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時間:2024-12-12 08:54:34 林惜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精選26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精選26篇)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

  參加江門市實驗小學優質課觀摩活動,期間我聆聽了兩位骨干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收獲很多。置身于課堂教學中,看到兩位老師氣定神閑、信手拈來,不僅讓我連聲贊嘆,這樣的功底豈能一日為之?課堂上老師們先進的教學風格、變化多端的教學形式,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迪。贊嘆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從中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談談自己的聽課體會:

  一、課堂形式的多樣化

  對于兒童來說,一本書是枯燥無味,教師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熱愛學習。針對這低年級的兒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實驗小學低年級開展繪本課程,通過講故事,演故事形式進行。從3分鐘《小鼴鼠找新家》,兩個低年級學生聲情并茂,動作大方,校本課程不但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到了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也給學生鍛煉口才的機會。

  實驗小學還選用經典誦讀、你問我猜等多種形式來上好國學棵,保持學生的對國學好奇心和新鮮勁。再比如單單誦讀這一項來說,實驗小學也采用多種形式,像分小組讀、男女讀,詩句接龍讀、問答式讀……盡量做到課堂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不斷的刺激學生,以達到我們國學課的要求。

  二、快樂的課堂氣氛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陽光。”任何人只有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下學習才是豐富生動的,也只有在保持快樂心情的時候,學習才是有效的。在王林老師《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中,我感受到學生們學習的快樂。

  王林老師給予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學生們有的展示有感情朗讀課文,有的說自己的想法,有的展示擴詞,有的展示課文朗讀,還有的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因為人人都有機會,因此人人都為能夠展示自己而激動萬分,爭先恐后地發言,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三、教師深厚的知識素養,讓人嘆服

  小學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主要通過模仿來獲取知識。小學學生心理、智力、知識等方面發展尚不成熟、獨立性差,尚不能辨別知識的真偽。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崇拜,認為教師說的一切都是對的,甚至不相信父母的話以教師的話惟命是從。實驗小學的王林老師以深厚的知識素養影響著學生,押韻的白話文朗朗上口,使學生產生“我們老師懂得可真多”的感想,從而激起他們向老師學習、向老師看齊的愿望,讓我由衷地敬佩。學生洋洋灑灑的說上幾句白話文,讓我感嘆,還讓我懺愧。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靈動起來呢?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例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的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只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么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征。

  二、動手實踐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根據費賴登塔爾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己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三、實行民主教學,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雙邊活動

  在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己。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引經據典,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四、幫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數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很要面子,別人幫助她學習她還不愿意,認為很沒面子。問她懂了嗎,都是說懂的,作業往往又是錯的,看得出做作業時很急躁。我從寫字開始,要求她把字寫端正,允許作業少做,要求做一題對一題,不會做的重新做,做對了繼續,讓她認識到她也能做對,慢慢地樹立學習的信心,發現優點及時大力地表揚,使她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認識到學習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不能有任何虛假的行為。漸漸地,她對數學有些信心了,字寫端正了,成績也提高了。

  五、適當的表揚獎勵是上好數學課堂的添加劑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補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創造、創新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們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3

  受到疫情的影響,各地開學時間被迫一延再延。不過,學校可以不去,學習不能落下,所以我校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空中課堂授課計劃。此次授課已順利進行了三周,我也有幸加入其中。在此,我把自己在空中課堂教學后的一點想法寫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為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充實自己

  現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教育模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學,線上教學將會成為常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二、利用線上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線上教學可以豐富課堂的'教育資源,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能保持高度的興奮,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網絡教學,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線上教學模式一方面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靜態資源,另一方面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利用討論區在線答疑,問題探索,交流研討,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最終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

  四、巧妙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體驗學習樂趣

  如果擔心學生在無人監督下學習溜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給學生制定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相應的任務后,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嘗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線上教學為我們的教育教學開拓了一條嶄新的路,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傳統教學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只要我們把線上教學和傳統教學合理利用好,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4

  追求課堂教學藝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一個教師永恒的追求。民主、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夢寐以求的期待。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認為構建高效課堂就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思考,營造有利的學習氛圍,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期追求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而教學效益應取決于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即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方面,收益愈大,則課堂效率愈好。高效課堂,它是對課堂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讓所有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我認為“高效課堂”是一種教學理想,即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從本學科的教學特點和規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課,使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至于用何種方法和手段,則需要教師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談談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見解。

  一、高效的生物教學要體現“教學價值”

  生物教學必須體現教師、學生、教學存在的真正價值,即“教學的價值”。

  對于教學的“價值”,如果不站在“教學”的必要性上來考慮,而單純從是否教了知識來考慮,教學也是低效的。我們的教學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再花很多時間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教學,搞所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搞所謂對話教學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這些理念、理論本身有問題,而是教師忽視了課堂的“教學”價值,把理論簡單、片面,甚至極端地拿到了課堂上,使得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學習目標不協調,因而學生主體的學習能力、思想認識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二、高效的教學必須按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與實施

  在教學之前,我們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認真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真正體現以學定教。脫離學生的實際,一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不是新課改追求的課堂教學。當研究清楚了學生的實際后,我們就要研究教學內容與目標。不要認為有教學目標就行,只有教學目標適宜于學生,教學才可能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學生的年齡實際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是目標的數量還是目標的難度都要仔細斟酌。根據教師個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學目標,那樣是缺乏課程意識、“生本”意識的表現。制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反映出“學生”的特點,適合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落到學生的發展上去。

  目標適宜了,我們再選擇教學方法。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那么,我們要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呢?我想應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進行選擇。需要特別注意選擇能引發學生思維或情感的學習情境,并且把組織形式、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主體整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學生進行深層的學習活動。

  在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生成實際,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展開教學。特別是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們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診斷,敢于調整,敢于引導,敢于追問,敢于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引向深入。

  三、高效課堂需要情感增色

  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是近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著名學者朱小蔓教授認為:“情緒、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經驗中最親近的體驗。”因此,教學需要激情澎湃,課堂需要真情涌動,有激情才有活力,才能生動,才會創造。

