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時間:2023-06-12 13:18:06 登綺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5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5篇)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學校派往南昌參加由《小學教育研究》雜志社舉辦的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觀摩課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各地名師數人,如北京市特級教師劉德武老師、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毓信教授,還有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朱樂平教授,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賁友林教師等12位。參加活動的幾百名老師來自各個省市地區,雖然活動時間安排緊密,但名師們的教學和講座都非常精彩,給我們來學習的老師帶來的精神大餐讓我們記憶深刻。

  活動開始由劉德武老師帶來兩節找規律一節是六年級《斐波那契數列》,他在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學習,采用嘗試方法,有步驟、多角度的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語言風趣幽默,以及豐厚的知識底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還有一節是一年級的《找規律》他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從初步認識規律、到找規律、再到用規律最后是感受規律教師的行序漸進收放自如,使學生們更加喜歡數學,并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神奇。鄭毓信教授的講座《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是深思。鄭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課改所存在的“鐘擺現象”之后,明確指出,一線教師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好教師。因此,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才是教師成長的正確路徑。

  特別是賁老師講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題,賁老師的講座,言簡意潔,幽默風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經歷介紹了兩個十年的'反思歷程,就什么叫反思、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寫什么、怎么用文字記錄四個問題進行了闡述。賁老師是個堅持的人,他認為反思就是反反復復的思考、反思是正過來反過去換個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顧;賁老師也是個執著、平靜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尋求工作的快樂,雖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賁老師還是個充滿智慧的人,他認為反思可以寫亮點、敗筆,還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紀實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隨筆。反思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意識。

  一個多小時,一個個精彩真實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反思能給日漸貧瘠的心靈以豐富溫暖的慰藉,反思能給平淡無奇的日子以清新亮麗的感動。

  一個多小時,我們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巨大作用。

  通過這次的學習,本人更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數學教師。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2

  我有幸參加了小學數學觀摩活動,我抓住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聽,詳細記,用心去體會……以下是一點點感受,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為期一天的觀摩課活動我們一共聽取了來自市內各個學校5位教師的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參評評老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各有所長,形式多樣,有的將知識點用一個故事情節串起來,有的將知道點分散到闖關的要求中,有的將知識點融入到游戲里……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比如劉艷杰老師的《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就創設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陽”引入教學內容,這個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時分的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找規律》時,呂金穎老師利用超市、商店開業時門口懸掛的彩旗入手,引導學生去找規律,這樣使學生對學習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劉子躍老師執教的《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學習單位體積的問題時,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讓學生說,再讓學生用燒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幣的大小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夠感知物體的體積。再如慈老師的《認識平行四邊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擺一擺中認識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2、重視游戲活動。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呂金穎老師的《找規律》一課中,就讓學生通過小組比賽擺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等活動,讓學生從游戲中去體驗,去感受規律,從而享有玩中學的.樂趣。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并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希望今后類似的活動還能有機會參加,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3

  20xx年12月14~16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海口海職院舉辦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短短的三天時間里,我一共現場觀摩了五節數學優質課,五位名師的精彩課堂,令我們耳目一新。他們每一位老師所執教的課堪稱優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位老師所設計的教學環節都很新穎、恰當、合理、平實,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和老師優美幽默的語言,更是給課堂增添了活力,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老師的不斷引導和激勵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培養了各種能力,從而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并且每位老師在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同時,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下面我來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的體會。

  一、重視課前師生互動交流

  注意課前與學生的溝通,采取玩游戲、聊天等各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減輕課堂學習的枯燥感。從中我發現,有效的課前熱身是調動孩子積極性的必備條件。

  二、合理地創造性使用與處理教材

  劉德武老師的講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我們深深認識到:要想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要以課標為依據,以新教材的內容為憑借,選擇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內容。我們要力求做到要精讀課標、深鉆教材、細研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材內容和要求,適當擴充和刪減教學內容,嘗試多種構思。教師要成為教材的積極促進者、發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發展教材,讓教材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當然,準確理解教材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礎。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借。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以準確理解教材為基礎。

