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通用11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1
跨學科學習是解決學科分裂的強有力的推手,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需要。從自身情況出發,我覺得跨學科教學目前仍存在以下影響因素:學生自身素質影響學科整合教學和教師業務水平。雖然歷史課程看起來很簡單,但對于中學生來說要想理解消化運用這些知識,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等因素都會學習遷移產生主要影響。
從自身角度來說,在一周只有兩節歷史課的情況下,教師們既要保證學生成績又要利用簡短的課時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將上述意識和能力深入學生內心,需要很高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這對新老師的我有一定挑戰性。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2
一、期待與專家及同仁們的交流,把握方向,提高教學水平。
作為一名踏上初中歷史教學崗位已有二十年歷程的教師,我一直都期待著能有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能和校外盡可能多的專家、教師同仁們一起研討,交流教育教學的經驗,解決各種問題,共同在新教材課改道路的起點上把握正確的方向,穩步推進新中考。這次的培訓給我們一線的教師搭建了一個方便、快捷、高效的平臺,讓我們可以聆聽專家的教誨、與其他地區的同仁交流經驗,因此對該培訓是十分期待的。
二、認真鉆研教科書,把教學常規落到實處。
新教材相對于原來教材有很大的變化,國家精心組織編寫的新課標旨在徹底扭轉目前教育現狀頗多指責。
通過專家的講解及教學案例的展示,我們驚奇的發現新教材與舊教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教材內容生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主動探究意識加強,教師的啟迪作用更加凸顯,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確立學習動機——積累歷史知識——培養認識能力——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新教材為構建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奠定了基礎。
三、改變教學理念,革故鼎新。
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我們逐漸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學中,無論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師生關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開拓進取,內容上要推陳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對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漸釋然。
四、一些新的認識和感悟:
(1)對部編歷史教材的認識。
原來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在新理念指導下要“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把教材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利用導言(傳說、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文(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讓學生自行閱讀)、“問題思考”(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課后活動”、“知識拓展”(把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歷史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基礎;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
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搜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煉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認識。
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中外對比,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并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編排內容,以新穎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課件,增強教材內容的直觀性,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總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于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需突出。因此部編教材的教學,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它給每位教師提供了發揮舞臺,要求我們要做專家型的教師,而非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路漫漫其修遠兮”,如果把這此部編教材培訓會說成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的話,那么今后的教學中的每節課都是我們在這個征途的一個腳印,我會在新課改中留下自己每一個給力、清晰的腳印。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3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一指導思想,首先闡明了初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為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其次揭示了為達到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循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通過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歷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獲。
一、教學標準設計具備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N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特別重視歷史主題活動課的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該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上下苦工夫。
3.要樹立大歷史觀。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刻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問題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么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么,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二、教學標準設計的基本流程
教材的研讀。新《課標》要求:“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確定“靈魂”,正確理解文本的主旨;
2、遷移處理重視教學創新,把握準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
3、添加“佐料”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為教材添加佐料;
4、史學觀點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分析歷史現象;
5、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歸納、比較、綜合及運用辯證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等能力,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里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為了省事,習慣于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課程標準》才是依據。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但是,制定教學目標要特別注意以下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并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為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盡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情境的設置。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于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
活動課的設計。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發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課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歷史學習主題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匯報采用什么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作業的設計。《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針對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為檢驗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唯一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可以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標準設計告訴我們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過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系。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借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
總之,為了達到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合理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著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注重適應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的創新型人才。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4
認真閱讀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我認識到初中生只有對自己、對歷史及其文化、對歷史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歷史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歷史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通過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變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不再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這樣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于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對于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通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余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這次對新課標的學習,更加認識到歷史應該是不斷反思,更新觀念,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一門學科。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5
一、新課標的變化
2022版歷史新課標同2011版課標一脈相承,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導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鑄魂。歷史課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基礎性,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二)凝練出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的理論指引,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三)新建了評價體系。新課標設計了義務教育學業質量標準,這樣就使中考及平時的階段性考試有了權威的依據,防止命題的隨意性,特別是隨意拔高命題的難度,進而干擾課程標準的落實,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老師教學的積極性。
二、今后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中注重育人。教師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數。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立德樹人。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敘述和評價史事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貫穿教學始終。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的設計,都要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教學目標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其經過學習后在核心素養方面的達成度,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為教學目標。確定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改變以往的目標表述。教學過程的設計首先要注重創設歷史情境,通過展示歷史文獻、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再現歷史情境;或從當前國內外發生的事件回溯歷史的源頭,從現實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無論單元學習,還是每課學習,都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遞進性的問題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遷移,獲得新的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展史料研習,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了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所以,要考慮構建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解釋歷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解釋歷史。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并予以實踐,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6
一、一個平臺
今天,學習培訓換了展示平臺,各單位在展示的原有基礎上,還需要抽一名年輕老師起來回答問題,隨機抽取,不能有絲毫的準備,現場回答,要不是對教材特別熟悉的話,真的是很難回答全面、看著很多抽到的老師對答如流,各有特點,有的講得有廣度,有的講得有深度,共同點是來自課本,高于課本,體現了他們的學識淵博,平時善于積累、魏老師的點評甚是精彩,其深度和高度更是令我敬佩不已、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不僅收獲更多知識,而且收獲了珍貴的友誼;在這個平臺上,沒有世俗的爭斗,有的只是一個個渴望得到欣賞的.心;在這個平臺,拭去往昔的煩惱,增添了久違的舒適、可以說是“一棵樹,四粒果”。
二、兩種感受
在培訓的過程中,精神有點緊張,但是每個單位的發言精彩部分和自己隨時產生靈感,我都如獲至寶的做了記錄,每分每秒都不敢懈怠生怕丟失了珍貴的東西、今天,是我收獲最多的一天,在研討過程中,很多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分析,真的是“獻出自己的想法,取得集體共贏”,今天的感覺是緊張并收獲著。
回想以前也參加過不少各類培訓,但今天最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它的實用性,這也許就是理論的重要性吧、只有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才擁有生命!
