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6篇)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
20xx年4月21日,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十六門學科的義務教育新課標頒布,其中科學學科基于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概念,對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對科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而科學教育最核心的是課程。課程規定了科學教育特別是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培養什么人,同時也給出了學生要學習什么內容即怎樣培養人,以及培養的人如何進行評價。
接下來我從這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
一、素養立意,實現科學育人
要應驗素養,需要考慮幾個因素: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征來講需要考慮基礎性和發展性;從素養的內容來講需要考慮時代性與綜合性;從研究的過程來講需要考慮科學性與政策性;谒仞B的立意,在本次課標中,著重體現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維度。四個核心素養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注重綜合,培養遷移能力
整合科學技術與工程,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因此,此次新課程標準取消維度界限,強調綜合能力,例如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聯系打通了四大維度的界限。同時突破學科桎梏,建構跨學科概念,跨學科概念對比學科概念來講還有更大的遷移性,更有利于教師的創新。
三、強調進階,配合學生發展
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不同學段的學生處于什么水平,再根據學生思維的進階設計課程,完成學生素養的進階。
第一,適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
第二,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三四年級存在學生思維發展的轉折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相應的學習活動要從簡單的探究活動到綜合的探究和實踐活動。
第三,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點;
第四,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
第五,遵循學科的內在邏輯。
四、思維探究,促進深度學習
關于教學的思想,教師需要整合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等各種教育學方式的基本要求,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實踐。在科學里面最核心的'教學方式是探究式教學,也是科學教學的主導方式。從探究式教學發展階段來看,表面上提的是探究,實際上關注的是思維。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思維為目標,改變了以往以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更加關注學生本位,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么,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2
八月二日至四日,我們湖頭常識老師參加了縣舉辦的科學學習的集中培訓。在學習中鐘老師和王老師、朱老師、袁老師向我們講解了網絡大集體備課;科學課標;以及聽課觀摩等幾個階段的學習。讓我們感受頗深,是我們在理論上進行了新的充電,同時我更加明白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重大。
在網絡大集體備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學習到了什么是網絡大集體備課;與以往集體備課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網絡大集體備課的優點;集體備課的內容與范圍;大集體備課的要求;集體備課的集中誤區等等,通過鐘老師的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們才真正明白網絡大集體備課真是勢在必行,真正使教師與學生、文本、實際相互聯系,相互依托。更加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互動有機進行,更加促進了學生探究學習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對教師本身能力發展的體現。
科學課標的學習,是我們更加清楚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教學,從哪些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能力等理論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取從而使我們頭腦中原先一些淺顯的認識與誤區得到了有效的更改,給我提供了有益的幫助與梳理。
在觀摩課中,讓我們真正落座于名師的課堂上去聆聽、感受名師課堂的風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如何去進行教學。
總之,通過本次科學學習培訓,讓我們不僅從理論上得到了升華,而且從實踐上我們也進行了一次新的洗禮。我們要把本次學到的知識真正用于自己的課堂上去,使之優化我們的課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去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來獲取知識。培養他們樂學科學、愛學科學的良好思想品德。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3
從小學一年級新教材啟用開始,我積極參加吉林省小學科學網絡教研。網絡教研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有效地實現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同行之間的交流、互動,研討、學習。每期教研,我們都在工作坊和研討群中交流、反思,不斷成長。
去年,工作坊賀老師組織科學教師在網上購買了2022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可是,作為新加入科學教學的我,對科學教學不熟,對課程標準更是把握不好。
通過參加這次網絡活動,謝老師對科學學科的課程標準講解的十分精細,非常系統的將連貫的知識層層深入地進行講解。我進一步地了解了低年級科學的特征和各年級的學習目標。認真領悟了科學新課標內容。
一、老師的講解細致耐心,通俗易懂、內容全面,明確新課標與舊課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僅如此,謝老師還將新舊教材進行對比,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課標、把握教材。
二、明確給出低年級科學建議,比如怎樣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深度和廣度;把握探索式學習的指導程度;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建議用好活動手冊,協調家長的力量。
三、結合一年級課堂教學實踐,講解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把握。如一年級測量中“你用你的手,我用我的.手,那么每個人的手指大小長短不同,但大家又都認可的非標準測量!庇秩缃o動物分類,讓我們明確為什么不按動物學分類。
總的來說,通過培訓,我對低年級科學特征:學習進階、核心概念、簡單有趣有進一步認識,今后教學中,我會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結合實際上好每一堂課。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闭n堂提問是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重要雙邊教學形式。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與思維、點燃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提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在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生能力的今天,教師應投入更大精力精心設疑,努力優化課堂提問,有效地發揮課堂提問所特有的路標作用。筆者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實踐中總結了提問的七個技巧。
一、問得有理
設計問題時,我們不僅要做到與教學進程同步,而且要做到比進程超前。必須“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認真挖掘教材特點,研究潛在的知識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問得有味(科學味、生活味)
雖然問題設計和教學過程實施都講究遵循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但教師提問掌握的分寸十分重要。既不能始終圍著學生已經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幾個問題“炒冷飯”,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感到乏味;但也不能刻意上難度,問題過于深奧使學生不知所云,不能引發積極地思考,挫傷積極性甚至產生消極畏難情緒。
三、問得有底
特別是單元的起始課,要求教師課前要有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知識點到與之關聯的知識點,把對理論的理解到實踐的支撐都準備全面、準備清楚。
比如備課《磁鐵》這一單元時,不僅要準備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還要準備磁鐵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能吸鐵;不僅要準備到能被磁鐵吸引和不能夠被吸引的代表性物體,還要準備到自然的磁鐵是怎么樣的,可以產生什么樣的磁鐵;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磁鐵的磁力大小會改變嗎?如何改變等等。因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這種現象,特別在第一節《我們知道的磁鐵》,讓學生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時,學生往往有十個、二十個問題像炮彈一樣“打過來”。
