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1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現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魅力,讓我對吃有了新的定義,其中提到的中國傳統五味,還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奇妙的聯想。
酸、甘、苦、辛、咸是傳統中醫對五味所下的定義,這五味與中國人傳統的幸福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烹飪詞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帶給人許多聯想,汗水是咸的,淚水也是咸的。老人在教訓晚輩時也總喜歡語重心長地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咸味是食物入味的基礎,就如同人生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在光陰的流逝中沉淀為了人生的'底色。奮斗的汗水最終會醞釀為幸福的眼淚,開心喜悅,這份咸始終伴隨于人的左右,在閱盡滄桑后讓人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關于幸福最樸素的解釋。
辛與酸在中國菜譜中是互補的味道。中國人喜歡用“酸”字來形容某種疼痛、某種妒嫉、某種不堪以及某種難以言說的苦難,而辣則代表著開朗、堅韌、果斷的個性。一個糾結,一個果敢;一個隱晦,一個奔放。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倡導和諧。中國人性格中的這種對立的相互融合轉化則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中國菜中的酸辣融合能調出鮮,中國人外圓內方的性格則能調劑出和諧。懂得包容也講究原則,心胸寬廣也是非分明。酸與辣的結合就如同這種剛與柔的互補,在轉化中煅造出和諧的“太極八卦”,幸福也在這種包容中歷久彌新。
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品味和回味各自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舌尖上的傳統文化便如同這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要讓五味在調和以及平衡中散發永恒的醇香。這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世、追求幸福甚至在經世治國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2
一顆顆黃豆,經過手推石磨的碾壓,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經過發酵等一系列時間的轉化,最終才能成為豆腐……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尋常的敘述方式:尋找這些食物的源頭,在這部紀錄片中,講述的不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饋贈,植物、動物甚至是陽光、空氣、風、水,還有最重要的':時間。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這是對于《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在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中,父親每周做一桌大餐只是為了能讓女兒們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種建筑在柴鹽醬醋之上的儒家哲學理念成了電影的靈魂。這與《舌尖上的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應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將其應用到了極致。對于每個觀眾來說,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比如那些熟悉的家鄉味道,比如飯桌上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也比如那些美好的舊時時光。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么,這其中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要表達的。《舌尖上的中國》更關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關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觀眾。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3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特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人、食物和大自然,走的是有多么緊密。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那些平常無奇的事情,跟著我們的腳步,一直在前進,探索。寄托在我們心靈之上的.,可能只是一種味覺的感知,但卻被社會激發出各種的表現形式,融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之中,直至永恒。開播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給紀錄片創下了一次光輝的成就,是自《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之后最受網民關注的紀錄片。獲得如此關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部紀錄片“抓住”了社會,引起了人們的反響,給人以寄托,給人以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中國特色文化與傳統的渴望。四年過去了,第三季即將開播之際,回味一下讓內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第二季,或許四年的變遷,會讓自己品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這部紀錄片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地區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制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樸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么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這是我在題記上寫的一段話。這段話是出自于第一集《腳步》中的旁白,我覺得這句話最能代表這部紀錄片。這句話讓人想到的不僅是對于傳統美食和中國特色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更會讓人對社會中“味道”和“意境”進行探究、感慨“鄉愁”,逐漸懂得食物背后的秘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4
作為一個正宗的吃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我的饞蟲幾乎都被瞬間激活了。那些看似簡單卻美味的食物讓我對中國各個地區的美食有了新的認識。第二季播出前看過預告。除了美食,似乎還有很多更簡單的工人在感動我們。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腳踏實地,表現出更多簡單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講腳步聲,從養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邁克,在海風中捕魚的漁民,趟過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幾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長的跳魚的.父親。這些都告訴我們,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馬站隊讓我對素菜多了一點感動。為了給家里帶一塊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了40米的樹……那種簡單可口的蜂蜜,是白馬一家對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時代在變,我們吃的東西也在變,一切都會繼續發展。希望這些簡單美味的食物永遠不要消失,永遠帶給我們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5
對中國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氣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馱著黃饃饃的大伯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有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陜北的餑餑商販、查干湖的捕魚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蘭州的拉面師傅……在《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后都洋溢著樸實的氣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勞動、有著質樸笑容的人們,才是組成這個國家最重要最真實的存在。其實這部片子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講文化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鏡頭里,他們笑得很滿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情,知足常樂。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簡單生活的真諦?”
