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書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1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jīng)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jīng)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nèi)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2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jīng)歷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jīng)》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啟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jīng)》中也不乏對水的贊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啊!”
因為水很柔弱,它沒有爭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總是往低處流。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shù)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著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著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xù)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著、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3
《老子》世稱《道德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于戰(zhàn)國春秋時期。
《老子》已經(jīng)流傳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學習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計其數(shù),諸家百言,對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還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更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智謀奇術的兵書。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jīng)〉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書,其內(nèi)容既飄渺又實際,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而且常讀常新。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日記里寫到:“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就會完全不同了。而沒有《福音書》他們卻可以過得去。”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對主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兩個大思想泰斗的客觀評價。從他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福音書》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會合出卻從沒缺少《福音書》里的任何內(nèi)容。我從沒有讀過《福音書》,無從知道它到底有那些優(yōu)勢和不足。但是我在讀《老子》的過程當中卻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經(jīng)》,讀上幾遍,就仿佛看到白發(fā)須顏的老子騎著青牛在我眼前出現(xiàn),向我講述他的智慧與修養(yǎng)。
二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上面講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寫消極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問;要是都這樣,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不然。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們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的心態(tài)來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靜無為的人新中無過都的名利,虛榮。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為虛榮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當然我說的只是我的觀點,究竟《老子道德經(jīng)》有沒有什么好處,道是否適合你,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體會。所以為什么不試著讀讀《老子道德經(jīng)》?經(jīng)過了真正的學習和體會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獲!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4
老子說過:“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做人就要有水的柔。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總是逃避不了競爭,只要人不斷的向上攀爬,就會遇到與你爭鋒的對手。而“柔和”,就是需要我們在接人待物的的時候,謙卑而樂于助人,求同存異。因此,“柔”是一種策略,是為了克剛而柔。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生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認為的“凈”,是萬物都處于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出其本質(zhì)的真實。《道德經(jīng)》上說:“凈能躁君’,也就是說凈能克服一個人身上的`躁氣。可以說,凈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無法凈下心來,就無法深入思考,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因此,學習如何一個人獨處,使自己領悟“凈”的奧秘,是一個人成長的必修課,這樣為人處世才不會急躁、輕浮。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老子讀書筆記07-31
老子的智慧讀書筆記06-07
精選讀《老子》心得體會03-14
老子簡介和老子名言06-14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02-13
老子讀書的名人名言02-06
《老子》讀書筆記(精選5篇)07-05
老子讀書筆記(精選20篇)08-28
老子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