  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進行激情而詩意的教學。教師要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首先要打動和感動自己。只有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才能產生情感與思想的共鳴。當前,我們的課堂盡管用上了最先進的教學設備,進行了最優化的教學設計,但熱鬧背后卻是師生表情淡漠,情感缺乏,思維缺失,能夠給學生留下多少值得銘心的痕跡則不甚了了。這不能不說是課堂缺乏人本的失敗。而成功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它對學生是受益一生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慈祥的笑容、親切的提問和期待,猶如涓涓細流,注入學生的心靈,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良好的師生情感,創造出一種開放、民主、自由、多元的英語課堂氛圍,既給學生提供主動合作交流探究的時間,又給學生提供愉快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關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恰當地給予表揚鼓勵,使學生對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轉移到學習的課程上。教師的微笑不僅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而且能給學生以信心,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四、高效課堂需要思考增香

  課堂上經常聽到“對不對““同意嗎”“聽懂了嗎”等簡單機械的問題,看上去師生互動,熱熱鬧鬧,其實學生并沒有深入思考。這些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和生成新的認知。教師應大膽發揮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的特點,多創設質疑的時間與空間,提高生物認知的質量。如:“你們還有什么疑問?”“你還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有不同意見嗎?”,這樣的提問能促進課堂有效生成,培養學生不盲從、深層次思考的品質。

  真正的高效課堂必須是師生思考爭鳴的課堂。教學需要思考感悟,課堂需要思維爭鳴,是因為只有思考才有發現,才能升華,才會踐行。教師要真正創造性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為此,教師只有深刻感悟生活、課標和教材,善于整合生活、教材和學生等教學資源,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釋放學生的`情感和思維,才能讓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充滿激情,思維真實地參與和投入,使其如沐春風,如臨其境,與老師共享苦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境界。如果我們的課堂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師生互動”和表面上的熱熱鬧鬧,那么,學生看似“動”了起來,但其實缺乏的恰恰是珍貴的思考。

  五、高效課堂需要生活增味

  生物是前沿的自然科學。生物教學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須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學生的綜合能力要能滿足其今后學習、工作和生活基本需求,要讓學生的生物變成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

  生物學科課程的內容和編排往往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更要注意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并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趁熱打鐵。學生非常踴躍地各抒己見,很順利地學習生物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自然而貼近生活。

  六、高效課堂需要幽默增趣

  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認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從心理學上講,人們大都喜歡幽默的故事,欣賞富有幽默感的人。因此,一位教師擁有一份幽默,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心智,優化學生個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教師的教學就有了個性魅力和智慧的光彩,就能把一些抽象的、復雜的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而饒有興味的形式表現出來,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難度,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營造出輕松、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感受學習生物的無限樂趣。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想要獲得高效課堂,教師要在宏觀上把握好課堂的整體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充滿激情和思考、貼近生活、詼諧幽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大膽探索,不斷體會、不斷反思、不斷感悟,讓自己的課堂充滿“自主、互助、優質、高效”的旋律,努力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5

  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核心。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使學生快速準確地發現、收集、分析和處理數學信息,實現以人為本的對話。目前,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存在“方法缺失、策略運用不足、閱讀質量差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

  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加強數學課文的“優質閱讀”,提高閱讀質量?以《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課為例,探討了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建議。

  一、問題驅動,針對性閱讀

  問題驅動,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出發點,以問題為核心,使學生圍繞問題有針對性地尋求解決方案的學習方法。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一個或一系列問題往往貫穿數學閱讀材料;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的線索,也是探索的階梯。學生在閱讀時,要引導學生發現核心問題,以問題為任務驅動,有針對性地閱讀,找到知識之間的相關節點,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堂上,閱讀材料包括圖像、文字、對話等元素,有很多不同的問題或疑問,比如“應該解決什么問題?”這些物體的特點是什么?”“排水法計算不規則物體體積需要記錄哪些數據?“等等。”如何找到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核心問題。我們以這個“問題”為驅動引擎進行閱讀,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組織、選擇信息,有助于加深對閱讀的理解,最終得到解決方案。

  圍繞這個問題,學生需要思考:不規則的物體可以轉化為規則的物體嗎?如果我不能改變我的外表呢?排水作業測量有哪些步驟?引流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二、反思與質疑,思辨閱讀

  學生讀書時,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會流于表面;只停留在課本的具體和例子上會比較狹隘。要引導學生反思、提問,在字里行間獲得啟發,不要局限于題材的局限,不斷深入思考。

  學生讀這堂課時,假設大部分學生都會有三個層次的理解: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轉化方法;二是理解“V上升=V物體”和“V后—V前=V物體”的排水法;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適合測量乒乓球、冰塊的體積。但閱讀僅到此為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思追問”,進行“思辨閱讀”,打開學生更開闊的思維空間。如引導學生進行三個層次的反思追問: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層):

  追問:

  ①“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轉化為規則物體來計算體積?”。

  ②“用排水法是否適合計算乒乓球、冰塊、塑料泡沫的體積?”。通過追問,學生認識到“排水法”可用于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適合計算完全浸沒的物體體積,不適合計算浮于水面的物體體積。

  第二層次(深入認識層):

  追問:

  ①“用排水法是否適合計算海綿的體積?”。

  ②“用排水法能否計算會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物體的體積?如固體‘鈉’”。通過追問,學生進一步理解“排水法”中應“保持物理屬性不變”的核心前提。

  第三層次(思辨認識層):

  追問:

  ①“排沙法能計算乒乓球的體積嗎?”。

  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計算乒乓球的體積嗎?”學生經過思辨追問,認識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辦法轉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測量乒乓球體積的,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沒”的重要性和可轉化性。

  三、對比建構,系統閱讀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中斯基曾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維的基礎。”在數學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手段確定不同題型、類似題型的異同關系,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系,實現知識的系統建構,從而深入把握知識的內涵。

  本課閱讀材料中有三個練習題例,內在聯系緊密,可以進行題組對比,以促進學生感悟內化、進行系統建構。如下:

  一是P41第7題(如圖1),反映的數量關系是“V后—V前=V物體”。

  二是P41第9題,“在一個長8m、寬5m、高2m的水池中注滿水,然后把兩條長3m、寬2m、高4m的石柱立放著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體積是多少?”,反映的數量關系是“h物>h水,部分浸沒,則V溢出=V浸沒”。

  三是P120第14題(見圖2),“一個長方體的玻璃缸,長8dm,寬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塊棱長為4dm的正方體鐵塊,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反映的數量關系是“h物這三個題型,從水位的原始高與物體的高度來進行對比,呈現“h物h水”兩種情況;在進行排水法測量時,出現了“完全浸沒、部分浸沒、水位上升后再完全浸沒”三種不同的情形。閱讀時進行題組的對比,有利于學生發現“物體所排水體積與浸沒部分物體的體積相等,與未浸入的部分無關”這一要義。經過這樣的對比建構,學生更加系統地、全面地掌握知識,弄清排水法的內涵,感悟到“形變”與“神不變”的關系。

  四、體悟思想,升華閱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我們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數學素養。小學高年級數學語言由文字、圖片、表格、符號等組成,比較抽象、邏輯強,往往滲透著推理、類比、變換等數學思想。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不僅要掌握文本的表層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體會感悟深層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文字、圖片的信息中,感受轉化、等積變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閱讀的認識,升華閱讀的品質。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形態上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從中體悟到什么思想與方法?”

