒,就連富商巨賈,社會精英又有幾人真正的喜歡國學,信奉國學,研究國學。只不過是拿著幾本四書五經放在書柜里裝點一下門面,說上幾句子曰書云就顯示自己多么學識淵博,即便是深入研究,如癡如醉,廢寢忘食,也是食古不化,成為了古人的傳聲筒,無用的兩腳書櫥。國學的振興要深入細致的研究原著,更要講究研究方法的創新,要與現實社會,自身生活相銜接。讓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親近。什么時候就連阡陌縱橫間辛勤耕作的老農也能說上幾句國學,用國學的思想精華指導自己的生活之時,才是國學深入人心,蔚然成風之日。

  大雅大俗,大俗大雅,雅俗共賞。國學大雅,更應大俗。國學是古籍,是經典,不是古董,不是僵死的文字。國學應該是有鮮活生命的哲學,跳躍著活力的文字,親切上口的語言。填鴨式的硬塞強灌是不行的。國學必須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不應該是一小群高級知識分子沙龍中賣弄學問的閑談,附庸風雅的手段。人民大眾不參與進去,何談國學的振興?國學要從娃娃抓起,更應從課堂到社會,從雅室到田間地頭多管齊下。不應該云山霧罩,應該讓人愿意接受,起碼要讓人能懂,不要故作高深莫測,國學的傳播者必須放下圣人的架子,要學傳教士、苦行僧的獻身精神,深入到基層,深入到民眾,更要學習毛澤東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的國學根底很淺薄,對國學知之甚少,既不會張口之乎,也不會開口者也,況且我又絕非好為人師之人,本不想對國學指指點點、評頭論足,但我非常尊崇國學,孔孟之道,老莊之學,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也期盼著國學早日振興,也期盼著中華文明早日偉大復興。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7

  中國可以是一個經濟大國,同時也可以是一個科技大國,但最根本的,中國還是—個文化大國。 ————季羨林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傳統文化更是一個民族能夠發展壯大的根基。而國學又是什么?準確來說國學對于我們對于這個國家甚至于世界都有著怎么樣的影響呢?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學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國幾乎人盡皆知的儒家學說,同時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相關學說,可以說是在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很多的方面都這些無與倫比的影響力。首先我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構造。該書分為10章,分別是“史” 、 “儒” 、 “禪” 、 “道” 、 “法” 、 “兵” 、 “醫” 、 “易” 、 “禮” 、 “食”,通過對國學精華部分學習,深感學習國學,弘揚國學精神,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第一章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三皇五帝”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學界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而實際上,三皇五帝的觀念來源于我國先祖對于宇宙系統的看法。古人認為,宇宙是由靜止的天、地、人和動態的金、木、水、火。土組成的。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從書中我也了解到,事實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國遠古社會的兩個時代。三皇時期代表著從母系氏族轉向父系氏族的時代,伏羲和神農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農氏族后來又分化為黃帝、炎帝兩個部落,再后來又融合為炎黃部落。五帝代表的時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時期。舜帝是公認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從舜帝那兒獲得部落首領地位的。從夏朝開始,統治者從人民的服務者變為人民的壓榨者,帝位的繼承由禪讓制度變為世龔制,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階段。

  這一章從三皇五帝開始,介紹了非常多歷史的知識。像是將皇帝成為萬歲是什么時候?還有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啊,還有常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為什么呢?等等?第二章儒——“內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說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學說的三種主張——禮治、德治與人治。儒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樣的關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些解讀;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為統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門四科”還有“孔門十哲” “孔門六藝”嗎?歷史著名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歷代君王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等等第二張從儒學的角度出發體現出了儒家學說對于我國的影響。接下來開始就慢慢的開始接近我們的生活了第三章禪——佛法要義、釋義人生的佛學思想第四章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要義第五章法——以法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兵——上兵伐謀、居安思危的兵家謀略第七章醫——從生命真諦中看中醫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維中的周易智慧這幾章可以說就是其他幾門學說的補充,也可以說我國的文化是在這些學說的相輔相成下前行的,再來是禮,這一章也是我推薦的一章,禮儀這個詞并不陌生,但是深入進去會發現這真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從自古的那些可以說不人道制度再到現在簡化后的基本禮儀,這一路可以說是崎嶇坎坷。第九章禮——仁義禮智信背后的國學含義這一章最開始說的是古代官場中的“奪情”和“丁憂”制度,雖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這也確實是中國古代禮俗,官員遭父母喪應棄官家居守制,稱之為“丁憂” 。服滿再行補職。朝廷于大臣喪制款終,召出任職,或命其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不預慶賀,祭祀、宴會等由佐貳代理,稱“奪情” 。奪情也就是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樣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奪情原本少見,但在戰場上,原談不到“丁憂”,古人稱之“墨绖從戎”,又稱“金革之事不避” 。

  中國古代規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親父母的喪事,“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意思是必須請假二十七個月,回鄉下守喪,事后再重返官場。但是為了因應各種局勢,“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

  唐代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奪情起復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奪情已較少見。然后又有談及“禮”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齊家治國的根本嗎?為什么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本嗎?“三綱五常”對我國古代專制社會的影響;為什么說“三從四德”是對婦女的壓制?古人講的五禮是什么?所謂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兇禮: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兇禮的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我本以為會是從頭開始的五種禮儀。像這樣容易曲解意思的還有一個那就是“長跪” 《戰國策》里出現過“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這里的“長跪”并不是長時間跪著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 。古時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敬。這一章中還有講到古代的一些謙稱,避諱等等。還有端午節中元節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一章自然而然當然要數食物,我國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讓全世界絕口稱贊,談論國學又怎能少的了食!第十章食——飲食文化中蘊涵的國學智慧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它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