筆者在教育實踐中通常把握以下原則:凡是自己提出的問題都要準備好充足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凡是自己把握不準的或者容易造成學生理解錯誤的盡量不問;凡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歸納整理,能夠當場作答的當場作答,由于時間關系或是自身準備不充分或是超出本堂課的范疇,必須在下課前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時間交待,或是下一堂課、或是幾天后專門講解該知識點時。千萬不能回避或搪塞!既然學生提了問題,就是想知道答案,這是求知欲的表現,如果常常忽視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會形成不求甚解的習慣,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就會降低。但也不能完全由著孩子興趣走,甲生要向東、乙生要向西,使課堂教學脫節教學計劃,既定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四、問得有心(有價值)
主要指教師對問題的反映要有耐心,即要保證充足的候答時間。候答時間大致分為兩種,即教師提問后讓學生考慮回答的時間和學生回答后,教師或其他學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再繼續授課的時間間隔,F實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不少教師提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表現在要么一看幾秒鐘過后大家都沒有反應,時間來不及就再“拋磚引玉”或干脆自己解答;要么一個學生答不出來換一個成績更好的學生。同時在學生回答后,更不注重其他學生對其答案的肯定或否定過程,自己匆忙下“對或錯”的結論后即進入下一授課環節。實際上,候答對學生與教師都相當重要。心理學家們經過對比試驗,給提問過程增加3秒以上等待時間,將對學生的語言行為產生很大的效果,如學生會對問題給出更長、更多的回答。
五、問得有愛
“問得有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讓學生時刻感到教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者妨礙學生的參與,全程顯示出對學生的關注、欣賞,能夠極大地激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教師提問學生的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相信自己、展現自己、欣賞自己的過程,通過提問使學生體會到成就感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動力。
二是不能進行懲罰式提問。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走神”、“睡覺”、“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若老師帶著懲罰的意圖突然把這個學生叫起來提問,學生顯然是回答不出來的。不僅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還會破壞師生之間的感情,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
三是盡可能讓更多學生參與回答。刻意制造課堂效果而只提問少數學生、先點名后提問,以及按學生座位或學生名冊順序輪流提問等,均不能體現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不利于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要么使課堂變成幾個學生的舞臺和多數學生的看臺,要么使學生心里成了機械地等待,多數學生將對所謂的“發言”感到乏味。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5
通過此次科學教材培訓,使我對如何進行科學教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茖W和其他學科不同,更注重于動手實驗。為此,培訓方更是貼心的給我們安排了常見的實驗展示,然后讓我們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互相交流,使我們更加明確了實驗的重要性,明確實驗中容易發生的一些誤區,如何預防,如何做好這些常規實驗?茖W實驗是研究自然現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茖W課的這些探索性實驗,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結果,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更有利于學生深入領會課本的理論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學的主動,而且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回首培訓的日子,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其次,科學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自然學科,上好科學課不是件容易之事兒,教師應有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學科學,用科學”。
每一位科學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使兒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進取,感到成功。學生面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F在的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接觸的也多。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提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尖銳。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也是凡人,但礙于情面卻不愿承認自己的不懂不會。其實這是一種對學生極其的不尊重,也是對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在教學中要盡量滿足兒童的要求,并真誠坦白平等地與孩子們形成共同學習的氛圍。
總之,只有作好科學教學的充分準備,進行精心的預設,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才會使學生的能力與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我們的科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6
此次我借小學科學國培計劃的良機,認真學習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收益頗多,下面就簡要的談談收獲。
一、課程性質的理解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它跨學科,綜合性極強,需要教師有極強的綜合素質。必須通過平時積極的學習才能夠駕馭好這門課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專利,也不是部分大腦聰慧學生的專利,每一名普通學生只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積極動手、動腦參與,都能學習好這門學科。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學習“四位一體”的科學
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5、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設計思路的理解
1、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與發展功能。
2、小學科學課程從1年級至6年級開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考慮與平行開設的相關科目的聯系,也要考慮與7—9年級相關科目的銜接。
3、課程通過三條主線,即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4、課程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選取了24個核心概念作為學習的科學知識。
縱觀標準,主要要把握科學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教學活動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學為主,其中教師應該明白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而學生才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7
近期,認真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系,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通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僅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還有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什么事總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是這場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我首先認識到自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確新課程的內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對新課標有更深的理解。我在這種方式的指導下,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深入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積極探索、刻苦鉆研、開拓科學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注意利用種種方法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奧秘,使學生產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在探求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閃耀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在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先讓學生設計出各種方案,比如說用秤稱、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設計出方案后教師發給學生器材,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為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也有為失敗而不知所措,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后,最后認識到量液體方便又準確的儀器量筒。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鉆研更深奧的科學問題。新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知識,而且在過程,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