  課本中有三種比較典型的形態變化,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①文中提到:“可以把橡皮泥捏壓成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從形態上看,是把不規則物體轉化成規則的物體,從思維方式上看則是把新知轉化成舊知,滲透等積變形的方法。

  ②課本主題圖所示,受測物體“梨”形態不變、水位上升,實則是把梨的體積轉化成上升部分水的體積。

  ③P41第9題(見前述),則是受測物體“石柱”形態不變、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浸沒部分的體積轉化成溢出水的體積,即V浸沒=V溢出。三個題例,呈現的角度不一樣,從直觀到抽象,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轉化與等積變形的數學思想。

  這樣閱讀,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探索熱情,又能夠加深對學科知識內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得到方法的啟發,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我們在教學中應多維度、多策略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6

  通過對山xx中學、xx中學、xx中學等地的考察學習,就如何打造新課程標準下的“高效課堂”我校也在探索實踐,經過本學期大規模的推廣和實施,老師們的感受頗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粗淺的體會。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效課堂”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研究主導和主體及二者的關系。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的也牢固。平常我們談備課,既要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學法,如何備學生?那就是要清楚學生的基礎、思維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課堂”研討,必須首先肯定這兩個方面,即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出高效。

  一、教師方面

  1、充分的課前準備

  要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充分的課前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人認為實施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做讓學生講,老師就不用講了,老師變得輕松了,實則不然。實施高效課堂對教師的水平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求自己在課堂中很好的把握知識,還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前制定科學合理的導學案,將導學案提前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進行判閱,根據學生的學習報告制定出合理的課堂展示內容。課前教師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決定著每一堂課的成敗。

  教師的課前具體工作:

  (1)根據課本內容、大綱、考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和認知水平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導學案,對課堂內容和時間要把握準確,設置好當堂訓練。

  (2)指導學生完成導學案,寫好學習報告,檢查學習報告,整理好學生存在的問題,把握好重點難點。

  (3)分配好小組展示任務,和學生做好課前交流和討論。

  (4)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基礎差的學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

  2、活躍的課堂狀態

  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位置,別剝奪學生的權力,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高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教師要做好課堂引導。對小組做好合理的評價。

  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地鼓勵。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3、課后的總結與反思

  課堂教學后要做好課后總結和反思,這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根據學生課堂展示情況、暴露出的問題,認真分析總結與反思,將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在進行討論分析需要在澄清的課上再安排學生展示進一步完善。

  二、學生方面

  1、課前預習習慣

  預習不止是把書本看看,還要完成導學案上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習報告;還要思考跟以前的知識有什么聯系?哪些問題通過看書查閱資料就已經會了,哪些問題討論后還有疑惑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

  2、課堂學習習慣

  養成主動學習,主動記筆記,做練習的習慣;養成課堂講解、展示、質疑答疑的學習習慣,養成積極討論組內團結協作的習慣。

  3、課后鞏固習慣:

  堅持先復習后做題。復習是鞏固和消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把所學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憶的記住了,該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業,這樣做題速率就提高了。

  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教師的充分課堂準備,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高效。

  三、“高效課堂”實施中的困惑

  經過近兩個月的課堂摸索,老師和學生都感覺現在的教學模式很好,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基本杜絕了課上睡覺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語言表達和問題展示能力。

  存在的困惑:

  (1)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部分教師不能根據課本提煉出非常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

  (2)學生層次不同,有些問題要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有時安排展示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3)配餐題、課本習題、學校定的復習資料如何合理使用;

  (4)如何保證讓學生展示又要保證進度;

  (5)導學案中只寫學習任務,學習報告寫在另外一個本上,還是在導學案中留下空位讓學生完成學習報告,哪種形式更方便實用,各組還在探索階段;

  (6)學生的不同層次如何全部調動起來,讓每個學生的智慧發揮到最大。

  (7)課件的使用與導學案的使用和學生展示如何更好的結合。

  (8)高三面臨高考,題的難度很大,時間緊迫,都讓學生講題不太合理,我覺得復習內容和部分習題可以留給學生講,難度太大的要由老師講,要照顧到尖子生和優秀生,鼓勵差等生狠抓基礎題,應將大部分時間來做基礎題,全面努力提高總成績。

  (9)其他學校的學案可參考的東西不多,我們必須依據我們的學生實際水平整理出我們使用的導學案,工作量很大。

  我將帶領全體化學教師努力學習積極探索,努力在短期內摸索出一套適合與我校的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7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高效率,當然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因此,課堂改革勢在必行。

  10月26日我參加了縣進修學校組織的“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聽評課活動,感觸很深,收獲頗豐。

  什么事高效課堂?我查閱了資料,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

  中國傳統教育是以教為中心,以控制學生、滿足教師的表演欲望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消弱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學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新課改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度為主,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聽課學習使我明白了高效課堂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師生關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學生,成為學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著參與,意味著一種師生之間的共同體驗,從而可以使學生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極為重要的。沒有合作的教學是難以實施新課程的,或者說是無法體現新課程理念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從講臺上走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讓學生在教師這里獲得尊重和認可,讓學生在班級獲得歸屬感,從而與學生一起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氣氛。

  我將以這次學習為契機,以學校制定的“三學一檢”為指導,結合實際,加強理論學習,強化課改與高效課堂觀念,積極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通過不斷學習、探索,力爭形成特色,真正解放學生,創建高效課堂。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8

  隨著英語學習難度不斷加大,給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歷,總結出了以下英語課堂七步教學法。

  1.預學。

  在教學課文前,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借助詞典單詞表或有關資料,能對文章內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結構,不懂的字詞句讓學生在預習時劃出來,留到課堂上或課后解決。把這一課前預習,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第一步,不無原因,學生要有一定的預習能力,且學生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堅持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預習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聽課的效率。

  2.導學。

  導學是一堂課的開始,“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學部分,教師不能忽視,教師應精心設計,引人入勝,要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意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