  中國疆域遼闊,氣候多樣,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兼而有之;地形多樣,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無一不備,這樣就為中國的飲食與烹調提供了不同種類、不同品質的魚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豐富的動植物原料、調料。數千年來,中餐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僅烹調的操作方法就有:燒、炸、烤、燴、熘、燉、爆、煸、熏、鹵、煎、氽、貼、蒸等近百種,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約有各式菜肴一萬多種。著名的清宮廷宴席菜肴“滿漢全席”,僅此一桌的冷熱大菜就有120余種。以這種大菜為代表的中國食文化,顯示出華麗、氣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態,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遍特點。中餐的菜肴以色艷、香濃、味鮮、型美而著稱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盤最為突出。它造型別致、五彩繽紛、栩栩如生,呈現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圖案。那山川樹木、亭臺樓閣、花鳥魚蟲、珍禽異獸,盡收盤中。仿佛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給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雙數為單位,四、六、八、十?等成為一般的規則,俗話說:“兩個盤子待客,三個盤子待鱉”,追求雙數恰恰表現出中國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講求偶數為利的心理習慣。餐的菜肴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龍戲珠、陽春白雪、銀珠牡丹、金玉圍翠、玉手摘桃、宮門獻魚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充滿了詩情畫意,有時就是一種立體的詩配畫。

  我國的食可不光是這些,茶!也是讓人自豪的一方面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筑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 、 “茶道”的范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錄俗話說多讀書,讀好書。增加一點書卷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書至少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云消霧散。讀書至少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通過這本書讓我穿越古今欣賞到了不同的風景。再次請讓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深深的謝意。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8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漸漸的了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19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名言,古詩詞,經典故事,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因為每首古詩都有注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

  一、國學讓我學會自信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自信不疑”這一單元,它用許多的古代寓言和成語故事,以及古詩來教育我們:人要樹立起自信心,失敗了不能氣餒,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讀了之后,我受啟發很大,我本身是一個膽小的人,處處都愛面子,競選班干部時,我很想當,但又怕落選,結果看到別人當選之后那開心的樣子,我心里卻很不是滋味,哎,都怪我自信心不足,怕失敗啊,從今以后,我一定要膽大起來,自己想做什么就大膽去做,因為只有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敢去嘗試,才能做得更好!

  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胸有成竹”、”果于自信”、”舍我其誰”、”集思廣益”等,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同學們以后可要多多積累喲!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如何做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我看不清前方時,為我撥開眼前的迷霧,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愿《國學經典誦讀》這樣的好書多起來,也愿讀這樣好書的讀者多起來,好處多多,同學們,快快行動吧!教師評語:老師希望你多讀這樣的好書,拓寬知識,豐富視野,陶冶情操,提高寫作。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 20

  一、國學教育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職類學校每年向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合格勞動者,優秀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令人堪憂。進入中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多是九年義務教育中文化素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在文化基礎知識、思想、心理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學生素質低劣。再者,中職類學校注重技能教育,忽視道德情感教育,以致學生中出現了許多知行不一的現象。因此,作為職教人我們有義務把學生培養成既有充實的文化知識,又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更需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現代化高技能人才。

  二、如何進行國學教育

  1、主題教學

  國學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學習,規范學生言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繼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使他們能夠用一種謙遜的充滿仁愛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因此,我們要確定教育的主題,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目的性。例如“禮儀篇”、“誠信篇”、“交友篇”、“孝道篇”、“勵志篇”、“仁愛篇”等等,這樣逐層推進,并組織相關的班會和綜合實踐活動,有計劃地開設國學課程。

  2、吟誦經典

  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也說:“積子成句,積句成章,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綴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國學經典是雅言的記錄,熟讀成誦,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品德氣質。

  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誦讀、美讀、比讀、議讀、品讀,各有側重,各有特色。根據文章,選擇讀法,力求每讀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收獲,讓學生愛上誦讀,從而提高對經典作品的興趣,進一步感悟經典中的人生道理。

  3、領悟國學

  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對國學的`深入研究,而在于通過經典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例如《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這六字中就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如何為人處事,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意識、獨立意識,對他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了規范作用。又如《論語·學而第一》中“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告訴學生“孝”、“悌”,是“仁”的根本。又通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等選文讓學生領悟“仁”的內涵,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此外,在學習中,更應該注意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

  4、教學方式

  國學教學課堂應擺脫浮光掠影的講授課、枯燥無味的學術研究課、簡單劃一的語文專題課。學習方式貴在師生互動,提倡共同學習,同伴互助。采取各種活動豐富課堂形式,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現生活中的典型事跡,如“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等人的感人事跡,以“身邊事、身邊人”來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而讓學生積極行動,主動投入到國學的學習中。另外,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文本間能夠展開自由交流,使課堂成為互動型、對話型、反思型課堂,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學到屬于自己的國學經典。

  5、評價方式

  教學測量與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效,確定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根據教學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師教學,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對于學生學習國學的評價不能拘泥于考卷,要建立以“興趣、收獲、成長”為核心價值觀的評價機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一次小結、一則隨感、一篇論文都可以是考查的手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素質教育對學生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希望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學習,讓學生徜徉在古香古色的傳統文化之中,并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并一同來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國學經典教學設計06-06

國學教學總結03-08

小學國學教學總結01-19

國學經典教學計劃07-08

國學教學計劃07-05

國學經典教學計劃05-05

國學經典教學總結范文04-21

《國學》教學計劃05-25

經典國學教學計劃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