三、三粒收獲
1、良師:在這次培訓中,孫雪峰、張齊慶等老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次培訓為年輕教師提供一個成長的舞臺。
2、益友:在這個舞臺我們有了共同奮斗的經歷,我們互相辯論,互相欣賞,彼此相識,共同提高、在課間休息時并結識了很多的同仁,為以后的專業成長儲備了人脈資源。
3、成長,為了秋的收獲,我們不斷的勞作著,人們都說炎炎的夏日是莊稼生長最快的季節、在這個七月,我們吸足了養分也不斷的成長著。
四、四個“多”
人們常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今天的培訓更多的使自己有了更清理的定位,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努力的做到:
1、多讀書,增加自己知識庫的深度和廣度。
2、多交流,與全縣的歷史老師多交流、溝通豐富自己。
3、多用心,要想做好教育工作你必須用心的喜歡這項事業、通過培訓我發現凡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都已經把教育工作作為了一項事業,用真心去呵護自己的事業。
4、多展示,不管自己的水平有多差,只要敢于展示,就會有更多的“空瓶”反思自己,以容納更多信息。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7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教和學的關系,促進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認真調查、深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并關注個性差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創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怎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探究欲望
一節課的開頭直接影響到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照本宣科,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開頭要講究藝術性,把學生引入一個良好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挖掘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導入,使導入新穎、有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歷史課堂是不是生動有趣對學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有很大關系。一堂成功的歷史課,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設計。在上新課的時候,教師要有過渡性的導語,要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回答問題,進而引入新授內容,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探究欲望,還能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創新潛能,教師應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使其轉化為創新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創新教育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他們的想法,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潛能。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能否激發學生創造靈感、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因為激發學生創造靈感比灌輸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創新氛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探究問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嘗試,大膽創新,培養學生質疑和多思的良好習慣。只有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通過“實踐”課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在實踐課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并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共同探究歷史問題。教師要定期讓學生自主設計歷史教學過程,要選擇和歷史教學進度想符合的歷史主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課前自己搜集歷史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在課堂上教師要發表自己的觀點,組織學生討論、探究、質疑。在課下,學生要總結學習心得,教師要鼓勵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史為鑒,產生了探求歷史發展的軌跡的欲望,從而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努力探索歷史和現實的碰撞點,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時代的主人。在實踐課上,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了歷史學習能力,還培養了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正確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對歷史現象的再認再現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了歷史思維能力,能用客觀的眼光去分析和闡述歷史知識,揭示歷史本質,預測歷史進程。
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實踐課堂上,只有師生呼應才能演出一臺好戲。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說、敢想、敢質疑,敢創新,調動全體學生的內在動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進而真正發揮實踐課的作用。實踐課雖然使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但是教師要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核心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為學生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指出學生評價的不足之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教師要通過實踐課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手,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嘗試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歷史的無限樂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
五、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到歷史教學中
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轉變自己的角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對待學生一視同仁,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同時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廣泛涉獵知識,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歷史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彰顯歷史課堂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結合歷史教學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更好地獲取歷史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8
一堂精彩的歷史課應該是立足于精彩的備課。在此,我從自身的體會,根據初中現實教學狀況,談一談如何處理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我以為在組織和處理教材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并處理好兩個問題。
一、兼顧好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一般了解,做到詳略得當
從目前客觀條件來看,初中歷史教師有很多是非專業教師,教學中很容易平鋪直敘、主次不分,一堂課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沒有歷史的觀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質量,我認為,備課中考慮教材內容時,應該首先研究確定一堂課的重點,這是貫徹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呢?我以為重點的確定應圍繞新課標的課程標準作為根本依據。為使研究問題時更有把握起見,以下三個方面可以作為考慮重點的著眼點。
第一,歷史專業發展角度講,重點即是組成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主要環節。對一堂課來說,一節教材往往敘述幾個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有時這幾個歷史事件和現象相互密切聯系,構成一條發展線索,其中必有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是這條線索中的中心環節,這個成為中心環節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就是課的重點。例如,北師大版七上《“秦王掃六合”》一課中,“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是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這些措施的實行,又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是該節的重點。、