  3.聽讀。

  學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內容后,讓學生進行聽的練習,在聽之前可以提一兩個問題,問題要有代表性,要讓學生聽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整體理解能力。如果文章比較長,可以選擇部分重點段落給學生聽。聽完后,核對答案,朗讀課文。朗讀課文可視學生理解情況作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模仿性跟讀,也可以是學生集體朗讀或分組閱讀,或個體練讀。在讀的過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腦同時并用,提高記憶能力。另外,還應注意語氣、神態,要通過朗讀做到心領神會。

  4.設疑。

  學生聽讀后,已經對文章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時要求學生默讀文章,解決教師精心設計或練習冊中設計的T/F判斷題或問答題。在設計問題是應注意這幾點:

  ①先易后難;

  ②先理解后拓展;

  ③先淺后深,兼顧兩頭。

  通過設疑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學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點。

  5.復述。

  復述課文是閱讀課堂教學的升華,是培養學生組織語言連貫表達的重要訓練手段之一,通過復述對所學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變文章中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會說才會寫,堅持復述,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解難。

  所謂解難,就是指英語課堂教學中排憂解難的過程,是強化重點,突破重點的必經之路。解難的形式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由教師提出文章中較難理解的語言點,由學生思考、討論,然后解答;另一種是學生將預先是或經過課堂教學后還疑惑的問題提出來,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討論解答。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7.查測。

  這一步驟主要是檢查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查測得內容一般式課文教學中的重點語言點,也可以是拓展性問題。查測得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筆試。用不同的方式檢查學生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哪些知識沒有完善需要補充或提高,進而盡量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英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和摸索,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量變的積累一定會帶來令人驚喜的成績。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9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設計思路,也給課堂教學樹立了新的課程目標。誠然新課改的到來,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無限生機,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形式與內容、方式與方法、要求與落實、新理念與課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課堂也走入了新的誤區。

  一、動起來的課堂?

  隨著“課改”這一名詞的出現,“互動”成為出鏡率最高的一個詞,很多老師為了擺脫“傳統觀念”的帽子,紛紛想盡辦法創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氣氛,然而在擺脫傳統觀念后,一些“為動而動、形式浮躁”的課堂模式,也就熱熱鬧鬧的出場了。

  可能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課堂現象:

  老師拿出一幅制作精美的音像圖片資料,然后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根據所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小組合作交流,一會兒咱們看看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最多。”

  然后,三五個孩子圍坐在一起,高聲談論(什么內容不得而知),老師穿梭于各小組之中,時而俯身詢問,時而參與講解,教室里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每個人都在張嘴說話,可誰也聽不清在說些什么。

  數分鐘后,老師闊步走上講臺,學生們默契的停止交談,老師順勢說道:“剛才同學們討論的這么激烈,一定會有很多奇思妙想,誰能把你們所提出的問題說給大家聽聽?”

  幾十雙小手高高舉起,室內的音量分貝值瞬間提升,你一言我一語,十幾甚至數十個問題應運而生(因為老師只要求了“量”,而對所提問題的“質”并沒有要求),于是老師又開口說道:“大家提了這么多的問題,我相信你們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那現在就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吧。”霎那間教室里又是一片熱鬧非凡……

  這堂課,表面看來非常的熱鬧,也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但靜下心來想一想,學生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有研究價值嗎?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樹立學習研究的側重點,只是一味得讓學生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勢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沒有老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這種“討論”也只能成為一種烘托課堂氣氛的擺設。

  反思一下,這節課真的“動”起來了嗎?我想這只能說是對課程理念的一種曲解,這是一種變了質的“動”。真正“動”的課堂不但要有活躍的課堂氣氛,還要有明確的中心和目標,要能夠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與品味,而并不是一味追求熱鬧的形式課。

  二、課堂中角色的轉變?

  “新課改呼喚新型的師生關系,新課堂要求師生間角色的互換,師生間要民主、平等。”這一理念的出現就要求著教師對待學生必須要“公平、公正”,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尊、自信”,但隨著這一理念的普及,“角色轉換”的尺度似乎偏離了應有的界面。

  課堂上,“太棒了”“你的這個問題真好”“你真勇敢”之類的表揚不絕于耳,這是我們由衷地贊美嗎?難道說,課程一改革,學生就全成了天才嗎?

  再看學生犯錯誤時,有的老師明明很生氣,卻要面帶微笑,小心翼翼的樣子,生怕哪句批評的語言過重,刺激了學生。但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完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嗎?還能夠杜絕下一次錯誤的發生嗎?

  上述這些行為能否真正體現新型的師生關系?我想答案一定是“不”,這并不是尊重學生,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而是一種對學生的過度放縱。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導致學生驕傲自大、自己膨脹,經不起任何挫折和打擊,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

  課堂改革朝著什么方向去改?怎樣改才是最有效的?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最實際的問題。新型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溝通”,因而這種“對話、溝通”應建立在真誠、和諧的基礎上,而我們就必須要以情感為紐帶,賦予學生尊重與信任、交流與分享,不能一味的去迎合潮流與形式。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0

  當下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是我們教育教學實踐中最熱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今天,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對中國教育來說,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適應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說,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是要解決“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既關系到國家的總體發展,也關系到千家萬戶和學生個人的成長,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關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我將它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②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③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

  ④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

  ⑤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

  此外,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核心素養是作為客體側面的教育內容與作為主體側面的學習者關鍵能力的統一體而表現出來的。因此,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后天教育習得的。這樣一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全新的展現落實在學校教育上來了,需要每個教師去實踐,落腳點就在于每個課堂。那么核心素養如何融入課堂教學呢?我想應著重抓好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學習目標需要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核心”是關鍵能力提高和必備品格形成。

  這是學生學習素養和關系素養的兩個方面。

  學習素養包括學習的愿望和主動學習的動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其中學習興趣即學習動機素養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學習素養顯然是最重要的任務。關系素養主要涵蓋人格與心理、生理以及品質與品德兩大方面,前者主要指與自身的關系素養,要求學生能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能自己規劃、自己約束和自己調節,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質;而后者主要指與他人的關系素養,要求學生有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有溝通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國家認同、國際視野、社會公德、社會責任,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觀,自覺關心生態與保護環境等。

  二、課堂教學方式要情境化、活動化,學會講故事。

  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境,如果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境缺失,學生就不能在知識與現實生活間建立起聯系。情境化教學是啟發引導的必要條件,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

  在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式的教學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課程之走進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等,讓學生將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聯系起來,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這些活動體現了學科特點,可以更好地實現“核心素養”下的培養目標。