  三、想清楚我們課堂教學究竟應該講些什么

  教師在課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這樣說“愚蠢的教師是教給真理,聰明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具體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師話語霸權”的慣性,敢于并善于把課堂、班級“還給”學生。教師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是: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三不講是: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在教學中,扎實落實“三講”“三不講”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落實精講多練的原則和自學性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同時教師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練習反饋和強化矯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聽了劉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及專題報告后,體會到我們在教學中往往認為《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在分配時因數只和前一項相乘,而忘記和第二項相乘,但是通過知識前測,發現學生的易錯易混點還有像:70×50+50×90=70×(50+90),50×(3×4)=50×3+50×4此類錯誤,如果教學中只是注重抓第一個易錯點時,學生掌握的`情況就會不理想。劉松老師在教學時,首先是通過舉例說學習委員小陳是我的朋友,班長小鄭是我的朋友,讓學生合成一句話,(小陳和小鄭都是我的朋友)再把這一句話分開成兩句話來說,從而引出要學的內容,接下來,劉老師用他搞怪的方言、獨特的跺腳記憶讓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及讀算式的順序。來引導學生分別發現3×(5+1)=3×5+3×1然后通過模仿創造、自我檢驗;意義建模、內在提升;體驗無窮、揭示規律;重點剖析、深刻理解,分別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和易錯、易混點,學生掌握的情況很好。

  錢守旺教師的講座“我的二十個課堂教學主張”也有許多觀點值得回味。如:教學口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錯”他認為孩子不犯錯誤長不大,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人人都會出錯,出錯并不可怕。只給學生講明白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會引導學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師。

  通過聽課,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獲很多。雖然各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地方。這次課堂觀摩活動,讓我再次開闊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思考的問題: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我們的教學回歸本真?怎樣培養孩子的能力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所要考慮的。希望今后還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名師零距離接觸。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4

  在這兩天時間里我有幸在滄州參加了“北派名師”第八屆全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名師教學研討觀摩課活動,觀摩了來自福建省教研室的羅明亮,江蘇省張冬梅,余穎,我們泊頭教研員李海軍,蘇州無痕教育研究所所長徐斌這5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并聽取了他們的專題講座,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斗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羅明亮老師與學生互動問好,緩解課堂緊張氛圍,李海軍老師問學生你們知道老師叫什么,還有余穎老師解答了學生“為什么周末還要上學,因為要上一節游戲課”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羅老師整節課以自己買了一輛摩托車,以拍賣的形式讓學生估價,猜對并贈送小禮物為主線;張老師向學生提供了“測距神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愿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李海軍老師和徐斌老師都是講解的數學教材中的“解決問題”這一類型題,向同學們提供了村莊有一魚池要擴建這一信息,引導學生自主畫圖理解題意,分析問題,從而解答問題。并且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新知,老師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于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并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于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系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他們的精彩報告和學生獨特的思維,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期待下次學習的機會。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5

  在前兩天下午,我們學校組織數學老師到xx小學進行數學課觀摩學習,附帶聽課的活動,在這樣的學習中,對于數學方面的教學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不像是之前我在課堂上死板的教學,而是一種更加有活力的課堂,讓我感受到教師對于教學的經驗,和對課堂的掌控力,以及對于學生的了解。

  我之前的數學教學就是按照我的備課流程來,根據我的上課方式來,也不去管學生的課堂感受如何,只顧著將書本上的內容灌輸到他們的腦子里就行。但是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思考有很大的壞處,也很打擊對學習的積極性,這次的觀摩學習讓我感受到教學原來還有這樣的`方式,我們作為教師還需要借鑒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更加容易的吸收新知識,更加有創新思維去解決難題才行。

  在我看來學習數學就要忍受住枯燥,找到學習的樂趣,但是不是每一個學生對學習就是感興趣的,他們對于新鮮活潑的事物更加感興趣,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也應該創造出適合他們學習的環境,讓學生了解和喜歡上數學。

  數學到底應該怎么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現在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是最簡單的內容,學生正是培養興趣的時候,枯燥的背誦和強行的說教當然不討人喜歡,更重要是要活學活用。這樣子創造不同的情境,使用生動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好奇,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參與課堂中的討論中去,明白學數學的意義,學好數學對我們不僅僅考試時高高的分數,其實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只是我們平時沒有在意而已。

  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上面要做就是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是機械的解決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什么,這樣的創新性思維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同時教材上面的內容講述完畢之后,可以由淺及深布置要復習的內容,開拓學生的思想深度,同時明白學習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簡單的題目,還有更加難的題目。