三、鼓勵發散思維
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獨立的思考情景,讓他們體會創造、發現的自豪和愉悅。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觀察、試驗、測量、記錄、統計,讓他們去進行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去發現新知。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應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認識:“教育是科學,但更是藝術”。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8
一、“信息技術課”更名為“信息科技課”的原因
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新《課標》中對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等均作了調整,其中,“信息技術課”更名為“信息科技課”,并且從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獨立出來,成為享有獨立課時的必修課。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印發了包括信息科技課在內的16個科目的課程標準,并細化了方案的實施要求,增加了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并要求研制學業質量標準,以評估各學段學生的學業成果。
根據中央要求,信息科技要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這就意味著,信息科技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這是中央的要求,是國家意志。
如果把以前選修的“信息技術課”比喻成“0”,那么現在納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課”就是“1”,0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了,現在教育部把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并且列入必修,這是從0到1的巨大轉變,也必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信息素養應該和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具有同等的地位,信息科技課程在中小學應該和數理化生一樣成為國家課程。到今年20xx年,信息科技課終于列入了國家課程,成為必修課。
中國很多年以來,一直都是跟在西方國家的后頭奮起直追。而現在中國不光要追,還要同步、還要跨越、還要引領,因此,信息科技課升級為國家課程這個從“0”到“1”的進步,是中國的一小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相信全球很多國家會跟隨中國做類似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要把“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呢?這一個名詞的變化將帶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凹夹g”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它會導致我們的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導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是面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技術導向沒有辦法撐起素質教育,也很難達到立德樹人,因此我們要把原來重操作、重知識點的信息技術,轉變成重科學、重素養的信息科技。此外,原來的信息技術,重精英、重大城市,原來學校里接觸信息技術課的就是參加各種比賽的一小部分同學,現在變成了“信息科技”,其覆蓋面也轉變為涵蓋城市和農村、精英和普通的全體學生。
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大概念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系,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地方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絡,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例如信息科技課的新課標里,就有6個學科邏輯主線,它能夠在不同的年齡段引領我們的小朋友在知識網絡上有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大概念。
二、信息科技課中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及編程和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課要承載中小學生創新教育的功能。創新教育要落地,需要有課程去承擔,信息科技課程應該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科技課樹立為國家課程以后,它可能帶來的教、學以及考核方式的變革。
信息科技的新課標里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如果說編程是信息科技新課標里一條“看不見的脊梁”,將核心素養的目標碎片串聯起來,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信息科技新課標里一條“看得見的脊梁”,也是實施難度最大的一部分!叭斯ぶ悄艽砹私鉀Q我們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在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了新課標做指導,信息科技課具體的實施還要老師們開動腦筋、勇于嘗試。不一定要成為人工智能專家才能開設相關課程,只要能夠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思想和方法,明白它的創新性、重要意義和潛在價值在哪里,挖掘出它的教育價值,就可以為學生開課。新課標為老師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教師要勇于接受新觀念、新思想、新途徑的挑戰,打破既往教學經驗的套路,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建議老師們不拘泥于經典案例,而是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去尋找靈感和素材,改寫經典案例,創作全新課例。
三、如何實施信息科技新課標
以敬畏之心鉆研課程實施
信息科技的學科大概念、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要在課程的主題里面體現出來!拔覀儾灰獙⒅攸c放在技能方面,比如在算法這個模塊,不一定非得講編程,即使講編程,重點也是放在算法怎么樣來實現上,編程只是算法實現的一個環節!
作為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我們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為國家培養科技后備人才這樣一個高度來學習新課標,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認真學習、精心準備,將信息科技的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課堂落地,為促進全國中小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提升貢獻我們的力量。”
四、不必逐新,重在求本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戰略定位是為國家輸送人才,是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人工智能在這次的信息科技新課標里面總共出現了81次,分布在課標的各個部分,因此可見人工智能在義務教育中的重要性。
信息、數據、算法,這些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而人工智能反過來又能促進信息、數據的處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一些經典的算法,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這些算法的原理很簡單,可能十幾分鐘就能把原理說清楚。因此編程不是信息科技課的重心,重心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包括數據思維、計算思維、創新思維等。學生們有了數據思維的基礎再去學人工智能,他就能夠意識到在人工智能算法之前的一些基礎工作。這些匯集在一起,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建構起來的意識,就是人工智能素養,也是信息科技“學科大概念”的核心目的。