  三、學生學習方式,要從以往的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轉型。

  自主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所有的教學必須圍繞學生自主學習產生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問題為主線去設計,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知識結構。而學生采用不同學習策略,自主以解決簡單問題,合作以解決復雜問題,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每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和自己表現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養。

  探究式學習方式是學習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學生必須活學活用學科知識和技能,在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深入培養各項相關的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養成。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1

  去年暑假,參加鄭州市骨干教師培訓,“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深刻的認識。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非常有使用價值的書籍。

  在《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一文講道:“就沒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此,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又強調了幾點:

  一、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

  二、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

  三、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四、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于此,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啟發: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

  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把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說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2

  余教授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體現了教學本質,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和常識開始學習。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過學生需要什么?我們給予了他們什么?我也常常自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我有沒有問過學生自己的想法是什么?當自己覺得某個知識點很簡單,但部分學生聽過幾遍之后依然困惑,自己是如何處理的?如今,核心素養已經進入課堂教學之中。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題的核心素養模式正在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只有以生為本的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做到素養為重。那么也只有教師真正讀懂學生,才能落實素養教學,知識才會在學生身上扎根發芽。

  書中寫道:“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改革的最終力量和最終依靠,教師素質跟不上,一切教學改革都將流于形式。”確實如此,想要課改,必須改變的是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而教師則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素質高低決定了課程改革的速度和質量,甚至是成敗。如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質。所以,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更高的使命,我們不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更多地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做一個有智慧、有文化、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高素養型教師。

  這本書值得細細品讀,并把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落實核心素養的切入點,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促進學生智慧的成長。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可發展性的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3

  利用暑假,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在閱讀中讓我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深入淺出的回答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其中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書中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詳盡的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讀起來通俗易懂。

  在書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這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和常識開始的學習”,是“學生原生態思維自由參與的學習”,是“學生情感、興趣、愛好、精神、生命參與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課堂上,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們給予了他們什么?我們是否靜下心來問過自己,當我們的學生遇到問題時,我們有沒有認真研究過學生的想法?當一個知識點在自己眼里顯得十分簡單,而在學生腦中還是不懂時,自己有沒有急躁過……

  在數學教學中,基于數學本質的教學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只有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師真正讀懂學生,才能使40分鐘的課堂落實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養為重”。也只有真正地“讀懂學生”,落實學生作為“人”的核心素養的教學,知識才會在學生的身上扎根。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4

  帶著對核心素養的懵懂認識,和團隊的小伙伴們共讀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學到了什么是核心素養、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知識,為自己接下來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指明了前進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余文森教授從理論到實踐,為我們解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

  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我們的音樂教學更是如此。書中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知識的詳細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頗深。

  對于音樂學科,除了知識技能,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還需要滲透文化理解、培養品格。針對不同特點和層次的學生,結合教學實踐和思考,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做到:

  1、鼓勵全員參與,促進能力提升。

  由于學生能力、興趣的差異性,傳統的課堂容易出現兩種現象: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堂上占有優勢,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弱勢,逐漸失去了課堂話語權與興趣;教師關注中等和較弱學生能力培養,無法滿足能力較強的學生求知欲望。

  教師作為課堂引導、組織和提升者,要抓住學生愛動、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滿足學生需求,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欣賞課上不熟悉的作品學生不易接納和喜愛。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勵學生把作品以音樂情景劇的形式呈現。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擅長或感興趣的合作小組,如編劇、演唱、演員、背景音樂等;學生在自主編創、展示中必然遇到對音樂理解的問題,或請教同伴或請教老師,以主動進一步理解音樂。

  這樣,被動的灌輸就轉化為學習和實踐的需要,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成就感,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能力提升。

  2、引發深度思考,促進課堂生成。

  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課堂中要通過環環相扣的有價值的的'問題,不斷去激發學生們的思維潛能。

  書中講到:當學生已經有能力閱讀和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針對他們在閱讀和思考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教學,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律和規則,而不是一種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這條規律進行教學,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能力,很快會發展起來。所以在音樂課中更應該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勤于表達,這樣才能促進課堂生成,提高課堂實效性。

  3、深入音樂實踐,促進文化理解。

  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錘煉品格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理解音樂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從音樂走進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家鄉和民族分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鄉的民歌,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學通過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傾聽的學生提升了知識與審美。

  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學生積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搜索網絡資源、博物館資源、請教專業人士等途徑開展音樂活動,在課堂上進行長線的實踐過程展示。如學生自發形成興趣小組在博物館尋找編鐘,聆聽千年前的聲音在課堂上分享;進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講解它阻止泛音產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續和深入的實踐中,產生了對民族音樂和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和研究,將一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真正以“人”為本,啟迪智慧,培養思維,讓所有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多說、多唱、多演,感受音樂的快樂,從而不斷地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5

  在假期的第一天,選定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作為寒假閱讀的開端,余文森老師是教育學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課程改課領域,著有《有效教學十講》等多部專著。

  核心素養是近幾年的非常熱門的教育詞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幾乎耳熟能詳,多少能講出一些關于核心素養的內容來,但也僅僅只是些碎片化的認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師的這本書則詳盡地闡述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機制,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六大教學基本策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層次地剖析核心素養,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構建起對“核心素養”的認知框架,受益匪淺。

  筆者剛入職教師時,就時常在一些美術類講座上聽到“美術課堂要以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為目標展開教學”,后來通過查詢資料得知,美術的核心素養主要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當時初為人師的我,知所云,卻不知其所以云。美術課上,紀律管理就已經是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更不要說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教學活動了。現今,不知不覺工作6年多,已經不再擔心曾經擔心的課堂紀律的問題,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對美術課的喜愛僅僅是因為美術課沒有做不完的練習、不像主科那樣有壓力時,我還是有點遺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們愛上美術課,是因為美術本身的魅力。從這個側面也反映出,我這個美術老師沒有將富有美感的、極具吸引力的美術帶給他們。因此,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正適時,讓我重新反思美術課堂。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核心素養是什么,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離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師說,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一經習得,便與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有可能伴隨一生。愛因斯坦說:“當知識遺忘的時候,留下來的就是素養。”而核心素養,則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的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不同的學科,培養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兩者是上位與下位,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是目的、方向與手段、途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機轉化、相互促進的關心,不是簡單機械的總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也不是單靠學科教育就能完成的,還要依托很多非學科的教育和活動來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動。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特性和教育內涵的有機融合。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學科活動為路徑、以學科教師為條件、以學科考評為保障。