  通過這次的觀摩學習,我找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也明白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才是主體,我們教學的成果還是要看學生學習的內容究竟有多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想法作為重點,制定出更好的教學計劃。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6

  感謝工作室給我這個機會,參加了歷時兩天的教學觀摩活動。讓我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提高了理論境界,更品味到了一位教師的快樂與滿足。

  本次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請來了國家級的數學特級教師牛獻禮、劉松、樊玉、葉鴻琳進行展示課并針對授課內容進行了講座。四位專家帶給我們的展示課非常精彩,不僅設計新穎、思路清晰而且理念新穎、教法靈活。不僅為我們充當了授課的樣本,更向我們傳達了他們的教學理念:核心素養!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我們闡述著核心素養的含義。專家們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學經驗和感悟分享給我們,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使我對數學教學、對教師職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一、數學課堂應該是幫助學生想明白,而不是講明白。

  牛老師從理解對應關系找到間隔數和樹棵樹的關系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講授《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點段之間的對應關系建構植樹問題模型,設計思路新穎。課堂上學生通過推理—猜想—驗證充分經歷了一次思維之旅。從開始的拘謹到發現樂趣,嘗試探索,到收獲成功和快樂。他們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數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學習數學的樂趣。

  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學習數學之后,即便這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所以我們的教學過程不能只重視結果,而應該重視過程教育,培養學習智慧。培養學生用數學觀察、思考、表達世界的意識和能力。我們都知道,在教學過程中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會了,我們還應知道學會不等于會學。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本質上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以及他人的討論和反思,逐漸養成的一種思維習慣。我們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完全依賴教師的講授,而要通過問題引領和驅動學生參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要為學生提供悟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想明白,而不是教師去講明白。牛老師的課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典范。整堂課他沒有去想辦法幫學生區分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而是淡話類型,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推理、驗證,讓學生理解對應關系,從而建立模型。通過練習驗證了學生真正理解了植樹問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教學真正發生。

  劉松老師為我們做的培訓內容是《核心素養下數學課程的整合與拓展》。他告訴我們何為整合與拓展,如何整合與拓展,并通過《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復習課闡述自己的主張。

  時代在發展,作為教師如果不求思變總有一天會像公交車售票員一樣被時代淘汰。未來教師要做讀懂學生的分析師,要做重組課程的設計師,要做連接世界的策劃師。沒有未來教師,就沒有未來教育。我們要讓教學真正發生。當下的孩子絕不是一張白紙,我們在授課前必須做好調查,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否則就是無效教學,就是“空轉”。

  三、上一堂真課。

  樊玉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我們應該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思考我們一節課的師生狀態,我們和學生的生命價值是否被漠視過?這樣的教學意義何在?我們改如何改變,讓自己的存在產生意義?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樊玉老師用一個詞語來解讀這個問題—表現力。我們和學生都要擁有表現力,把自己的優勢變大,做到教師教的開心學生學得開心。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不能做一個不思進取之人,茍且度日之輩!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更有吸引力,讓上課成為誘惑,尋找自己的亮點,發揮我們最大的優勢。做一名學生喜歡、懂教育、會教書、會生活的老師,從而使自己享受教育、享受美麗。

  四、數學是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葉鴻琳老師的講座讓我清楚:對兒童來講,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不斷嘗試、探索、犯錯、優化的過程。對老師來講,數學教學需要思考的只有一個問題:如何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我們要相信兒童,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給他們解釋方法的機會。我們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去評價兒童的能力,他們的笨方法可能是開啟思維的起點。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7

  12月3—4日,xx學院西校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師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通過聽專家講課和學術報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師課堂的風采和教學藝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和報告《運算律教學的若干思考》。

  xx老師現任xx市xx教育集團副校長,身為一個南方人,我明顯感覺到他的課和北方老師的課不同之處。他語言幽默風趣,行為舉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學生零距離的溝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風一樣的課,細微之處盡顯名師駕馭課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課前和學生互動費時較多,加之會場狀況不佳,xx老師這節課有些超時(用時大約1小時),但是在下課后學生仍然舍不得離開,這就表明了學生樂學、愿意學,而且不感到學習是種負累。劉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輕松自由,學生在不緊張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來。老師在這節課中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傳教者,其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眼、手、口、腦、身體并用,課堂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老師對出錯的學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學生并不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劉老師能很好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他的課和教學預案并不完全一致,正應了那句話“所有的好課都是生成的課”。