信息科技新課標里對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提出要求,因此,至少在人工智能這個環節,我們的小學初中老師還是有很多內容需要不斷充電和學習。但在充電學習的過程中,不宜追求過新的算法,因為人工智能發展這幾十年來,特別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算法其實并不多!拔覀儾粦撊プ非笮碌模ㄋ惴ǎ,但我們要知道最基本的算法原理在哪里。比如說專家系統是怎么去解決問題的?知識圖譜是怎么去解決問題的?機器學習是怎么去解決問題的?它們的思想脈絡是什么?為什么深度學習能夠比機器學習的一些算法做得好?我們了解這樣的思想就可以了!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9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生的匯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并善于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棱鏡、水棱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說:“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并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于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于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實驗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材料,因地質宜筆者在教學“油菜花開了”時選擇了黃瓜花,原因是學生了解和熟悉這花而且容易收集。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筆者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選擇木頭、紙、塑料等幾種玩具型的材料,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如筆者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選擇玉米種子作為研究對象。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體驗在教學“蝸牛”“蚯蚓”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觀察這兩種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挨餓的蝸牛、菜葉、蘋果片、火柴、放大鏡、蚯蚓、潛水碟子、樹葉、記錄紙等。學生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了解了蝸牛不吃有蠟質的樹葉,會游泳,怕煙火,運動時腹足如波浪般前進;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運動時身體伸縮前進。
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0
通過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范、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系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系。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
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失。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于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于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盡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于游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并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于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1
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的實施的執行,需要我們從教學全體出發,共同營造這個嶄新的平臺。
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之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不僅有利于人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藝術沖動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學生方面因素
(一)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系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要遵循人際關系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新課改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還要尊重每一個求知的心靈,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傳授-接受式,課堂教學專制、僵化、始終以教師為中心,這樣,即便教師付出很多的艱辛也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發展的教育觀來擺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以往,我們往往偏重于“填鴨式”教育,忽視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去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的火花。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由于學校、家長過于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課堂上存在糊弄學生的情況。新課改之后,美術課地位的提高使得我們美術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起來,給教師的個性發展、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教師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三)改變學習方式,發揮主體作用,樹立自信心
現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強調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要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主動學習,并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樹立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習情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教師方面因素
在構成美術教育系統的諸多因素中,教師和學生是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成了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內容的研發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駕馭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駕馭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們就要學會分析學生的情感心理,指導學生情感實踐,從這些方面看,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情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自身要具備豐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個人的情感素質,豐富個人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那么我們怎樣豐富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學習,加強智力、道德與情感的整合,樹立當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氣氛,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在教學時,我們才能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
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情感目標及相關的評價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教師不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學,而且還要精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細節!币虼耍處熢诮虒W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時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我們的奧運》這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北京奧運會標,設置了這樣的情感目標:為什么我們的奧運會標要用中國印?當你看到它時,有什么感受?學生在討論時紛紛表達了自己奧運情、中國心,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為自身積累財富,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積累更多經驗,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2
《新課程標準》正如旭日東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靶抡n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著知識的滋養。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第一、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第二、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獲,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第三、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空間。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3