與其說《舌尖上的中國》抓住了電視機前觀眾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說正在悄悄地喚起每一位觀眾心中的文化熱忱。“民以食為天”是這個農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畫面里的天、地、陽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頭,它所喚起的是一種“懷鄉感”。它對這個已變形的社會和心理具有某種療傷式的平復作用。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挑動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國人內心深處那一根心弦。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現代都市生活中,這根充滿著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滿灰塵,而社會和心理也被外來的壓力不斷地擠壓變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國》所傳遞的溫情、平和、從容,悄然撥動了這根幾乎被遺忘的心弦,那從心底涌起的,洶涌澎湃的感情,將美好于記憶和夢想中迸發出來。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6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復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美好的象征,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里日漸被洋節日侵占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里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可以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于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干臘腸。或許,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閑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于春節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閑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看完電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7
這部紀錄片分為七集:腳步,時節,心傳,家常,相逢,秘境,三餐。集集演繹世事變遷悲歡離合,層層刻畫百姓生活酸甜苦辣。《腳步》是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時節》是中國人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傳》描寫了中國即將消失的美味;《家常》演繹家中的甜酸苦辣;《相逢》刻畫食物與人的每次攜手;《秘境》講述社會生活深處的美食;《三餐》敘述了中國一粥一飯。每集之間環環相扣,寫滿了陳曉卿導演對食物,人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天衣無縫的刻畫出了中國巨變時社會的'現狀。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在四季分明的中國,不同的時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食。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西方人稱作“命運”,中國人叫它“緣分”。秘境,帶我們發現和尋找與眾不同的人和食物。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一日三餐,這普通的一切對于中國人來說蘊藏著人生的五味雜陳與酸甜苦辣。一段話總結這部紀錄片,無非就是如此。人和食物,往大往小說,都是平凡與日常;人和社會,往淺往深說,都是聚散與悲歡。將“食物”給深化和物質化,在平淡無味的今天,這種紀錄片可以為社會染上一層色彩。人們追求的,或許只有生活中的“味道”,往深說,人們卻是在不由自主的尋找著為心靈所寄托的“意境”。
人一輩子,要么平凡,要么偉大。但他們都會遵循食物的法則,每天三次拿起手中的筷子,去犒勞犒勞今天努力的自己,也試著回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家鄉,甚至童年。這其中雖然有著你體會不到的情感,但你卻為之觸動,為之落淚。這,就是食物;這,就是人生。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8
和媽媽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則可以了解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二則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則媽媽總要照著樣子給我做一兩道菜,那種感覺真的很溫馨。
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知道了什么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還有不可思議的發酵毛豆腐,神奇的糖蔥,像小孩過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飯,凌晨探險而又難尋的松茸。再有就是我們熟悉的除夕餃子和花棗糕。
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說旁白的那個解說員,聲音又親切又有磁性,介紹起一些家鄉菜簡直就像在念詩,仿佛一盤盤美味佳肴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饞延欲滴而又回味無窮。南方的米叫你魂牽夢繞,北方的'面讓你欲罷不能……難怪媽媽說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率很高,確實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9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為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粽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說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這天,把美味的粽子扔進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為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為這天,可以品嘗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干三天家務都行。現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在都還記著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眾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嘗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嘗,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在,眼前擺著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的語錄06-11
舌尖上的中國的詩歌08-07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散文08-23
舌尖上的中國的訓練題06-20
舌尖上的中國的經典臺詞01-24
舌尖上的中國周記08-10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05-26
英語作文:舌尖上的中國05-26
舌尖上的中國閱讀答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