  聽xx老師做報告也是一種享受,他話語幽默風趣,舉止形象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向老師們呈現出“教什么”與“怎么教”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抓準“教什么”有多困難。我任教的是一年級數學,由于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都經歷了一定的學前教育,對于一年級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這就給教師出了不少難題:對于這些知識,有哪些同學已經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學還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學,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課中讓未會的學生掌握理解,讓已會的學生有所提高?……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使課堂有效、優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短短的兩天時間里,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范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期待自己有長足的進步。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8

  非常感謝校領導讓我赴云南參加全國小學數學示范課觀摩交流會,本次賽課的老師都是我們小學的一線老師,這與聽名師的課有所不同,少了些仰視,多了些真實。30名教師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上任不足半年的年輕教師。她們能站在這兒上課,就是非常優秀的。這樣的課堂不僅是對教師基本功素質的考驗,還是對教師課堂駕御能力的考驗,也是心理素質的考驗,與其說坐在下面聽課,其實是在欣賞,以敬佩的姿態去聆聽,去學習。

  我就這次的學習體會如下:

  一、上課教師的`課前提問、課前小游戲拉近了師生間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上課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使教學變得形象直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貼近學生生活,做到學數學用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到生活中。課件整體設計思路好。

  三、老師能使用視頻展示臺對學生作業和作品進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四、上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課堂評價及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老師的語言富有感染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上課教師在教學中有的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明確分工,協調配合,對學習內容進行充分的實踐和探究,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體現了探索性的教學過程。

  六、授課者總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間的情感產生交融,促成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學得自主、學得主動、學得靈活、學得扎實。新授內容都是通過學生身邊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結論。最后把新知變成能力。王老師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你說我說爭做動腦筋能手使生生間、師生間的情感產生交融,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七、授課者教態尤其自然,過渡語言很自然,鼓勵、評價學生的語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八、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完善思維。

  這次的學習使我看到各教師各自的教學藝術風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動了我的心。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要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課堂就是我們的主戰場。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課堂教學因素占了相當的比例,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課前的周密準備、課堂求真務實、不斷改進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我們遇到的困難也會不少,碰到的問題也會很多,教師要把追求課堂教學藝術的完美與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9

  我們真的是一群幸運兒,有幸走進xx市特級教師黃xx老師的“大問題”課堂與講座,讓每一位親臨的老師們感受到“大問題教學”的魅力!感慨良多的同時,也使我受益匪淺。

  黃老師的一首教學版《心太軟》,既道出了學生的心聲,更加剖析了現在教學中的教狀:教師講解太多,學生既學會了依賴,也有不少的怨言。接著指出課堂變革應該以學為核心,以不教之教,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課堂上只有問題才會讓學習發生。

  黃xx老師精彩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課堂教學幫助大家梳理了今后課堂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建立“對大問題教學的認識”: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導向,鼓勵探究;課堂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前,教師在后;緊扣教學的本質——想大問題,做小事情。

  心里有了學生,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傾聽。《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精彩課堂,讓我感受到黃老師是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老師。他帶著朋友般的熱忱與親切聆聽學生的發言,給孩子留足表達的時間;善于聽出學生的言外之意,發現學生錯誤中蘊藏的智慧。在整堂課上,學生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黃老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伙伴。在學生有疑難,需要幫助時,他才伸出援助之手,稍作點撥或引導,但絕不越俎代庖;在學生急于回答問題而欠考慮時,黃老師的一句“等一等”、“我想采訪一下”,有意識的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又并沒剝奪學生暢所欲言的權力。

  精彩的課堂教學后,黃xx老師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講座——微格研修活動。黃老師請上了40位聽課老師到臺上暫時變成學生,在模擬的課堂中和黃老師進行10分鐘左右的片段教學,黃老師以“倒數的認識”為例展示了“大問題”的應用和效果。