今年寒假,有幸又一次通過對《小學語文新課標》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澳苷f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因此,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必須的。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體會語言文字之美,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F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所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因此讀和背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薄白晕颉北闶菍W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
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課文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上,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4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研究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研究的目標,又是科學研究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研究活動是學生研究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研究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通過研究我體會到:
1、駕馭教材,靈活使用。
以往教學,教師都是一成不變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為教材內容的忠實的闡述者和傳遞者,而我們現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找例子,靈活地處理教材,展開課堂教學。教師把學生的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到生活離不開研究,研究也離不開生活。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主研究,肯定和欣賞研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教材側重以學生的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構建有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3、學生主動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課改實驗后,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已經出現,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得到了激發和保護,積極活躍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認識、探索研究,為了弄清課內學到的知識,課外還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搜集資料,并與他人討論、交流新的'發現。
4、師生的關系明明改良。
師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研究氛圍,在交往互動中發展。在課堂上見到的是老師的點頭微笑,是老師的激勵的語言,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和先教后學,學生只能復制教師講授內容的被動的教學方式。
課堂上師生配合緊密協調,關系融洽和諧。初步形成交往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5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新課標的出臺為科學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和要求。通過對科學新課標的學習與反思,我深受啟發,也有了許多深刻的體會。
科學新課標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是單純地知識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等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教學方法,是否給予了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發現。
同時,新課標突出了跨學科整合的重要性?茖W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打破學科界限,設計更具綜合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中培養全面的科學素養。
另外,科學新課標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科學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和對社會的關注。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創新意識和社會擔當。這讓我意識到,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科學家,更是為了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在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還不夠充分,未能充分挖掘身邊的科學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評價上,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創新能力的評價不夠全面。
為了更好地適應科學新課標的要求,我將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研討活動,與同行交流經驗,共同探索科學教育的新途徑。同時,我會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
總之,科學新課標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科學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將以新課標為指導,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學生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 16
科學新課標的出臺,為我們的科學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向。通過對新課標的深入學習和反思,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啟示。
首先,新課標強調了科學素養的全面培養。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對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中要創設更多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和得出結論,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和方法。
其次,跨學科融合成為了新課標中的一個重要亮點。科學不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持。這要求我在教學中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討生態環境問題時,可以結合地理、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讓學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再者,新課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這意味著我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在錯誤中成長,培養他們的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方法上,有時還是會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興趣激發。在課程設計上,跨學科融合的實踐還不夠充分,沒有充分挖掘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
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我決心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出以下改進:一是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二是加強自身的學習,提升跨學科教學的能力,精心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探索科學。三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科學學習中獲得成長和進步。
總之,科學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為科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將以新課標為指引,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富有活力的科學教育。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精選15篇)03-16
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2-07
小學科學新課標反思心得體會(通用5篇)01-07
科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03-01
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3-09
小學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2-20
科學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05-18
科學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