  本書的第二篇章闡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首先要確定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人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科教學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和服務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健康發展。語文教師不是教語文,而是用語文教人,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美術教師不是教美術,而是用美術教人。對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素質不一樣,個性和興趣不一樣,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不一樣,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樣,教師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好的、沒有興趣學的學生。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知識、技能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質的內在性是養成學生強烈的價值感,讓他們成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要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要讓學生變成快樂人,具備尋找快樂的能力,成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樂人。其次,教師應樹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觀,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相長、先學后教,“先學”立足解決學生現有發展區問題,“后教”旨在解決學生最近發展區問題,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以數學學科為例,基于數學本質的課程觀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

  第三篇章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在這些具體而生動的策略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結構圖、繪制思維導圖、進行項目學習、情景化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對分課堂等,每一種嘗試或應用都是課程改革在一線教學中的有力推動,引領風向標的同時,也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借鑒。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生長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活動系統,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養成核心素養。

  假期的第一本書,是偏理論類的,平時這類書看得少,“缺什么,補什么”,因此特地將它作為寒假讀書會的首本書目,希望在質樸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放平心態,始終保持初心,始終保持對課堂的敬畏,“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6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師不但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素養和知識有什么區別呢?素養來自于知識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素養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

  有學科素養的教師一定癡迷和深愛所教學科。有了這種癡迷與深愛,他會主動學習學科知識,鉆研教材,博覽群書,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不斷把知識擴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華,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并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智慧,迸發教育學靈感,形成教育素養。

  我最開始從教時,覺得編寫教案的人很優秀,他們往往能夠抓住文本的核心問題,巧妙設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去解讀、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來。隨著工作時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積累了經驗,當然這也得益于對教材反復研讀,積極吸取他人經驗,再結合自己的體悟日積月累而成。

  譬如這學期我們學習選修教材《外國文學》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單元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小說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們在做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經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敘述”,包括敘述角度,敘述人稱,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幾個概念。如果在以前我總是著重講解本單元的第一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而讓學生自己讀讀《墻上的斑點》和有關話題“敘述”的理論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這單元時,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題“敘述”上,而把《橋邊的`老人》、《墻上的斑點》作為例子去解讀,這也符合編寫者的意圖。除此之外,我還選取了《伊索寓言》中《狐貍和烏鴉》的故事,讓學生分別從狐貍和烏鴉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稱去敘述。學生對這個拓展的問題興致很高,演繹了不同版本的《狐貍和烏鴉》,有的甚至改變了敘述腔調,加入了網絡文學中“快穿”的手法,還讓烏鴉角色崩塌。學生們的表現令我驚異,而我也相信,通過這次訓練他們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敘述角度,敘述角度的改變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學的理念發生變化,我想這得益于這幾年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聽教學名家的講座,知識視野開闊,對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讀教材也就更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博覽群書,廣泛吸取營養,才能厚積薄發,收到讓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7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因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系的論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著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出“情感課堂”。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是不可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

  第三、傳授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給學生一個交流,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生為主題,那就盡量給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己、體驗成功的平臺。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盡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牢固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積累,海量閱讀經典書籍。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積累優美、新鮮的語言材料,并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辟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著學生的心靈,并啟迪學生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關于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閱,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8

  在20xx年的寒假,我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是“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這三個部分的內容既介紹了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又有一些對教學的實際操作。

  通過學習,我知道素養就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核心素養是指滲透于人的整個心靈,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而學科核心素養是指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以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再具體到語文學科,則是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書中提到,不管哪門學科都應該擁有三種能力: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就小學語文來說,要培養學生能自主讀懂教材的能力,學生讀不懂的,老師就教,學生自己能讀懂的,老師就不教,要讓學生海量閱讀,不要成為潛在的差生。還要培養學生會提問的能力,主要包括會發現會提問會分析,甚至會解決。最后還是要學會把內化的東西,用書面語或口頭語表達出來,這也是學生對內容是否真正理解的重要標志。

  而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那就是教師。教師的文化素養顯然不等同于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知識水平,它是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視野、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審美能力、氣質品味、價值取向、人格修養等的總和。所以,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改革的最終力量和最終依靠,教師素質跟不上,一切教學改革都將流于形式,提高教學質量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先注意提升自己的素養,尤其要修煉自己的學科素養,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素養的學生。

  書中第二篇章講到: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基于立德樹人的'、基于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課課滲透“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我們的教學策略也要發生轉變,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教學的基本策略。如: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所謂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策略,這樣。走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才能真正落地。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通過教師的不斷培養,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這是教育教學之根本。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

  總之,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將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在語文教育教學的路上,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使自己和學生一起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養人。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9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在工作室王紅老師的帶領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在專業閱讀的路上,增長的是知識,提升的是素養,收獲的是幸福。

  暑期是老師的療養站,是老師的休息站,更是老師提升自我的加油站。閑暇之余,我有幸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認識。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的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怎么樣達到,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生主體,以素養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什么是核心素養?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認真(責任)。也就是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孩子的三種品格與能力。而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不是老師灌輸的,是老師利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學會這些品格和能力。

  二、如何進行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現有的教學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書中明確告訴我們,讓學生要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的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的人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讓學生“樂學”是老師的艱巨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三、什么是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書中介紹到,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策略,這樣,走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才能真正落地。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基于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將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策略分為: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這六個策略相輔相成,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從余老師的書中我知道了核心素養,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堅信,如何我們把核心素養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我們一定會畫出教育的圓滿。

  以前常說知識無價,任何知識都是有用的,我們應該如饑似渴的加以吸收。根據工作坊要求,我讀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詳細闡述了什么是核心素養,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等。通過閱讀,我明確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養的內涵,也意識到了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在教師。學高為師,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擁有什么,才能夠給予學生什么。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

  文中的第二章就重點提到了這一點。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改革的.最終力量和最終依靠,教師素質跟不上,一切教學改革都將流于形式。小學英語課標則描述到,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看待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認為新時代的小學英語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

  1.做一名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師。

  教師不光要熟悉課本的每一句話、每一幅插圖,還要注重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深入開展語篇研讀,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并引導學生樂學善學。

  2.做一名觸類旁通的教師。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生活,注重課本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因此,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材開始涉及人文、天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是英語科目的教師,還要觸類旁通,涉獵廣泛。而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學生能獲得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教師更要不斷學生,與時俱進,變“一桶水”為“長流水”。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還在不斷的探索中。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則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0