  微格研修分為兩個片段,第一個片段展示了“大問題”的提出。課堂伊始,黃老師問:“對于“倒數”你有什么問題?”老師們像學生一樣向黃老師提問,其中不乏怪異刁鉆、含糊不清的問題,目的'就是想看看黃老師是如何應對?這恰恰是老師們平時經常遇到的問題,而黃老師輕松對答、一一化解,把大家所有的問題歸結梳理清楚成兩個問題:“什么是倒數?”和“怎么求倒數?”這讓我不禁感慨黃老師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是多么值得我們其他老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去學習;第二個片段黃老師邀請了一位老師來模擬剛才的片段,過程中黃老師從學生與教師雙重角度悉心對這位老師的教學進行了指導和點評,給予鼓勵和幫助,為我們展示了微格教研的程序與操作方式,對參會老師特別是從事教研工作的老師以一定的啟示。

  縱觀黃xx老師的課堂與講座,能從觸及數學本質的大問題出發,給學生的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間,關注學生的差異發展,全面落實“四基”;對于我們教師,啟示我們尋找自己的大問題,把握問題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指向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活動經驗,“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實現理想的“生命化教育”。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0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精品課觀摩會,在這短短一天的時間里,觀摩了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六位優秀數學教師的觀摩課,及來自永濟市教研員的精彩點評,讓我領略到了各位出類拔萃的數學教師的教學風采,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太原師范第一附屬小學教師成艷斌的課堂中,經歷《找規律》的發現與應用的過程,進而,讓學生在面對新的現象或者命題時,能主動的運用相關的策略有效的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整個創設學習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的去探尋盆花的擺放、四季的輪回、彩旗的懸掛……的規律,體現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逐步優化解題策略。規律總是有章可循,但規律又總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時還藏著很多既變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規律,除了洞察力要強,還要有極高的`悟性。成老師的這堂課通過認真的分析,細致的講解,多種形式的反復操練,啟發誘導等,讓學生初步掌握了規律的由來,這正如上課,說起來課堂是應該有著既定的教學模式的,這也便可以理解成規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正如同規律的可塑性了。數學的規律,尚且還可探得一二;而人生這個大舞臺的規律,確是沒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

  這堂課是由來自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許洋老師帶來的--《神奇的莫比烏斯圈》。這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有緣可循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實踐的能力上的綜合運用,而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數學視野的好題材。整堂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一張普通的紙條翻轉粘合,居然就從雙側面圈變為了單側面圈。許老師就是用魔術式的手法把學生帶進莫比烏絲圈的奇幻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假設、猜想、操作、驚奇中思考著問題,產生著新的疑問。在“猜想-驗證-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著數學的神奇魅力。聽課過程中,我們也被許老師感染了,老師們也隨著課的延伸和課堂上的圖示制作著莫比烏絲圈,和許老師以及班上的學生一樣對它的奇妙驚嘆不已。這是一節沒有結尾的課,是一部懸念劇。它的妙處不但是在教學生一個新的知識,而是在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渴望。許老師還用他的這節課告訴我們這樣的信息:新課程、新教學、新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廣聞博覽,從文化學的角度來進行數學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把握學生的學習心向,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審視課堂,這樣才能設計出令學生喜歡和驚奇的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徜徉其中。

  三、強化知識應用

  來自常州市博愛小學的潘雪琪老師執教的《秒的認識》,讓學生用動作體驗1秒;聽兒歌體驗5秒、10秒;用跳繩、拍皮球,計算等體驗60秒。老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學習方法,真正體現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匯報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學生在解決一個一個問題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這個概念。同時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一秒有多長,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鐘同時滲透思品教育,指導學生做個珍惜時間的小主人,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1

  我有幸參加了“名師之路”為期兩天的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的學習,收獲還是蠻多的,下面就這次的學習談談自己的體會。

  4月17日,聽了張靜老師講的《開火車》,乍看題目覺得應該是游戲課,但實際上是一節關于二年級表內乘法口訣的復習課或者說是練習課。張靜老師設置的這一節練習課,它不僅讓學生完整的復習了乘法口訣,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輕松掌握了知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張靜老師的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歸納總結的枯燥乏味,非常適合低段的學生。張老師特別善于從兒童的視角去開展教學。比如在“開”火車時,有一個同學只開到了兩節,她就關注到這個孩子情緒不是很好。于是,張老師就借助這個資源,問同學們誰能幫一幫那位同學,把這個火車開的更長一點。于是其他同學就開始思考,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火車我們可以往后開,其實也可以往前開,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照顧了孩子的情緒。