第二,從教學活動的要求來看,重點是指教學中的關鍵。有的內容,它不一定是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主要環節,但它卻是講授過程中解決一系列問題的立足點,或是學生掌握知識時困難所在,著重講好這一部分教材,其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貫通。具有這種意義的教材也應當確定為重點。北師大版八上《辛亥革命》中,關于中國同盟會的“十六字”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這對于學生了解同盟會的性質及目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部分是教材的關鍵所在,應該作為重點看待。此外,“大凡關于歷史上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國歷史上民族間的戰爭和疆域的變遷等較復雜的史實往往是中學生知識上的難點所在”,一般我們也可以把它考慮為重點。
第三,從思想教育方面看,重點也可以是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別重要意義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師大版七下《開放與交流》一課中,唐時期的開放和對外的頻繁交往,進一步促進唐的繁榮,在授課中就應該開放與交流作為重點,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兼容并蓄的胸懷。
以上三個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師在確定重點時應該根據具體教材作具體分析。
確定了重點以后,如何保證重點得以突出。我認為要做到下面幾點:
(1)圍繞主線索,組織教材內容,必要時可更動教材順序。
(2)為更清楚講清重點,可以圍繞重點作必要的補充。
(3)對重點問題的`闡述要集中和透徹,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材料分析、討論交流等。
歷史知識具有系統性、聯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內容也是對重點內容的補充,因此組織教材時注意重點與一般了解相互貫穿起來,使整個的教材形成有機的聯系,既要重點突出,又要兼顧一般,做到詳略得當。
二、正確處理教材中的合理補充內容和合理精簡
根據各地區的客觀條件、當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認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補充內容和合理精簡。
怎樣才是正確的合理補充內容和合理精簡呢?
新課改下,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教學目標完成的前提下,我以為應該合理補充:
(1)在處理重點時,可以補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學生充分透徹地理解。如講述經濟全球化時,為使學生充分理解,我們可以引用很多跨國公司的材料。
(2)解釋教科書上過分抽象的概念時,我們有必要補充生動具體、淺顯易懂的材料來使它具體化。如近代化概念時,必須補充相關的解析。
(3)為更好的服務于新課改,加強與現實的聯系,我們有必要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物史料、影像資料、文字資料等。
關于合理精簡方面,一般我們不提倡精簡。每一課內容專家都進行過論證,內容之間相互聯系,除非出現下面一些情況可以進行合理精簡:
(1)與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關聯性不大的材料或內容,為優化課堂教學而精簡。
(2)與其他學科有相互重疊的部分,學生已有一定基礎。
這里,應該強調是合理的進行補充和精簡,目的是圍繞重、難點,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雖然,初中歷史的備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內容,但新課標下,一切是為了課堂,一切是為了學生,課堂教學本不需拘泥,它也需要我們不斷創新。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9
通過這次研讀學習新課標,使我收獲很多。下面是我學習的幾點體會:
一、我的思考
1、教師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把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我的收獲
首先除了堅持參加學校舉辦的業務學習外,還利用大量的業余時間自覺學習了解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創造性開展教學工作,在教學中先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確實做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然后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班上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設計方案。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給學生時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學會正確評價同伴等。最后積極做好學困生的工作,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做到“真誠、耐心”,允許他們學新知時暫時聽不懂,給他們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盡最大限度保護他們學習自尊心和求知興趣。
愿我在學習中不斷成長,在研究中不斷完善,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10
《2022版初中歷史課標頒布,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學習,我的感悟如下:
1、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立德樹人,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
2、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創新教學。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巧用善用各類教學手段,讓學生自主快樂學習。
3、新課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通過歷史學科與其他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把握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及其發展特征。以此來加強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這是一項更高要求的任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
新課標的頒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未來的教學中,要以此為導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11
在對新課標深入學習研究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課標的變化與突破雖然順應了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但是也給廣大一線歷史教師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挑戰。
首先就是做好歷史專業知識的`儲備。新課程標準中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這與高中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一致,其本質是學科思想方法,屬于大學歷史專業知識中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這類知識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是短板。
除此之外還需要提高歷史教師思考設計教學內容,跨學科教學等的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教師依據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與整合,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組織學生探究歷史,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對歷史的認識。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同時也需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側重方法指導,讓學生用歷史學科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
總之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夯實歷史專業知識儲備,提高教學能力,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新課標的新要領,緊扣新課標的新變化,努力達成新課標的新要求。以上就是我對新課標的一些學習思考。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01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20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1-03
小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5-23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范文06-02
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3-09
歷史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3-15
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11-10