  在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政治教學應遵循系統性教學、熱點教學、實用性教學、思辨性教學等教學原則,并以培養學生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1.創設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政治情境,讓學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況,形成政治認同,將其內化于心。教師要創設政治教學活動,在政治情境活動讓學生深化知識理解,并促進其政治認同。例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人大會議活動創設政治情境,讓學生自愿擔任各個角色,扮演主席團、總理、代表團等,讓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內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說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講解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G20峰會、亞投行視頻資料,展示我國在國際上獲得的成就,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產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開展辯論探究活動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指示內容開展辯論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理性精神,通過設計可辯性主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組辯論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展辯論探究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確定主題具有可辯性,如如何看待春節禁放煙花爆竹的禁令?通過爭議讓學生展開理性辯論。此外,還辯論活動還應堅持從個體到集體再到個體的原則,讓學生適應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探究、辯論碰撞思維,從而在幫助學生個體形成理性精神。在開展的.辯論探究活動中,應設計合理的問題梯度供學生獨立思考,營造民主氛圍、設計爭議情境讓學生進行集體探究和辯論,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身觀點,學會理性看待問題。

  3.組織合作探究學習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通過向學生提問、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積極思考和討論,并在不經意間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權力需要監督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現實中某一官員貪污案為例,提出為什么必須依法行使權力、權力為什么要接受監督、如何用好自己權力?等問題,然后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思考問題、搜集材料、課堂講解等步驟的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碰撞,集中集體智慧,獲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意識。

  4.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結合教學內容及當地社會問題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動手實踐充分認識社會生活,在實踐活動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公共參與的實踐性,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主動承擔起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

  在新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視野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創新,促進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統一。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1

  這個寒假,在清苑區王紅語文名師工作室倡行的“春節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我讀到了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書中的很多教學理念讓人受益良多。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教導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么,為什么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要厘清一些概念,并清楚應該怎么落實。

  厘清概念

  1、素養。素養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學習、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從心理角度說教養即教育出來的素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再通俗說就是一個人的整體氣質。

  2、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具體指什么卻一直很模糊。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從學習過程的角度,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三種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

  必備品格: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講,必備品格就是具有基礎性、生長性、公共性、關鍵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備的三種品格是表現在人與自我關系上的.自律、表現在與他人關系上的尊重、表現在人與事情關系上的認真。

  3、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目學科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落實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二者相互統一,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所以語文作為基礎人文學科,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化知識傳授中,更體現在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中。在進行語文教材落實核心素養過程中,教師要想保證核心素養可以順利得到落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需要保證核心素養的操作指南和課程標準修訂和教材編寫同步制定,保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可以與語文課程教學緊密相結合,使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可以順利轉化到教師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

  以統編七年級下冊教材為例:第6課《老山界》,文化知識是把握敘事線索、賞析生動細膩的描寫,文化素養是踐行長征知識,體會老一輩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第8課《木蘭詩》的核心文化素養是對“巾幗不讓須眉”的理解。第14課《驛路梨花》的核心文化素養是學習雷鋒精神。

  其次,教師在進行語文教材落實核心素養過程中,需要保證語文教材內容具有連貫性,讓學生在語文教材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知識鏈條的斷裂,也不會出現知識邏輯的矛盾,從而保證語文教材的目標明確,能夠滿足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需求。

  以童話寓言故事為例,小學的《寒號鳥》到《犟龜》,再到中學的《皇帝的新裝》,教材中一直有童話故事,這就是童話故事的連貫性,教材的核心素養知識就是告訴學生們,在領會一定道理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始終保留一顆童心。

  再次,教師需要保證語文教材具備可讀性,良好的語文教材就是需要學生能夠讀懂,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價值觀的偏向,教材中經典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回歸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在過程中需要在補充教材中融入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需要我們每位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就是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效結合的教學,能讓學生借助知識的載體,快速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2

  在工作室主持人帶領下,利用假期時間我讀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體會到了開卷有益的道理,這是一本理論性極強著作,本書既注重理論內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實踐應用的策略介紹,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機制,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等。可以說當今基礎教育改革正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應領會學科素養的內涵和實現途徑,將核心素養有機的融入到自己的學科教學實踐中,著力培養學生發展需要的品格與能力。讀完余教授的著作,不僅領略了專家睿智的見解,更啟發了我對核心素養下語文教學策略的思考。

  讀書啟智,用閱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統編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強調學生要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那么怎樣安排讓閱讀成為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應樹立讀書學習的榜樣,教師帶頭讀書,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我們可以每學期向學生公布自己讀書計劃和閱讀進度,并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讀書,寫讀書筆記,寫通訊稿件,寫教育課題論文,與學生分享自己發表的文章,師生形成共讀氛圍,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用讀書引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讀文本的機會與學生分享文章優美的語言、精美的構思和文本蘊含的人文美,讓學生閱讀更多作品。教師教給學生多元化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講讀課文力求精細化,教給學生朗讀、默讀、速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題,與文本對話,產生共鳴,獲得情感的體驗。放手讓學生把從精讀課文時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作品的閱讀中,讓其不斷進行自主性閱讀,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良好品格和語文能力的目標,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自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以學定教,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先學后教,助力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很多學生熱衷于使用手機玩游戲,淡化了文本閱讀的意識,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采取先學后教的語文教學形式,以課本和導學案為依據安排學生課前自學:通讀課文,完成學案的.課前預習作業,每次新授課前,請學生展示自學字詞的成果,請學生談閱讀課文的收獲。運用這種教學形式,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顯著增強,大部分學生逐漸養成了能靜下心來讀書的好習慣,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良的基礎。

  (二)以問導學,助力學生提升文本解讀能力與思維品質。要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在認真研讀文本的基礎上設計有梯度的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誘導學生發現新問題,讓其逐步養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學思維習慣。比如,在進行《中國石拱橋》一篇文章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性的進行思考和探究:趙州橋總共有幾個特點?每一個特點分別說明了什么樣的問題?這些特點的順序是否能夠進行調換?這樣在問題的引領之下,學生就能夠實現思維的活躍,對文本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進行主動探究,以有效的思維活動實現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過程之中,很多學生能夠充分認知到這樣的寫作是嚴格按照說明的邏輯順序來展開的,由主到次的對全橋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能夠讓讀者借助閱讀實現清晰認知的形成,還能夠讓他們對趙州橋的特點進行全面把握,因此這些順序是不能夠調換的,這個過程中學生一邊進行閱讀,一邊開展思考,就能夠實現文章的深刻理解,對其中表達的妙處進行體會。教師借助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從而有效轉變傳統的、學生被動地進行知識接受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以教師的引導為引領,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究、語言的感悟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之,核心素養下教師的角色定位已發生改變,讓我們努力成為語言學習的促進者,思維發展的引導著,審美情趣的創造者,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遠大目標而不懈奮斗。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3