  接下來,張靜老師還做了《尊重兒童視角構建生本課堂》講座。我特別喜歡她提的這個尊重兒童視角的觀點,尤其她舉過幾個例子以后,我更加認識到這個尊重兒童視角是有多么的重要。比如說她舉了一個自己身邊的例子,說7+2=5,4+6=6。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的作業本上出現7+2=5,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學生把加減混淆了,可是這個學生接著做4+6=6,那么可能就不僅僅是混淆的問題了,當老師與孩子溝通之后才發現,孩子用了手勢進行運算,他把7用手勢表示出來,2也用兩個手指,這樣的話7用到了三根手指,2用兩根手指,數來確實是5根手指。還有這個4+6=6,就舉了4個手指,而6卻是用兩根手指(大拇指和小拇指)來表示,這樣的話,確實是4+6=6。所以我們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去觀察思考他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正確的去理解并掌握知識。

  聽到張靜老師說尊重兒童視角的時候,我內心是非常澎湃的。因為我本來是教初中數學的,也就是說,主要是跟稍微大點的孩子溝通。自從教了小學數學之后,我似乎把這個角色轉換的不是太好,有時候真的不能以的兒童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做法,總覺得孩子們應該是懂事了。可是想想8、9歲的學生又真的能懂多少事呢?想想自己可能也因此傷害了一些學生。我覺得應該好好反思自己,我覺得以后不管是當班主任還是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尊重兒童的視角。真的去了解孩子,從而去更好的教育他們。而不是總是以大人的視角想當然的去要求他們,要求他們達到什么樣子,而沒有明白他們真正的'問題所在。

  還有一節課是許衛兵老師講的人教版三年級《認識分數》,我印象非常深刻。這節課自己以前也講過,但確實沒有許老師這么高的站位,他把整本書和整個小學階段的教材進行了整合。這個整合讓知識的滲透顯得是那么的理所當然。比如他說這個整數概念,“整個整個的數”。分數是什么呢?是因為有分才會有數這樣一個概念。另外,他的板書真的是驚艷到了我,我本人的平時做上課的時候,這個板書確實做的不夠好,我自己這一段時間本身一直在反思這件事情,這次看到許老師的板書以及后面學到徐斌老師的板書,我真的覺得板書的真的是特別的重要,以后一定要在這方面加強自己的課堂修養。把知識的脈絡以及構建的過程,完整的利用板書呈現給孩子,這可能是發揮板書的最大價值。當然,做好這些最主要是認真研讀教材,研讀課標,對整個知識體系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才能把自己的每節課去上好。徐斌老師上的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用他的話說就是“三無課”。沒有課件,沒有情境,也沒有固定的教案,但是他的整堂課知識的傳授是非常的穩固,而且鍛煉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全是一個“生本課堂”。

  孫敬斌老師的《變化的量》這一堂課,這是基于這個正反比例之前的一節準備課,因為這節課,內容并不是特別的具體,就是讓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變量,從滲透理解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但是孫老師把這節課上得非常的輕松,他注重了知識的情境化。另外,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數學語言就是由圖形語言、符號語言及普通語言相結合的。孫老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理清條理,表達準確規范。孫老師整堂課都是讓學生來說,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生活中氣溫的變化與穿衣件數,以及蟋蟀鳴叫次數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是經歷了一個學得、習得,從而悟得的一個過程,最終形成知識體系。

  潘岳老師,作為觀課、議課點評的專家,他并沒有準備稿子,但他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感覺真的是非常真切,非常符合一個教育人真正的心聲。比如說他提到了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總是依賴于課件,一張一張幻燈片的去放,而沒有真的去注重到這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可能就會出現本末倒置的這種現象。再比如說情境化的處理,有時候不需要情境的時候,我們為了上好一節課,非得給他找一個情境,而沒有注重到新舊知識的銜接。他還提到了一個詞語,叫知識體系,我感覺這個詞語我們之前老說,但是現在好像又不怎么提了,可能我們更注重于課堂的“熱鬧”,但有時候熱鬧的課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可能更多反思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有效,這也正如這個學期我們一直在提倡“有效課堂的構成”。這確實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什么樣的課堂才真的是有效的課堂?我個人認為適合自己的學生,有利于孩子更好的發展,更利于孩子形成這個知識體系,應該就是有效的課堂吧。我感覺這幾位專家,現在越來越重視這個“生本課堂”、“裸課”更注重教學效果,而不是一味的再去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什么情境導入、動態課件等這些問題,我感覺讓教師回歸于課堂,認真的去研究每一節課,做到對教材的完全把控,以學生學為主可能才會形成更有效的課堂。

  聽了很多教育理論,我覺得每位專家都有自己的特長之處,但作為我們一線教師,不能一味地去模仿,照搬他們的教育理論。應該做到活學活用,選擇更適合自己學生、適合學情的教育方法。當然,如果能集每一位專家的優點在里面,那就更好了,但是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學習消化,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課堂能力。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2

  今天我有幸觀摩了郭素英、王有花的課堂,此次觀摩學習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首先,郭素英老師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這堂課中,從孩子們身邊熟悉的“太陽城”超市引入新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容易的引出“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其次,結合例題中具體情境,分析得出單價、總價、數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單價×數量=總價;并從中引申出:單價=總價÷數量、數量=總價÷單價。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流暢、條理清晰、層層遞進。最后,郭老師設計了既有新意,又有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當堂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王有花老師在講授《加減混合》這節課時,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使學生迅速與老師拉近距離,投入到課堂中。在課堂開始時,王老師向學生們講述了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復習連加連減的運算,為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通過一個故事,王老師創設了有趣的.學習情境把復習舊知和探究新知很好的銜接了起來,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動靜結合地方式,使學生輕松且牢固地理解掌握了加減混合運算。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觀摩兩位老師地課堂,我認識到,在教學時要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愿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于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使學生對學習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讓我領略了優秀教師的教學風采,為我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我將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數學教師。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3

  縱觀這次十省市數學競賽課,我覺得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都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這次觀摩活動,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展示,還是專家的精彩答疑和互動環節,讓我澄清了一些教學誤區,重新認識板書呈現時機及內容;重視課堂多元評價,及時診斷學生表現,及時調整矯正;明白學生活動表現應是主動而富有個性,尤其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應是深刻而充分;懂得了復習課中實踐的重要性;學會了采用問題導學形式,層層設計問題組、步步深入,從而勾畫出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開動思維、應用知識、分析推理、整合創造,得出結論......讓我看到了很多新鮮事物,對我今后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學到了先進的教學方法,我將積累這次學習活動的經驗,將它們應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4

  以前,只是聽說錢守旺、王彥偉、劉松、張冬梅老師的名字,看過他們的錄像課,知道是四位數學教育專家。12月3日和4日,借助“全國名師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終于有機會和4位專家見面,現場聆聽4位專家的講課,感受頗深。經過兩天的學習,感想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兩處最有感觸的地方。

  錢守旺老師先是生動有趣的講授了《24時計時法》,接著做了“從雙基到四基”的報告。向老師們展示了新舊課程標準的對比,與學員們暢談了實施新課標的感想,讓學員們認識到新課標“從雙基到四基”的教學理念,使廣大學員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王彥偉老師就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這個塊面進行了梳理。她先講了一堂生動的《圖形的旋轉》,接著帶來了一堂“滲透‘數形結合’的策略”的講座。把各個年級段教材中出現的幾何知識以及這些知識間的相互關聯,清晰的陳列方式了羅列每讓老師們直觀感受到小學數學教材螺旋上升的排列體系。王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幾何教學的重點不是圖形計算,而是要著眼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并列舉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與圖形”的一些常見的疑難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學員們進行了互動交流,本以為枯燥乏味的講座,原來是那么的引人入勝。

  我聽完講座,感觸頗深,通過與名師的'零距離接觸與交流溝通,就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名師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四位老師在專業上的指導令大家茅塞頓開,獲益匪淺。想想以前的教學中只知埋頭苦干,不知課后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不僅要想“怎么做”,更要深層次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做”,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15

  11月17日-20日在線上舉行的“中南、華北、西南十省區市”第十二屆小學優質課觀摩研討活動,我在科組長的帶領下認真組織去觀看數學課堂直播。通過從這次研討活動,我越來越體會到在實施新課程、實現新跨越的改革浪潮中,課堂教學的改革是中心,也勢在必行。

  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敢于創新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改變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及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三年級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數學觀摩課的心得體會10-14

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10-18

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03-01

小學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03-09

幼兒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04-10

小學數學觀摩課的心得體會10-12

聽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12-23

初中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09-30

參加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10-15

數學觀摩課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