  自11月以來,清華附小1+x教育隨著暖暖秋風吹到了紅河州大地。我們學校也在張主任的親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開展探索適合于我校的1+x教育課堂,我有幸作為今年剛調入南沙鎮中信小學的教師,和中心校的教師們開始了學習的探索之路。說實話,初遇1+x課堂教育,我只是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以學生為本。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并不陌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論,也強調了不僅要關注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但為什么郭思樂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論呢?季國棟專家的課改創新教育是什么樣的,清華附小開展的1+x課改創新成果教育實踐,他們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確?帶著這些一連串的問號,帶著學校領導的期望,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美麗建水古城的教育學習實踐之路。

  11月11日,當我來到建水古城后,就看到了為期兩天滿滿的學習安排表:進校聽課、理論講座、課堂模擬、借班上課等等。但我不在乎這些形式,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專門在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么神奇,從這點說,我不是個好學生。但經過兩天的學習,我內心經歷了由開始的懷疑----半信半疑----堅信不移的心路歷程。可以說,這次學習是對我以前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的重構,特別是許淑一教授的一些經典警句,對我簡直就是醍醐灌頂。今夜在回顧翻看學習筆記,更是內心激動澎湃,現把兩天來的學習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華,去之糟粕。

  在我校兩天的學習的1+x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有時,我們過于的放手,以至于學生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有時,我們放手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至于上出的課堂缺乏深度;有時,我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以至于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卻茫然不知。

  那么,在1+x教學的課堂中,我們老師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作用(使課堂有序進行,確定小組及學生的發言順序);導向作用(使學生的小組交流展示都要圍繞本課的核心問題,抓住重點交流展示);慎重干預作用(當學生交流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時,我們要慎重干預,變“有為”為“無為”)。1+x課堂的四個核心環節。其實,我認為,如果從學習效度上分析,1+x課堂實則是三大核心環節,即:個體學----小組學----全班學。而教師的幫學作用應貫穿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學生通過這要的.三個環節的學習,相當于對同一內容學生學習了多次,每次的學習都是在前次學習效果上的疊加。試想:通過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對學習內容及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果還有老師要問:我們學習1+x課堂教育的什么呢?那么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研究學習1+x課堂教育,并不在于我們一定要構建新的教育模式或課堂模式,而是我們要學習生本教育中“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1+x課堂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乘著這次建水古城學習的翅膀,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努力沿著1+x課堂教育足跡,開創屬于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4

  利用暑假,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在閱讀中讓我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深入淺出的回答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其中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書中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詳盡的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讀起來通俗易懂。

  在書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這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和常識開始的學習”,是“學生原生態思維自由參與的學習”,是“學生情感、興趣、愛好、精神、生命參與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課堂上,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們給予了他們什么?我們是否靜下心來問過自己,當我們的學生遇到問題時,我們有沒有認真研究過學生的想法?當一個知識點在自己眼里顯得十分簡單,而在學生腦中還是不懂時,自己有沒有急躁過……

  在數學教學中,基于數學本質的教學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只有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師真正讀懂學生,才能使40分鐘的課堂落實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養為重”。也只有真正地“讀懂學生”,落實學生作為“人”的核心素養的教學,知識才會在學生的身上扎根。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5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高于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于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一般認為,“素養與知識(或認知)、能力(或技能)、態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強調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超越了長期以來知識與能力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強調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動與學習。”“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并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

  可見,數學素養是人們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人們所遇到的問題可以是數學問題,也可能不是明顯的和直接的數學問題,而具備數學素養可以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26

  帶著對核心素養的懵懂認識,和團隊的小伙伴們共讀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學到了什么是核心素養、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知識,為自己接下來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指明了前進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余文森教授從理論到實踐,為我們解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

  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我們的音樂教學更是如此。書中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知識的詳細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頗深。

  對于音樂學科,除了知識技能,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還需要滲透文化理解、培養品格。針對不同特點和層次的學生,結合教學實踐和思考,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做到:

  1、鼓勵全員參與,促進能力提升。

  由于學生能力、興趣的差異性,傳統的課堂容易出現兩種現象: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堂上占有優勢,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弱勢,逐漸失去了課堂話語權與興趣;教師關注中等和較弱學生能力培養,無法滿足能力較強的學生求知欲望。

  教師作為課堂引導、組織和提升者,要抓住學生愛動、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滿足學生需求,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欣賞課上不熟悉的作品學生不易接納和喜愛。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勵學生把作品以音樂情景劇的形式呈現。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擅長或感興趣的'合作小組,如編劇、演唱、演員、背景音樂等;學生在自主編創、展示中必然遇到對音樂理解的問題,或請教同伴或請教老師,以主動進一步理解音樂。

  這樣,被動的灌輸就轉化為學習和實踐的需要,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成就感,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能力提升。

  2、引發深度思考,促進課堂生成。

  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課堂中要通過環環相扣的有價值的的問題,不斷去激發學生們的思維潛能。

  書中講到:當學生已經有能力閱讀和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針對他們在閱讀和思考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教學,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律和規則,而不是一種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這條規律進行教學,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能力,很快會發展起來。所以在音樂課中更應該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勤于表達,這樣才能促進課堂生成,提高課堂實效性。

  3、深入音樂實踐,促進文化理解。

  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錘煉品格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理解音樂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從音樂走進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家鄉和民族分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鄉的民歌,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學通過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傾聽的學生提升了知識與審美。

  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學生積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搜索網絡資源、博物館資源、請教專業人士等途徑開展音樂活動,在課堂上進行長線的實踐過程展示。如學生自發形成興趣小組在博物館尋找編鐘,聆聽千年前的聲音在課堂上分享;進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講解它阻止泛音產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續和深入的實踐中,產生了對民族音樂和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和研究,將一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真正以“人”為本,啟迪智慧,培養思維,讓所有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多說、多唱、多演,感受音樂的快樂,從而不斷地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6-14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精選20篇)02-27

基于核心素養物理教學心得體會03-07

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3-22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與思考心得體會(精選12篇)04-06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心得(精選18篇)06-25

基于“數學抽象”核心素養之學習感悟01-08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2篇)08-02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2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